古自有說法「書生誤國」,由於還沒到那個高度,只是覺得現在這個社會,書生只能「修身」,能「齊家」都要靠運氣了。是這樣子的么?有什麼辦法么?
01-23
首先,齊家的「家」並非家庭,在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是有自己的封地的。這個「家」指的便是士大夫的封地。你也可以把這個「家」理解為一個小一點的「國」。儒家語境下的,修身,齊家,平天下其基本點是你必須要有「家」。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是「公侯伯子男」中的其中之一。如果,你只是一個賤民,連「家」都沒有,那麼齊家什麼的其實你是想多了。
其實儒家思想在早期並非是一個世俗思想,它本身就是一個貴族思想。孔夫子反反覆復嘮叨的君子絕非普通老百姓,而是有爵位的貴族。東周時期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種貴族是存在的。所謂貴族,就是你一出生吃穿就不愁了,這樣的人想要的就不僅僅是吃好喝好了,而是要成一番事業,於是便有了所謂的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情懷。但是科舉制度把貴族階層徹底的毀掉了,隋朝建立之後四大士族依然權勢熏天,威脅到了皇族統治。所以隋文帝開科舉,表面上看是選拔人才,其實是想削弱士族世代為官,把持朝政的傳統,從而鞏固皇權。這之後100年,士族的影響力才徹底消失,中國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沒有貴族的國家。無論哪個人權勢再大,三代之後都很難延續——因為科舉這東西不僅要有好的記憶力還要有運氣。
既然貴族社會體系已然不存,那麼貴族的思想和貴族的學說也就難以有效。原本作為世襲的有封地的貴族,就算不讀儒家經典,他也需要做「齊家」的事。因而他們可以一邊「齊家」一邊參考「齊家」手冊。因此,有貴族的時代,他們讀書是為了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沒有貴族的社會就本末倒置了!一群沒有「家」的人,沒有任何行政經驗的人,讀著一千多年前「修身齊家」的道理,然後用自己死記硬背的文字來謀求官位,獲得一個「家」。如此,不說你也知道,結果是培養出了一大批食古不化的書獃子,要麼就是詩詞歌賦樣樣好,卻毫無行政能力的才子。但從皇帝的角度來說,他其實樂得見到這個狀態——讀書人越是迂腐,越是不切實際,對於皇帝越是好。因為中國若是天下的讀書人都是通古今,知進退的大丈夫,皇帝若非雄才大略如何能管理得了?自宋代以來,皇帝就把讀書人視為潛在的死敵,宋代用得是收買,明清則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他們的所學與所用徹底脫離,以防止讀書人具備治國,帶兵,用人的才能。用科舉考試讓這些讀書人鑽入牛角尖,讓他們所有的智力都放在文字遊戲中去。這個策略不能說不成功,因為自宋以來,中國的政權基本是亡於外族,而非如前朝一般亡於內部權貴。所謂「書生誤國」大概就是宋朝以後的事,在這之前的讀書人能作賦,能著書,能將兵,能治國。而後的歲月里,這樣的書生便幾乎不存。
其實,「書生」之所以誤國,根本上是因為學無所用。拿今天的高考制度來說,其實仍然是沿襲了早年的科舉制度。那些根本無需死扣的「基礎知識」因為高考,被主考官挖空心思的找出了無數的種出題方法,考察能力的考試變成了一場智力遊戲。這跟古時八股取士其實一模一樣,那時候也是從四書五經里挖空心思的出題,以至於最後考官要自己發明一些斷句(古時沒有標點符號)的方式才能出的了新題。你看如今,在一個計算機都可以解微積分,做公式推導的時代,用十多年的時間去磨練一個人的手算能力,不是很荒唐嗎?但是,如果你是這套制度的勝出者,儘管你當初被這個制度壓得死死的,但是一經勝出,你便會不予餘力的維護這個制度。因為維護這個制度就等於維護了自己。因此越是變態的選拔制度,越會選拔出變態的維護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書生誤國其實錯不在書生。不過今天,說書生誤國怕是難能了。因為無論政界商界,大老闆好像都是先在自身領域混出了名堂才弄到個學歷來裝門面的。今天的中國,政界和商界的新貴族已經出現。這些人的資產足夠三四代人使勁做都做不完。跟古時候一樣,「齊家,平天下」其實是這些「君子」的事。跟你我這等賤民沒有任何關係!人的出身在和平年代基本決定了你的上限(下限不定),你若真以為讀兩本書,背幾篇文章和詩詞就能成為貴族,指點江山?那麼你想一想,為啥我們的國家主席不是清華大學的教授呢?為啥馬雲沒有在哈佛牛津讀過博士呢?教你知識的老師們在這個社會也就尚且不過是個中產,你憑啥認為他們教你的東西能讓你「平天下」呢?你要問如何獲得平天下的才能嘛,那麼首先,你要得有機會接近「平天下」的君子。然後你要得到他們的賞識,最後你還要運氣好。至於如何獲得接近君子的機會,呵呵,你知道中國有多少人都在琢磨這個事兒嗎?推薦閱讀:
※一個普通的人也能在課餘時間追求道教嗎?
※喜歡看南懷瑾老師的書的朋友們,是怎樣知道南師、了解南師的?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修身」要怎麼做?
※如何看待知世就是力量這句話。?
※全職太太怎樣提高修養,完善自我,相夫教子?
TAG: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