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請問, 他有在他的著作或言論中提到他的養浩然之氣的方法嗎?或者你認為該如何養浩然之氣呢?


持志養氣:孟子曾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志」指的是人的志向、信念與追求,「持志」就是堅持崇高的志向。「氣」是指人有了志向與追求後所具有的精神狀態。「氣」與「志」密切聯繫,互為因果。在孟子看來,人只有做到明道不移,集義(行每一件當為之事)既久,浩然之氣就會應然而生,所以孟子自稱「吾善養浩然之氣」,可見人的精神世界是「養」出來的。

浩然之氣是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人格理想中所具有的一種信念和意志互相融合的心理狀態或者精神境界。想要達到「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必須通過人心的修養。具體來說要達到以下幾點:持志養氣、動心忍性、存心養性、反求諸己。


(從百度知道中搬運過來的)

孟子·浩然正氣

我們小時候念過文天祥的正氣歌,第一句話就是天地有正氣,當時的我們也不太了解,後來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看到美國人就把天地有正氣,翻譯成英文,它翻成正確的空氣,當時我看了覺得太離譜了,因為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氣,它不是指空氣而已。它可以指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所以天地有正氣,所指的是一種正義的精神。

  那麼這個思想來自於孟子,孟子他有很多學生,學生有時候請教老師,說老師,你跟別人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就是你勝過別人的地方。孟子他是一位學者,說話有他的根據,他說我跟別人有兩點不同,第一個是我了解怎麼判斷別人說話的用意,第二個就是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我們今天就要談這一點。學生進一步問,請問什麼是浩然之氣呢?因為沒有人聽過,孟子就說這種氣很難說得清楚,他說它是最盛大也最剛強,以直去培養它而不加防礙,就會充滿在天地之間。這種氣要和義與道來配合,沒有義跟道,它就會萎縮。它是不斷集結義行而產生的,而不是偶然的義行就能裝扮成的。如果行為讓內心不滿意,它就萎縮。

  孟子講了很長一段,這邊只是前面一部分。從這裡我們已經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孟子所謂的氣要培養的話,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是用直來培養,直這個字我們在講到孔子,到了孟子一再強調,它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真誠,一個是正直。真誠由內而發,正直是能夠對外都還能夠有它的合理性,正當性。所以直這個字,真誠而正直用這個來培養我的氣,就是你做任何事都要考慮這一點。

  接著它還要配合什麼呢?兩個字,第一個叫義,正義的義,第二叫道,正道的道。我們都說正義跟正道有什麼差別呢?差別在於義這個字,它指宜,適宜的宜。它是代表什麼?代表在各種情況下,你做一件事說什麼話,它的正當性是什麼。所以義這個字,就比較需要隨時用理性做判斷。

  而道這個字,代表人類共同的正路,所以我們講到儒家思想的時候,一提到道就是人之道,人類共同的路。那是每一個人都一樣的,譬如說你要行善避惡,你要孝順,你要守信用這些。但是義就不太一樣,義是每一種情況你怎麼做判斷。所以在孟子培養浩然之氣,說穿了就是你做任何事,都要考慮到它應該不應該做,也就是一種道德實踐。

  一個人如果說做任何事都問心無愧,都是該做的事,能夠真誠而正直,所做的事是正當的,所走的路是人類應該走的路,那這個三個條件具備的話,他就是在培養浩然之氣。那這種氣根據孟子的說話,他如果真的培養出來可以充滿在天地之間,文天祥說天地有爭氣就從這兒而來的。

  那孟子繼續說了,他說這種氣它是不斷的集義,就是不斷的集結你正義的行為。譬如說我偶爾做一次,那是不夠的。或是說一暴十寒,做幾次休個假,那也不行。它必須慢慢的做每天做長期連續下去。那這個義就慢慢讓你內心感覺到自己是很充實的,有力量的,叫做問心無愧。到任何地方都非常坦蕩。

  那麼孟子就特別舉一些例子,他說你不能只做表面工夫,有些人做好事是偶爾做一下。有人在的時候做一做,儒家思想很強調慎獨,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非常謹慎,因為所有修養的工夫都從這裡開始。在這個地方孟子也舉個例子,他說如果你勉強只做外表的話,就好像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所說的。

  他說宋國人,他覺得自己家種的麥子長得太慢了,就把它拔高一點,叫揠苗助長。結果反而使這些麥子都枯萎了。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說,我最近做得不錯,這個月很努力,那就希望立刻有成果,事實上不容易,為什麼?因為它是長期努力才有結果。所以儒家講究浩然之氣,他們對氣的看法從孔子到孟子,孔子認為有有血氣,你這個血氣會帶來問題,像君子有三界。因為血氣未定,血氣方剛,血氣既衰都不好。孟子就轉一步他說我的生命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氣跟身體有關,代表各種可能出現的慾望。第二個是什麼呢?是我的理想的思考,我的心智,我的志向。他說我的志向作為主導,我的氣代表我的身體、我的行動來配合。

  這樣做久了之後,你就可以排除所有的雜念,把所有的慾望都設法化解。這樣做久了之後,我內心裏面就充滿一種浩然正氣。那這種浩然之氣跟天地裡面,各種力量可以結合,怎麼樣結合呢?這說起來有點神秘,但是我們都知道談到人生修養有許多話,沒辦法說清楚,你如果說沒有自己去稍微體驗一下,那怎麼體驗呢?

  譬如我們從現在開始,每天認真的做點好事,不要求立刻就有效果,也不要希望立刻就變成不一樣的人。任何一個人德行修養就是長期慢慢造成的結果。天下沒有一簇可就的事情,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尤其在個性的修養上。所以我們講到說你勇敢面對這樣的挑戰,你將來修養成功的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那麼孟子在將來還會告訴我們,可以帶來真正的快樂。

  如果儒家思想只教我修鍊,而沒有告訴我說,這個將來會帶來一種很特別的快樂,很有保障的快樂,那誰願意學儒家呢?所以說儒家能夠一方面符合人性的要求,我配合直義道,那我又能夠得到快樂,那當然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蘇轍的「氣可以養而致」

  語出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繼孟子「知嚴養氣說」之後,曹丕在《典論》中首先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這裡說的氣,大約相當我們今天所說的作家的氣質,個性。曹丕認為作家的氣質是先天形成的,不是後天勉強可以達到的。蘇轍儘管也認為寫文章有其神妙莫測的地方,非學力所能及,但是作家的氣質卻是可以通過修養而提高的。他還以孟子善養其浩然正氣,所以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蘇轍認為只要作家加強其自身修養,使「氣充乎其中」,也可以「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雖無意於文章自聖。這種強調後天修養的思想比去起曹丕的先天決定論,具有更多的積極意義。


認同,持志養氣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第一步修身,?
古自有說法「書生誤國」,由於還沒到那個高度,只是覺得現在這個社會,書生只能「修身」,能「齊家」都要靠運氣了。是這樣子的么?有什麼辦法么?
一個普通的人也能在課餘時間追求道教嗎?
喜歡看南懷瑾老師的書的朋友們,是怎樣知道南師、了解南師的?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修身」要怎麼做?

TAG: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