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中世紀愚昧黑暗」是不是為了黑而黑的宣傳?
現在西方歷史學家也不認為中世紀就是「黑暗」的了,說中世紀黑暗的是19世紀的歷史學家群體,那時候是歐洲整體癲狂的時期,民族主義大興其道,從今天的角度看那時候都是極端民族主義,是不可取的,當然有歷史局限性。對19世紀的歐洲歷史學家來說,超越民族屬性的外來武裝集團成為貴族集團,統治支離破碎的小國,無視民族屬性劃分的中世紀,自然就是充滿民族壓迫的黑暗世紀,但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中世紀的人是沒有民族意識的,中世紀是以村落、城邦、教區作為地理單元,人口、語言、文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生流動。
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一般把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作為中世紀的開始,把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作為中世紀的結束,1453年同時也是英法百年戰爭的結束。這種斷代方式是有問題的,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並不代表西羅馬統治的結束,羅馬在西班牙高盧和義大利都堅持了很長時間,高盧在511年才全部被克洛維征服,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更晚,而義大利則要等到750年倫巴第人進入才結束後羅馬帝國的統治。475年到1453年是接近1000年的時間,歐洲各地進入中世紀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對英格蘭人來說,455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就已經入侵了,不用等到475年他們就已經進入中世紀,而德意志地區的人一直處於日耳曼人統治之下,直到800年被查理曼征服,匈牙利地區則要等到896年馬扎爾人進入,北歐更晚,直到11世紀接受基督教才算進入中世紀。中世紀時期也是不一樣的,大致從500年到900年這400年,歐洲基本上是小農經濟、莊園經濟,農民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貴族也不知道遠處是什麼樣子,國王只是遙遠的一個象徵,教堂是人們聚集交流的主要場所,整個歐洲沒有什麼商業和手工業,識字率低的可憐,貴族也大多不識字,教士們則說著普通人聽不懂的拉丁語。這是中世紀早期的蒙昧時代,這一時期同時也是伊斯蘭世界的黃金時期,所以伊斯蘭教對歐洲有一定的優越感,但也要看到伊斯蘭教的興起打斷了歐洲同地中海世界的聯繫,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西海岸與拜占庭的海上聯繫幾近中斷,對歐洲中世紀早期商業手工業的衰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453年這個時間是拜占庭帝國滅亡,但此時西方已經不是那麼恐懼,我認為還不如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對西方的震撼更大,曼齊克特還導致了十字軍,而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對西方人來說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威尼斯和熱那亞人還慶幸自己的一個競爭對手倒台,爭相去和土耳其人做貿易。說明什麼呢?說明人們的思想變化了~以前的宗教至上,變成了人本主義,這時候開始了文藝復興,其實文藝復興在1453年之前就開始了,但是1453年以後更加興旺。人們並不再把土耳其人這樣的異教徒看做魔鬼,而是看做和自己一樣的人。中世紀的歐洲就是這麼回事,是一個打破舊制度建立新制度又不斷整合融合的時間,各國之間沒有邊界,來去自由,人口遷徙和語言變化很正常。這也是歐盟能夠建立的基礎之一。
1300年,教會認為野貓在夜間閃爍的雙眼是惡魔的象徵。因此又炮製了一整套焚貓的酷刑及儀式,貓的數量急劇減少,不斷增長的老鼠比例加快了跳蚤的傳播,導致了瘟疫的爆發。
1347-50年,黑死病席捲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喪命。一部分基督徒們的處理方法:
「自地中海至德國,不斷出現猶太人被焚燒的事情。。。在他們被處死之前還被逼著承認自己是向井水裡投毒製造瘟疫的元兇。。。毒藥則是他們從bilisk(一種傳說中的蛇)的皮中獲得的。」
– N. Cantor 《瘟疫的覺醒》
1486年,Henrich Kramer 和James Sprenger臭名昭著的暢銷書《女巫之錘》出版了。
書中系統的闡述了對女巫的「定義」及「刑罰方式」,此書加劇了當時歐洲對女巫的偏見與迫害,是有史以來最險惡的一本書。然而,這本荒謬的書竟獲得了當時大多數法律機構的認同,對女巫的審判及懲罰也無一不遵循這本書中所規定的準則。
此後的三個世紀成千上萬的「女巫」因這本書而成為「司法謀殺」下的犧牲品。希柏提亞(375-415) 是史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女數學家。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敘述時說:「她由車上被拉下來,剝脫衣服到一絲不掛,被拖至教堂,為一群野蠻而無人性的狂徒,用尖利的蚝將她的肉由骨上剝削下來,手腳砍下,拋擲火中。
科學家帕利西因說化石是動物的遺體而不是「造物主的遊戲」,被「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 塞爾維特在《基督教信仰的復興》一書中提出血液循環的見解,被烤兩個多小時後死去。比利時生理學家維薩留斯,由於出版了解剖學著作《人體結構》,於1564年被迫去聖地耶路撒冷作懺悔,歸途中遇難;
阿莫里:巴黎大學教授,1210年,因宣揚泛神論被死後追審,墓穴被挖,十個弟子全部被處決。 西克爾:巴黎大學教授,因在物理研究上有所謂異端言論,被教會活活打死。和說中國古代專制黑暗一個道理。中國太大了,古代太長了,中國古代幾個字,表意不明。歐洲中世紀可以看作一個八折的中國古代。
如果中國沒有隋唐,東晉南北朝那種戰亂分裂局面維持一千年然後直接到明朝,今天的中國人恐怕也會把東晉南北朝那一千年稱作黑暗時代
第一種說法只能說是不嚴謹
第二種說法就是tmd扯淡……
我覺得吧,在討論正反兩種觀點的時候不要輕易地把其中一方貶斥為網路民科,這種習慣真的很不好。
「中世紀黑暗愚昧說」可不是普通的民科觀點,恰恰相反,這個觀點發源於可以稱為「當事人」的16、17世紀的人文主義者以及18世紀的惟理論者,最後在19世紀被歐洲的歷史學者所完善,其中以瑞士的雅各布·波爾卡(Jacob Burckhardt)為典型,他的觀點至今仍然被一些學者視為探討文藝復興問題的「正統」觀念,即「文藝復興時代是一個反中古、反宗教束縛、反士林哲學,使人類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的嶄新時代」,與之相比,中世紀自然就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但是隨著對波爾卡這種正統觀念中的一些理論漏洞的質疑,以及越來越多關於中世紀的史料被重新挖掘,反對這種正統觀念的也是越來越多,其中的主力自然是專註於中古史研究的史學者。他們的觀點總結起來大概就是中古時代,尤其是12-13世紀,較之文藝復興時代更富有活力,許多看似屬於文藝復興時代的成果其實早在中世紀就初見端倪,甚至有過許文藝復興時代已經失傳的成果。
所以題主說的這種現象,在學術界也是存在撕逼的。如果非要說對現在的網路史學觀念產生什麼影響的話,那隻能說前述的那個正統觀念確實統治了基礎歷史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那種與舊時代舊階級決裂的觀念甚得我朝中意你懂得,在普通人中的影響自然也就更大一些。不過要說這是「為黑而黑」的話,我同樣也見過一些中世紀愛好者有矯枉過正的毛病,就是過度地解讀一些中世紀時代的發展成果,反而把後來的文藝復興時代視為一種文化和人均物質水平的雙重倒退,這也是令我覺得十分豹笑的地方。
個人覺得文藝復興時代還是有很多中世紀,或者說「12世紀文藝復興」所不能比擬的特質的,尤其是印刷術的發明,很多新的成果能夠被有效率地傳播和保存,這個意義非同一般。當然,人文主義和世俗文化的興起不僅僅找回了古希羅的精華,同樣也不可避免地會復興一些現在看起來是糟粕的東西,比如迷信,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人看來文藝復興時代的一些諸如獵巫的反人類行為反而會大規模盛行的原因,但正所謂不破不立,想要批判糟粕,首先就得找出糟粕,這是進步的過程中所必然要經過的陣痛。
當我們提及中世紀時,我們想說的是某個具有具體內容指向的時代嗎?中世紀作為一個概念的出現,總與「黑暗」這個修飾詞相提並論。人們會提及,在那幾百年里,在野蠻人部落的頻繁侵擾下,城市被毀滅了,即使是在農村,食品也是匱乏的,教會往往墮落腐敗不堪,愚昧充斥著整個社會……是的,如今的我們人總能想到這些,這與文藝復興後創製諸種現代觀念分不開,也正是因為此,我們第一次擁有了三(多)階段的,線性的,進步的歷史時間觀。當中世紀出現在我們腦海時,與其並列對舉的似乎就是典雅樸素的古典時代,「中」這個稱謂本身就在意味它是對現代與古典之聯結的一個隔斷。 因此我們也不難發現那個時代的人比古典時代更難理解:他們衝動,急躁,易幻想地獄的煎熬,寄託心神於彼岸,追求騎士式的戀愛,他們經常把愛慕的女性當做自身去到上帝那裡的中介渠道(例如但丁?)。後人也常常提到,他們在公元一千年左右時對末日審判降臨的恐慌與絕望,確實,當時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幾乎糟糕到了最低點,這是不可否認的,但當回望那個時代時,我們並不會首先意識到這一實質內容:混亂的政治經濟形勢,更多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心態,人們總體的精神風貌給我們的一種直觀的審視體驗。在這個意義上,中世紀是作為一種「氛圍」而出現的。
史學界對於中世紀的看法近年來的確有所改觀 不再認為它是毫無優點一無是處的但是凡事都有一體兩面 中世紀相對於文藝復興之後以及中世紀以前希臘羅馬時期的確比較落後和壓抑 不能矯枉過正 不要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應該說中世紀總體來說是比較落後的 但還是有一些閃光點的
第一種過於理想主義,第二種過於浪漫主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類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蒙昧。古希臘時代以來歐洲一直在消滅蒙昧。但中世紀的混亂中,蒙昧反而吞噬著歷史,哲學與詩。從個人生活水平上看,中世紀其實和以前比還不錯,就看你怎麼看了。
從宏觀看,時代總歸是發展的,時代總歸是逐漸繁榮的,大教堂多巍峨啊,文化多興盛啊。
從微觀看,你家隔壁小二哥,因為篤信基督,得了肺結核不去看醫生,去教會捐了全部家當,過了兩天,嗝屁了。你家對門的小姑娘,因為臉長得妖嬈了點,被清算成巫女,抓到教會打成了豬頭,過了一個月,一把火燒死了。你們鄰村的屎蛋兒,因為喜歡科學,跑去當鍊金術士,上個禮拜被查水表了,到現在無影無蹤。中世紀的平民是沒有人權的,教會也好,國王也好,和中國的封建社會比都是半斤八兩。你現在回顧歐洲中世紀的封建時代,左眼可以看到瑰麗的文化,看到宗教大盛,繁榮的時代,右眼也可以看到人民的疾苦,教會的腐敗,王室的勾心鬥角。拜託,看一件事不要非黑即白好嗎?小孩才分對錯。你想高屋建瓴地看問題,沒毛病,只是別否定那些從臭水溝子里看問題的人。因為他們看到的就是臭水溝子里發生的真實。感覺題主更像釣魚啊,尤其是你的描述來看,既然要釣魚我還是支持一下題主吧,中世紀我就用1453年到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歐洲和之前的對比,1中世紀船隻航程無限制擁有發達的技術,1453年後有限制且有損耗船隻生存條件堪憂。2中世紀海上十分和平,中世紀後(均指1453至拿破崙戰爭)海上戰事不斷 3中世紀同宗教內關係融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中世紀後內部混戰勾結外敵,見同宗教兄弟有難不管不顧。4中世紀有古羅馬親子鑒定法,後……直到現在才有而且不如古羅馬的方便快捷。5中世紀夫妻二人分居兩處仍可生兒育女(絕對親生古羅馬親子鑒定保障)後期其實也有,但是到現代居然失傳了……6中世紀北歐人航海技術發達,曾經造訪美洲大陸,美洲人因此學會了先進的航海技術反過來入侵歐洲,後……阿茲特克被西班牙消滅。7中世紀可以一日千里,不過這項技術似乎一直存在好像不太能當做論據。8中世紀宗教十分開明,msl領主手下可以養豬,有時候一戶農民的認為他的豬被另一位農民的蜜蜂蟄傷領主還會調節,現在……不多說了。因此我覺得題主說的對不過中世紀挺無聊的,娛樂活動除了建天文台觀察星象外,就是夏季集市,宴會,搞個比武大會還老是死人,這點就不太好了。
就拿社會言論沒有自由,天主教嚴格壓迫控制人民,誰敢說自己不信神就是死——這條來說
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因為沒那人力。控制言論僅限於你有發言權的前提下。普通人說自己不信神,只要你不大範圍鼓動別人反教會,是沒人來管你的。即使監控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你私底下蜥蜥蛤蛤,也沒人請你去喝茶對不對其實不是現代學者才反對把中世紀貶得一無是處,浪漫主義史學、歷史主義史學之父赫爾德(1744.8.25 – 1803)就反對過分抬高古代而貶抑中世紀的觀點,他認為中世紀是人類文化進步中的一個必然的、重要的環節。浪漫主義史家推崇中世紀,甚至美化中世紀。
主要是看和誰比吧。前有古典羅馬時代的文功武治。後有文藝復興及大航海的列強之路。千年的中世紀貌似並沒有什麼亮點。但我覺得還是人口問題。羅馬的西部帝國崩潰造成了技術的退步,阿提拉的野蠻侵略也讓東部帝國損失了大量人口。而在古代,要供養技術人才和政府公務員這樣的脫產人員,需要龐大的人口。等到拜占庭恢復了實力準備收復西部時,又遇上了查士丁尼瘟疫。現在據說是鼠疫,死了很多人。拜占庭後來陷入與周邊國家的持續戰爭,再也沒有恢復國力。而西部則是文明持續退化,很多羅馬時期流傳下了的技術失傳。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口供養這些技術人才。蠻王直接的戰爭也導致西邊越來越接近蠻荒。等到過了幾百年這些國王穩定下來,十四世紀又是一場鼠疫。所以說中世紀是西方文明持續回血的一段時間,這也是後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高速發展的基礎。
中世紀不黑暗,拉丁文怎麼失傳的?
中世紀是「黑暗時代」的觀點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和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產物。
在現代歷史學的視野中 ,長達千餘年之久的中世紀已不再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場可怕的夢魘。 中世紀的早期的確發生了文化的衰退 ,但這場衰退卻決不僅僅是蠻族入侵或者基督教文化專制的結果 ,在很大的程度上 ,它是古典文化自身發展的一個必然結局。而在漫長的中世紀里 ,基督教逐漸與蠻族融為
一體 ,像園丁一樣小心地呵護著新生的文化嫩芽 ,終於使它成長為參天大樹。當然 ,園丁也不可避免地要求這棵樹苗按照他心目中的形象生長 ,於是 ,免不了經常用暴力剪去一些不符合他要求的枝杈。 但也正是這樣 ,才成就了中世紀乃至如今獨具特色的西方文化。其實 ,即便是在以反中世紀著稱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代 ,人們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也依然是在中世紀鍛造出來的。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實際上是一種文化形態在成熟時期所進行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
講真,中世紀的時間跨度和地理跨度太大了,但絕不可能多數世紀,多數國家都是中國魏晉南北朝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