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中世紀愚昧黑暗」是不是為了黑而黑的宣傳?

據我觀察,針對「歐洲中世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普遍見於普通歷史愛好者,那就是,中世紀愚昧黑暗,沒有發展意識。統治階級極盡暴虐荒淫,民眾苦不堪言,生活水平極其糟糕。軍事被同時期的唐宋元秒殺完爆,西方騎士笨重鐵罐頭沒有實戰性。社會言論沒有自由,天主教嚴格壓迫控制人民,誰敢說自己不信神就是死。動不動為了政治鬥爭火刑虐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是毫無希望尊嚴惶惶不可終日。

第二種普遍見於某些專家學者和公知,那就是,中世紀繁榮昌盛,強調科學發展觀。統治階級睿智理性,民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勝過古希臘古羅馬,軍事思想超前,西方騎士武力值同時期天下第一。社會允許多種言論意識心態,天主教絲毫不壓迫控制人民,說自己是無神論者不會有任何不良後果。判定人刑罰都是經過重重審查,免費律師,公正客觀。整個社會欣欣向榮,沒有潛在的危機。並且奠定和堅固了了歐洲文明的發達。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觀點。我覺得所謂中世紀黑暗愚昧論是人文主義者和無神論者編造宣傳出來抹黑神權社會的東西,被一些憎恨天主教和教皇體系的人利用,從而成為了某種「常識」。即使中世紀黑暗愚昧,在之前的古希臘羅馬,不也是一樣黑暗愚昧嗎,只不過蒙上了一層浪漫色彩罷了,在同時期的中國,不也是一樣嗎?有多少人能夠冷靜下來,想一想這一套認知是否僅僅是一種虛無的口號。我也不知道,也許中世紀就是橫縱對比都是乏善可陳,現在歷史學界有沒有定論?


雅克勒高夫:雖然中世紀是「黑暗時代」早已被被駁斥,但是我也不認為它是一個「黃金時代」,它只是歷史演進的正常進程。

一一總結自《試談另一個中世紀一一西方的勞動,時間和文化》

關鍵在於中世紀這一千年中西歐的發展是天翻地覆的,你再用一個概括性的詞去看是根本看不清的。

當然了,如果和現代社會比,那麼所有的古代世界就都是黑暗的了,但是把這個用來褒貶就沒啥意義了,雖然確實存在個別人對於古代世界抱有奇妙的幻想就是了,比如題主提到的第二種觀點,雖然我覺得是在反向釣魚,但是也不排除確實有人會做這種春秋大夢,滑稽

ps: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為黑而黑當然存在,但是問題還是實在的問題,14th教廷秩序崩潰後本來地方上的問題就非常多,教職隨意買賣神職人員拉丁文都認不全,指著聖經喊魔鬼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包括教廷本身也成為了權錢交易的一個中心。這些都是很實在的問題,但是在看這些宣傳時候也需要加以甄別,比如「三萬兒童被哄騙參加十字軍」這種老段子(LBQ的專欄 - 真實的「兒童」十字軍(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27466611?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比如「女教宗」這種在現代看來反而十分女權和勵志的段子(在當時的宣傳中可是教廷十惡不赦的「證據」啊),不就是為黑而黑嘛。

但是我們再看18-19th的歷史學家,更多的則是受限於歷史的局限性,因為他們的年代的氛圍和材料的缺乏,他們的觀點放到現在自然有不少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是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們所做的工作也是後人開展工作的基礎或者說參照,後來的歷史學家要麼獲得了一個可以站的肩膀(借用牛頓的那個比喻),要麼是看到了一個不合理的肩膀因而可以自己做個新的肩膀出來。

言盡於此


謝邀。

本來這樣的問題我是拒絕回答的,因為肯定是撕逼。

不過看了看下面答案區,發現各位老熟人們的答案下面評論區都還算比較和諧,所以我放下心,點了進來,拉開問題描述。

嗯,第一種觀點確實是比較典型的大眾錯誤認知,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去破除的。

那麼第二種觀點就應該是理性看待中世紀的.....excuse me?

「中世紀繁榮昌盛,強調科學發展觀。統治階級睿智理性,民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勝過古希臘古羅馬,軍事思想超前,西方騎士武力值同時期天下第一。社會允許多種言論意識心態,天主教絲毫不壓迫控制人民,說自己是無神論者不會有任何不良後果。判定人刑罰都是經過重重審查,免費律師,公正客觀。整個社會欣欣向榮,沒有潛在的危機。」

哇這是啥,21世紀的美國嗎?還是我大天朝?我覺得題主絕對是影射了什麼,我要舉報!

再看看「第二種普遍見於某些專家學者和公知」,再看看第三段。題主引戰的惡意隔著屏幕都撲面而來了。

問題下面幾位說了中世紀幾句好話的小夥伴們怕是過幾天就變成某些專家公知的代表被吊起來打了,所以這個戰,接不起,接不起。告辭。


上次有個什麼鬼「上帝有沒有陰莖」的問題,很嚴肅的學術問題變成各種撕逼。現在又來一個(我覺得)嚴肅的問題,下面又開始各種撕逼。

知乎上有什麼問題是不能抄書解決的?如果有,就抄網頁。

只抄書/網頁,不做價值判斷,是我答這道題的原則。

我不知道「中世紀愚昧黑暗」這個說法是哪裡來的,但是「黑暗的中世紀」的說法廣為人知,關於這一點,有兩個維基詞條:

Finsteres Mittelalter

Dunkle Jahrhunderte (Mittelalter)

第二個維基詞條講的所謂「黑暗的世紀」,意思是沒啥歷史資料可以搞大新聞,對於想要進行意識形態撕逼的各位應該沒啥吸引力,我就翻譯第一個詞條,那個詞條講的是給中世紀打差評意義上的黑暗的中世紀。

以下附原文及機翻:

Als finsteres Mittelalter bezeichnet man stark wertend den empfundenen Rückschritt des europ?ischen Mittelalters. Die Vorstellung des finsteren Mittelalters geht vor allem auf Abgrenzungstendenzen w?hrend der Zeit der Renaissance zurück.[1] Das Mittelalter wurde von der latein-dominierten Gelehrtenwelt des 16. und 17. Jahrhunderts h?ufig als ?finsteres Zeitalter「 charakterisiert, das es durch eine Rückbesinnung auf Ideale der Antike und der einsetzenden Entwicklung in der beginnenden Neuzeit zu überwinden galt.

所謂黑暗的中世紀,是帶有強烈價值判斷的人對他們所感到的中世紀歐洲大開倒車的一種稱呼。「黑暗中世紀」的這種提法,最初來源於想和中世紀劃清界限的文藝復興時期。十六十七世紀那些使用拉丁語的文人騷客常常把中世紀塑造成為「黑暗的時代」,他們認為,這一時代要通過對古代理念的復興和發展而被超越。

Bereits in der Renaissance wurde die Epoche zwischen der Antike und der damaligen Gegenwart als ein Zeitalter betrachtet, in dem das Wissen und die Werte der antiken Kulturen in Vergessenheit geraten waren, woraus sich die kulturelle und geistige Unterlegenheit des Mittelalters ableiten lie?. Diese Bewertung wurde im 19. Jahrhundert im Zuge der aufkommenden Romantik übernommen und weiter ausgebaut, wobei die Rezeption vergangener Zeiten gem?? der Aufkl?rung, der Moral des Viktorianischen Zeitalters und durch ?Fortschrittsgl?ubigkeit「 und Vernunftsorientierung beeinflusst wurde. Dadurch entstand im 19. Jahrhundert eine moderne und bis heute popul?re Rezeption des historischen Mittelalters, die im Gro?en und Ganzen eher auf dem romantischen Zeitgeist als auf historischen Quellen basiert.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古代與現代之間就被認為是古代文明的知識和價值被遺忘的時代,從而引申出出中世紀的文化和精神上low爆地心的結論。 這個評估在19世紀隨著浪漫主義的興起而得到採納和進一步發展,受到啟蒙運動,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念,「信仰進步」和理性化的影響。 結果,在19世紀,出現了一個現代的,仍然頗為流行的中世紀歷史的觀念,這一觀念總體上更多地基於浪漫主義的時代精神而不是歷史資料。

Mit dem Begriff sollte eine Abgrenzung zur Antike stattfinden. Beispielsweise sollte der Wissensverlust betont werden (siehe auch Bücherverluste in der Sp?tantike) sowie ein angeblicher Rückfall hinter den (auf antiken Kenntnissen basierenden) Wissensstand der arabischen Welt (siehe auch Blütezeit des Islam). Unter dem Schlagwort des finsteren Mittelalters wurden auch vermeintliche Rückschritte betont, etwa der Mythos der flachen Erde. Oder der vermeintlicher Rückfall in ein Geozentrisches Weltbild. Beispiele sind auch die Zerst?rung r?mischer Wasserleitungen durch Unwissen, Hexenprozesse (die tats?chlich erst in der frühen Neuzeit stattfanden).

[黑暗的中世紀]個詞談的或許是[中世紀與]古代世界的脫節。 例如,或許強調了知識的喪失(另見古代末期的書籍損失)以及一種據說的相對阿拉伯世界知識水準(阿拉伯世界的這一知識水準建立在古代的知識之上)的倒退(也參見伊斯蘭教鼎盛時期)。 「黑暗的中世紀」的口號也強調所謂的開倒車,如平坦的地球的神話。 或者被認為是重新回到地心說的世界觀。 例子包括由於無知而對羅馬渡槽的損毀,女巫審判(實際上只發生在近代初期)。

Im Laufe der Zeit haben sich auf diese Weise Vorstellungen vom historischen Mittelalter herausgebildet, die keine historische Grundlage haben und sich dennoch einer breiten Bekanntheit erfreuen.[2] In der modernen Forschung wird das Mittelalter hingegen wesentlich differenzierter betrachtet, zumal Entwicklungen im Mittelalter für die westliche Welt bis heute pr?gend sind und viele verbreitete Vorstellungen sich nicht mit den Quellen belegen lassen.[3] In diesem Sinne werden etwa die im Frühmittelalter – das lange als Paradebeispiel eines angeblich dunklen Zeitalters galt – gelegten Fundamente für die sp?tere Entwicklung im Kontext der damaligen historischen Entwicklung bewertet. In diesem Zusammenhang erweist sich die Vorstellung eines angeblichen ?finsteren Zeitalters「 als Konstruktion einer stark wertenden Betrachtung in Renaissance und früher Neuzeit.

隨著時間的推移,用這一方式構建起來的中世紀史觀,儘管沒有歷史的基礎,卻廣為人知。 然而,在現代研究中,中世紀卻被本質上完全不同地看待,特別是因為中世紀所獲得的發展,至今依然對西方世界具有影響,而許多曾被廣泛傳播的觀點無法得到證明。 例如,在這個意義上說,中世紀早期——它的漫長被作為所謂黑暗中世紀的典型例證——在當時的歷史發展背景之下被認為為後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這種背景下,被稱為「黑暗時代」的觀念被證明是一個在文藝復興時期和近代早期基於一種強烈價值判斷視角基礎之上的構造物。

Popul?re Mythen, Missverst?ndnisse und historische Streitpunkte[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流行的中世紀傳說、誤解和史學上的爭議點

Menschen des Mittelalters glaubten, die Erde sei flach.

Dieses moderne Vorurteil wird durch historische Quellen nicht gestützt. Die bekannteste Abbildung, welche oft als symbolischer ?Beweis「 herangezogen wird, ist der Holzstich von Flammarion, der jedoch aus dem Jahr 1888 stammt und deshalb nichts beweist. Die Behauptung, Menschen des Mittelalters glaubten, dass die Erde flach sei, taucht zum ersten Mal in der ersten H?lfte des 19. Jahrhunderts auf.[4] Vor allem Washington Irving trug wesentlich zur Festigung des Mythos bei. In seiner Kolumbus-Biografie von 1828 unterstellte er den Matrosen, sie h?tten Angst gehabt, vom Rand der ?Erdenscheibe「 herunterzufallen. Die im Mittelalter ma?geblichen Ideen des Aristoteles und das ptolem?ische Weltbild beschreiben die Erde als eine Art Sph?roid, für die Gelehrten des Hochmittelalters war daher die Vorstellung einer ?Erdenscheibe「 abwegig.[5]

中世紀人們相信,地球是平的:

這種現代的偏見並沒有得到歷史資料的支持。 最著名的插圖,通常用作象徵性的「證明」,是Flammarion的木刻版本,可追溯到1888年,因此沒有任何證據。 中世紀的人們認為地球是平坦的,這種說法在19世紀上半葉首次出現。 尤其是華盛頓·歐文為神話的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 他在1828年的哥倫布傳記中告訴水手,他們不敢掉到「地球盤」的邊緣。 在中世紀決定性的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世界觀認為地球是一種球體, 因此,對於中世紀的學者來說,「地球盤」的思想是一派胡言。

Menschen im Mittelalter waren ungebildet, rückst?ndig und abergl?ubisch[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Mittelalterliche Produktion von Manuskripten[6]

Diese Vorstellung trifft auf gro?e Teile der Gesellschaft zu. So lag die Alphabetisierungsquote in Europa noch im 16. Jahrhundert (also dem Beginn der Neuzeit) bei nur 20 Prozent.[7]

Im Mittelalter wirkten allerdings auch bedeutende Gelehrte, etwa Albertus Magnus, Thomas von Aquin, Roger Bacon und Meister Eckhart. Die Gründung von Universit?ten, der Ausbau der St?dte, technologische Fortschritte (z. B. die Erfindung der Brille) sowie umfangreiche zeitgen?ssische überlieferungen widersprechen nach Einsch?tzung der Historikerin Karin Schneider-Ferber der Annahme eines ?barbarischen「 Mittelalters.[8]

中世紀的人是文盲、落後、迷信

這個想法適用於社會的大部分。 因此,十六世紀歐洲的識字率(即近代初)只有百分之二十。

然而在中世紀,重要的學者,如艾伯特斯·馬格努斯,托馬斯·阿奎那,羅傑·培根和埃克哈特大師也在工作。 大學的建立,城市的擴張,技術的進步(如眼鏡的發明)以及廣泛的當代傳統,在歷史學家卡琳·施耐德·費伯(Karin Schneider-Ferber)的估計中與中世紀「野蠻人」的假設相矛盾。

Es ist unter Historikern umstritten, wie gro? der Einfluss der arabisch-islamischen Welt auf die Bewahrung der griechisch-r?misch-antiken Wissenschaft und deren Rückkehr nach Europa war.

Nach dem Zusammenbruch des einheitlichen R?mischen Reiches gingen viele Werke der antiken Wissenschaftler und Philosophen verloren, unter anderem Schriften über Mathematik, Astronomie und Medizin (siehe Bücherverluste in der Sp?tantike). Viele davon fanden Eingang in die arabisch-muslimische Welt und lagen in arabischer übersetzung vor, so dass viele Werke z. B. von Aristoteles und Euklid, die in Europa verloren gegangen waren, erst im Zuge der Reconquista und der Kreuzzüge quasi eine Rückführung nach Europa erfuhren. Dabei profitierte der Westen auch von den Werken arabischer Philosophen und Denker, die noch jahrhundertelang die westliche Wissenschaft entscheidend mitgepr?gt haben.[9] [10]

Andererseits gab es nach Einsch?tzung anderer Historiker in Europa bereits im 8. Jahrhundert weitreichende Bildung und regelrechte Bildungszentren. Vor allem die sogenannte karolingische Renaissance widerlege die Vorstellung, die westliche Wissenschaft sei komplett aus dem Orient übernommen worden. Ebenfalls weit verbreitet ist die Vorstellung, dass wichtige Erfindungen wie Schwarzpulver, Papier, Buchdruck, Armbrust, Kompass und Fernrohr allesamt aus China oder Persienübernommen worden seien. Das Schwarzpulver gelangte vermutlich durch die Expansion des Mongolischen Reiches nach Europa, und das Papier fand nachweislich entlang der Seidenstra?e seinen Weg nach Europa.[11] Zu den meisten chinesischen Erfindungen existieren jedoch europ?ische Gegenstücke,[12] die oft bis in die r?misch-griechische Antike reichen und keinen chinesischen oder persischen Einfluss erkennen lassen. Man geht heute davon aus, dass die meisten dieser Erfindungen keine Kopien oder übernahmen, sondern eigene Parallelentwicklungen darstellten.

阿拉伯世界將知識重新帶回歐洲:

歷史學家們爭議不休,阿拉伯 - 伊斯蘭世界對保存希臘羅馬古代科學和回到歐洲的影響有多大。

統一的羅馬帝國崩潰後,許多古代科學家和哲學家的作品丟失了,包括數學,天文學和醫學方面的著作(見古代末期的書籍損失)。他們中的許多進入了阿拉伯穆斯林世界,並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因此許多作品用阿拉伯文寫成。例如,曾經在歐洲散失的亞里士多德和歐幾里德,在雷斯奎基亞和十字軍東征期間,只經歷了一次回到歐洲。西方也從阿拉伯哲學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中受益,他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決定性地塑造西方科學。 [10]

另一方面,早在公元8世紀歐洲的其他歷史學家認為,廣泛的教育和正規的教育中心。最重要的是,所謂的加洛林文藝復興反駁了西方科學從東方完全被接管的觀點。黑色粉筆,紙張,凸版,弩,指南針,望遠鏡等重要發明都是從中國,波斯等國引進的。這種黑色的粉末可能是由於蒙古帝國擴張到歐洲,沿著絲綢之路被發現通往歐洲。然而,對於大多數中國的發明來說,還有一些歐洲的發明,它們往往延伸到古希臘古希臘文化,沒有中國或波斯的影響。今天,人們認為這些發明大部分不是抄襲或收購,而是自己的發展。

Gewalt, Krieg und Seuchen waren allgegenw?rtig; die Lebenserwartung war gering[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Obwohl es in Europa zwischen 500 und 1500 zahlreiche Kriege gab, gibt es keine Anhaltspunkte dafür, dass diese mit gr??erer Brutalit?t oder Rücksichtslosigkeit als in der Neuzeit geführt wurden.[13] Au?erdem ist in der Zeit zwischen dem 12. und 14. Jahrhundert ein deutliches Bev?lkerungswachstum sowie eine Ausbreitung des Siedlungsgebietes feststellbar, was auf die günstigeren Klimabedingungen zurückzuführen ist. Auch die Vorstellung, die Menschen im Mittelalter seien k?rperlich klein gewesen, ist heute weitgehend widerlegt. Untersuchungen an Skeletten in den letzten Jahrzehnten haben ergeben, dass die mittelalterlichen Menschen etwa gleich gro? waren wie Europ?er zu Beginn des 20. Jahrhunderts.[14] Europa erlebte im Hochmittelalter eine ausgepr?gte W?rmeperiode, im Süden Englands wurde Wein angebaut. Erst im 14./15. Jahrhundert verschlechterte sich das Klima w?hrend der sogenannten Kleinen Eiszeit; die damit verbundene Mangelern?hrung wirkte sich in den darauffolgenden Jahrhunderten auf die durchschnittliche K?rpergr??e aus.

暴力,戰爭和流行病無所不在;預期壽命低編輯代碼]

雖然在歐洲有500到1500次戰爭,但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比現代更殘酷或魯莽。此外,在十二至十四世紀之間,由於氣候條件更加有利,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和居民點的擴大可以確定。即使是中世紀人們身材矮小的想法,今天也被大體駁斥。近幾十年來關於骷髏的研究表明,中世紀人在20世紀初與歐洲人大小相當[14]。歐洲在高中時期經歷了明顯的升溫期,英國南部種植了葡萄酒。只有在14/15。在16世紀,所謂的小冰河期間氣候惡化;相關的營養不良對未來幾個世紀的平均身高有影響。

Pest als dominierende Seuche des Mittelalters[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Diese Einsch?tzung der Pest ist abwegig, denn zwischen der Justinianischen Pest und der sp?tmittelalterlichen Pandemie lagen vom 8. bis zum 14. Jahrhundert mehr als 500 ?pestilenzfreie「 Jahre. Laut den neuesten Erkenntnissen der Genetik[15] war der Erreger, der für die sp?tmittelalterliche Pandemie 1347–1353 verantwortlich war, ein zu dieser Zeit neu entstandener Stamm von Yersinia pestis. Da die modernen für Tier und Mensch gef?hrlichen Yersinia-Varianten von diesem Urtyp (oder eventuell seinen Varianten) abstammen und sich untereinander nur wenig unterscheiden, geht man davon aus, dass die extreme Virulenz des mittelalterlichen Yersinia-Typs mit mangelnder Immunit?t der Bev?lkerung (was bei neuen und aggressiven Erregern oft der Fall ist) und den ungünstigen gesellschaftlichen Verh?ltnissen zusammenh?ngt.[16] ?Mangelnde Hygiene「 und ?Fehlen medizinischer Kenntnisse「 waren demzufolge nicht die alleinigen Ursachen der Pandemie. Die nachfolgenden Epidemien verliefen wegen der immunologischen Anpassung der Bev?lkerung und dank medizinischer Erkenntnisse bei weitem nicht so dramatisch. Weil es sich um eine bis dahin unbekannte Seuche handelte, waren die Gelehrten zun?chst ratlos; ihre Unkenntnis konnten nur im Verlauf der Zeit ausgeglichen werden. Die mittelalterliche Yersinia-Variante im 13. bis 14. Jahrhundert war wahrscheinlich in China entstanden und kann damit nicht für Epidemien der Sp?tantike und des Frühmittelalters verantwortlich sein.[17]

瘟疫是中世紀的主要災禍編輯代碼]

瘟疫的這種評估是錯誤的,因為從查士丁尼瘟疫從8中世紀晚期大流行到14世紀,500多名「pestilenzfreie」年不等。根據遺傳學[15]的最新發現是,負責中世紀晚期流行1347年至1353年,一個在鼠疫新形成的應變時間的病原體。由於這台樣機的現代化危險的動物和人類變種耶爾森氏菌(也可能是它的變體),它們之間的下降和不同之處僅略有下降,但相信中世紀耶爾森氏菌型的極端毒力缺乏的人群免疫力的(這在新的和侵略性的病原體往往是這種情況)和不利的社會條件有關。因此「缺乏衛生」和「缺乏醫學知識」不是流行病的唯一原因。由於人口和醫學知識的免疫適應性,隨後的流行病遠未如此戲劇化。由於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瘟疫,學者們最初是處於虧損狀態;他們的無知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補償。十三至十四世紀的中世紀耶爾森氏菌變種可能是在中國創造的,因此不能負責古代和中世紀早期的流行病。

Niedere St?nde mussten st?ndigen Hunger, K?lte und unmenschliche Arbeit erdulden

Das Bild vom geschundenen Bauern in zerlumpter Kleidung wurde vor allem durch Filme über das Mittelalter popul?r. Tats?chlich war das Leben der niederen St?nde weniger entbehrungsreich, als heute oft angenommen wird (siehe dazu Esskultur im Mittelalter).[19] Der durchschnittliche Fleischverbrauch pro Kopf war im Mittelalter ca. siebenmal so hoch wie im Mitteleuropa des 19. Jahrhunderts und immer noch h?her als zu Beginn des 21. Jahrhunderts.[20] W?hrend der mittelalterlichen Warmzeit waren Missernten viel seltener als sp?ter, was den sozialen und technologischen Fortschritt sowie die Expansion der Siedlungsr?ume erm?glichte. Au?erdem ist zwischen dem 11. und 13. Jahrhundert ein rasanter Bev?lkerungszuwachs nachweisbar,[21] der nur bei ausreichender Ern?hrung stattfinden konnte. Klimatisch und jahreszeitlich bedingte Schwankungen in der Erntemenge und Nahrungsverfügbarkeit gab es zu allen Zeiten (Hunger im sp?ten Winter), eine permanente Hungersnot l?sst sich im Hochmittelalter aber nicht nachweisen (→ Wetteranomalien der 1430er Jahre).

較低級的莊園不得不忍受不斷的飢餓,寒冷和不人道的工作

穿破衣服的農民的形象主要通過中世紀的電影而流行起來。事實上,下層階級的生活比現在常常被認為是枯竭的(見中世紀的飲食文化)[19]。中世紀人均肉類消費量比19世紀的中歐高7倍左右,仍高於21世紀初。[20]在中世紀,農作物歉收比以後要少得多,使得社會和技術進步以及定居點的擴大成為可能。另外,在十一世紀和十三世紀之間,人口的迅速增長是可以檢測到的[21],只有在營養充足的情況下才能發生。在任何時候,作物產量和糧食供應都存在氣候和季節變化(冬季飢餓),但在中世紀的高中(→14世紀30年代的天氣異常)無法檢測到永久性的饑荒。

Abwesenheit der K?rperhygiene[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Zahlreiche Badeh?user sind in mittelalterlichen St?dten arch?ologisch belegt.[22] In zeitgen?ssischen Schriften wird zu ausgedehnter K?rperpflege und Hygiene gemahnt (z. B. Passionibus Mulierum Curandorum von Trotula, Regimen Sanitatis Salernitanum aus dem Umfeld der Schule von Salerno, Compendium Medicinae von Gilbertus Anglicus). Wie auch zu anderen Zeiten und in anderen L?ndern war Hygiene eine pers?nliche Angelegenheit.[23] Besonders im n?rdlichen Europa finden sich seit dem Frühmittelalter h?lzerne Badeh?user und Dampfb?der, wie sie bis heute in Skandinavien und Osteuropa verwendet werden.

沒有身體衛生[編輯|編輯代碼]

在眾多的中世紀城鎮中,有眾多的浴室被考古記錄。[22] 當代著作要求廣泛的個人衛生和衛生(例如,Trotula的Passionibus Mulierum Curandorum,Salerno學校的Sanitatis Salernitanum養生院,Gilbertus Anglicus的醫學彙編)。 與其他時候和其他國家一樣,衛生是個人的事情。 特別是在北歐,自中世紀早期就已經發現了木製浴室和蒸汽浴室,因為今天它們在斯堪的那維亞和東歐仍然使用。

Willkür, Folter und Hinrichtungen waren an der Tagesordnung[Bearbeiten | Quelltext bearbeiten]

Die Hexenverfolgung erreichte erst im 16. Jahrhundert ihren H?hepunkt. Bereits der Sachsenspiegel, ein bedeutender hochmittelalterlicher Rechtskodex, offenbart wohlstrukturierte Rechtsverh?ltnisse, gro?e Teile des Lebens waren geregelt. Bürger und Bauern waren angesichts der bestehenden Rechtsordnungen keineswegs rechtlos.

任意性,酷刑和處決是當天的順序編輯代碼]

獵巫只到了十六世紀才達到頂峰。 Sachsenspiegel已經是一個重要的中世紀法典,揭示了良好的法律關係,大部分的生活都受到了規制。 鑒於現有的法律制度,公民和農民絕不是沒有權利的。


第一,中世紀時間跨度長達一千年,這一千年內歐洲絕不是一塵不變,它是在不斷發展、變化、改變的。

第二,西歐、東歐、北歐、拜占庭之間千差萬別,這些不同地域之間差距絕不可忽視。

私以為,中世紀是歐洲從一個低谷中逐漸上升的過程。

隨便舉個教皇國的例子吧,9世紀末到10世紀時教皇國國內政治混亂,教皇的廢立取決於義大利的武裝貴族,聖職買賣成為常見現象,神職人員甚至公然娶妻生子,臭名昭著的殭屍審判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這樣來看,這一時期的羅馬教會實在黑暗腐敗,無愧「黑暗」之名。

但是在這之後興起了克呂尼運動,歷任銳意進取的教皇對教會進行了許多改革,禁止神職人員結婚、提倡苦行隱修、嚴禁聖職買賣、奪回主教敘任權、完善教皇選舉制度和樞機主教團、清除了世俗君權對教皇選舉的影響……

這樣看來,是不是又顯得文明了許多?

所以,還是應該要用發展的眼光的看問題


匿名反對知友 @陣雨 的回答。如此的回答得以在所謂的「高端社區」收穫數百贊,也真是有夠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呢。

首先,很明顯的一點是,這位知友完全未理解中世紀的範圍。然而,畢竟中世紀這樣的名稱本就具有貶義且其定義極大地取決於其前後兩個時代的末始定義,缺乏所謂的「歷史權益」。或許為「中世紀」正名,需要始於更改其史稱,然此乃他話。

其次,我們不妨來嘗試對於這位知友所提及的論點逐一地進行分析。

1. 「1300年,教會認為野貓在夜間閃爍的雙眼是惡魔的象徵。因此又炮製了一整套焚貓的酷刑及儀式,貓的數量急劇減少,不斷增長的老鼠比例加快了跳蚤的傳播,導致了瘟疫的爆發。」

儘管包括受夏特爾學派影響頗深的神學家裡爾的亞蘭、威爾士拉丁文作家沃爾特·邁普等在內的中世紀文人均曾在對於貓兒們出沒於某些異端群體所行之儀式中的蹤影留有筆墨,然而時常被人翻出來狠狠地批判一番的態度的文本,是教宗額我略九世於13世紀30年代早期所發布的一則名為《辣瑪之音》的教宗訓諭。某些學者認為,該訓諭的發布直接造成了中世紀後期的諸多信徒對於貓兒們的大加捕殺,甚至直接引發了黑死病的猖獗。

那麼這部《辣瑪之音》的發布,其背景又是什麼呢?

自12世紀起,德意志地區湧現出了許多對於敬奉惡魔與魔鬼的新興信仰群體。1227年,教宗額我略九世委任曾在圖林根地區與黑森地區任職的司鐸馬爾堡的康拉德搜索並抑制整個整個德意志地區的異端群體。康拉德司鐸向額我略九世報告稱,籍由審訊,他掌握了當地的一組被稱為「路濟斐爾宗」的異端群體的敬拜儀式的要綱。額我略九世隨即草擬了一份訓諭,講解路濟斐爾宗的信眾所執行的儀式的過程,先後致予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與其子德意志國王海因里希,美因茨總主教埃普斯泰因的西格弗里德、希爾德斯海姆主教賴森貝格的康拉德與上文所提及的康拉德司鐸,以及轄屬於美因茨教省的所有其他主教,以望他們搜索並抑制異端思想在德意志地區的繁殖。而該訓諭的名稱則取自瑪竇福音第2章第18節:

「『在辣瑪聽到了聲音,痛哭哀號不止;辣黑耳痛哭她的子女,不願受人的安慰,因為他們不在了。』」

然而,不幸的是,一位名為伯爾納鐸的教會官員曾寫道,那位康拉德司鐸曾濫以火刑恫嚇當地人以謀取證據(此類行為長久以來均是教會所不允的),因而這位司鐸所報告的信息極有可能是不屬實的。

而額我略九世就是在接收到的信息完全不對稱的情況下,向當地的教會及世俗理轄者說明了他所了解到的儀式步驟與內容,而黑貓被異端群體所取為其物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額我略九世並未表示貓兒應被屠戮,也未於主觀態度上引導信徒仇視貓兒。

然而將領導人所發的每一句言論甚至辭彙都加以過度解讀的舉動,與部分激奮的信徒所持的信徒身份並無過多關聯。即使在近現代的某些國家內,如此的過度解讀亦是常見之事。

或許單純地進行如此的描述仍無法令某些看客嘗試換位思考……那麼,我就在此假定一個並不一定合適且可能會很脫線的栗子好啦。

漁夫礦泉曾是X國的著名飲用水品牌,該企業所生產並出售的飲用水產品物美價廉,深受X國的普通市民與官員的喜愛。儘管坊間有時傳出一些批判的聲音,然而漁夫礦泉的產品還是經久不衰,甚至曾被列為中央政府列為用於國際峰會中的官方指定飲品。一天,X國政府接到報告,某地興起了一個企圖傾覆國家的邪教團體,政府官員即刻派出官員進行調查。一段時間後,這位懷有強烈愛國熱忱的外派官員報告稱,該團體的成員將該國著名的品牌漁夫礦泉的飲用水產品的瓶蓋奉為神祇的化身,並將它們廣泛地用於儀式之中。政府官員迅速做出決斷,指示該地區的官員嚴肅對待此事,儘快拔除這些邪教徒的勢力。很快,官方對於地方官員的指示內容不脛而走,各地市民紛紛搜索漁夫礦泉的產品瓶蓋並將它們集中銷毀,並遊行宣稱大家抵制漁夫礦泉的產品。這導致漁夫礦泉的產品銷量大減,一蹶不振。若干年後,X國旁新興的Y國強大起來,將擴張的矛頭指向了X國。孰料,Y國元首向X國外交部提供了一項提案:如X國可以在一周時間內,向Y國進貢100萬枚漁夫礦泉的產品瓶蓋,Y國就調整作戰方案,不再與X國為敵。然而,面對如此脫線的提案,市民紛紛表示無法相信並不給予任何支持,官方也無法強行令已經瀕臨破產的漁夫礦泉在一周時間內生產出100枚產品瓶蓋。期限一過,Y國大軍根據指令開進X國凈土,戰爭一觸即發。殘酷且血腥的歲月,令部分市民開始懷疑自己對於國家與政府的信任的正確性,他們開始咒罵統治集團,創建了大量的拜物邪教,這令本就已因連年的戰事而焦頭爛額的政府機構的處境雪上加霜。儘管戰爭在數年後被國際勢力調停,然而由於勢力懸殊,X國在這一場戰爭之中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大量公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從此,X國的輿論界充斥著對於彼時的政府的批判之聲,許多公民甚至開始質疑該政府所秉持的政治思想與治國方針是否正確。這些質疑不僅導致了政府的下台,亦導致該政府所秉持的政治思想在該國內逐漸成為了禁論。至於那家漁夫礦泉嘛……受事件的影響,該企業得以迅速回春,重新為該國公民所喜愛。多年後,即便是漁夫礦泉的產品包裝換了一代又一代,質量也開始越來越不走心,市民們還是常常提及方面的故事,順便再狠狠地咒罵一下當年那昏庸無能甚至「魚肉人民」的執政府。數個世紀後,當年的事件早已被大家忘懷,而當年的執政府卻由於稱之曾「呼籲」人民「荒謬」地抵制享譽世界且已持續地繁榮了數個世紀的漁夫礦泉集團的產品的「記載」而遺臭萬年。

除嘆息外還能夠怎樣呢?

當然,如此調侃式的假定,僅是代入某些知友對此的認知之後所嘗試的一項邏輯辨惑。

畢竟,若是貓兒們確實如那位知友所言而自14世紀初起被教會所憎惡,那麼……15世紀的貓兒們又為什麼會在一些教會書吏的手稿之上留下足跡……甚至留溺於其上呢?(圖片隨手一搜索就可以看到,由於尚不明朗的緣由而致使那兩幅圖片無法被上傳)

2. 「1347-50年,黑死病席捲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喪命。一部分基督徒們的處理方法:「自地中海至德國,不斷出現猶太人被焚燒的事情。。。在他們被處死之前還被逼著承認自己是向井水裡投毒製造瘟疫的元兇。。。毒藥則是他們從bilisk(一種傳說中的蛇)的皮中獲得的。」 – N. Cantor 《瘟疫的覺醒》」

拜託,你們這些做引述的,不去考證也請敬業一點好嗎?這隻bilisk是什麼生物?你確定你欲列出的那種傳說中的蛇怪不是巴西利斯克(Basilisk)嗎?

雖然希望可以嚴肅一點,然而……如此具跳躍性且斷章取義的引述,確實是令人感到嚴肅不起來,也幾乎沒有什麼太多的慾望討論這些引句的學術權威性。

不過,妄圖以此攻擊教會的人還是請您幾位收了神通吧。不清楚正在讀回答的知友之中有幾位究竟真正地閱讀過這部著作。因為……

抱歉,不知道是由於我英語廢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請各位大V告訴我,「… but not in Avignon, for the pope protected them there.」這句話的中文譯文是什麼?嗯?您說什麼啦?請您將嗓音再提高一點!謝謝!

至於適用性,這位知友在引述時,自己就已經提及其引句的主語為「一部分基督徒」……「們」了……誒?竟然還存在著語法錯誤?!

3. 「1486年,Henrich Kramer 和James Sprenger臭名昭著的暢銷書《女巫之錘》出版了。書中系統的闡述了對女巫的「定義」及「刑罰方式」,此書加劇了當時歐洲對女巫的偏見與迫害,是有史以來最險惡的一本書。然而,這本荒謬的書竟獲得了當時大多數法律機構的認同,對女巫的審判及懲罰也無一不遵循這本書中所規定的準則。此後的三個世紀成千上萬的「女巫」因這本書而成為「司法謀殺」下的犧牲品。」

噢,那麼,請問您知道,這部險惡的《女巫之槌》在1490年時就被教會ban掉了嗎?

我很懷疑這位知友究竟是否真正地了解中世紀的教會對於巫術的態度。不清楚那位知友在這位海因里希·克拉梅爾修士在被驅逐出因斯布魯克之時,當地的主教對於他的評價是什麼嗎?

甚至在1538年,所謂「臭名昭著」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都有告誡過其裁判員以《女巫之槌》之中的說辭不可信。

況且,《女巫之槌》的發行時間基本已經屬於近代早期了,及至它在某些世俗法庭之上得以造成真正的影響之時……您確定彼時還屬於中世紀時期?

4. 「希柏提亞(375-415) 是史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女數學家。吉朋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敘述時說:「她由車上被拉下來,剝脫衣服到一絲不掛,被拖至教堂,為一群野蠻而無人性的狂徒,用尖利的蚝將她的肉由骨上剝削下來,手腳砍下,拋擲火中。」

呃……這位知友是認為希帕提婭的殞命之時屬於中世紀時期嗎?

憶起某位並非基督徒的知友曾對於某些記憶過幾段羅衰內容就放出各種NC言論的知友說過的一句話:

「少膜吉本多讀書。」

當然,支持著借希帕提婭案將基督教批判一番這一觀點的理論體系也並非由單獨一人於同一時期之內所構建出的。

迄今為止,最富攻擊性的觀點應該是由美國亞美尼亞裔作家曼薩加爾·馬格迪奇·曼加薩廉所提出的,然而其理論之中所包含的錯誤與疏漏亦是最為明顯的。

我在此也並不打算多解釋什麼,畢竟我所引述的該論據中似乎並無直接對於基督教進行攻擊的要點,我於現時再進行深入解讀也並無意義。

此外,再多提及一點,關於希帕提婭遇害的記載,最具權威性的現存記載來源於5世紀的基督教史家君士坦丁堡的索克辣德。請不要閱畢包括新柏拉圖主義者達瑪斯爵在內的某些對立於基督教的人士對於此事件的觀點就將此事件的背景擅自地進行陰謀論化。

5. 「科學家帕利西因說化石是動物的遺體而不是「造物主的遊戲」,被「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 」

在這位知友看來,歐洲現時或許仍處於中世紀時期吧……(嘆息)

此外,看到這則論據時……我確實忍俊不禁了。

三昂里戰爭期間,一位自然科學領域存在貢獻的且在宗教信仰問題之上頗為激進的于格諾宗信徒,在於格諾宗失勢之時,因堅持信仰,而被信奉天主教的法國國王昂里三世因迫於他與吉斯公爵昂里一世所建立的天主教同盟之間所簽署的《內穆爾條約》的壓力而判處死刑(昂里三世曾向帕利西提供過同意改宗即刻釋放的提案,然而卻被帕利西拒絕了),而且在上訴之後還被減刑為無期徒刑了……

宗教裁判所:???

此外,這與他於自然科學領域之中的研究成果與所持觀點之間……存在著什麼顯著的關聯嗎?

畢竟,無神論者們應該也並不關注科學家本人的信仰問題及這些信仰問題與其研究成果之間的關係罷。

6. 「塞爾維特在《基督教信仰的復興》一書中提出血液循環的見解,被烤兩個多小時後死去。」

抱歉,這個鍋確實輪不到天主教會來背,因為塞爾維特是被奉新教歸正宗的日內瓦理事會烤熟的。

我對此不多做解釋,如正在讀此則回答的各位知友希望獲得一項解釋,請諮詢諸位歸正宗的信徒。

順便提示一下某些苦手於近代思想史的無神論者,上文所提及的于格諾宗就是受加爾文主義思想的影響而形成的新教宗派。

7. 「比利時生理學家維薩留斯,由於出版了解剖學著作《人體結構》,於1564年被迫去聖地耶路撒冷作懺悔,歸途中遇難;」

持維薩留斯前往聖地朝聖是迫於宗教裁判所之壓的舉動的觀點的依據,主要來源於一封由親新教且深受梅蘭希通的學說所影響的法國外交官暨宗教改革家于貝爾·朗格於1565年1月(此時距離維薩留斯的辭世尚未滿三個月)在巴黎所撰的致與梅蘭希通的女婿卡斯帕·珀伊瑟醫師的書信。

于貝爾·朗格於此書信中聲稱,維薩留斯在西班牙居留時,因與國王費利佩二世關係密切,曾受佣調查一位貴族的死因。然而,在向其親屬徵求解剖許可之後,維薩留斯對於該貴族的遺體進行解剖之時,卻被發現其心臟仍處於律動狀態。憤怒的親屬與宗教裁判所要求以謀殺罪將維薩留斯處以極刑,而費利佩二世介入並挽救了維薩留斯,其條件是維薩留斯需要應諾前往耶路撒冷與西乃山朝聖以為自己所犯下的罪孽行告解。

除此記載之外,同時代所存世至今的具類似描述的文獻,僅有法國外科醫師昂布盧瓦茲·帕雷於1579年的記載,該記載有提及一位「著名的解剖學家」於在一位被推測為已死亡的西班牙貴族處犯下了如此的錯誤而被迫逃離西班牙,然而卻未提及這位「解剖學家」的姓名。因此,該記載可作為支持「維薩留斯前往聖地朝聖是迫於宗教裁判所之壓的舉動」這一觀點的證據的資質較為有限。

慮及于貝爾·朗格的身份與面貌,他就此事的說辭存在一定的偏見性的概率並不屬低。

現代的歷史學家一般認足以作為支持該事件存在的實際性的依據的同時代文獻記載的數量有限,因此而不於之予以考慮。學者查爾斯·唐納德·奧馬利(他為維薩留斯所作的傳記或許是現今最廣為人知的維薩留斯傳記版本了呢)亦對於該事件存在的實際性持此態度,他指出維薩留斯的朝聖舉動,可能是被他飾作離開西班牙宮廷的借口,以便於他可於解剖學家加布里耶萊·法洛比奧在1562年辭世之後重取他在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教席。亦存在文獻資料稱維薩留斯的朝聖舉動是緣於他為自己從於1564年初所罹患的重症之中得以痊癒而希望藉此以表自己的感恩之情。

畢竟,慮及維薩留斯於其辭世之時的名望,再無更多記載他前往聖地朝聖的緣由的同時代的文獻記錄委實為一項令人感到頗為費解的事實。然而,至少我們基本已經可以斷定,維薩留斯的朝聖舉動與宗教裁判所存在關聯的概率並不屬高;而即便是兩者之間存在關聯,維薩留斯的朝聖舉動的動因亦並非為他「為擺脫因其著作《人體的構造》與宗教裁判所結怨而處於的受制狀態」。

8. 「阿莫里:巴黎大學教授,1210年,因宣揚泛神論被死後追審,墓穴被挖,十個弟子全部被處決。」

終於再度回歸至中世紀時期的事件了……(淚目)

首先,「十個弟子全部被處決」這句話本就槽點滿滿……

然而,即便如此,似乎並無法說明什麼問題誒……?

其實呢,這位知友所採取的說辭,既可被視為避重就輕,亦可被視為誇大其辭。

著名的神學家暨方濟會屬神宗派克拉雷諾宗的宗祖且同亞莫里的追隨者一般受菲奧雷的喬亞基諾院長的三紀元論影響頗深的克拉雷諾的安傑洛修士,曾於他的著作《小弟兄會的七難史》之中,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說辭:「當天主將那些最卓越且最具宗徒品格的人——道明與方濟——遣臨此世之時,亞莫里亦為魔鬼所遣;撒殫經由他而傾覆了許多。」而這位知友則以如此輕描淡寫地風格闡述了這位「受遣自撒殫的宗徒」的所作所為,難道不屬於一類避重就輕嗎?

教宗依諾增爵三世於第四次拉特蘭大公會議之上,如此評價亞莫里:「他的心智被撒殫所蒙蔽,因此他的學說較之於異端或許更應是一種瘋狂荒謬。」這位「提出過明顯頗為瘋狂且荒謬的學說」之人,被置於此處作為論據而詬病之所處時代的素質水準,又何嘗不為一類誇大其辭的說辭呢?

其實,亞莫里曾擔任過王太子路易(即未來的路易八世)的導師,而據史家布列塔尼的吉約姆的記載,儘管亞莫里於生前其學說確實並未獲得教宗的認同一事導致了他在巴黎大學中的失勢(於此處值得一提的是,亞莫里是於藝學系而非神學系任教,卻時常在課堂上討論神學問題),卻並未令他與教會徹底淪為相對立的關係,這亦是他未於其生前被定罪且其遺體得以葬於聖馬丹德尚修道院的墓園之中的原因之一。

那麼,是怎樣的事情導致了日後所發生的駭人聽聞的事件?他辭世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其追隨者們究竟做了什麼?其追隨者們包括隸屬於哪些階層的人物?其追隨者的規模又發展到了怎樣的程度?作為密探的那慕爾的拉烏爾究竟在與其追隨者的相處與探討之中發現了什麼?究竟是哪一勢力的人物列席了其追隨者的審判?其追隨者又是被哪一勢力的人物所施以刑罰的呢?列席了第四次拉特蘭大公會議的聖職者們為什麼並未論出亞莫里所授學說之詳?而著名的教會法學家蘇薩的恩里科樞機又緣何在為第四次拉特蘭大公會議中就亞莫里而下達的教令作注釋之時於已說明及至1215年時仍存在著亞莫里的追隨者們的情況下卻並未羅列出他們的姓名呢?

本就是以調侃為主的回答,我也不打算去翻什麼文獻勞神費力詳盡解釋,況且我於此前反駁並調侃某位亂帶節奏的NC無神論者的某篇回答也並沒有什麼人讀。明明人家還曾那麼期待的說……

因此,這些問題就請希望詳盡地了解亞莫里案甚至希望反過來駁斥我的觀點的那些位知友們自行尋找答案吧。如需要繼續一點提示的話……我似乎有提及過喬亞基諾院長與他的三紀元論吧?嗯……我似乎有提及過卡佩王室與宮廷吧?嗯……我似乎有提及過靈知主義吧?嗯……誒,似乎並沒有呢。(沮喪臉)

9. 「西克爾:巴黎大學教授,因在物理研究上有所謂異端言論,被教會活活打死。」

這則控辭……幾乎同與帕利西先生相關的那則控辭一般荒誕了。

首先,請這位知友告訴我西熱在哪項「物理研究」「上有所謂異端言論」?

其次,關於西熱的辭世一事,一般認為獲得認可最多的說法,是據史家奧帕瓦的馬丁的年代記(其中亦包括對於亞莫里宗的相關記載,然而出於某種原因,此段記載的可信度有限)記載,在被曾經於巴黎大學藝學系共事的兩位同事請到宗教裁判員勒瓦爾的西蒙面前品茗之後(同亞莫里案,請不要以為中世紀的學術機構中的教師、學監等人物之間關係總是頗為融洽的),西熱前往奧爾維耶托以寄希望於請求教宗為自己主持公道,卻於抵達之後,被據稱癲狂發作的自己的秘書以筆刺傷而亡。

其實,無論如何,所謂「物理研究」或許就已經可以計作本控辭中最大的槽點了……

最後,作為一篇載於問題下的回答,或許還是應嘗試略微地回答一下問題會比較好吧。

鑒於諸多知友將中世紀的所謂「黑暗」與教會直接地聯繫起來,因此我的回答的重點確實更傾向於釋清教會於以上論據之中所「被造成」的誤解。至於中世紀是否「黑暗」?我僅可表示,以當今的國際社會狀態與歷史上的國際社會狀態進行比較,是並不存在過多的意義的;將相對鬆散的社會狀態的劣勢與相對緊湊的社會狀態的優勢進行比較亦是不存在過多的意義的。同樣,將某些個人的意志與行為同之隸屬於的組織或團體的面貌與內涵相等同的思維是存在著邏輯錯誤的;將均含有政治元素的政權與機構的作為問題區別對待的思維亦是存在著邏輯錯誤的。

以上。

—————————————————————————

首先,我確實未曾預見到過會於現時獲得如此多的贊,在此感謝諸位看官的贊。

其此,本次更新旨在簡短地反駁一下由另一位答主所提出的某些觀點,我也不具體指出是哪位答主了。

我並不是特別理解其他答主對於題主所提出的某些中世紀的歐洲各種趕英超美彷彿當時期的宇宙文明中心的言論的態度如何,然而我簡略地讀了一下據質量列序的善幾則回答,似乎僅有我所提及的這位答主幾乎是逐句地進行了駁斥。

對此我表示有些無奈,或許這位答主已經百無聊賴至一種境界了。

這位答主幾乎於其回答之中所有形而上的內容中宣稱看待任一時代均需要精確化,然而我不清楚這位答主自己是否達成了對於羅馬天主教會進行精確化分析並形成真正客觀的態度。

世俗性的事件可以精確至某一領主,與教會相關的事件就變成了教會怎樣怎樣。

其實,此觀點亦是我於上文所希望表明的觀點之一。在考慮某些事件之中由聖職者所充任的決策者是否能夠代表教會及此事件究竟於多少程度之上代表教會的意志等問題之前,請先考慮一下,作如此考慮的意義是什麼。

這位答主希望以某些人是以將中世紀與後世對比甚至逗趣為因而稱「中世紀黑暗」的。對於前者,我並不理解意義何在,且價值觀的演變亦遭到了忽視;至於後者,我就同樣就視為這位答主是在逗趣吧。

我不清楚墨洛溫中後期的狀況可以說明什麼,且在多少程度上可以代表中世紀。退一萬步講,稱墨洛溫王朝中後期盛產冷血跋扈之君時,請勿忘記彼時亦有芙蕾黛貢德、布露妮茜爾德等毒婦的身影徘徊於宮廷之中。

請不要認為查理曼在中世紀就是人見人愛世俗教會兩界均推崇至無以復加的君主楷模,論聖品他也僅是真福者而已,看似比他廢柴不少的路易九世卻是聖人。反對查理曼對於異教徒大加屠戮的亞爾琴、阿奎萊亞的保理諾等人也均已列聖。至於文學著作,不如請您去讀一讀查理曼在《惠蒂幻視錄》中的境遇怎樣?它可並不是於查理曼逝世很久之後才成書的,況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部著作也並非完全是表現個人見解的杜撰之作。

再談伏爾泰先生,「人家伏爾泰對於更美好的世界的憧憬和為之付出的努力,不是真誠的,而是一種謊言?」我完全無法理解此論調與他老人家所發表的某些自身或論據不甚公正的觀點之間存在什麼聯繫。至於「你試試看把這個觀點提給尊敬伏爾泰但是是羅馬天主教國家的法國的人,看看他怎麼說」這句話,想必也無需我多言,很多人應該已經體會到其中不計其數的槽點了。於嘗試理解這位答主的辨析語句之後,我認為他所希望駁斥的觀點並不是「被伏爾泰用於支持其學說與觀點的論點與論據並不足夠公允」,而是「伏爾泰是飯飽思惡趣因此閑得慌黑教會玩」,然而駁斥此觀點顯然不需這位答主進行如此「動之以情」的論證。至於答主在此段開篇闡明伏爾泰是自然神論者,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並非特別重要。當然,並非由於該事實自身不重要,而是由於在抨擊天主教會的「惡行」這一主題之下,無神論者、自然神論者甚至新教徒之間的觀點遭到混用的現象在國際範圍內早已泛濫,其中當以這些人物所創作及整理出的歷史文獻為最。此外,慮及伏爾泰先生的身份與面貌,我確實無法將他視為一位真正嚴謹純粹的歷史學家。

世俗社會中的貴族與平民的問題我無欲多言,然而,教會對於如弗蘭德伯爵卡爾一世(真福加羅祿)一般的貴族及如克雷莫納城的商人奧莫博諾·圖琴吉(聖和莫博諾)一般的平民所秉持的態度如何,敬請自行體會。

最後,一句總結,我認為這位答主自己的言論並未達到如自己所推舉的模式一般公允。

此外,截至目前,此則回答所獲的贊數為75,點贊的諸位看官之中想必不乏對於我所添置的言論吃反對意見者。我也已預見到或許存在不少會選擇撤贊的看官。然而,我對於那些曾點贊的看官,除去歉意,唯有感謝。

以上。


好開心啊,本廢物又可以屠殺小鬼了


好,第一個:

希帕提婭死的很慘是歷史上公認的事實,但是具體過程嘛:

『Yet even she fell a victim to the political jealousy which at that time prevailed. For as she had frequent interviews with Orestes, it was calumniously reported among the Christian populace that it was she who prevented Orestes from being reconciled to the bishop. Some of them, therefore, hurried away by a fierce and bigoted zeal, whose ringleader was a reader named Peter, waylaid her returning home and, dragging her from her carriage, they took her to the church called Caesareum, where they completely stripped her, and then murdered her with tiles. After tearing her body in pieces, they took her mangled limbs to a place called Cinaron, and there burnt them.』

『但是就算是她也被當時的政治猜忌所害。因為她經常與歐芮斯特斯(亞歷山大行政官員),謠言迅速在基督徒群體中散播:希帕提婭的花言巧語使得歐芮斯特斯不與主教修好。他們當中的某些,在腦中的戾氣與狂熱下,由一位名為彼得的頭目的帶領下在希帕提婭歸府的路上埋伏了她,把她從馬車中拽出來,帶到了一座名叫凱撒里翁的教堂。他們把她的衣服扒光,用磚塊殺死了她。在她的屍體被徹底撕碎之後,他們把她的肢體帶到一個叫做基那隆的地方燒掉了。』

這一段是君士坦丁堡的蘇格拉底在其著作中提到的。至於這位是誰:他是公元四世紀到五世紀的一位教會歷史學家,科班出身的基督教徒,而他在他自己的記載中對於希帕提婭之死的態度可能與某些人腦中所想像的完全相異。他對希帕提婭十分尊敬,並且將她的死記錄為一件極其可惜的事情。而她的死亡的起因壓根也不是因為宗教,而是當時亞歷山大城中的混亂政治狀態。當時的亞歷山大主教基里爾與行政官員歐芮斯特斯不和,雙方的政治派系衝突非常大(自尤里安"大帝"之後的常態)。歐芮斯特斯本人也不是多神教徒,而是一位從君堡來的基督教徒官員,他與希帕提婭的接觸也是基於學術方面的仰慕,希帕提婭本人的學校中也有大量的基督徒學生。

『Hypatia certainly had Christian pupils, as did her successor Hierocles, and such pupils, including persons of some eminence like Synesius, would not have attended her school against the expressed wishes of the leaders of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It is true that violence could and did occur in the philosophical schools in theological disputes. Zacharias records that in about 486 certain pagan students murdered a fellow-student named Paralios who, having delivered himself of public abuse of the goddess Isis, announced his intent on of becoming a Christian.』

Rist, J. M. 「Hypatia.」 Phoenix, vol. 19, no. 3, 1965, pp. 214–225. JSTOR, JSTOR, http://www.jstor.org/stable/1086284.

等我喝口水,繼續

關於政治鬥爭的內容還有很多:

『Cyril tried to make peace with Orestes and resorted to offering him the Gospel as the basis on which they should be reunited. As a Christian, Orestes was obliged to appeal to the Archbishop for spiritual guidance so was expected to take this olive branch from him. Although Cyril held both religious and secular power, Orestes refused to be reconciled with him. It is often stated that Hypatia was responsible for preventing this reconciliation as she took the side of the lay authority over the church. As her friends and students held powerful, influential positions within Alexandrian society, the conflict escalated.』

Booth, Charlotte. Hypatia: Mathematician, Philosopher, Myth (p. 169). Fonthill Media.


好了,下一個

實際上沒有文獻能夠證明維薩留斯朝聖是因為教廷對他的懲罰。他的醫學研究的的確確被他的同行所攻擊,但是在宗教審判所開展的調查中,維薩留斯壓根就沒有被定罪。

至於維薩留斯自己對朝聖的看法:

他其實挺開心,因為在西班牙住的不習慣,而借口出去朝聖之後回頭在義大利拿到教職。

至於維薩留斯被宗教審判所迫害的故事是誰說的:

是一位改信了新教的法國外交官,之前在神羅皇帝的手下工作,後來轉投奧蘭治親王門下。我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這位大手子真的是孝死我力,,,

首先哥白尼布魯諾壓根就不是『中世紀』人,解釋都不用解釋。他們是文藝復興時代的。

其次哥白尼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又被燒了一次。

最後是布魯諾,這個直接貼鏈接:

Bruno Was A Martyr For Magic, Not Science

卧槽事好萊塢歷史學家

至於落後文明與先進文明:

這是野蠻農逼黑暗大腦降級加洛林王朝窮鄉僻壤的建築

這是伊斯蘭黃金時代開明的象徵,埃及最大的清真寺:

還有多的:

這是高加索廢物亞美尼亞公元六百多年的建築:

五世紀亞美尼亞農逼建築:

七世紀睿智建築:

智障十世紀喬治亞的建築:

這是光明偉大開明的伊斯蘭教七世紀在西部最大的建築:

還暴露了一下自己抄的是誰:

我就不把東羅馬的東西貼出來了,大家都知道什麼樣。

至於歐洲中世紀到底黑不黑暗,有篇回答我不想再寫一遍:

中世紀的黑暗體現在哪些方面? - Karolus Sericus的回答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252276/answer/228323967

首先劃定我們的討論範圍: 地中海世界,刨開被穆斯林佔佔領的黎凡特、埃及。北方的基督教世界、高加索基督教國家是我們討論的範圍。

而這麼大一塊地方也從來不是鐵板一塊的,就算是在相對統一的時期(比如羅馬帝國),所以我們需要再次拆分幾次:

1.老歐洲: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的疆域

之所以把東羅馬、查理曼帝國與不列顛視為「老歐洲」是因為他們都某種意義上傳承了羅馬的意識形態。東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本體這個毋庸置疑,你不會因為一個人瘦了幾十斤就認為這個人不是原來的那個。而查理曼帝國的誕生則是羅馬帝國在西歐的政權被逐漸取締之後,西歐新舊成分進行的一次重新整合與秩序再造。雖然查理曼帝國在各種方面都與羅馬相差甚遠,我們能夠清楚的看見查理曼帝國在試圖宣稱自己就是當年那個地中海普世帝國(和很多人想的不同,查理曼宣稱的並不是「西羅馬」的皇位,而是「整個羅馬帝國」的皇位)。

2. 新歐洲:

而所謂的「新歐洲」所指的,便是在圖中仍然留白的那些區域:斯堪的納維亞、蘇格蘭、愛爾蘭尚未被西歐的中心--特里爾、米蘭、亞琛、羅馬--所輻射到,他們直到稍晚的時候才正式進入歐洲人所熟知的Oikoumene(文明世界)之中。而羅斯、波蘭這時候也要到九世紀與十世紀左右才正式接受基督教,馬扎爾人對於中歐的入侵更是直接催化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誕生。

3. 邊疆:

這些地區包括高加索、伊比利亞等地,他們歷史上都曾經是穆斯林政權與基督教政權的直接衝突位置。這些地方在中世紀的發展極其複雜,暫時不討論。

把事物分開看的首要目的就是對每個部分進行單獨研究,這也是我們馬上會做的事。


老歐洲的中世紀:

老歐洲的中世紀通常被認為是「打爛」與「重建」的過程,「蠻族入侵」「西羅馬滅亡」「黑暗時代」這種說法早就成了老生長談,事實是如何的則少有人真的重視。

羅馬帝國沒有分裂過,羅馬帝國沒有分裂過,羅馬帝國沒有分裂過。

當我們看到地圖上赫然「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時候,我們會產生出羅馬帝國曾經分裂成為數個國家的錯覺。然而東羅馬和西羅馬這兩個說法只是歷史學家為了方便討論而創造出來的一個類似於輔助線的概念,歷史上的羅馬帝國東部政府與西部政府從來也沒有認為對方是另一個與自己不同的國家,而「多個皇帝」本身也不是什麼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就算是在狄奧多西的時代,羅馬帝國也不只有一個皇帝。

如果羅馬帝國沒有分裂過,那麼西部遭遇的巨變是真實存在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但存在過,並且和傳聞中的一樣慘烈。不過這一場大變故和很多人想像的並不相同,實際上很多細節與基本性質上面有相當大的差別。

羅馬帝國在西部政權的崩塌實際上比尼波斯出逃與小奧古斯都被罷黜都要早,並且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不是一瞬間天塌下來的發展態勢。羅馬帝國西部的政治動蕩很早就開始了,尤里安皇帝那種過於理想化的制度設計徹底打亂了君士坦丁一世所定下來的政治邏輯,並且給不管是東部與西部都帶來了長時間的混亂。狄奧多西一世結束了宗教紛爭與政治鬥爭,卻無力(或是壓根懶得)改變西部混亂的行政。這一點導致羅馬帝國的西部政府並沒有擺脫尤里安留下來的不穩定,反而愈演愈烈。在幾次內亂與外族的入侵之後,西部的行政已經徹底碎片化,而這本應該是可以避免的悲劇。到尼波斯皇帝被罷黜之時,西部皇帝的行政已經徹底無效化,取而代之的是蠻族與羅馬-蠻族合作的各地政府。這一段時間對於西歐來說的的確確是「黑暗時代」,舊秩序的崩潰、治安的惡化、貨幣貶值,每一個對於當時的普通人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

東部帝國同樣遭受過極大的打擊,雖然遠沒有西部的那麼致命。東羅馬在與薩珊波斯的戰爭中喪失了整個東部的野戰軍系統,之後在與穆斯林的戰爭中損失了整個黎凡特與北非,巴爾幹北部的領土也被斯拉夫人迅速填充,之後內部的宗教爭端也消耗了東羅馬大量的國力。

但是在八世紀到九世紀開始,不管是東部的帝國還是西歐都開始了秩序重建。東羅馬國家通過從君士坦斯二世開始的軍區制改革以及不斷的對外戰爭逐漸穩定了下來,而西歐由查理曼開始也在自主演化出後羅馬時代的西歐秩序。

希臘羅馬文化在這段時間內徹底亡佚了嗎?

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誤區。的確不少的原典在西歐亡佚掉了,但是這些引用過這些原典的作品卻一直存在。這些書籍的殘片(以及部分全抄本)以各種形式留存了下來,如私人收藏、修道院藏書等等。西歐從從加洛林時代開始了一個長期學術上的進步過程,到之後十二世紀十三世紀大學在西歐的誕生,這都離「文藝復興時代」還差了幾百年。

這是整個西歐中世紀手稿產出量的一個圖表,可以看見在從九世紀開始基本進入了一個穩步上升的趨勢。

另外古典時代的各種文化遺產也通過不同的渠道被保留了下來,例如在民間故事中希臘-拉丁神話與英雄傳記被提到,尤其是作為帝王之表的亞歷山大大王,他的形象也逐漸影響了中世紀「龍傲天」查理曼。成書於十二世紀的「底比斯故事」、成書於十三十四世紀的「羅馬故事集」也印證了這一點。

世俗大學(雖然也和教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的建立之前,西歐大部分的學習都是在教會中進行的,少許通拉丁語的文書官會在宮廷中做書記,記錄下歷史、戶籍與財政報表等等。教會中的研究傳統往往圍繞著哲學(在當時的語境中包含除醫學、法學、神學之外的所有學習)與神學展開研究,從偽狄俄尼修斯開始到蘇格蘭人約翰,再到手稿流入之後的阿奎那,西歐在這些領域的研究並沒有間斷太多,雖然並不是隨時都有同樣的高度。

而東羅馬的學術傳統則更是興盛的,並且並不局限於教會作者。從君堡建城起到被奧斯曼征服的那一刻,東羅馬的作品產出量(宗教和世俗)都相當驚人。東羅馬帝國的教育體制在當時的地中海世界也是相對完善的,其識字率大致能夠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所有的神職人員、大部分貴族,一半的城市居民與極少數農民能熟練閱讀普通政府文書。馬其頓朝的第一位皇帝巴希爾一世曾經被整個宮廷(包括他那個書獃子兒子)嘲笑,因為他一不識字,二滿口語法錯誤,這也凸顯出東羅馬社會中對於文化的重視。一直到帝國晚期東羅馬作者都還能使用程度不同的古典希臘語書寫文書,例如安娜科穆寧公主的「阿萊克修斯紀」便是用仿阿提卡語寫成的。

社會與經濟方面老歐洲又經歷了什麼?

西部帝國在經歷過社會動蕩之後,曾經帝國的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了新的秩序,而這種秩序的形成則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其中羅馬傳統與日耳曼新俗都塑造了這種新秩序。

馬克布洛赫將西歐的中世紀分成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到九世紀為止的重建時代,另外一個是九世紀之後的繁榮時代。在這個過程之中,荒地被開墾,人口逐漸上升,莊園制度逐漸成形,封建社會的規則也被建立,商品經濟與外部貿易也逐漸復甦。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城市」這個實體的重構與發展:羅馬在元首制時代留下來的城市如巴黎、科隆、特里爾,以及倫敦,與我們熟知的城市概念相去甚遠。古典時代西部的城市通常都是以軍營或是殖民地為基礎的純消費性城市,城市中並不存在今天我們認為城市中應該有的各種產業,而僅僅靠達官貴人、軍隊的需求來維持。帝國崩潰之後這些城市首先極具縮水,然後重新建立起各種器官並且擴大。這時候手工業、服務業也逐漸誕生,形成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城市形式。

古典式的、畸形的城市發展也與整個西歐的狀況有一定的關係:西歐省區開墾不夠、勞動人口不夠,大量的田地處於荒廢狀態。而封建制度與修道院則大大推動了對這些地區的開發,使得人口也逐漸上升。到了黑死病前夕,法國的人口已經是羅馬帝國高盧地區人口峰值的五倍左右(400萬到2000萬)。

推薦閱讀:

Bloch, Marc. Feudal Society (Routledge Classics) . Taylor and Francis.

Goff, Jacques Le, and Julia Barrow. Medieval Civilization 400-1500. Blackwell Publishing, 1990.

Mango, Cyril.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ckham, Chris. Medieval Euro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Duby, Georges, Le Dimanche de Bouvines.

etc etc 知乎上還有不少書單,這裡不多堆了。


關於最高贊的答案我提出反對。

想用1210年巴黎大學的教授被處死這一事情來反應這一時間宗教對人們思想的禁錮嗎?

那我們來看看荷蘭史學家布洛克曼在他的歐洲中世紀史里是怎麼說的。

他寫到:1200年巴黎各校得到國王特許,獲准自助管理。國王要保證師生的人身和財產,師生受教會法規管轄。1231年教皇肯定了巴黎大學的特權,大學師生可以不受世俗法律制約並享受神職人員待遇。

這表明在那段時間,教會是促進大學教育發展的,而且腓力二世當政也在積極扶持巴黎大學。巴黎當時有3000-4000名學生,150名老師,被處死的人數完全不能說明問題。只說壞的不說好的也是壞啊!

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時期之前發生的事情。

文科之外出現了專門研究醫學或成文法律的書院。聖經和教會神父思想研究原本位列文科教育之首,現已逐漸變成單獨的神學研究。

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放棄了主教原有的頒發在本教區內各經院的任教證書的特權,也就放棄了教會在教育上的壟斷權。

所以,如果想知道中世紀真正的面目,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幾本中世紀的書,而不是在知乎上聽信一家之言。

原回答:

這兩種觀點都十分絕對,整個中世紀跨度一千年之久,經歷了民族大遷徙,哥特人建國,查士丁尼再征服,阿拉伯人入侵,查理曼帝國,海上民族入侵,克呂尼改革,十字軍東征和大瘟疫等影響全歐的事件。無法用一個或更多普遍的詞語去形容這個複雜的社會。

中世紀是一個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時代。天主教+外來民族+封建制度逐漸從希臘羅馬化的舊世界中演變出了現代歐洲的雛形,脫穎於古典世界。

你說他落後,那盛唐當然比這些地方文明咯,但晚唐五代十國真的就比馬其頓朝的巔峰拜拜強?這種脫於當時社會具體發展狀況的比較是完全沒意義的啊。


what the heck, my friend? —— 我看到這個題目中的觀點時候的第一反應。

我本來覺得這種問題可能被直接忽略掉的,沒想到竟然一兩天之後還是有不少人積极參与討論。既然如此,我覺得那我也可以來稍微說上一兩句。

首先,認為中世紀是比較腐朽黑暗,並且使用「黑暗紀元「這個詞在20世紀以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列顛軍事歷史學家查爾斯·奧曼,他有一本書的名字就叫做《黑暗紀元》。但是,這個事情沒有我們說的那麼簡單。無論在任何時候,人類的很多領域都是總是充滿分歧和爭論的,比如說不同的哲學流派,不同的生物學派,不同的物理學派,歷史同樣如此。在我們近代修正對中世紀的錯誤認識之前,對於「黑暗紀元「的認知和定義已經充滿各種說法。有的人用這個詞指代整個中世紀,有的人用這個詞指代西羅馬帝國的毀滅到查理曼稱帝之間的時間段,有的人用這個詞指代整個早期中世紀。也有的歷史學家使用什麼「更黑暗一點的紀元」這種說辭,等等等等。

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因為別人的觀點而裁定別人的存在。是的,從今天的角度來說,過去的很多歷史學家的很多觀點和方法論都很傻逼,就算是愛德華·吉本或者儒勒·米什萊在有的問題上的認知,都可以被看做荒誕不羈。但是這不代表他們真的是傻逼,不代表他們比我們更愚蠢,更不代表他們是壞東西。中世紀問題同樣如此,「我覺得所謂中世紀黑暗愚昧論是人文主義者和無神論者編造宣傳出來抹黑神權社會的東西,被一些憎恨天主教和教皇體系的人利用,從而成為了某種「常識」。即使中世紀黑暗愚昧,在之前的古希臘羅馬,不也是一樣黑暗愚昧嗎,只不過蒙上了一層浪漫色彩罷了「,題主的這段話,簡直無恥和令人心碎,站在歷史學術的角度上,我們今天的很多觀點也可能在幾十年之後被人推翻,難道我們辛辛苦苦期待的就是幾十年後的人,把我們看做陰謀論者和別有用心的人的工具?我完全感受不到題主對一個學科發展過程中的波折,掙扎和反覆的尊敬和理解,更沒有出於對另外一個平等的人的尊敬,而只有冷血和粗魯。

其次,從一個文科的角度來說,題主完全沒有get到歷史的點。人類的語言,無論是中文,拉丁語,英語還是法語,甚至是網路上的火星文,星際迷航里的克林貢語,魔戒里的矮人語精靈語,沒有一種東西,是真正Context-Free的。是的,你可以查字典,字典上每一個詞都會有專業的解釋和意思,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間,脫離語境去理解和思考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甚至帶入自己對一個詞語的理解,去理解別人一個句子里一個形式上一樣,但是實際表示的含義不一樣的詞語,太愚蠢了。

比如說一個人說:

「相比於古希臘羅馬的光輝燦爛來說,中世紀真是黑暗腐朽一文不值啊「。這絕對是不客觀的和不正確的。

但是一個人如果說:

「今天的主流媒體的價值觀是鼓勵女性獨立自主戀愛自由,甚至愛情可以跨種族和宗教,相比這個而言,中世紀真是黑暗腐朽啊。「這有什麼問題?

「今天一個人可以通過教育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和追求更多的社會財富,也能享受到更多的人生自由和政治平等,相比者而言,中世紀真是黑暗腐朽啊。「這有什麼問題?

就算是一個認可中世紀並不那麼黑暗的人,他一天和別人開開玩笑,說「和今天這個互聯網世界的便捷和信息的迅速來比,中世紀真是愚昧和黑暗啊。「玩笑不能開的嘍?

在各種情況下,一個人可以從各種角度,和各種方式去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觀點。一個社會主義者可能出於社會的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去反思歷史,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可能從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和國家的土地政策等方面反思歷史,沒有人會說他們是錯的。這是一個學術自由的世界,你要現在真的開始著手證明中世紀還是很黑暗,沒有人會攔著你。

那麼回到學術領域上來說,現在的主流觀點是什麼?

現在的主流觀點是不使用「黑暗紀元」這個詞語,而使用歐洲早期近代,並且認為過去的黑暗紀元的定義勉強能適合在中世紀早期,但是完全不適合中世紀中期和晚期。

嘗試或總結,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一個特定地區的一群特定的人類族群的發展狀態和社會特點,是一件非常困難和嚴肅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題主列出的一還是二都是極其錯誤,非常奇怪的。如果現實生活中間,真的有一個人持著一或者二的觀點和我爭論,我寧願把自己的頭剃成光頭。

第一,題主的觀點違反了精確原則。中世紀橫跨千年,籠統可以分為三個時代,但事實上依據時間,歷史事件和地點,可以分成很多很多時代,比如前查理曼時期中世紀,查理曼中世紀,後查理曼法蘭克中世紀,法蘭克混亂時期,奧托時代,卡佩時代,墨洛溫時代,穆斯林入侵前的西班牙,查理曼征服前的薩克森,查理曼征服後的薩克森,轉教天主教前的波蘭,部落時期的波蘭,馬扎兒人入侵前的匈牙利等等等等。當一個人在研究或者討論一個話題的時候,根據他的話題的目標範疇和眼界,一切都會有調整和變化。比如一個人專註查理曼的統治,他也可以把查理曼的統治分成很多個時期。很多時候,那些籠統的劃分方式,只是方便大眾理解和接受罷了。對於那些天天對著歷史文獻看,什麼歷史事件的年份都能記得一清二楚的人,他們真的不見得需要早期中世紀,中期中世紀,中世紀晚期這樣的三分去幫助他們理解。一個英國王室歷史學家,他根本就不鳥你什麼早期近代,晚期近代的,他都是按照什麼國王,什麼國王的任期來算的,而很多國王的任期都橫跨兩個時代。

在今天的這個時代,我們都知道80後,90後,00後一代人一代人可以差距很大;上海人,安徽人和江蘇人,江蘇南通人,江蘇南京人和江蘇鹽城人,很多生活的細節方面都不一樣。

題主列出的兩個觀點,實在是太籠統了,幾乎毫無價值可言。就比如說「統治階級睿智理性,民眾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勝過古希臘古羅馬,軍事思想超前,西方騎士武力值同時期天下第一。社會允許多種言論意識心態,天主教絲毫不壓迫控制人民,說自己是無神論者不會有任何不良後果。「維京紀元時期的英格蘭,早期部落聯盟時期的波蘭,晚期西哥特人統治的西班牙,錘爆這段話。「免費律師,公正客觀「,寶貝,你應該去中世紀早期的基輔羅斯逛一逛。你要說墨洛溫中期和晚期國王統治睿智理性,那真是笑掉大牙。車裂女性親屬和墨洛溫王想要車裂一下題主,讓題主體驗一下睿智理性。給查理曼寫年代記,光顧著記錄查理曼到這裡殺了多少人,到那裡殺了多少人,用頭骨堆了多少小山的作家,也想讓題主感受一下睿智理性。

「判定人刑罰都是經過重重審查「,在21世紀有DNA技術和監控都不能普遍實現的東西,你指望中世紀?

再說人文主義者,什麼人文主義者?13-14世紀的但丁能和15-16實際的伊拉斯謨一樣?西班牙文藝復興者能和法國文藝復興者一樣?

再說無神論者,誰是無神論者?攻擊中世紀是宗教主導的紀元的伏爾泰是無神論者?不,他是嚴格的自然神論者。而且,人家伏爾泰對於更美好的世界的憧憬和為之付出的努力,不是真誠的,而是一種謊言?一種利用群眾無知和不了解歷史,而去攻擊正確的偉大的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惡毒和邪惡?我都不用動手,你試試看把這個觀點提給尊敬伏爾泰但是是羅馬天主教國家的法國的人,看看他怎麼說。

第二,題主的觀點是空中樓閣。所有的評價,一定要嚴格的基於一種標準。「中世紀繁榮昌盛,強調科學發展觀「,這句話基於什麼呢?繁榮昌深基於何種標準?人口的增長?社會財富的增長?君王的文治武功?天主教的散播和傳播?人均GDP指數?科學發展觀,什麼科學發展觀?城市化?社會主義?資本集中?社會福利政策?計劃生育?

沒有潛在危機?任何時候的人類社會都有潛在危機。只有神的王國,不存在的天堂,事事妥善,完美,光明正大。

苛刻一點的來說,題主這叫做綁架認同。一個人如果認同一個籠統和不基於任何標準的觀點,那他不是因為自己被這個觀點說服,而是因為他情感上能夠接受和認同這個觀點。而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觀點的人,也不一定會介意過程中間的謬誤和問題。

我都不認為這些言論算做論點和觀點,頂多是個人評論罷了。

第三,題主想要反對的觀點有正確之處,題主支持的觀點則一文不值。中世紀法國的農民營養不良問題是非常嚴重的,簡直了,你買一本劍橋法國簡明歷史,前50頁你就能了解到法國的農民過得怎麼樣。你說一個能因為腹瀉和流感致死的時代的人民過得好,你太開玩笑了。

還有那些年年把自己百分之八十的財政用在軍事,外交的賄賂上的歐洲貴族,有什麼發展的意識?姑且不提萊茵蘭地區由於財產的分配製度搞得這裡一個城堡,那裡一個城堡的毫無規劃,那可是一個普遍沒有人口普查的時代啊,一個就對著社會裡面最貧窮的階級想著法子收稅的時代啊,一個讓社會中最富有最強的的階級有時候免於稅收,沒有遺產稅,沒有分級個人所得稅,沒有房產稅的時代啊。更不要提到波蘭毀滅都完全沒有發展意識的波蘭貴族的大部分了。什麼稅收是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方式這種偉大的光輝的經濟學理念,是很近代很近代的東西。

冷靜下來?

我覺得該冷靜的是題主。

在題主冷靜下來之前,我先冷靜下來。

我認為,認為中世紀是否愚昧黑暗,已經不簡簡單單是一個歷史學問題,更是一個歷史學史的問題。我們需要去仔細檢查那些提出這類觀點的過去的歷史學家,或者哲學家,或者社會學家的身份,去思考他們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提出這樣的觀點又是目標著什麼。如果一個歷史學家,他純粹出於謬誤,偏見而得出了這種觀點,那麼我們可以批評;但是如果他目標是另外的東西,並且確實是因為出身的環境和收到的教育,真誠的就是堅持這樣的觀點,那我們可以理解和寬容。

這個問題你可以說很複雜,也可以說不複雜,但無疑是十分嚴肅的。一千年,二十年一代來算,那就是50代人,在那樣龐大的1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了幾千幾百的河流,有幾千幾百的大大小小的山丘,那是數以億記的人類的故事,如果你失去了文科的人道主義的關懷,將其一切歸咎於莫名其妙的評論,歸咎於陰謀,歸咎於仇恨,而不是歸咎於愛,那些過去的歷史學家對自己的領域的愛,和對自己相信的世界觀的熱情和信念,那你實在是太冷血了。


人的愚蠢在於稍微不那麼二元對立一點兒的話就聽不懂。


「中世紀愚昧黑暗」,本來就是一句歷史民科的屁話,歷史學界不會做出任何類似的,針對某個時代來定性的表述,其他社科可能有,但是歷史學界不會,因為中國的建立在唯物主史觀上的史學在所有社會科學裡,算是邏輯性最高的了。

民國腐不腐朽?每個兵10塊的袁大頭落到手裡能有半塊算不錯的,白色恐怖,強征外加虐壯丁。腐朽黑暗一點都不差。學界也沒把民國時代定性為一個腐朽黑暗的時代。

滿清腐不腐朽?腐朽啊,大屠殺文字獄嚴重貪腐前中後一樣不差,某些人眼裡這就是個十惡不赦的王朝啊。學界給定性了么?

明朝腐不腐朽?腐朽啊,大屠殺、黨爭嚴重、閹黨、皇帝大權旁落,前中後期雖說不是民國那種爛的沒邊,但是也足夠腐朽了。學界給定性了么?

沒有哪個時代可以被直接定性為一個腐朽黑暗的時代的,因為這種定義方法本身就有一種照顧低齡兒童的非黑即白價值觀的感覺。

再者說,中世紀要是腐朽黑暗,你把之前的奴隸時代當成什麼?暗無天日的地獄咯?

說句過分的話,談及中世紀就說腐朽黑暗的,一來在歷史方面就是個玩票的,扯出一些時代定性能顯得自己不那麼菜,二來就是學東西學得不過關,對時代本身沒什麼了解還不承認,只能扯點腐朽黑暗什麼的


先想一下哲學問題:無中生有,可能嗎?換言之,純粹的黑暗,能產生萬丈光芒么?

再想一下政治問題:中國曆來把大一統時期,視為好的時期,甚至盛世,而相反的時期,被視為大分裂,乃至大混亂、大衰退。真是這樣嗎?為何意識形態這麼認為?

然後想一下歷史問題:西方近代以來,深刻影響中國,中國求之不得,並與之有差異,甚至對立的,是什麼?西方現代的民主、法治、憲制(政),源於哪個時期?

回答最後一問,也間接回答了以上所列問題。但這一問,十五萬字的博士論文也寫不完,在此只能簡述中世紀一些歷史——

《聖經》中,上帝不是恣意而決定人類一切的獨夫,而是與人類訂立契約,約束所有人。當然,雙方地位是不平等的,上帝也沒有在契約中,將其對人類所有要求都列出,最終的解釋和裁判權,也屬於上帝。但是,這意味著兩種平等,上帝要平等地遵守契約,所有人內部也平等地遵守契約。人可以選擇遵守與否,還可以做契約禁止之外的事,這就有了個人的消極自由。

此外,宗教為統一思想和組織,最初卻不基於政治、經濟的權力,更不能說是為了世俗最高統治者的利益,所以變得獨斷、恣意,而是形式化、程序化,這恰是西方哲學一貫要求的理性化。這在教會法中,更進一步。那麼,國家與法(廣義)的關係,是後者高於並先於前者,如阿奎那認為,永恆法(神法)的表現,即自然法,也高於王法。這些君主,不能像秦朝建立後的中國君主,以其命令為最高法律,自己卻不受自己命令約束。這其實與儒家、法家的理論都是相悖的。比如,韓非子雖不像儒家,以道德和倫理約束君主,卻認為「道」先於並高於君主,是一切是非標準,「道」具體化、現實化,即「理」,君主應按「道」「理」行事。然而,君主連「虛靜無為」都做不到。

當然,現實力量是重要的因素,所以歐洲中世紀教權才能壓制王權。王權為對抗教權,興辦大學,大學自治源於此。世界第一所大學——博羅尼亞大學,當時主要不是研究神學,而是羅馬法。羅馬法的復興,為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世界第一個法學派別——注釋法學派,也隨之產生,進而形成獨立的法律職業階層。這恰是中國始終缺乏的,馬克斯·韋伯認為這是中國無法自發產生資本主義的原因之一。除了教權,還有臣民與王權抗衡。即使教權衰落,王權也難以獨大。這既有現實力量,也有規範和傳統。

德意志。《日耳曼尼亞志》已記載國王由人民同意產生的習俗。Deutschland原有「人民的國家」之意(但未查到),參見 @Laurent其實"德意志"和"Germany"不是一個詞 這當然不是由平民選舉,而是少數貴族儀式性的選舉。先是康拉德王朝,由五個部落公國選舉;然後是斯陶芬王朝,君主選舉成為定製。詳見 @高林 對於神聖羅馬帝國前後期選帝侯不同的疑問? 再後來,《金璽詔書》確認了七大選帝侯的合法性,直到《呂內維爾和約》,因領土割讓,才名存實亡。而一些城市以金錢換取更大的自治權,並形成漢莎同盟,商人、市民階層壯大。

東羅馬。更是「逆流」,法律規定皇位是公職,而非私產,不可直接繼承,要按提名、選舉、加冕等程序產生。《查士丁尼法典》、《法學階梯》的編纂,也為歐洲羅馬法復興提供了法律和理論的重要支持。

英格蘭。金雀花王朝開始,為實現行政的中央集權,先推動司法的中央集權。先是地方巡迴法院,再後來是衡平法院、星法院。這不僅削弱教會法的影響,還削弱貴族的權力。開始,由國王直接處理一些重要的刑事案件;後來,案件範圍和數量的增多,使國王需要更專業的職業人群處理。法官集團獨立,才有了司法獨立。但仍需向國王負責,又要提高效率,程序化是趨勢。同時,推行陪審制。讓平民做事實判斷,不僅減輕法官工作量,也減輕了與貴族的利益衝突,增強對平民對國王的信賴;而平民也得以了解法律,干預政治。

立法方面,諾曼人將其制度帶到英格蘭,設立御前會議。之後,國王重要的權力之一的徵稅權,被《大憲章》限制,稅收法定原則源於此。而中國同樣因稅收引發諸多嚴重社會矛盾,國內卻至今難以落實自己已規定的法律原則,如當年房產稅試點和營改增。之後,國王與貴族、僧侶階層簽訂 《牛津條例》, 由十五名大貴族組成委員會,又由實際掌權的這些貴族和另選出的十二名貴族組成國會,每年開三次會議,共商國是,這成為議會之母。由於政治代表制,國王有雙重人格:既是自然人,又是法人代表。國王作為國家這個法律人格的代表,法律上具有可訴性和可替換性。比如,查理一世被處死,並不是否定斯圖亞特王朝的合法性,而是認定國王行為違法,所以定叛國罪。這避免平民只能以暴力對抗國王,甚至以革命取代舊政權。後來系統的國家法人理論,可見千手關叔:可否將國家人格化?

法蘭西。國法為根本法,即憲法。國王不能自己變更或廢止,除非取得由貴族、僧侶和平民代表組成的三級會議的同意。法國大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也是國王不按法定程序召開會議。即便博丹的理論,促使法國成為歐洲中央集權制最強的國家,他仍然認為君主要遵守自然法。直到前引中,十九世紀後期的德國國家學,才主張國家高於法,但也要求國家應遵守自己制定的法。

到中世紀末,馬西里等三位神父,提出主權在民,超越性回歸亞里士多德,這裡的民已不止是市民。再後來,所謂的啟蒙之光,照亮了西方,乃至古老的東方。它們在「現代」中相遇,卻無法形成同一個「現代」,因為它們無法回到同一個過去。中西「現代」差異,可見千手關叔:現代化實質上是一種西方化的過程,這句話有道理嗎?從這個角度說,西方中心論是不是正確的?


道理我都不太懂 但中世紀怎麼也不該超過15世紀吧

某答案也太浪漫主義了

把文藝復興開始才變得主流的有趣的女巫審判與Occultism放到中世紀 有點不太公平

hypatia的事件是真是假總之也不如吉本寫的那樣帶勁嘛

也沒有什麼證據證明維薩留斯是受Inquisition的脅迫才去耶路撒冷的,是維薩留斯自己不願意待在西班牙的

其實我蠻理解這種答案 撒旦主義多有趣啊 我也想中世紀也有和撒旦主義抗爭的教會


笑死我了。。。。用現代人眼光看,過去任何時代都是愚昧落後的。

還有就是,你乎上一些野雞歷史專家,能不能別把文藝復興時期歸類為中世紀?

是不是在你們眼裡,新石器時代直到18世紀都叫中世紀?

還哥白尼被燒死,也不知道從哪看了點地攤文就出來逼逼。


環球同此涼熱,真TM的 P O T T E R Y


9@Karolus Sericus

來來來,本來我熱愛和平,不喜撕逼(大概吧?)。

可是某人撕了我以後禁止我回復。

雖然我對建築史一竅不通,但是還是有點歷史常識的。

讓我們看看某人狂吹的加洛林風格教堂。

——————————————————————————————————————

讓我們看看什麼叫Romanesque

羅馬式建築(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 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 。羅馬式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 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曼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馬式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後來的哥特式建築影響很大。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羅曼(romanesque)"一詞意為"出自於羅馬",最初在英語中用於命名現在被稱為"羅曼語"的事物(最早引用於1715年),而在建築方面則最早在19世紀早期,由法國的諾曼底考古學家查爾斯·德·熱維爾(Charles de Gerville)或他的同事阿爾西斯·德·科蒙(Arcisse de Caumont)用於描述西歐5-13世紀的建築,此時很多符合這一描述的建築仍未明確具體年代。在此之前,法國對西方中世紀宗教建築大都以"哥特"一詞歸類,最多也是少數學者加以區分墨洛溫風格、卡洛林風格和哥特風格三個階段。

加洛林建築就是失去火山灰混凝土技術的弱化版古羅馬建築。加洛林建築恰恰揭示了黑暗的中世紀相較古羅馬是在倒退。


不是「為黑而黑」,是有目的的黑。歐洲「黑暗中世紀」的說法,矛頭對準的其實是天主教。

很久很久以前,歐洲有兩個種族,一曰拉丁,二曰日耳曼。拉丁人善文善造善工,締造宏偉城市,譜寫詩詞萬篇;日耳曼人善武,生性自由而獨立。有一天,從中東傳來了一個邪教,硬生生地把拉丁和日耳曼改造成「基督徒」,拉丁人失去文采,日耳曼人失去武德,直至宗教改革運動讓拉丁人重新文藝復興、日耳曼人再度建立封建君主制,歐洲重新恢復陽光燦爛的日子,擺脫了桎梏千年的中世紀暗黑力量,peace。

以上就是一個典型的歐洲種族主義歷史觀,也是「中世紀黑暗論」的摘要。這一敘事方式既包含這種宏大的歷史回顧,也包含細小的事件編造,可不是一個小工程。

比如對於「宗教裁判所」的描述,幾乎是蘇共「契卡」到了中世紀歐洲的穿越小說,把「異端審判」描述為濫用司法權力戕害平民、遍地屍首。而事實是,中世紀的天主教會從未能在社會有支配性的地位,彼時低下的生產力支撐不起一個龐大高效的的教會機構,它更多是地方基礎設施,就好比今天遍布全球的消防機構,並不會有人說消防機構背後是一個謀圖掌控世界的力量。更何況和教會較勁、真正謀圖掌控社會的,是一個個家族世襲、全副武裝的大小領主和君主,在各方面都有絕對的壓制力量。

這種「黑」宣傳的產生,正是封建領主們的作為。因為在基督教的世界觀里,封建領主、君主專制等基於暴力之上的團體都是罪惡的,家族世襲、貴族制度是不平等的,均有違於基督信仰。封建領主和基督教長期處於這種對立狀態,直到「十字軍東征」這一詭異的歷史事件發生,幾個大領主牽頭打著宗教旗號帶領一堆小領主戰死疆場,然後兼并了他們的土地,封建領主們的數量大大降低,分封諸侯變成了若干君主,官僚體制更加完善,世俗領主的力量更加強大。

但這一過程並不是在歐洲統一開展的,先是英國,再是法國,之後西班牙、德意志蘭、義大利…所以先行者必然和基督教有更劇烈的衝突。比如在英國實現了君主專制、官僚機構的搭建、對地方教會的政府收編之後,西班牙仍然是宗教的、自主的社會,那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抹黑,以保持英國國內的政治穩定。與蘇共國內宣傳「資本主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蘇聯人民最幸福」是一個思路。

由於有這等的政治重要性,封建領主們花了極大的成本和精力去抹黑天主教,並在「宗教改革」導致天主教徹底失去力量之後,通過「黑暗中世紀」的標籤塑造,將自由社會形態永久封印起來。受惠於國家機器力量的學者,受制於經費和歷史局限性,也對抹黑中世紀、抹黑基督教、吹捧種族論的這一建構過程添磚加瓦,積累了大量的黑素材,真的假的實的虛的有的沒的都摻雜一起,後人難以識別。

在二戰之後,隨著種族論、國家機器形態在歐洲受到全面的挑戰和反思,對中世紀的重新審視也被提上議程。歐美歷史學家們耗費大量的經歷去還原中世紀歐洲的真實面貌,並且有許多成果,只是這些文明史成果相對小眾,無法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原因很簡單,當年抹黑基督教與中世紀時,封建領主們是動用國家機器、通過文化審查的方式普及的「黑暗論」,想讓「光明論」佔據上風,很顯然也只能採取這種手段,但這種手段是糟糕的、不合時宜的,所以社會的認知錯了也沒什麼,必要時解釋解釋就好。

另外補充一個,這種「以前我們種族武德充沛,信奉某宗教後就廢了」的說法,在種族主義宣傳中是很常見的。比如「蒙古種族」以前在長生天的庇佑下橫掃歐亞,信了佛教讓蒙古帝國毀於一旦、讓蒙古男兒變成溫順僧侶;「突厥種族」以前在狼圖騰的指引下四處征伐,信了伊斯蘭教就被阿訇們壓製成了服從的羔羊;「華夏種族」以前善戰尚武,後來被儒教/佛教傳染,從此成為順民。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些「泛主義」都是當年歐洲封建領主們開發出來的路數,現在拿到亞洲來都很好用,就跟油紙包一樣,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反智主義利器。

相關回答

  1. 如何看待某些中國年輕人對於納粹的推崇?
  2. 現代化實質上是一種西方化的過程,這句話有道理嗎?
  3. 納粹德國的主流價值觀包括信仰上帝么?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