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一點資訊的《自媒體之道》?
近期,一點資訊內部出了一本《自媒體之道》的手冊,有沒有拿到書的朋友來分享一下看法,對自媒體行業和從業者有哪些啟示?
在移動門戶工作了1年多了,對比技術互聯網公司,的確產生了一些自己感想。1,閱讀,仍然在現在的社會中佔據了用戶大量的時間,即便在視頻,gif等內容快速的增長情況下2,內容,有價值的內容製造者需要更完善的機制來鼓勵和保護,假以時日,極大可能形成類似現在音樂圈生態模式的用戶主動付費獲取內容的商業模式3,KOL,在各種信息孤島被鏈接和連接的背景下,個人作者快速成長的通道被不斷放大,更多潛心內容生產,知識沉澱的工作者將會收穫應得的reputation
希望老師的書能幫助更多的人走好自己的自媒體之路。
圈內人,就可恥地匿了。看到這麼多人誇讚吳老師的新書,我也就知足了。下面說點大家不愛聽得。
-------------------------------------------------切割線------------------------------------------------------
前幾天,吳老師在自己的微信公號「一點晨光」里公布,自己花了半年時間編校而成的《自媒體之道「一點號操作手冊」》已經出版,崇拜多年的偶像又出書了,必須拜讀,結果卻是五味雜陳。
之前業界盛傳一點資訊是通過設置殭屍號、複製馬甲號的手段來有組織的、成批量地搬運自媒體文章,但該傳聞卻一直沒有被證實,我也堅定的認為以吳老師的媒體出身絕不至此。可這次、吳老師居然在新書序言中說:「2015年7月,當我接手一點自媒體時,這個平台上的自媒體號不足5000個,而且大部分是抓取的,未通過作者授權。一點自媒體的全部運營人員只有1個,產品人員全是兼職」。原來,傳聞是真的,那刻,覺得自己崇拜了多年的人,走下神壇了。
聯想到今年4月26日,百名自媒體人發出《聯合維權公開信》,控訴一點資訊嚴重侵犯知識產權。公開信中稱,一點資訊利用技術手段系統將自媒體人擁有版權的原創內容,抄襲、複製到自己的平台和應用軟體上。一點資訊起步的確非常艱難,但是吳老師,您領銜的運營團隊再緩不濟急,也不能去「扒」啊!吳老師出身傳統媒體,是許多年輕一代媒體人的偶像,在成為職業經理人之後,一邊高舉價值觀的大旗,一邊盜取同道們的文章,這種生活該有多麼撕裂。
拋開在新書中坦承自己侵權行為的底氣不談,吳老師的專業度仍舊毋庸置疑。去年離職搜狐執行總編輯前,吳晨光老師就花了幾個月時間,撰寫了《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一書。他渴望通過《超越門戶》這本書,為門戶生涯做自我的總結。這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有離開搜狐前出書的前轍,這一次《自媒體之道》出爐,應是吳老師即將從一點資訊另謀高就的信號吧。
明明該是篳路藍縷創業路的雞湯乾貨,卻演變成了林沖雪夜上梁山,落草為寇。心痛,心痛,心痛。
我用一點諮詢 沒覺得好呢
作為收到這本書的一名自媒體人,我來談談我自己讀後的一點兒感受吧。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這是一本適合細嚼慢咽的書。他並不是一本講述成功之道的作品。
看完這本操作手冊,其實可以說:對於自媒體而言,這本書更是一場久旱甘霖。對於自媒體而言,其中的指導原則,技巧其不僅適用於一點資訊自家的「一點號」,對於其他的自媒體平台,同樣具備指導性意義。記得收到這本由一點資訊副總裁總編輯吳晨光主編的《自媒體之道》是在10月5號左右,但由於當時工作繁忙,在草草翻閱時瞥見「如何生產一篇10萬+的文章」和「如何做出一個擁有100萬粉絲的大號」這上下編的主幹時。坦率來講,個人以為這又會是一部成功學作品。但在隨後閑暇時再次拿起這本書閱讀其中內容,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先入為主,差點讓我錯過一本好書。
在仔細讀了之後,才它並非是一本成功學作品,而是一本著眼於助力提升自媒體從業者基礎功力和關鍵能力的實操性手冊。
從個人來說,這倒是讓我受益匪淺。以個人為例,作為一名自媒體,最大的困擾,莫過於如何寫出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但是要寫出一篇有影響力的稿子並非易事,需要多方面出彩。如何找准一個角度,避免同質化的人云亦云,如何謀篇布局,如何起一個亮眼的標題,常常成為我的困擾。而這本《自媒體之道》給了我許多指導啟迪。他的上半部分主要瞄準的就是諸多自媒體人的這一痛點。
其上編從選題、寫作、標題、排版、校對入手,全方位指導自媒體從業者如何寫出一篇不泯然眾人的文章、如何擺脫標題黨、如何編輯排版提升閱讀美感、如何避免低級錯誤、如何把握寫作邊界……。
而另一方面,從實際來說,當下,平台的豐富性和內容爭奪的白熱化,使得自媒體在當下迎來了黃金年代。
數據顯示:當前可供選擇的、具備影響力的自媒體平台已經不下於10家,而各大平台對自媒體內容的競爭在當下更是已經處於白熱化階段,一點資訊、今日頭條、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網易、微博更是紛紛推出各種補貼計劃以吸引自媒體入駐。
但是存在於自媒體人身上的一些問題也開始凸顯。這主要集中在自媒體人自身的能力方面和在平台規則上的動機方面。
自媒體雖然聽著頗為高大上,但實質而言,它卻是一個準入門檻極低的行業。正是這種低准入門檻,使得自媒體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許多自媒體內容粗製濫造,缺失基本的內容原創能力,成為內容的搬運工;而為了追求點擊量和10萬+,反而在標題黨的「素養」上讓人佩服之至,「製造噱頭、誇張驚悚、裹挾民意」成為了拿手好戲。但影響更甚的是:更有一部分自媒體為了泄私憤或是其他緣故,甚至發生不惜事實、發布虛假信、對企業惡意抹黑攻擊等等行為。而這些自媒體推出的粗製濫造、不客觀公正乃至不真實的信息,往往荼毒甚廣。
對於自媒體平台而言,也是一大困擾。自媒體平台如何評判一個賬號的各種權重也成為了自媒體關心的重點。而這本《自媒體之道》下半部分,則是著重介紹了從「一點號」自媒體賬號評級、審核、產品邏輯、分發方式等等。助力自媒體掌握髮文技巧,釐清創作方向,享受勞動收穫。而他的評價規則,對於作者在其他平台而言,其實也有著很強的指導性意義。
所以才會有開篇所言的:這本書對於自媒體而言,是一場久旱甘霖。
PS .許多人找我要這本書的購買渠道,但是當下我得到的信息是各位饑渴難耐的讀者,還要等一段時間。本回答歡迎一點的粉絲點下邊的「沒有幫助」。
這東西能有啥特別的?還不是為平台背書的東西?
就其他答主給出的目錄來看,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看一些答主的回答,看了一些答主歌功頌德的回答,感覺該題目公關意味明顯。我請問你們這些答主,讀這本書了嗎?有什麼領悟嗎?另外,請水軍能不能專業點?搞的全是只回答這個問題的,搞的都是匿名回答的,算怎麼回事?
有本事叫今日頭條的一些工作人員來回答啊,看看是不是批個體無完膚?實際上,各平台上的各自媒體有各自的活法。微信上的有微信的活法,今日頭條上的有今日頭條的活法,微博上有微博的活法。但歸根結底,活得好的,都是在做自己擅長的事,而這些「生存之道」一類的方法,只是讓你多一些技巧而已。單說書中提出的「六神磊磊」,你們學得來嗎?你們有誰像六神磊磊一樣把某一方面的書(如金庸、如武俠,如名著)讀了很多遍,很多細節爛熟於胸?你們有誰有六神磊磊的文筆?你們有誰在新媒體跑馬圈地時利用業餘時間堅持寫稿,堅持推廣了?你們都沒有的話,學什麼技巧能怎麼樣呢?虛竹的天山折梅手好厲害呀,你們沒有虛竹的內功,能學好?吳晨光先生2015年夏天主編過一本媒體專著《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我仔細閱讀過,感觸頗多,這是一本對新媒體行業做標高與概括的業內一手資料性著作。而最近,這位一點資訊的總編輯又主編了一部名為《自媒體之道》的「一線著作」,書稿從內容采寫、閱讀分發和盈利模式等多重緯度對「自媒體」這個新興辭彙進行解讀、界定和規範。書稿的最大價值,我想,更多的應該是一個專業緯度上的媒體規範價值。《自媒體之道》有多處精彩論述,我自作聰明,以自我認知角度截取一些出來,與大家分享。
當下自媒體和以往紙媒、門戶時代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這是《自媒體之道》這本書上來便回答的重要問題之一。該書主編吳晨光先生履職經歷是從國家級紙媒到門戶平台再到千人千面的手機資訊分發平台,他對紙媒門戶時代和當下自媒體時代的不同,有著獨到地見解。吳先生認為,紙媒時代和門戶時代,是由主編決定誰是頭版頭條,誰是二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當日社會爆款閱讀文章,還是可以人為計劃的,這正如我們當年所經歷的計劃經濟時代一樣。
而在千人千面的閱讀推薦面前,主編的擇取職責讓位給機器智能識別系統。手機資訊的媒體分發,會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去甄別推薦。這就好比是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媒體版面不再被人力直接控制,而是交給了「市場需求」一方。這種解放,帶來閱讀和自媒體的大爆發,是必然,也是自媒體時代到來的基本前提。
演算法推薦真的是成就自媒體之道的不二法門嗎?
這個問題,也一直是我所思考的。依靠演算法推薦,進行閱讀分發,必然面對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標題抓眼球的閱讀有可能淺薄化甚至低俗化。第二個,就是千人千面的演算法推薦最終會形成信息孤島。第三個,單純靠海量點擊驅動的演算法和推薦,會帶來視野和視角的狹隘。
簡單依靠演算法推薦的自媒體時代,已經開始顯現出它惡俗的一面。大量標題黨橫行,很多抓眼球的閱讀標題在點擊進入之後,卻只有簡單圖文,甚至文不達意,對讀者造成時間和經歷上的浪費,沒有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手機APP資訊分發平台的重要成本,都將浪費在對這類垃圾圖文的審核上。所以,一種基於點擊演算法的升級推薦服務模式,勢在必行。因此,自媒體的生存之道,並非單純的爆款點擊,而是優質內容與持續原創的能力。
優質媒體號的美感和盈利模式問題
優質媒體號的美感問題,是《自媒體之道》一書非常精彩的部分,也是值得自媒體人認真閱讀的重要章節。在這一章節中,吳晨光先生提出了瀑布流的概念。如果說紙媒時代的閱讀,是方塊流的話,那手機智能時代帶來的閱讀體驗,就是瀑布流式的。自媒體人無論在行文,還是在章節排版上,都要注意這種「瀑布流」的索引作用。優質內容,加上優質的排版追求,才可以成就專業領域的優質媒體號。
在自媒體的盈利問題上,有PR宣傳、廣告分成、平台補貼和電商倒流等諸多已經正在大規模展開的實踐模式。同時,《自媒體之道》也看到一個未來的趨勢閱讀:付費模式。讀者能否為優質內容進行付費,是未來手機資訊分發媒體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視頻平台紛紛宣布自己付費用戶超過千萬、兩千萬的當下,自媒體的付費時代,是否會在短時間內到來呢?不管這個時代何時到來,專註唯一領域進行深度剖析的文章媒體,都是有先機的。
自媒體的成功之道,自然有傳統媒體的新聞學和美學追求在其中,但同時,自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補充方式,能別開生面,更多的依靠自身的靈活性,在選題、深度和廣度上進行優勢佔領。自媒體需要有自己的態度,更需要有自己對某一專註行業深入的解讀分析能力。當然《自媒體之道》這本書,還有更多精彩內容,筆者只是在其海邊撿起幾個貝殼,和大夥嚷嚷兩句小曲兒罷了。
一點資訊還是弄一本如何剽竊自媒體的書吧。
……………………分割線……………………
補充一下,我匿名因為發言是對一點的批評,但又不想因此得罪朋友。這幾位捧得還匿名是做什麼,不覺得這樣齊刷刷的一句捧,像是隊伍紀律嚴明的水軍嗎?很幸運獲得了這本書,對於剛開始進入自媒體的朋友來說是個很好的白皮書,裡面很詳細的講了如何做好自媒體,比如如何起標題才能吸引讀者,而又避免標題黨之嫌,編輯和讀者更喜歡看哪種內容等等,對於媒體從業者也是規範工作,拓寬工作思路的一種啟示~
錄就知道這是本好書。
上編:如何成產一篇10萬+的文章。下篇:如何做出一個擁有100萬粉絲的大號。我想,這將會給我們這些對新媒體萬分好奇,在自媒體之路上不懈探索但又失望重重的人點亮一盞明燈。即使我們沒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對自媒體運營形成系統的方法,沒有機會領略一個資訊客戶端的神奇之處。但現在,因這本書,我們應該感到幸運。我們是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這本書,為我們獲得更多的媒體專業知識提供了渠道。我想,等我們真正有機會讀了這本書,我們也會對自媒體時代蜂擁而至的信息產生自己的判斷能力,知道什麼樣的文章才值得成為10萬+的好文章,知道不是每篇10萬+都是那麼實至名歸的,知道一個優秀的資訊客戶端的運營理念······我想,這本書對那些想運營好自己的自媒體的人,想參與資訊客戶端的領略其中神奇之處的人是一份寶藏。對自媒體泛濫,信息爆炸的時代來說,更提供了一份規範。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碎片化閱讀風行,一個人可以接觸到無數的,各式各樣的消息,然而不成體系的傳播也會給在自媒體道路上摸索或研究的人帶來一定的困難。還好,書籍是成系統的,它邏輯的清晰,觀點的明確更利於人們的思考。利於人們形成自己的邏輯鏈,更能清晰冷靜的思考。《自媒體之道》從這一點上是做得到的。有的人說,大眾傳媒會拉大公眾與真相的距離,而自媒體盛行所帶來的龐雜的信息,也會讓人們對於真相到底在哪感到迷茫。而一點資訊在「挖掘水源」「清理水源」上所有的策略、努力、成效,我想,都將使公眾離真相的距離越來越近。《自媒體之道》不僅僅是送給媒體行業的禮物,也是給用戶的饋贈。
《自媒體之道》,期待與你的真正相遇。
收到此書後,半天看完。指出優點,也不迴避缺點。
以下是12月6日寫的。也許有人說, 這是在搞營銷,玩套路。但,作為內部版本,一個想碼點字的能作為第一批收到書的人,心中不有些感想,那是假的。papi醬那麼牛,也還是需要人投資的嘛!
--------------------------------------------------------------------當我從快遞袋裡抽出這本褐色封面的《自媒體之道 「一點號」操作手冊 2017版》時,心中砰然一動。
倒不是它樸實的封面吸引了我,而是我的書櫃里,還有一本以「之道」命名的書,那就是《時評之道》。
2010年起,我業餘時間開始寫時評,基本每天一篇。偶爾能從論壇得到兩三百塊錢稿費。每有匯款單到,公司門衛都會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我。然後,名聲就傳出去了,我竟然成了公司的才子!儘管我確實能在參加完冗長的會議之後短時間內打出幾千甚至上萬字的會議記錄並文通筆順,但這種能力,基本沒給我帶來多少好處。近十年間,我年年拖深圳平均工資的後腿,慚愧不已。
2015年1月起,我開始在自媒體平台寫歷史文章,真正用文字掙錢。到了11月,離開深圳回到家中,專職做自媒體。這一年時間,我終於把深圳的平均工資,遠遠地甩在後頭了。
在深圳拿三四千的工資,還有人叫我才子;在家裡有著上萬的收入,我深藏功與名。
兩相對照,問題就來了——
自媒體為什麼能?
如何玩自媒體,才能月入萬元以至數萬?甚至像那些大神一樣,幾十上百萬?
到底是無底限地取悅讀者,拉低平台的逼格,賺把快錢就跑;還是用心撰寫出選題有賣點,信息有增量的好文章,提高讀者品位的同時,也得到平台更多的推薦?
一點資訊副總裁、總編輯吳晨光先生主編的《自媒體之道》,能幫那些拼殺在變現紅海中的作者們,一解疑惑,甚至醍醐灌頂。
這是一本誠意之作。
我們常說,國之重器,不可以示人。公司的一些運作方式,外人知道得越少越好。然一點資訊卻把自己內部的一些「秘密」,和盤托出。雖然作者們一直在猜測,平台有對他們的帳號分等級,卻一直不知道,是否確實如此,又是如何分的。本書《如何做出一個擁有100萬粉絲的大號》的總則里,便告訴大家,一點帳號,確實是有很等級的,一級到六級,垃圾號到超級號,他們如何界定?如何影響收入?都有詳細說明。
這是一本開創之作。
我特意打開噹噹網,在圖書欄目里輸入「自媒體」,發現跳出來的書並不多,從書名及其簡介看,多用全攻略、揭秘、終極秘訣、痛點、風口等噱頭大過實際的熱詞。且多與微信相關,少有一點資訊等自媒體平台後起之秀的介紹。因而,這本立足於「一點號」的《自媒體之道》,可以說是除微信之外專門研究當今主流自媒體平台的開創之作。
這是一本全面之作。
雖然名為「一點號」操作手冊,實際上其所透露的一點資訊內部的運作方法、操作模式,或多或少,也是其它平台採用的,因而極具普適性。書中所舉的很多實例、技巧,可以讓讀者邊看邊聯繫自己平日在各種微信群公開課、各種流傳的PPT等零碎信息以及運營自媒體的心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這是一本催人上進之作。
道,既是具體的方法與技巧,又是道德,道義。我在標題里提到了節操。所謂的節操,是指作為自媒體人,應該自律,不要一味迎合某些讀者的低級趣味;不要用做粗暴的標題黨,題文不符;不能寫而不查,被讀者指出一大堆行文硬傷以及邏輯錯誤。
誠如上編《如何生產一篇10+的文章》所言,標題對點擊率而言,極為重要,因而要做一個綠色的標題黨;亦要提高「編校質量:網上也不能錯誤連篇」。又如後記中說,「任何自由都要和責任統一」。只有尊重他人知識產權,不抄襲,不洗稿,才能使自己遠離被舉報風險;只有扣准寫作的邊界,才能提高通過率,獲得更好的運營數據。
自媒體人應當珍惜自己的帳號,才能使帳號打出知名度,提高美譽度,受到機器與編輯更多推薦。否則,以能撈多少是多少的心態運營自媒體,只會使帳號死得更快。過把癮就死,又如何比得過細水長流呢——有節操,是能持續的前提——寫作的真諦,是在瞬間尋找永恆。
花了一個下午認真讀完《自媒體之道》,受益匪淺,它指明了2017年「一點號」的重點邀約領域,將讓很多有志於自媒體行業者早做準備早布局。
當然,儘管它的妙處如此之多,也不是說沒有瑕疵。比如序言中說「今天,它的日活用戶已經超過4800萬」,但《入駐與審核:嚴進嚴出》的編者按里卻講「作為擁有3000萬用戶的超級APP」;書中介紹排版的重要性時,引用的是微信案例而非「一點號」後台編輯器,儘管兩者有相通之處,但完全以「一點號」為基點無疑更為恰當;另外,深度案例之三引用六神磊磊去年的訪談,在一日千里的互聯網時代,感覺時效稍差。
瑕不掩瑜,《自媒體之道》無疑是一本可操作性極強的階段性總結之作。我在運營公眾號的過程中,與書中所言,多有謀合。相信其他讀者看過之後,亦會大有所得。
自媒體人用電腦手機多而讀紙質書少,若本書能製作電子版,無疑會受到更多運營者的歡迎。號稱是圈內人的那位我也是醉了。您這頭說是崇拜多年的偶像出了書,但後頭的話莫不是你口中敬愛的老師多年的冤家來尋仇的?
首先說這本書,我在圈內朋友朋友圈分享里看過幾篇,作為一個從傳統媒體跳進新媒體浪潮中的總編輯,能寫出這樣的乾貨,證明真的有在思考自媒體平台運作。全書12萬字,上下兩部分16章,好幾百個案例,光序言就寫了8000多字。您都不看,就挑了那一段話出來說事。而且,不得不懷疑您小學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這是吳晨光到一點之前的情況,他後面整整用了一個小節專門寫「水源拓展」,寫從5000個賬號是怎麼發展到11萬個賬號,寫戰略拓展部的艱難,寫這些自媒體人在一點資訊得到了什麼待遇、什麼尊重。您都不說。是不是霧霾太大了,把您的眼睛被蒙住了?真需要洗洗了。
關於版權的問題,只要是這樣的媒體平台,大家都存在。一點資訊有,今日頭條更多。如果不是新京報告頭條侵權,頭條也沒有今天的名氣。這就是原罪。問題是,你要看到:這些平台是不是在解決?一點有了一點號,頭條有了頭條號,網易、鳳凰、騰訊、百度都開了自己的號,這就證明,大家越來越尊重版權,這是自媒體人的福音。你在這裡挑事,是什麼意思?初期的話,誰都別bb,誰又比誰乾淨?這麼久了人家一點點把平台做成現在這樣,不說你行你上,三年饑荒小孩子掏鳥窩的事兒,用著酸腐的腔調老拿來譴責新時代的中年人,大清亡了多少年了您知道么?
還有,拿著人家出了《超越門戶》之後跳槽聯想到現在是不是要跳槽,我只能說你,這是挑撥離間不安好心!吳晨光在以前搜狐上班,現在在一點資訊上班,哪怕明天真跳槽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和出書有什麼關係?這本書真正的意義,是在給自媒體行業樹立了一個基本的標準。就算不完美,有一些需要自媒體人未來一同繼續探索的地方,那畢竟有了靶子,能讓上千萬自媒體人有個借鑒。你這麼惡毒,以後誰還敢把自己的經驗公開分享?看不到陽光只看到陰暗,不得不讓人懷疑您的居心叵測,哦不,是用心險惡。
最後問一句,作為「業內人士」,在這裡噴之前,您看過這本書嗎?
學校講座知道了一點資訊。。自行下載app。。看了一眼。。
看到這樣的標題。。果斷卸載說說這個自媒體吧。
這個在互聯網時代,緊隨著科技的腳步迅速向傳統媒體遞上了戰書,然後崛起鶴立雞群,於是,自媒體成了一片江湖。
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每個人都有機會關起門來賺錢,成為真正的自由職業者,讓心靈和思維自由裸奔,然後手操鍵盤,斗轉星移的賺錢。這就是自媒體。
於是,所有的自媒體人在這片江湖上瘋狂的競逐,只為爭得一席之地。
的確,在網路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不會自媒體,無法談創業。
《自媒體之道》主要針對自媒體行業的運營,以一點號為核心點,提出如何產生一篇破十萬點擊率的文章到如何坐擁百萬粉絲大軍公眾號的方案,以鮮為人知的操作技巧歸納和總結,這讓自媒體人能夠節約大量的摸索時間,躲避潛在的風險。
寫出一篇極具體現社會價值又足夠清新脫俗的文字,以驚為天人的標題吸引更多的讀屏者,令其摁住顫抖的雙手激動的點開,圖文並茂的將文章的價值在讀屏者面前轟然炸開,且迅速坐擁百萬粉絲大軍,這是每個自媒體人做夢都想夢到的理想。
當標題黨嘩眾取寵傳遞而來的心塞,《自媒體之道》指出,自媒體也是需要弘揚社會責任與底線的。從選題採訪到寫作包裝,包括自媒體視頻的製作,到閱讀時視覺上的感官享受。強烈的情感訴求,以及自傳播的媒體屬性讓廣而告之的產品本身成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從而去產生價值而實現營銷力量。這便是這本書的提出的精髓。
《自媒體之道》講解自媒體號的操作方式,從普通號如何異軍突起升華至達人號,迅速坐擁百萬粉絲大軍。分析媒體號的痛點,從自媒體號的內容質量以及原創度,垂直度活躍度知名度做出解釋,已是營銷手段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信息相對封閉和資源相對稀缺的工業時代,較之自媒體快節奏的傳遞,這決不僅僅是一次技術的進步,更是一次商業的進化。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新一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情感需求,若你無法緊密參與或者跟上腳步,它們就會毫不猶豫地無情地拋棄你。在自媒體這片江湖中,規範的打理媒體號,呈現它自身的價值而產生營銷力量,才是《自媒體之道》的核心。
這無疑就是一本引領自媒體走上巔峰的武林秘笈,沒有寥寥幾招傍身,安能獨行江湖?
不得不說,一點資訊是目前所有自媒體做的最良心的平台了,其他的平台單純依靠閱讀量來算收益的做法, 無疑就是在推動更多的人為了迎合廣大讀者和點擊量,各種胡編亂造的文章遍布平台之上,然而即使是這樣,認真寫文章的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而胡編亂造抄襲的文章卻能拿到大部分的收益,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目前看來也只有一點資訊逃離了這個怪圈! 最後說一下這本書,不得不說一點資訊是一個良心自媒體平台,不僅能讓認真寫文章的人,獲得應有的收益,還能為大家提供更多的自媒體方面的指導。真心贊一個!希望2017年一點資訊能有更好的發展!
據說不對外發行,跟一點內部的朋友借了一本學習。現在各種自媒體平台的內容審核越來越嚴格,靠打擦邊球的標題吸引讀者已然沒戲了,內容才是王道。周末好好學習一下!
自媒體時代人們發聲更佳方便,但是脫離了傳統媒體的編輯們核查較對等,文章質量泥沙俱下,自媒體之道不僅為自媒體人樹立了一個行業規範,更是體現了媒體價值觀。本書是吳晨光老師以及一點資訊其他領域大 共同編寫的一部內部使用手冊,還未對外發行,可謂寶書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