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中有哪些外國人難以理解的特有概念?

比如侘び寂び這種。

就是不僅外國任何一個文化都沒有對應的概念,而且外國人對於這個辭彙的解釋也是各說紛紜。日本人自己能理解,但是無法向外國人解釋。


感謝Lothlorien 桑的指正,這篇分析應該言明其限定條件。這篇分析的對象是現年30以下的年輕人的用語習慣,也可以說是平成日語。以使用人數最多並作為書面語的東京標準語為準。日語一直都在發生激烈的變遷,明治時期到現在,各個時代的日語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你」的概念。

——本答案基於分析哲學的前提:一切問題都是語言問題。討論對象是普遍的情況,特殊場合不做考慮。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現。熟悉日語的人都知道日語里雖然根據各種各樣的場合和地位,性別,當事人的情緒等等有特化的第二人稱,但是沒有普遍的第二人稱指代。可以說「你」的概念是世界很多國家都有而日本沒有,日本人不能理解的概念。這麼回答可能看起來跟題主的問題正好相反。但是反過來,「你」概念的缺失和日本社會文化中一些特有的現象有很深的聯繫,比如錯位的人際關係。

這些現象不但外國人難以理解,而且對於不論是日本人還是外國人,都是很難注意到的。

直接講會比較不明白,先用日語跟別國語言對照舉個栗子。假設面前有一個人叫田中,田中在跟一個人——我們用A來指代——對話。A問田中說「你要怎麼辦?」。用日文,這句話比較普通的可能是「田中くんはどうする?(田中君怎麼辦?)」,而用中文則會是上面寫的「你要怎麼辦?」。這時,不管哪國的日語學習者都會被教導說要把「田中くんはどうする?」翻譯成「你要怎麼辦?」,也就是把「田中くん(田中君)」當成各國語言里的普遍第二人稱來翻譯。而田中也會自然地理解對方是在詢問自己的意思。之所以要把「田中君」翻譯成第二人稱,是因為如果直譯「田中君要怎麼辦」會非常不自然,為了便於本國人理解而使用更符合目的語言的習慣表達(這又涉及到翻譯理論中那個亘古的爭論——符合原文習慣還是符合目的語言習慣)。但是,事實上這是一個陷阱。被翻譯成「你要怎麼辦?」時被二次創作的這句話已經不是原來那句話了。二次創作的內容就是附加了原文中不存在的概念——普遍第二人稱。而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田中要怎麼辦?」這句模稜兩可的話。「田中要怎麼辦?」這句話的不自然之處,正標誌著日本人際關係中的特殊之處。

講中文的人平常兩個人說話的時候會用「你」「我」來互相指代對方。用「TA」或者人名來指代第三者。人們用「你」「我」在兩人中間建立起一個封閉的通道,通過這個通道交換意見和感情。在「你」「我」關係中,兩人互為你我,交流是雙向的,地位是對等的。而「你」「我」這兩個特殊的指示詞將對方同其他人區分開了。在「你」「我」關係里的人,比起在這個關係之外的人,本身處在更親近的距離上。日語中也有相印證的表達方式,即「俺とお前の関係」,說明這種關係中兩個人的感情是很親近的。但是不同的是,中文中「你」「我」親密關係是普遍的,可以在任何兩個人之間建立,日語的「俺とお前の関係」,與其說是某種交流模式,不如說是一種感情的表徵(並且局限於男性之間)。

反過來接著看日語。日語中因為沒有普遍的第二人稱,即使在向另一個人說話的時候也會使用名字作為對對方的稱呼。假設在兩人的對話中出現了第三個人,同樣可以用名字作為對第三者的稱呼。也就是說,交流中的兩人對對方的距離,和一個第三者對TA們的距離是一樣。擴大了講,一個人在講日語的時候,TA和周圍所有人的距離都是一樣的。TA不能和別人建立排他的,對等的,互動的親密關係。同時這種關係也不是開放式的。這種關係是單向的。在使用名字指代對方的情況下,對方在不在其實對這句話的構造(即說話的人的思維)是沒什麼影響的。把田中從場景里拿掉,A說「田中くんはどうする?」這句話仍然是成立的。這句話是不需要對象的。「你要怎麼辦?」去掉對象的「你」就不能成立。考慮一個極端點的情況,所有的日語都可以看作是自言自語。被發出來的話是指向虛空,或者指向自己,而不是指向一個必須存在的特定的「你」(對方)。處在日語中的人和他人的關係是「我——所有其他人」,而不是「我——你」「我——他」「我——其他人」。

回到開頭說的「錯位的人際關係」。日語基於以上的特性,不能建立起兩人之間的親密的關係。他國母語者可以通過語言和其他人建立各種不同層次的普遍關係,進入「我——你」關係之後更可以通過相互對等的交流建立更深的感情聯繫。但是日語無法建立這種聯繫。當外國人以為處在「我——你」關係之中時,實際上這種關係卻是「我——他人」。兩個處於日語關係中的人,無論有多麼深厚的感情,對方都不會是那個和自己對等的,處在同樣位置上的人。就像無論怎樣相愛都不能結婚的人,對方始終都是不是「那個人」。對於女性來講,連「俺とおまえの関係」也被剝奪,人生中唯一可能的親密關係就是作為自己丈夫的那個男人。可悲的是,男人是女人的「あなた」,女人卻不會是男人的「あなた」。

(本來想圖示一下日本人際關係和他國人際關係的不一樣,沒想到寫得這麼累,下次吧……)

這樣的日本是非常孤獨的。我想對於這種孤獨,每個在日本待得久一些的外國人都有感觸。在 日語好是怎樣一種體驗? - Macro kuo 的回答
的答案中提到的說日語時的內斂和壓抑,應該也和「你」概念的缺失有關。而題主提到的侘び寂び,不能理解日本這種孤獨的性格恐怕也很難理解那到底是什麼吧。

打完這篇答案深深腳著我應該去修言語學而不是宗教學……感覺「日語中普遍第二人稱指示詞的缺失對日本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會是個好題目呢,不知道有沒有哪位童鞋有興趣做。

知乎出道!撒花(≧▽≦)


我來說兩個俗語,

三方一両損

喧嘩両成敗

要真正理解日本的文化,必須了解上面我說的這兩個俗語典故。

具體內容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簡單點來說,

三方一両損就是,A掉了3兩銀子,被B撿到,B去還給A,但是A裝逼(當時江戶地區流行裝逼)說丟了就丟了老子不要,B說老子還要學雷鋒學到底呢,雙方相持不下,就找了德高望重的C出面,C說,這樣吧,我貼一両,你們各拿二両,包括AB在內的群眾都表示C的做法有道理。

由於本來,AB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拿3両,結果都只得到2両,所以是各損失損失一両,另外算上C補貼的一両,每人都損失了一両,所以叫做三房一両損。

喧嘩両成敗則是源自幕府的規定 (喧嘩に際してその理非を問わず、雙方とも均しく処罰するという原則) ,最早是說幕府開會的時候,不得吵架打架,否則的話,不問原委曲折對雙方都予以處罰。因為喧嘩兩成敗制度,還間接導致過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赤穗事件。

從這2個典故,可以看到,日本不是一個對大是大非或者對錯黑白有很深要求的民族

,你也可以理解為他們是非觀相對比較弱,這2個典故對中國人解釋的時候,因為文化比較接近,中國人還能理解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事佬,圓滑的處世態度(其實是有一定區別的)。

從上面兩件事情能體會到,相對於實質上的公正,日本文化對於形式上的公正似乎更為重視。

這一點是日本文化的一個明顯特質。

對於和日本文化距離更遠的西方人來說,西方人民會表示完全不能理解。

其實就事論事而言,這種中道的文化態度,本身也沒有對錯之說,世界上很少有非黑即白的事情,也許自古處於物質匱乏和危機感中的島國人民有他們自己的領悟而已。


在我去便利店搬磚以前,我天真地以為知道「いい」(好的)「けっこう」(挺好)「大丈夫」(沒關係)這些看起來是肯定的說法,都代表否定,就安全了。但是,

「いいよ、お願いします。」(好的,拜託了。)

「はい、いいです。」(好,不用了。)

然後就一邊看錶一邊滿臉期待地看著我。

你們到底是要不要塑料袋啊!!!

答主打工的店在地鐵站里,來買東西的不是著急上車就是著急換車,一改日本人傳統的溫婉形象,一個個急得要死,如果我默認都裝袋,那簡直像要他們命一樣,「我說了不要裝袋來不及了啊!」抓起就走。

拜託你啥時候說了啊!你就一直「誒。。果然還是。。搜逮死內。。」墨跡半天好嘛!

希望懂日語的朋友不要強行指點我,我都試過了,但是真的是隨機的,真是生活中他們肯定和否定的表達就是這麼混亂。不光我懵逼,我同事也懵逼。

——

更新:換了一家店搬磚,離開了該死的地鐵站,感覺生活明亮多了!朋友們,打工別去地鐵站啊!


剛開始學日語的時候,有一個詞,讓我無論如何都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大腦迴路是怎麼長得:

今度 (こんど)

意思有兩個

①這次,這回

②下次,下回


迪士尼樂園的喜愛。

我真的沒法理解。

我最近生日,結果日本朋友就說去迪士尼吧。我說我今年才去兩次,還要再去、於是乎拒絕,我說迪士尼一般般吧。然後就被鄙視的眼神。

日本姑娘年輕一代有股對迪士尼不切實際的愛。去一次迪士尼說什麼也要一兩萬日元消費吧。如果不是東京人。吃住行要給錢的吧,一年至少8次,像我朋友,至少12次!!!!有木有。

生日要去,過年要去,夏季狂歡要去,冬季嘉年華要去,過年要去,放假要去,心情不好要去,心情好要去,求婚要去,結婚要去。

我來日本一年不到去了三四次(╯°□°)╯︵ ┻━┻而且都是海洋那塊,每次去都要排長龍=_=還要學著姑娘們見到米奇要興奮興奮,全靠演技啊。不然感覺就一個人淡定的看著不好意思。

第二個,有天我興高采烈的去買飲料,發現送襪子,於是我買了兩瓶飲料。

後來才發現。

是用來套飲料用的。

所以(*?-?*)不要告訴我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是襪子。


好久不見。

文化 宗教觀
日本人在宗教信仰方面非常奇怪,『正月に神社、教會で結婚式、死んだらお経を唱えてもらう』(正月去拜神社,結婚儀式在教堂舉行,死後請人念經超度)是日本人在信仰方面的真實寫照。

日本文化廳每年都會發布『宗教年鑒』,根據去年(2015)最新數據顯示,日本各類宗教的總信徒數達到了1億9千萬,而總人口也不過1億2700萬(統計方法雖有有待商榷之處)。數據表明有很多日本人會同時信仰幾個宗教,絲毫沒有一般宗教信徒在信仰上的『排他性』。日本人可以在神社裡祈完福,然後去寺廟裡求籤。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你問一個日本人,你的宗教信仰或者日本人信仰什麼宗教時,大部分日本人都會回答你,自己或日本人是『無宗教』(沒有宗教信仰)的。或許我們很難去理解一個在新年凌晨去排隊參拜神社,在教堂或者神社舉行婚禮,親人死後都要在家裡設置佛龕或者神棚的民族,為什麼會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

日本獨有的『神道教』可以追溯到古代日本,沒有特定的創始人或鼻祖,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教義,認為自然萬物里都有神的存在,人死後也可以成神。日語里的『八百萬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萬物皆神)充分體現出了神道教的精髓,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有唯一敬拜神,有嚴格教義的宗教有著極大的反差。以『自然信仰』,『民俗信仰』為基石的神道教在經歷了『國家神道』等歷史階段的洗禮之後,在日本文化中紮根,不斷沉澱,在潛移默化中,對日本國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使得日本國民在接觸基督教、伊斯蘭教這種有著排他性宗教時,有著說不出的抵觸感,或者也可以說,日本人心中的宗教觀念本身與其他國家就有著很大不同。

除了日本獨有的神道教之外,6世紀傳入的佛教對日本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日本人對寺廟、佛像都有著高度的親切感。念經超度、擺設佛龕等文化現象,也是在長久的歷史演變中不斷沉澱,逐漸傳統化,風俗化的結果。

神道教與佛教的交錯影響,不斷紮根,使得原本宗教化的東西逐漸風俗化,習慣化,再加上日本人本身就有的執著的『儀式感』,"不管對不對,先要和大家一樣」的『群體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拜神社、教堂結婚、擺設佛龕、寺廟神社祈福等看似是宗教活動的行為,已經日常化,習慣化。在日本人心中,只不過是找了個地方舉辦了一場婚禮,慶祝了一下新年,找了個東西擺放了下親人的骨灰,順便祈求已經死去成神的親人,能夠看護在世人的安康而已。也或許,跟很多中國人過年貼灶王爺相,貼門神一樣,與其說是信一件東西,不如說是一種習慣,根本上升不到信仰的高度。更何況,到底何為信仰,日本人心中或許也有他們自己的解讀。

所以,在外人看來,日本人一生在各個宗教中穿梭,進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實質,或許只不過是一種傳統,一種習慣,一種儀式感。日劇中主人公早上醒來,睡眼蒙松,便去佛龕前跪拜,並不是自己有多麼地信仰佛教,而只是簡單地緬懷下死去的親人,順便祈求保佑自己的平安罷了

也許這樣理解,多多少少會明白一點,為什麼大部分日本人,貌似在進行著各種有著宗教儀式感的活動,卻還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了。

地區限定
有一個答案里提到了這點,我再補充下。

一般人的思維觀念里,一種產品開發出來,市場反應好的話,會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受眾,增加銷售額,來達到利益最大化。而在日本,尤其在點心零食等食品行業,最常見的卻是『地區限定』。某件產品只能在某個地區買得到,出了這個地區,您再有錢也不行。

日本人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並能夠持續保護好、發展好自己的品牌文化,讓自己的產品能夠成為一個地區的代表,一個地區的門面。

北海道是日本的食品大戶,很多有名的伴手禮品牌都發源自北海道,成長在北海道,並且只能在北海道買到。

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莫過於

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莫過於『白い戀人』(白色戀人)了,已經成為北海道『銘菓王國』的代表,北海道的城市名片。在北海道限定的情況下,成為一年可以賣掉2.2億枚,年銷售額80億日元的hit產品。提起北海道的點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白色戀人』。

每當我去大阪看到下面這個產品時,我都忍不住想笑。

您確定不是山寨的『白色戀人』么?

您確定不是山寨的『白色戀人』么?

ps:即使是這麼有名的『白色戀人』,在2007年也曾爆發出篡改保質期的醜聞。白色戀人一度被停止銷售,對品牌形象造成了嚴重打擊。在重新開售之後,白色戀人產品,在每個小包上都會清楚
地印上保質期,表明加強食品安全管理,根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決心。

語言
我一直認為學好一門語言是一件極難的事情,聽說讀寫的習得只是邁出的第一步,領悟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內涵和風俗習慣才是最大的難點。
從日本人的日常對話中,或許可窺得一些我們難以理解的文化現象。

①女孩時常用自己的名字作第一人稱
在本題的另一個答案里,答主探討了日語中普遍第二人稱缺失的現象。其實在日本人的日常對話里,還有一個關於人稱代詞的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年輕女孩時常用自己的名字來作第一人稱。

比如在下面二組對話里:
1.---美優:真紀は何型?(真紀,你是什麼血型呢?)
---真紀:真紀はね、B型だよ。(人家是B型哦!)
2.---紀子:紀子はあいつが大嫌いだけど、(我特么特煩那傢伙)

日本很多女孩在日常對話中,可以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名字作第一人稱來進行對話,有時會帶給人一種可愛,賣萌,甚至有些撒嬌的感覺(雖然有些日本人特別討厭這種用法)。而在漢語中,卻沒有這種語言現象,我們只能把『真紀はね、B型だよ』翻譯成『我是B型哦』,如果要帶上一股可愛賣萌風的話,或許可以翻譯成『人家是B型哦!』。

雖然現在已經習慣了這種表達方式,但還是難以忘懷第一次聽到這種用法時的懵逼狀。。。

②轉述他人說話內容的方式
日本人說話比較『曖昧』(含糊其辭)已經是人神皆知,但是有一種日語用法我還是無法從內心深處去接受。

有這樣一個場景:
(2個人在辦公室里聊天)
---美優:真紀,就活はどう?順調?(真紀,工作找得怎麼樣了?還算順利?)
---真紀: 內定もうもらったよ!(已經找到了哦!)
(這時 第三者紀子進入房間)
---美優: 紀子, 真紀 內定もらったらしいよ!(紀子,真紀 好像已經找到工作了耶!)

如果當事人不在場,向第三者轉述當事人告訴自己的事情,加上『らしい』這種類似漢語中『似乎,好像』的詞語,還可以讓人理解。但是當事人在場,甚至是轉述當事人剛剛告訴自己的事情時,還要加上『似乎,好像,也許』這樣的詞語,真的是有些讓人難以理解。
日本人真是把『曖昧』做到了極致。

更新:有些人在評論里說らしい 在上面的例子中是轉述第三者用法 不屬於曖昧範疇。謝謝大家的討論。就此 ,我查閱了相關文獻 也請教了日本人日語老師,得出的結論跟我上面表述的是一樣的。らしい 在不少文獻中 是不作為傳聞助動詞使用的,即使在作為表示傳聞的助動詞使用時、確信度比「そうだ"還要低。日本人也表示在上面的例子中,曖昧色彩較重,表推量的色彩更多。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下列文獻:
1http://ir.library.tohoku.ac.jp/re/bitstream/10097/56331/1/1341-0709-2012-19-47.pdf

2http://miuse.mie-u.ac.jp/bitstream/10076/6446/1/AN101977030030003.pdf
3http://web.ydu.edu.tw/~uchiyama/conv/kaiwa4.html

http://weixin.qq.com/r/PDvQyNXEvojBrZGr924u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上。


富士相機的一個戶外廣告,叫《美與逝》。半夜在公交站廣告牌看到還是驚了一下。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能如此崇尚死亡中的美。生命是一場徒勞的雪,只有虛幻的美。


「一期一會」(いちごいちえ ichi-go ichie)。也是一種日本文化中獨有的概念。最早是從日本茶道中引申出。其所表達核心思想是「很多際遇,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必須要真心誠意地去對待。」這個概念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民族性格,甚至在現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所體現。

日本茶道 網圖侵刪

這個四字詞看上去像一個漢字成語(四字熟語),但同樣使用漢字的中國、韓國、越南都沒有沒有相同的用法,確為日本所獨有。須對日本文化深入了解才能理解這個文化概念的內核真義。

這個文化概念來自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千利休。千利休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著名茶人,曾先後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戰國名人服務。作為日本茶道的祖師,他沒有著作傳世,頗有些我佛釋迦「不立文字」的遺風。在他弟子山上宗二所著的《山上宗二記》中的《茶湯者覚悟十躰》記載了利休對弟子們的身教。

原文是:「路地へ入るより出でずるまで、一期に一度の會のように、亭主を敬畏すべし。世間雑談、無用也。」這就是一期一會這個概念的最早出典。

中文大意為:「從進去通往茶室的小巷開始,到走出這條巷子。須一期一會地對茶會的主人心懷敬意。除此之外任何的雜念,都是無用的。」

第一次以「一期一會」的四字成語的形式出現,並把這種文化概念進行定義,則是在幕府末期的大老(官職。。不是黑社會大佬)井伊直弼(高中課本里有個櫻田門之變記得吧?下層武士們刺殺的就是他。)的茶道書作《茶湯一會集》中。

「一期一會」這個概念源自茶道,隨著茶道的發展流傳,也開始深刻地影響著日本的文化與民族性格中。日本人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充滿著儀式感,珍重每一次邂逅,真誠地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去對待一茶一飯。

受這種文化的影響日本的人對「畢業式」「成人式」等等「一期一會」一生只有一次的儀式也非常的重視。少女都會置辦華麗的和服、華貴的髮飾盛裝出席。

除了這些,一期一會觀念還衍生出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由於一期一會觀念的根深蒂固,日本人對「期間限定」、「季節限定」、「地域限定」這類限定品充滿了執念,生怕自己錯過了一期一會的限定精彩。一些商家已經把出限定品當成了固定的促銷手段,銷售額一上不去就出限定品,甚至有直接在滯銷售產品上貼上「限定品」的標籤來讓人買,屢試不爽。五花八門的限定品在市場上幾近泛濫,但消費者們還都樂此不疲地為商品上「限定」兩個字埋單消費。

最近弄了一個公眾號叫信說霓虹,信介君準備在上面翻譯搬運一些新鮮的日本新聞,和大家分享一些日本留學、日本旅行的信息。有興趣的朋友掃碼關注一下呀。

http://weixin.qq.com/r/nztDWxTEHUlirVA4926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江戸っ子は宵越しの銭はもたぬ"

いき(粋、意気)

可以翻譯成純粹,瀟洒。但又不單純指這些含意。

粋是江戶時代 下町的江戸っ子特有的審美觀,將原屬於上方(關西)貴族的粋(すい)和江戶町人的審美觀混合形成,不同於貴族和武士的審美觀,和侘び寂び相比 更通俗 更大眾 更享樂主義。

但雖然是小市民的審美觀,卻依然混雜著日本人特有的虛無主義感,和曖昧的善惡觀,一句話解釋給外國人估計很難。

大正時代的哲學家九鬼周造(這名起的)曾經概括過粋有以下三種特徵:

1、媚態

這類的媚態指的是對異性愛慕的意思。

原本江戶吉原 祇園的遊郭(妓院)里的粋ごと(戀愛的事情)據說就是粋的語源之一。因此粋一開始就和男女間的戀愛有關。

但這類的媚態並不是指獻媚的意思。

而是那種日本人特有的 類似侘び寂び的 毅然的 高傲的審美觀在裡面。

2、意気

有心氣,驕傲的含義。江戶的市民很大程度繼承了武士們的那種高傲,乃至傲慢的氣質,無論男女,所謂 傾城は金でかふものにあらず、意気地にかゆるものとこころへるべし(傾城美女不是用錢來買,而是要靠心氣去打動),就算是妓女,也有這種驕傲的精神。

3、諦念

也就是覺悟,放下一切的境界。就像剛剛所說 在虛無主義觀念影響下,雖然看透一切,但依然坦然享樂,不同於野暮(やぼ) 是一種大人的瀟洒。一個粋的江戶っ子應該是一個整日留連在吉原的遊郭(妓院) 但只鍾情於一個妓女,必要時 可以和她心中(殉情)的人。

一個今天賺的錢絕不留到明天(宵越しの銭はもたぬ),今朝有酒今朝醉,但同時也絕不怕死 有反骨氣質的人。

同時也是一個看透一切(諦念) 但不會因此而顯得抑鬱,依然瀟洒遊戲,玩世不恭的人。

這種充滿了矛盾的粋精神作為江戸っ子的精神象徵,一直流傳到今天 依然可以在某些老東京(模仿老北京)身上看到背影。

比如說 北野武就是純粹的東京的老街出生,無論是漫才還是電影,都透著一股粋的氣質。如果能了解這樣的背景 看他的作品時或許會有別樣的感悟。


前面有幾個答案已經把幾個很典型的例子列舉出來了,江戸っ子、物の哀れ、八百萬の神(對自然的極高敬畏)。我就再說一個比較籠統的大方面。

大和民族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善惡觀。

這樣的價值取向對於西方人來說尤其難以接受。相較於歐美主流文化中涇渭分明的正義與邪惡,日本人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為這兩者的區分而煩惱。或者說,日本人從來沒有這樣的概念。無論於神話還是現實。

由赤穂事件改編而來的劇本《四十七士》中,由於幕府幕僚吉良侯的陷害而被迫自殺的藩主淺野侯,事發後其家臣四十七人傾盡全力為主君雪恨,數年間忍辱負重,於江戶城的大廊下手刃吉良侯,最後四十七人集體切腹自殺。

為了讓吉良侯對自己放鬆警惕保證刺殺成功,有人裝作自甘墮落與妻子離婚出入游郭,有人故意讓自己的佩刀生鏽遭到了無數人的鄙夷,有人甚至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吉良侯當妾侍。

然而在他們刺死幕府重臣「凱旋而歸」之時,無數人夾道歡迎,向他們致敬,為他們喝彩,為即將自裁的四十七位英雄落淚。

因為殺了幕臣就是對將軍的不忠,切腹亦是為了忠義的實現。

是的,在明治維新之前,復仇是合法的,是受大眾歡迎的。這樣的故事也同時反映了「物の哀れ」的內核。對於忠義,武士們可以拋棄妻兒,但必須以牙還牙。奪人性命而復仇,僅為大義之名分。

順便一提,在日語中報仇雪恨寫作「恨みを晴らす」,各位可以感受一下這裡「晴」字背後的民族性格。

與現世同樣,怪談中善惡的界限同樣曖昧。

例如橋姬。

「日本では宇治の橋姫が有名。

ある高貴な身分の女性が、自分から愛する男を奪った女性を妬み、恨むようになり、

その女性を殺すために鬼なりたいと願うようになる。

宇治川に21日間身を浸す儀式を経て、女は生きながら鬼になり、相手の女性を殺してしまった、という古い伝承。 」

「在日本比較有名的是宇治的橋姬。某個地位高貴的女人十分嫉妒那個將自己所愛的男人奪走的女人,於是記恨在心,為了殺掉那個女人(向貴船大明神)祈願自己能夠變成鬼。根據古時候的傳聞,女人經過了在宇治川中浸泡21天的儀式過後,便以鬼的身份存活於世,並將對方絞殺。」

據說後來過橋的男男女女,女性會被拖入水中,男性會於河中溺死。

再例如清姬。

「奧州の僧侶安珍は熊野參詣の途中、宿を借りた真砂庄司清次の娘である清姫に迫られ、「參詣の帰りに寄る」と約束する。しかし、參拝を終えた安珍は真砂を素通りし、裸足でボロボロの狀態で追ってきた清姫にも「人違い」と噓をつき、更には熊野権現に祈願して彼女を金縛りに遭わせる。

 怒りに蛇身となった清姫は逃げる安珍を追い、彼の隠れた道成寺の鐘に巻きついて彼を焼き殺し、自らは蛇身のまま入水する(鐘は「湯」になったり溶けたとも)。」

「奧州的僧侶安珍在去熊野參拜的途中,被借宿之處的主人(真砂的莊園主)清次的女兒清姬所追求,向她許諾「在參拜過後的歸途中會再次回到這裡」。然而參拜結束後安珍途經真砂過門不入,並對赤足追來衣衫襤褸的清姬說謊道「你認錯人了」,還祈求熊野權現(熊野的神明)將她的手腳束縛。怒火中燒化為蛇身的清姬緊追逃走的安珍,將他用於藏身的道成寺的大鐘緊緊纏繞並將對方燒死,自己以蛇身的樣子進入潛入水中(鍾也化為了鐵水)。」

然而清姬也只是12歲的少女。前世作為藝妓的妖怪「骨女」也有著與這兩者相似的故事。在日本人看來,女人在愛情上的嫉恨的確是可畏的。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之亦然。

從芥川龍之介的「地獄変」到谷崎潤一郎的「鍵」,再到渡辺淳一的「失楽園」與北野武自導自演的「バトル?ロワイアル」(大逃殺),甚至發展到「オーディション」(切膚之愛)這樣程度的影視作品,對於自身所畢生追求的「美學」的執著而引發的「惡行」一直貫穿於這個日出之國的歷史中。無論是性,愛情,大義,還是藝術,似乎只要是為了「美的升華」,一切反倫理的行動都是值得欣賞的。

依本人的愚見,現代日本道德體系之根本在於利益論,其性質更接近於法律。微笑、敬語與等級制度的背後是冷漠,低身段與服從,藉此讓社會圓滑且高效的運行。只要他人(社會公眾)沒有提出異議,從自我角度上就沒有修正自我言行的必要。對於政治家的道歉,娛樂圈的醜聞,公眾憤怒的譴責的背後必有無言的默認。相比於良心的折磨,他人的視線對於日本人來說更具毀滅性的打擊。既然隱匿於昏暗可以解決一切,那麼僅願能夠永遠於昏暗中隱匿下去。

感謝評論區@汪樣的評論,這正是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區別的根本所在。

極度的秩序下必有極度的混亂。如同東京那秩序井然的白晝與深不可測的黑夜,人們在不可調和的分裂中漸漸步入了富士山邊的樹海。

我一直相信日本人天生就是懂得荒誕的。人類並不特殊,作為生物也理所當然的不具有任何意義。然而當我們被賦予智慧,發現自身無法創造意義之時,發現自身無法達成意義之時,發現自身的意義即將泯滅之時,死亡也就不期而至了。西方的「善惡」似乎隨著上帝的逝去而漸漸支離破碎,日本卻早已用她獨特的東方視角瀟洒的向全世界展示著她的思維,她的審美,與她那先破後立的價值取向。

在此我想引用一句歌詞:

「咲かせよ華を 浮世は剎那 舞台を焦がせ 炎を燃やせ」

「綻放吧繁花,浮世不過剎那,燃盡吧舞台,燃燒吧烈焰。」

作為一介凡夫俗子,既然沒有看破紅塵的境界,那就將慾望燃燒殆盡吧。

霓虹燈,尼古丁,荷爾蒙,酒精。幸福是痛苦的避免。

也許這並不是個正確的活法,但是這一定是個確切的活法。

這樣的日本讓我愛恨交加,不過愛會多一些罷了。

以上。


日本的天氣預報

「東京大概會下雨吧

甲信越地區看著像要刮大風

中部地方雲很多,一天中都不會晴了吧」


1:電車上可以枕著陌生人的肩膀睡覺

日本人的上班時間和工作時間非常長的緣故、很多人選擇在電車裡小睡一會、所以經常看到鄰座的人互相搭著肩膀睡覺。記得六本木剛來日本的時候有個很萌的高中妹子靠在我肩膀就睡著了,嚇的我動都不敢動一下,做過了10個站。妹子醒後說句「ごめんね」就下車了。

ps:乘車路線

其實我有加妹子line,不過那時候渣日語大家見諒!line朋友圈的一張照片

2:令人討厭的數字4

在歐美可能13是最不吉利的數字,因為13號黑色星期五法國國王大肆逮捕聖殿

騎士團成員,所以很少見到13號客房。在在日本4與し(死)同音的緣故所以被視為不吉利的象徵。更不吉利的是49因為49意味著(ぬまでしむ)。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還是挺好理解的。


1、生雞蛋拌飯吃,除了吃生魚片還吃生雞肉

2、父女共浴(經典的就是小丸子盒爸爸一起洗澡)

3、夫妻分床睡

4、吃麵條、喝湯都會發出聲音

5、不管男女老少都愛喝啤酒

6、在家裡放上神龕供奉

感覺這幾個都有點難以理解


我有次和我朋友走在路上,碰見了我的一個日本朋友,我跟日本朋友打了聲招呼,結果日本朋友只是隨便打了聲招呼就擦肩而過了,而且一開始他看到我也沒有要打招呼的意思,要知道,平常我們感情很好噠,我當時很尷尬,覺得在我朋友面前我很沒面子,第二天我和日本朋友見面時問了這個問題,他回答:因為看見你和你朋友在非常熱烈的聊天,所以不想打擾你們……我想如果你沒看到我我就不打招呼了,既然你看到我了我就和你打聲招呼吧。


九相圖。

圖為日本畫家小林永濯1870年作。


之前看《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的時候,發現有三個概念除了日本人,可能只有中國人能夠理解一點點了。

不管日本的設計還是美學,都由這八個審美意識生髮出來,看起來還挺有道理。

這八個審美意識分別是:

素:保持最樸實的本色之美,不添加任何雜念的純真。

微:少即是多,細微之處有神靈的理念。

假:人應該順應自然的想法,不應該干涉自然的秩序,而應該融入其中。

並:考慮每一個人的感受。

氣:氣場,就是人身上蘊含的某種能影響周遭環境的力量。

間:間,就是由氣場形成的某種空間。

秘:不表現全部,而是通過部分的隱秘來驅動對方的想像力。

破:就是遵守既定的秩序,然後尋找一種偶然性,這種偶然性就是破的力量。

其他的都比較好理解,但是 「並」、「氣」、「間」這三個概念很需要東方思維的想像力。

不屬於這個東方文化系統里的人,肯定是黑人問號臉。說實話,我理解這三個概念都研究了老半天。

我說一下我對這三個概念的理解。

並(考慮每一個人的感受)

這其實可以看做是一種從小到達的大局觀。一個由個體出發就考慮到整體的價值觀。

我們可以把事物,都看做個體,和由個體組成的整體。

比如說公司,是由一個個員工組成的;小區是由一套一套的房子組成的;社區是由住在這裡的一個個的住戶組成的。社會嘛,就是由一個個人組成的咯。

我想,可以大概概括出一個和諧的整體需要包含的素質:

1、 單個 個體的性格,和單個 個體獨立追求更高的境界。

2、 個體差異的相互包容和互相競爭,才能扶持著整體的上升。

3、 以及個體 與個體之間的互相尊重。

那麼,「並」呢,就是要完美的體現這三點。第一點我不說了,日本人做東西的「匠人精神」大家都很熟悉。第二、第三點也體現在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公共秩序很好,比如說在過收費站的時候,每輛車之間都會留下合適的距離,給其他車輛保留有可以隨時活動的空間;

比如說,他們如果建房子,不僅僅只會考慮自己建的這個房子,也會考慮到我建的這個房子是不是讓鄰居也能夠舒服。所以就會考慮到,與鄰居的房子保持合適的距離,也不會建的太高擋住鄰居的陽光什麼的。

還有在他們的文化里,也會對其他文化保持尊敬和包容。

比如說,日本的「禪」和「銀座風」,「斷舍離」和「二次元」。這些非常具有日本氣質的各種風格在一起存在著,我居然從未感覺到不和諧。

再有就是宗教文化,他們也沒有真正信仰一個「一神」的宗教。他們的信仰分散在很多地方,比如說他們有「八百萬神」,就是萬物皆有靈,神在萬物之中。居然還有祭拜頭髮的神社,中年禿頭的各位可以去求一個「保佑髮際線」符。

這些就是「並」這個概念中,細小之中要包含整體的大局觀。

其實「並」的審美意義,就是現代審美意義的典型。在現代城市之中,每個個體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一邊最小限度的顧及別的人感受,一邊在鬥爭中求共存。這種不去強制一方服從,在鬥爭中求生存,充滿煙火味的關係,也是「並」的精神的至高體現。

氣(氣場,就是人身上蘊含的某種能影響周遭環境的力量)

這個概念又抽象了一點。

我理解的大概就是,你這個人,不僅僅是你的肉體,還要加上你散發出來的氣場,才能是完整的你。

或者是,這個物體,不僅僅是這個物體,還有這個物體所散發出來的力量,才是完整的一個物體。

氣就是,所散發出來的能夠影響周遭的一種能量。

舉幾個栗子:

1、 日本人喜歡用大自然中的材料製作物件,特別是木頭啊,竹子這一類的東西。為什麼呢?因為木頭和竹子是會讓人感覺到溫度的,但是石頭冷冰冰的就不行。而且木頭和竹子是可以在時光中產生變化的,有時光流逝的感覺,而石頭也不行。所以,木頭不僅僅是木頭,還要加上它散發的溫暖啊,時光流逝的那種「氣「。

2、 人的氣場也不多說,想想似乎也明白了日本人為什麼那麼有禮貌,大概是喜歡那種「謙和之氣」吧。

3、 商店也有商店的「氣」,MUJI和山本耀司的商店散發的「氣」就不一樣。

4、 還有每個城市也有每個城市的「氣」。大家略略感受一下,北京和上海的「氣」就不同,巴黎和紐約的「氣」也是不同的。

這可能就是日本人看人或者物的方式,肉體+氣=人;物體+氣=物。

其實還蠻玄妙的,西方人可能真的很難理解。

間(就是由氣場形成的某種空間。)

這三個概念最難理解的就是「間」,我最喜歡的概念也是「間」。東方美學裡莫可名狀的那種含蓄又充滿神秘變幻的感覺,在這裡體現的淋漓盡致。

從日本傳統的建築里可以說明「間」:日本傳統建築是沒有牆的。是由地板、屋頂和在其中進行支撐的柱子組成。

那麼形成「屋」的空間是怎麼來的呢?日本人在柱子和柱子之間安裝移門,來分隔出空間。

有意思的是,只要人們願意,就可以隨意在柱子間安插移門。今天我可以住大開間;明天我再安裝一些移門和柱子就可以變一室一廳;不夠的話,再多安裝幾個,就可以變成三室兩廳。

而且安裝了移門之後是不需要窗戶的,人們可以通過開或關移門,來控制室內風向的流動。

日本傳統的建築里,也是沒有床的,把被褥一鋪就席地而睡,被褥一收,擺上茶具又可以變茶室。

這個就是日本「間」的概念——空間是流動的,但又是豐滿的。

人身上也有「間」,比如說女人體,胸部和臀部之間的線條,就是「間」,什麼都沒有,但是又很誘人。

我們也可以發現,不管是日本的繪畫還是日本的設計,都非常喜歡用大面積的留白,我們可以理解這些視覺效果為「極簡風」,或者「性冷淡」,但是這些留白中間,似乎又不是什麼都沒有的,反而給人無限的回味。

像是音樂到高潮的時候,突然安靜了兩秒鐘,而那兩秒鐘的時候,聽眾的情緒應該是最飽滿的吧。

這裡引用一句話

「間是連續世界被切斷時,帶來的餘韻和殘像。」

非常貼切。

其實真的很想找個外國朋友,去跟他們解釋這三個概念,看看要花多長時間,才可以讓他們get到。

哈哈哈。


【假名】和【漢字】的關係

假名作為日本文字元號,既承擔了中文的漢語拼音和英文的音標的「註明發音」的功能,又有直接作為文字進行「讀寫」的功能,在我接觸過的語言里,這樣的現象還沒見到過。當然這並不難以理解,關鍵在於假名和漢字的關係。

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漢字就是最基本的文字,是記錄信息的符號。然而對於日本人而言,漢字的存在更像是「符號」的「符號」。也就是說,寫字的人本來的意思,是用假名表示的,而在書寫的過程當中,又使用漢字將部分假名代替。從而會出現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寫作XX讀作XX】或者【讀音和意思相同但寫法就是不同】等等。

【寫作XX讀作XX】的例子,我有兩個例子印象比較深刻。一個是某對父母給出生的孩子取名叫做「七音」但假名標註的是「ドレミ」(哆來咪)。還有某次語言學校畢業典禮,要求每個學生學唱一首歌(記不起來歌名了,AKB48的)。其歌詞中寫著一個單詞「瞬間」並不讀作「しゅんかん」,而是刻意地標了とき(時)的發音。可能是因為作詞者想要表達「瞬間」這個含義,但又和曲子搭不上,於是唱的時候發音是(ToKi),這種投機取巧的例子,也是日語獨有的。

以及以前某個答案我提到過的姓氏「小鳥游」發音其實是「鷹無」也是典型的例子。

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在漢字傳入日本之前,日本文明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形成有效的文字。漢字傳入之後,日本人基本思路是,將自己的語言用同樣意義的漢字進行標註,使之成為自己的文字。比如「喝水」的「喝」,漢字傳入之前,日本人把這個動作發音為「No Mu」,因為與漢字「飲」意思相同,便使用了這個漢字。

然而畢竟漢字並不是日本人原創,與日語的搭配過程中產生了音節的「兼容性」問題。比如一個漢字四五個音節,還有動詞詞尾變化等等問題,使得照搬漢字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於是出現了「假名」這種介於漢字和語言之間的產物。每個假名的發音是固定的,所以可以當做音標使用,但與音標不同的是,假名還可以作為日常書寫的文字使用。現代日本生活中,很多難寫的漢字,即使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比如公告欄),也是可以用假名代替的。如:綺麗(きれい)薬(ぐすり)等等。

那麼更進一步,既然假名可以作為文字使用,而且甚至不嫌麻煩的話,整篇文章使用假名都是可以表達完整的意思的。這種情況下漢字的存在就顯得有些奇妙了。

這種奇妙我總結了一下,有這麼幾種情況。

1、文字與發音不符合的。如:小鳥遊(たかなし)

2、同樣發音,意思相近,寫法不同的。如:早い 速い (はやい)

3、其實是短語但是用一個漢字表示的。如:快い→心良い→こころよい 醜い→見難い→みにくい

4、漢字寫法,然後用英語外來詞的片假名標註的。如:人工知能(エイ?アイ)→AI

所以,我們覺得更日本人最為共通的漢字,其實恰恰是兩國文化非常難以相互理解的點。


人都是環境的產物,日本人獨特的民族性與思考方式和日本豐富而又災難頻發的地理自然環境有著莫大的關係。

1. 侘び寂び

是日本人獨特的一種審美意識,通常指代簡樸嫻靜的事物,和物哀有異曲同工之妙。

拿自然界中的事物作比較的話,比起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日本人則偏愛落櫻、落葉、被苔蘚覆蓋的岩石等透露出古意甚至破敗等昭示著生命即將終結的景象

而日本人的茶道、傳統宗教、行事,甚至是生活中也融合了這種審美

在日本人看來,越是古樸、簡單的事物越能集中精力提高精神性,也透露出禪意。

也正是因為這種審美意識,一些日本人以養苔蘚作為生活情趣,甚至近來在日本還興起了「苔之森」「觀光苔蘚」,這在我們看來恐怕很難理解吧

而在歷史人物和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人生經歷越是凄慘悲愴,評價則越高Σ(|||▽||| )

2. 地震像是彩蛋

地震對日本人來說是家常便飯,一般只有震度達到3級以上讓日本人認知到。甚至在很多時候只有在廣播或電視節目中插播發生地震消息的時候,日本人的反應通常是「え?地震あったの?」(啊,發生地震了?)【這時候估計外國人都嚇尿了】

相當一部分日本人甚至用「わくわく」(歡欣雀躍)來形容稍微大點兒的地震,有點期待的感覺。

ヾ(≧?≦*)?????……

這是「わくわく」的顏表情,你們感受下……

地震那種動搖世界的感覺除了刺激感之外也反映了日本社會階級固化嚴重,一部分日本人想要通過「地震」這種無差別的動搖感帶來資本主義世界重新洗牌的心理吧

3. 下雪是有聲音的

1「ふわふわ」、2「しんしん」 

3「ひらひら」、4「さくさく」

5「ざくざく」、6「そくそく」

7「きらきら」、8「もっそもそ」

9「もっこもこ」、10「がりがり」

11.「ぎんぎん」、12.「びしびし」

這些都是日語中用來形容下雪聲音的擬聲語。其中1-7指代在日本受歡迎的雪,8-12指代在日本不受歡迎的雪。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細膩的內心和豐富的想像力,和愛斯基摩人能分辨出十二種顏色的雪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關於用「しんしん」來形容雪的聲音的在日本雅虎知惠袋上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昔、富山出身の友達が言ってた。

「なあ、雪って深深(擬態)と降るって言うだろう」

「ああ」

「本當にシンシンと降るんだぜ」

「え?」

「町が寢靜まった夜、雪はシンシンと音を立てて降り積もるんだ」

「…」

そいつの下宿で、寒い夜に聞いた話。

滿滿都是情懷啊……

想到再補充吧


しばらく的意思:

不久

很久

暫時


關於吐槽和笑點的把握,以及諧音段子(駄灑落)。不知道對不對題。

在日本吐槽很常見,可是吐槽吧,沒有氣勢就沒意思。

可是有氣勢了吧,

比如「アホか!」「なんでやねん!」

懂的人知道你是在吐槽,

不理解的人很多只會覺得對方在對你吼而且還蠻狠的。

剛到公司的時候,也會有Get不到笑點的時候,

同事們突然間因為一句話嘎嘎嘎的都笑了就我一臉懵逼之類。

看綜藝也是,有時會覺得誒為什麼在這裡笑的前仰後合的。

我想,吐槽啊,段子這種吧,是緊緊依存在日語上的,

比如以前老師給我們講ダジャレ(駄灑落),

しろいいぬはおもしろい

 白い 犬は尾も 白い

 白い 犬は  面白い

寒い日が続いてたから、暑い日になるとホッと(Hot)する

這種對不會日語的人來說,完全沒有辦法解釋。

但仔細的說明的話,對方也不會感覺到有趣了。

還有小說也是,讀原文的小說的時候,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但是你除了推薦他讀一讀這個書以外,

沒有別的辦法來讓他Get到這種笑點。

啊還有日式冷吐槽的那個。

講真,只留首尾兩個假名中間填字的那個最搞笑了。

每次我都笑的要抽了可是發朋友圈又沒人能懂的時候都會內傷。


推薦閱讀:

櫻花的扭曲之材——《神風特攻隊、櫻花與民族主義》評介
中國的抗日片中,日本兵都在人中處留著醜陋的小鬍子,這是真實情況,還是影視劇刻意對日本人的醜化?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