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自信」為什麼依次是道路、理論、制度?
這個次序有什麼說道?可以重新排序嗎?
那個不自信,那個排在前面。(滑稽)
走什麼道路?走資本與官僚主義結合的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道路?
用什麼樣的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還是列寧的理論,還是毛澤東的思想,或者是總設計師的理論?
建設什麼樣的制度?是黨本位的蘇聯官僚制度,還是民粹主義的官僚制度,還是什麼?都不是,告訴你的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以說,要充分、清醒的認識自己的本質,認識自己的問題,認識自己的能力才能談得上自信,什麼都不清楚的情況下你談自信,本身就是心虛的體現。
哲學上面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你不能這三點沒弄清楚的時候,就說「就這樣辦吧!」你們弄得我好想洗地啊!
我的一個很反動的高數老師曾經被學校批評為山頭主義,老是為自己系的同學謀利。
於是這個老師如是說。「我不為自己系的同學謀利,難道為別人謀利嗎?」
套用這個格式。「我不說三個自信,難道還要說三個不自信嗎?」(笑)
至於三個自信究竟誰先誰後,只能說這就有點咬文嚼字了。也許是中央起草文件的時候拍腦袋想到的那?你們這些緩則不是老說中央拍腦袋決策嗎?
我們中國人使用象形文字,於是就有瞭望文生義的習慣。有的時候到了神經質的程度,我不是針對某個人或者某個團體,我們都有這個習慣。
至於實際的意義嗎?我覺得沒啥意義。無產階級是沒有祖國的;然而小有產者不但有祖國,而且有幫派。站到自己的幫派上,順著話說就好了。大家都是混口飯吃,理解理解就得了。顯然,中央提出「三個自信」是經過仔細推敲的,順序不能變,這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理論上的邏輯內涵。
現在所說的「道路、理論、制度」源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探索。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爭論的焦點不在理論,也不在制度這種具體的問題,而是道路——走資還是走社,道路不定,先爭理論和制度是沒有意義的。(至於為什麼是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因為我們是後發國家,前方已經有走在前列的國家做榜樣。)在這個時代的轉折點,在鄧公的帶領下,我們先是把握了方向,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道路,在道路上邁出了一步,然後在實踐和探索中總結經驗教訓,形成理論,思想武裝頭腦,理論聯繫實際,從而不斷完善制度。
意識形態最為抽象,像航線,看不見摸不著,但最重要也最要命,決定你是走向天堂還是墜落地獄。制度最為具體,像框架,影響塑造著生活的細枝末節,理論服務於意識形態,指導制度實踐。制度和理論是需要不斷的完善,而只要意識形態不動搖,黨國上下就一起向前走(好吧,就是統一、穩定的發展)。按照「道路、理論、制度」的順序提出,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探索的肯定回應,也是符合理論邏輯的表述。謝邀!
可以這麼理解:
- 道路是走的,所以是立足根基
- 理論是想的,所以是思想領域
- 制度是做的,所以是動手實踐
因此這「三個自信」的順序就是先確立立足根基,然後明確思想領域,最後是在思想指導下動手實踐。
--但是現在顯然根基已經碎成渣了...否則也不會這麼拿出來重點提了。按首字母順序排的啊。道(dao)路,理(li)論,制(zhi)度。
這個順序應該是不能變的。道路~戰略理論~戰術制度~實操
對應 目標、方式、結果
缺什麼補什麼
目標 實現目標的原理闡述 日常方法
既然文化如此自信,為何不放開互聯網呢,難道怕拼不過境外?
既然制度如此自信,為何不讓老百姓提前退休呢
推薦閱讀:
※俄國革命百年:革命的悲劇由誰決定?
※如何評價赤坂凌太郎一夜之間徹底從知乎和貼吧空間被全面抹殺?
※資產階級女性以及依附於資產階級男性的女性,對於女性解放運動來說是何種角色?
※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解釋量子力學?
※為什麼馬克思會在千年思想家中居第一,他為世界到底帶來了什麼價值?假如沒有馬克思,這個世界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