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讀一本學術著書?

這個話題可能有點大,就這種書的類別範圍來說已經是特別大了,學術著書的對象可能就是特定領域中研究人員,但是我還是想以此問題來向大家提問有關西方哲學上的學術著書,若想讓普通讀者能夠理解,就以讀者體驗來說,讀者是如何讀懂書本的內容?有哪些讀書習慣是必須的?讀者沒有太多知識背景的儲備時,應該如何掌握書籍內容?就以作者、出版商、編排設計師來說,如何選擇內容的展示或呈現?閱讀體驗與內容的理解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是的,我的問題特別大,大家儘管指出來,畢竟,傳統的學術著書卻是難懂,像是考驗普通讀者的智商,沒有註解、沒有時間、沒有具體分析、沒有圖案、有些資料還找不到……


精讀的目的應該是理解。

如何讀懂書本的內容?

——懂的基本定義應該是熟悉基本信息+邏輯鏈接。一要記得,二要串聯的上。

有哪些讀書習慣是必須的?

——很多書會講,說幾個簡單的。1、記住目錄,把目錄的內在邏輯也記住。2、先問問題,再讀書。3、先快速讀一遍,讀出大邏輯,基本上是實踐目錄內容,然後再細讀,讀出局部邏輯。4、找個安靜的地方。

讀者沒有太多知識背景的儲備時,應該如何掌握書籍內容?

——沒背景,沒掌握。

就以作者、出版商、編排設計師來說,如何選擇內容的展示或呈現?

閱讀體驗與內容的理解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

——不重要,重要也沒什麼可以做的。


謝邀

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想問:我很想閱讀結構嚴謹的細緻作品(比如哲學),或是精簡扼要的論文(比如各種學術期刊上的文章),或是需要運用嚴密思考的章節,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入手,那麼:

有沒有什麼好的讀書方法可以幫助提高理解能力呢?

有沒有什麼靠譜的「推薦閱讀書目」可以幫助完善知識結構呢?

如果你的問題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回答:有的。

先無恥的打個廣告.....這是我在另一個答案里發的自己的讀書筆記....

如何閱讀一本書_大家上圖來晒晒你的讀書筆記,學習下不同的筆記模板? - 楊森瑞的回答 - 知乎

這樣的問題顯然不是我在這裡三言兩語就能說的清楚、準確、全面的。

去看商務印書館出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吧(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著, 郝明義 / 朱衣譯),對於「如何精讀學術類著作」這類問題,這本書是我見過最好的了,沒有之一,非常有用!

這本書想要幫助「普通人」提高「理解力」從而可以閱讀文學、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

等這一類「學術類」書籍。所謂「普通人」是指:

他可以讀一點簡單的小說,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閱讀結構嚴謹的細緻作品,或是精簡扼要的論文,或是需要運用嚴密思考的章節,他就沒有辦法了。舉例來說,要一般中學生掌握一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或是論述文的重點及次要重點在哪裡,簡直就是難上加難。不論就哪一方面來說,就算進了大學,這些人的閱讀能力也都只會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程度(識字)。

我高中的時候就特別愛讀西方哲學、歷史等等這類比較「嚴肅的」、「學術的」書,可當時只有一腔熱血卻無從下手,很多書看著看著就被繞暈掉了——儘管這完全不能減少我對這些「嚴肅閱讀」的熱情:記得高一的時候有一次下午1點過到咖啡館去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但看了沒多久就睡著了,然後突然驚醒,自責這麼好看的書怎麼我竟然睡著了,振作一下繼續往下看,被繞暈,又睡著了,又看……就這麼一直很揪心的醒醒睡睡的跟這本書扭打到了晚上7點過才回家吃飯——這大概是所有熱愛閱讀哲學、歷史、科學、自由教育等等這類所謂「學術類」書籍的初學者都會碰到的問題吧:因為沒有人指導,所以不知道正確的閱讀方法。直到有一天在書店偶然看到這本書,才有了一種相見恨晚、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此「走上了正道」。

我想這書應該可以回答你的絕大部分問題了。

關於書的內容我就不介紹了,豆瓣、亞馬遜這些網站上都已經汗牛充棟了,而且也可以自己找電子版的來看,當然我還是喜歡用紙質書,因為畢竟可以用鉛筆在上面隨時勾勾畫畫,做些批註會比較爽。(PS:這本書中文版我買了6本,英文版買了3本,就是為了用來勾重點、做筆記,有點變態,不過我還是覺得為了這本書完全值得!)

豆瓣上關於此書的介紹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13208/

知乎上關於此書的評價

如何評價《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 學習

中英文版本pdf的下載鏈接

《如何閱讀一本書》[PDF]-簡介及下載

audiobook的下載鏈接

How to Read a Book (Audiobook)

目錄如下:

序言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第十六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

第十七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第十九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附錄一 建議閱讀書目

附錄二 四種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測驗

索引

Mortimer J. Adler為此書1972年版寫的序言我也複製過來吧: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一版是在1940年初出版的。很驚訝,我承認也很高興的是,這本書立刻成為暢銷書,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首有一年多時間。從1940年開始,這本書繼續廣泛的印刷發行,有精裝本也有平裝本,而且還被翻譯成其他語言—法文、瑞典文、德文、西班牙文與義大利文。所以,為什麼還要為目前這一代的讀者再重新改寫、編排呢?

  要這麼做的原因,是近三十年來,我們的社會,與閱讀這件事本身,都起了很大的變化。今天,完成高中教育及四年大學教育的年輕男女多了許多。儘管(或者說甚至因為)收音機及電視普及,識字的人也更多了。閱讀的興趣,有一種由小說類轉移到非小說類的趨勢。美國的教育人士都承認,教導年輕人閱讀,以最基本的閱讀概念來閱讀,成了最重要的教育問題。曾經指出1970年代是閱讀年代的現任健康、教育及福利部部長,提供了大筆大筆聯邦政府經費,支持各式各樣改進基本閱讀技巧的努力,其中許多努力在啟發兒童閱讀的這種層次上也的確)有了些成果。此外,許多成人則著迷於速讀課程亮麗的保證—增進他們閱讀理解與閱讀速度的保證。

  然而,過去三十年來,有些事情還是沒有改變。其中一項是: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法國學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現在既然速讀已經形成全國性的狂熱,新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不同速度的閱讀法才是解決之道。我們的目標是要讀得更好,永遠更好,不過,有時候要讀得慢一點,有時候要讀得快一點。

  很不幸的,另外有一件事也沒有改變,那就是指導閱讀的層次,仍然逗留在基本水平。我們教育體系里的人才、金錢與努力,大多花在小學六年的閱讀指導上。超出這個範圍,可以帶引學生進人更高層次,需要不同閱讀技巧的正式訓練,則幾乎少之又少。1939年,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詹姆斯·墨塞爾(JamesMursell)教授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學校教育的失敗》。現在我引述他當時所寫的兩段話,仍然十分貼切:

  學校是否有效地教導過學生如何閱讀母語?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到五六年級之前,整體來說,閱讀是被有效地教導過,也學習過了。在這之前,我們發現閱讀的學習曲線是穩定而普遍進步的,但是過了這一點之後,曲線就跌入死寂的水平。這不是說一個人到了六年級就達到個人學習能力的自然極限,因為證據一再顯示,只要經過特殊的教導,成人及大一點的孩童,都能有顯著的進步。同時,這也不表示大多數六年級學生在閱讀各種實用書籍的時候,都已經有足夠的理解能力。許許多多學生進入中學之後成績很差,就是因為讀不懂書中的意義。他們可以改進,他們也需要改進,但他們就不這麼做。

  中學畢業的時候,學生都讀過不少書了。但如果他要繼續念大學,那就得還要念更多的書,不過這個時候他卻很可能像是一個可憐而根本不懂得閱讀的人(請注意:這裡說的是一般學生,而不是受過特別嬌正訓練的學生)。他可以讀一點簡單的小說,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閱讀結構嚴謹的細緻作品,或是精簡扼要的論文,或是需要運用嚴密思考的章節,他就沒有辦法了。舉例來說,有人證明過,要一般中學生掌握一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或是論述文的重點及次要重點在哪裡,簡直就是難上加難。不論就哪一方面來說,就算進了大學,他的閱讀能力也都只會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程度。

  如果三十年前社會對《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所需求,就像第一版所受到的歡迎的意義,那麼今天就更需要這樣的一本書了。但是,回應這些迫切的需求,並不是重寫這本書的惟一動機,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動機。對於學習「如何閱讀」這個問題的新觀點;對於複雜的閱讀藝術更深的理解與更完整的分析理念;對於如何彈性運用基本規則做不同形態的閱讀(事實上可引伸到所有種類的讀物上);對於新發明的閱讀規則;對於讀書應如金字塔—基礎厚實,頂端尖銳等等概念,都是三十年前我寫這本書時沒有適當說明,或根本沒提到的概念。所有這些,都在催促我加以闡述並重新徹底改寫,呈現現在所完成,也出版的這個面貌。

  《如何閱讀一本書》出版一年後,出現了博君一粲的模仿書《如何閱讀兩本書》(How to Read Two Books),而I. A.理查茲教授(I. A. Richards)則寫了一篇嚴肅的論文《如何閱讀一頁書》(How to Read aPage)。提這些後續的事,是要指出這兩部作品中所提到的一些閱讀的問題,無論是好笑還是嚴肅的問題,都在我重寫的書中談到了,尤其是針對如何閱讀一系列相關的書籍,並清楚掌握其針對同一主題相互補充與衝突的問題。

  在重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種種理由當中,我特彆強調了閱讀的藝術,也指出對這種藝術更高水準的要求。這是第一版中我們沒有談到或詳細說明的部分。任何人想要知道增補了些什麼,只要比較新版與原版的目錄,很快就會明白。在本書的四篇之中,只有第二篇,詳述「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規則的那一篇,與原版很相近,但事實上也經過大幅度的改寫。第一篇,介紹四種不同層次的閱讀—基礎閱讀(elementaryreading)、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閱讀、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是本書在編排與內容上最基本也最決定性的改變。第三篇是全書增加最多的部分,詳加說明了以不同閱讀方法接觸不同讀物之道—如何閱讀實用性與理論性作品、想像的文學(抒情詩、史詩、小說、戲劇)、歷史、科學與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以及參考書、報章雜誌,甚至廣告。最後,第四篇,主題閱讀的討論,則是全新的章節。

  在重新增訂這本書時,我得到查爾斯·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的幫助。他是我在哲學研究院(Institute for Philosophical Research)多年的同事。我們一起合寫過其他的書,最為人知的是1969年由大英百科全書出版公司出版的二十冊《美國編年史)(Annals

  ofAmerica)。至於我們為什麼要合作,共同掛名來改寫本書,也許有個更相關的理由是:過去八年來,我和范多倫共同密切合作主持過許多經典著作(great books)的討論會,以及在芝加哥、舊金山、科羅拉多州的阿斯本舉行的許多研討會。由於這些經驗,我們獲得了許多新觀點來重寫這本書。

  我很感激范多倫先生在我們合作中的貢獻。對於建設性的批評與指導,他和我都想表達最深的謝意。也要謝謝我們的朋友,亞瑟·魯賓(Arthur L.H.Rubin)的幫助—他說服我們在新版中提出許多重大的改變,使這本書得以與前一版有不同的生命,也成為我們所希望更好、更有用的一本書。

  莫提默·J·艾德勒

  1972年3月26日寫于波卡格蘭德(Boca Grande)


推薦閱讀:

高能物理實驗的大合作組是如何發表文章的?
材料方面有哪些比較專業權威的網站?
你知道如何寫好SCI論文嗎?
為什麼當我閱讀英語時的記憶比閱讀中文時淺很多呢?
在實際中寫調查研究的論文如何確定樣本量和抽樣方法?

TAG:西方哲學 | 學術論文 | 書籍設計 | 學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