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為什麼放棄了催眠?
弗洛伊德放棄催眠這件事是有害的,因為它阻礙了催眠治療的發展近50年!
話從弗洛伊德在20世紀之交完全拒絕使用催眠,多年來幾乎消除了對催眠嚴肅地科學檢驗,正如奇科和萊克倫所評論的那樣:
「弗洛伊德在19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催眠實踐,與他一起工作的普通醫生Breuer是當時最好的醫學催眠師之一。弗洛伊德幾乎不怎麼了解催眠,是一個糟糕的催眠操作者,並且對催眠抱有錯誤的觀念:即必須要進入深度催眠狀態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弗洛伊德的受試者只有十分之一能進入深度催眠,這令他的挫敗感非常強烈。而Breuer醫生的治療效果則要好得多,他們之間有過很多競爭和敵對,弗洛伊德對此不能容忍,所以他放棄了催眠,尋找其他的方法並發展出自由聯想和釋夢。
雖然弗洛伊德對心理治療和心理知識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他放棄催眠這件事卻是有害的,因為它阻礙了催眠治療的發展近50年。今天許多精神科醫生和大部分分析師都對催眠不怎麼有興趣,他們對催眠所知甚少卻相信它沒有價值,因為弗洛伊德開始使用並且最終放棄了它。他們中的許多人篤信催眠治療僅僅通過暗示令癥狀解除,正如伯恩漢應用的那樣。因此,催眠治療的效果通常被認為只是暫時的,雖然波恩漢姆和當時其他內科醫師已經明確地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地。」(選自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理論第一章)
弗洛伊德從催眠中觀察到「行為的真正原因,並不只局限於經常性下意識的進行」,然而佛洛伊德自己卻很難將人引導進入催眠狀態,所以他改采「自由聯想」的方法,讓患者盡量把心中湧出的細節都毫不保留的說出來,將被壓抑的無意識過程加以意識化,他發現不必依賴催眠也可以讓病患想起重要的病因,所以他開始捨棄催眠,轉向精神分析療法。 1950年前後,由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療體系」影響很深,許多醫師對催眠的熱衷也逐漸變淡,有些批評催眠的聲音也順勢紛紛出籠,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催眠的灰暗期。 後來,隨著弗羅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的興起以及他對催眠作用的漠視,催眠在心理治療上的地位逐漸喪失。直到二戰期間和朝鮮戰爭期間,大量的士兵因戰爭的創傷造成神經機能病,而心理治療師的短缺使人們把視線轉向催眠等簡快治療手段上。而催眠所帶來的極佳治療效果,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催眠。 到了20世紀,偉大的催眠治療和心理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醫生更把催眠提升到了新的層次,他所發展的諸多創新徹底不僅顛覆了傳統催眠的方法,並且讓人們對潛意識和意識的關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樹立起了催眠在心理治療和個人成長領域中的地位。
弗洛伊德一直都聲稱自己是個糟糕的催眠師,可能因為這種方法並不能滿足他對科學的好奇心;因此他決定放棄催眠,找出一種新的方法來治癒創傷——這種方法更加關注病人想要忘記創傷事件的心理原因。弗洛伊德在回憶起Bernheim著名的催眠後暗示實驗時,開始了他大膽的嘗試。(Bernheim要求一個處於催眠中的人醒後做某些事,結果這個人準確的完成了他的要求。而被催眠的人不能解釋他這些行為的原因,只是給出一些瑣碎的理由。然而如果Bernheim當時不接受這些合理化——這是Jones後來的說法,這個人就會記起在昏睡中所接受的命令。)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弗洛伊德改變了技術:他不再催眠他的病人,而是開始刺激他們,激起他們的回憶。弗洛伊德這樣治療了露西小姐,又將他的全部技術用於Elisabeth Von R,這種強制聯想的新技術,使他遇到許多修正他理論的新事實。
強制聯想使弗洛伊德確信如果一個人因為一些事情令人痛苦,醜惡和不愉快,與道德和或審美標準相悖,而不願回憶他們,那麼這些事情就會被遺忘。這個遺忘的過程,就在治療中在他的眼前重演,弗洛伊德發現Elisabeth不想去回憶,發現存在著一種力量對抗記憶。這樣弗洛伊德發現了阻抗,即精神分析的奠基石。是什麼在創傷時刻造成了遺忘,也就是什麼在此刻正形成阻抗:有一種阻力,一種存在於回憶的慾望與遺忘的慾望之間的衝突。那麼如果是這樣,強制就不再合理,因為它總是會遇到阻抗。讓病人去說,自由的說會更好。這樣新的理論,阻抗的理論引發了新技術,更適於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同時產生了一個技術概念,基本原則。
伴隨新技術——自由聯想的產生,弗洛伊德發現了新的事情;結果,創傷理論和逐漸回憶的理論被性理論所取代。衝突不僅僅存在於回憶和遺忘之間,還存在於本能和壓抑之間。
弗洛伊德從這點出發又有許多發現:嬰兒性慾和額底普斯情結,無意識的規律和內容,移情理論等等。在這些理論的新情境中,解釋成了一個基礎的技術工具,也完全符合新的假設。而僅僅出於恢復記憶的目的,宣洩法和強制聯想都不需要解釋。但現在不同了,給予個體關於他自己和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以及他忽視了什麼,這些精確信息,是有必要的。這樣他就能理解自己的心理現實;我們稱之為解釋。
換句話說,在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阻抗理論被有力的擴展到兩個方向:一方面是無意識(被阻止了的)的發現,和它的規律(濃縮和移置)以及內容(力比多理論);另一方面,移情理論的產生,也產生了定義醫患關係的精確途徑,因為阻抗總是發生在和醫生的關係中。發現移情的第一個跡象,正如我們會在第七章看到,是在《癔症研究》(弗洛伊德,1895),和寫於1901年1月,1905年作為「一例癔症的分析片斷」出版的「Dora"結尾部分中,弗洛伊德已經從整體上理解移情現象了。確切地說,從那時候起,新理論開始影響技術,標誌是「建議內科醫生實踐精神分析」(1912)和「關於開始治療」(1913),和「移情的動力」(1912)同時代的一些著作。(選自盧麗卿:弗洛伊德的新方法)推薦閱讀:
※如果想要系統地學習心理學,該怎麼讀書?
※國內的心理諮詢師是不是大多數偏心理動力取向?是什麼造成了這種趨勢?
※陳景潤是否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礙?
※為什麼心理學普遍認為錯誤的弗洛伊德的理論,仍然被運用在文學批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