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科考站為什麼都是集裝箱一樣的房子而不是修封閉式的鋼筋水泥房子?
看到很多科考站都是集裝箱,或者是像崑崙站一樣的板結構房屋,在南極修像我們平時看到的大樓很困難么,是因為溫度,還是冰層太厚,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呢?
手機打,先簡單寫點,之後再補在南極修成大型建築並不困難,如果想要建成應該是至少在2021年之後,也就是南極條約過期之後。
目前是因為條約和相關南極環保公約等限定了各國人類在南極區域內的活動內容,同時也就限定了在南極只能建造可恢復性的,無害的建築作為常年或夏季科考站,所以見到的早期科考站為木質(其實是木頭好搞來,還輕便,那時候相對能承受腐蝕低溫,便於更換維修)不過也有悲劇的,比如阿根廷的Almirante Brown站就被自己人心存不滿燒了,現在的大多都是鐵皮那種感覺的可能也是怕這個吧,哈哈哈
———————————————更新線2015年3月5日13:54:46———————————————《南極環境保護議定書》第三條第2項規定:「(a) 規劃和從事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旨在限制對南極環境及依附於它的和與其相關的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b) 規劃和從事在南極條約地區的活動應避免:(I) 對氣候或天氣類型的不利影響;(II) 對空氣質地或水質的重大不良影響;(III) 對大氣環境、陸地環境(包括水中環境)、冰環境或海洋環境的重大改變;(IV) 對動植物物種或種群的分布、丰度或繁殖的有害改變;(V) 對瀕危或受到威脅的動植物種或其種群的進一步危害;或 (VI) 使具有生物、科學、歷史、美學或荒野意義的區域減損價值或面臨重大的危險」。
這就是對於科考站和附屬建築物材質起到限定作用的的規定。
拋開公約規定成分,南極科考站所處地域環境惡劣,要考慮低溫狀況,大風狀況,快速建立等。
還有雖然目前南極是各國以科考名義建立科考站,實則是在這片未開發的土地劃分勢力,科考站佔地越廣闊能圈劃更多的面積,同時在可能發生的「公約失效」後,迅速建立更多目前不被允許的功能性設施。
附南極科考站分布,可見締約國已經在盡量多的設立據點http://zh.wikipedia.org/wiki/南極科學考察站推薦閱讀:
※正榮地產總部運營崗(上海)和遠洋地產第三事業部土建崗(武漢)offer哪個好些?
※阿爾瓦羅·西扎是如何學習建築的?
※為什麼中國的商品房大多窗都那麼小?
※上海是沖積平原,為什麼陸家嘴能屹立那麼多頂級高樓而沒有沉降問題?
※中國北京首都機場 T3 航站樓的屋頂怎麼會屢次被吹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