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富二代們都去哪了?

請噴勿擾,浪費細胞。

在知乎上看到的絕大多數問答都是貧寒或者普通家境的孩子的逆襲,如何玩命讀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歷經坎坷,修成正果,這樣漂亮的問答即使有人在評論中質疑也基本上就是瞬間被噴。

而現實中難道你們身邊就沒有那麼幾個二代土豪小夥伴?他們揮金如土,他們衣食無憂。也許大家都會覺得若干年後他們的生活將如何悲慘,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蒼白無力,但是,他們無論如何也一直存在著。

到底是二代們都不屑於玩這樣的遊戲,還是知乎上的二代確實都是素質太高,謙遜低調,不為人知。不是想看看他們如何上來炫富,只是覺得知乎上他們真實的身影實在太少,真的希望很多問題下面除了各種款型的雞湯,能多點實在。也許是他們的社會規則根本不適合公開,如果談到考學都可運作,工作皆可安排,也許分分鐘就已被摺疊。不談只看社會陰暗面是不是太幼稚這個問題,現實存在的事情去完全否認存在性才是呵呵。

墨跡太多,期待有腦回答,不勝感激。


我認識的富二代沒有知道知乎的。


階級鬥爭天天講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有深圳可以建設的

  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制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凌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僕,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

作者:zhen-liang

鏈接:中國援建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將來會成為深圳那樣的大城市嗎? - zhen-liang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等政策

這個1984作者一次偽裝窮光蛋進監獄,警察聽出他的口音,馬上拒絕康熙微服私訪

中國有錢人為什麼喜歡把孩子送英國上貴族學校?(組圖)

  • 複製鏈接
  • 列印

2016年03月17日09:42 | 我來說兩句(0人參與) | 保存到博客

2

  范主說:與首相做校友~

  *范主友情提示:今天的文章很長,看完算你本事!o(^▽^)o

  在古代,貴族的頭銜代表了身份和社會地位。而現今,范主看到,國內很多有錢人希望將孩子送去英國上貴族學校,去享受悠閑奢華的生活,養成貴族的習慣,從而擁有貴族范兒。

  但是,有錢人與貴族,根本不是一回事。

  真正去到英國神秘、頂尖的貴族學校——伊頓公學裡,眼前的景象可能會讓土豪們大失所望,與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沒有皇家的奢華感,也沒有像城堡版的建築物。學生們在老氣橫秋的百年教學樓里,吃著普通的食物,在簡陋的宿舍里,日復一日刻苦的學習。

2

  字面意義的貴或奢華,並不代表就是貴族,一定是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自制能力,注重的是氣度和品格。

  范主簡而言之,貴族不只是物質上的攀比,更多是精神上的一種習慣。這是一種從小在大環境里培養的習慣與氣質,不是能「裝「來的,而是「習慣了」。

1

  那麼今天范主也來看一看,500年來,以「精英搖籃」、「紳士文化」文明世界的伊頓公學,是如何培養貴族的?這所學校造就了20位英國首相,頂級政界精英和能觸及世界的才子,他們在學校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的。

  那麼,為毛世界名流、皇室,以及國內的有錢人,都爭相想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伊頓公學?

一、上伊頓公學,孩子從小擁有強大的朋友圈

  伊頓公學在1440年由亨利六世創辦,坐落在溫莎小鎮,與英國女王的溫莎城堡隔岸相望。這裡可以說是王室成員,政界精英的培養地,可愛的女王也親自來勘察...畢竟這裡也是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的母校...

1

  稚嫩的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

1

  (范主看到流傳說:哈利王子入校時成績不夠格...校方沒同意..最後女王親自去說情,校長才默許哈利進去伊頓的...)

  小威廉第一天進入伊頓..

1

  威廉擁有特殊的馬甲...國旗...此等特殊的榮譽爾等甘拜下風吧..

1

  范主來上兩張同學照...

0

0

  這張照片 ↑ 裡面不止有威廉王子和影帝小雀斑(左上角兩人),還有男爵Sir Henry Aubrey-Fletcher之子Harry Aubrey-Fletcher(威廉正下方),Harry右邊的白白的少年是男爵Charles Mark Garmondsway Wrightson之子 Jamie Wrightson,他的曾外祖父是George V(英國國王,溫莎王朝的開創者)的醫生Bertrand Dawson 等眾人...基本上從伊頓畢業都去了牛津,劍橋等頂級學府.. 單這張照片中的人就有律師,JPMorgan金融人,傑出大提琴家,影帝,貴族皇室後裔..

  不僅有這些權貴之子...伊頓還出過20位英國首相..范主試問和首相做校友,什麼感覺?

  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

0

  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0

  范主想了一下還是放一張他正常的照片吧...想要看這位全球最逗逼的倫敦市長的日常請自行Google圖片..

  當然...范主是不會忘記你們的抖森...

0

  還有范主剛剛扒過的——鄧文迪的鮮肉小提琴王子Charlie Seim...

  國外孩子哲學課必看的&<&<1984&>&>的作者George Orwell

0

 曾經流傳一個事迹:他曾經想體驗監獄生活。於是故意裝醉漢攻擊一個警察,結果警察一聽他的伊頓口音就知道這是一個上流社會出身的小夥子,於是禮貌地勸走了他。

  還有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爾..編中國富豪榜的胡潤等等..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學生。

二、這一部分,范主給你揭秘在伊頓上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1. 從小就穿定製,一看衣服就知道你level高低~(但這可不僅僅是炫富哦,更多的是培養他們穿衣的禮儀、以及競爭的意識)

  雖然伊頓稱為公學,表示可以公開招生,一開始亨利六世建立伊頓公學是為了給平困學生提供教育,作為進入劍橋大學的預備學校。後來伊頓逐漸成為貴族子弟爭相想要進入學習的地方,使校內形成一種高貴的氣氛,滿滿的遠離貧窮者,從而伊頓慢慢變成貴族子弟不可忽視的頂尖公學。

0

  剛入學的boy們就會有專人幫忙量身定製自己的校服.. 范主看了一下,貌似700-1000英鎊左右..

0

  黑色燕尾服,白襯衫,黑色馬甲,黑色西褲,黑色英式傳統皮鞋,黑襪子,當然不會忘了有名的伊頓領(就是最初的伊頓校服襯衫領)。

  嚴格的著裝是伊頓必不可少的特殊點。范主有時可在伊頓見到帶著黑色披風的少年,這些是國王獎學金獲得者的標誌。穿不同顏色馬甲的(還記得威廉王子與同學們那張圖嗎),是伊頓即將畢業的「明日之星」,是所有獲獎者中選出來的,中國俗話叫「尖子生」。

0

  若是校服的waistcoat配有銀色扣子,則代表最高級別的優秀生..這些都是在無形之間分化了level高低,光從著裝上就能讓這些特別的男孩與眾不同,享受這種特殊感,榮譽感,也更增加了boy們之間的競爭度..

  2. 嚴格寄宿生活,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貴」

  男孩們被確認入學伊頓後,學校會為boys和他們家人面談然後參見宿舍,確保一切舒適.. 范主話說伊頓功效的大門口是這樣的...↓

0

  每一個House有50個boys住在裡面,這將是他們之後五年內的家..宿舍是這樣的..↓

0

  (來自BBC紀錄片)

  廚房是這樣的..很樸素吧...當然..也幾乎沒人用..

0

  洗手間...

0

  樓梯...

0

  可能比較不同的是..伊頓有靴室..↓

0

  和專門放燕尾服的地方...

0

  范主知道你們最想看男孩們的房間....喏 ↓

0

  這個boy的房間走凌亂風...

  卧室都是單人間,boy們說住在這裡感覺比較自由,也感受到尊重,可以讓你自由支配,學會合理控制時間。住的久了會自然而然融入到伊頓的生活,更輕鬆自如的習慣這裡...要問想不想爸媽? Boy們表示:學業太忙,所以根本沒空想念爸媽.._(:зゝ∠)_

  每一個House都有Master和Dame看管。早上7:30 Dame會準時叫他們起床,晚上9:30睡覺。

0

  一定要穿戴整齊(是的,整套燕尾服)去學校餐廳用餐。因為英國餐桌禮儀:不穿在整齊是不能上餐桌的。

0

  雖然是男校但餐廳還是有小美女的..↓ (這是范主在伊頓公學官網看到的視頻想看小美女的自行手動吧)

  你們以為在伊頓公學每天都吃皇室菜肴嗎, 其實平時的boy們吃的和普通人一樣..早餐就是一些麵包,番茄,土豆...也許比較特殊的是,在伊頓,每天都有會茶。

0

0

0

0

  (純手控私心福利)

  每個House的Dame每天早上會和少年們一起吃飯,就像媽媽一樣...

0

  當然也有不需要去餐廳的孩子們,就在自己的House里用餐,這時可以不用穿那麼正式啦...當然...還是要最基本的配備:襯衫,西褲。

0

  學生也會輪班在早上7點起床,整理來自世界各地的報紙,發放報紙。

0

  偷偷告訴你們這個紀錄片里有隻boy早上來不及刷牙就會先去上課...回來再刷...懶癌者日常嗎_(:зゝ∠)_

  所有學生的衣服都會自己收拾拿去送洗... 然後Dame會幫男孩們整理下衣物..

0

  話說...每個宿舍都有boy"s maid...簡直是男孩們的救世主,會幫忙稍微整理一下房間...至少看起不那麼亂...但是當maid不在的時候...就只能自己整理了..._(:зゝ∠)_

0

  總之...現在都是同學,但可能許多年後...他們之一就變成首相了...畢竟他們也曾經住在這裡...

  3. 不管你多牛逼,你還是需要考試

  伊頓公學的魅力之大,讓不少名門貴族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伊頓讀書,在孩子出生後,便向學校排隊報名入學申請。國外的學生也大多是來自各國皇室.. 畢竟這裡是世界公認的頂尖學府..

0

  這裡只接受13~18歲的少年,而大部分在這裡上學的boys都是從私立學校來的,如果不是的話就會被分在最低等的班級。然後根據每次考試表現,分班等級會有變化...就算他們拿了獎學金,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來證明自己。 要考試和面試...很多中國人的孩子過了筆試可是敗在了面試...

0

  一般來說伊頓一年花費超過3.3萬英鎊,但如果拿了講學金,伊頓將會幫你付學費這筆錢,而且連校服都不用花錢啦 ( )

  你來自哪個階級,都會被學校按照背景分級

  無論你來自哪裡,有什麼背景身份,你們都會被分階級,比如即使在頂層的人之中..仍然會按背景分級。 在Eton也是如此,優秀的學生會有光環一直傳承到大學去。而據說從這裡畢業的人將有70多名進入牛津,劍橋,70%則進入世界名校。

0

  伊頓培養人在於培養他們的性格魅力,自信上進,以及懂得在政治互動或社交場合游刃自如的態度。若是伊頓中學出現在你的簡歷上,將會是點睛之筆~

三、神秘的伊頓公學,不一樣的地方

  好啦..范主知道你們好奇的來了..

  1. Eton style

  范主話說.. 貴族學校都喜歡搞特殊,自己都有自己的那一套..當然...伊頓也有自己的Eton style..

  伊頓有自己的語言

  9年級就叫F Block,課不叫Lessons叫DIVS,作業不叫Homeworks叫EW...考試不叫exams叫TRIALS...

0

  BBC紀錄片里boy 說自己最享受的就是下午點心時間..好奇他的點心嗎.. ↓ 麵包+Nutella..吃得津津有味

0

  當然也有沒時間吃,認真趕作業的boy..

  在伊頓沒有人拿書包

  在伊頓見不到書包..可以看到的畫風,就是boy們都是抱著文件夾去上課的...

0

  因為學校不允許把文件帶入教堂或者餐廳,所以boys們都把文件夾什麼的放在外面...柜子上...

0

  地上...

0

  夾在欄杆上....

0

  出來後能再找到自己的文件夾也不容易..

0

  ...反正伊頓都是抱著書走來走去的,所以經常能看到書丟了或者下雨把書毀了之類的

  _(:зゝ∠)_

  坐在走廊吃東西

0

  坐在走廊吃東西,憋問為什麼...這叫Eton style..好啦其實很多國外學校孩子們都喜歡坐在走廊上...

  2. 緊張的學業(即使是貴族學校,一分鐘也沒有閑的時候)早上都要去教堂做小禮拜...當然有時因為功課忙是會不去的...

  Eton有15個分班等級,不過會根據每次考試升級有所調整..所以每次考試學生們都會全力以赴..

0

  一天7節課,每節課40分鐘。也有Latin,俄語,法語和德語..這裡的每個人都很努力, 如果不努力就會感覺到落後了。

0

  范主看紀錄片里的boy表示:當兩個同樣很努力的人在一起,看到對方也很努力,自己就會更努力一些。

0

  可以有課外輔導,嗯...在課外輔導的時候就可以穿自己想穿的啦 ( )

0

  也經常互幫互助, 順手一說..他用的是lamy 恆星鋼筆 ( ω )

  有時候文章沒寫完就帶出來趴在教室門口寫...也會互相抽紙條幫助複習什麼的.. ↓

0

  ..再來看一下學校平面地圖...↓

0

  最多學生無奈的就是...每天光是上課就要走5mile..每節課差不多要走10分鐘..每天就在碩大的校園轉悠.. 怪不得這些boy普遍不胖..= =

  上課是絕對不能遲到的,遲到會有懲罰,而且一定要穿戴整齊...

  ..偶爾他們的領結也會不見..所以也常常出現到處找同學借領子的狀況.. 還有這位小哥 ↓ 忘記戴領結.. 被老師指出.. 只好跑回宿舍穿戴好再過來..._(:зゝ∠)_

  一切都以紳士般來要求所有學生,當然..在伊頓..老師們也是必備的西裝..

  3. 各種活動

  辯論,運動,唱歌..就讀貴族學校比你還忙,根本沒時間打網遊.. 每隔一天運動,每晚有議會制辯論 debating society,還有每個人都必須參加日常的活動:唱歌

0

  男孩們和自己宿舍里的Master一起練習曲子..

0

  一群穿馬甲襯衫西褲皮鞋的小boys正跳舞跳的飛起..

0

  最後會有各個House的歌唱比賽....在期中考試之前一晚,一群正太在一個屋裡合唱..(范主可以表示完全聽不出音調_(:зゝ∠)_)

0

  贏了會有獎盃...這個boy很old school..↑

  然而在伊頓,不只是學習,還可以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隔天下午都要去做運動.. (多圖預警)

  足球..

0

  跑步..

0

  水球..

0

  網球..

0

  壁球..(嗎)

0

  Wall Ball.. (著名牆古老的運動..學生們會坐在牆上觀賽..)

0

  蘇格蘭表演..

0

  話劇..

0

  音樂團..

0

  宿舍里可以玩乒乓...

0

  撞球...

0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活動..范主就不一一說明了...主要是圖太多又要讓你們刷刷刷了..._(:зゝ∠)_

四、伊頓小趣事

  無制服日

  無制服日意味著不用穿學校校服~

  一般都是穿普通的日常,或隨意的衣服吧.. 但伊頓的無制服日你可能不太懂...坐在你對面吃早餐的天線寶寶拉拉 ↓

0

  拿餐點的香蕉們..↓

0

  一定要縮成一團...嗯..

0

  身後驚現修女姐姐...懷孕的...↓

0

  SAW..↓

0

  狼人..↓

0

  ...

  ...在大街上的香蕉..↓

  伊頓的無制服日...確定不是..萬聖節么....

  Halloween

  而真正的萬聖節夜晚是...一群小正太圍在一起...在電腦里看鬼片...

0

  當然...面具怪客又出現了...↓

0

  髮型風騷

0

  要糖果還是搗蛋 ( ω )

  這些都是外界所看到的,有本書叫「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ton」,是一位伊頓舊生Nick Fraser寫的。 講述了那些年在伊頓生活讀書的日子。[一家幾百年來,堅持要求學生每天穿燕尾服的學校,不僅代表著守舊呆板的傳統,而是滲出一種英國特質(The Britishness)]。

0

  當然.. 也聽說過不少傳聞,伊頓的黑暗面.. 比如:有體罰,鞭打,不給飯...又或是學長制度,身份制度.. 以家族地位或學業年級去欺負其他人.. 更有說學校的霸陵,男校的風氣等...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喬治·奧威爾.. 傳聞他進入伊頓公學後,因窮學生的背景被人欺負,年少時經歷了這些苦難,使他對極權主義有了深入的想法。其實不少Old Etonians 後來都有回憶在伊頓的時光,也有些人寫了書或文章,有興趣的范友們可以去看看...許多裡面描述了當時在伊頓生活時經歷的各種壓力,權貴鬥爭,又或是男校戀情,你們懂的.

0

  外界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會津津樂道的去討論,去談說,去滿足自己的幻想。對於伊頓公學,從這所世界上頂尖的學校走出來的男孩們,是舉手投足是富有魅力的,堅強而自信的品格,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成為自己所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商務范出品,資料,圖片來自Eton College,Youtube,Google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微信公眾號『商務范』,微信號:bfaner

鳳凰網文化 鳳凰網文化 &> 文學 &> 正文

站內

喬治·奧威爾逝世65周年: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2015年01月21日 08:57

來源:晶報 作者:葉長文

6人參與 3評論

喬治·奧威爾

離世65年,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中國至今熱度不減,近幾年各大出版社爭相出版多個版本的《1984》即可佐證。65年過去,有人「高興」地認為,奧威爾預言的那種「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的社會並未如實到來,但是, 「老大哥」的目光已經遠離這個世界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今天適逢奧威爾逝世65周年紀念日,晶報記者梳理了奧威爾的生活軌跡和思想脈絡,並採訪了著名學者林賢治、南京大學東歐文學研究專家景凱旋和青年學者羽戈,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發聲,揭示了當下閱讀奧威爾作品的現實意義。

寄宿小學生活讓他厭惡強權壓迫

奧威爾作出了許多超越時代的預言,被稱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對強權壓迫的厭惡最初來自於他備受壓抑的小學生活。

1903年6月25日,喬治·奧威爾在印度北部的比哈爾邦出生,當時他的父親作為殖民地官員已經在那裡服務了18年。1904年,奧威爾隨母親和姐姐回到了英國。根據奧威爾現有的資料以及他的談話記錄,他的童年幾乎是在缺失父愛的情形下度過的。奧威爾的原名叫艾里克·阿瑟·布萊爾,1933年他用喬治·奧威爾的筆名出版了《巴黎倫敦落魂記》,並延續下來被我們所熟知。

奧威爾並未上過大學,他的最高學歷是伊頓公學,但他憑藉反烏托邦、反極權主義的小說《動物莊園》和《1984》譽滿全球,這在同期英國作家群中,可以說是一個為數不多的天才。

1911年至1916年,奧威爾在蘇塞克斯郡東伯恩的私立聖塞浦里安預備學校度過了他的小學時光,這是極其不愉快的一段經歷。這所貴族寄宿學校以賺錢為目的,奧威爾的校友多是富家子,比如暹羅王子、南非百萬富翁之子,還有幾個英國貴族之後,其他學生也都來自家境不錯的中產階級家庭。奧威爾家境平平,他一方面要面對同學的嘲諷,一方面還受到校方不公正的壓迫,因為尿床被體罰,在學校經常吃不飽。他後來寫文章時曾談到,「一個人能加於孩子的最殘酷行為,大概就是把他送到比他出身富裕的一群孩子當中。」不堪回首的童年歲月,使他對自己的評價極低,「我窮,我身體弱,我醜陋,我沒人緣,我久咳不愈,我膽小,我身上有氣味。」奧威爾在離校30年後,寫下一篇刻畫當時記憶的長篇隨筆《如此歡樂的童年》,他清楚地記述了這段痛苦時光,諷刺了當時壓迫他的整個階級及教育體系。

所幸在1917年至1921年,他受到寬鬆包容的中學教育,學會了獨立思考。他於1917年5月考入由亨利六世於1440年創立的大名鼎鼎的伊頓公學。由於在他當時看來,進入中學就意味著,「會享有更多隱私權,有更多被忽視,更多懶惰、自我放縱和退步的機會」。所以他一有時間,就參加很多課外活動,並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並跟當時的老師奧爾德斯·赫胥黎長期保持師生之誼,這位老師就是後來寫出另一部反烏托邦作品《美麗新世界》的作家。

奧威爾曾說:「我在那裡沒有用功,學到的東西很少,我覺得伊頓對我的人生沒有產生多少塑造性影響。」不過到1948年時,他寫文章承認伊頓中學有「一種寬容和文明的氛圍,給每個男生一個發展自己個性的好機會」。

親歷西班牙內戰,他看到權力的世界即將來臨

他從來沒有在蘇聯生活過,他的直接經驗是參加了西班牙內戰,然後親眼目睹了殘酷的內部鬥爭,以敏銳的目光看到權力的世界即將來臨,這不幸被言中了。

傑弗里·邁耶斯的《奧威爾傳》提供了大量有關作家個人生活的資料,我們不妨據此解讀奧威爾的思想形成脈絡。

1921年從伊頓公學畢業後,奧威爾踏入了社會,並選擇去英國的東方殖民地緬甸當了一名警察。正是在緬甸的警察生涯讓奧威爾看到,作為當地英籍警官一員,他可以擁有巨大的權力,甚至只要他願意就可以親自審判這裡的民眾,他近距離觀察到這些警察在殖民地的一些醜陋行為,卻不能改變什麼,並為此受到良心的譴責。這時候他開始懷疑長期接受的教育——認為西方文明是絕對的優越,殖民主義是理所當然的類似觀念。他反體制的精神開始覺醒,最終他覺得這種行為就是罪惡,他拒絕為罪惡服務,便選擇回到英國。回國後他立即辭掉警察的工作,並經歷一段長達4年艱難的底層生活,從酒店洗碗工、教師,到書店兼職店員,為自由付出了代價。從那以後,他的底層立場更加堅定,可以說,這段生活經歷讓其更憎惡濫用特權的行為。

這段底層生活使奧威爾越來越清晰地了解到人性之惡,接下來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使他對極權主義的認知進一步加深,這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階段。當時,佛朗哥發動軍事政變企圖推翻共和黨政府,引發共產黨員領導的共和軍和佛朗哥率領的法西斯軍隊之間的戰爭。奧威爾不惜變賣家產,作為幾千名國際支援軍中的一員參與戰爭,反對佛朗哥。但是他的好意並未得到認可,先是被英國共產黨書記拒絕,認為他政治上不可靠,最後他被馬統工黨的巴塞羅那民兵組織接受了,但是他並不認同這個組織的路線,並且多次提出批評。不巧的是這個組織被蘇聯視為托派組織,奧威爾夫婦因此遭到監控。

更為可怕的是,奧威爾親眼目睹了在共和軍內部,那些受傷的馬統工黨黨員仍然遭到逮捕,甚至連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過。傳記中寫到,奧威爾從西班牙回來後,變化非常明顯——「他喜歡過去,討厭現在,恐懼未來」。正是這段經歷,使他看到權力被控制後是那麼可怕,加深了對政治和人性的了解,加深了他對極權國家及其意識形態的敵意,催生了1948年寫就的這部反烏托邦的小說《1984》。南京大學東歐文學研究專家景凱旋說,《1984》是奧威爾針對斯大林體制寫出的一本書,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他從來沒有在蘇聯生活過,他的直接經驗是參加了西班牙內戰,然後親眼目睹了殘酷的內部鬥爭,以敏銳的目光看到權力的世界即將來臨,這不幸被言中了。

他準確預言了「稜鏡門」

《1984》問世即受到熱捧,直到今天,西方人談論隱私和國家安全時,奧威爾的名字和書中的一些術語仍是常用語。 「老大哥在看著你」指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為。

奧威爾曾在下筆之前就意識到,「我們正進入一個這樣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思想自由將首先是一種死罪,然後成為一種毫無意義的抽象行為,獨立自主的個人將被消滅乾淨。」 在《1984》中,奧威爾描寫的是一個極權國家。在這個國度,人們沒有言論自由和思想自由,一言一行都在「老大哥」的嚴密監視之下。《1984》問世即受到熱捧,直到今天,西方人談論隱私和國家安全時,奧威爾的名字和書中的一些術語仍是常用語。「老大哥」是指極權統治;「老大哥在看著你」則是指侵犯隱私的監視行為。

奧威爾把「老大哥」的形象刻畫得如此入木三分,那麼奧威爾所擔心的「那種社會」真的會到來嗎?在南京大學東歐文學研究專家景凱旋看來,二戰後,一些東歐國家用暴力摧毀市民社會,相繼建立起斯大林體制,通過思想控制使每個人都成為蘇維埃人。「市民社會的特點是國家權力和個人之間有一個自由緩衝的空間,而極權國家把這層空間抽掉了,權力直接控制到人,使社會失去了自主發展的能力。奧威爾在《1984》中就已經提出過警告,不要試圖走回極權主義,不然,每個人面對的都是『老大哥』的眼睛。」景凱旋說。

如今,小說里的政治針鋒相對的局面早已熄滅,但是, 「老大哥」的目光或許從未離開過這個世界。眾所周知,2013年6月,「斯諾登事件」在西方國家爆發後,不少人為之恐慌。據報道,這項稜鏡計劃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許可的監聽對象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這是一起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監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廣、程度之深引起世界各國一片嘩然。有人說,奧威爾準確預言了「稜鏡門」。

景凱旋說,出於某種目的,西方政府行使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美國也不可避免。

事實上,如今遍布在各個城市角落的攝像頭抬頭可見,有分析稱攝像頭越多的城市,治安環境越好,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做法會輕而易舉地監測到每個人的隱私。青年學者羽戈說,他想舉一個例子,去年4月份廣州部分計程車上試裝攝像頭,後來再推廣就不了了之。這裡涉及的問題是很多乘客不願意被監控,但是官方稱不監控又不安全,所以兩者之間最好能找到共存的辦法,不能說安全高於隱私,或是隱私高於安全,這個結論不應該由哪個人說了算,或是哪個機構設法把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這是不科學和不道德的。

今天閱讀奧威爾仍具現實意義

學者景凱旋說:「我認為《1984》對我們今天的啟示是,如果沒有一個權力控制公權力,必然導致私權力的消失。」

如今,有人可能會「高興」地認為奧威爾預言的「那種恐懼的社會」並未到來,奧威爾的作品是否會慢慢過時?答案是否定的。

去年初,林賢治曾在媒體上推薦過《1984》,稱《1984》是奧威爾經歷了「西班牙內戰」中被監控、被追捕的恐懼,回國之後寫成的,旨在暴露極權主義敵視自由與人權的罪惡,要解讀這部經典,這是唯一的入口。

景凱旋剖析說,《1984》裡面談及的極權主義國家就是權力直接管到每個人,沒有社會組織了。他說一個良好的社會應該要「放權」,讓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在經濟方面的啟示是,現在的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就是因為逐漸「放權」了,湧現越來越多的民資企業和民間組織,但這些企業家最後必然提出讓公權力關進籠子的要求,不然這種經濟就很脆弱。

「沒有法治,要抓誰就是群眾決定的,誰有權力就有真理,這是非常可怕的,」 景凱旋說, 「實際上,一個極權的國家中,它宣傳的是一種絕對美好的道德、理想生活的社會。我認為人類可以朝著這個方向去追求這樣的生活,但在地上建立一個這樣的天堂是不可能的。奧威爾在《1984》中也談到這一點。」

景凱旋說,奧威爾的作品對今天的啟示有幾點,一是如果回到極權主義的國家裡,必然導致社會消失。二是極權主義的國家是過分追求完美的東西,從而壓迫人性。三是奧威爾揭示了極權思維最後的核心是對權力的絕對掌控,這是一成不變的。「我認為《1984》對我們今天的啟示是,如果沒有一個權力控制公權力,必然導致私權力的消失。」

羽戈說,他最早讀到的奧威爾作品是《動物莊園》,當時是當作一個政治寓言來讀的,印象最深的句子是:「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加平等。」

「奧威爾的《1984》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好的政治諷喻小說,比其他兩本,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扎米亞京的《我們》更有影響力。」羽戈認為,這部小說有其巨大的思想魅力,比如它談到「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諷喻小說。這部小說與英國作家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以及俄國作家扎米亞京著作的《我們》並稱為反烏托邦的三部代表作。它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極權主義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生活的細緻刻畫,揭示了任何形式下的極權主義必將導致人民甚至整個國家成為悲劇。

《動物莊園》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說,描寫一個農莊的動物不堪主人的壓迫,在豬的帶領下起來反抗,趕走了農莊主;它們建立起一個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園,奉行「所有動物一律平等」的原則;兩隻領頭的豬為了權力而互相傾軋;豬們逐漸成為新的特權階級;動物們稍有不滿,便招致血腥的清洗……

「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

  看到這個句子就能想到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一定是鐵粉。

  喬治?奧威爾有多有名?《動物農莊》讀過,《一九八四》是1948年寫的,這些如果都知道,那他是BBC的戰地記者你知道嗎?他在西班牙內戰還被子彈擊穿過喉嚨這事兒呢?

  既然最近大家愛談喬治?奧威爾,政知局今天也來薦讀篇刊載於2009年6月10日《中華讀書報》第4版的舊文。BBC當年公開的奧威爾檔案,細節頗詳。

  →→→→→政知局薦讀分割線←←←←←

  來源|《中華讀書報》 作者|康慨

  「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

  這平凡的開篇,引出不平凡的偉大作品。1949年6月8日,喬治?奧威爾冷酷的光輝著作《一九八四》出版,成為最具20世紀特色的文學經典之一,影響極其深遠。60年後的今天,即便世易時移,它仍然常讀常新,不斷喚起老讀者與新青年的共鳴,故從不失其重大意義。

  英國多家大報連日來刊文紀念。《獨立報》採訪了包括安德魯?莫申、菲利普?普爾曼、露絲?蘭德爾和特里?普拉切特在內的多位作家,暢談《一九八四》及奧威爾對其個人的影響;傑里米?帕克斯曼則在《每日電訊報》撰文,大讚奧威爾的散文水平。

  被主管建議調離一線不準再碰麥克風

  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在其網站上公布了19份二戰期間的奧威爾檔案,他曾在該台東方部全職工作兩年。《泰晤士報》從中挑出一份備忘錄,系BBC當年主管海外業務的JB?克拉克寫於1943年1月19日,文中對奧威爾(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萊爾)的播音大為難過,指其語音單調而毫無生氣,並建議將他調離一線,不準再碰麥克風。

  奧威爾的播音沒有錄音存世,但同代人無疑對他乾巴巴的語音頗有印象。西班牙內戰期間,他曾被子彈擊中咽喉,彈孔猶存。他又是老煙槍,且患肺結核多年,講話之無力可想而知。其傳記作者大衛?泰勒也披露,奧威爾總想掩飾自己的伊頓口音,遂故意用聽起來不那麼精英的「河口音」講話。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回憶,屋裡要是人多些,奧威爾的講話就聽不清了;如果置身嘈雜的晚會,他索性啥也不說。

  檔案顯示,1942年10月,奧威爾致信大詩人TS?艾略特,請老前輩來台里做節目: 「帶上您能弄到的一切食物,再帶條毛巾,還需要——厚靴子和雨衣。」

  入職前擔心文名受損,兩年後辭職回家寫小說

  BBC此番公布的檔案中,還有奧威爾與台方入職談判期間的信函。信中他要求得到作為「喬治?奧威爾」能夠擁有的言論自由,而不受限於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和BBC戰時的宣傳宗旨,以免文名受損,被戰友棄作「叛徒」。

  奧威爾是有名的左翼人士,一貫秉持反帝立場,顯然與英國當時的東方政策、特別是其印度政策不合拍。

  BBC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他仍然在1943年9月遞交了辭呈,理由既非嗓音難聽,亦非受到台方審查,而是由於認識到「我正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公眾的金錢於無結果之工作。我相信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中,英國對印度的宣傳廣播乃幾無希望的使命」。

  人生苦短,他更大的願望是早點遠離體制,回家寫小說,寫他的《最後一個歐洲人》,即後來的《一九八四》。

  「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

  離開BBC之後的幾年裡,奧威爾家中變故叢生:收養幼兒理查德,卻在手術台上因麻醉事故失去愛妻,但《一九八四》的寫作已經斷續開始。1946年5月,奧威爾坐上火車,逃離倫敦,一路北行,抵達內赫布里底群島中的朱拉島,《觀察家報》主編大衛?阿斯特借給他一處島上農房,供他專心寫書。

  他不到43歲,卻已喪偶一年,鰥夫帶小兒。孤獨及恐懼,驅使他連續向漂亮女青年求婚,甚至以對方能儘早做寡婦,享受版稅遺產為誘餌,卻均告失利。他已因肺病而咳血,又不想人知。

  羅伯特?麥克魯姆(RobertMcCrum)刊文於6月10日的《觀察家報》,重引《一九八四》的開篇:「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麥先生感嘆,這水晶般的句子背後,實有常人難以想見的艱辛。若找來奧威爾的手稿,一看即知。紙上不同顏色的墨水,難以計數的修改與重寫,無不指證作者心底的狂潮,時刻在拍擊著他,強迫他筆耕不息。

  朱拉島上的生活何其死寂,又何其兇險!以他的肺癆之身,應該南遷療養,而不是北行賣命。1946-1947年迎來了幾乎20世紀最冷的冬天。彼時之英國,正掙扎於戰後之大凋敗。肺流血心也流血的作家,獨處荒涼的外島,還要自托使命,以紙筆預言未來的夢魘。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浩劫,哪一樣不是極權的血光之災,此時一股腦湧上心間。

  打字機在荒島老屋裡乒乒乓乓響著,終日不停

  麥克魯姆說,奧威爾簡直自尋絕路。朱拉島上的老屋建於崎嶇亂石的空隙,四間逼仄小屋,生活幾近原始,沒電,也沒電話,燒飯用卡樂氣,取暖用泥煤和石蠟。一台電池收音機是他僅有的與外界單向聯絡的工具。

  他來到島上,只帶一張行軍床,一桌二椅,少許鍋盤。斯巴達人的簡單生活,只令他專註於工作。當地老鄉記得這位布萊爾先生:瘦高個兒,面無血色,臉帶憂傷。他仍舊吸煙——不是香煙,是用粗黑煙絲手卷的大炮,一干起活兒來,室內空氣便污濁不堪。他在其中隱現,恍如霧中的餓鬼。

  但工作進展順利。1947年7月底,他致信其出版人,已完成初稿,後又稱再需六個月打磨。不料他與幼兒及親友泛舟海上,意外翻船,幸無人溺亡,奧威爾的病肺卻被冰冷海水所傷,隨後兩月,他陷入重病,卻狂熱地投入謄改工作。打字機在荒島老屋裡乒乒乓乓響著,終日不停。真要命啊!11月,他終於癱倒在床上,「病的要死,」他在信中說。

  阿斯特從美國弄到了鏈黴素,寄往奧威爾在海爾麥斯的醫院。1948年3月,肺結核的癥狀一度消失。就在準備出院前,他收到出版商的催稿信,要求他務必在12月前交稿。事後證明,麥克魯姆寫道,這封信等於「又往他的棺材上釘了顆釘子」——奧威爾死定了。

  他回到朱拉,繼續改稿。由於無法坐在椅子上工作,他索性抱著打字機上了床,並寫信告訴阿斯特,自己正在核戰爭的陰影中,「與這本該死的書做最後的鬥爭」。

  一九八八年進入中國的《一九八四》

  這是不顧一切的、有去無回的戰鬥。11月中旬,他幾乎已無法下床,卻拒絕友人的幫助,執意親手打出最後一稿。冬天近了,大風從海上來,吹搖著他戰鬥中的小屋。1948年11月30日,他打完了最後一頁。

  只剩一口氣的奧威爾離開朱拉,重新就醫。「我本該兩個月前就來的,」他告訴阿斯特,「可我想弄完那本該死的書。」

  他確實來晚了,醫生回天無術。等待與死神履約的時候,天堂的榮光灑在他身上:1949年6月8日,《一九八四》在英國出版,五天後在美國上市,並立刻被視為傑作。

  首版39年後,董樂山譯《一九八四》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公開發行中譯本。

  無需在此重述《一九八四》構建的可怕圖像、書中廣為流傳的新創語彙,以及此書重大的社會和政治意義,但我們必須要向偏執而自虐的奧威爾,向他朱拉島上的最後鬥爭脫帽致敬。

  董譯1988年版《一九八四》的結尾是這樣的:

  「一切都很好,鬥爭已經結束了。他戰勝了自己。他熱愛老大哥。」

  →→→→→政知局分割線←←←←←

  「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

  這是小說《一九八四》的開頭。

喬治·奧威爾:例外之旅(上)

2015-04-20 18:04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周澤雄 編輯:經濟觀察網

向記者提問 致信編輯 分享 大 中 小 收藏 列印 評論(0) 微信

導語:人們是在若干年後發現極權制度日益逼近奧威爾的描述時,才恍然大悟,並以一種遲來的敬意,向奧威爾感恩

筆墨事功

知識分子系列之五

周澤雄

我提請大家,我的敘述存在偏見和錯誤。我已經儘可能做到誠實。——喬治·奧威爾

喬治·奧威爾從未去過蘇聯,他大概東歐也沒有去過,對「鐵幕」的另一邊缺乏實地了解,然而,說到對極權制度的理解和抨擊,他一個人抵得上一支由羅素、蕭伯納、薩特領銜的知識分子大軍。相比奧威爾之犀利冷峻,那幾位當年在知識界呼風喚雨的知識大鱷,表現出的顛倒錯亂足以讓人愕然,如伯特蘭·羅素,先是昏頭昏腦地建議用核彈毀滅蘇聯(居然用政客而非知識分子的口吻表示「戰爭的借口不難找到」),後又置大量白紙黑字為無物,矢口否認自己說過這些話。

馬克·里拉在《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一書中表示:「如果有人想寫一部誠實的20世紀歐洲思想史,那麼他真得有很好的耐力,能忍住別吐。」原因部分是,當時有那麼多知識分子熱衷於充當「政治上的窺視癖者」,他們「經由精心的算計,手握回程票前往暴君的領地作秀,對那兒的集體農莊、拖拉機廠、甘蔗林、學校無不連聲稱道,但奇怪的是,他們從不造訪監獄」。概括有力,唯末句不盡屬實,末句反映出這位當代美國學者對極權能量缺乏感觸。胡適1926年夏天走訪蘇聯,即對莫斯科第一監獄有過走馬觀花的考察,並得出了令克里姆林宮滿意的結論。

極權(Totalitarianism)是一種志在全面控制的權力,監獄同樣在其掌控之中。極權的本質是欺騙,欺騙的工具是宣傳,宣傳的核心是審查,審查的經典意象即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的副標題「老大哥在看著你」;審查與宣傳是一組孿生關係,如沃爾特·李普曼所言:

如果沒有某種形式的審查制度,這個世界上就不可能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宣傳。為了進行某種宣傳,就必須在公眾與事件之間設置某些屏障。在一個人創造出他認為明智而可取的虛擬環境之前,必須限制他接近真實環境。

當年前往莫斯科的知識界大佬,大多在那片「虛擬環境」前喪失了判斷力,在那個東西方知識分子整體迷失的年代,喬治·奧威爾成了最大的例外。

在奧威爾成為極權體制最堅定的批評者之前,他的經歷、情感和思想走向,倒是趨向社會主義的。不過,是那種更質樸、更注重下層民眾利益和階級平等的「民主社會主義」,那種只能在當時英國的民主制度上進一步提升的制度,而非將民主制度視為意識形態上的對立面。

在為烏克蘭文版《動物莊園》寫的序言里,奧威爾這樣介紹自己:

我於1903年生於印度。我的父親是那裡的英國行政機構的一名官員。我的家庭是軍人、教士、政府官員、教員、律師、醫生等等這種普通的中產階級家庭。我是在伊頓受的教育,那是英國公學中最昂貴和最勢利的。但是我只是靠獎學金才進去的;否則,我的父親無力供我上這樣一種類型的學校。

創辦於1440年的伊頓公學,是全英最負盛名的精英中學。讀奧威爾少年時代從寄宿學校寄給母親的信,我們發現他學習很好,拉丁語、英語、法語和算術成績經常名列前茅。然而,他即使憑著獎學金進入伊頓,仍不能保證畢業後順利進入大學,原因也許正是「昂貴和勢利」。所以,為了謀生,伊頓畢業後他帶著一口高貴的上層社會口音,輾轉萬里回到了南亞次大陸,在緬甸當了五年警察,同事多是印度人。通過小說《緬甸歲月》,人們可以了解其見聞,並把握不大地猜測他的經歷。

回到歐洲後,奧威爾以作家和記者身份從事寫作,過著一種底層文字民工的落魄生活。我們在他極富自傳性的小說《巴黎倫敦落魄記》里,看到了他的磨難(書中與主人公相關的描述,如高個子、煙鬼、偶爾給報刊投稿等,都與作者的真實身分吻合)。他對洗碗工這一在餐飲業里位居末流的工作知之甚詳,書中寫到主人公見人橫死街頭,也僅僅瞟了一眼,三分鐘後依舊睡自己的大覺。因為,經受了每天14小時的洗碗之後,他唯一的願望就是睡覺,哪怕床上爬滿了臭蟲。在巴黎,作者自稱掌握了如何用1先令(即6法郎)過一天的複雜方法;在倫敦,他活脫脫就是個流浪漢,與整天在街上收集煙蒂的酒鬼廝混在一起,每晚在不同的收容所棲身。

這份磨難不完全來自生活的強加,部分是他自找的。奧威爾曾對當年同樣落魄巴黎的美國作家亨利·米勒的自傳體小說《北回歸線》大加讚賞,米勒也對他的《巴黎倫敦落魄記》給予好評:理由不外是,兩人都在對方作品裡讀到了紮實可信的底層經歷。

從文學上講,曾因情色問題而長期遭禁的《北回歸線》,成就高出奧威爾的試筆之作,今人重讀《巴黎倫敦落魄記》,僅僅因為奧威爾後來成了《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的作者。不過,我們不難在《巴黎倫敦落魄記》里感受到作者萌芽中的知識分子激情,小說個別章節,如第36章,幾可獨立成章,作為一篇針對倫敦流浪漢的獨立調查,奧威爾的分析才能、對底層民眾的強烈同情心,溢於言表。與此同時,他的描述和論斷又具有克制、嚴謹的特徵——這正是一流知識分子的招牌特徵。他提出的建議(如在收容站辟一塊菜地,使流浪漢自食其力)也許較難操作,但聽上去合乎情理。

作為中國讀者,讀奧威爾類似文字,還會伴生一種額外感觸:他的處境無論多麼糟糕,卻懶得表達一點點憤世嫉俗情緒,更沒有中國作家通常極難避免的自怨自艾。他不該發點懷才不遇的牢騷嗎?應該,但是沒有。他素不抱怨,決無中國式窮措大那種反覆無常的自輕自賤或自高自大,更不會把自己的流浪生涯假託為某種「體驗生活」,而是徑直把自己看成流浪漢,這有時也會給讀者帶來困惑。

比如,當他在小說第21 章就洗碗工待遇問題發表一通圍繞階級矛盾的高見時,當某流浪漢誇口自己有隻「羅馬鼻子」而他馬上聯想到羅馬皇帝韋斯巴薌時,我們有理由對作者的真身發點嘀咕:你真是流浪漢嗎?如作者所言,有些倫敦的流浪漢甚至鬧不清拿破崙活在耶穌之前還是之後。簡而言之,即使在他缺乏知識分子自覺時,他已經形成了視冷靜、客觀為最高美學的寫作偏好。

使奧威爾由一位普通小說家轉型為一名冷峻知識分子的契機,是在他以戰士身份加入西班牙內戰之後,時為1936年。他在《西班牙內戰回顧》一文中寫道:「歷史在1936年停止了。」在《我為什麼寫作》一文里,他表達得更加明確:

1936年至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和其他事件,對我的影響極大,使我明白了自己的立場。1936年以後,我所寫的每一行嚴肅的文字,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為反對極權制度、為實現我心目中的民主社會主義而作。

所以,欲評判奧威爾的知識分子寫作,最好從1936年開始,具體地說,從他反思西班牙內戰的作品《向加泰羅尼亞致敬》開始。

奧威爾告訴亨利·米勒自己要去西班牙時,米勒全然不能理解,認為「這時去西班牙,簡直是白痴」。米勒的說法很有代表性,奧威爾的選擇大概與加拿大人白求恩當年來中國延安相似,都只能按個體選擇來理解,後人無法從中覷破某種趨勢。首先,奧威爾並未如願加入共產黨領導的國際縱隊,而是加入了「馬統」(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名下一支較為弱勢的地方黨派武裝;其次,奧威爾的軍銜只是下士,相當於班長,手下僅有12個不太會使用槍械的士兵,後來升為中尉,但相當於英國的少尉,曾一次指揮30名兵士;第三,奧威爾從未置身重要前線,這使他難以結合切身經歷來分析西班牙內戰的來龍去脈。他的隨軍經歷缺乏突出性,大部分軍旅生涯索然無趣,只是瑟縮在冰冷戰壕里,整天惦記的不是法西斯,而是短缺的柴火、香煙及永遠過剩的虱子。如此,這本圍繞作者行蹤展開的書,敘述上就難免凌亂,讀者無法追隨他的文字了解西班牙內戰的真實過程。好在後人更關心奧威爾的心靈成長,就此而言,閱讀《向加泰羅尼亞致敬》當不虛此行。

奧威爾幾乎沒有打過仗。他有過一次夜襲敵營的經歷,差點與敵人拼上刺刀,但對方迅速逃走了,所以,他終究未能完成打死一個法西斯的夙願。他用英國式自嘲,記錄了自己的小小戰功:「我抓到過一隻老鼠,給了它重重的一擊,送它上了西天,可真痛快。」但是,長期呆在戰壕里,再加勤於觀察的秉性,他照樣獲得了夠多的前線歷練,漸漸地,他甚至能發現「每一門看不著但聽得見的火炮都有獨特的個性」,不由讓人想到好萊塢名片《黃金三鏢客》里金髮槍手在對頭出現時吐出的一句台詞:「每支手槍都有它獨特的聲音。」

戰壕里的奧威爾還保持閱讀和每天記日記的習慣(日記後來被西班牙軍警抄走了),他最終受到了一次致命槍傷,一顆不知打哪兒飛來的子彈,穿過他的脖子。老資格的軍醫認為,從未有人在子彈貫脖後倖存。奧威爾活下來了,後來連聲帶也恢復了。這是一個奇蹟。

那麼,奧威爾到底在西班牙發現了什麼,使他得以從此明白「自己的立場」?奧威爾初抵巴塞羅那,見到如下「著實令人震驚」的場面:

大大小小每一座建築都被工人佔領,掛上了紅旗或無政府主義者的紅黑旗幟;每一面牆上都塗畫著鎚子和鐮刀的圖案以及革命黨的縮寫標記;幾乎每一所教堂都遭洗劫,聖像被焚燒,各處的教會建築統統被拆毀。每一間店鋪和咖啡館都掛出了告示,聲明已歸集體所有;甚至連擦鞋匠們也被集體化了,他們的工具箱塗成了紅黑兩色。……沒有人用「先生」或「Don」之類的字眼,就連「您」也不再使用;大家彼此以「同志」和「你」相稱,問候語也由「早安」變成了「祝你健康!」

不過,至少在奧威爾看來,西班牙人非常不適宜扮演《一九八四》中的人物。這是個奔放的民族,富於愛心,疏於紀律,又極度缺乏時間觀念,極權體制所要求的高效、冷酷、泯滅自我及機械般的嚴謹,均與西班牙的民族性構成衝突;此外,西班牙人幾乎天生成不了優秀軍人。奧威爾在西班牙的經歷頗為狼狽,但他從不曾對西班牙人民有過負面評價,他後來遭到西班牙派出的軍警追殺,但他得以順利逃脫,則與那些軍警的馬虎素質有關。西班牙軍警曾搜查奧威爾住所,奧威爾不在,他的妻子躺在床上,於是,這些看上去訓練有素的軍警,出於一種堂·吉訶德式的騎士精神,竟從未要求她離開床,以便讓他們看看床底下會不會有重要文件或一挺機關槍。這在蓋世太保或格別烏的秘密警察看來,肯定是不可饒恕的。

西班牙讓奧威爾洞悉了極權體制的秘密,活生生的西班牙人卻一次沒有向他提供例證,他的認識來自對個別掌權人物的遠距離觀察(他從未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些人)。總之,他看到了一些東西,但不算太多。結合他在《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兩部小說里對極權制度的犀利歸納,我們不得不感嘆他超凡的洞察力。

《古拉格群島》的作者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出於情有可原的理由,瞧不起當時歐美世界的政客和知識分子,對奧威爾則認同有加,並在作品裡加以援引。奧威爾在寓言小說《一九八四》里提及「新話」體系里的一種「臉罪」,即「臉上表情不適當(例如在聽到勝利公告時露出不信的表情)本身就是一樁應予懲罰的罪行」。《古拉格群島》在提到某人因為「在教員休息室指著《真理報》上印的什麼東西微笑了一下」而獲刑五年時,索爾仁尼琴不忘說明一句:「他是因面部犯罪(完全和奧威爾寫的一樣)——因微笑而被抓的。」但是,索爾仁尼琴本身就是群島中的資深囚徒,後來為了寫作又接觸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有條件了解極權統治的種種微細之處,奧威爾甚至都不曾坐過牢,他哪來如此真切的想像力?據說,奧威爾在倫敦時,有一次為了嘗嘗與窮人一起在監獄裡過聖誕節的滋味,故意裝醉鬼辱罵警察,誰知警察聽出他的高貴口音,拒絕上鉤,只是勸他回家。

奧威爾看透宣傳的把戲時,也就同時洞悉了極權的秘密。奧威爾發現:「戰爭最可怕的一點在於,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口號、謊言和仇恨總是來自那些沒有參加戰鬥的人。」奧威爾在當時的報刊上發現了大量謊言,他表示:「要是想收集這些報道言論,我可以填滿整整一打書。」「所有的新聞稿都是那些遠離戰場的記者杜撰出來的,這些虛假新聞不僅存在事實性錯誤,且根本就是記者刻意歪曲。一如往常,只有一面之詞被允許傳遞給大眾。」這種虛假宣傳甚至達到這種程度——他在《西班牙內戰回顧》里寫道:

在西班牙,我第一次看到,報紙的報道居然跟事實沒有任何關係,連謊言與事實的那種關係都沒有。我看到報紙上報道了大規模的戰鬥,可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任何戰鬥;而對戰事激烈、數百人死傷的戰鬥,報紙卻一聲不吭。我看到英勇作戰的部隊被報紙誣為膽小鬼和叛徒,而一槍未發的部隊卻被報紙歡呼為虛構大捷的英雄,……我看到,歷史不是根據實際發生的事件寫就,而是根據按照各黨派的「路線」應當發生的事件寫就。

如奧威爾所說,極權體制的怪誕勇氣之一,就是敢於將「2加2等於5」宣布為真理,同時將聲稱「2加2等於4」的人關進監獄。《一九八四》的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即從事著一種天天修改歷史的職業。在老大哥的國度「大洋國」里,歷史不再是一門有關事實、真相的學科,而是一個可以隨意把玩的魔方,一份份宣傳部門接受的工作訂單。一個人是英雄還是叛徒,不再取決於他做過或沒有做過什麼,而取決於當時的政治氣候,而氣候,眾所周知,總是會變的。「只消喝一口海水,大海的滋味也就可以知道了。」(索爾仁尼琴語)奧威爾僅僅在西班牙觀察了四方左右、留意了多種報紙,再用自己出色的大腦一琢磨,他對極權體制的認識就一步到位地走向了準確。奧威爾的敏銳尤其表現在這一點,即發現極權體制的一項嗜好:熱衷於為公民安排精神食糧。乍看之下,這類安排類似父母替孩子準備保健食品,細想又全然不對。父母替孩子安排,總是為孩子好,而那些替民眾安排精神食糧的人,則是為了統治上的便利,當自身安適與民眾的心靈健康發生衝突,他們並不在乎把毒藥發給民眾,把解藥鎖入深宮。作為對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判例里曾明確宣告:「任何對表達的預禁制度,本庭會大幅偏向於假設它是違憲的。」

由於圍繞西班牙內戰的報道充滿了謊言,所以,奧威爾在《向加泰羅尼亞致敬》里曾多次向讀者作出類似表白:

我再次重申,我在此處以及其它相關內容的敘述上不可避免地會與真相有所出入。由於缺乏非政治宣傳性的文件記錄,很難準確地描述西班牙內戰。我提請大家,我的敘述存在偏見和錯誤。我已經儘可能做到誠實。

這是精純的知識分子態度。也許與奧威爾見慣了口號式宣傳有關,他不會把對極權制度的憤怒轉化為高調的譴責或機智、輕鬆的格言,他不允許自己放縱激情。他是一名理性主義者,「懷有一種對嚴格的真理的激情」(保羅·約翰遜語),對服從於政治的「真理」充滿厭惡。和軍事統帥一樣,知識分子的成色理應由其判斷力來驗定,奧威爾恰在這方面高出眾儕。在奧威爾用文字向極權宣戰之時,應者寥寥,以至他的《向加泰羅尼亞致敬》和《動物莊園》輾轉了多家出版社,方能出版。出版人金斯利·馬丁在拒絕奧威爾時,竟以一種泯滅善惡的機械公平感辯解道:「在抗德戰爭期間,我不能發表奧威爾的文章,就如同我不能發表戈培爾的文章。」

事實上,人們是在若干年後發現極權制度日益逼近奧威爾的描述時,才恍然大悟,並以一種遲來的敬意,向奧威爾感恩。


聽說家產過九位數算是富二代,那我算上一個,我女生。從小知道家庭條件不錯但沒有非常明確的概念家裡到底有多少資產後來長大些才了解,但因為心理有這種意識所以學習就不怎麼努力。高中出國後接觸過很多家庭條件更好或相似的人,每個人的性格跟選擇都不同。有的人揮霍天天酒吧亂搞,有的對自己各方面:學習生活身材都要求很高。對於我個人。。算是最失敗的吧 不愛亂玩 不完全認真學習 極愛打扮愛美,但並不愛買近幾年人盡皆知的潮牌,絕對的遵從自己品味, 喜歡一個人旅遊覺得能突破自己各方面的認識跟能力,喜歡看書卻有時候懶得拿起書,不愛攀比看到別人炫耀時也有在暗暗比較跟不屑,朋友就幾個,對以後迷茫,不知道是該留在國外還是回國發展,甚至對以後有點恐懼,哪天一夕之間這樣比較富足的生活崩塌了怎麼辦。煩惱很多,有時候也覺得日子很難過,很少很少的時候有優越感。父母對學業上的期望值高,但我就是不能全神貫注學習,所以常常因此爭吵。而他們對以後的職業卻沒什麼要求有份工資就行,而我心裡卻有自己的抱負想做自己的事業養活自己卻不知從何而起。總之,還是普通人而已。


在天天吃泡麵的屌絲們想著魚翅好不好吃的時候,中產階級會告訴你怎麼燒比較好吃,暴發戶會告訴你早特么吃膩了,精明的有錢人則在思考怎麼讓這群屌絲吃上魚翅


首先要明確:什麼樣才叫富二代呢?

對富二代的定義是什麼樣的,以我讀大學來說,身邊的同學有一個月一千塊生活費的,他是富二代嗎?有一個月六千塊生活費的,他是富二代嗎?還有一個月一萬生活費的,他是富二代嗎?

假使一萬塊生活費的同學算是富二代(如果你覺得還不夠格那對不起我接觸的層次還有限π_π),很抱歉他好像完全沒有那個覺悟。

他也會成天抱怨:「怎麼世上那麼多富二代就偏偏不是我?」不要笑,他是真心的。極度沒自信,約個女孩猥猥瑣瑣的;日復一日的被舍友嘲諷;打L被隔壁宿舍的歧視和痛罵;考試月穿條大褲衩在宿舍亡羊補牢。

他的生活費是我們的十幾倍,但生活方式卻沒有什麼不同。差別就在於他衣櫃里的衣服加起來比我的全副身家都貴;跑步我穿李寧他穿亞瑟士;手錶我戴G-shock他戴浪琴嘉嵐;作圖我用dell他也用dell…外星人。對於他來說,根本不存在炫富的問題,因為他根本就不覺得自己是富二代。

天外有天,誰都會向上仰望,所謂炫富的「富二代」,決定他們是「富二代」的,不是家庭財富,只是他們看世界,是向下看的。所謂的各種領域的「鄙視鏈」也是如此。向下看,永遠是有餘的,但上面的人也是這樣看你的,不,說不定人家壓根沒空看你。

家庭財富是人生重要的資本,但也只是資本而已,說它不重要是騙人的,但它不是全部,你可以說我在灌雞湯,但我是將我所看到的真真切切的講出來。

或許多年以後,在離開校園很多年以後,我對他已難望項背,但我覺得,多半他也沒空在疾馳中扭頭來朝我秀下優越吧,畢竟如果他已那樣優秀,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去關注。退一萬步,就算他朝我炫了,那也能算作對我的一種重視,如果他無差別亂放技能…那對不起,是我看錯了。

Ps:沒錯,他不上知乎。他在我們宿舍已經是被碾壓了,估計上了知乎會死無全屍。


我有一朋友,家庭情況不錯,應該可以算是富二代,不過我覺得高富帥比較適合他,畢業後在家裡做事…跟我抱怨生活千篇一律太無聊…然而…有一天………他跟我說他要去養豬了……發來照片…他真的去養豬了。。。。。。。

其實富二代也有一些人不願意靠家裡…而想自己創業。。。。。


里爾克在《給青年詩人的信》里寫到過一段話:」沒有一種體驗是過於渺小的,就是很小的事件的開展都像是一個大的命運,並且命運本身像是一塊奇異的廣大的織物,每條線都被一隻無限溫柔的手引來,排在另一條線的旁邊,千百條互相持衡。"

我知道題主是想了解富二代們是怎樣生活和工作的,但我一直相信各走各的路,各享各的福,各受各的苦。千百種體驗,沒有一種體驗過於渺小。就自己而言,我喜歡專註自己的體驗。

題主想要知道的是富二代們在幹嘛?上不上知乎?上了知乎又在哪兒問題答題?如上所說,各走各的路,如果他不想上知乎,那就不上了咯。我們自己也是一樣,不想上就不上。原因得自己才知道(誰知道你是打LOL被隊友坑了氣急敗壞不上知乎了呢?)如果上了,然後高調張揚的各種炫、各種秀,估計前排答案也沒它。而假如認認真真答題,邏輯流暢、思維嚴謹,他也絕對不會在最後加上我爸的資產是多少多少。

至於社會的一些潛規則,不只富二代能答,與富二代一起競爭的人也可以答,他也經歷過。有些答案會被摺疊不是因為富二代談到社會陰暗面,而是有些東西在我天朝明面上是不允許傳播的。

最後還是希望題主把富二代與社會陰暗兩者的關係松一松~~

碰巧看到富二代提的一個問題

救命!!!迷茫的富二代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 - 創業 這是鏈接富二代也有自己的路,高調張揚也好,低調謙虛也罷。我不關心,也從不意淫。(有些時候還是有點點小羨慕啦~~~)

希望能幫到題主。


我加過一個名叫富二代的小團體。在最初這個團體里人超級少,沒門檻沒驗證,大家吹牛分享把妹心得。可能因為玩得好,人拉人,圈子變大,這時候組織者就開始設門檻和准入機制。

再後來不光組織者,團體內部也整天在糾結誰是真二代誰是爆發戶誰官二代軍二代之類。組織者關上門,開始排摸到底各位啥來路。然後好多人覺得組織者你算個毛,勞資不玩了。組織者也生氣了,公布調查結果是小團體里全是屌絲。

其實原本這個團就是用來尋開心的,弄得那麼認真幹嘛?


身價幾十億的還是厲害... 來說說自己的情況吧 還有四個月18歲

小時候家裡在農村 很窮 2000年的時候10塊錢電費都交不起 我小時候從來不喝奶粉 不買零食吃那種..大概05年左右我爸跟親戚合夥干起了建築行業 沒錯 後來衍變成了房地產...

從小就瘦瘦小小黑黑的(男生) 不愛說話 父親花了很大勁把我弄去城市上學 那時候真的很自卑呀...

所以我就一心學習(感謝那時 現在成績很好)..不過慢慢的 模樣長開了 長了祖傳的通鼻樑 劍眉 薄嘴唇 不過還是瘦瘦矮矮的 開始有小姑娘喜歡我 那時候還寫情書(小學)開始給我買零食...現在想想好屈辱 竟然靠女生來買零食吃...

一路很順利 普通初中 重點高中 一直長到現在的182 140 真的是瘦黑小逆襲高富帥史啊...

家裡做房地產掙了錢 不過好像沒見過錢(一直在投資)不過... 16歲生日是一塊20萬左右的江詩丹頓手錶 17歲生日禮物是一輛賓士S系(大概100W左右) 家裡有多少錢我也不清楚 估計我爸也不清楚..我的金錢觀很傳統 受父親的影響 該花的錢不心疼 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不浪費 節約美德

不過爸媽真的很會過日子 我爸一年買一件衣服這種..沒錯 典型的暴發戶家庭 但爸媽素養很高

爸媽文化程度不高這個我承認 也許就是趕上時機掙了點錢 比起那些大企業差遠了 不過這些年也認識了不少人 家裡的希望都在我身上了 要好好上學 創業 爭取自己當富一代 hhhhh

從來沒 慶幸過 或者 埋怨過 家庭 沒錢時經歷過 有錢時也經歷過 馬上要考大學了 努力ing

以上 不算富二代 中產家庭吧


我一般都看你們裝逼啊。


嗯,我認識的富二代們除開工作以外,忙著泡妞,打牌,應酬,遊戲,沒見過上知乎的。


失眠,來答倆題打發時間算了…

家產過九位數就算富二代的話,a算富二代。他家是房產開發商,我們市裡的很多別墅區是他家開發的。

他家有仨兄弟,abc,a繼承家業,b踩西瓜皮滑哪算哪開了幾家公司,c創業搞無人機。

以上算是梗概。我順便表個態,我很討厭宣傳機器總是把富人階層塑造成為富不仁社會不良風氣始作俑者的形象,同時又歌頌中低收入群體。這不是我看到的事實。我看到的事實是,兩個群體中都有精英有敗類,但是富人群體中的精英比例大於普通群體的(p&<0.05)。

(手機打字不方便,回頭上電腦答)


其實,很多富二代很低調的。


單位里大概有四五個富二代吧,家裡存款在至少八位數,這幾個小夥子小姑娘不論是努力上進還是待人接物都是中上之選,雖然不是最優秀的,但是低調上進,平均素質絕對遠高於平均水平。


可憐的是,你的迷茫我們卻沒有


1、有的富二代很低調 有的不然

2、大部分富二代的身邊的朋友基本都是都是富二代

3、富二代都是走在時尚的前沿

4、富二代迷戀遊戲的很少,但經常出入高檔娛樂場所的很多

5、有一部分富二代很自大,缺乏教養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