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閻連科的《日光流年》是想表達什麼,有何種意義?


魔幻現實主義哺育了改革開放後的一代中國作家,這其中就包括如今中國文壇最受矚目的作家閻連科,其力作《日光流年》就傳承著來自《百年孤獨》的濃濃魔幻現實主義風格。提取書中的信息元素,便能發現許多來自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在閻連科筆致中留下的烙印,例如近乎與世隔絕的封閉村落,奇特的、無法解釋的病症等等。閻連科在《日光流年》中構造了一個封閉的山村世界,建立了一種高於邏輯、超出現實的生存形態。

小說中那個受喉堵症病魔糾纏的三姓村,位於耙耬山脈深處,與外界幾乎沒有聯繫,恍若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山村——當建國後的一系列的共產主義運動在這個國家開展得如野火燎原時,三姓村遠離塵囂,對此一無所知,絲毫不受影響,村人們依舊過著自己的日子,維繫這這個山村固有的秩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地與他們的宿命——喉堵症作鬥爭。這一切看似荒誕,卻有著現實的影子。2016年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會前夕,有媒體將目光投降巴西的「麻風寨」,那裡的人們被麻風病肆虐著,被外界隔離,被政府忽視。在國內,數十年來,類似的村莊恐怕也不少,或因為衛生防疫工作建設的落後和不平衡,或因為環境污染無人管控與治理。總之,這些村莊存在著,被人遺忘著,村裡那些脆弱的生命也如三姓村那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復一代地苦苦支撐著。從某種角度說,作家也是在記錄和探尋人類社會文明存在的形態。當三姓村這樣的生存形態被作家以文學的形式放大後,對「活著的意義」的另一種思考,也就在讀者腦海里產生了。

閻連科的文字如水銀瀉地,不過是緩慢的流瀉,給人一種永恆的時間感——儘管這樣一個故事,一段歷史,對於永恆的時間而言渺若遊絲,轉瞬即逝——恰如日光,恰似流年。

三姓村雖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山村,但作者圍繞它所展開的生存圖景是世相的縮影。村長是這個村莊的權利中心,在這種簡單的政治制度下,三姓村像是個集權主義的小單位。歷代村長最重的責任就是帶領村人戰勝喉堵症,將村人的壽命延長到四十以上。一個鄉土中國里與世隔絕的不起眼的小山村,一個集權的小單位,一個生存的命題,就意味著三姓村必須是個滋生集體主義的土壤。村莊中每個個體的自我都無意識地融入到三姓村這個集體中,集體的利益至上,所以追求生存在三姓村高於一切個人利益。村長在「如何戰勝喉堵症,讓村人活過四十歲」這個問題上有著高度決策權,當他下定決心後,村民正常情況下幾乎應當無條件地犧牲個人利益和個人情感,將自己變成齒輪或螺絲釘,裝配近三姓村這台追求生存的大機器中。這種現象最集中地體現在司馬藍率領村民修渠的時候——當村長司馬藍決定重啟修渠工程的時候,村民必須犧牲個人利益,家家戶戶停止自己的營生,男女老少都要為修渠出力——賣皮、賣身為修渠工程換取物資也不足為奇。而在司馬藍之前的繼任村長,為了讓三姓村回歸正常的生存狀態(「活過四十,活到五十、六十、七老八十」),率眾發動過多種不同的「尋命」工程,荒誕的集體主義支一次又一次支撐著這些荒誕的工程展開,又一次又一次看著這些工程以失敗告終,喉堵症似乎成了三姓村永遠逃不開的宿命。

村長拍腦門想出來的「尋命」決定,村人默默遵從,為此付出無窮無盡的犧牲,最終成了一出循環往複、生死疲勞的悲劇,也確確實實成另一種「百年孤獨」。對應顯示你就會找尋到新中國的影子。建國後的許多荒誕不經的政策都是領導人拍腦門想出來便決定的,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民眾個體的利益在這種集權主義、集體主義下就變得渺若塵土。閻連科的神實主義高於邏輯和現實,但實實在在源於現實,也始終無法逃離現實,正如閻連科自己說的那樣,現實比虛構更荒誕。

三姓村中也施行過類似「計劃生育」的政策。為了不讓喉堵症將三姓村從這個世界上滅亡,老村長杜拐子想了個最不是辦法的辦法——多生孩子增加人口,這樣三姓村不會被喉堵症吞沒了——於是女人在這不成文的策略下成了生育機器。何等荒誕,又與當代中國何等相似。

為什麼三姓村會世世代代遵守集體主義之道呢?除了文化基因和集體無意識外的原因外,更有村民對生的渴望與對死的恐懼。生存環境惡劣,信息閉塞,思想觀念愚昧迂腐,生本能又驅使著村民去對抗喉堵症,在自然的不可抗力面前找回自己作為人該有的壽限上的尊嚴,因此村民亟需抓住一種信念,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他們情願讓自我歸屬於三姓村這個集體,以集體主義的方式世世代代向命運求索,追尋剷除喉堵症的辦法。而這種前仆後繼的集體主義尋命色彩,也造就了更令人沉痛的悲劇。

小說採用的是倒放的文體結構,有學者稱之為「索源體結構」,但從小說內容上講是無「源」可「索」的,一切都是生生死死、循環往複的輪迴。也正是這種倒放式的結構,讓絕望從一開始就像釘子一樣釘在讀者心上,使整部小說都顯得異常壓抑、絕望。這種結構足以告訴讀者,一切皆為宿命,在生存命題下,三姓村世世代代做著集體主義的抉擇,卻始終無法逃脫宿命。

小說的第一卷結尾為司馬藍之死,最後一卷結尾為司馬藍出生,司馬藍作為書的主人公,作為故事裡的第四任村長,作為三姓村權力中心,無論從集體主義的角度看,還是從他個人的一生看,都是一個悲劇。司馬藍打小就顯露出非凡的才智,他有著冷靜而機靈的頭腦,過人的領導才能,最重要的是他強大的「集體性自我」與他本人的個體性自我相融合。司馬藍自幼就有著當村長的抱負,從集體的角度講,他有著帶領三姓村人戰勝喉堵症的決心;而在個人方面,司馬藍渴望權力,渴望對村裡一切事物的掌控,這一切能夠給予他安全感,以此滿足他的個體性自我。小說在第五卷《家園詩》中交代,由於老村長杜拐子讓村人多生娃興人口,於是村裡的婦女忙著生新娃,包括司馬藍在內的許多孩子便提前斷奶了。仍處於「口欲期」的孩子遭遇提前斷奶,這為日後司馬藍獨特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埋下了伏筆。而他與藍四十也在此刻初識,拉開了這段驚天動地的情愛故事的序幕。

愛情固然是個人的事,但在觀念保守的三姓村,「找到伴侶,配成對才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這樣的意識造就埋在了每個人的心底。從孩子們小時候玩的過家家遊戲里就可以看出,孩子們模仿大人的世界,娶媳婦、嫁人是頭等大事。充滿諷刺意味的是,藍四十終身為嫁人,而司馬藍的自我,夾在集體與個體利益的衝突中(帶領村人戰勝病魔與迎娶心上人藍四十),以悲劇收尾。

為了集體,司馬藍情願將藍四十的貞潔拱手相讓,情願與自己不喜歡的杜竹翠合鋪,他天真地堅信這種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的集體主義精神最終能夠反哺他的自我,能夠反哺村裡每一個村民的個體性自我,能夠反哺藍四十的自我,能夠讓村人、讓藍四十、讓自己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找尋到最基本的生理上的對於生存的安全感。但這樣做絕不可能得到臻美的結局。

現實是絕情的,正是這種鄉土集體主義觀念,使得三姓村人,使得前幾任村長以及司馬藍本人在命運的銅牆鐵壁上前仆後繼地撞出的越來越凄美的悲劇火花。

司馬藍在三姓村裡就相當於一個政治鐵腕,有著現實中許多政客所擁有的強人意志。他善用集體主義情感來打壓村民個人的情感和意志,為自己的不擇手段開脫。他看似無私,實質上,他有著最深的自私,有著近乎戀屍癖般的極端控制欲,這和現實中視人命如草芥的政治鐵腕何其相似。

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作者要構築一個封閉的山村世界,使其自成一秩序中心,不受外界政治運動的影響呢?這樣做又有什麼深層次的含義嗎?閻連科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1976年,毛X澤X東去世的時候,我在河南新鄉打工。每天干16個小時,一個月不洗澡。幹了四十多天,下來一看,什麼打X倒「王X張X江X姚」四X人X幫。根本王X張X江X姚是誰都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這個世界在幹什麼。毛X澤X東死了,這是知道的,但那時候你腦子一閃,覺得這些事情離自己非常遙遠。你的生活就是要給姐姐治病,父親身體也不好,你的命運就是家庭的命運,和國家民族幾乎不發生任何聯繫。你對世界沒有任何的懷疑,對世界也沒有任何的立場,完全就相信世界上一切都是正確的。

或許在閻連科的潛意識中就始終留存著這樣一個與國家民族政治不發生任何聯繫的世界。就像三姓村之於這個國家,就像三姓村村民看世界的眼光。這一切也在無形之中構成了對建國後的幾場荒誕而不務實的政治運動的諷刺。

外部世界與三姓村的關係似乎只存在於物質交換上,三姓村人到縣城賣皮,然後換取所需物資(多數貢獻給集體,用於村裡的「尋命」工程),但是外部世界這個宏觀環境始終在影響著三姓村。閻連科也不忘在這個切入點諷刺一下當時中國的政治意識形態和貪腐。

比如災荒年間,三姓村舉村去外面討荒,卻發現外面的世界也處在顆粒無收的災荒中,那裡的人們甚至比三姓村人更飢惡——勞動力全被用來鍊鋼了,成百上千口人吃一個大食堂的大鍋飯。

比如司馬虎去教火院賣皮碰上官老爺買主賴賬,沒有任何的辦法,畢竟官本位思想牢不可破。

比如盧主任的敗壞作風(三姓村以對其以「色」行賄)。

比如暗諷文革的片段:

杜岩就看著房頂,說不是那本《黃帝內經》就行。說啥書都比不上你爺留下的《黃帝內經》哩。到這兒,兒子杜柏裝書的手不懂了,說爹,要在鎮上說這話命真的都沒了。

當然對文革的諷刺最尖銳的一段,莫過於寫到少年司馬藍等人在教火院第一次賣皮的時候:

「我們要書幹啥兒?」

「『為人民服務』學過沒?」

「把錢給我們,天都黑了呢。」

「『我們要做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知道不知道?」

「我們用那錢除了買車輪鐵杴,還得買衣裳、娶媳婦、打油鹽,稱點辣椒粉、胡椒面,七七八八,到處都急著用錢呢。」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你們總該知道吧?」

「太陽都落了,我們在這耽誤一天,又要花好多錢。」

「最簡單的知道吧?『要鬥私批修』,『要鬥私批修』你們都不知道,真該把你們趕出地球去。」

人家沒有動手把他們趕出地球去。只是這麼說說就走了。他們不知道人家為啥不給錢,把那紅皮書在手裡翻了翻,也沒有發現書里夾有錢票兒。司馬藍便瘸著腿追喚著,你們把錢給我們,我們該往家趕路了,趁麻藥的勁道沒下去,我們還能走個十里八里呢。

所以將《日光流年》解構後可見,其之於現實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之於這個國家的發展歷程,還是文化根基——閻連科在小說中對集體無意識的展現可謂淋漓盡致。一流的小說家對社會生活有著常人不具備的洞察力,而落筆後,文本本身就能展現出一些超出作者原有意識的內容,你可以將其理解為文本的張力,也可以視作作者對社會生活細緻入微的洞察與思考後的結晶。

集體主義抉擇,這個國家天天都在上演,其背後又有多少我們無法體察到的個體性悲劇呢?誠然,三姓村是這個國家的縮影,那麼三姓村的故事又會不會是民族、國家命運的寓言或預言呢?


1.生與死的對話。村莊的村民們對生命的渴望,希望可以長壽,為了這個目的,村裡幾代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第一任村長,杜桑(杜拐子)號召村民多生孩子,夜幕降臨後全村結婚成年男女都在行房事,三四月份村裡瀰漫著羊水奶水血甜膩的香味;第二任村長,司馬笑笑,帶領村民種油菜,村裡土地大面積改種上了油菜花;第三任村長藍百歲,讓村民翻土地,認為換了土的地長出來的糧食吃了可以長壽;第四任村長司馬藍,從千里之外,進行十分浩大的工程來引靈渠水,然而卻還是改變不了這個死亡詛咒。為了生,他們可以割人皮去賣,人肉營生,集體下跪,吃草根樹皮烏鴉肉。死亡,也是他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他們從小就去守靈,被教育死亡是自然的,甚至玩裝死人出殯的遊戲。在那年饑荒中,他們可以為了生存,放棄那些殘缺孩子的生命,連最基本的生存都解決不了,何談道德倫理。

2.反抗與代價。哪裡有宿命,哪裡就會有反抗,那裡有反抗,哪裡就會有代價。

3.司馬藍與藍四十的愛情悲劇。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生前無份,死後永合。藍四十善良了一輩子卻得不到好結果。斷奶後的司馬藍想吃豬乳,被四十的母親梅梅叫過去喝她的乳。陽光明媚,歲月靜好,司馬藍喝著左邊,四十噙著右邊,兩個孩子眉目相望,流淌著淡淡的溫柔,四十對司馬藍露出了輕輕一笑,那是四十第一次對司馬藍笑。孩子們玩起結婚的遊戲,最後剩下司馬藍和四十還有竹翠。司馬藍說她們倆一個當正房一個當偏房,竹翠搶著當正房,而四十溫溫的接受了,當時就可以看出四十的與世無爭,只要可以和司馬哥哥一起,名分她都可以不要,長大後也是一樣,只是竹翠不容她。在油菜田裡,四十和司馬藍過家家似的過了成親後的生活。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如果他們真的可以一輩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那該有多好啊!然而天不從人願,表妹翠竹的一廂情願造成了三個人的命運悲劇。


大二的時候寫課程論文選了這本小說,當時看題目以為是一本非常小清新的書,結果真的是出乎意料,大量的疾病意象:喉堵症、性病、割皮...接踵而至,衝擊著我,憋論文的那段時間應該是最痛苦的時間,因為這部書讓我感到太絕望太絕望了,而我想閻連科想透過這部小說表現的正是這樣一種災難與救贖,一種絕望中的希望。

《日光流年》一書中處處是人們與死亡的鬥爭:男人們為了修水渠企圖改變命運獲得長壽而不得不去教火院賣掉腿上的皮子,女人們為了湊錢為了不讓心愛的男人患喉病死去而無奈只能去城裡出賣肉體。男人們腿上被割掉皮子的地方、女人因為賣身而患病的地方都會長出令人作嘔的蛆蟲,在他們的肉體上蠕動著緩慢爬行。螞蚱的到來讓整個三姓村的人民陷入了空前的災難之中,螞蚱毀壞了他們的莊稼,斷了三姓村活命的口糧。三姓村湧現的屍體越來越多,這些屍體是烏鴉的食物,而螞蚱和烏鴉也最終成為三姓村人民賴以維持生命的食物來源,是三姓村人民的救贖。他們靠吃螞蚱肉、烏鴉肉得以熬過缺少糧食的日子。人們吃螞蚱和烏鴉的場景是使人噁心的,但這是生活所迫,三姓村的人們卻吃得異常高興,像是過年過節一般盛大。這種強烈的對比表現出了三姓村人民頑強的生命力,儘管他們得不到上天的眷顧,生來就已註定活不過四十歲,再加上各種天災,而他們卻始終沒有放棄,而是一直在苦苦抗爭著,並且這種抗爭也將隨著他們一代代的延續下去…

這些都既是三姓村人民深重的災難,但同時,也是他們生命的救贖,他們在黑暗災難的微光中毅然前行,去尋找著屬於他們的救贖…

所以一直覺得閻連科想要通過這部小說表現一種生存的絕望卻又生生不息的中國農民的常態。


司馬藍和藍四十,令人心酸的愛情。


我們總是用上帝視角,居高臨下的去看待他人的苦難。

《日光流年》這本書,描寫了喉堵症這一糾纏三姓村的百年災難和三姓村四代人用實際行動挑戰命運的故事。

我很肯定的說:如果你認為這是一本表達農民階級愚昧的書,那是因為你太年輕。


我曾在高二的時候看過一遍,看完以後覺得這種書看一遍就夠了,裡面描述的生活場景和一代代人的奮鬥令人難忘。

我以前覺得人生會遇到很多黑暗和艱辛,但最難也不過一死了之。在這本書中死令人畏懼,卻是裡面的人最好的結局,在我看來是這樣的。書的結尾兩個人死在一起,拼盡全村積蓄挖開的水道也成了無用之舉,一切彷彿都令人絕望,但最後的最後卻又是回憶的場景,那個男孩小時候最純真的回憶,我不懂,但我覺得那很美好,我們在體會到那種絕望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其中的些許美好。(回答的只是單純的個人觀後感)


我開始相信賣皮了


恰巧在看,舊社會農村人的苦難和愚蠢。


推薦閱讀:

大量紙質讀書筆記(約28萬字),內容混亂,怎麼進行知識系統化管理?
做讀書筆記總抓不住重點,筆記太多,如何改善?
豆瓣說、讀書筆記和阿爾法城都是失敗的產品么?
目前國內或國外有沒有比較好的讀書筆記分享網?
《白夜行》和《惡意》等書的意義是什麼?

TAG: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