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對於農業的發展會帶來什麼影響?或具體到對農場經營會有什麼啟示或者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大數據流行當下,滿天的信息都主要是大數據針對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的衝擊或潛在巨變,但對傳統農業或是新型農業經營會帶來什麼變化和機會的信息少之又少,請大家指教


農業之所以被討論的少,我覺得主要還是信息化程度不夠高,許多要獲取的信息取不到。大數據可以歸結為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數據採集,一個是數據利用。

從數據採集的角度來看,目前農作物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數據還無法很好採集,物流過程的數據甚至都沒有很好的採集。這裡依賴於感測器技術的發展,但我預計在未來三五年內,感測器技術會快速發展,我甚至把未來的一個時代定義為感測器時代(這也是為啥我創業公司的名字叫Sensors Data)。比如有了一些養分的感測器,我們就可以監控到土壤缺什麼肥料了,及時補充。通過視頻或圖像或者其他高級感測器,我們可以監控到是不是要打農藥了。我們通過土壤濕度感測器,可以確定什麼時間該灌溉了(還可結合天氣數據),還有灌溉多少,讓一切可量化。

數據採集完成後,還依賴網路傳輸,要把這些採集的數據放到本地化的或雲端的數據中心,以被利用,現在顯然網路覆蓋還達不到。

等數據傳輸到了數據中心,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建模存儲,方便應用。之後才是挖掘數據的價值,指導農業生產。

現在以上採集和傳輸的基礎環節還沒做好,所以能做的事情還不夠多。目前的應用,也主要是在農產品進入流通環節以後,如何更有效的去配給需求市場。即使流通環節,其實現在做的也不夠理想。現在有許多農產品電商創業公司,目標就在把優質農產品直接銷售給終端客戶,還有讓農戶直接對接批發商的一畝田。

綜上,大數據是信息化的提升,依賴信息化。


謝邀!

還是那句話,儘管大數據現在被炒得非常熱,但是這個熱度還是停留在表面上,很浮躁。真正現在在用的除了量化投資、金融風控和精準營銷,基本上其它領域還沒什麼起色。在國外的話,精準醫療開始有所行動,目前國內想追趕,但是醫療系統還不成熟,不看好。

那來說說農業吧!這隻能是設想,要實現,快則三五年,慢則一二十年也說不準。

影響農業最相關的就是氣象,而氣象是可以跟大數據結合起來的。各地的氣象大數據在歷史長河中其實有著驚人的相似,如果有人能夠利用大數據做精準的分析,是能夠預測出來年的氣候的。如:《神探狄仁傑》第二部中,蛇靈案最後結案的時候,裡面的犯人袁天罡有提到:「洛河神異。」就是利用到了歷年的氣象數據。《神探狄仁傑2之蛇靈》中,袁天罡的「洛河神異」是什麼?

現在各地政府都在做各種各樣的政務大數據,如果能夠把各地歷年的氣象數據用起來,做成一個很好的模型,這對農業的指導是非常有用的。(不過這種事情現在估計沒人會去考慮,第一,存在風險,萬一預測不準烏紗帽不保;第二,這種東西看不出太多政績。)如果農業能夠根據氣候做出相應調準,不但可以避開減產作物,說不定還能增收(如來年乾旱,陽光充足,西紅柿這些要比雨水多的年份產量好,尤其是南方。)

除了氣象,影響農民收入的另一個問題其實是市場因素,有時候農民增收了,菜賤傷農、奶賤傷農、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等等事情還出現,除了投機倒把商人的原因,很大原因也是供大於求。如果能夠把各種數據匯總起來,這些因素其實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說,今年西北的柿子大豐收,賤賣也沒人買,通過大數據模型,發現東南柿子很貴,供不應求,那是不是可以多運一段距離?再比如,今年的玉米受到國際糧價和國內長處影響價格很低,如果有大數據,是不是可以提前預測到這個風險,少種玉米多種其它作物?

其實,大數據的終極應用應該是預測,但是現階段連打消信息不對稱的功能都沒發揮出來,大家都一起炒,炒熱再說吧。反正這個是方嚮應該沒錯。關注大數據,歡迎加我微信idacker


農業發展很慢,到距離真正的大數據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根基還沒打好!互聯網和大數據快成了新的大躍進。

個人觀點,不對請批評指正。


農業大數據到底是什麼鬼?

相信許多人都有這個疑問。簡而言之,一切與農業相關的數據,包括上游的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資研發,氣象、環境、土地、土壤、作物、農資投入等種植過程數據,以及下游的農產品加工、市場經營、物流、農業金融等數據,都屬於農業大數據的範疇,貫穿整個產業鏈。農業大數據之所以大而複雜,是由於農業是帶有時間屬性和空間屬性的行業,因而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在不同時間點和不同地域對農業的影響。

大數據在農業中有哪些應用?

1. 大數據加速作物育種

傳統的育種成本往往較高,工作量大,需要花費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而大數據加快了此進程。生物信息爆炸促使基因組織學研究實現突破性進展。首先,獲得了模式生物的基因組排序;其次,實驗型技術可以被快速應用。

過去的生物調查習慣於在溫室和田地進行,現在已經可以通過計算機運算進行,海量的基因信息流可以在雲端被創造和分析,同時進行假設驗證、試驗規劃、定義和開發。在此之後,只需要有相對很少一部份作物經過一系列的實際大田環境驗證。這樣一來育種家就可以高效確定品種的適宜區域和抗性表現。這項新技術的發展不僅有助於更低成本更快的決策,而且能探索很多以前無法完成的事。

傳統的生物工程工具已經研究出具有抗旱、抗藥、抗除草劑的作物。通過持續發展,將進一步提高作物質量、減少經濟成本和環境風險。作物開發出的新產品將有利於農民和消費者,例如高鈣胡蘿蔔、抗氧化劑番茄、抗敏堅果、抗菌橙子、節水型小麥、含多種營養物質的木薯等。

2. 以數據驅動的精準農業操作

農業很複雜,作物、土壤、氣候以及人類活動等各種要素相互影響。在近幾年,種植者通過選取不同作物品種、生產投入量和環境,在上百個農田、土壤和氣候條件下進行田間小區試驗,就能將作物品種與地塊進行精準匹配。

如何獲得環境和農業數據?通過遙感衛星和無人機可以管理地塊和規劃作物種植適宜區,預測氣候、自然災害、病蟲害、土壤墒情等環境因素,監測作物長勢,指導灌溉和施肥,預估產量。隨著GPS導航能力和其他工業技術的提高,生產者們可以跟蹤作物流動,引導和控制設備,監控農田環境,精細化管理整個土地的投入,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和盈利能力。

數據快速積累的同時,如果沒有大數據分析技術,數據將會變得十分龐大和複雜。數據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只有通過有效分析,才能幫助種植者做出有效決策。曾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從事多年遙感數據分析的張弓博士指出,「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核心是機器學習,快速、智能化、定製化地幫助用戶獲取數據,獲得分析結果,進而做出種植決策,提高設施和人員使用效率。機器學習的另一個好處是,隨著數據不斷積累,分析演算法將更準確,幫助農場做出更準確的決策。」張弓博士2016年回國成立佳格數據,致力於通過遙感獲取農業數據,幫助客戶「知天而作」,利用氣象、環境等數據來支持農業種植及上下游的決策。

3. 大數據實現農產品可追溯

跟蹤農產品從農田到顧客的過程有利於防止疾病、減少污染和增加收益。當全球供應鏈越來越長,跟蹤和監測農產品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強。大數據可以在倉庫儲存和零售商店環節提高運營質量。食品生產商和運輸商使用感測技術、掃描儀和分析技術來監測和收集產業鏈數據。在運輸途中,通過帶有GPS功能的感測器實時監測溫度和濕度,當不符合要求時會發出預警,從而加以校正。

銷售點掃描能夠在有問題或者需要召回食品,甚至在產品賣出後也可以採取即時、高效的應對措施。基因組工具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也被用於發現食物為傳播載體的病菌傳播規律,進而預測爆發期。此類病菌的威力不可小覷,據調查,僅在美國每年就造成7600萬人口感染,5000人死亡。同時,大數據可以減少產業鏈過程中的浪費現象,在發達國家市場中40%的食物都被丟棄,其中包括10%-15%的農產品。

4. 大數據重組供應鏈

許多傳統、安於現狀的公司不能及時通過新技術來做出改變,因為快速變化需要公司文化、風格和運營方式給予支持。大型農業企業擁有大量的研發經費和機制,促使他們較容易地運用複雜技術開發出新產品。另外,對大部分公司的另一個挑戰是複雜的定價策略不斷演化,涉及層層分銷商、經銷商、打包銷售、返利折讓等一系列過程,造成產業鏈過程中價格不透明。誰能掌握此先機,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

然而,正是有這些問題的存在,才給改變帶來更多機會,就像谷歌改變了多個產業,而打車軟體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


我從流通角度說說,這方面阿里研究院也在針對農村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做一些專項研究,大數據對於現代農業發展將會提供來自消費者的更多反饋信息,因為農產品品類很多,現在淘寶網上形成規模的有乾果、雜糧、特產等,消費者的評價反饋,意見建議、區域分布、年齡、性別,這對經營者、農場都會帶來很多參考,根據前面數據的積累,可以根據農產品季節性強的特產,進行提前的預售、團購等工作,針對性的開展營銷。

我只是簡單說說我的一點了解。


不知為何最近經常有關於大數據的題邀請我,手動一臉懵逼。

借用導師的一句話,現在動不動就是大數據,好像不這麼叫就跟不上時代了


現在就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一旦農業發展全部接觸到大數據,這對農業以後得經營模式帶來不可估量的突破,可以藉助大數據完全能夠定向掌控一個發展趨勢 在可把控範圍內


現在大數據還處於第三行業拓展階段,第二行業也只是在國務院的《中國製作2025》簡單提了一下,我們目前還沒有實現萬物互聯的時代,採集的數據遠遠不能滿足數據分析和建模,國內農業智能化水平只能說剛剛起步,雖然有個好的前景,但是目前希望不是很大,我個人觀點農業大數據能應用方向:

1.智慧農業,通過感測器獲取地質、作物、天氣數據,進行分析,為農民提供預測或報告(肥料建議、天氣預測)。

2.農業生態鏈:對農業作物產量及物流進行實時監控


推薦閱讀:

一個小公司如何進行數據化管理?
阿里巴巴的大數據水平在業內如何?

TAG:大數據 | 大數據運維 | 大數據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