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幾本比較新的科幻小說,最好和網路相關的?
經典作品像威廉-吉布森、《雪崩》、《真名實姓》就不說了——近年威廉-吉布森的作品大規模引進國內——我說說大眾知名度沒那麼高的。
去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提名作品And You Shall Know Her by the Trail of Dead,中譯名《死影佳人》,輸給了《北京摺疊》。賽博朋克風格。但我不覺得它有多好,只不過用滿口黑話把自己打扮得很酷。傑瑞米-薩爾的短篇《星系立方》更無聊:窮困潦倒的主角偶然獲得一個立方體,其中關著一個人工智慧,主角為了釋放她於網路,不惜冒著被追殺的危險。這一篇看完我他媽真的想撕書哇!!
長篇方面。正好有最新的出版消息:「武-科瓦奇」系列第二部《墜落天使》終於發行中文單行本。我用了「終於」這個詞兒,因為早在2013年《科幻世界 譯文版》便連載了全文。
封面還...能看吧.....
「武-科瓦奇」系列共三部:《副本》、《墜落天使》、《怒火重燃》。系列最佳是第一部《副本》,發行於2002年,太空冒險、賽博朋克、黑色偵探硬漢風格的結合,一邊鋪設定一邊推故事,結尾還有反轉。《副本》的成功促使作者理查德-摩根成為專職作家。《墜落天使》是探險小說,主角受雇和一幫士兵探索火星遺迹。《墜落天使》口碑低於《副本》,原因很多:設定對於小說重要性的削弱,且無新意;主人公形象停滯不前:武-科瓦奇跟丹尼爾-克雷格版007類似,心狠手辣、足智多謀,每部小說和不同女性滾床單,除了戰爭創傷後遺症沒弱點。看多了就感到大男子主義的意淫。理查德-摩根對未來持灰暗態度,時不時在文中抒發對社會的感嘆和不滿。另外,《譯文版》翻譯不佳,詞句生硬,看中文能腦補英語句式,還有個別詞不達意現象。我只能祈禱單行本換個靠譜翻譯。
《玩家一號》,英文版發行於2011年,有中文版。
豆瓣對此書差評不少,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青少年小說。以主角為首的一幫青少年參加尋找網路虛擬遊戲「綠洲」中彩蛋的競賽,獲勝者將獲得數之不盡的財富;而邪惡的大企業則予以阻擾。反正就是...看開頭能猜結尾。作者恩斯特-克萊恩寫劇本出身,《玩家一號》便根據他的一部劇本改編。中國人民早就經過網文的錘鍊,身經百戰見多識廣,區區「網遊」小說怎能入其法眼。小說的亮點是大量八十年代梗:遊戲、音樂、影視劇...當然得有相關知識才能get到。
圖片來自屈暢微博,坐在喬治啊啊馬丁身邊的就是恩斯特-克萊恩。
《玩家一號》更適合拍成電影,華納沒能請來諾蘭執導,請來了斯皮爾伯格。反正小說看得我挺無聊的——青少年小說實在不合口味,且看電影表現如何吧。
2017年第1期《譯文版》刊載了《量子竊賊》的續篇《分形王子》。「賭王若昂」系列系列共三部,2010年《量子竊賊》(也是作者的長篇處女作)、2011年《分形王子》,2014年《因果天使》。因為對作者感興趣,搜了搜他的資料。哈努-拉賈涅米(Hannu Rajaniemi),芬蘭人,芬蘭奧盧大學數學學士,劍橋大學數學碩士,愛丁堡大學數學物理學博士。當過芬蘭國防部研究員,開過公司。他在愛丁堡上學時認識了科幻作者查爾斯-斯特羅斯。查爾斯-斯特羅斯的代表作是《奇點天空》(發表於2003年),宇宙尺度,「設定轟炸」,涉及量子信息傳輸,宇宙時代人類進化等主題——看著很眼熟吧?哈努-拉賈涅米應該受到查爾斯-斯特羅斯的影響。而查爾斯-斯特羅斯的影響來源是弗諾-文奇的「超人劇變」理論,弗諾-文奇是《真名實姓》的作者。弗諾-文奇寫《真名實姓》,本意並非網路,而是探討「超人劇變」的可能形式。
我知道《量子竊賊》讓很多讀者看得迷糊,我第一次看也是。最近重讀了一遍,理清了故事脈絡和設定,終於看懂了,畢竟《量子竊賊》的故事以線性方式進行。而《分形王子》...除了熟悉的「設定轟炸」,敘事結構也變了,這下我又...看不懂了...
《分形王子》的故事發生地在地球都市斯爾,它的設定與第一部的火星都市忘川完全不同,讀者又得重新適應。《分形王子》的核心,是「故事」,它體現在好幾個層面。《分形王子》致敬了《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由一個個嵌套故事組成,宰相的女兒為國王講述故事;斯爾為沙漠包圍,具有阿拉伯風情,敘事也採用嵌套結構:小說開頭,索伯諾斯特始祖馬特傑克-陳與賭王若昂在虛擬空間中交談,這一段其實在時間線的末尾,整個故事便由賭王若昂講述。小說不斷通過他人講述故事的方式進行插敘和倒敘。看似虛構的故事與現實相互映射——這段可以類比《三體》雲天明的故事。在設定中,「故事」是侵佔意識的關鍵,理由是:人的意識是自循環,插入故事便佔據了這一循環——《雪崩》採用的方式是圖像,搞不好會有人寫聲音——因此斯爾禁止故事。
感謝故事的嵌套結構,結尾真把我看迷糊了。我的理解是這樣:斯爾崇拜的神靈,來自馬特傑克-陳童年虛構的童話故事;神靈之一的花之王子,原型是賭王若昂。如果說《量子竊賊》鋪設了系列小說的大致設定,《分形王子》則是在設定基礎上再上層樓,重點介紹了索伯諾斯特族(「龍」看起來很膩害的樣子,有成為最終Boss的潛質),難道第三部《因果天使》是要和索伯諾斯特族決戰?賭王若昂的身份還有不少謎團待揭曉。唔...很令人期待。
我曾經說過,傳統的賽博朋克,即八九十年代以《神經浪遊者》、《真名實姓》、《雪崩》為代表,一度走入死胡同。尤其是通過影視劇具現化——《攻殼機動隊》、《黑客帝國》以及知名度不高的《異次元駭客》、《感官遊戲》(顏值和髮際線巔峰期的裘花),似乎把想像力推至窮盡。新世紀的作家則把空間尺度放大到宇宙,比如《分形王子》中存在於宇宙中的虛擬空間;索伯諾斯特族通過對整個星球進行信息掃描,將意識強行上傳——我去!這招老霸道了!效果毀天滅地啊!——為賽博朋克開闢了新道路。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過於炫技、搞「設定轟炸」也並非好事,用譯者丁丁蟲的話說:「科幻小說之所以不受人待見就是這幫同學搞的。純炫學有個屁意思啊?堆名詞不如看論文去了。」「故事」和「設定」的平衡很難拿捏——你別說,《三體》的平衡就很好,設定雖多而炫目,但不晦澀,也未遮掩故事——有時這依靠個人判斷:如果你能看懂設定,並為設定震撼,你就會推崇小說。這大概是我推崇「量子竊賊」系列的原因。這個感受...因人而異吧。「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大家也不用互相攻擊。
另一個現象是網路與意識的緊密結合。與其說「武-科瓦奇」系列和「賭王若昂」系列有關網路,不如說關於「意識」:意識傳輸、意識拷貝、意識上傳/下載、意識集合...虛擬空間本來就有意識與肉體分離之前提。比如《盲視》,核心主題是「自我意識」,也順帶提到虛擬空間「Heaven」,因為虛擬空間是「自我意識」討論的一部分。
接下來說說短篇小說。
布魯斯-斯特林是賽博朋克風格的重要作者。有一個說法,我不知正偽:威廉-吉布森首先使用了「cyber」一詞,布魯斯-斯特林則發明了「cyberpunk」一詞,他的一篇短篇小說即以此命名。代表作《自行車修理工》發表於1996年,獲得1997年雨果獎最佳短中篇獎。在這部短短的小說中包含了巨量信息:人工智慧對人的操控、無政府主義、社會意識形態鬥爭、街頭亞文化...這篇小說最重要的不是對未來社會的描述——網路提及很少,虛擬空間完全沒有——而是那股」朋克勁兒「,無政府主義一度被認為是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涵。
尼爾-斯蒂芬森寫過一部短篇《噴流》(Spew),發表於1994年,講述媒體帝國通過有線電視調查觀眾喜好,製作新節目以賺錢——看起來是不是很Netflix?尼爾-斯蒂芬森設想網路的載體是電視而非電腦,更別提手機什麼事兒了。是啊,八九十年代,誰能預料到手機在網路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呢?
我最早接觸威廉-吉布森,也得感謝《科幻世界》,2005年登載了一批短篇,包括《約翰尼的記憶》、《冬季的市場》、《內陸》、《新玫瑰旅館》等。當年頗為威廉-吉布森的意識流文字風格著迷,尤以《新玫瑰旅館》給我印象最深。但後來看長篇《神經浪遊者》和《零伯爵》,便覺「設定轟炸」的問題太突出,有點吃伐消啊。
我曾在專欄中寫過國內涉及網路的科幻小說(不僅限於賽博朋克風格)。簡單提一下:
柳文揚是國內最重要的賽博朋克作者。早在1993年他便寫下短篇《戴西救我》,意識在肉體和網路間轉移。他寫了大量賽博朋克短篇小說,最好的是這三篇:《毒蛇》,虛擬空間嫁接偵探推理;《斷章:漫遊殺手》,賽博朋克、諷刺和罪案;《偶遇》,虛擬空間的愛情故事。生前最後一篇公開發表的短篇《廢樓十三層》是賽博朋克嫁接校園推理,但可能受健康狀況影響,大失水準。
星河的《決鬥在網路》是國內最好的賽博朋克短篇之一;楊平的《千年蟲》是國內最好的賽博朋克短篇之二。尤其是《千年蟲》,國內知名度不高,精神上致敬《猜火車》,將當代青年的迷茫融入人工智慧之倫理探討,即使在佳作頻出的九十年代,這篇小說仍給我極深印象,可列入九十年代最佳科幻小說之列。
還有這兩部短篇,我得重點說一下。
《網路帝國》,登載於1996年第5期《科幻世界》。未來世界,人類沉迷於網路,成為虛網人,他們的形象是這樣:
瘦弱的身子支著龐大的頭顱,腦門巨大,雙眼高度發達,灼灼如炬,一刻不停地緊盯著彩色屏幕。由於長年坐在皮椅上一動不動,他們的四肢已經嚴重萎縮,就像一根根豆芽菜,細弱的根腳支撐著大腦袋,幾乎跟機器融為一體了!他們似乎已經徹底摒棄了吃喝拉撒睡這一套凡人的生活內容,各種電極聯接著他們身上的神經,渴了、餓了,近在咫尺的營養液注射器,便會自動向其體內注入一點兒高濃度的氨基酸和蛋白質,以維持那可憐的血肉之軀的最低需求;困了,自動睡眠器會讓他們的大腦一分為二,一半繼續工作,一半小憩片刻……
《日落了,卻沒人寫詩》,登載於2000年第8期《科幻世界》,主角在網路公司上班,他的工作是這樣:
這40個小時里,我在做莎士比亞系列,就是把老莎的劇本分解,序幕、高潮、結局都編成若干模板,用戶可以任意組合,只要你願意,你可以讓朱麗葉死而復生,結婚生子,就是這麼一回事。這就是我的工作,我把各式各樣的文學拆散,寫成軟體工程師能輕易看懂的語句,然後由他們編程。我就像解牛的庖丁一樣,肢解成塊,交給機器製成香腸。
主角厭惡自己的工作,他認為網路正在吞噬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文學、愛情(他抗拒虛擬性愛,為此和女友分手)...
我之所以把這兩篇拎出來,是因為——對於科技發展的憂慮,是由來已久之事。比如97年克隆羊誕生後,有不少關於克隆倫理的討論,趙海虹的《伊俄卡斯達》便是憂思的反應。99年底社會流傳「千年蟲」的擔憂,危言聳聽者甚至揚言「千年蟲將導致計算機文明的崩潰」。還有網路沉迷,《科幻世界》曾登載不少關於網路沉迷憂慮的小說:《斷章:漫遊殺手》、《MUD——黑客事件》....《網路帝國》中對「虛網人」形象之描述,來自當時頗流行的觀點:網路將導致人類進化出病態的外形。對此我想說——現在大家都用手機上網,「網路人」的外形該修正啦!
上述種種憂慮,事後看來只是杞人憂天——誰還記得「千年蟲」的事兒?而現在總愛擔驚受怕的人類又說起人工智慧了。對此我依然一笑置之。我說過,對於科技的態度,我是理性樂觀派。而科幻小說總是充斥著對「科技異化人類」的警醒,頗令我厭倦。這也是我為何多次推薦科伊-多可特羅的《出賣月亮的人》,其科學樂觀主義精神在科幻作品實為罕見。
上述提及的作品,大部分有單行本或電子版或雜誌版,若感興趣可搜來一讀。
推薦點近期的
2013年,Dave Eggars 的The Circle,似乎已經被改成電影了
2015年的, Reif Larsen的I am Radar,魔幻,bookish,充滿知識分子趣味。
威廉吉布森其實還是應該提一下,《模式識別》三部曲(Pattern Recognition, Spook Country,Zero History)在近年來看起來都未必會被引入。
然後德里羅的大都會也算吧。
真名實姓
個人以為比較硬又讓人心生嚮往的
《奇點天空》系列
《幡雲世界》系列
《量子竊賊》中前期的描寫幾乎讓我透不過氣來,但個人還是喜歡前兩本。
《奇點天空》個人以為最佳,好希望有一天能成為「節日」的一員~~~~~
真名實姓,好像是一個集子,特別好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新科幻》改刊成《今日農業》一事?對科幻雜誌乃至科幻文學有何影響?
※如何評價《三體》中程心這個角色?
※寫出《三體》具有怎樣的物理基礎?
※如何評價《科幻文匯》?
※有哪些途徑可以投稿科幻小說?
TAG:科幻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