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學術界和文藝界都這麼左?
像是IVY系列的都左到不行,右派想要在校園裡培植力量都難。文藝界也是,好萊塢都是左派天下了。
知識分子應當隨時與社會的主流——資本和權力——保持距離,保持批判和審慎的態度。
正是因為美國主流偏右,經濟和政治上都是。所以知識界和文藝界偏左。僅此而已。我國作為一個奇異的組合,知識分子們要麼和資本攪在一起批評國家佔據制高點,要麼和國家眉來眼去批評資本博得人心,得盡了好處還要有個牌坊,真是再便宜的買賣也沒有了。學術界要靠實名反對主流觀點才能揚名。
藝術界要靠草根群眾點贊買單才能獲利。
這都決定了他們具有天然的左翼傾向。
以republican為代表的美國的右勢力,其價值觀是偏保守主義的,其經濟觀是鼓勵強者愈強的。保守主義主張沒事別瞎折騰,可是不折騰如何體現學術界那群時代先鋒的價值?
鼓勵強者的經濟觀必遭占人口多數的底層反感。有藝術作品為自己出頭髮聲,草根階級自然大有共鳴。而得民心者得實惠,得屌絲者得天下,這早已是商業鐵律。往左站實在是個strictly business choice。
我知道這個視角很庸俗,但是我覺得這就是本質。沒人放到檯面上來講罷了。以職責來說:
經濟界負責結成共同體,共同體越大,消費的可能性越大,消費文化的力量才越大。而學術界則負責解構共同體,沒有對共同體的結構,就沒有對學術元素的剖析和對學術體系的批判,整體學術範式就不可能進步和變化。所以學術界會相對左一些。因為這兩者都遠離目田市場。
因為這些行業太依賴民意了,也就是民意對他們的前途影響很大,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等標籤對他們的殺傷力比較大
蟹妖,怒答
- 《極左、左派、右派、極右的區分與現狀》這文被秦暉在一個地方說並不是出自他的手筆。因此一般很少引用這篇。但是既然有人引了,那我就提一下這茬事。
- 胡天翼的回復有偷換概念之嫌,單從republican的字面意思出發,不顧及其宗教及自然權利傳統。得出只要保守就是republican/右派的結論。甚至直接右派=保守派=conservative,嚴格意義上的保守主義,乃是一種反對急劇變革的正統態度,這很可能是一種必要的、且毫無疑問也是一種廣為人們持有的態度。在法國大革命以後的一個半世紀里,保守主義在歐洲政治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興起之前,保守主義的對立面一直是自由主義。 此時離羅斯福所謂新自由主義出現尚遠。你難道能說古典自由主義即左派?更別說在美國的歷史中,壓根不存在這種衝突。因為歐洲的自由主義,是美國的基本傳統。所以美國傳統的捍衛者亦是歐洲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
- 簡單地劃分左右是毫無意義的。有人將納粹黨的25點綱領抽出一半來問那些社民派是否贊同,這樣釣魚的結果是社民派紛紛成為了半個「納粹分子」;然而,如果以相同的手法,同樣可以發現美國共產黨的綱領里有1/3是自由意志主義者的主張。在歐洲普遍陷入混亂暴力的20世紀2、30年代,若是考察鬥爭雙方的經濟觀點,會發現差距是非常小的:且不論德國、義大利,被很多人奉為抗左英雄的弗朗哥也維持了貿易保護和工團主義,僅僅是給有地農民留下了私有權而已。法西斯主義相比共產主義可能要溫婉一些,因為它是真正起家於群眾運動的,這也決定了它的原則性要更強一些,日本歷史教材中提到,軍國主義的日本曾希望拉攏蘇聯共同對抗英美,而德國的一意孤行打破了這個計劃。在巴蒂斯塔統治古巴的時候,工會領袖同樣也是這位獨裁者的座上賓。還有20世紀初期的瑞典、智利……自由黨,即那個更支持議會制度的黨,與熱衷於福利和最低工資法的社會主義黨人混雜在了一起,並逐漸被後者吞噬。在阿根廷,支持經濟自由的政黨顯然在花大力氣反對教會權力,而眾所周知,正是剝奪教會權力的改革成為了割裂西班牙的利刃,將那個國家拉入內戰。
- 學術界:這是個好問題,解釋學術界偏左,(如左的一塌糊塗的常春藤圈子。)我們需要了解知識分子的反自由心態。
- 知識分子與專家、學者有區別,如果一個專家、學者進入到非專業領域發表非專業議論,此時的他僅僅是個知識分子。 自由是個多美好的辭彙,裴多菲熱愛它,馬克思熱愛它,搖滾明星們都熱愛它。這使得自由主義者面目種種,但萬變不離其中——要麼他人的財產是地獄,要麼他人的道德是地獄,我們知道這個思維的終點是誰,薩特這號人,很難說他直接害死多少人,但可以說他間接害死了不少人。不過他的粉絲源遠流長,好人活不長,因為好人要篤守的太多,禍害卻永遠是對的。說的再簡單一點,對窮人有利的方式,左派知識分子們想讓比爾蓋茨們保護窮人,右派主張讓比爾蓋茨們失去特權,充分地競爭起來——銀行家們並不知道往哪裡投資,但是那些知道政府想要他們往哪投資的發了大財,以至於「不可以倒閉」,他們拿這種錢來施捨給窮人,但好像不是直接發錢,還要更多的人把資金從他們的事業中抽出來付諸這種事業——浪費和特權永遠是可恥的,無論它多麼慈眉善目。順便一提,跟這種「道德」做鬥爭是很多右派永恆的信條。
- 無論在哪裡,知識分子都有一種救世主心態,希望世界更公平,正義。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夠改變世界。再演繹一點就是社會主義心態。因此必須有宗教力量來制衡。知識分子在判斷一個新的觀念的時候不是看該觀念本身的優點,而是根據這種觀念是否符合其一貫的世界觀加以判斷。比如社會主義,在左派知識分子看來是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延伸,是符合其一貫的世界觀的。當然大多數知識分子既不是出於個人的私利,也不是出於邪惡的動機,而是出於最為真誠的信念和良好的意圖。問題在於,這些知識分子一般都只根據某些普遍的觀念來判斷一切問題,不假思索地將某個科學或技術領域的原理運用到其他一切領域。知識分子在對一個新觀念進行判斷時,往往根據它們是不是符合他所接受的「普遍觀念」,符合他認為進步的那種世界觀。出於理性的自負,他們試圖將社會改造成他們理想中的樣子,從而倒向計劃經濟和歷史決定論。
- 他們確實是社會思想上精英,引導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可是對市場過程卻有著錯誤的理解。知識分子出於道德倫理觀作怪,對於市場利潤動機有天然厭惡,一定程度上他們沒有弄清市場的邏輯和運轉方式,很多知識分子覺得,一個由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體系,要優越於那種每個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的社會體系。這是嚴重的誤解市場,正確的是每一次交易,只要是自願的,必然帶來社會總福利的增加。自利的同時也會增進別人的福利,這不是零和博弈,而是WIN-WIN。
- 市場獎勵的不是創造最高價值的人,而是獎勵滿足了最大需求的人。知識分子自以為自己創造了最高價值的東西,而同時又利用文字進行記錄,傳播。那些在學校教育中因為學習優秀而受到獎賞的人,到了社會之後,普通的民眾對他們的產出(知識)卻不感興趣,這使得他們對自由競爭的制度感到失落。而一個從上到下的指令系統就可以使知識分子最有用的利用其自以為是的知識。出於失敗者的嫉妒和怨恨而反市場反自由,因為他們在市場上並不成功。因為市場所獎勵的那些公眾喜歡的東西。可能是沒有多大價值的研究,或者有可能根本就是沒有任何思想內涵的東西。正是這種心理落差,使知識分子對市場資本主義產生了衝天的憤怒,造反何須有理,造反就是一種心態使然。知識分子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掏錢購買知識產品的公眾身上、而不是出在市場機制本身上。 用王小波的話來說,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學術界偏左,就是對自己在自由市場里混不下去的無能的痛苦了。而這正是知識分子反資本義的原動力,這種原動力與其他人類先天性免疫缺陷:例如好為國師,熱衷於販賣良心,迫害妄想症,流氓無產者情節,懶惰,嫉妒,偏執狂等等結合起來,把這種病傳染的一發不可收拾。
- 文藝界:
- 文藝多寫人的煩惱痛苦——不如此就沒有宣洩衝動,當然商業娛樂性質的文藝另說。對於這種煩惱,左派傾向認定為「社會」、「制度」之過,右派則清楚原因在於人性本身。在右派看來,生活無憂無慮的白人中產階級婦女也是要痛苦。所以左派搞文藝喜歡加入自己怨恨性的社會觀點。也有蘭德那種以小說搞宣傳的右派,但實在是少數。奧斯丁、伯格曼這種頭腦明澈理性清明的文藝家,其實也是右派范兒,但正因為他們認知靠譜,所以不涉及政治。 可以理解為市場這種鼓舞人心的向上力量和文藝氣質不符。而這也是文藝界偏左的原因。但是,藝術家是個特殊群體,每個藝術家是不一樣的,政治立場也是不一樣的。文人思維,浪漫主義,都使人變左。 社會的表象和機理是兩回事,而大多數文藝工作者的注意力都集中於前者。一個優秀的作家同時還要明確支持私產至上、自由貿易等右派觀點。這標準過於嚴苛了。很多情況下,作家都有點鄉愿,本身並沒有一個堅定的、一以貫之的立場。我想,這無論如何不是缺點。 右派的主張,如私產和個人主義還是可以從作品言論判斷的,不須明確表態,但是自由貿易的確不表態看不出來,而一般文藝人士又不理這茬。福克納和賽珍珠就算上吧,單憑反共或反極權一條太寬,如果你去問那些大作家,估計絕大多數都反。像很多美國人一樣,厄普代克可能是受了錯誤的新聞報道的影響。說道斯賓塞,不是寫過《風格的哲學》嗎,好像跟文學沾邊了,那這樣柏克不是也能算,給柏克寫悼詞的作家哥爾斯密應該查查,還有斯特恩,舉個例子,迪斯雷利這種無道德的花花公子、自由貿易的反對者、輝格黨開化殖民地理想的障礙、哈耶克最推崇的政治家格萊斯頓的終身敵人也可以算作「右派」嗎?……
- 就我個人來看,對國家權力的深刻懷疑;愛自由甚於愛平等;對進步觀念保持一定懷疑;特殊的愛國主義;對宗教的起碼尊敬。以此原因其實還是可以得到一些電影的,如反國家對個人的侮辱與迫害的《竊聽風暴》,國家機器過於強大,科技或者某種正義能力壟斷司法的《少數派報告》,防範集體主義癔症的《浪潮》,捍衛法治的《十二怒漢》,對科技進步保持警惕。以及與敵人適當妥協的《黑客帝國》,反烏托邦及科技篡奪上帝的權威的《千鈞一髮》。但是總體來說,右傾的電影,就是文化人看不起的低智和美利堅主旋律電影。至於文學上,
- 無論如何,只有自由的市場,才能養活,並且誕生出偉大的藝術家。 發達的經濟才能支撐起一個健全的,完善的藝術市場 。這個系統包括:藝術家的創造。贊助商,畫廊,基金會的支撐。藝術品原材料的提供,比如顏料,畫布。藝術家的模特。藝術家的工作室(房地產)等等,這些都直接和市場發達程度,開放程度有關。
左派有名,右派有錢,大家trade-off~
……其實芝加哥學派不是挺右的么………………
推一本N年前看過的書,作者Allan Bloom是保守派傳人,對當時美國大學的冷嘲熱諷就夠我等心驚肉跳了(這是要置天朝大學於何地啊)美國精神的封閉 (豆瓣)不僅是美國學術界,基本上所有歐美學術界都是左派為主。理解這點,可以從左右派的區別入手。
左派和右派的區分標準
這個標準可以參考秦暉先生《極左、左派、右派、極右的區分與現狀》一文,這裡摘錄一段:左派比較支持平等,強調建設福利國家,更多的通過國家干預手段幫助弱者,右派比較強調自由,反對過高福利,比較支持競爭,反對國家干預,強調建立「弱」政府,反對對於強者的過多限制。但左派和右派的區別只基於對平等與自由的偏重上。左派更偏重平等一點,右派更偏重自由一點。對基本限度的平等與自由權利,均持有同樣的共識。
請注意,秦暉先生的這個定義是當代左右派的區分方法。
右派常常被視為「保守派」。這裡的「保守」(conservative)不要加上是非價值判斷,因為這個「保守」的內涵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的。比方說在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以前,「保守派」往往保守到反對每個人擁有相同的基本政治經濟權利的程度;而現在歐美的保守派幾乎不可能在這點上有異議了——即秦暉先生那段話的最後一句,也就是說,保守的「閥值」提高了。
左派帶動社會保守價值觀底線的提高
社會共同價值會不斷變化,這與左派們的努力分不開。以前美國的黑人不被視為「人」,在當時左翼人士的推動下,情況得到扭轉。現在美國對非洲裔及其他少數族裔的照顧愈來愈多,已經到了白人覺得自己被歧視的程度,於是有一部分右派人士主張不要進步一優待少數族裔了,否則損害公平,但對此當代左派不這麼認為。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大家會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一定共識,於是保守價值觀底線再次提高。思想精英多左派
社會需要右派,因為作為保守派,他們所需要做的,是維持現狀,保持整個社會運轉的基本穩定。因此,大多數社會,右派占的數量往往更多。而且比起成為一個更具批判精神的左派,做一個右派真的比較容易:只需要堅持從小到大所見所知的觀點即可。成為左派,往往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對一套現有的,基本運轉正常的制度進行批判,發現其中的問題,提出新看法。故沒有一定知識是做不到這些的。於是,在那些聰明人集中的世界名校里(它們一般也是學術界的主要堡壘),左派雲集應該也不奇怪。另外,由於這些大學經濟基礎雄厚,社會地位高,在裡面讀書教學研究的師生生活壓力小,相比於天天為了討生活不得不改變自身,順應社會運作規律的平民百姓,他們更有條件跳出原來的框框進行暢想。
做右派的優點:它對個人知識要求不高,整套價值觀是經過多少代人實踐形成的,因此起碼它是說得通的,但缺點是,右派往往會顯得很乏味——大多數右派不是右派知識分子,而是那些朝九晚五,天天在菜場里討價還價,勸兒女趕緊結婚生子的阿姨大叔們。
做左派的優點是,他們的觀點新穎,又因為這些觀點與社會傳統觀念不同,未經過也不太有機會實踐驗證,別人很難說他們必然正確或錯誤,所以各種可能性都存在,束縛比較小。至於缺點顯而易見,主流價值觀是不待見他們的,所以他們往往在學術界里抱團取暖。
關於文藝界的左派
我還真不覺得文藝界都是左派。拍好萊塢大片(主流賣座影片)的普遍是右派,唱最流行的歌曲的也是右派(想想「鳳凰傳奇」)。左派成主流倒出問題了,所以毛主席他老人家要文藝作品做到「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其實是很右派的想法啊。參考文章:秦暉:極左、左派、右派、極右的區分與現狀―――愛思想:學習型社會領航者在這裡上學確實感覺很難認同republican對墮胎,同性戀,醫療/稅收的政策,而這些背後的原因很多和基督教有關,學術/文藝界很多都不信教所以本質上不太符合;外加特別支持republican的大部分都是有錢的商人,白人為主,也反映出來demographic不同。還有像 tea party 這種莫名其妙的運動,雖然不是所有的republican,但是很讓人倒胃口
學術界是些什麼人?科學家嗎?
共和黨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認為進化論是騙局,認為全球變暖是騙局,科學家們怎麼可能支持共和黨?他們怎麼可能是右派?文藝界是什麼?娛樂圈嗎?娛樂圈的人要麼是LGBT,要麼是LGBT的同事朋友;很多娛樂圈的人、很多明星都是窮苦出生知道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頒獎季的時候有各種工會獎,關鍵詞:工會,他們怎麼可能支持共和黨?他們怎麼可能是右派?
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提出,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的共同點都是試圖從中世紀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經濟領域表現為節儉、勤奮資本主義精神、文化領域表現為思想啟蒙。但是資本主義發展到現在,經濟領域轉變成貪婪和享樂主義,文化領域則從批判中世紀轉向批判經濟領域的這些「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界,從起初的促使資本主義誕生,到現在反對資本主義,這樣一個轉變,就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PS:我曾經做過一篇英語閱讀理解,大意是說古代的文化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而現代文化則向人們描繪出一幅苦難的圖景,因為古代社會生活本身就很苦澀,文化就不需要苦澀,而需要告訴人們生活還是很美好的;而現代社會充斥著大量的享樂、享受,因此需要用苦難的文化提醒人們不要沉醉於現實。
以上。我覺得美國文藝界的左,主要是明星個人在左,腕兒越大越左。其原因和國內明星信王林是一樣的 —— 左這個事兒比較虛懷若谷,比較有情懷。至於劇情其實倒並沒有很。政治正確那是必須要有的,比如英雄一定要是黑的,領導一定要是女的,伴侶一定要是同的。但plot其實並不一定很左,甚至很多時候是含沙射影的右(一個阿左由於自己的信仰而花樣作死造成了慘重的後果)。
至於學術界為什麼會左,我覺得這有倖存偏差 (右的都出去賺錢了,左的留在學校教書),以及年齡偏差(學生大多年輕,而俗話說的好:年輕不左沒心,年老不右沒腦)。另外美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共和黨右傾的經濟政策和宗教的捆綁,讓我們這些經濟右派的無神論者很無奈。基督/天主意味著反進化論,這和學術界的科學發展觀是格格不入的。多少因為布希幹細胞政策被關閉的實驗室,能不恨么。Sorry,nothing personal,just business.
匿名用戶的ps我不太同意。1.古代真的苦逼?你我都沒有切身體會,只是想當然認為古代就是科技不發達生產力低人們過得苦,今勝於古。2.現代的確充斥著大量享樂消費,但帶來的真是幸福歡樂嗎?不一定。他們可能是真的感到痛苦,而不是故意嚇唬人。我想起了兩個成語:居安思危,樂極生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