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沒有更大支裝的家庭裝飲料?
01-23
通常到2.5L就已經是上限了。3L是極限。
而國外則有做到5L裝的。(圖待找,10L裝確系P圖)是出於消費水平的原因還是其他什麼考量?
我買過4.25L之上的可樂和雪碧,具體記不清容量了,那時候超市特價,大概是7、8年前,銷售可能維持了一個月,產地應該是唐山附近的某個可樂代加工廠,雪碧也有,如果有認識人可以說一下更詳細的原因。我覺得原因有下面幾個:
- 不好搬運,一個人抱一瓶就可以了,那瓶子,基本上是直瓶的放大版,應該是半米長,直徑沒有放大太多,相比之下口看起來很小,但是蓋子是一樣大。
- 難以搬運,那東西用自行車攜帶有些麻煩,如果沒有車的話,需要一個人抱著,或者其他方法固定,一個人拎很遠有些難度。
- 不能保證氣量,每倒一次,氣就少一些,那時候是一個宿舍喝,基本上兩天之後再倒,就沒有氣,只剩下糖水了。
- 沒法冷凍,實在沒什麼東西能放下他……
- 倒起來麻煩,真心是技術活,一個人倒,另一個人拿杯子,沉,而且剛開始很難掌握量……
- 這東西,說真的不實用,碳酸飲料,覺得開蓋幾次以內喝完的裝量是最好的,總晃來晃去的開蓋放氣,很快就是糖水了,完全沒味道。
總而言之,難拿,難倒,跑氣。
因為汽車普及度不高。
以及,居住條件不夠——缺少大容積冰箱(受 @趙世奇 同學的啟發)
*******************************細細想了一下,我認為「運載能力有限」是比較充分的。單看汽車的人均擁有量,局部地區或許已經達到較為可觀的數字,但以我主觀臆測,汽水在這些人群的消費習慣中需求不大。另外,同體積的多罐裝或多瓶裝飲料受「運載能力有限」影響較小,因為它們大都提供容易運輸的包裝(比如紙箱),而大瓶裝飲料缺少這個特性。針對汽水,我也贊同 @貓大叔 及 @黃文博 的「受生活習慣影響」的看法。
這個問題其實是快銷業推新包裝的一個共性問題,不外乎要從幾個角度去考慮:1. 消費者需求:有哪些場合消費者可能需要10L的飲料包裝?(就餐,在家分享)10L的價格在什麼樣的價位消費者是願意掏腰包的2. 平衡企業短期和長期的市場份額和利潤:飲料的大包裝無疑是出量和市場份額的包裝,但通常來講也是最損企業利潤率的包裝。要平衡短期和長期的效益問題,就需要制定策略和戰術,比如是否考慮只是逢年過節才推出10L包裝,比如是否限制10L的出貨渠道,進而控制其銷量佔比,不影響財務利潤率
3. 價值鏈:通常大包裝的每升零售價格低於小包裝,所以如果連2.5L包裝的價值鏈都很差的時候,推出10L就是天方夜譚了
回到國內市場和飲料來看,我覺得最個性的問題就是價值鏈,消費者的差異還不足以說明國內沒有對更大包裝的需求:1. 零售端:飲料市場競爭激烈,零售價格對比國外市場便宜:國內的500ML包裝零售價3元,2.5L 7.5元,而國外,如美國,歐洲, 600ML小包裝一瓶都1.X美元/歐元,連泰國的可樂都是一瓶4-5元2. 供應鏈角度看:大的飲料廠商因為有很強的全球採購能力,所以其在各國的飲料採購成本幾乎可以視作一樣,但國內中下游的物流倉儲成本特別是運費的高企,導致國內飲料的毛利率對比其他國家低得多所以,國內市場包裝誠如提問者的觀察很仔細一樣,出到3L已經是極限了,因為3L以上的包裝意味著這家公司除非玩不正規的,基本上是虧錢的買賣。
日本的飲料市場也正是因為其高利潤率(至少是可口可樂最賺錢的市場),推出5L包裝是合情合理的,就如同在美國的超市,你總能以很優惠的價格買到多包裝的易拉罐,並不比單買一罐貴多少一個道理。我同意@鋼盅郭子 的答案,但還想說得細一點兒:
購買習慣。
鄰國日本,可樂最大包裝是1.5L。茶飲料的尺寸較大,最大2L。這麼分布的原因很簡單:媽媽們都是騎著自行車來買東西的,太大了拿不動,太小了不好拿。10L的可樂,重量應當是10kg左右,以目前國內超市的採購人群來看,目測單手能提起10kg的瓶子的人不超過10%。尤其是大爺大媽們,10kg基本就是載重極限了。樓主先證明一下10l的是真實存在吧,我以前看到本題目的配圖的原圖就判定有很明顯的ps痕迹
國外一家子四五口人 國內?黑人問號?
個人覺得各大飲料公司可以製作特大量裝,類似於肯德基麥當勞那種很大一台的飲料機。像我們這種一天不喝可樂會崩潰的人而言,絕對是好東西。
孩子少
拿來當啞鈴?
推薦閱讀:
※為什麼消費偏高的場所,裡面妹子的平均顏值也明顯偏高?
※要配齊杜少的「男生需要的基本款」系列得要多少錢?
※非打折季去香港,有什麼消費建議嗎?
※未來三年內,哪些中產階級消費有可能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