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如何記錄軍功?真的是要割頭割耳朵嗎?


從戰國商鞅變法提出以首級記軍功,以軍功定爵位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計算軍功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斬首一種,但是前期的斬首和後期殺良冒功之類的又頗有不同。

我在其他問題的回答中其實也提到過,受影視劇以及小說等文藝作品的影響,很多古代戰爭的真實情況往往被大家質疑。就拿lz提出的這個首級記功來說,肯定會有很多人質疑:難道每個士兵殺死敵人之後都先割取首級么?被別人搶走怎麼辦?每個人都割首級,豈不是亂套了?但是這就是事實,么有辦法。

首級記軍功也有兩種形式,對於大頭兵,也就是行伍中最底層的小兵來說,殺掉一個敵人之後砍下敵人的首級,如果活著打完這一仗,帶著人頭回軍營報功。另外呢,也有那些比較雞賊的,手比較快的割死屍的首級回來報功——當然,這兩者都需要你在割首級的時候沒有被其他敵人整死(自己人應該不用擔心,大多數情況下用袍澤首級報功還是比較危險的一件事)。至於割取首級會不會導致行伍凌亂,給敵人以可稱之擊的問題,參考一下三國演義里漢中蜀魏對戰時蜀軍一邊撤退一邊扔東西時曹操趕緊鳴金,以及文丑的部隊忙於搶糧食而被曹操擊潰的案例,大家就能明白所謂令行禁止在古代是多難的一件事了吧。

對於高級軍官來說,麾下所有士兵的斬首總數即為其軍功。比如戚繼光抗倭期間彙報的斬首XX級,就是戚繼光的軍功,朝廷按照斬首數量對軍官進行嘉獎和晉陞(發錢,封爵,陞官之類的)。基本上,宋朝以後武將只能從斬首數中得到功績,收復失地或者剿滅敵人這種大功勞一般是由軍事行動的最高負責人(基本上都是文官)和監軍(宦官)分享。這也是為什麼殺良冒功在亂世軍紀不穩的時候那麼盛行,軍官為了自己的權利縱容手下擄掠,一方面可以供養自己的軍隊,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攫取功勞。

至於割耳朵鼻子之類的,歐洲肯定有,中國歷史上也有,但是一時也想不到實行與什麼朝代,總之也和首級是一個路數,當個殺敵見證而已。也別覺得割這些零部件比割首級好,帶著方便什麼的,一來你能砍死一兩個人就算是勇士了——你能砍幾十口子對面也得給你機會,看你這麼猛早就跑了,歷史上我一時能想到從大頭兵靠砍人混到高層的名將也就李廣,狄青這倆——二來,你不覺得戰場上亂鬨哄的,割耳朵鼻子這些小玩意更耽誤工夫么……


確實 割腦袋割耳朵是最常見的,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

但是軍功並不是單純靠割腦袋割耳朵算的,因為古代戰爭除了陣戰上雙方拼殺之外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偷襲埋伏以及後方補給等等等等

舉個例子,漢朝開國功臣蕭何,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都是文職武將,但是在建國之後,論功行賞,反而比其他人的爵位要高,蕭何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負責後方補給和防守,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傑。劉邦定蕭何為首功,封酇侯,食邑最多。李善長同樣負責後方,朱元璋說他「雍容無所見績」,就是說,沒上戰場,沒砍人頭,但是仍然封為韓國公,等等等等丞相柱國啊什麼的,賜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也是功勞最大。

上邊的例子可能有同學會有疑問:這能說明軍功高么?實際上是的,因為爵位歷來只作為軍功的賞賜。

從上邊的例子來說,從前線大頭兵的角度來說,拿人頭,是一定有軍功的,想要軍功,也只能是拿人頭,但是一旦砍到了一定級別,就不需要了

在戰爭中,有很多時候是比較例外的,比如宋朝以後的朝代,都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這樣的部隊,最大的優點就是其機動性,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偷襲和突擊,停下來砍人頭,實在是耽誤事。在軍團協作中,後續上來的步兵,砍人頭絕對更有優勢;在萬曆抗日援朝的戰爭中,攻擊平壤城,李如松明令禁止砍人頭,先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有時候會發生特殊情況,比如把敵人逼迫的跳河,燒死等等,都是沒辦法計量人頭的。

另外,從軍功賞賜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對於軍功的判定,軍功賞賜無非是錢財,陞官,爵位,對於在戰爭中起到不同作用的士兵和軍官,以及對於軍隊中的不同職務,軍功的判定都是不一樣的,砍人是重要指標,不是唯一指標,不然管後勤的那些基本不用混了

~~~~~~~~~~~~~~~~~~~~~~~~~~~~~~~

(這一段純扯淡,為了好玩才寫的,可以忽略)接下來,我們不妨嘗試從大頭兵的角度,在不死的前提下,獲得盡量高的軍功和爵位

相對來說,戰國時期是相當容易拿到爵位的,尤其是秦國,最初的軍爵制度是只能是貴族才能封爵,後來秦國作了修改:1貴族沒軍功,不給爵位;2大頭兵,只要有軍功就給爵位。而軍功怎麼計算呢,』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砍幾個人,給你幾戶奴隸。但是...死傷率那是相當的高,想從大頭兵靠砍人拿到高爵位...實在是難上加難。

然後,腦子要靈活,比如明末名將滿桂,真是個實在的人,明朝的時候,砍了人可以有兩種賞賜拿:拿錢或者陞官,這孩子每次都是拿錢,砍了半輩子才混到副總兵,跟他一起出來砍人的那些都混到上層了

就這樣,等你砍人砍到一定程度,總是能升個小官什麼的,這時候,你就可以不用衝鋒了,可以大喊一聲:兄弟們,上啊!!雖然有點不厚道,但是作為軍官,弟兄們砍人多,那也是你的功勞,當然,如果你對自己實力足夠自信,大可以喊:兄弟們,跟我上啊!!但是這個時候,你仍然是沒自主權的,是進是退都是上邊說了算。

只要保證不死,運氣再稍微好一點,別遇到二杆子的主將,砍了五六年人,攢人頭也攢到了中級將令了,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仗可打。這時候,你就可以想想,是轉職呢,還是接著干,只要腦袋不傻,認識幾個字,就可以到將軍那裡申請幹個文職什麼的,就算是每天跟著跑腿,也比砍人風險小啊,而且能近距離接觸到上級,學東西才是最實在的。有時間再多讀讀書,即使是紙上談兵,出出餿主意,也能混上個文職武將。要不說謀士皆可殺呢,因為他出主意的成本為0,對了,就要算他的功勞,錯了,拿主意的人不是他,主將你沒判斷好。

就這樣,你領導了一支軍隊,成為了某個戰略的一部分,這就要看天分了,和平年代混事還是可以的,真打起來,對戰局的把握,對進退的判斷,對天,地,人各個要素的運用,都是極其難的,沒兩把刷子沒準就被上級砍了,要不就是撤了。還不能黑兄弟們的軍餉,要不誰給你賣命。

再往上,就是戰略制定者了,直接跟皇帝對話,手握軍權,割據一方,如果有想法,可以參考李淵,安祿山,趙匡胤,朱棣...不然的話,像李成梁,孫承宗這樣的也行,再不然就功成身退......

~~~~~~~~~~~~~~~~~~~~~~~~~~~~~~~~


懶,也沒精力查閱那麼多史料,只是某次與同事午間吃飯討論此事,從可能性上分析下怎麼記功吧:同事的觀點就是割首級記軍功。

我們想了想,覺得在大規模作戰時是不現實的,如果一方參戰人數超過1W,陣亡超過1K,這個記功法就有問題:戰場那麼混亂,殺敵保命是第一,哪個有精力去記錄誰殺的誰,邊殺邊割首級的人隨著負擔的加重,被殺的可能性也增加。戰後清點也是一片混亂。所以,大規模作戰時,以集體記功比較合理,當然,集體中再根據情況給予個人記功,而且軍令如山,逃兵還是很容易發現的。

如果只是小規模偵查作戰,這種方式沒有太大的疑點,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將中高級軍官的首級或者其他信物作為戰功憑證是沒有問題的,畢竟這種人少,真俘虜或者擊斃了,對整個戰局是有影響的,除了傷敵士氣,也破壞了敵方的指揮協調能力。

願意的朋友可以一起討論下~


請問您指的古代是具體什麼時候 每個朝代甚至每個國家都是不同的

樓上說的秦國是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商鞅變法有內容耕地有功可授爵,殺敵人多可授爵。

剛開始的時候 是砍人頭 100個頭百夫長 1000個千夫長 所以人頭也叫首級,首就是頭 級就是晉級。 後來人頭由於不方便攜帶,所以改砍右耳,按照右耳的數量計算。

其實包括幕府時代的日本,看動畫里可以看到一般的武士有兩把刀 一長一短 長的就是太刀或者砍刀。短的叫肋叉,兩個作用 一是自殺剖腹,二是砍敵人首級


割啥頭啊?頭大多不好拿啊?再說打仗的都是男的,要割就割雞雞。

聽過日本動畫《聰明的一休》主題曲么?「割雞割雞割雞割雞割雞割雞,我們愛你……」


推薦閱讀:

梁山伯喜歡祝英台的時候,梁山伯心裡的祝英台是男性還是女性?
古代醫學大牛眼裡的燕窩是怎麼樣的呢?
為什麼中國一個化學元素沒有發現?
遇見一位斯文小哥的提問應該怎樣回答?
《詩經》中哪一篇/句最悲傷?

TAG:歷史 | 軍事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