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到底是無神論者還是泛神論者?

剛剛百度了一下,上面有兩段話;「偉大的荷蘭思想家別涅狄克特·斯賓諾莎(BenedietdeSpinoza,1632—1677)是歐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英勇的無神論者」;「哲學上,斯賓諾莎是一名一元論者或泛神論者。他認為宇宙間只有一種實體,即作為整體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這個結論是基於一組定義和公理,通過邏輯推理得來的。斯賓諾莎的上帝不僅僅包括了物質世界,還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認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組成部分。斯賓諾莎還認為上帝是每件事的「內在因」,上帝通過自然法則來主宰世界,所以物質世界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擁有完全自由的,而人雖可以試圖去除外在的束縛,卻永遠無法獲得自由意志。如果我們能夠將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就愈容易與上帝合為一體。」


斯賓諾莎是典型的泛神論者,「神即自然」,在嚴格意義上不是無神論者。

--------

補充:無法發布評論,略作補充。

這個問題當然可以有更細緻的學術討論。但就一般性理解而言,泛神論主張神之於萬物,既超越(transcendent)又內在(immanent),斯賓諾莎乃比較典型的泛神論。至於思想與廣延,是神的兩個屬性,本質的兩種表現方式,未可偏於一端。


在斯賓諾莎哲學體系中,神=實體=自然,所以嚴格意義上應屬於泛神論。

至於還有的說法認為斯賓諾莎為無神論者,是因為斯賓諾莎是在基督教自然神論的大背景下提出泛神論,對於崇尚人格神的自然神論來說,泛神論的神即是自然的觀點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接近或者等同無神論了。


問題中兩段看似矛盾的話,第一段的出處是商務印書館於1963年11月1日第一次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神學政治論》一書開頭,譯者溫錫增寫的譯序;第二段出處似乎是維基百科,我沒有找到更早的原始出處。

斯賓諾莎認為神與世界是同一的,非常標準的泛神論觀點,@唐逍 也說得很清楚。

至於譯者溫錫增說他是「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英勇的無神論者」,恐怕與1963年中國的政治文化背景有莫大關係。


有神論、自然神論及泛神論都是自然觀上的唯心主義,只有無神論才是唯物主義。所以,斯賓諾莎是泛神論還是無神論者,其實是斯賓諾莎是唯心主義者還是唯物主義者兩種觀點之間的爭論。而列寧又認為哲學論爭的本質是階級鬥爭,斯大林將這一觀點落實了,所以對斯賓諾莎哲學的性質判斷遂成為了一個政治問題。

如果溫錫增在當時的政治氛圍里提出該問題應當存疑,恐怕不只是冒政治風險那麼簡單,事情會變得很嚴重。

且不說這是1963年出版的《神學政治論》出版前言里的話,就是1958年出版的《倫理學》(賀麟譯,商務印書館)的出版說明就早已是這樣評斷的了:斯賓諾莎是「荷蘭的偉大哲學家、唯物主義者和戰鬥的無神論者」。但這其實還不是最早的論點,因為這兩部還只是建國後較早一批譯著,早在建國前中共就組織翻譯過關於斯賓諾莎的概論性蘇聯書籍。即對斯賓諾莎的定性首先是從蘇聯傳來的。更曲折的是,它此時已經是蘇聯兩次大型哲學爭論/政治鬥爭的一個結果。

首先是機械論派和辯證法派的論戰,接著是對德波林派的批判。至遲在斯大林實際掌握政權的次年即1930年,「兩條戰線的鬥爭」給了斯賓諾莎一個斯大林主義的評價。在1936年盧心遠譯、米廷等著的《斯賓諾莎哲學批判》中,有對兩次鬥爭具體經過的詳細介紹。扼而言之,機械論派過分貶低了斯賓諾莎的唯物傾向;而德波林派將斯賓諾莎提升到一個辨證唯物主義者的高度了。正統的認識是:斯賓諾莎是有歷史局限性的唯物論者,不是泛神論者,是無神論者。

顯然,斯大林哲學強調的仍然是其中的唯物一方面,而不是各打五十大板。機械派是「左」的思潮的表現,認為哲學是資產階級的思想武器(斯賓諾莎哲學因此被貶低得一文不值,成了經院神學);而德波林高度強調哲學特別是辯證法的巨大作用(斯賓諾莎哲學因此被打扮成辯證唯物主義,以說明歷史上的哲學具有何等進步意義),要「哲學指導一切」,被斥責為「孟什維克」。較之機械論派取消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斯大林還是要保留哲學界,保留哲學界、編輯哲學教科書、普及哲學教育是有利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只是馬哲不能凌駕在黨之上,要貫徹列寧主義的黨性觀。兩者之間,哲學虛無主義偏離得更遠,正統哲學傾向於德波林一些,無神論和唯物論就被基本沿襲了下來。資產階級哲學的教育是必要的,並且要從「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路徑闡釋哲學史,要充分肯定它們的這兩點積極因素,最終為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戰勝」更好地服務。斯大林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哲學指導方針影響深遠,即使後來打出「反對教條主義」的旗號,從本質上講現在中國、前蘇(修)也沒有在名義上脫離這個框架,馬哲仍然具有指導地位,同時又是黨的侍從。

此外,西方哲學界新斯賓諾莎主義對斯賓諾莎的泛神論甚至更唯心化的解讀——當然不是機械派那種批判性的,而是褒揚性的——遵循斯大林主義的哲學定性標準,都是「帝國主義的某種企圖」。關於這一點可參見1959年譯出的《斯賓諾莎的世界觀》的最後一章。

因此,回到1963年來,出版說明到底該怎麼寫,答案是很明了的。如果是泛神論,要麼是褒揚,要麼是貶低,即要麼是資產階級新斯賓諾莎哲學,要麼是機械論派;如果是無神論,要麼是褒揚,要麼是貶低,即要麼是德波林派,要麼是瘋了。

對於溫錫增和商務印書館編輯部來說,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斯賓諾莎是有歷史局限性的唯物論者。

一點補充

概括地說,這裡存在兩個「對子」。

1.斯大林主義和後斯大林主義的觀點分歧,表現在斯賓諾莎的人物評價上,就是前者偏重唯物,後者偏重唯心。在中國,這種官方新提法應該是傅有德1984年首先使用的,從洪漢鼎開始,迄今的教科書都採用的是泛神論。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的郭沫若也把斯賓諾莎稱作泛神論者,57年文集里加的註腳又說斯賓諾莎是唯物論者。前左後右,唯物對應左,唯心對應右。

2.機械論派和德波林的辯證派對斯賓諾莎的歷史評價的觀點分歧,表現在前者偏重唯心,後者偏重唯物。在這裡卻是唯物對應右,唯心對應左。

可見:

評價斯賓諾莎到底是無神論還是泛神論、是唯物還是唯心,根本就與左右無關,與政治無關,根本不存在階級鬥爭,只是純粹的學術問題。

跟左右有關的是如何評價斯賓諾莎的思想。不管到底說它是唯物還是唯心的,它的思想總是在那裡不會變的。是肯定還是否定?前者偏右,後者偏左。要說這裡邊存在階級鬥爭,還有那麼個道理。

所以某些人士如果站在某些立場上,可以說現今的態度或者政策有修正,但如果說這種觀點就是修正,還是很勉強。如果偏要說就是,泛神論的提法降低了國內西哲教材論證馬哲至上的效力,沒辦法那樣輕易地得出馬哲高於資產階級哲學的結論——事實上也的確客觀如此——但如果跟態度無關,為什麼不能是機械論派那種極左呢?所以把第一個問題以這種方式政治化,仍然是武斷的。

有了以上對政治立場的撇清,現在可以說:

當時以一種毋庸置疑的口氣斷言斯賓諾莎是無神論,好像說他是有神論就走資了一樣,還是很奇妙深刻的。真理跟價值、歷史跟邏輯相統一的前提是:它們各自都是獨立的存在。畢竟個人認為斯賓諾莎應該被算作泛神論者,他不是唯物主義者。

此處不詳述。本文只是考古學回答。


三流大學本科生解答,歡迎指出錯誤並嘲笑。

我們作業正好和這個問題有關,一下是我的回答。斯賓諾莎是最偉大的猶太教哲學家之一,羅素稱讚他是偉大哲學家忠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

斯賓諾莎受笛卡爾影響很深。他的理性主義、哲學方法和他對哲學主要問題的選擇甚至在哲學術語(如實體)上都與笛卡爾如此相似。斯賓諾莎之於笛卡爾就像普諾提諾之於柏拉圖,不僅僅是一個學說的追隨者,在許多觀點上斯賓諾莎為笛卡爾開創的大陸理性主義帶來了新東西。

斯賓諾莎對世界本性問題的認識方法與笛卡爾一樣,都認為只要遵循幾何學的方法即試圖從清楚分明的那些第一原理出發並試圖從中推演出全部知識內容,就能獲得有關實在的精確知識,關於萬物的知識都是必然來自宇宙的第一原理或依據,就如同幾何命題必然由其邏輯前提推演而來。宇宙是一個因果鏈條,鏈條上每一環節都必然與前一環節相聯繫,正如數學證明中,一個命題是另一個命題的必然結果。

在世界本性問題的處理上,斯賓諾莎認為在事物的真實本性上,上帝是先於任何其他事物的,而且哲學必須首先闡述有關上帝的觀念,我們最高的善就是對上帝的理智的愛,在這一點上他拒絕了笛卡爾的做法(即從他自己存在的清楚分明的觀點和「我思故我在(I think before I am)」的公式出發推導出哲學的其他部分。)如果說笛卡爾是「我思故我在」,那麼斯賓諾莎就是「上帝在故我在」。

斯賓諾莎眼中的上帝不是與人同形同性的,而是非人格化的上帝,更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口中的邏各斯,他是把上帝和整個宇宙看做同一的,即我們現在稱之為泛神論的觀點。就像《聖經》里描述的那樣:「我們活在上帝裡面,行在上帝裡面,並在它裡面有我們的生命。」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就好像這兩個詞是可以互換的。

之所以這樣理解斯賓諾莎上帝的概念,是從如下的定義中得出的:「上帝,我理解為一個絕對無限的存在,就是說一個包含無限屬性的實體,這些屬性中的每一都表達了永遠無限的本質。」他又說,「我承認,所有事物都服從於上帝漠不關心的意志,並依賴神的反覆無常。」在斯賓諾莎看來,這一觀點要比那種以為上帝為了善而行事的觀點更接近真理,因為持續後一種觀點的人似乎將某物置於上帝之外,並獨立與上帝,上帝工作時將其視為模型,或者將其視為目的,就像去搶一個目標一樣,實際上這只不過是是上帝服從於命運,是對上帝最為荒謬的看法,而我們表明上帝是事物的本質和存在的第一因,並且是唯一自由的原因。

事實上,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連續推理論證,斯賓諾莎得出了實在的最終本性就是單一的實體的結論,他把實體定義為「在本身中並且通過本身而被設想的東西;我指的是這樣一種東西,它的概念的形成不依賴於任何別的事物的概念。」就像我國西晉玄學家郭象思想體系中的「獨化論」,「凡得之者,外不資於道,內不由於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

關於屬性,斯賓諾莎認為它是「被理智理解為構成實體的本質東西。」由於是從我們人類有限視角來考察上帝,所以我們只能理解上帝的兩種屬性,即思維和廣延。在笛卡爾看來,這兩種屬性顯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實體的存在。但笛卡爾卻很難解釋兩者之間產生關聯的原因,另外笛卡爾認為上帝是截然不同並相互獨立的實在,在這兩者之間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交流,同樣無法解釋的是上帝是一個純粹的精神為何會將運動賦予物質,在斯賓諾莎看來這根本不是問題,因為思維和廣延只不過是單一實體無限屬性中兩個罷了。

至此二元論讓位於一元論,有神論讓位於泛神論,互動論讓位於平行論。


泛神論者。萬物有靈,跟艾默生有點像。

其實最牛逼的科學家,很多都是泛神論者。包括愛因斯坦,他所言的God,只是表示對某種神秘力量的指稱,跟基督教的上帝還不太一樣。

愛因斯坦關於上帝最著名發言來自於一封電報,在這封電報里來信者讓愛因斯坦用不超過 50 個字來回答此問題,而愛因斯坦只用了 32 個:

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他以萬物之秩序示現,不會幹涉人的命運和行為。


斯氏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個匿名的佛教徒或者道教徒

我認為商務印書館出這樣的前言是為了逃避審查。顯然一般審查者是看不懂深奧的哲學內容的,他們只會為審查而審查,只看懂前言,沒心去深究倫理學的內涵。大家都說有神論一定唯心,無神論一定唯物,是不準確的。這些說法都是恩格斯那批人 人為界定的。事實上唯物唯心和有神論無神論的觀點都是人所界定,個人認為斯賓諾莎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的,但是是有神論

詳細證據可以看《書信集》。

他通篇的長篇敘述都是講的泛神論這一點。我們說的 「無神論「,其實都是指關於 非 亞拉伯罕諸教的有神論,而很多人往往混淆這個概念。那麼按照這一點看來,佛教也應該是」無神論「了,但是佛教還是唯心為主的。


西方一個哲人說過:泛神論其實就是偽裝的無神論。

斯賓諾莎骨子裡是無神論(猶太學者多如此),但礙於當時的教會勢力,只敢提出泛神論。神即宇宙,宇宙即神。其實若把這裡的「神」替換成「自然法則」,則就是徹頭徹尾的唯物論、無神論了。

參見:http://cclw.net/gospel/explore/xydtj/htm/chapter18.html唯物論與泛神論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16480boardID=1(一個耶教徒對泛神論的批判,講得很詳細)

還有,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提過,泛/多神論可以通向無神論,而一神論絕不行。佛教表面是多神的,實際是無神的;信奉」昊天上帝「的多神論儒教甚至被當做人文主義哲學,踢出了宗教隊伍;而以」天理「為信仰核心的程朱理學,更是介乎泛神(主宰之天)與無神(義理之天)之間。


斯賓諾莎是泛神論,一元論者,他的思想,和中國的道教是非常契合的。應該說,斯賓諾莎如果在西方得以宗教式推廣,那麼他的體系與道家十分相似。

斯賓諾莎強調,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註定的過去與未來一樣堅不可移,宇宙中存在的主體只有神。從中國道家的數術,如紫微斗數,四柱八字,大六壬等驗證斯賓諾莎可以看出,無神論者,信佛教者,科學家,政治家,都有顯著的命理特徵,也就是說,即是是無神論者,也是命中注定是一個無神論者。科學家也是命中注定是科學家,一切都早已被註定了。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總結斯賓諾莎的道德觀,人不會因為積德而獲得德報,反之,是在未來註定有德報的人,現在及過去會表現出積德的行為!這是一句極其經典的評價。

造這種思想發展,認可有神主導一切,一切都在道上按規律運轉。最終的發展就是道家的無為思想,因為你人不能改變什麼。註定無不為者,有大作為者,也是天定。


相對猶太教,或基督教,他就是無神論者

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記住他真正角色就是一個磨鏡片的


我覺得簡單得用泛神論理解斯賓諾莎是膚淺的,更不可能說是無神論。愛因斯坦並沒有簡單的把斯賓諾莎的上帝等同於自然規律,而是說神通過自然規律顯現自身。斯賓諾莎區分被造的自然,和造物的自然。自然規律也是被造的,我們理解的自然和自然規律總是有限的,而斯賓諾莎的神是無限的,是造物的自然。


斯賓諾莎的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總和。包括物質、精神、能量、以及所有人類能和不能認知的事物。在斯賓諾莎的眼裡,所有個別的事物,都是「神在」的個別表現。這點很像中國禪宗的「月印萬川」,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是倒映在水裡變成無數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就像上帝,水裡的月亮就是世界上各個具體的事物。「月印萬川」被朱熹用來形容「理」在個別事物的表現,也很像斯賓諾莎關於上帝存在於萬物、體現於萬物的思想,所謂萬物有靈,是典型的泛神論思想,說泛神論是從一神論轉向無神論的濫觴,也有它的道理。

萬物有靈,是泛神論的核心要義。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說石頭也有神性:一個人被石頭砸死了,石頭決定了這個人的命運。這塊石頭被上帝賦予了改變此人命運的神性。

有人說,斯賓諾莎是最接近神的哲學家。黑格爾對他的評價不能再高了:斯賓諾莎哲學「是所有哲學研究的重要開端」,「要麼是斯賓諾莎主義,要麼不是哲學。」。斯賓諾莎的哲學是典型的泛神論,他的上帝只有一個,所謂萬物有靈,並不代表每個物體都是上帝。說斯賓諾莎是無神論,會被他視為最大的侮辱。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里關於斯賓諾莎的論述描述得不能再清楚了,建議題主看看。


看到這個問題,為了做知識的搬運工,註冊了知乎。

謝林(Schelling)在一百多年前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斯賓諾莎不是泛神論。

其次,針對別的答案中的一些觀點,謝林還說:斯賓諾莎所指的上帝和世界或「大全」有區分。

接下來的兩段話,摘自謝林所著的《近代哲學史》中《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沃爾夫》一章節

(先剛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53-55):

(對斯賓諾莎)的一種控訴總的來說,就是給斯賓諾莎主義扣上「泛神論」這個聲明狼藉的帽子。當人們宣稱斯賓諾莎的體系或主義是泛神論時,他們對於「泛神論」的通常看法是:這種學說主張,每一個個別事物,比如每一個物體,都僅僅是一個變形的上帝,因此有多少個別事物,就有多少上帝。…….在斯賓諾莎這裡,我們必須讓每一個沒有經歷學術訓練的人都明白,泛在者本身就不可能是一個特殊的或個別的存在者,而只能是上帝—正因為如此,上帝本身絕不可能是任何一個特殊的或個別的東西。

此外,人們也可以這樣來理解「泛神論」的概念:儘管沒有什麼個別的東西可以被稱作上帝,但世界作為統一體或大全,畢竟被認為等同於上帝,或像人們慣常說的那樣,與上帝沒有區別。但是,如果人們把這裡所說的「大全」僅僅理解為有限事物的集合,那麼說「斯賓諾莎沒有把世界和上帝區別開來」就是不對的。因為斯賓諾莎從頭到尾都一直教導我們,上帝是一個通過自身而被理解的東西,是一個不以任何別的概念為前提的東西,而世界僅僅是基於上帝而存在的東西,只能被理解為上帝派生而來的東西。


「任何」的起點即「神」。「任何」無論從那裡來,它總是要從哪裡來的,而那個元,就被稱為了「神」。


陶醉於神的人。——諾瓦利斯

斯賓諾莎用「神」和 「自然」兩個術語表達同一概念,即表示作為萬物存在的原因的最高實體。從泛神論又發展出泛自然神論(Pandeism),這是將自然神論和泛神論合併起來的一種哲學觀點。這個觀點認為上帝在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則之後,將自己化身成宇宙以及世界萬物。


泛神


《西方哲學史》趙敦華老師版……《西方哲學史》(學術版)……


推薦閱讀:

所謂的「中世紀愚昧黑暗」是不是為了黑而黑的宣傳?
為什麼中國伊斯蘭教用語很多是波斯語音譯的?
如何理解阿奎那說的「Cognitio est quidam veritatis effectus」?
《壇經》里的佛家傳袈裟為什麼危險?
齋戒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齋戒清修後人的內心有什麼變化?

TAG:哲學 | 哲學家 | 世界觀 | 宗教 | 思想家 | 宗教哲學 | 斯賓諾莎BaruchdeSpino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