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九十年代哈日的多,而現在哈韓的多?

九十年代可以看到各種日本動漫,聽的是酒井法子山口百惠濱崎步木村拓哉的歌和港台翻唱日本的歌,看的電視劇是《東京愛情故事》《北國之春》《101次求婚》《一吻定情》等,那時候哈日的不比現在哈韓的少,以至於引起主流媒體批判哈日這種現象。為什麼現在流行的都是韓劇?韓流絕對優勢壓倒日流了以至於都沒人提到哈日這種現象了。是因為日本文化及娛樂都衰退了嗎?


請題主自己論證九十年代哈日的人,而現在哈韓的多這一觀點


卸腰!首先哈日的人少了嗎?數量上肯定不可能減少,甚至增加了很多很多。只不過近十幾年互聯網普及,人們更喜歡通過網路途徑找到同好,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貼吧、豆瓣、LOFTER只要想找隨時能發現驚喜。日飯們有了這麼些圈地自萌的陣地,不會去到處刷存在,這也是日本娛樂業的風氣,你想飯隨時歡迎,你不喜歡我也不打擾你。看起來似乎很小眾的群體,甚至被人嘲諷成高冷。

其次,九十年代哈日的人很多嗎?沒人統計過。但是要搞清楚一點,哈日和看幾部日劇聽幾首日本音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媽以前喜歡看血疑、排球女將,她就哈日了嗎?

然後,用九十年代的日本和韓國娛樂業相比真的恰當嗎?這裡我就要為韓國人說幾句了。中日建交是1972年,而中韓建交是1992年,整整晚了二十年。從七十年代末日本文化就開始向中國輸出,造訪新中國的第一支搖滾樂隊就是來自日本,而那時候的韓國還處在軍政府時代,何談文化輸出。整個八十年代中日關係蜜月期,日本的商品文化和流行文化滲透半個中國,中國大陸似乎成了繼港台之後日本文化輸出的第一陣地。然而仔細看,那時候的文化輸出真的算得上是「文化」輸出嗎?所有的電視劇、動漫版權都是免費的,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日本商品的電視廣告,山口百惠熱、小鹿純子熱、赤名莉香熱的同時別忘了還有東芝彩電熱、雅馬哈摩托熱、大法Walkman熱。或許用商業模式代替文化輸出更恰當。可能有人會覺得很殘酷,我們暫且認為八十年代的日本有過真正的文化輸出,然而九十年代大陸市場盜版的猖獗程度也會讓曾經想根植大陸的日本娛樂業徹底放棄,既然文化賺不了錢那我們就賣商品。

這時剛剛建交的南韓娛樂圈裡其實也沒多少乾貨,象徵性的給央視送幾部電視劇,沒想到的是反響還不錯,無心插柳不成想基攬了不少人氣。接著韓國模仿日本出現了偶像文化例如hot(視覺系?),再接著中韓合拍電視劇《摩登家庭》火爆央視,無意里給人一種文化先進而且親切的「錯覺」(這時候日本流行文化在大陸影響力仍然無人能及)。

轉折點是什麼時候呢?進入新世紀,中國開始打造中國製造品牌形象,從單一的代工和低品質開始要樹立打響自己的品牌。當然最大的阻礙就是那些質量優價格高的日本製造。日本電視廣告開始大量的從中國衛視台上消失,既然連廣告都賣不了了還能有白送版權的道理?而這時候韓國娛樂圈在中國市場賺足了荷包,同時更有不少明星進軍日本娛樂圈成功。開始有了打造文化立國的自信。

這十幾年裡韓國的營銷模式就是,先積累用戶池再搞商業合作。

最後,日本文化究竟願不願意對外輸出?

日本天團SMAP在海外只開過一場演唱會(2010北京),國民團arashi只開過一次亞巡(夏威夷除外)。很明顯,日本娛樂業不希望自己的明星拓展海外市場(入過FC迷妹們尤其能體會)。海外盜版嚴重,海外的活動不利於日本行業的穩定…他們總能找出一大堆理由阻止藝人。

另外,作為國內的日飯,真心不希望藝人在中國發展,畢竟我們飯的是一位日本藝人,而不是為了某塊市場改變成的混血藝人。

大半夜馬了那麼多字,給個讚唄~

最後如果您還不嫌煩的話呢,還可以關注下我們的微信公眾號rifanquan


謝邀。

換個角度吧,現在社會,你覺得是韓國文化還是日本文化對中國輸出多?

步行街放的是韓文歌還是日文歌多?

學生校慶模仿韓國舞蹈多還是日本舞蹈多?

中韓合作電視劇電影多還是中日多?

滿大街的奔兄,各個衛視爭相引入韓國綜藝,不誇張地說句,韓國綜藝出了沒多久在韓國本土都還沒站定人氣的,國內已經要麼引入要麼模仿。國內最大的娛樂衛視芒果台用的bgm80%都是韓文歌,年底各衛視跨年請的也是韓國明星,或者連線轉線韓國三大台的表演。

央視每年都有中韓歌友會,但是卻不是每年有中日歌友會。

……

日本我不怎麼了解,但是韓國總統大力支持和發展娛樂業應該是大部分人都感覺得到的。其實現在這個韓流大面積滲透天朝的現狀,除了韓流自身的優勢,一個挺大的原因也是國家引導吧。

其實日本文化一直都很優秀,即使對天朝的輸出沒有韓流多,其質量還是擺在那。一個年代的人哈什麼,一個很重要的點在於他處於一個怎樣的大環境中。


我倒覺得現在哈哈哈的人比較多


簡單說就是九十年代中日經濟關係發生轉變,中國選擇韓國作為日本的替代者。這是大背景。

具體說就比較複雜了,隨緣吧。


未來十年可能哈中?


又被妖?哈哈我還真不知道。

只能說一下主觀感受:一來國家有意識的減少了對日本文化作品正規渠道的進口,二來芒果台作為國內重要的娛樂文化輸出點和韓國合作的比較多,三日本本身的文化優勢地位大不如前,尤其是在亞洲,中韓兩國越來越強,要知道文化產品的背後是語言和通俗文化,新一代的年輕人取代了80後成為新一批娛樂文化的消費者,所以他們不看日本的東西,整個社會哈日的風潮就不在那邊了。

更何況,相比較日本,韓國今天的音樂更接近歐美,其藝人更是多有直接畢業於美國音樂學院的人,比如鳥叔,而女性藝人的風格也是性感成熟,這與日本萌妹子不同,當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意識到成熟性感的女性形象比刻意討好男性戀童或者戀萌的女孩形象更自由更自我時,從如今的穿衣打扮就可以看出來韓國時尚更受女性歡迎了。而日系水手服什麼的……基本局限在了情趣用品和cosplay的道具中。

日本的動漫不如上世紀在中國影響力大,一是美國迪斯尼為代表的美式動漫在中國通過大熒幕以及周邊影響力加深,二是電視台幾乎不播放日本動畫,哪怕是機器貓之類的經典動畫,導致低齡觀眾在日系動畫這裡出現斷層,三是日系漫畫市場幾乎滅絕,正規書店僅剩機器貓火影死神柯南,大批優秀作品被隔絕在外,被國產各種漫畫作品或雜誌取代,小朋友從小看不到日本作品也不會想看。

今天對日本文化產品保持關注的基本都是曾經的關注者,而其範圍也基本集中於80後這一代上下,從遊戲,音樂,電視劇,電影或者是小說而言,日本這個國家其特有的民間文化在世界上都是自成一派,而如果任何新生代錯過這一塊的也完全不會覺得與時尚脫節,娛樂項目那麼多,總有可以看的玩的,而韓國作為同樣人種的領國在音樂遊戲電視劇電影真人秀方面全面取代了日本成為中國一大文化輸入國也就不奇怪了。

日本還是那個日本人自己的日本,而韓國今天已經是世界的韓國了。

機器貓七龍珠灌籃高手木村拓哉酒井法子宇多田光濱崎步逐漸被BIGBANGRunningMan少女時代PSY宋仲基等取代,節奏和淘汰越來越快,韓國把快餐娛樂文化做到了極致,今天,出道幾十年的木村還可能出席每年一度的紅白歌會,而韓國的安七炫卻要來中國參加真人秀節目了,這就是兩個國家的不同之處。

個人觀點,哈日也好,喜歡日本文化也好,是有可能追求半生的,而韓國娛樂文化註定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也決定了它的沉澱下來的東西不會太多。


謝謝邀請。不同意@ZippoSAMA 的觀點!

明明是哈蛤蛤的人比較多


這種問題我怎麼覺得我這篇幾個月前的文章更靠譜呢《哈日到哈韓的轉變小考》——當然不是說樓上的各位不靠譜,我只是想我的字數較多,數較多,較多,多……鑒於字數確實較多,我就不全文作答了,借用 @馬前卒 的方式節選作答吧。

正如某樓 @JanTatsuya 所說的,80、90年代哈日的興起與日本商品進軍中國有關——————「

首先,日本產品本身質量過硬。也許日貨的質量比不上歐美貨,但是對於當時購買力低下的中國民眾而言卻是性價比最好的選擇。成長與八九十年代的中國人一定不會忘記當時很多「萬元戶」和「有錢人」家裡撐門面的幾大家電絕對是日貨,而普通家庭也以家裡有東芝的彩電、夏普的錄音機為榮。日貨的高品質使中國人對日本的東西產生了仰視心理。即使是現在,日貨在攝影攝像器材市場和電子遊戲機市場仍舊是硬通貨,不僅在中國,在世界市場也一樣。

其次,中國人對日本文化有天生的親切感。這一點由於近代的血海深仇使國人一直羞於說出口,但親切感是確實存在的。這種親切感源自兩國共同的文化母體,漢唐文化。兩個民族在審美情趣、藝術價值觀和思想道德觀上都有極其相似的地方,所以,日漫比美漫在中國更普及是有原因的。我們大多數男人更喜歡日式愛情動作片而對美式片不太感冒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在我們對武士道精神的狂熱冷嘲熱諷的時候同樣在心底對其保持著絲絲敬意,因為武士道精神的根源就是儒家思想。

再次,媒體對日本優越性的過分渲染。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媒體都曾露骨地讚美過日本的很多事物,這當然有日本元素本身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也有80年代國家統戰政策的動因,但是媒體的過度宣傳卻無疑使廣大民眾不能認清自身和認清日本,甚至把現在的日本和過去的日本毫無理由的割裂開來。可以說,媒體對哈日現象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正是因為這些客觀條件,再加上日本憑藉自身實力進行的經濟、文化擴張政策,意圖把當年在戰場上失去的東西在市場上贏回來,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大陸也產生了類似台灣的哈日族。說一點,90年代以來掀起的幾次抵制日貨的浪潮實際上是行不通的,至少在中國入世以前是行不通的,因為對那時的中國而言,日貨幾乎等同於拿破崙時代的英國貨,如果中國像拿破崙那樣用國家意志抵制日貨,結局將有可能形同執行了大陸封鎖政策的歐洲大陸一樣。」

哈日的衰落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原因,也有經濟原因,而且這些原因里亦有我們的主觀促成和客觀順勢的因素——————政治原因「 首要的一點,中日關係的改變導致中國民眾對日本的反感情緒重新佔上風。1996年是中日關係走向的轉折點,當年7月29日,橋本龍太郎首相以公職身份在自己生日當天參拜了靖國神社,這是繼中曾根康弘之後,日本首相時隔11年再次參拜靖國神社。之後,又接連發生了教科書事件,野風之狼所說的東海對峙事件,以及小泉純一郎時代的安納線安大線之爭和東海油氣田之爭等問題,釣魚島問題也在這一時期被重新提高談判桌上。 」

經濟原因「 中國經濟對日依賴性的降低使日貨在質量對比上和心理上均走下神壇。入世以後,除日貨以外的外國優質商品得以以較低的價格進入中國市場,同時中國本土商品也在這個時候羽翼漸豐,這些因素都使日貨的比較優勢逐步降低。見識了美德法意韓等國的優質商品的國人開始對日貨嗤之以鼻,而國產貨又以其價格優勢擠兌掉日貨的市場份額。國人不再迷信日貨,進而不再迷信日本的其他東西。」

前面說的這兩個原因都是客觀因素,那主觀因素又是什麼呢?————————「 另外一點,也是極為特殊的一點,就是中國人終於找到了一個不必帶著感情負擔去追捧的流行文化。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中就說過,即使是哈日族,在中國人心中日本對中國的家仇國恨始終佔據著道德上感情上的制高點,所以就算日風在中國影響很大,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日風還是心存芥蒂的。現在好了,韓國,這個對中國無害的國家(現在看來純屬扯淡),這個曾是中國屬國的國家(如今中國拉仇恨值的原因),這個曾經與中國一同被日本侵害過的國家也誕生了不遜於日風的流行文化,中國人終於可以在政治正確、道德正統、行為正當的前提下找到可以替代日風統治地位的東西。另外,由於早期韓流對日風的模仿痕迹,使那些本來就帶有感情負擔的哈日族得以順理成章地過渡到哈日,儘管初期把韓流看成了異端。所以,雖然從國力推動文化傳播這一出發點來說,韓國在這方面表現得不像英美日那樣明顯,但因為中國對日態度的特殊性,使韓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

嗯,正如某樓提到的網路帶動的因素,我也考慮到了————————「 網路的發達使韓流以遠超日風的速度在中國傳播。日風正盛的時代,國際互聯網在中國還是稀罕物,人們對流行文化的接觸無非是通過雜誌、磁帶、CD、報紙、電視這些傳統媒體,相對於網路,這些媒體對信息的傳播速度要慢很多,這也當然影響了日風的傳播速度和廣度。到了韓流興起的時候,情況已經大不相同,網路的作用使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接收任何內容的韓國流行信息。這就是在技術上韓流能夠比日風以更迅猛的勢頭席捲中國的原因。 」

除了民眾的主動哈韓之外,政府也是有所引導的——「 尤其是1999年舉辦第一次中韓歌會之後,過去播放中日歌會的時段被讓給了中韓歌會,這其中的意思可想而知。 」

所以我就壞壞地拋出一個陰謀論——「 哈韓在中國的形成並不說明韓流本身具有多大吸引力,更多情況下可以看做中國上至政府下至百姓自行為之的結果。從陰謀論的角度揣測,甚至會認為是政府故意利用哈韓來對哈日的結果。

至於韓日文化的對比,我也是同意 @煮九鍋 同學的看法的——————「就拿歌舞領域來說,早在1998年韓流漸起的時候,我的一位搞文藝的朋友就一針見血地說,韓國的流行歌舞簡直就是美國夜總會的翻版。早期的韓國藝人如HOT、NRG和從小在日本發展的寶兒,他們的風格是日本風格,而後來韓國歌舞「成熟」之後,則變成了美日混搭風,而且還不像美國日本那樣多元化:絕大多數韓國女星走的是艷舞艷歌路線,絕大多數韓國男星走的是日本娘化路線。」

另外,我覺得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勢頭與這個國家的總體經濟形勢是相關的,大家看看哈韓取代哈日的那段日子韓日兩國的經濟形勢怎樣————抱歉,老娘(老梁?)沒數據。。。。。。

好辣好辣,我最後引申一下無關的東西,也就是我那篇文章的結尾——————————————————

我前面說過,共同反日和對華無害的印象是韓流橫掃中國的關鍵因素,但是這一關鍵因素早在以「端午祭」為開端的一系列中韓文化爭端及韓日之間在美國太平洋框架內對中朝的惡劣勾當的影響下蕩然無存,這等於給不少哈韓族和對韓國有好感卻還沒到哈的程度的人潑了一頭冷水。這種感覺就像2008年3.14之後和奧運會前夕英法德澳波韓這些國家的弱智行為給了很多嚮往這些彬彬有禮的民主國家的人當頭一棒一樣。我當時就感慨,為什麼我們對他們有好感,他們卻硬要攻擊我們?中國對外國已無偏見,為什麼外國對中國依舊如此歧視?

最後,我要說的是,無論是哈韓還是哈日很多都是中二的幼稚行為,真正的知日者不會哈日,真正的知韓者不會哈韓。哈日向哈韓的轉變也是中二的一種隨波逐流的表現,早先的哈日族其實就是後來的哈韓族,也許要等到他們度去了中二這個思想階段才會成為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外交關係影響下的文化傳播吧


政治問題,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中日蜜月期吧,但是後來中日局勢緊張,所以抵制了。10年餘波造就了非主流等。後讓韓流有機可乘,造就了現在。現在中韓局勢也緊張,出了限韓令,估計餘波也要個10年。之後哈什麼就不清楚了。


因為政治原因,跟風的總是最多的。

可能咱們不在一個圈子吧


瀉藥,上世紀九十年代本人還小,哈哈,那時候還沒哈過誰,現在偶爾哈三分鐘某韓流明星某電視劇也是因為曝光量太大,打開微博被某韓流明星或者某韓國電視劇話題刷屏這種事大家應該都經歷過。影視作品和影視明星的輸出輸入都是民間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民間交流是受上層政治主張和主流媒體影響的,深意不多說。查一下日本九十年代至今的首相在位期間的對華政策和政治主張基本就能明白個大概


實際上,題主所說的人物,電視劇涉及20世紀70年代-21世紀初。

這個時間段是日本主流媒體擴張,中國媒體學習借鑒,韓國摸索的一個過程。

山口百惠成了大眾情人首先是她的定性就是一位潔白少女,不張揚,時保微笑,溫婉優雅,符合國人審美的姑娘。其次,中國當時存有的許多劇都是反應勞動人民抗日,創業,開天闢地史。當時有電視的可謂富有的人家都很抵觸這些。一是自己就經歷過,不想觸動痛覺。二是當時劇目結構單一。與此同時,通訊,媒體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很想知道別人的生活又是如何。因此,家庭倫理劇變成了熱點,之後國產熒屏開始主打家庭倫理,掀起了收視狂潮。

而韓國將日本影視模式更是學的爐火純青。25分鐘的劇,20分鐘的場景都是住所。還締造了三年未完結的神話。當然,最好的應用算是真人秀了。在這,不多舉錄。真人秀的轟動又掀起了一層巨浪。引發國人的強烈熱捧。同時韓國娛樂文化更趨向於年輕人。你問你的母親 知道誰是都教授么?可能她會很詫異,而反問你他是誰。

總之,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烙印,有著自己的風向標。娛樂產業更是一標誌性代表。那些被人遺忘的經典……期待有一朝可以重回觀眾視線。


基本上現在哈韓國的都是早期沒接觸過日劇的,再加上國內一直都是翻拍韓劇和引進韓劇來配音播放的,這就和早期引進港劇和日本動漫配音播放一樣,畢竟還是有很多喜歡聽配音不喜歡看字幕的追劇觀眾。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