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該如何跟孩子溝通?

接觸到的孩子家長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孩子我管不了啦,話都說盡了,但就是不聽啊……

而孩子的觀點又是我爸媽不講理,什麼都不懂,說話從來說不到點兒上之類……

所以家長和孩子應該怎麼溝通呢?

孩子又該怎麼跟家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呢?


其實我挺納悶的,為什麼家長溝通別的事就知道請客送禮托關係,跟自己孩子就只知道研究語言問題呢?語言問題當然也是問題,但是溝通從來都是建立在關係的基礎上好嗎?你一會兒當監工,一會兒當評委,時不時客串一下警察和法官,哪個孩子會喜歡你?你和孩子關係很僵,說話當然沒有用。

要尊重孩子。要給孩子個人空間。建立合理的邊界,不要什麼都管,不要什麼都說。要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家長僅在選擇存在優劣之分時提供幫助。尊重孩子有利於孩子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家長也不會太累。最後說一句,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和孩子做朋友。盡量平等地對待孩子,有利於其人格獨立。設身處地替他考慮,對他的錯誤有一定的包容性。你和他是一夥的,他有事才會願意和你說,並願意考慮你的意見。你拿孩子當工具,當第二人生,孩子天天起義抗暴,還哪有什麼溝通?

允許孩子試錯。也許你是對的,但孩子不相信,或者就想看看它到底是怎麼失敗的,行不?不要一切都替孩子考慮。你都考慮完了,孩子考慮啥?孩子啥也不考慮,怎麼變成熟?要相信孩子。如果你不太傻,你孩子應該也不會太傻,錯了他自己會改。

親子關係里,家長占絕對主導地位。家長會做人,孩子才有戲。因此這裡先不說孩子怎麼跟家長溝通。聲明一下。本人理論黨,尚未有機會將上述理論用於實踐。請自行判斷。


每個人都抱著先入為主的想法跟孩子溝通,認為自己肯定是對的,我要想辦法把孩子說服,讓孩子聽我的。

有這樣的想法能夠溝通成功?才怪呢。

誰說孩子的想法就不是想法,孩子的想法就是錯的。

孩子一直處於體現自我價值的階段,他一直想成為一個大人,渴望大人肯定自己,認可自己。

家長為什麼不能順勢而為呢,先肯定他的想法,再改變想法。

我們說孩子看電視,怎樣的看電視效果最好?不是規定好看的時間大人就消失了,然後到了時間來強制關閉。而是先商量好時間,然後陪他一起看,到時間了,尋找一個時機,把孩子注意力引開,把電視關掉。

讓他接受失敗的教訓,有時候家長太急於讓孩子轉變觀點,其實放在大人身上也很難,那麼就讓他自己看看到底自己對不對。他發現自己錯了自然會改,這需要家長來把握節奏,要有耐心。沒完沒了的逼迫,孩子就算髮現錯了,也會死不悔改。


在和小屁孩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會常感到你們其實不在同一個頻道?原本是關心孩子,TA卻不領情;想說點掏心窩子的話,卻發現對方心不在焉?原本想教育孩子,幫孩子改正問題,卻發現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莫非,傳說中的代溝,提早來到了??? 有效、有愛的溝通,是和諧親子關係的基礎。但是在跟孩子溝通這件事上,90%的家長都掉進過下面的坑裡: 你滿口說愛,卻面目猙獰最近,米粒媽的朋友圈被台灣心理諮詢師,賴佩霞女士的演講刷屏了。

短短几分鐘,字字戳心,米粒媽幾乎是含著眼淚看完的。有多少人,被信奉「罵即是愛」的父母營造的苦水中泡大,卻依然沿襲了這種教育方式,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同樣的傷害。

米粒媽在論壇上看過這樣一個例子,是一位媽媽的自述:

她從小到大,都沒被父母溫柔對待過。她想讓媽媽抱抱或者依偎在媽媽身邊,媽媽卻會不耐煩地把她推到一邊,還呵斥她:別過來,一邊去!除此之外,父母還經常用「廢物」「蠢貨」之類的詞來罵她,據說是為了鍛煉她的心理承受能力,長大了才能成大事!

就這樣被父母罵了二十幾年,直到她結婚,有了自己的女兒。

有一次,5歲的女兒感冒,需要抽血化驗。當孩子看見護士拿出細細的針管的時候,突然想臨陣脫逃,被抓回來之後,一路上放聲大哭。她不但沒有安慰孩子,反而認為孩子太給她丟臉,大聲呵斥:「你看這麼多比你小的小朋友,人家都不哭,就你哭!就你哭!你丟不丟人!」

當周圍的人都差異地看著她的時候,她突然遍體生涼,忽然察覺到:早年沒有被父母粗暴對待,她今天對女兒更加粗暴和無禮,最可怕的是,她不知不覺地繼承了這種教育方式。 說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好,罵多了才能長記性,成氣候……用「罵」的形式來表達「愛」,這是父母的理由,可是在孩子眼裡,他們會認為「愛」就是這樣面目猙獰的樣子,表達「愛」,也必須通過這樣粗暴和無禮的態度。在以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他們就會用這種態度來表達 「愛」,無論對父母,對愛人,對朋友,對孩子,對陌生人……可怕嗎?

視頻里,賴佩霞女士講,她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她愛媽媽,沿襲了媽媽教給她的「愛」,直到在自己親密的關係網中撞得頭破血流,才發現:指責不是愛,指責是幸福的殺手。

這是多麼痛徹的領悟。所以,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吸取了自己的教育,她說,自己從未罵過孩子。 我們需要像賴佩霞女士那樣,有著自我反省的勇氣,培養自我洞察能力:要知道,父母不是完美的,同時也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通過不斷的學習,把自己從父母教育的陰影中剝離出來,成為優質、成熟、自信的父母。 罵,不是愛,不會讓孩子堅強;真正的愛,才教會他們擁有面對逆境的勇氣。 你喋喋不休講道理的樣子,無效而且很討厭

我家米粒愛看書,是個小書蟲。我和米粒爸從來沒有強迫過他看書,也沒喋喋不休地揪著他耳朵嘮叨讀書有哪些好處,讀書能讓你獲得多少知識,讀書能決定你未來……全都沒講過。米粒在看書這件事上也很自覺,他已經把看書看成是和吃飯和睡覺一樣重要的生活必須品。

身邊有媽媽問我原因,我想了想,可能是我和米粒爸都是愛書之人的緣故吧。 以前,每天晚飯後,我們一家三口都會蜷縮在沙發上看書。米粒拿著他最心愛的繪本讀,看不懂的時候就會讓爸爸媽媽念。現在我忙著打理公眾號,忙著選品,有限的時間越來越少,但還是堅持每10天讀完一本書。我堅信,言傳不如身教,最好的教育就是給家長給孩子做出表率。

小時候,我特別害怕隔壁小朋友豆果的媽媽。她最受不了的就是一下班回家,豆果不在家老老實實寫作業,而是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玩耍。一旦被她抓現行,馬上開啟唐僧模式:

豆果,你怎麼不回家看書,又在外面瘋跑?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你總是玩,不愛讀書,你怎麼對得起爸爸媽媽?

說過多少遍了,就是不聽,沒事就跑出來玩,真沒出息!

balabalabalbala……

後來,豆果說,媽媽長篇大論講道理的時候,她只有一個想法:和媽媽對著干!有意思的是,媽媽只是對豆果嚴格管理,對於自己,又是另外一幅標準:比如,教育豆果衣服不要亂放,果皮不要亂丟,可是她自己的衣櫃永遠亂七八糟,不管在哪裡,隨手亂丟垃圾。

豆果現在也當了媽媽,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歷,她說:

孩子是聰明的,他們能分辨出什麼是真誠的建議,什麼是狡猾的誘導。

米粒媽特別贊同。就好比閱讀這件事,父母真誠地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從孩子一出生,就用實際行動影響著孩子,堅持讀書,和家人一起分享讀書心得,這樣孩子就會把閱讀當成一項生活習慣。扎紮實實的行動,比滔滔不絕的反覆教誨要有意義。

一邊教育孩子,「你要多讀書,讀書有益於你的身心健康,讀書關係到你的未來發展」,一邊在孩子面前看韓劇,打麻將,玩手機——嚴於育兒,寬於律己,即使精通無數育兒術,也依然會培養出熊孩子。

成為「把天聊死」型家長 孩子明明是「話嘮」,和小夥伴在一起有著說不完的話,可是一面對爸爸媽媽,就惜字如金,不願意多表達自己。正如龍應台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所講:

  • 多少父母與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說,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看看下面「把天聊死」的場景,你中了幾槍?

嘴上說在聽孩子說話,實際上眼睛不離開手機電腦電視。沒等孩子陳述完一件事,馬上打斷,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始批評,責罰。敷衍地回復孩子:孩子哭了,你說別哭,孩子緊張,你說別緊張……溝通中最後的結論都是父母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孩子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我們都深愛孩子,不願意讓孩子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何況,年幼的孩子關上了向父母敞開心扉的大門,不讓父母了解他們的想法,不願意對父母傾訴,這對於孩子來說,不啻為是一種傷害。而這種傷害,恰恰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1孩子需要我們能跟他們共情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認認真真地聽TA傾訴,傾訴的時間我們把自己完全交給孩子,TA才更願意把自己的困難、想法告訴我們。2聽孩子把話講完,這是最起碼的尊重誰都不願意被粗暴的打斷,孩子也有TA的渴望和訴求,在這些沒表達完的時候,別輕易中斷他的。讓TA條理清晰,思路明確地敘述完,也許在陳述的過程中,孩子就能自己找到解決辦法。3接納孩子的感受

舉個例子,孩子的寵物狗死了,哭得傷心。你應該這樣說:「狗狗死了,你很傷心,是啊,失去一個好朋友,真是讓人難過呢。」比乾巴巴的「你別哭了」,更加能打動孩子,也更能培養孩子情商的發展。

當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就更容易向父母敞開心扉。

孩子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人,不管是經歷了驚天動地的故事,還是擁有著與眾不同的平凡,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而讓孩子倍感幸福的家庭教育,往往從良好的溝通開始。父母會說話,孩子才會聽;父母會傾聽,孩子才願意跟父母傾訴。

身為父母,我們需不斷學習和反思,千萬別掉進貌似「愛」娃,實際是「坑」娃,「毀」娃的陷阱里。


坦誠與尊重,兩個大前提

在結合實際的情況下,坦白情況,尊重對方表達的意願

耐心聽完,然後表達自己的觀點要平等,不要擺架子

細節問題我不能說了,畢竟我也沒有孩子

而且個體差異太大不好延伸


不忘初心,不要總站在父母的角度。要用孩子的角度思考。讓孩子知道在一些事情上。我們作為父母必須反對。每個人身份不同立場也隨之改變。


成功的家教與父母的言語表達息息相關。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將對孩子的情商、智商、氣質、修養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任的語氣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只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語氣:「就你這樣三分鐘熱情還想打球啊?」就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當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時,不要認為是他不聽你的話,跟你對著干,而粗暴地反對他。如你要求孩子學英語,可他還想再跟小夥伴玩一會兒,你不能發脾氣:「越大越不聽話了,不好好學習,看你長大了能幹什麼。」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比較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你怎麼搞的,玩具亂丟,快點去收拾好!」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讚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都有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讚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

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是最可貴的。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畫得一般,好好練。」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讚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寶寶畫得這麼好,繼續努力,一定會畫得更好。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連個碗都端不穩,真笨。」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你不小心打爛了碗,沒關係,以後先用手指試試燙不燙再去端。」這樣,既教給他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這裡打個小廣告:孩子記憶力、注意力及親子溝通方面的問題,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njwz-zheng,教育精品文章閱讀,每天十分鐘,做自己最專業的家庭教育顧問;每天學一點,做孩子最貼心的成長之路導師。


用故事思維跟孩子交流,他會沉浸其中。

Cissy育兒思考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能夠激勵孩子並引起共鳴,使孩子參與到價值觀和信念的交流中,而最好的故事從不教給孩子新的東西。相反,最好的故事會認同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感覺到他們的想法是聰明的,正確的。

文筆好的大師都會用故事的方式讓你有深深的認同感,比如入江之鯨用一個把自己伺候的像公主一樣的女生,這個女生最後獲得了與之相配的優秀男生的愛情並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告訴我們:單身姑娘,你要學的不僅僅是撩漢,你更該學的是經營自己的生活;

再比如彭小六用自己周末從南京飛到吉林長春,然後再飛到上海,再到常州,再到南京,行程5000公里,冒著39度高溫與不同城市的人溝通或做培訓的故事告訴我們:讓周末過的有意義就是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去找人聊天,去換一個城市,只有這樣你才會看到、感受到不一樣的東西,這就是他理解年輕的意義。

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他們用故事的方式講出來後,我們看完後更加有共鳴感,並能聯想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去,這就是故事的美!如果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們用故事思維跟孩子溝通,孩子也會更加認同我們想要說的道理。

吉姆.西諾雷利在《認同感:用故事包裝事實的藝術》書中提到故事大師告訴我們的五件事情,我們來試著運用到跟孩子的交流當中:

一、跟孩子交流時,我們要賦予事實更深的含義

因為,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含義和有原因的:

你因為工作開會到幼兒園接孩子遲到了一會,孩子問你:"媽媽,別的爸爸媽媽早就來了,你怎麼來的這麼遲?"

普通敘述:今天媽媽工作開會,會議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媽媽遲來接你,希望寶貝能理解媽媽的工作。

故事思維的修改版:今天媽媽工作開會,會議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媽媽遲來接你,希望寶貝能理解媽媽的工作。媽媽在會議上的發言大家都特別喜歡。

嘎然而止。僅僅增加了一個句子就讓孩子會好奇媽媽做了什麼樣的發言,並且媽媽努力工作的形象也更加偉大。我們的故事描述讓孩子能聯想到個人價值,比如創新,探索,拼搏,不放棄等等。除此之外,還要通過一種吸引人的方式將我們想表達的含義說出來。

二、為了吸引孩子,我們要留下懸念

孩子不喜歡聽我們說教,更喜歡通過自己的探索弄明白。這也是故事能夠吸引孩子的原因之一。就像是優秀的電影,小說,詩歌不會向我們解釋背後的含義,而是讓我們去思考一樣。

我們可以這樣:

  1. 講話的時候可以時不時看著孩子,帶著一點點觀察即可,讓孩子充分感覺到,他在你眼中的存在。有關於其他的細節,需要保持「眼角觀察」,但是不必「端詳審視」。

  2. 說到具體的數字,可以打比方來講,比較容易讓孩子記住

  3. 講故事用懸疑式的方式,讓人忍不住提問,會更加吸引人。

比如你想給孩子推薦一本書:"孩子,你知道清華大學給新生準備的一份特殊的禮物,這份禮物被看作文藝青年和普通青年的分水嶺。"孩子一定會問你是什麼,為什麼他會成為分水嶺。

比如你想跟孩子說努力學習的重要性,你可以這樣來嘗試:"孩子,媽媽發現越是厲害的人越努力。今天知道一個二胎爸爸要照顧兩個寶寶,在3年里陪他的孩子讀了300本書,在半年裡拿到10個世界500強的工作機會,並且用2個月在職考上了財經類大學會計學博士。然後,你知道他變成什麼樣了嗎?"

三、在跟孩子開講之前就先確定主題

除了提供故事的清晰脈絡之外,我們首先給孩子一個主題,然後再自由發揮。這樣孩子容易抓住你講故事的重點。不然你叨叨之後,孩子聽的迷迷糊糊或者直接注意力就跑走了。

故事的爆點不要放在最後,要提煉爆點,訓練方法是,我們可以多看看報紙、新聞、公眾號文章,都喜歡用什麼樣的標題,來吸引我們把整個文章看完。通常標題就是整體的爆點。

比如你想教會孩子社交的道理,如果我們可以這樣說:"孩子,你知道什麼是友誼的秘密嗎?有顆小橡樹,第一次結橡果,因為橡果不好吃,受到了來自松鼠和森林裡其他動物的嘲笑。從此小橡樹變得很難過很自卑,最後再也結不出橡果了。直到這隻小松鼠的出現,通過與小橡樹相處過程中的鼓勵,讓小橡樹重新有了自信。秋天的時候,小橡樹結了滿滿一樹好吃的果子。"孩子通過故事會慢慢體會到交朋友需要互相信任,互相鼓勵。

四、講故事時,我們不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來決定觀點時什麼

我們要想說的更精彩,就不能直接說出觀點,而是要去構想故事的寓意,根據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觀來講故事。就像真正勇敢的人不會說自己勇敢,值得信賴的人從來不會直接告訴你他是值得信賴的。

比如誰都有情緒的時候,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故事來引導孩子:"有個霍斯的小朋友今天和你一樣過得很不高興,他帶著一肚了怨氣回家。霍斯的媽媽有個好辦法呢!"

設置懸念,等待孩子的問題,然後繼續:"那就是煮一鍋「生氣湯!"我們要知道生氣本就是孩子的正常情緒,不應該抵制孩子的情緒,而是要教孩子學會如何自我疏導。

五、我們講的故事需要給孩子希望,讓他有更多的思考

孩子如果喜歡聽我們講故事,有很大原因是希望從故事中感受到獨特的視角和方式。我們不僅要告訴他們知道的,而且我們的故事需要讓他們浮想聯翩。

比如你希望孩子能夠有獨立思考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你可以嘗試孩子喜歡的公主王子故事:"公主用她的機智制服大惡龍,救出了王子。可是王子看著眼前的公主,覺得她穿的破破爛爛,嫌棄公主。公主這時候做了什麼呢?"

停頓,等待孩子的問題,然後繼續:"公主一腳把王子踢飛,然後向著一片陽光燦爛飛奔而去。"跟往常的王子公主不一樣,給孩子一個新穎的角度去思考故事的結局,也許隨著閱讀和時間的積累,孩子會逐漸明白對於女孩子,精神上的獨立自由遠遠要比嫁人重要;它告訴男孩子,你不是一旦西裝革履就必然紳士,懂得尊重與感恩是成為精神貴族的第一步。

講故事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丹尼爾.平克

如何說孩子才肯聽?如果我們用故事思維跟孩子交流,孩子會更願意傾聽,更認同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更能感同深受,更喜歡跟我們交流。這個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真心希望每個看過文章後的爸爸媽媽都能實踐起來。

閱讀 283投訴


今天聽羅輯思維,聽到一個很好的建議,分享出來希望有幫助。

家長和孩子交流,每天只需問4個問題:

1、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

2、今天你有什麼好的表現?

3、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4、有什麼需要爸媽幫助的嗎?

簡簡單單四個問題,背後卻是很有深意的。

第一個問題,學校有什麼好事發生,是探測孩子的價值觀,並且引導她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第二個問題,你有什麼好的表現,是創建機會讓小孩獲得肯定,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個問題,你有什麼收穫,是培養她點滴積累的習慣。

第四個問題,有什麼需要家長幫助的,是在不斷的提醒她,你的一生想過好是你的事哦,但要學會尋求幫助。


下面是我根據以往接觸的家庭,整理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八大技巧,分享給各位家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當然也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你的孩子或許在這一方面不如別人,但並不代表在其他方面也會輸。要時刻提醒自己: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或許現在不行,但我跟他一起努力,未來他能成長得更好。

不要習慣性地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對比,這樣只會讓孩子更自卑。我們要經常對孩子說:「寶貝,你是最棒的,這次不行,我們下次努力。」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孩子才會更自信。

二、對孩子的要求要具體化

不要總對孩子講空話。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

我朋友孩子上初三了,她很著急,就對孩子說:「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卻很茫然,反過來問:「怎樣是下功夫?」

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台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三、抓住關鍵時期不放手

當你的孩子獲獎時,家長若能祝賀、鼓勵的基礎上,對孩子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將會收到滿意的效果。

當你的孩子受委屈時,家長若能主動地以冷靜、寬容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解釋,孩子會產生感激之情,更易於接受家長的告誡。

當你的孩子有困難或失敗時,家長若能不立即訓斥,而是肯定成績,對不足之處給予指點。以樂觀豁達的精神感染孩子,孩子將會變得更加樂觀積極。

當他人取得優良成績時,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孩子往往會暗下決心,家長要抓住此時機,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一時的熱情變為永恆的行動

四、不要總是喋喋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聽話,遇事就反反覆復嘮叨個沒完,一會兒讓孩子注意這,一會兒又讓孩子注意那,這個要這麼做,那個要那麼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時還喜歡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數落給孩子聽,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罷休的意思……

然正是這些做法造成了許多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過多地接受了重複不斷的教育內容時,他的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自然的屏蔽,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為不利的是,如果家長經常採用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聽煩了、聽膩了,變「麻木」了。即使他明白家長說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樂意聽、不樂意照著做了。

五、不切實際,提出過高要求

一些父母很少考慮孩子的能力、年齡和原有基礎等因素,盲目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例如硬性地規定孩子考試成績一定要「雙百」,至少也要在班裡位居前三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學知識:今天強迫孩子參加這個補習班,明天強迫孩子去上那個輔導課,琴棋書畫樣樣都不能缺……

這些強人所難、拔苗助長式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日久天長,當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他們就會奮起以言語或者行動來反抗。

六、不顧孩子的意願

一些父母為使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將來能「成龍成鳳」,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時常常盲目跟風,互相攀比。舞蹈、鋼琴、繪畫、外語、書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但卻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實際興趣和愛好。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對家長一廂情願安排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不心甘情願地去學,他是肯定學不好的。這時家長倘若再擺出長輩的架勢採取高壓政策逼孩子就範,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七、對孩子專制粗暴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錯了事或者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就開始大發雷霆,動輒打罵、罰跪、罰站甚至逐之門外……

這些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個性較溫順的孩子經常會屈服於父母的威嚇,但同時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因此而變得膽小、懦弱和自卑;而個性較剛強的孩子則會產生與父母對立的情緒,並不時地以反抗的形式來回應家長。最終逆反成性!

八、過分溺愛孩子

一些父母從來都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百依百順,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仍然對孩子過分遷就。長此以往,孩子會想當然地認為,犯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媽媽也不會批評自己,由此而會養成不允許別人批評、指正的習慣。不言而喻,當父母想對其進行管教時,被寵壞了的孩子自然不服管,只會對抗!逆反!

那除了這八大溝通技巧,還有一些其他的溝通方式,想更好地與孩子溝通的家長可點擊:家長、老師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這是一份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書單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3~6歲階段處於動蕩不安的時期。這是因為,3歲左右的兒童大腦發育雖然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在語言和認知能力方面已經有了明顯進步,他們開始產生了「自我意識「,逐漸擁有獨立的能力。

你會發現,他們可以自己幹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對事物也能做出基本的判斷了。當家長們提出各種要求時,他們完全有可能選擇拒絕,這證明你的孩子正在成長中改變。

所以,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家長們則要順應孩子們正常的發展心理規律,耐心學習一些更好的方式幫助你的孩子度過這個成長中關鍵的時期。

以下是大白為你提供的解決方案,可供參考。

Step 1

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為什麼家長讓孩子做事情,孩子有時候會回應,有時候又置之不理?

一位老師曾經做過這樣的調查,在學校里問一組學生,為什麼他們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孩子們是這樣說的:

「從學校回到家,我已經很累了。如果媽媽讓我做事情,我就假裝沒聽見。」

「有的時候,我正在玩,或者正看電視,我真的沒聽見。」

「學校發生的事情讓我很生氣,回家我就不想做事情。」

現在你可以在心裡好好問問你自己:

1.我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和能力?

(比如要求一個8歲的孩子要有很好的飯桌禮儀)

2.孩子認為我的要求合理嗎?

(「為什麼媽媽非要我洗耳朵後面?有沒有人看。」)

3.能否讓孩子選擇什麼時候去做,而不是「馬上」?

(「你想先洗澡,後看電視,還是看完再洗?」)

4.能否讓孩子自己去選擇該怎麼去做?

(「你洗澡的時候,帶上你的玩具娃娃,還是小船?)

Step 2

給孩子適度的愛

因為家長愛孩子,所以想要了解孩子的方方面面;因為家長愛孩子,所以想要傾其所有給予孩子一切;但是過度的關心,一味的付出,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批評。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愛是給孩子真正的自由,而這種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Step 3

了解兒童心理學

你可能已經知道你的孩子正在慢慢長大,在外在生理上每天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孩子內在的心理同時也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所謂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出生後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事物的認知及面對問題情境時的思維方式與能力表現,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的歷程。兒童一出生就以多種無條件反射反應外界的刺激,發出自己需求的信號,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隨之而發展起來的各種活動與心理操作,都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起著主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

大部分家長們只根據孩子做出的行為加上一些自我的慣性判斷然後做出回應,並沒有深入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所以問題很可能周而復始,沒有辦法根治.

要想真正做到對症下藥,你不得不先了解一下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知識。

優讀推薦

接下來,大白給大家推薦3本書,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解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

推薦書籍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作者: [美]阿黛爾?法伯 伊萊恩?瑪茲麗施

譯者: 安燕玲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內容介紹

兩位作者都是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美國最暢銷親子教育書系作者。並且她們是紐約市社會研究新校和長島大學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創建者。本書是她們在創辦的學校和研究所長期與父母們一起進行實驗的研究總結。如今世界上數以千萬的父母用自身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非常有效。她們除了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頻繁演講外,還經常出現在《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和《歐普拉》(Oprah)等熱門電視節目里。

精彩內容

  • 安靜專心地傾聽; 用簡單的詞句回應他們的感受;說出他們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納的,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 不要過多提問與建議:如果我們一味地向孩子發問、指責或發表建議,孩子就無法清楚地、富有建設性地進行思考。

推薦書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作者: 尹建莉

出版社: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內容介紹

作者是中國家庭教育女王,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中國家庭教育領域標誌性人物。她的書通俗 易懂,集科學性和實用性於一身,600多萬媽媽親身實踐證明:很全面,很管用!本書注重對所有媽媽和兒童的實用性,涵蓋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具體的生活事件接軌,讓家長可以將理念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和意識--所有的媽媽,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孩子對應的問題,並獲得可以「拿來就用」的解決方案。

精彩內容

  • 在我們和自己的父母相處中,在我們和孩子的相處中,經常會出現因交流不暢而引起的誤會、痛苦。這些誤會和痛苦有時不是因為不愛或是不關心,恰恰可能是因為彼此太在意對方的反應而不敢說出來。

  • 在家庭生活中過度強勢的人,他(她)讓配偶承受多少壓力,就會讓孩子承受多少重負;給配偶多大的控制,就會給孩子設置多少阻礙。

推薦書籍

《孩子:挑戰》

作者: [美]魯道夫·德雷克斯/薇姬·索爾茲

譯者: 甄穎

出版社: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內容介紹

本書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和教育家。這本書是兒童發展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中推薦的方法是基於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學理念及人類生活觀。基於此,德雷克斯在書中倡導:既不建議家長縱容孩子,也不建議家長嚴懲孩子,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成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們,有能力引導他們,不讓他們成了沒人管的「野孩子」,也不讓他們在家裡感到壓抑和窒息。

精彩內容

  • 當我們和孩子說話的語氣與和朋友說話的語氣一樣時,我們和孩子的溝通之門就敞開了。

  • 「對」孩子說話,是在告訴他,我們要他怎樣,是在讓他順從,是我們在思考。而「和」孩子說話,是我們和他一起思考,找尋解決問題或改善情況的方法。

文章來源:

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話,其實是你不懂如何和孩子說話

微信公眾號:優讀書館

ID:udubook


有些家長就是喜歡把孩子搞得[我跟父母沒話說],然後好奇為什麼孩子不跟自己說話。


?」孩子的情緒「

第一個話題總的來說是要家長學會幫助孩子處理好那些讓他們困擾的情緒。孩子們的情緒很重要,只有處理好他們的情緒,才能讓孩子們配合家長做接下來的事情。

我們必須接受孩子的情緒

當大人情緒不對的時候,也很難做出對的舉止,同理,當小孩情緒上不對的時候,也很難做對的事情。如果我們不首先照顧孩子們的情緒,我們就很難讓他們配合我們的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接受孩子們正面的積極的情緒,卻很難也經常拒絕接受孩子負面的情緒,例如:

「什麼?你討厭吉米?但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不是嗎?」

「你討厭吃鬆餅?它們可是你最喜歡的食物呀!」

「你是準備打他的鼻子嗎?你敢試試看?!」

「你想讓我把寶寶還回去?這想法太惡劣了!下次不要讓我再聽到類似的話從你嘴裡冒出來!」

作為大人,我們不想接受這些負面情緒,我們的直覺想要把孩子們的這些負面情緒快速解決掉,推得越遠越好,但事實上,直覺有時會讓我們誤入迷途。

換位思考(同理心):

如果換做是你睡眠不足,不想上班的情況下還是去上了班,和同事抱怨自己今天只想躺在床上。此時你的同事可能會讓你別抱怨了,並用教育的語氣和你說話,或者給你點建議喝點茶提提神,或者給你講些大道理這就是生活之類,或者用別的同事和你對比,你看誰誰多精神呀,學學人家吧,或者用質疑的語氣問你昨晚幹什麼去了?為什麼不好好照顧自己身體?

這時你可能心裡很不愉快,也許永遠都不想和這位同事交流心聲了。

但如果這位同事說:「啊,我知道當你感覺不好時還要上班,這種感覺最糟糕了,尤其是你還要解決那麼多的難題,也許這個時候應該有一場暴風雪能讓公司休息一天那就最好了。」

這次你可能覺得好多了,「她懂我,我感覺好點了,也許一切並不是很糟糕,也許我可以解決這些事情」。 因為當人們的情緒被認可時,人們才會覺得到舒心了。

同樣的道理,同樣的同理心,放到孩子身上一樣的效果。

當你遇到孩子負面情緒時,最好不要使用以下幾種方式:

?直接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

?講哲學大道理:生活就是很不公之類。

?疑問,質疑孩子的情緒。

?用別人家孩子來進行對比。

?講大道理,講很久。

下面要介紹5種方法來幫助家長認同孩子們的感受(產生同理心的5種方式):

第一種:用語言來認同孩子們的感受

下一次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follow以下三個步驟:

1. 咬緊牙齒,閉緊嘴巴,不要急於否定他。

2. 想想他現在的心情,試著思考他現在的感受。

3. 用詞把他現在的心情描述出來,並把片語成句子,說出來。

如果使用得當,運氣好的話,你會看到壞心情瞬間煙消雲散。

很重要的一點:要想好心情來,必須壞心情先走

例如:

當孩子說:「我討厭吉米,我永遠也不要和他在一起玩了!」

這次不要說:「什麼?你討厭吉米?但他是你最好的朋友不是嗎?」

而嘗試說:「我的孩子,聽起來你現在對吉米非常的生氣!」或者「吉米一定是做了一些讓你很不高興的事!」

當孩子說:「為什麼我們總是吃鬆餅?我討厭鬆餅!」

這次不要說:「你討厭吃鬆餅?它們可是你最喜歡的食物呀!」

而嘗試說:「聽起來你對鬆餅早餐有點失望,你現在應該想要嘗試一些其他的食物。」

當孩子說:「拼圖太難了!」

這次不要說:「不,拼圖不難,這很簡單,來,我來幫你,看,這有一片角上的拼圖。」

而嘗試說:「嗯,拼圖有時真的能讓人崩潰!這些所有小碎片能把人逼成傻子。」

重中之重的點:所有情緒和感受都可以接受,但一些行為必須制止!

使用此方法並不是要你去鼓勵有負面情緒的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也不是要你立馬開始給抱怨鬆餅早餐的孩子做他想吃的飯。要做的僅僅是接受他的感受,就可以防止他潛在的不良行為或情緒。

給父母的Tips:

永遠不要害怕自己做錯了,說錯了,如果這次沒說好,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怒火,就再來一次,再說一次,要給自己無限的機會。

重中之重的點:不要使用「但是」來轉折

「但是」會帶走你剛才所建立的同理心。就像說「我懂你現在的感受而我現在要給你解釋為什麼你的感受是錯的。」

替換「但是」使用的選擇之一是:

「問題是…」

例如:「我明白你在造太空船時還必須防止一個小寶寶的干擾是真的很煩!問題是,小寶寶並不懂樂高是怎麼一回事。」

「問題是…」這個表達轉折的方式是在不傷害孩子感情的基礎上給他建議這裡有一個問題。接著回答:「也許你可以找一個高點的桌子玩樂高防止小寶寶可以夠到」。

但有時出現的不僅僅是一個問題,有時必須讓孩子作出選擇,這時「問題是…」顯得有點蒼白,你可以用

「儘管你知道…」

來轉折!這個表達方式會幫助孩子明白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並且在同一時間讓他感受到你有多懂他的心情。

例如:

「儘管你知道現在出門去買餅乾太晚了,你還要出去買餅乾嗎?」

「儘管你知道現在是時候去車站接你弟弟了,讓你在玩得很開心的時候離開公園也許會很讓你生氣。」

第二種:用寫的方式來認同孩子的感受。

當你再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他不能要這個新玩具,是因為他上個月剛剛過了生日派對,他不應該表現出如此被寵壞的樣子. 除此之外另一種方式,你可以把他想要的都寫在他的願望清單上,有一個真實的願望清單可以很容易滿足孩子對願望的需要。

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一對可以傾聽她願望並照顧她心情的父母,並且這一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很重要的生活技巧-延遲享樂。

例如:「儘管你知道你現在也許不需要一件新的睡衣,看到你哥哥買新睡衣你心裡一定怪怪的。來讓我們寫下你喜歡的睡衣顏色,這樣當你之後想要的時候我們就直到買哪件了!」

第三種:用藝術的方式來認同孩子的感受。

有時語言或者文字不足以表達孩子強烈的情緒時,不妨試試用藝術的手段來表示。

例子:安童的故事(自閉症兒童)

媽媽承諾過安童,等他們從叔叔阿姨家裡出來後要帶他去順路的公園玩,但當安童在回家的路上睡著了,媽媽沒捨得把他叫醒,希望他能就這樣睡一晚上,但在爸爸把他抗下車的時候他醒了,當安童意識到自己錯過了公園,他開始大哭,並大聲說「你說謊!你說謊!」,媽媽試圖給他解釋因為他睡著了所以錯過了公園,但安童並不聽,變得更加生氣了。

終於媽媽改變了說話的方式說「看來你真的很想去公園!儘管你知道你當時睡著了,你仍想在那裡玩,你想讓我們把你叫醒!」

「是的!」安童說,

緊接著媽媽拿了一張紙開始畫,「你最喜歡玩公園裡的什麼東西?」

「鞦韆!」安童說,媽媽開始畫鞦韆。

「畫一個大大的滑滑梯!」安童說,媽媽畫了滑梯,安童在滑梯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雪球。

「畫一個橋怎麼樣?」

「好呀!」

媽媽畫了一個男孩和一隻貓咪坐在橋上。現在安童想要把這幅畫貼在他的房間里,這樣一來拯救了一個原本難以安撫的夜晚。

非常重要的點:配合情緒。要浮誇!

在配合情緒的時候一定要真誠。Be real!

第四種:在想像的世界裡給他更多

當孩子想要一些不可能得到的東西時,你可以在想像的空間中給他現實中他不可能得到的東西。

例如:想吃糖

「如果我們可以每天吃糖,並且不會對我們的牙齒才造成任何傷害那該多好啊!我們早上要選什麼早餐?m豆還是棒棒糖?」並借鼓勵孩子和你一起參與想像,可以幫助解饞,並了解在真實情況下吃糖是會傷害牙齒的。

非常重要的點:不要急於質問情緒低落的孩子。

當孩子情緒低落時,不要急於問孩子「你不開心嗎?」「你很生氣嗎?」「你為什麼哭?」孩子可能不知道他為什麼哭,他可能不能清楚的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當大人被這樣問時,都有感覺被威脅到,更何況孩子。

你不需要搞清楚讓他情緒低落的原因才去安撫他。你可以說「你看起來很傷心」「有些事讓你看起來很難過」,這些句子給了孩子空間和舒適度讓他可以選擇要不要和講起他的事情。

第五種:用聆聽的方式認同他的感受。

這種方式看起來很弱,但卻很有力。你可以坐在那裡,聽孩子說,只帶上安撫的語氣詞「哦!」「啊!」「嗯…」.

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在和孩子交流時給予他們的關注,且相信他們自己會work it out!

來自sarah的故事:

我7歲的女兒又一次在我快睡覺來抱怨她的弟弟是如何如何的煩,如何弄亂她的玩具,如何惹毛她,等等。平時我會告訴她讓她多點耐心,她弟弟只是個小小孩,什麼都不懂,但這樣經常會讓sarah的聲音越來越大,跟我重複抱怨的次數越來越多。這次,我說:「Mmm... ugh...oh...I see...", 過了5分鐘之後sarah對我說她現在要睡覺了,並且給了我晚安吻,實際上我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然而我成功做到安撫她了!

總結 上面介紹的5種幫助家長認同孩子們感受的五種方法(產生同理心的5種方式)

第一種:用語言來認同孩子的感受

第二種:用寫的方式來認同孩子的感受

第三種:用藝術的方式來認同孩子的感受

第四種:在想像的世界裡給他更多

第五種:用聆聽的方式認同他的感受

公眾號:Momentorlogy


可以試試「暗號」 溝通法~~

讓我們先一起來看一個案例,我來轉述Conni 媽媽的一段分享:

以前,我常會為Conni的一些「不良行為」感到頭疼。比如:她喜歡打斷我們談話。每當我與Conni爸爸交談時,Conni總愛在旁邊插嘴。可我們停下來聽她說,她卻又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通過《正面管教》的系統學習,我明白了她的目的,是想得到爸媽的「關注」而已,只是這個引起關注的方式,不恰當,而且讓我們很心煩。

於是,當類似情景重現時,我便停下來與Conni聊:「你和媽媽一起來玩個遊戲好不好?」

「好啊!」Conni一聽很興奮。

「當媽媽和爸爸在聊天時,你是不是很無聊?因為沒人跟你說話?」我先跟她共情,表達對她的理解。

「對呀,沒人陪我。我也想說話呀!」

「你當然可以說。只不過,可不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呢?比如,下次你想說話時,在不打斷大人說話的情況下,你做一個暗號或手勢,意思是我想說話好不好?用什麼暗號好呢?」

「我想到了,就做這個手勢吧!」Conni想了想,把雙手放在頭頂擺出一個「心形」。

「嗯!不錯的暗號。對了,媽媽也有個想法,如果媽媽看到你做了這個暗號後,我也回應同樣的暗號,它表示「我知道了,請稍等!」,好嗎?

「好啊,好啊!」Conni開心地拍手:「媽媽,我覺得好好玩。」

之後,我們馬上玩了好幾次這個「遊戲」,讓彼此加深記憶。

一天,我和Conni爸爸正在聊天,突然看見Conni把雙手放在頭頂擺出個「心形」,我微笑著用同樣的動作回應,然後繼續與Conni爸爸聊。聊了一陣後,我停下來問她:「請問你剛才想說什麼?」她笑著回答:「沒什麼,我只是想告訴你』我愛你!』好了,你們繼續吧!

還有一次,我接Conni放學時遇到另一個小朋友羊羊的媽媽。我們各自牽著小孩子討論孩子的事。期間羊羊不停打斷我們的談話嚷著要吃零食。這時,Conni停下腳步,鬆開我的手做了個「心形」手勢,並對羊羊說:「小朋友最好不要打斷大人的談話喲,這樣做是不禮貌的」羊羊的媽媽當時非常驚訝。

Conni做功課時,總會不經意地把頭埋得很低。我提醒過很多次,效果不理想。我問她有什麼好辦法,沒想到她又提起了這個「暗號」說:「媽咪,如果我下次不記得抬高頭時,你就做個』心形暗號』提醒我,好嗎?」

「真的嗎?可是你在做功課,怎麼看得到呢?還有,你怎麼知道我要表達什麼呢?」

「只要你摸一下我的頭,再做』心形暗號』,我就知道了呀。」

後來我們試過好幾次,效果都不錯。再後來,Conni已經意識到做功課時的最佳姿勢,很少再需要媽媽的提醒。

成人往往把孩子隨便插嘴看作是「不良行為」。但我們仔細探究一下「什麼是不良行為?」之後不難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或因失望產生的行為等等。而在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年齡相稱』的行為,不是不良行為。在這些所謂的不良行為當中,有一種行為是孩子為了尋求過度關注,從而獲得歸屬感,但孩子們並不會意識到這是一個不當的行為......」

在上面這個故事裡,這個「心形暗號」雖然是個動作,卻有兩層含義:Conni的心形暗號是說:「媽媽,我需要關注」;而媽媽的「心形暗號」則是一個積極的回應:「好,媽媽一說完話就給你關注。」並且,媽媽每次都做到了,一說完話就給孩子關注。如果只有Conni的「心形暗號」,沒有媽媽回應的「心形暗號」。那麼Conni的心形暗號恐怕也會很快失效的。

這裡需要提醒爸爸媽媽們的是,我們不是要將「負面語言」變成暗號,而是將我們的「正面語言」變成暗號。

比如,有位媽媽和孩子約好,當5歲的女兒再搶3歲弟弟的東西並推弟弟時,媽媽就說「嘰嘰和咕咕」,孩子就停止。「嘰嘰和咕咕」是女兒想出來的,才用了兩天,當媽媽說「嘰嘰和咕咕」時,女兒「把玩具使勁扔在地上,一巴掌打在弟弟頭上」!

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嘰嘰和咕咕」是一個負面語言,它只是換了種方式命令孩子「不要搶!不要推!」所以很快失效。後來這位媽媽換了種方式,先體諒和共情孩子:「你看到弟弟玩玩具,很興奮很好奇,所以你會搶東西推弟弟;媽媽說你的時候,你更生氣了!生氣沒問題,每個人都會生氣,媽媽也會。你不能推弟弟,但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你的怒氣,比如使勁打充氣沙發!下次你再生氣時,你希望媽媽做什麼暗號,提醒你可以打充氣沙發?」

這樣,就把「不要推弟弟」的負面暗號,變成了「可以生氣,可以打充氣沙發」的正面暗號。

通過「暗號」這樣的正面引導,既能滿足孩子需要「關注」「尋求權利和自身價值」的心理需求,又能教會孩子用健康恰當的方式表達這些需求。

最後要提醒爸爸媽媽們的是,父母長期用正面管教的思維和語言教給孩子,孩子就會養成正面的思維習慣,說出正面語言。典型的正面語言是溫和而堅定的,著眼於解決問題的!

以上回答出自於我的公眾號:有娃,喜歡我的回答不妨來關注一下哦~~

---------------我是分隔線----------------------

每天5條短音頻提供育兒指導,每周1本經典育兒書解讀。有娃,幫你成長為更好的父母。

http://weixin.qq.com/q/02aZv_BXC_bUT10000M076 (二維碼自動識別)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被家裡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惹怒的經歷,而且自己辛辛苦苦地為孩子付出,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還總是引起孩子的反感。很多家長為此很苦惱,其實原因就是你沒有掌握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導致雙方溝通不暢。
那麼,怎樣與孩子溝通才能達到引導、幫助和促進孩子學習的目的呢?
 首先從了解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開始,只有你了解他們之後,才能更理解他們。 
初中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1.極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對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聽到你披頭蓋臉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有面子,今後怎麼還能在同學們面前抬起頭來,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裡。
另一方面,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勢必要好好努力,通過學習成績說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好好引導,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自信心。  
2.強烈的獨立意識
 到了初中以後,很多孩子不再願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來做。這時候,父母要自願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儘可能的提供給孩子自我展現的平台。很多家長,尤其是母親,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3.容易受到壞的影響
13歲—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經過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高中的實驗班,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競爭環境。
綜合上面的特點,給家長們提供以下7點建議,以供參考:

1.避免公開的申斥
孩子在十幾歲的年齡,最好面子,也就是自尊心很強。所以對孩子的教育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尤其是在他的老師和同學的面前。  
2.身體力行,作出表率
比如孩子喜歡在做作業的時候看電視。為了改正孩子的這個壞習慣,那麼在孩子學習時,不僅不讓孩子看,家長也不看電視,避免孩子分心,這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3.避免盲目比較

切忌不要總是在孩子耳邊講,自己怎樣為他付出,拿自己小時候與他對比或拿別的孩子與他對比。這樣做,只能招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就事論事,具體的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埋怨和比較。 
4.與老師保持交流

多跟老師交流,隨時關注孩子的變化。但要跟孩子說明,自己只是關心他,願意幫助他解決問題。

5.引導孩子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除了父母和老師,朋友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了。尤其有些問題,孩子不願意跟父母和老師交流,更願意與自己的朋友分享。一個好的朋友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健康的成長。

6.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父母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拐杖,遇到孩子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引導他自己動腦思考,而不是完全代勞。 
7.孩子遇到困難,多鼓勵少責備
孩子的成績下降的時候,一般自己已經很傷心痛苦,甚至灰心了。作為家長,應該表示關切,鼓勵他,幫助他樹立信心,幫助他具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切記不要因此責備孩子,否則孩子很可能會恐懼與你交流。

雖然說了那麼多具體的建議,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抱著一顆和孩子做朋友的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讓孩子也把你當朋友,好朋友之間交流起來自然順暢了。


看大聖歸來的時候,電影院: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叛逆,還有的父母苦惱地說:「孩子有什麼話都不願意跟我說。但極少父母知道:如若自己和孩子溝通有問題,實則是自己的溝通方法有問題。

為什麼你永遠沒法和孩子溝通?原因可以概括以下幾點:

【1】

溝通不是說話

許多家長存在這樣的誤區:所謂溝通就是和孩子說話。其實,溝通不止和孩子說話那麼簡單,也包括語言和動作。

之前有一位媽媽說:「孩子考試後一直躲著我們,我們問了,他也不說話。

很顯然這時候,面對家長的質問,孩子情緒是:什麼都不說。

「什麼都沒說!」是孩子的情緒,不說話,說明孩子的心裡正對什麼苦惱著,可能他意識到了自己沒考好,正自責著,這時候家長逼問或者指責,孩子的情緒會更加低落。

家長這時候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個信任的眼神或一個擁抱,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愛,便會主動向父母坦誠。

【2】

溝通是講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現實生活中,家長跟孩子溝通的話題離不了學習,只要講學習,孩子就會嫌父母煩,溝通也會戛然而止。

很多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原因之一:父母永遠只對孩子講自己關心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分數和成績,考了多麼名?交了什麼朋友?這些話題會讓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需要一個能理解、聊聊心事、什麼都可以說的朋友,而不是那種以家長姿態總質問他成績的「領導」。

其實,溝通的內容有很多,而父母只講成績和學習孩子當然不開心了,時間長了,孩子也不願意和父母聊天。而是,如若家長總是以成績和學習評價孩子,對孩子了解也很正面。結果,要麼溝通不下去;要麼草草了事。

【3】

溝通不是只顧自己說話,傾聽比說更重要!

比起一味喋喋不休,孩子更需要可以傾聽他們「朋友」,但可惜的是,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傾聽」的重要性。

你是否記得這樣的畫面:大人之間聊天,孩子總想說話,卻總是被冷落,孩子會想:為什麼不聽我講話呢?孩子感受到了冷落和不尊重。

我們家長總喜歡以家長的姿態否定孩子的意見和感受。認為小孩子小,他們的事情不值得一提。

事實上,如今的孩子見多識廣,有自己的思想,渴望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往往被家長認為不成熟而否定了。這一方面遏制了孩子的思想,另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了家長對他的不尊重、不認同。

久而久之,家長希望孩子主動表達的時候,孩子早已關上了心門。

【4】

溝通的前提是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長期建立的。

現實生活中,只有孩子存在了大問題,比如逃學,打架,父母才主動找孩子溝通,這時,家長肯定是非常惱火的,急於教育批評孩子,免不了指責和打罵,孩子要麼低頭不吭聲,要麼就是不理會,甚至破罐子破摔。

待冷靜下來,父母又開始後悔,這類的父母平時缺少對孩子的關心,甚至孩子喜歡什麼都瞠目結舌,答不出來。

良好溝通的前提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而親子關係是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起來的。家長平時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了解孩子,一旦發現孩子的問題,在在問題出現之初就及時溝通,這時是有一定效果的。

等到問題非常嚴重才溝通,十之八九是無效的,因為你與孩子沒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已經不具備溝通的基礎,更別提好好溝通了。

更多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問題,就關注 全腦開發 微信公眾平台,更多精彩等著您。微信號:swdtuxl

http://weixin.qq.com/r/-0Oxqe3EBbB6ranK9xbt (二維碼自動識別)


農村家庭,六年級的小表妹不想上補習班,姑姑找我問計,通話中~

你先拿著手機走開,走到你媽媽聽不見的地方。

好了。

首先,我是認為補習班去不去都可以的。你自己想去嘛~

不想。

為什麼呢,上補習班太累?

不是的,因為我上課都聽不懂。我去了補習班他們會嘲笑我,那不是很難堪耶。

是這樣,確實很難堪呢。。。那不去是有道理的~不過,你想被嘲笑嘛?面對嘲笑感覺如何?

當然不想啦,誰會想被嘲笑啊。。。

那麼我們好像需要面對一個問題耶,小學聽不懂,那初中不是也聽不懂,那不是還是要被繼續嘲笑三年。或者我們乾脆放棄讀書這條路好啦,反正你身高腿長,臉也長的不錯,也不一定要走讀書這條路,你不想補的話我就說服你媽媽不要補好了。

啊?。。。我不想耶。。。。

不想啊。。。那去補習班會被嘲笑耶,當然,你要是努力點也許只要被嘲笑兩個月後面三年就不用被嘲笑了,不過我們可以不用這麼苦的,我還是跟你媽媽說不要補吧,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沒必要人人都有很高的標準。

不!哥哥我要補習,我不想被嘲笑!

要補啊。。。很苦耶。。。不補也沒事嘛,還能省錢。

不!我要補習,你幫我和媽媽說好嗎。

以上是大概的通話記錄,過程比較順暢也有我平時建立起了比較可信賴的形象的原因QAQ~我們要意識到,孩子也有自尊,也需要被尊重。他們本性不壞,只是有時候不知道該往哪裡走,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給予一點點引導啦,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他們自己做的選擇,自然而然的由他們自己負責。責任,是獨立的第一步。最後,請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與理解,放下權威,收穫愛。


對不起,我有父母無孩,答不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TFBOYS王源獻力聯合國青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你對天津海河醫院發公告稱「兒科醫生超負荷工作全部病倒被迫停診」一事有何看法?
關於理財的課題是否應該從小就開始給孩子滲透?
身上的濕氣很重怎麼辦,有什麼比較好的祛濕辦法嗎?因為要上班,想方便些
通過現金激勵孩子是否有效?有沒有副作用?

TAG:教育 | 溝通 | 家庭關係 | 交流方式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