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求比較,中船701武漢 VS 上海華為,如何抉擇?
屌絲博士一個,目前就糾結於這兩家單位了。具體情況如下:武漢中船701某總體室,第一年15w,據說福利不錯,沒有編製,博士分房子(免費住,沒有產權證)。上海華為:終端,第一年31w,但是稅比較高,拿到手不到25w,給上海戶口,本人在上海買房不成問題。
糾結得不行,求知友幫助!
看完後,掂量一下自己,再決定要不要去一線城市工作
-----------------------
在中國,華為是高端製造業引以為傲的標杆,也是企業對外的一張名片。
華為員工薪酬高,早已聲名在外。但相比近兩年深圳樓市的漲幅,華為的加薪幅度根本不值一提。去年「深圳高房價逼走華為」曾引發諸多爭議,雖然華為對此予以否認,掌門人任正非公開炮轟高房價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此輪上漲周期領跑的城市,深圳房價一路狂飆。2014年深圳新房均價每平米僅2萬出頭,目前已飆至每平米逾5.5萬,而好地段房子的價格遠高於上述均價。
實際上,即使在華為內部,也存在明顯的貧富差距。高薪的老一代員工多已成功置業,但新一代員工卻在高昂的房價前苦苦掙扎。有華為員工抱怨,房價漲得太瘋了,工作十年在深圳也買不起房。
華為工資有多高?
我們先來看看華為員工的薪酬,究竟有多高。
華為的工資結構,主要由基本工資+年終獎+分紅組成。如果常駐海外條件惡劣的國家,還有艱苦補助和離家補助,補助的具體標準,因國家的艱苦級別而不同。比如肯亞,目前每天的艱苦補助約為70美元/天,而每個月的離家補助稅後約9000元人民幣。
華為員工是按級別來算薪酬,應屆畢業生剛進華為都是13級,每一級又分ABC三個小等級,正常情況下是每一年升一小級。目前,在華為內部系統可公開查詢到別人的最高級別是22級,23級以上則屬於級別非常高的boss,在系統上查不到。
與BAT相比,華為的基本工資不算高。如今剛畢業的本科生基本工資約1萬,研究生1.2萬,工作七八年的員工也就兩萬多。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股票分紅,其次是獎金,但新員工三年以內一股都分不到。實際上,2010年後進入華為的員工股票分的都很少。
華為每年按考評(分AB+BC)計算年終獎,考評越高,年終獎越多,得C的員工很可能被淘汰。
從今年開始,13級員工每個月增加3000元月度獎金(與考勤相關),14級每個月則增加4000元月度獎金。年度獎金計算也更簡單化:A即4個月工資,B+即3個月工資,B即2個月工資,以此類推。公司的人力導向是,3個人拿4個人的工資,干5個人的活。
華為每年都會給員工漲工資,基本工資平均漲幅在20%左右。年終獎漲幅不固定,與公司整體利潤、部門總營收和利潤相關,每人的年終獎會因考評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
通常,在華為工作十年的普通員工,大概在16-17級,一年拿到的薪酬稅前在60萬-70萬元。刨去稅費、社保,以及在深圳較高的生活成本,一年能夠積攢下來的錢,不過二三十萬。而工作四五年的年輕人,薪酬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四位華為員工的講述:
絕望:「工作十年買房都夠嗆」
王海,27歲,入職華為5年
王海來自西安,2012年本科畢業後進入深圳華為總部,頭兩年在運營商BG研發崗,後三年轉做GTS服務工程師,經常四處出差。
入職五年來,王海一直沒有分到股票。他在華為的第一年,算上工資、年終獎及補助,稅前收入不到十萬;第二年,稅前收入漲到十五六萬;第三年收入達到稅前二十多萬;今年稅前總收入可能有三十多萬。
他目前是14級,正準備升15級,在華為屬於比較普通的員工,代表了華為大部分員工的收入增幅。
剛畢業時,王海記得華為周邊的房價在2萬元/平米左右,但剛工作的他手裡沒什麼錢。到2014年下半年,他好不容易攢下十幾萬,不過這點錢根本不夠付首付。
「當時也想過咬咬牙買房,但我家裡條件一般,湊夠首付不僅需要傾盡全家所有,還要向親友借錢。即使湊夠首付,還貸壓力也很大。」王海嘆了口氣。
王海決定繼續租房住,等自己多攢點錢再買房。誰知2015年「330信貸新政」頒布後,深圳房價開啟了暴漲模式,短短一年多時間,深圳房價如脫韁野馬般狂奔,所有地段的房價均翻番,有的地段甚至飆漲了三四倍。
「買房的事現在連想都不敢想,感到很絕望。」
王海說,如果沒有父母支持,靠自己攢錢在深圳買房,工作十年都夠嗆。而華為的員工,大多來自農村,父母根本幫不上忙。
悔恨:房子成年薪百萬夫妻心頭的痛
趙玲,31歲,入職華為9年
趙玲和老公都是東北人,夫妻倆均在華為工作。31歲的趙玲畢業後就進了華為,她33歲的老公通過社招進入華為,迄今在華為也呆了9年,目前被派駐到非洲某國工作。
儘管兩人這些年賺了些錢,但因種種原因,他們錯過了深圳樓市大漲之前購房的良機,為此兩人時常陷入悔恨中。有段時間,房子變成了夫妻兩人心頭上的傷疤,一碰就疼。
目前,夫妻倆一年稅後賺100萬沒問題。即便是這樣的高薪,由於家裡養了三個孩子,留在深圳也讓趙玲望而卻步。趙玲考慮到在深圳生活成本太高,決定回東北安家,去年9月她在瀋陽最好地段買了套學區房。
趙玲坦言,在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華為給的錢真不少,但也把人「虐得夠慘」。目前,趙玲又要工作又要帶孩子,有些力不從心,感覺跟不上公司的快節奏,這份工作對她而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以她和老公現在的資產情況,回到瀋陽找個相對穩定的工作,日子可以過得很滋潤。但夫妻兩人手頭還有些余錢,卻找不到好的投資渠道,在錢會貶值的擔憂下,還是把在深圳貸款買房提上了日程。
「真後悔早幾年沒在深圳買房。打算為了孩子再逼自己一次,背個幾百萬房貸。」趙玲說。
困惑:那些搶房的都是什麼人?
李超,30歲,入職華為5年
李超研究生畢業後加入華為,2012年被外派到非洲。儘管他還沒成家,但這幾年他一直想在深圳買套房子。無奈的是,他每次回國休假都只有短短的兩三周時間,在深圳停留的時間也就一兩天,根本沒時間去看房。
2015年初李超回國休假,這次在深圳停留的時間比較長。他去看了幾個樓盤,發現房價比半年前漲了一些,猶猶豫豫中,他最終沒有選擇出手。
李超返回非洲後,從國內的新聞中獲知,深圳的房價漲瘋了,但他在國外感受不到搶房的氛圍,也就沒太緊張。李超盼著深圳房價回調,但尷尬的是,一直到現在,深圳房價也沒有出現明顯下降。
因為在非洲工作補貼比較高,李超月薪已過4萬。但他很快要回國了,少了海外補貼,李超的收入會降一截。「買一套400萬左右的房子,首付3成我還是付得起的,但貸款280萬,月供壓力太大了。」
讓李超想不透的是,那些搶房的都是什麼人?個個高薪嗎?連相對高薪的華為人買房都感到吃力,還有哪家企業的員工買房會感到輕鬆?
糾結:不甘心回老家,苦等房價下跌
張康,28歲,入職華為6年
2011年張康如願以償進入華為工作,雖然平時經常加班,工作強度大,但對比同行業,他認為華為給予的薪酬是最高的。
這幾年他的績效不錯,工資每年增長約20%,最多的一年加薪加了50%。即便如此,想憑一己之力買房也非常吃力。
張康同樣錯過了2014年最佳出手時機。當時他嫌華為周邊2萬多的房價太貴,想等房價降一降再買,但他的想法很快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
在深圳買不起房的壓力,讓張康感到非常糾結,還要不要繼續留在深圳發展?
父母催他回老家貴州,他有時也想依照父母的意願,回老家找個工作。但是找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薪資待遇的落差實在太大,所以至今仍猶豫不決。
張康覺得,相比老家,深圳更開放、包容,不需要事事找關係。如果能買得起房,他還是傾向在深圳打拚一下。
「一位同事結婚前買不起深圳的房子,只好跑到東莞買了套婚房。」張康說,最近也有同事在看房,擔心2018年再這麼漲一波就真的買不起了。總體來說,上了車的同事對深圳更有歸屬感,沒上車的都活在焦慮中。
要說沒在房價還不算太高的時候上車是後悔,那在房價還沒漲上來的時候把唯一的房子賣了就是把腸子都悔青了!
8年前為留學賣掉深圳房子,
如今不吃不喝260個月才能買回來
留學圈裡流傳這這樣一個老梗,說有一個人當年砸鍋賣鐵的去美國讀了博士,就為了光宗耀祖,好好掙錢。當他終於博士畢業攢夠了一百萬人民幣,準備衣錦還鄉的時候發現自己連家鄉的一個廁所都買不起了。
當時我們聽了就只是哈哈一笑,覺得這個博士真是倒霉催的。但是完全沒想過這種事情將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8年前,小浩的爸爸為了給小浩出國留學賣掉了深圳的一套房子。當年的房價是一萬多一平,房子一共賣了60萬。如今小浩學成歸來,還在美國有兩年的工作經驗,整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了。
回國後小浩進了外企,做了一個小小的頭目,在深圳稅後8000,本來還可以更高,但是因為在國內沒有工齡,外企也只能給他開這麼多。
但是當初他爹為了他賣掉的房子,現在已經翻了好幾倍,標價是208萬。以小浩現在的工資,要不吃不喝260個月,也就是21年半才能買回來。
「房價之下,我不配為人」
前兩天有篇文章,標題叫《房價之下,我不配為人》,作者講述了自己在青島買房的焦慮與困惑,她正在看房,但是「越看越絕望」。她去年想過買房,但首付不夠沒有買,今年再去看同樣的房已經漲了一百萬,更買不起了。而且就算湊出首付,每個月的月供也是難以承受之重。
作者的心情,我十二萬分地理解。然而,這僅僅只是因為房價嗎?身邊買房如買菜的可大有人在。
一個同學,夫妻都是大牌國企退休幹部,女兒在四大銀行之一上班,一家三口名下深圳加武漢的房產有七八套之多;另外一個深圳土著朋友,在城中村有一棟二十多層的樓專門用來收租,如果哪一天拆遷,可能就成為了又一個傳說中的水貝村青年......
朋友番茄一針見血地說,說到底,現今買不起房無非就是三點原因:1、家世不好;2、能力不行;3、家世不好,能力也不行。
這句話聽起來很殘酷,也頗有些傷自尊,但真的就是那麼回事。但凡家世好一點的,父母幫忙湊個首付提前上了車,又或者家世雖然不好但是能力不錯,憑自己收入也能買得起。但是假如像我等出身普通又資質平庸之輩,想在一城市買房,談何容易。
買房吧,很累。不買吧,永遠上不了車。
「房子代表了你的階層」
既然這麼累,那可以不買房嗎?高曉松不是說了,他就不買房,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然而事實證明,他後來也買房了——就算他沒有買房,他也具備隨時想買就能買的能力,和我們已經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了。
那麼,我來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有房和沒房,到底差別在哪裡?
首先房產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你在這座城市的階級——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城市在用高房價無聲地驅趕著你,無時不刻地提醒你,你並不屬於這裡。
如果你能力並不比別人差,別人買了房而你卻買不起,那說明拉開你們差距的是你的父輩;如果你這輩子都買不起房,而別人已經在一線城市有了多套房,那麼你的孩子又與他的同齡人拉開了差距。
一代又一代的差距,累積起來,就叫階級。高房價,殘酷無情地炸出了你的階級,讓你無法迴避。
知道我們為什麼活得這麼累嗎?因為我們都出身社會底層,想要上升就得付出別別人更多的努力。想起多年前看過一張《和諧拯救危機》的光碟,是凈空法師的講座,其中有一句話印象極為深刻:現代人之所以活得累,因為他們總是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改變命運,哪有不累的呢?
一線城市去還是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去留的結果也得當事人自己承擔。人往高處走,水往地處流,選擇你能選擇的,承受你能承受的——畢竟我們所做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我行業設計所對口單位就是701所,在船舶行業1所已經算是頂尖水平了。可是跟其他研究所設計院比,船舶類可謂門檻高,待遇低。1所招人都是第123學歷全是985,博士起。可是據我所知,在武漢待遇遠不如電力,建築,鐵4院等設計單位。貌似人家招人門檻都沒這麼高。1所骨幹穩定下來是在20以下,其他可以在20以上。通宵搞設計辛苦,上船出差也不輕鬆。個人感覺如果身體有底子,華為妥妥的,在武漢1所你過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在上海華為也不會更差,而後者變化的餘地很大,工作幾年工資會有質的變化。體制內就呵呵了,1所還算好的。如果無憂在滬買房首付問題,華為的工作絕對能讓生活往上走。船舶類風光了一小陣又不行了,即使風頭正盛的時候也就那麼回事。話說編製,1所具體我不了解,感覺算半個事業單位吧。有無編製不像公務員臨時工那樣涇渭分明。上海戶口倒是真有吸引力。如果你是說701上海分部,我還是認為華為更棒。出了華為,你哪怕換行都不難。呵呵,進了船舶,實話跟你說,這就是個坑。比較城市也是上海完勝,武漢雖然也很大,但更難混。原因不細說。另一個帖子里有人說了,上海是當今中國最好的城市,可以滿足個人對公平,服務業,奮鬥,享樂等各方面的幻想。我想像不出,除了武漢人和在武漢度過求學時光的人會在這兩個城市的選擇上會有猶豫。
屌絲博士在上海買房不成問題
這才是重點啊
行業內的給句建議,不給編製的單位不去,管他是國務院還是中南海。
樓主很厲害,確實很難抉擇!701進去了就不會出來了,也不想出來了。701是設計軍船的,跟船舶市場周期沒多大關係。在武漢絕對是一流單位!做的好的獲個什麼國家獎項就名利都有了。華為匯聚各方精英,能跟高手做同事跟高手過招也是一件幸事。但是在考慮工作的同時,樓主也要想想房子,媳婦的事情。在上海生活成本比武漢高太多了。
舉2個栗子:表哥原來在華科讀的船舶,去的中船某設計院,但是那時有編製,拿的薪資沒題主高,5年後終於才買房,也才和一個武漢姑娘訂完婚,日子比較煎熬,圍城。宿舍研究生室友,畢業三年,做互聯網支付安全技術研究,在閔行區買了個房,媳婦一起日子滋潤啊。體制這東西,我覺得題主還是去上海好。越是大城市,越尊重技術和知識。
然而701在我們學校是神所
不要去華為 很累
果斷華為,701工資也就那樣,絕對沒有15W。
華為!航運短期內不會好轉。而華為在未來的很多年都會快速發展。為了自己,去華為吧,哪怕做的不好,也能及時換行。不像航運圈,太小,不利於轉行
唉 701的應聘難度差不多是華為的一倍啊
糾結啥 果斷上海 果斷華為啊
博士沒編製,不太可能吧
菊花廠,15年帶編人員工資縮水都30%,20萬不到!
我也好想嫁給你哦,不過我不是上海人,哈哈
工資好高阿π_π
沒有編製的單位,你必定會在幾年後跳槽。預期如此,不如選個積累以後,更容易往上走的單位。
當然華為
華為
上海買房沒問題必然上海,工作只是生活一部分,在華為不開心也可以換。
肯定上海菊花廠,終端,海思,無線等好部門都在這邊。
華為,
國企體制,嚴重依賴國家投資。如果整體行業不行或者國家不投資軍隊了,就等著喝稀飯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