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曾經赫赫有名的親民黨近年來為何泡沫化了?台灣還有出現第三大黨的可能么?


再次回答類似的問題,有關政治學上著名的「迪韋爾熱定律」:

1950年,法國政治學家迪韋爾熱在《政黨》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迪韋爾熱定律: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傾向於產生兩黨制;

比例代表制傾向於產生多黨制;

兩輪決選制傾向於產生多黨聯盟制。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是指,一個選區只有一個議席,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即贏者通吃,又叫簡單多數制。

**比例代表制一般的情況是,一個選區中有多個議席,各政黨根據得票比例分配席位。

為何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會產生兩黨制,他提出了兩大機制:

1 機械機制: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的第一名過關使得只有獲得最多的選票的人才能當選,因而實力不足的小黨很難在選區獲得席位,因此會造成小黨不斷被大黨吃掉。

相反,比例代表制下,小黨雖然沒有辦法獲得最多的選票,但仍可根據比例獲得一部分席位,維持最小生存空間。

假如A有50%的選票,D有40%的選票,E有10%的選票。

如果在比例代表制下,有十個席位,那麼A獲得5個席位,D獲得4個席位,E獲得1個席位。

而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下,由於只有一個席位,由最多的A獲得1個席位,D和E都無法獲得任何席位。

當然,在其他選區,D又會多於A,於是形成兩個大黨。而E或者其他小黨,幾乎難以獲得任何席位。

2 心理機制:選民基於對選舉規則的認識,投票時不會將選票投票給沒有希望獲勝的小黨,而是將選票投給己方陣營中最有可能獲勝的大黨的候選人。比如,哪怕選民本來更認同某小黨,但是投票給小黨相當於廢票,可能會變相讓敵對陣營的人獲勝,還不如投票給自己雖然沒有那麼喜歡但畢竟還是己方陣營的大黨。

相反,在比例代表制下,選民認識到席位是按比例分配的,只要足夠選民投票給自己喜歡的小黨,小黨就能佔有一席之地。

A有50%的選票,D有40%的選票,E有10%的選票。

A有兩個立場相似但不盡相同的派系B和C,假設某天這兩個派系分裂了,分別推出自己的候選人。

在原來的情況下,A的50%的得票源於不同的選民對B的30%和另一部分選民對C的20%的支持

比例代表制的情況下,原來的選民不會考慮改變自己的投票方向。因為B和C各自都還是根據比例分配席位。

但是在多數制的情況下,本來支持C的選民會考慮,自己投給A中的少數派,那麼其結果是B和C都落選,反而敵對的D當選。那麼選民還不如把自己的票投給B。這個動作叫棄保效應

同時,心理機制還讓政治家意識到,己方陣營的分裂是不利的、合作是有利的。

為了簡便,不考慮選民的心理機制,只考慮政治家的心理機制:

例如,某選區假如A有50%的選票,D有40%的選票,E有10%的選票。A分裂為B、C之後,他們各自也能獲得30%和20%的選票。如果根據比例代表制分派席位,那麼就分裂一下也無所謂,因為他們將各自根據30%和20%的比例分配席位。

但是如果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下,A有50%的選票,分裂為B、C之後各自有30%和20%的選票。但此時D有40%的選票,E有10%的選票,那麼在只有一個席位的情況下,A分裂的結果就是讓並對立陣營的D獲得唯一的一個席位

此時,A中的人就會考慮一下要不要分裂了。或者說B、C會考慮合作。

親民黨和新黨的泡沫化就是和迪韋爾熱定律相關。

2008年之前,台灣「立法院」選舉採取的是一種半比例代表制——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因此有較大的小黨生存空間。2008年,在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聯手之下,實施了立委減半的改革。立法院席位大幅減少,並且改為並立制的混合選舉制。即大部分席位由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選舉產生(區域立委),只有少部分席位採取比例代表制分配(不分區立委)。

於是2008年,我們看到的是,不僅僅是藍營的親民黨突然之間席位大幅減少(很多人不得不投奔國民黨),綠營的台聯的席位也完全消失。小黨都遭到了泡沫化的命運。

——

最後來解釋為何兩輪決選制會形成兩大黨聯盟制。

兩輪決選制是指,舉行兩輪選舉:

1、如果第一輪選舉中,第一名候選人獲得的票數超過一定比例(例如50%),那麼由第一名候選人當選;

2、但是,如果沒有任何候選人獲得超過例如50%的票數,那麼就由前兩名得票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選舉,由第二輪選舉得票最高的人當選。

兩輪決選制相當於比例代表制和單一選區簡單多數制的組合。

在第一輪選舉中,機制類似於比例代表制,各個不同的政黨都會提名自己的候選人參選;一般會選出兩個立場對立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

在第二輪選舉中,機制類似於簡單多數制,陣營相同、但具體立場不同的政黨會協調本陣營的選民投票給己方相似立場的候選人。

於是,第一輪選舉導致各個政黨之間的競爭,第二輪選舉又導致第一輪競爭的政黨在立場相近的情況下協調和合作。

法國總統選舉就是典型的兩輪決選制。在第一輪選舉中,左翼和右翼的不同政黨都會提出自己的候選人。例如,同屬左翼的法國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都會提出自己的候選人。但一般情況下,進入第二輪選舉的都會是法國社會黨的候選人,同一名右翼的政黨候選人競選。於是,法國共產黨就會協調自己的選民投票給同屬左翼的社會黨候選人。

這樣就形成了兩大黨聯盟制,社會上有兩個大的左翼和右翼,左翼和右翼下往往有不同的政黨。


--

謝邀。

親民黨是宋楚瑜的一人政黨,兩千年他脫党參選總統是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之後江河日下。在創黨時,他的王霸光環也吸引了不少政治投機客跳槽(美稱,我都叫他們二五仔),像是李慶華、邱毅等人。在宋楚瑜光環褪色後,也是他們最早再度叛變到國民黨,宋楚瑜的名望沒辦法帶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但國民黨的黨產可以。

除了黨主席的問題外,就是親民黨沒有(夠強大的)中心思想並為之努力,其實這點新黨也一樣,所以他們與國民黨並稱泛藍,也都被當成是一掛的,就是看起來太像了,那選民與政治人物為什麼要支持你不支持國民黨呢?這點台聯與民進黨的泛綠也是一樣。親民黨、新黨、台聯在很多選民的眼中都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附庸

所以有沒有可能出現第三大黨?這問題的答案也呼之欲出:有可能,但必須與藍綠有鮮明的差異

對照台灣現今的社會局勢,我認為訴求超脫藍綠、公民覺醒的組織,組黨並壯大的可能性最高。像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在選戰中就不乏藍營支持者倒戈支持。若新的政黨訴求明確、無藍綠色彩、亟欲處理藍綠延宕已久的問題,我想還是能拉攏很多支持者。

反之,和民進黨、國民黨距離太近的新政黨,應該沒有轉為大黨的生存土壤。

--


在台灣很多『名嘴』認為台灣的政治生態適合多黨發展,所以我認為第三黨派是有可能的。但不大可能是親民黨,最主要這個黨派存在基本是靠宋省長的政治影響力,但可見宋的影響力到如今已越發微弱,難在有當時台灣省長的頂峰


沒可能了,兩黨在規則上已經把第三黨鎖死了,和美國一樣。


推薦閱讀:

【搬運】人民日報刊文:培育人民群眾的國家治理主體意識
各國有哪些不為人熟知的神秘部門?
「只有獲得天文數字的政治獻金,才有資格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的說法正確嗎?
你所不知道的美國大選:向川普同志學習
為什麼有些中國人喜歡貶低甚至污衊中國人?

TAG:政治 |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