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馬前卒的社會化撫養?


督工單獨寫了一個回答,解釋他所說的社會化扶養。

我還是開個問題說說。

督工解釋,他使用剝奪這個詞,是要強調撫養權是國家的,國家只是把撫養權過渡給孩子父母,不合格就可以剝奪。

這個定義比較恐怖,其實剝奪撫養權,中國美國都有,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剝奪的情況。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督工說的有道理,不合格就是違法嘛,違法就可以剝奪。

那麼督工說的剝奪撫養權已經實現了。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督工對現狀依然不滿,法律規定不夠剝奪標準的,督工認為也應該剝奪。

譬如窮人的孩子,照顧不夠,教育的方式和學習的內容督工認為不符合工業社會要求社會。

督工舉了一個例子,父親讓孩子背弟子規,背不過就打,這種情況是否剝奪撫養權呢?

這才是核心問題,不合格剝奪的標準怎麼定?是現在法律規定的情況,還是督工心裡的標準。

督工設想是大面積剝奪,這是督工被反對的關鍵。正常流程,這個東西要立法,人大通過,修改剝奪撫養權的範圍,而這個不能按照督工一個人的標準和意志來。

現狀是極端情況下才能剝奪,說明這個標準是代表多數人的,督工的想法只是個人看法。督工是在上帝視角代表國家決策。

那麼督工的想法對不對呢?這是第二個問題。

撫養權有誤解,有人認為教育就是剝奪撫養權的,這個關鍵在權。父母有監護權,學校是被僱傭教育孩子,監護權沒有讓出,學校出問題,父母要追責。

而孤兒院是真正的社會化扶養,父母放棄了監護權。扶養權。

督工說的社會化扶養,實際是大規模孤兒院。督工認為,相比家庭扶養可以降低成本,更好的培養人才。

但是人不是機器,也不是牲畜,人需要腦力勞動,孤兒院這種真正社會化扶養的機構培養人才的效果並不顯著。

大規模非孤兒的社會化扶養人類歷史上有過試驗,並不成功。

人類社會中的人才大多數還是父母有監護權,學校教育培養的。

即使沒有放棄監護權,但是採用貴族學校寄宿方式養大的孩子,也存在相當比例的心理問題,普遍與父母感情淡漠。

父母完全沒有監護權,孤兒院長大的孩子成才的寥寥無幾。

理論上,少數勞動力完全看護孩子,掌握孩子的撫養權,家長去工作效率更高。

而歷史上沒有成功先例,從理論上,一個人24小時看護無血緣關係的多個孩子,不可能把孩子照顧教育的比父母更好。

如果老師孩子比例太高,那又節省不出勞動力。

事實上,如果社會化扶養真的效率高,能滿足家長的需求,孩子的成長,市場早就打開了。

家庭教育孩子遇到困難,需要解決家庭的困難,而不是相當然的認為剝奪家庭教育就會更好。

督工的想法未必能達到目的。

那麼督工為什麼這樣想呢?

這就要翻翻舊帖子。督工2014年就對現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不滿。當時就有想法,到今天出來這樣一個設想。

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解決辦法督工想到了社會化扶養。但是這個路子難以走通。

即使有一個希特勒或者外星人,手下有機器人大軍,無人機大軍,可以不顧人類反對,用死亡威脅強制執行社會化扶養。

民眾會怎麼做呢?被剝奪扶養權,和你關係淡漠的孩子為什麼要生呢?

社會化扶養還得強制生育,不生孩子也死亡威脅。

為了留守兒童教育,搞成科幻恐怖片也是有意思。

問題解決沒有那麼極端。

留守兒童教育是現行戶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不適應城市化進程造成的,你改不就完了?

你取消糧票了,允許農民進城打工了,啟動城市化進程了,配套的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學籍制度沒改。

這完全是人為的嘛。

迴避現行制度的問題,製造更大的問題掩蓋小問題,這是馬鹿。


半社會化撫養(即白天由機構集體撫養,下班後由父母撫養)是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兼顧了父母的職業需求與子女的情感需求。完全的社會化撫養,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因而無法解決情感教育問題。而人類社會的平穩運作本質上依賴的是人的社會心理,而社會心裡是建立在情感共識上的。科技什麼的都是在這一基礎上輔助提高社會運作效率的。關於留守兒童,我們需要解決的明明只是戶籍政策,社會託管機構以及嚴格執行的勞動法(規範工作時間長短),而不是放著容易的路不走去幻想什麼大規模人類幼苗養殖場。


窮人現在養不起二胎,未來也必將養不起一胎

窮人的撫養權不會被馬前卒安剝奪,因為早已被社會剝奪的一無所有

窮人只要在一旁安心吃瓜就好了。


大約四個月以前,我也曾經在和朋友聊天里提到類似的想法:由國家來撫養所有嬰兒。

當時的背景是程序員蘇享茂被前妻翟欣欣勒索1000萬自殺,榆林孕婦跳樓自殺。

我是一個90後,當時這兩則新聞出來後,明顯感到身邊的朋友都有點恐婚恐育心理了。(再加上後面的三色幼兒園等虐童事件,更加讓人害怕 )

高企不下的房價更加是最好的避孕藥,當今人口老齡化已成定局,國家是不是會做點什麼呢?我就這麼猜測一下。

當然我所描繪的圖景是一種極端化的情況。

我覺得 @馬前卒 演講里說的(部分讓渡撫養權的)社會化撫養大概率會成為現實。

現在的問題不在於剝奪不剝奪撫養權,而是年輕人根本沒有生育的慾望。讓被996折磨,早早被喪到進入中年的年輕人再自掏腰包養小孩為養老金買單,這不現實。

現在的90後00後早就吸取了前輩的經驗,精明得很,養一個小孩對生活質量降低那麼多,心裡早有丁克的想法。即便有願意生的,很多都只打算生一個就夠了。

很多人的想法是:不能給孩子好的條件,生他下來是很不負責的行為,將來還會被他埋怨。

甚至有人和我說,我生來貧窮,像奴隸那樣打工已經夠慘,若不是家裡還有父母早就一死了之,又何苦再生一個小奴隸子子孫孫受苦呢?

國家再不出台鼓勵生育政策,新生人口在十年內降至500萬內也不是不可能。(相當於現在三分之一不到)千萬千萬不要對年輕人的生育慾望有樂觀的想法,即便是農村,很多也是覺得生兩個就夠了,沒必要生那麼多。

稅收那麼高,福利又那麼低,大部分中國人活得真的不快樂。養老基金就跟擊鼓傳花一樣,眼看要完了,你想讓人接盤,也得拿出點誠意吧?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收支要平衡。養老社會化了,撫養自然也應該社會化。不然誰多生誰吃虧,大家都不傻的。

之前有很多人說日韓台港新等儒家文化圈生育率降下去就不再升回來,所以認為中國大陸也將如此,吃棗藥丸。但我沒那麼悲觀,中國畢竟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存在其他地區沒有的制度優勢的,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想要提高生育率,最有可能達到效果的方法就是解放生產力,降低為人父母的負擔,代價是讓渡一部分撫養權,從而重構現代家庭。

隨著社會觀念轉變,新的社會形態出現也不出奇。今日之新俗,很可能就是將來的「傳統」。


似乎很多人誤以為社會化養育必然要剝奪父母的撫養權。將未成年人隔離父母集中管理從來不是社會化養育的必有之義,養育成本公共承擔才是。儘管社會化養育發展到一定高度後會同撫養權問題發生聯繫,然而二者不是一直捆綁的。

其實現階段的社會化養育雖程度低但非常普及,大家都見過——公立教育就是社會化養育的一部分。顯然公立教育並未剝奪父母的撫養權,甚至父母還有將子女送入私立學校的自由。

北歐許多國家的福利制度就是當今世界現存的社會化養育的完整模樣——公民從出生後到成年前的一切費用由公共財政補貼,包括一系列完整的公立教育。這種模式也沒有剝奪父母的撫養權,其本質只是一種轉移支付,一種資源分配製度。簡單說即:向富人收較多的錢,向窮人收較少的錢,共同組成社會養育基金,然後統一向社會提供養育服務產品或補貼。

在這種轉移支付模式的社會化養育中,全體未成年社會成員的養育成本由成年社會成員共同承擔,在制度足夠完善成熟的條件下,可以保障養育的公平性與質量水平。但是這種社會化養育並不強制排除傳統的婚姻家庭模式下的私人養育——只需額外付出高昂的私人養育成本即可。

如今中國連初級的、轉移支付模式的社會化養育都沒有建成,明明只需達到這種水平就足以解決馬前卒提到的那幾個教育質量和公平問題,根本涉及不到撫養權,而馬前卒試圖以剝奪撫養權為措施,造成的傷害恐怕比原來的問題還大。至於父母過失或者故意導致子女權益受侵害的問題,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完善處罰制度和執行就可以解決,為什麼要因為少數父母的過錯而剝奪所有父母的撫養權呢?

最後,為什麼美國這麼發達的國家所建立的社會化養育卻形同雞肋,而北歐諸國的社會化養育也無法有效阻止出生人口減少呢?很簡單,因為他們社會化養育的程度不夠高,轉移支付還遠遠不足——說人話就是:補貼的錢太少。像北歐國家,政府對未成年人的補貼一般僅能覆蓋基本的直接費用,而對養育的機會成本愛莫能助。美國還遠遠不如北歐。

那為什麼不多補貼一些呢?因為公共財政很難從富人那裡拿到錢。為什麼公共財政難拿富人的錢呢?因為各國稅率不統一,政府剛伸手,富人就捲起資本跑路到稅負更低的地方去了,反給原來的國家留下一堆經濟危機。所以說,扯什麼犢子的撫養權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制定共同的稅收協定才是正經!


既然這樣剝奪撫養權,那你得普法吧?你得讓那些爹媽知道哪些行為會導致孩子的撫養權被剝奪。就這個問題就能搞死人你信不?


孩子由國家撫養,親子關係弱化了,孩子不認父母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我看有很大可能,那是不是喜當爹也變無足輕重了,跟父母的血緣關係弱化了嘛,那以後哪個男的願意要孩子?生下來跟自己關係不大,為啥要生孩子給自己找麻煩?


這思維怎麼看著像個養豬廠廠長。


如果只是剝奪不合格父母的撫養權,我是支持的。但是這只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也值得討論?下次開會寫個提案就好啦!

如果是要形成一項政策寫在法律里嘛……

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收「社會撫養費」了!

成品如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每次聽《歌唱祖國》合唱的時候都會有哭的衝動?
你有哪些勇敢的瞬間?
什麼時候的你最無助?
上班期間刷知乎的人,是怎樣的心態?
司考還有15天,我應該堅持下去嗎?

TAG:教育 | 心理 | 社會 | 馬克思主義 | 馬前卒知乎用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