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篇文獻最讓你印象深刻,值得揣摩,並奉為經典?為什麼?

該文獻並不一定是引起轟動的,但一定要對你的科研水平,包括對該領域的認識,如何講述科學故事等有較大幫助的。


我看過的文獻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這一篇2009年發表在Chem. Soc. Rev. 的一篇綜述The chemistry of the mechanical bond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RSC Publishing)

當時我還是一本科生,作者是我仰慕的大牛,也是機械鍵的主要貢獻者,可以說現在做機械互鎖分子(wiki: Mechanically interlocked molecular architectures)領域內大部分不是他學生就是他學生的學生。

我本科的時候讀過他的很多文章,但這一篇讀起來非常不一樣,整個文章以講故事的節奏把這個領域的產生,發展和相關人物娓娓道來。文章只有一個作者,應該是老先生親自寫的,有一種大師風範,畢竟本人經歷過該領域的幾乎所有大事,用現在的話說就叫「我見得太多了」. 我頭一次知道review還可以這麼寫,非常適合作為外行了解該領域的新手讀物,讀完基本對一個領域的發展有比較清晰的了解。

另外,當期Chem. Soc. Rev.是給同是機械鍵大牛的Jean-Pierre Sauvage 的特刊,這篇文章是作為最後的壓軸,當期的第一篇也是Prof Stoddart寫的,是給老基友寫的小傳The master of chemical topology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RSC Publishing) 文筆非常好,推薦最為英文學術寫作的模範例子。

我感受到了來自大牛的深深的氣場,於是,後來Prof. Stoddart就成了我老闆。


文科生沒人答?還是這個問題不是問文科生的?不管了先答一個

ACEMOGLU, D., ROBINSON, A. (2001).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5), 1369-1401.

上過的發展經濟學、比較政治學、發展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無一不在討論它,大概圈裡的人都看過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意義就在於用一個相對較嚴格的手段說明了經濟發展是由於有好的制度導致的,同時提供了殖民者的死亡率這一個相對很乾凈的工具變數,後來的無數文章都在引用它,使用這一個工具變數,說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不為過。現在要談起長期經濟增長,不談這篇文章那肯定是你讀書嚴重不夠了。

按照我老闆的話,該作者這一系列文章的貢獻能夠得炸藥獎。


在我看來,這篇研究論文的經典之處在於:

1.idea簡單,只需初中物理,甚至只需知道正負電荷異性相吸的知識,就可以看懂。

2.整個的科學story清晰簡潔,根據不用晶面所帶的電荷,採用異性電荷的抑製劑來抑制某一晶面生長,達到控制形貌的目的。

3.只需看圖,就能明白整個文章的內容,並且圖圖相扣,邏輯嚴密。平常的閱讀中,我們通常可以從圖中得出某個小結論。但是要做到直接讀圖就可以了解行文邏輯和故事,很難。

4.表徵手段直接,有力地證明文章核心內容。

5.文筆優美,很值得去模仿。還有一篇綜述,高屋建瓴,告訴讀者哪些是重要問題,並在某些問題上指出了方向,令人受益匪淺。


施一公的這篇Science。一針見血。


香農,通信的數學理論。


說個跟自己領域沒關係的。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1973年發在science上的一篇心理學研究,作者是David Rosenhan,美國著名心理學家。

這篇文章的試驗方法後來被稱為Rosenhan Experiment,成為檢驗精神病鑒定標準的著名批判性實驗。

在science上該文的abstract部分,他這樣說:It is clear that we cannot distinguish the sane from the insane in psychiatric hospitals. The hospital itself imposes a spe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meanings of behavior can easily be misunderstood. The consequences to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such an environment—the powerlessness, depersonalization, segregation, mortification, and self-labeling—seem undoubtedly countertherapeutic.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 明顯,我們不能在精神病院里清晰判別出一個人是否神志清醒。醫院本身營造了一個特殊的環境,在當中的行為會被輕易誤解。 在如此環境中對病人的環境影響——無力感,人格解體,疏離,屈辱,以及自我標籤——似乎都無可置疑地表明出反治療的結果。」

該段翻譯引自: Rosenhan experiment

這是教量子的老頭上課前給我講的文章,聽完之後,真的刻骨銘心。

但是,我們的社會確實是這樣。

與這片文章息息相關的還有一部著名的電影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瘋人院)。

該電影拿了5個奧斯卡。

看完文章和電影之後,我的心比看了《1984》 後還要痛。


截止發稿前,五名作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去世。


第一篇:

第二篇:

我趕腳不用說為什麼吧?→_→


"Why nature chose phosphates" F. H. Westheimer Science1987, 235, 1173

Why nature chose phosphates

標題很醒目,內容也很精鍊,用很基礎的化學知識(大多數化學系本科生應該都能讀懂)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DNA/RNA的結構是用磷酸酯構建的而不是碳酸酯/硫酸酯等等。

後來有人研究同族的砷元素能否代替磷的作用,發了幾篇文章的名字叫"Did nature also choose arsenic?""Why nature chose phosphates over arsenates"...去年Arieh Warshel(就是去年化學炸藥獎得獎者之一)在Quart. Rev. Biophys.上撰文向Westheimer致敬,題目叫"Why nature really chose phosphates"...


科學網—一篇被引用18000餘次的學術論文


個人推薦這兩篇——

《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

《宇宙黑體輻射》

論文介紹與背景——

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Penzias)和羅伯特·威爾遜(Wilson)架設了一台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受「回聲」衛星的信號。為了檢測這台天線的噪音性能,他們將天線對準天空方向進行測量。他們發現,在波長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個各向同性的訊號存在,這個信號既沒有周日的變化,也沒有季節的變化,因而可以判定與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無關。

  起初他們懷疑這個信號來源於天線系統本身。1965年初,他們對天線進行了徹底檢查,清除了天線上的鴿子窩和鳥糞,然而雜訊仍然存在。於是他們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為題發表論文正式宣布了這個發現。

  緊接著狄克、皮伯斯、勞爾和威爾金森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即這個額外的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個黑體輻射對應到一個3k的溫度。之後在觀測其他波長的背景輻射推斷出溫度約為2.7K。

  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大爆炸理論一個有力的證據,並且與類星體、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最新的研究表明,微波背景輻射圖暗示大撕裂或是宇宙終極命運。

延伸閱讀—— 微波背景輻射圖暗示大撕裂或是宇宙終極命運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空局普朗克空間望遠鏡近日繪製出詳細的「宇宙地圖」,這張全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分布圖正改變著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宇宙從大爆炸誕生開始,演化過程就如同一個倒扣的碗,最終朝向大撕裂發展,根據宇宙論假說,大撕裂意味著大到星系團,小到亞原子粒子都將被撕裂。宇宙學家們提出了許多令人驚訝的解釋,比如宇宙「邪惡軸心」假說、平行宇宙論等等。3月21日,最新的CMB分布圖暗示在宇宙暴漲時期微小的量子漲落打破了均勻的時空,而後演化出我們今天看到的星系團、恆星等天體。

對此,研究人員德拉甘·胡特爾認為我們關注的是普朗克最新觀測數據是否解釋了暴漲過程,以及該過程是如何發生的。當前的暴漲理論稱宇宙大爆炸後在真空負壓能的作用下發生了難以想像的膨脹,這是宇宙學最基本的東西。在此之前,彭齊亞斯等通過陸基射電望遠鏡對CMB進行研究,後來的COBE衛星、以及WMAP探測器也繪製出低解析度的CMB分布圖,但是這些數據還不能滿足科學家發現暴漲時期的作用機制。

如果暴漲過程如同一隻皮球滾落山坡,那麼在暴漲的初期其速度非常快,而後就逐漸放緩,但是我們並不清楚這山坡是否像一個碗,有一個漸進的放緩過程,或者這座山坡也可以像是陡峭的花瓶。最新CMB分布圖暗示宇宙演化如同在一個淺碗外側向下滑動,漸變曲線呈現凸型,對此,研究小組的人員馬丁·懷特認為大約有70%的凹模型都會被排除在外。

通過CMB地圖,科學家發現這是一個混雜多種宇宙命運的「通道」,比如「邪惡軸心」假說認為宇宙中存在一條軸線,其中隱藏了關於宇宙起源與演化之謎;多重宇宙認為在宇宙之外還存在宇宙,為事件的發生概率提供了可能性解釋;大撕裂宇宙論被認為是宇宙的最後命運,即便是亞原子微粒也會被撕裂,這表明暗能量作用下的宇宙將以這種方式終結;此外,CMB圖繪製出宇宙的溫度變化,也包括了原始光線的偏振化記錄,這揭示了由引力波起主導的時空漣漪貫穿於宇宙的整個演化進程。


齊物論 莊子


牛津詞典


談到文獻,先挖一個坑吧,說說我目前最喜歡的一篇。

Structure-aware shape processing


推薦閱讀:

關於第二類永動機問題,這樣為什麼不行呢?
有人能解釋這個磁鐵現象嗎?
食鹽跟蔗糖混合在一起,如何才能分離出來?
如圖,要達到這種程度,胖妞至少要多少斤?
沙漠治理的草方格還是在手工造嗎,有沒有機械化的?

TAG:自然科學 | 科研 | 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