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過長隧道的時候為什麼容易堵車。而出了隧道,車流速度一下又很快了?

在二環線上限速70,進隧道60。隧道有五六公里。每次隧道入口就開始行車緩慢,堵好遠。進隧道基本上20-30碼行駛,有時甚至停下來。一到隧道出口,馬上就不堵了,車流加速很快。為什麼進隧道後不能保持相對靜止的行駛而保持較高的車速呢?同樣的車流量,為什麼在進隧道之前和之後,都保持高速,而隧道內卻很慢很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隧道設計,還是隧道里最前面的司機開車的原因?


先說結論,因為隧道中或出入口附近存在「移動瓶頸」。下面做簡要分析。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交通中的「瓶頸」。我們通過一個形象的例子就能理解。比如一根水管,正常情況下,打開水龍頭,水流就不斷地十分順暢地流出來,但是像一些年代比較老的水管,打開水龍頭經常會出現水斷斷續續流淌出來,還伴有"su""su"聲的現象。如果把這種水管拆開檢查,多半就發現裡面的管壁已經生鏽了,有的銹跡積累得還很多,所以水流當從上游輸送到管口時,不斷與這些內壁鏽蝕凸出的部分摩擦,導致水流不順暢。

在交通中,特別是城市環線道路、高速公路這樣的道路環境下,如果把水管看作道路,把水流看作由車輛組成的交通流,我們就不難理解某些擁堵現象為什麼發生了。比如在高速路上,很遠出的前車出現事故,當車流量巨大時往往波及到數公里外的上游車輛;或者道路某段施工,往往施工地點上游會出現大量且長時間的交通擁擠。那麼上面所說的例子里,造成交通事故的車輛,和施工地點這兩種東西,就是交通中最常見的「瓶頸」。借用

堵車有哪些原因? - 城市中DD YY答案下的圖例,當一個交通事故發生時(或其他造成交通瓶頸的事件),一列車隊中有車停下,成了瓶頸,導致後來的車陸續減速。

後面該車恢復正常,開走以後,後續擁堵的車輛才逐漸加速開走。

有了瓶頸的概念,「移動瓶頸」就不難理解了。如果車輛發生事故,或者道路某個車道要施工,這兩種瓶頸相對於道路是靜止不動的(假設交通事故發生後車輛已停在路上),但還有一種瓶頸,比如我們有時候在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環線上開車,經常有大貨車,大客車擋道,開得很慢,當車很多,大家都超不了車時,只能慢慢得開。等有機會超過大車後,車速就能明顯提升。這種移動速度相對很慢的大車,就是交通中最常見的「移動瓶頸」,它相對道路並非靜止,但移動速度明顯慢於小汽車速度。

好,知道了「移動瓶頸」,隧道擁擠問題就能得到解釋。事實上能夠高速行駛的隧道也不是沒有,當車流很少時,車的間距比較大,交通中有個概念叫通行能力,用供需理論來說,這個時候我們說交通需求很小,遠遠沒有達到路段或隧道的通行能力,隧道擁擠的現象就不容易觀察到。不過,當上班早高峰時,或者晚高峰時,車輛往往變得很多,這時交通需求已經接近通行能力了。這時最明顯的變化就是,1.所有車道上都分布了車輛,2.一段路上車與車之間的距離(車間距)比較接近。這時,只要一隊車隊中的車,有任何一輛稍微減速,後車必然跟著減速,由此連帶到上游車輛都有減速行為發生,所以,我們處在上游,就能體會到這個減速過程的傳播。那麼,一隊車隊中最先減速的那輛車,當它速度降低時,就成為「移動瓶頸」,導致後面的車輛都跟著減速。在交通工程學裡有個運動波理論(Kinematic wave theory),還有跟馳理論,可以拿來解釋這種現象。在跟馳理論中,如果這個移動瓶頸(即那個率先減速的車輛)減速過猛,或者後面的車有的剎車反應比較大,剎車猛了,總之整個車隊反應程度較大(具體公式不列了,描述量為C),很有可能上游某輛車就和前車相撞了,如下圖所示。

裡面序號為1的車減速後,由於車隊整體的反應程度較大,後面當第8輛車減速後,第9輛車來不及反應就直接和8號車相撞了(具體的公式里C=0.80)。這可以用來建模分析許多隧道事故的發生。所幸在題主的問題中,沒有發生這種相撞的情況,可見當時車隊的反應程度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好了,現在我們關鍵的機理搞清楚了,知道了車流量接近通行能力時,車隊出現移動瓶頸是導致隧道阻塞的關鍵原因。我們再來看問題中說的

為什麼每次隧道入口就開始行車緩慢,堵好遠。一到隧道出口,馬上就不堵了,車流加速很快。

一般情況下,車輛在駛入隧道入口時,由於暗效應,駕駛員會提前減速以適應環境變化,在出口時,有的例子中駕駛員也會減速。因為按題主的描述,如果很長一段時期內,比如幾個月,一年下來都是車隊中每輛車在過了隧道出口後才能加速,那麼我們可以判定移動瓶頸的產生並非偶然,並非是因為人的不可控因素而在隊列中隨處產生(即不屬於幽靈堵塞現象(phantom traffic jam))。由此可以推測隧道出口存在固定瓶頸。這可能和隧道設計有關係,比如若隧道出口是上坡,或者出口處有轉彎,或一些容易引起危險的構築物(這些都可以算作固定的瓶頸),駕駛員就傾向於減速,引起後來的車輛減速,當一輛減了速的車通過了隧道口的固定瓶頸,才能加速。但並不一定,或許該隧道出口光照的情況特殊使得駕駛員減速,這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屬於隧道幾何設計問題,但沒準就能成為主因。故需要更詳細的實地調查才能得到更準確的結論。

綜合以上,我們得出結論:在一般情況下,引起隧道擁擠的直接原因是車流量近飽和情況下移動瓶頸的出現,但間接原因(根本原因)是隧道設計和外部環境形成的固定瓶頸。比如本題中的隧道,極有可能在出口附近的道路幾何設計上存在問題,有固定瓶頸。

-----------------------附加內容------------------------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隧道都是以出口處的瓶頸為主,比如這個情況:

這張圖摘自

王雪松, 石琦, 高珍. 基於視頻數據的城市隧道交通運行特徵與安全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11, 21(8):129-137.

在上海翔殷路隧道中,從一段時期內得到的隧道內平均車速分布圖中,我們看南線可以發現速度較高的區域集中在隧道中部,這說明隧道出口瓶頸影響程度不夠嚴重,否則便會和題主提到的隧道一樣,隧道內部擁堵較為嚴重。再看描述車輛擁擠程度的平均密度分布:

可以發現南北線在入口處的交通流密度尤其偏大,說明入口處車輛擁堵的情況更加嚴重,出口處略好,隧道中部未有明顯擁堵。這個例子中,瓶頸主要集中在南北線的入口附近,外部環境的光照和匝道是主要原因。而題主問題中的隧道,據上文推測,瓶頸的存在在入口和出口都有,這些固定瓶頸導致移動瓶頸產生,以至於全線擁堵。這兩個隧道的情況可以做一對比。


推薦閱讀:

從事傳統交通行業,想往智慧交通方面發展,應該如何充實自己?
為什麼周一堵車那麼嚴重 難道周二到周五大家就不上班嗎?
如何看待北京擁堵費方案借鑒新加坡倫敦經驗,專家稱日收費應超20元?
可以用手機當行車記錄儀嗎?
跨越瓊州海峽,渤海海峽,台灣海峽的隧道修建順序會是什麼?

TAG:交通擁堵 | 交通 | 堵車 | 交通規劃 | 城市堵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