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追擊者》這部電影?


池映民因為自己的性無能感到痛苦和憤怒,並且伴有深深的自卑。他無法忍受這些感受,於是產生了移情

移情,是說原來對某些對象的情感,慾望或者態度,因為不符合法律法規或者社會行為規範或者自我道德標準或者別的原因,而不能直接向其對象表達,從而把這種情感,慾望或者態度向一個安全的,更可能讓人接受的對象表達。

移情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

心理防禦機制有許多種,本質上都是對真實的不認同,並且總是無意識啟動的。(這點很重要。)

池映民無法忍受性無能帶來的痛苦,憤怒以及自卑,又不能向自己表達,於是他找了個「安全的對象」。最初的對象很可能就是他姐姐的兒子。小外甥離他很親近,而且不會防備他,最主要是小外甥的力量遠遠比不上成年的池映民。簡直就是個「完美的虐待對象」。

虐待外甥後他被姐姐姐夫趕走了,並且單純的暴力已經無法滿足他的心理需求。

他還需要性,因為他的痛苦直接來源就是自己的性無能。他希望通過性來挽回自己的自尊。

於是他向女性下手,手段由對外甥的拳打腳踢升級為殺戮。最開始殺的是清晨時分遇到的年輕女性(電影里忠浩以前警隊的同事去警察局接他的時候,在車上有提到,3名年輕女性在清晨被殺。)

忠浩找到的曾經「服侍」過池映民的妓女,說池映民是個性無能。(在沒有喝酒的前提下, 「經驗豐富」的妓女都無法使他勃起。)

連環殺手第一次殺人,大多有一些特殊的觸發因素,一般是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挫折。

我大膽推測,池映民之前一年的戀愛,很可能因為他性無能而分手(生活上的挫折)。於是他召妓,可是仍然無法正常勃起,他對自己感到非常憤怒和痛苦,可是無從發泄。於是清晨時分出去閑逛,遇到一名年輕的女性。他把痛苦、自卑、憤怒等情緒全部發泄到那名女性身上,他毆打她,撲上去妄圖強姦她,對方激烈反抗,他把她掐死了。並且還把血腥的場景拍下來發給那名妓女——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他後面之所以多次請求那名妓女和他一起生活,就是想挽回因為不舉而丟失的面子。如果那妓女答應,極有可能被殺。

池映民因為殺戮而感到巨大的性快感,並且成功勃起,他在剛剛被殺的女性屍體旁自慰,以為自己的性無能已經痊癒。這種快感就像毒藥,池映民一次就上癮了,於是他不止一次地返回殺戮現場,一遍又一遍地回憶當時的情景。並且返回的時間也是同樣的清晨時分,這就是為什麼他殺的三名女性都是在同一個時間段——路徑依賴,他需要殺戮的快感來「治癒」他的痛苦。可是快感過後他仍然痛苦,於是他繼續殺戮,繼續」證明「自己。每兩次殺戮間隔的時間應該是越來越短。這點電影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

不斷改進乃至升級殺人手法,就像毒品一樣誘惑著連環殺手,他們不可能停下來。

於是池映民殺人逐漸由室外轉向室內,由守株待兔般的」偶遇「到電話約應召女郎上門,由掐死,斧頭砍到用鎚子和鑿子。

殺人工具越來越有力量,也越來越像陽具,說明他對暴力和性越來越渴望,也說明單純的殺戮已經不能滿足他了。

用鎚子是因為那是手臂的延伸,使池映民覺得自己有力量。鑿子則是因為外形像勃起的陽具。用鎚子把鑿子打進女性的頭部(人類最堅硬的部位,有強大的頭蓋骨保護。)可以同時滿足他對暴力和性的渴望,他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巨大的快感。

他還」開發「出把屍體吊起來放血以便於搬運的」技術「。這是「去生命化」,他沒有把被自己殺害的妓女當成生命,在他眼裡僅僅是發泄的工具,所以他不會有任何的內疚。

他在捆綁了美珍後脫得只剩下內褲才開始動手,就是要顯示性能力——向美珍,更重要是向自己。沒有脫光就表明他還是自信不足,他只有在殺戮過後,在鮮血湧出的時候才能勃起。

所以當警察問他忠浩那些妞都去了哪裡的時候,他發自內心地笑了出來,主動承認自己殺了她們。後面還主動糾正警察的說法,」不是殺了9個,是12個「。這對他來說是件值得」快樂」的事情,他無法掩飾。

連環殺手憑藉犯罪來獲得情緒上的滿足,這是他們異於常人的原因。他們之所以沉溺於殺戮,只是為了滿足特殊的情緒需要。

從池映民聞到女警的經血可以看出,他對鮮血有遠勝常人的敏銳嗅覺。我猜測,他對鮮血有異於成人的嗜好。這也是他從殺戮中得到快感的重要原因。

連環殺手幾乎全是偏執狂,要麼是偏執型精神分裂症,要麼是偏執型人格障礙,而且有共同的人生軌跡:6歲前,有一個糟糕的媽媽;8-12歲,有一個糟糕的爸爸;12-18歲得青春期,沉溺在充滿暴力的幻想中;20-30歲,殺人,連續殺人。

電影里幾乎沒有提到池映民的童年以及他的父母,這點難以分析。

*所有引用都來自於FBI的心理分析員羅伯.雷斯勒的著作《嫌疑畫像》。(好萊塢經典電影《沉默的羔羊》就取材於作者的真實工作。)

本文發於微信公眾號:北江河(huadu8211)

http://weixin.qq.com/r/Pz9geFbEuQvGrRIb92ot (二維碼自動識別)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只能說陽痿對心理影響太大。。


骨子裡的變態


其實那個大叔是好人,最後一定會好好照顧那個小蘿莉的。


人要有正確的信仰。電影中殺人犯的原型就是因為崇拜一個殺人狂魔,立志要超越其,這是一種變態的信仰。人都應該愛生命,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


太略心了


推薦閱讀:

如何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電影《撞車》里的種族、文化碰撞?
《這個殺手不太冷》里的里昂為什麼喜歡喝牛奶?
超級英雄都在美國為什麼不會偶遇?
分析一下電影雷神中的Loki?
豆瓣為什麼選擇自己賣電影票而不是沿用豆瓣圖書的路子?

TAG:電影 |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