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權者如何操縱輿論、散播假消息?
古代為背景小說,經常出現「差人將消息散出去」,然後「假消息」就滿城傳播。真實的古代,到底如何散發消息?
首先,水井;可參考「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水井往往是人群的聚集處,且不論三教九流都會在此處出沒,最新的消息和最近的流行都是人們傳說的對象,類似於「微博」,若找幾個熱衷於此道的「大V」在此處蹲點,點贊率和轉發數絕不會少。其次,謠讖;清嘉慶年間,北京地區出現了這樣一則童謠:「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黃花滿地發」。此年應為閏八月,但是朝廷將其改為了閏二月。而這年九月十五日,也就是原則上的閏八月的中秋節這一天,以林清、李文成為首的天理教起義,殺入了紫禁城。這個嘛,類似於各大論壇上偶爾出沒的「預言帝」,很多人圍觀。若不應還好,若是應了,圍觀的更多……對了,沒有根據的消息如果轉發過500也可能有繩命危險~再次,茶樓酒肆,樂坊青樓;這種情況尤以明清時期為最多。休閑娛樂之地,最不缺的就是八卦。
恰好準備考研期間看了兩本新聞史之類的書籍,現在總結一下,希望有所幫助。
1.文字出現以前最常用的是口頭傳播例如謠諺,此外還有一些輔助手段如結繩、圖畫、雕刻、標識、烽煙、旗鼓等。其中後兩項通常用于軍事目的,《孫子兵法》有說「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還有一種特殊媒介稱之「木鐸」。夏商周時期,有一種被稱為酋人的政府官員,搖動木鐸,巡行於各地以宣達政令並進行採風。
2.文字出現以後,信息傳播的渠道手段也多樣化。甲骨、金屬鑄件和岩石為最早的帶有文字的傳播載體,甲骨多用於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於記錄帝王詔書或國家常法,岩刻多用於頌德和記功,其傳播作用和時效性不大。早期的口頭廣告和懸幟廣告隨集貿市場的出現而出現。(1)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為宣傳為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而聚徒講學,老百姓在公眾場合聚會議事,各國有設驛站和傳舍以方便信使往來。(2)漢代以後郵驛制度得到發展,每30里設驛,驛各有傳,傳置車,稱傳車,負責官文書和信息的傳遞工作。文字傳播的載體,早期以竹和木製造的簡和絹帛為主,有關的信息直接用筆墨書寫在竹簡、木簡或絹帛上。(3)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載體多元化,既有包括木簡、竹簡、木牘在內的簡牘也有帛和紙。烽燧這種傳統的報警手段繼續被沿用,童謠和謠言也是社會上普遍採用的傳播手段。(4)唐代中葉以後實行藩鎮和節度使制度,各藩鎮節度使紛紛在長安設立辦事機構,稱為進奏院,也稱留邸或邸。進奏院的負責人稱為進奏官,社會上稱之為邸使或邸吏。唐代的進奏官們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對派遣他們的藩鎮長官負責,不受朝廷的管轄。這些邸吏們既為所代表的地方藩鎮呈遞奏章,接受和代轉朝廷下達的文書,也為地方了解、彙集和通報各項政治消息,由此形成的書面報告乃中國官報的雛形。唐代非官方的傳播活動包括士人之間的傳播活動和民間的傳播活動。所謂士人之間的傳播活動是指士人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傳播手段有書信、著述、賦詩等。而「題壁」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即把自己的詩題於壁上,公之於眾,士人們亦可通過此方式來傳播和獲取信息。題詩的壁,多為公廨、寺院、驛亭。白居易有詩云「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民間的傳播活動主要流傳於販夫走卒野老牧童之間,口耳相接的歌謠諺語,接頭巷議和俗講、變文等民間說唱文學作品。
(5)宋代「邸報」不像唐代只是由派駐首都的邸吏們向自己的藩鎮長官們報告朝廷信息的新聞信而是一種在封建中樞部門的統一管理下,按一定製度,統一編髮給諸路州郡,向地方官員們傳報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級官報。宋代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非官方報紙——小報。這種報紙為讀者提供了不少官報所不載的和官方禁止發表的文件和新聞,滿足他們對朝廷人事變動和政事活動消息的需求。「小報」也常為政府官員中的在野派利用,刊載一些對當權者不利的消息和時事性政治材料。政府對此屢禁不止。(6)元代沒有官報和發行系統,中書省負責官方的新聞傳播活動,將彙集的政事信息匯達於最高統治者。但類似於宋代「小報」的出版物仍舊存在。(7)明代的官報實行層層抄傳的發行體系。官報通過一個周密的體系由中央政府統一安排發布和抄傳:通政司彙集各類章奏和地方上報的消息;六科收集和發布有關的詔旨和章奏;提塘選抄這些玩意兒複製後傳發到省,省發到府縣。另明代有很多民間報房,多集中在北京。(8)清代的官報發行體制沿襲明代,即通政司--六科--提塘的層層抄傳。清代有兩種提塘:京塘和省塘。京塘是各省設在北京的提塘,由兵部負責管理,任務是收受和轉呈地方上報的公文。省塘是駐在各省省會的提塘,專門負責京省之間官文書和官報的傳遞工作。清代的民間報房一部分從提塘報房中分離出來,內容多為官報的翻版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京報即為民間報房所出。明清時期對新聞傳播有諸多禁令,對邸報抄傳的內容都有規定,對讀者也有規定如清初禁止「胥役市販」閱讀官報。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文字獄十分嚴酷的時代,對民間報房小報加以約束和限制。三朝之後,小報活動基本被禁絕。如此以上,當是幫自己再複習一遍。童謠
最有用的:讖謠
樓上很多人提過了,我就做一個考據帝吧。讖謠傳播主要有五種形式,一是兒童傳謠,二是銘文石刻,三是題壁展示, 四是僧道傳謠,五是典籍傳播。為什麼要控制輿論?話說古往今來,哪個英雄也逃不開名利二字。有些打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些想獨闢蹊徑,真正做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在他們登頂權力頂峰的路上,他們需要最重要的東西:名分、大義、威名。所以,控制輿論的目標就是「養望」古代由於人煙稀少,百姓又被固定在土地上,見識短少,只能作為信息的消費者。信息的源頭永遠來自文星薈萃或商賈往來之所:國子監、文廟、茶樓、酒館、妓院、旅館。一個被廣泛流傳的消息要有幾個特點:聞所未聞之事,匪夷所思之事- 弧箕服,實亡周國。西周,周幽王和褒姒。說周宣王時期的童謠。褒姒是宣王的一個宮女與人私通後生下來的私生子。宮女怕被宣王發現,便將她丟棄在郊外,恰巧被賣桑弓箕袋的夫婦撿去,又 恰恰抱到了褒部落。褒人收養了她,並給她取名叫「褒姒」。 後來有烽火戲諸侯之事。
- 大楚興,陳勝王。陳涉失期法斬,乃謀殺兩尉,而舉大事,乃偽為魚腹丹書曰:「陳勝王」,卒買魚烹食,得書,怪之,涉又使吳廣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眾益慐。涉遂召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當斬。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侯王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多簡單,一個手下有900人的團長,命令副團長做個局,忽悠手下這900名傻狍子,讓他們認為陳涉是天命所歸的領袖。洗腦洗多了,這900名傻狍子就變成了鐵杆死忠,而且還會幫著陳涉繼續忽悠新加入部隊的傻狍子。)
- 劉邦斬白帝子。"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卧。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舊謂漢以火德王,火赤色,因神化劉邦斬蛇的故事,稱劉邦為"赤帝子"。——(多簡單,找個老太太假扮一下,背兩句台詞就搞定了嘛。)
- 東海十八子,八井喚三軍。手持雙白雀,頭上戴紫雲。/丁丑語甲子,深藏入堂里。何意坐堂里,中央有天子。/西北天光照,龍山昭童子。赤交連北斗,童子木上懸白幡。胡兵紛紛滿前後,拍手唱堂堂,驅羊向南走。/胡兵不濟漢不整,治中都護有八井。/興伍伍,仁義武行。得九九,得聲名。童子木底百丈水,東家井裡五色星。我語不可信,問取衛先生。——(這裡指李淵同志。採用拆字法的童謠是最沒水平的童謠!!!)
- 南唐李煜亡國時有童謠:索得娘來忘卻家,後園桃李不生花。 豬兒狗兒都死盡,養得貓兒患赤瘕。據古代史書《南唐近事》所載,這首童謠所「預言」的事竟「驗若合符」。事情是這樣的:李後主喜歡吟花諷月,自然喜歡美人坐懷。他娶了一位美妃周氏,接著又把她扶為皇后。自娶了周氏以後,李後主便與她形影不離,擁美飲酒,對花賦詩,完全把國事忘到九霄雲外。 這就是詩謠所「預言」的「索得娘來忘卻家」,娘指娘子,這裡指周后。就在李後主耽於酒色之時,北方的王朝北宋取代了後周,正在厲兵秣馬,準備統一全國。公元975年,北宋大軍攻克金陵,俘虜了李後主,滅南唐,李氏從此絕統。這就是歌謠里所預言的「後園桃李不生花,豬兒狗兒都死盡,養得貓兒患赤瘕」。後園桃李,指李氏後代,不生花指絕統。豬兒狗兒是中國古代的兩種生肖,與地支亥和戌相對,指戌年和亥年。都死盡,指戌年和亥年都過完。公元975年滅南唐時,正是乙亥年過完的時候。貓兒患赤瘕,貓子眼瞎,比喻看不見南唐的未來了。——(這水平,太水貨了。桃李不生花,豬狗都死盡。實在沒有文化素養)
-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南宋,周伯通(好像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
- 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建文元年六月,燕王護衛百戶倪諒告發燕王謀反的計劃,建文帝當即下令北平諸軍合圍燕王府第。燕王誘殺了北平左布政使和都指揮使,攻佔了北平城,繼而揮師南下,號稱「靖難」以清君側。——(造反前當然要先造輿論)
- 我有一帖葯,其名為阿魏,賣與十八子。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七:「 衍(王衍)在蜀 時,童謠曰:『我有一帖葯,其名為阿魏,賣與十八子。』其後衍兄宗弼果賣國歸唐 。」此指後唐 庄宗李存勗。 (押韻呢,對仗呢,這幫人太不專業了。。。)
- 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越來越簡單粗暴直接了!以前的童謠還算是男生跟姑娘曖昧的級別,這種就屬於直接QJ的級別了!)
- 太平天國時期無數神跡,畢竟是拜上帝會,Ohyeah。
- 打土豪,分田地。《新華日報》
- 《推背圖》第1―21象 唐至北宋第22―39象 南宋至抗日戰爭第40―60象 未來
- 金聖嘆注推背圖:「頭有發,衣怕白。太平時,王殺王。」其「頌」則曰:「太平又見血花飛,五色章成里外衣。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見夢全飛。太平天國,洪秀全。王殺王指諸王火併,洪水滔天指天王洪。
- 《乾坤萬年歌》
- 《馬前課》
- 唐李淳風《藏頭詩》
- 宋邵康節《梅花詩》
- 明?劉伯溫《燒餅歌》
- 明?劉伯溫《金陵塔藏碑》
- 清?黃 櫱《禪師詩》
上學期剛學,終於有問題能答了,怒答。
題主所說的情況好像多見於電視劇中,某個有勢力的人吩咐小廝:「把XX消息散出去」,然後市面會出現很多人口口相傳,消息也就滿城風雨了。
所以我覺得話語權還是掌握在官僚/商賈手中吧,因為很簡單他們有財力僱傭水軍。下面談談真實歷史記載的。
古代官方的信息傳播工具稱官報或邸報,由中央政府派人每天書寫、發布,內容多為政令、皇宮大小事宜。再由快馬發給各地方,作為地方對中央消息的參考。
但是ZF官方發布的消息總是包含一定的嚴(mei)肅(hua)性,你懂得。所以各地方的王到了後來會安排自己的使者駐紮在京,打探各種皇宮真實消息,寫成邸抄送回去,以便自己參考(自行腦補年羹堯和華妃)。
好吧說了這麼多好像無關題主真正關心的。下面說民間。
所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大家茶餘飯後口耳相傳,市井中總會充斥各種消息,於是就誕生了小報。小報由民間私人報房編輯印刷,內容就是市井各種消息和所謂的皇宮內的一手消息,個人認為真假對半開吧。群眾都愛看點勁爆的,所以小報雖然非法,但傳播廣泛,中央政府屢次查禁但都沒真正消滅。
這種官報—小報體系形成於唐宋,延續至明清。參考:《中國新聞事業史》故弄玄虛派:代表:狐狸叫」陳勝王,大楚興「;魚肚子里有字;梁山上的石碑;瓦崗寨的地坑。童謠讖謠派:代表:」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隔牆有耳派:
代表:兩仙人談;戶外有人但出去蹤跡全無;
市井流言派:代表:算命先生說bulabula;少年曾遇異人bulabula (請自行腦補《功夫》里小星爺遇到賣秘籍的乞丐那段兒)。細作間諜派:代表:三國里的N種---歡迎補充。估計找一波人到各個茶館什麼的地方坐著說
@賣菜張大媽 @茶樓李大爺 @丐幫跛子趙 等等等等……
青樓不僅僅是賣笑的,還是媒體大鱷,印刷大鱷。。。。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MZD。
--------------
古代人就是這樣操縱輿論、散播假消息。凡能人異士,出生時刻必異象橫生。
尤其王侯,不信去看史記。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拉美西斯二世可以說把輿論做到了極致,作為就是修廟,以便使他的形象流傳千古。
他對龐大土木工程的熱情使埃及各地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他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許多廟宇;為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增添新結構;興建了以宏偉著稱的阿布辛拜勒神廟。許多前代法老修建的建築也被刻上了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擁有一個同樣龐大的家庭。
經常在美劇裡面可以看到,現代差人要幹什麼,找什麼,除了上電視廣播,更多的時候會找個什麼下九流之類的人。告訴他,然後以他為節點,讓消息在對方圈子裡散播開去。現實中,下九流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圈子和交流渠道,現代有Q群。古代有茶館,街道,賣藝的場子等。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古代大多數城市都不大,論人口也許還比不上很多當年從生到死全包的國營企業,封閉性更甚之。在這類人都認識人的小圈子裡,任何比較勁爆的消息傳播速度遠超人想像。哪怕是在現代,小縣城裡街頭巷尾的大媽之間聊天扯談依然是一個快速的信息傳播途徑。
茶館。茶館是最合適的地方,因為古人的生活習慣離不開茶館,而茶館裡什麼樣的人都會有(茶館消費不是很高)。在茶館裡面隨便排個人去喝茶,然後大家一起聊天,然後無意把消息放出去。事實上,在民國時期茶館就是情報的交易點。
民間的話就是之前說的那些官方的傳播途徑叫做邸報
推薦閱讀: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沒有希臘?
※為什麼無論古今中外、文明高低,人類都喜歡黃金這種金屬?
※怎麼評價羅織經這樣一本邪惡文學?
※古代神話中有哪些鮮為人知或細思恐極的細節?
※南宋時為什麼能在蒙古大軍壓境下從1234年堅挺到127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