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本人在演義中有哪些是和史實不符的?

RT,個人不是很喜歡關羽這一個人物形象。個人覺得神話過頭了。

以前依稀記得有人說過關羽史實形象很渣,但貌似也不是這樣。特此求教

PS:不喜歡諸葛的理由同上= =

PS2:喜歡張飛的理由反之


讓題主失望了。關羽的歷史形象一點也不渣。

歷史向的話,三國裡面武力值最高的就是關羽了。《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第六》裡面,寫道「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等勇武,全三國裡面就只有關羽一個能做到,張飛、呂布均不能及。

除了武力值,統率值也很高啊。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迫降于禁,斬首龐德,《三國志》裡面講「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而且關羽的形象從三國的時候就很好了。黃初元年,魏國群臣開會,討論劉備為關羽興兵,向吳國復仇的可能性。大家在會上達成共識,《三國志·劉曄傳》裡面講「蜀,小國耳,名將唯羽」。可見,關羽的能力是廣泛得到同時代人的認同的。至於後面,關羽的形象一個朝代一個朝代地被提高,那是討論的另外一回事了。

至於《三國演義》,那是小說,為了精彩,誇張失實是被允許的。魯迅先生就曾說過《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三國演義》中人物形象常常與正史中的形象相差很多,而對於關羽忠厚、勇毅驕傲的形象把握,羅貫中的認識還是和正史上一樣的。


演義對關羽的塑造確實有一粉頂十黑的效果。不光關羽,對趙雲諸葛亮等人的塑造也會有這種效果。

演義中為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實則為孫堅所殺;

演義中顏良文丑皆為關雲長所殺,本傳只有顏良如此,文丑則為曹操誘敵計於亂軍中斬殺;

演義中有過五關斬六將,本傳只有千里尋兄,並無過關斬將事迹;

演義中有華容道義釋曹公,本傳無;

演義中無絕北道,本傳有(此乃二爺軍事生涯中一大亮點,演義卻不見描寫,當時羅灌水光顧著吹諸葛亮忘了吹本來就該狠吹的二爺了);

演義中為關羽單刀赴會見魯肅,正史恰好反了,為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_-||||||||演義給關羽招黑的鐵證);

演義中戰長沙義釋黃忠,正史無(故事本身不招黑,但結合封五虎上將時關二爺的表現,這段加戲給二爺抹了不少黑);

演義中二爺死了也不消停,開掛害死呂蒙、潘璋,正史,死了也就死了……

演義捧二爺捧過了,本該捧他的忠義,捧他的武勇。但一不留神把關羽的狂傲自大和蠻橫不講理擴大了n多倍,譬如過關斬將中的很多表現,譬如關羽質疑黃忠位列五虎上將的言行,更別提死了還要開掛害呂蒙潘璋的行為(我看演義時覺得這段太噁心了)。另外,把別人的功績安到二爺身上,這個也讓人很不爽(華雄文丑有話說,魯肅也有話說)。

撇開演義,光看正史上的二爺,光憑"白馬坡勇刺顏良,絕北道力阻諸將,淹七軍威震華夏"這三大戰役,也足以成為三國時期頂尖的將領了,何況還有千里尋故主這樣的道德亮點呢?

看過演義,初讀歷史時,保不齊就成為羽黑了。可這不是二爺的錯兒,是羅灌水的錯兒。


不同意前面讓題主失望的說法

首先:關羽之後形象被神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清毀岳廟建羽廟導致的。

其次:我要說【武力值】←_←且不論是不是最高,光是說出這個詞就很可笑。武將單挑的軍事作用在漢代已經減弱,要知道單騎沖陣和正戰單挑可不是一個概念。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將領個人的好武力,在戰場上只可能起到兩種作用:一,率先沖入敵陣,砍翻大纛幾面,奪槊數條,以振奮本軍的士氣;二,是訓練並統領一支禁衛部隊,來保護主君家族或者中軍大帳。至於單挑?至少我沒在史書上看到過。所以所謂的武力值對戰鬥局勢的影響也並不是決定性的,要是決定性的話關二爺這麼牛逼可以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最後怎麼會被孫權的伏兵所禽呢?當然我也不是否認他武力值高,在史冊之中,也很難找到某將領在戰場上親手格殺某將領的記載。樓上引用的斬顏良那一段,確實看出其武力值高,但你要說他是最高,我只能說年輕人說話不要這麼絕對,建議你把三國志每個武將的傳看一遍,啪啪啪打臉。更何況前面我也說了武力值高又如何?

接著說【統帥值】,要知道最後關羽戰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他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驕矜護前、善待下屬卻輕視同儕】。劉備雖然將荊州交付關羽,但關羽軍階不過蕩寇將軍、官位不過襄陽太守,單就官階上和當時領南郡太守的糜芳其實是差不多的。糜芳有將才、有能力,不然劉備不會任命他接替張飛擔任南郡太守,之後孫權也不會任糜芳為將出戰魏國(演義卻寫糜芳死於劉備東征,又是小說情節)。能夠從徐州就一直追隨顛沛流離的劉備,糜芳也不是全無忠義之心,關羽卻輕慢他,搞得兩人水火不容,終於發生呂蒙襲取荊州、糜芳出降的事情,關羽難辭其咎。上面是《三國志》里關羽傳中所記載的內容。而呂蒙傳中記載了白衣渡江的詳情: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從上面就可以看出,最後關羽已經失了軍心。那麼我們回到最初說的統帥值,統帥值高的最後會因大失軍心而兵敗身死么?

最後說說【關羽民間形象的轉變】。樓上後面說「在三國時期形象就很好到後面一代代被提升另外一回事」,你怎麼關鍵的地方都這麼一帶而過了呢?關羽兵敗後,按照古代人們的說法,沒得到善終,所以化成厲鬼,在早期的關羽像中,都是有些厲鬼的形象在其中。後有傳說隨朝一僧侶來到荊州傳播佛教,念經時忽然無頭的關羽、關平,周倉的魂魄來到此處,大呼:「還我頭來!」,經過智者的點化,關羽大徹大悟,並答應智者在此7日內修建起寺廟,果然,在許多天兵天將的幫助下,寺廟建成。←_←當然,你現在看著覺得好笑,但是就是這個故事歷史上關羽的形象第一次被轉變。之後關羽的稱號才開始有的變化。下面是關羽層高的變化過程:羽死後,於260年(蜀漢後主劉禪景耀三年),追封為「壯繆侯」。至宋徽宗趙佶時封「忠惠公」,1108年封「武安王」。元文宗圖帖睦爾於1328年(天曆元年),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但至明太祖朱元璋時,又將關羽回稱原封,在諸神明中不甚尊崇。明神宗朱翊鈞於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從道士張通元之請,將關羽加封為「武安帝」,廟稱「英烈」,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敕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帝」之名此時才有。至1652年(順治九年)清世祖福臨再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每年五月十三日遣太常致祭,全國各處皆有廟宇。←_←所以後面評論區有爭議的「武聖是什麼時候有的」,我們且不論民間,畢竟民間載於史冊的東西多有爭議,至少官方給予武聖稱號確實是清政府時期。所以只後說的宋就已經被稱為「武聖」這個說法我實在不能苟同,只能說關羽的稱號開始得到官方提升是宋開始的,要說直接提升為武聖是不是太過?so關羽成為武聖,為清朝政策所致,因原本民間崇岳飛為武聖,但因岳飛為抗金名將,而清又是金之後裔,崇敬岳飛便是打自己耳光。清政府遂提高關羽之地位,尊其為武聖,民間一直崇祀至今。

至於關羽是不是真的忠厚勇義,我不是羽黑不想反駁。但是我是有看過一篇關於關羽是否當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分析,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然無言以對= =||||......網址在此:三國網友評論彙編有興趣你就自己看吧。


顏良文丑只有一個是關羽斬殺的


嘗試回答一個點,拋磚引玉。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所查資料記載,劉備等人只是隨軍出征,實際所做貢獻不大,充其量是義勇軍一類。可以說,關羽的溫酒斬華雄(實則孫堅所殺),三英戰呂布等幾個都是三國演義裡面重寫的,有待考證。

PS: 歷史上的關羽還是很牛的啊,老家隔壁是關羽廟,我們都是尊稱為「關帝君」的:-)


華雄是孫堅殺的,單刀赴會中,其實關羽被魯肅說的啞口無言


推薦閱讀:

該不該講老掉牙的中國歷史故事給孩子聽?
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馬屁?
歷史上有哪些讓人氣憤的暴民的出現?
三俠五義中的三俠是指哪三個人?
在看古代志怪故事的時候,有沒有感覺有些事情背後應該另有隱情?

TAG:歷史 | 三國 | 關羽 | 三國演義書籍 | 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