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豆瓣自製的第一檔文化尋訪類視頻節目《如是》?
豆瓣今天上線了第一檔視頻自製節目《如是》《如是》第一期丨朴樹:奄奄一息過,才是真正的我 ,請來了朴樹為第一期嘉賓,與沈星擔當的主持人對談,關於朴樹個人回歸和出發,以及猶豫和反思。在20分鐘的時間裡進行探討。後期嘉賓應該還會有白先勇吧 ,12期的樣子,如是 第一季 (豆瓣) 。挺有禪意的名字。
整體採訪還不錯,畢竟師傅的採訪比較少。但是看完就覺得有點尷尬,為了採訪而採訪的感覺吧。主持人有種我很理解你的樣子,但是一點也不啊,都是網上看的一些消息再去問師傅,或者看看網易的評論。他自己說過去的十年身體不好,狀態不好,然後就被無限放大。其實從採訪就能看出來,他自己說他很會寫那種有"套路"的歌詞,而現在怕寫歌詞,只是想改變自己,要是不這麼要求自己,十多年來師傅的歌一定不會少。個人理解難受也可能就是明明想改變一些東西但是沒有找到正確的路徑,所以和自己較勁。而且把朴師傅設定成一種清心寡欲,無欲無求的樣子也不能理解啊。其實了解一點師傅都知道他不是那樣的人,很坦誠,是一個把所有的能量都放到音樂上的人,那他肯定對其他東西的要求可能就沒那麼高,這個很好理解啊,他對音樂的追求遠遠超過其他事情。我個人很不喜歡很多網上評論師傅是一個類似脫俗啊這樣的一個人,一個活的很真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斷在改變自己的人怎麼能是無欲無求呢。師傅說自己無趣,無趣可能和其他人的生活來比較是比較單調,但是有音樂啊,這還能是無趣么。無趣的人能做出來我們喜歡的音樂么。以上都是個人觀點。
希望可以換主持人,主持人總是陷入自我感動、自我代入和自己幻想出的朴樹之中,可能恰恰是朴樹所說的給他歌寫線上評論的那些人的狀態。
要不換成朴樹採訪主持人吧,好幾次看見主持人眼眶紅了,至於么,小姐姐,您採訪對象是個音樂人,不是個精神病人。
主持人一看就沒好好聽我師傅的歌,哼
看了採訪白先勇和朴樹的三兩期。很想知道沈星是個什麼樣的人。在我還沒有了解她(公眾人物也無法被人真正了解)不是黑她,就是站在一個觀眾的角度做出我的看法,沒有傷害她的意思就像剛才那個回答一樣「自我感動」這是她給我的感動採訪朴樹的時候儘管她擺出的姿態是我理解你,但她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的是——她對朴樹有一種悲憫更甚的詞是同情,她的舉手投足間都是你很痛苦,我真的很想探尋你的痛苦。而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痛苦也正是靈感的來源。朴樹本身就對語言有一種抗拒,所以我覺得採訪得到的連冰山一角都沒有。
白先勇那一期,她在旁白說自己讀紅樓夢讀了很多遍,這種良好的自我意識無可厚非,只不過我對所有以我開頭的句子都有一種抗拒,所以我不是很喜歡。
沈星的眼睛好像隨時都可以流出眼淚,這樣我有點尷尬,我想像里這個節目的主持人眼裡的光應該是一種含蓄思索智慧的光,而不是反光。但能看出來她確實也做了準備工作,但總而言之,沒有很讓人覺得閃光的點。不好意思,歪個樓
知道這個節目的時候我是奔著朴樹去的,卻誤打誤撞先看了一期白先勇
白先生的訪談看的很多了,是個比較好被採訪的嘉賓,自說自話無需他人插足,就當是平常的訪談那樣掠過,結束後發現還有採訪朴樹的一期。心裡一緊。忙點進去看了
我在不識人世時聽他的歌,然後他離開,又歸來。
剛看採訪的前五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他
後來談及到音樂,我知道,這是他,朴樹從來沒有離開過
豆瓣很多人diss主持人,說她淺薄又白目,無知又不識趣
沒那麼過分
單說朴樹這一期,覺得很多人誤解她了,
就好像,她誤解了朴樹一樣
作為訪談欄目的主持人,她的確功力還不夠,卻想仿楊瀾,或者柴靜。本末倒置了
主持人採訪時不是向嘉賓尋找共同感的,是在有限的時間裡用談話來深入人心的。
她沒做到,朴樹做到了
很多人說,朴樹離開多年,歸來時仍是少年
我不認同
任由他還保留著些許少年的特徵,他眼神清澈,神思清明
他說不怎麼與人交往,所以不太會說話了
沈問他為什麼要封閉自己
這不是封閉,這是入世後又出世的平靜
他說,像蛇躲在無人的角落裡蛻皮
他用了十年在蛻變
但我分明,在沈星眼裡,看到了她對朴樹的同情,和莫名其妙的感同身受
這不是一個專業訪談欄目主持人應有的素質,《如是》說好的是文化尋訪,就不該打感性溫情牌。
第一季,個人看來總體來說可以打個7分
十二期里我看了五期,嘉賓的質量蠻高的,也符合「文化尋訪」的人設
主持人的話專業素養不敢恭維,但願望是好的
也看出是在努力,採訪前有做功課,只是都很膚淺,但這東西也急不得的,需要跟這種欄目相配的話估計也得有很深的文化底蘊的積累
總的來說,個人對這個欄目在看好,畢竟很多蠻好的欄目都停播了,希望後繼有人吧
沈星的自我感覺良好以及內涵空洞簡直令人尷尬。
她還是適合美女私房菜這種節目。知乎很多問題都盛讚容貌對於人生的積極影響。沈星美人生動的說明了,一個毫無內涵的美人也可以憑藉臉蛋在自我認知失調的路上越走越遠。再過五年十年她容貌衰退,還是只會賣弄嬌俏的話,不知道在等誰買單喜歡那句:蛇蛻皮的時候總是躲在沒有光線的地方
感覺沈小姐看待朴樹先生的眼神像是上帝看待眾生的眼神,裡面充滿了憐憫,還有自我感動。
節目本身出發點可能不錯,但目前來看最大的敗筆是主持人。一個好的人物訪談類節目,主持人的重要性甚至高過嘉賓,怎麼問問題,怎麼聽回答,怎麼展現主持人與嘉賓間的關係,怎麼回應和看待對方的回答和拋回的問題都很重要。而現在這位本身文學素養功底太弱,問題和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極弱,問問題要麼很膚淺要麼很功利,從接回答到再問問題也能看出她沒什麼洞察力。至於鏡頭前的展現能力,她可能很在行去展現菜的魅力,但面對人,很差。
主持人太表演性人格了,導致我重複看的時候,每到主持人的部分,就雞皮疙瘩掉了一地,不想這麼刻薄的,但是真的太做作了啊,沈星還是適合和徐遲琳嘉做炒菜節目,輕鬆養眼。
朴樹的部分,眼神清澈,態度真誠,話不多,卻每句話都坦誠至極,直透人心。
對了,中間有一段旁白,我認為很精彩
眼前已經44歲的朴樹顯然不只是我們想像中的少年,他的心中有寬廣的緯度,有堅定的方向,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局限。他一直渴望某種蛻變,而這種蛻變需要經歷反覆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他選擇了這條註定不好走的路,冥冥中這也是他唯一要走的路。主持人份量太清了,從開頭的獨白就開始尷尬,開頭的表現形式真的已經過時了。
開頭的「我也走出來了」,訪談時候的紅眼欲哭,輕浮的手勢動作,摸頭,獨白時刻意壓低的嗓音,一副什麼都不懂的神態,問出一個蠢問題後刻意耍帥的一個眼神,我的天吶…
主持人,份量太清了!看慣了《看理想》,為了朴樹看了這個,整篇畫面切到主持人就尷尬,為什麼主持人老覺得要哭了了呢?
看到《如是》這個題目
我首先想起的是宋胖子一首歌《平淡日子裡的刺》的歌詞
生活是這樣子啊
不如詩啊
轉身撞到現實啊
又只能如是啊
但是我沒看《如是》這個節目啊,偏題了啊……
主持人真心不咋地
沈星有努力貼近朴樹內心世界的慾望,但朴樹畢竟是朴樹,一個散發奇異魅力的外星人,特別的耀眼。也許魯豫來採訪,會比沈星好些,畢竟魯豫的功課會做的足一點。又突然覺得任何人也採訪不好他,因為他是朴樹。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朴樹已經很優秀了,還是會自卑?
※如何看待朴樹在大事發聲上唱送別時忍不住哭泣?
※第一感覺朴樹和誰很像?
※朴樹真的有寫過《失傳已久的大海》嗎?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朴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