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的重要拜占庭歷史學家Alexander Vasiliev寫的拜占庭歷史值得一讀嗎?
如題
這個問題很有意義。先說明一下,我只參考閱讀過其中的一些章節。
我個人認為,如果是現階段搞學術研究的話,瓦西列夫的通史就像《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樣(雖然影響力遠不及後者),在學術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基本已經沒有閱讀的價值了。
現在看這本書會發現很多問題。首先,一部嚴肅的通史作品最為重要的目標之一是囊括這一領域內最新的研究成果,瓦西列夫的通史雖然在出版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最權威的拜占庭通史,但從最後的修訂版至今已經過了半個多世紀,學界對於很多問題的理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瓦西列夫在1952年修訂版中加入了對Byzantine feudalism的討論,嘗試借用這一西歐的範式來解讀拜占庭社會的歷史。在他之前已經有學者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但他認為類似feudalism的特徵在科穆寧王朝之前已經表露。雖然在當時來說十分前沿,但現在看來關於Byzantine feudalism的爭論已經非常陳舊。瓦西列夫之後,拜占庭學界對feudalism是否能解釋拜占庭社會進行了廣泛地討論,暴露了Byzantine feudalism範式存在的許多問題。90年代後,Byzantine feudalism的概念基本已經被拋棄。與此同時拜占庭學界嘗試過利用其它模型,比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階級(John Haldon),福柯的權力觀(Peter Brown)等等,但解釋效力都十分有限。現在新的研究也在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拜占庭社會的特性,例如Leonora Neville(2004)就強調了拜占庭社會的individuality,將拜占庭社會的基本單位視為households而不是社會階級或村落社區。所有的這些後續討論在瓦西列夫的通史里都是看不到的。
其次,「標準」的歷史解讀框架使得瓦西列夫的通史,包括之後奧斯特洛戈爾斯基(Ostrogorsky)的通史,在很大程度上陷於用編年史的方式記錄皇帝和大事件,缺乏對社會文化層面的關懷。後者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之後越發被學界所重視,尤其是在70年代晚期古代(Late antiquity)研究興起之後。等到1997年Warren Treadgold 出版通史(至今仍是奧斯特洛戈爾斯基之後最完整的拜占庭通史)的時候,標題已經從奧斯特洛戈爾斯基時代的Byzantine State變成了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雖然Treadgold實際上並沒有對社會文化做出太多的解讀)。像Cyril Mango, John Haldon和Averil Cameron等在他們各自的通史作品中無一不體現出了對帝國社會文化層面的側重。
第三,和同時代奧斯特洛戈爾斯基的通史相比,瓦西列夫的通史作為入門書籍的參考價值也顯得不足。奧斯特洛戈爾斯基的通史現在在許多一線拜占庭學研究單位仍然會被視為基本參考書目,而瓦西列夫的通史則基本只會在涉及學術史的時候被提及。一方面,奧斯特洛戈爾斯基的通史中對一些問題的判斷現在仍能被學界所廣泛接受;另一方面,他在每章之前都會對他所用到的史料及其性質進行梳理,這對於剛入門的學者而言,無論是培養正確的史學觀念還是作為工具書都很有價值。
最後說下我個人選擇學術書籍的感受:首先看出版時間,選最新的一般比選過時的學術經典來得風險小。其次,看作者是不是嚴肅的學者,有沒有經過這一領域內相關的學術訓練,是否接受一線學界的同行評議。
東北那邊的大學是中國的拜占庭治史中心,相關的學術著作經常引用他的作品。
我也有一部他的拜占庭帝國史pdf 還沒看完 不好評價
是一個知名度很低的歷史學家
有時間上幾張圖
圖來了:
質量如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看你自己……個人覺得,你先看一下他生平簡介,然後,讀吧
推薦閱讀:
※東羅馬是否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你眼中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是誰?
※如何評價斯提利科?
※如果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建立在亞洲一側,後世對其的歷史評價會出現什麼變化?
※西羅馬的滅亡和中國什麼關係?注意不是東羅馬的拜占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