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聖餐變體論(transubstantiation)?
在感恩奧秘中,當司祭鐸呼求聖神臨於所獻上的祭品之上時,他以向天主父的祈禱經文祝福它們:
求禰藉著禰的聖神的改變,使這餅成為禰的基督的寶貴聖體;使這杯中的酒成為禰的基督的寶貴聖血。
餅和酒確實因聖神的降臨而被改變為聖體聖血
這一呼求聖神的時刻被稱作「Epiclesis」,加利斯都?衛爾主教(Kallistos Ware)寫道:
按照正統教會的神學,直到呼求聖神(Epiclesis)結束,祝聖的行動才完成。……但是,教會並沒有教導祝聖唯獨藉著呼求聖神才生效,也不將建立聖體聖血聖事的話語(即:你們拿去吃吧!這是我的身體。……你們都由其中喝吧!因為這是我的血。……)視為附屬而不重要的。
相反,他們將整個感恩經看作形成了單一而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以致感恩經的三個主要部份——感恩〔在建立聖體聖血聖事的話語中達致頂峰〕、紀念〔「提念」與奉獻的行動〕與呼求聖神——全都形成了同一個完整的祝聖行為。但是,當然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要分辨出「祝聖的時刻」,那麽,這樣的時刻直到「呼求聖神」時的「阿民」時才到來。
在這一時刻之後,雖然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是在祭台上的餅和酒,但它們在本質上,以我們感官之眼不可見的方式,已是主耶穌的真實聖體與真實聖血了,只是它們在餅和酒的「形」之下。
因此,被聖化的餅酒,不只是標記或象徵,就如宗教改革家慈運理 所說,是為了提醒信友記起救贖;同樣,耶穌基督也不只是藉著祂的「活動與能力」動態地臨在於它們內,就如加爾文 所教導的;最後,祂也不只是以「滲透」的意義而臨在於餅酒之中,就如同路德派 人士所教導的,他們承認基督與餅同在,在餅的形式下臨在於餅內。
但是,在奧秘中被聖化的餅酒「轉變」或用較後出現的術語是「體變」(μετουσ?ωσι? / transsubstantiatio )為基督的真實體血,就如救主所說的:
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若6:55)。
「體變」(transubstantiation)一詞源於中世紀的拉丁士林神學:按照亞理斯多德的哲學範疇,「體變」是神聖祭品的"實體"(自立體)或根本現實改變了,但是其"依附體"或餅酒的外表卻沒有改變。但是正統神學並不試圖用哲學範疇定義這一奧秘,因此,寧願只是使用「改變」(Change)這個詞。
這一真理在《東方宗主教通諭》(Encyclical of the Eastern Patriarchs)中以下面的話表述出來:
我們相信,在這一神聖的儀軌中,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臨在,並非以象徵的方式(typikos),不是以寓義的方式(eikonikos),不是因著豐盛的恩寵,就如同在其它奧秘之中那樣,不是藉著簡單的降臨,就如同某些教父論聖洗所說的,不是因著"滲透"進餅,好使聖言的天主性能"進入"在感恩禮中所奉獻的餅中,就如路德的追隨者寧願笨拙而不相稱的解釋的——但是,實際上真是如此,在餅酒被祝聖后,餅轉變、體變、改變、轉化成主的真實之體,這身體就是在白冷由終身童貞女所生,在約旦河裡接受聖洗,受苦受難,被埋葬,復活,升天,坐在天主父右邊,將要在天上的雲彩中顯現的身體;葡萄酒改變並體變為主的真實之血,在祂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時候,這血為了世人的生命而傾流。我們還相信,在餅酒聖化之後,它們就不再是餅和酒,而是在餅酒的外表與形式之下的主的體血。(第十七端)
這樣的有關神聖聖體血奧秘的教導可以在所有的聖教父的著作中找到,始於最古老的教父(諸如懷主者聖依納爵"Ignatius Theophorus"),以及其他古代教會的作家(諸如哲學家聖猶斯定"Justin Martyr")。但是,在一些古代的作家的著作中,這一教導並沒有以完全精確的術語加以表述,在一些表述中,似乎差不多是象徵的解釋(抗議宗新教徒就指出這些解釋為其自己的觀點辯護)。
但是,這一表達方式部份可以由這些作家所存念的辯論目的來加以解釋:例如,奧力振駁斥了對奧秘所採取的粗劣的感官態度;德爾圖良與瑪西安異端的論戰;護教者是在捍衛普遍的基督教真理,駁斥異教邪說,但是他們並非要帶領他們進入奧秘的深奧之處。
參加第一次普世大公會議的教父們宣認:
在神聖祭台上,我們不應只看到所獻上的餅與聖爵,而要舉心向上,我們應懷著將之理解為:在神聖的祭台上躺卧著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祂作為祭品被司鐸奉獻;我們真實地領受了祂的寶貴體血,我們應相信這是我們復活的標記。
為了指出並解釋這一餅酒藉著天主的大能而轉變為基督的體血的可能性,古代的牧者指出創造者的大能,以及祂大能的特別行為:由虛無中創造世界,降生的奧秘,在聖經上所記載的奇蹟,特別是變水為酒(金口聖若望,聖盎博羅削,耶路撒冷的聖濟利祿,聖若望?達瑪森,及其他教父)。他們也指出,我償作為食物所吃的餅酒或水,是如何以一種不為我們所知的方式,轉變為我們自己的體血的。(聖若望?達瑪森)
雖然餅和酒在這一奧秘中轉變為主的體血,祂卻是以祂的整個存在臨在於這一奧秘中,亦即,以祂的靈魂,以祂的天主性,臨在於其中,因為天主性不可分割地與祂的人性結合在一起。
進一步說,主的體血在共融奧秘中被掰開,分施,但是我們仍然相信,在神聖奧秘(即聖體聖血)的每一部份中——甚至是最小的碎粒——凡領受聖體聖血的人,都是領受了在其存在之中的整個基督,亦即,祂的靈魂與天主性,真天主與真人的整個基督。教會在司祭鐸分開聖羔時所唸的經文中表達了這一信仰:
分開和分享的是天主的羔羊,分開而永不分裂,享用而永不耗盡,卻使享用者得以成聖。
雖然在同一時間,在普世舉行許多台聖體血禮儀,但是,並沒有許多個基督的身體,而是同一個基督臨在於祂的聖體血之中,並在祂的聖體血中被賜予所有的教會信友。
在所有的聖堂里所預備的供餅,在祝聖與奉獻之後,都成了在天上的同一個基督的身體。
在感恩奧秘中,餅酒轉變為主的體血之後,它們不再變回它們先前的本性,而是永遠保持為主的體血,無論它們是否被信友所領受。因此,正統教會自古就有在某些日子舉行預先祝聖聖體血聖事的習慣,教會相信,這些在先前的聖禮中祝聖的聖體血仍然是基督的真正體血。
同樣,自古以來,教會就有將祝聖了的聖體聖血保存在聖器之中,為能給臨終者送聖體聖血的習慣。眾所週知,在古代教會裡,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習慣,即通過執事給不能在聖堂裡領受聖體聖血的基督徒——例如給宣信者,在監獄裡的信友,以及懺悔者——送聖體聖血。在古代,信徒經常恭敬地將聖體聖血請回自己家裡,修行者帶著它們進入曠野,好能領受它們。
既然對於神人基督,按照祂的天主性與人性,奉獻獨一不可分的屬神崇拜,以之為兩者不可分的結合的結果,這是十分合適的,因此,對於感恩奧秘,也應給予我們必須給予主耶穌基督本人的同樣的尊崇與敬拜。
什麼是聖餐:
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 神的國里喝新的那日子。」(馬可福音 14:22-25 和合本)此後,基督徒們就照著這話形成了一個儀式,分吃無酵餅、葡萄汁,以此紀念耶穌。後來基督徒之間就對此有了分歧,一部分人認為餅和葡萄汁僅具有象徵意義,重要的是紀念耶穌;另一部分人認為餅和葡萄汁已經轉變為真正的耶穌的身體、血液,吃了後有特殊的效果,使人裡面有耶穌的生命。後者就是「聖餐變體論」。《聖經.約翰福音》10章7節:所以,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就是羊(羊圈)的門。在這節經文中耶穌不是物質的門,門徒也不是物質的羊,耶穌將自己描繪成牧人,他把自己做為羊圈的「門」以保護羊群(門徒)。《聖經.約翰福音》15章5節: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沒有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在這節經文中耶穌不是物質的葡萄樹,門徒也不是物質的葡萄樹枝。這節經文是指門徒若遵守耶穌的教導就會常與耶穌有團契,耶穌透過聖靈的降臨也常與門徒有團契,在門徒的生活中就多結「果子」。《聖經.路加福音》22章19節:他(耶穌)又拿起餅來,感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也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20節: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在這兩節經文中,耶穌的身體不是物質的餅,耶穌將要在十字架上流的血不是物質的葡萄汁。這是表明耶穌以自己為代替的供物,為他的百姓而死,從逾越節的處境解釋他的死,並且說明它具有的拯救的意義。綜上所述,「聖餐紀念論」與「聖餐化質論」爭論的核心在於「是」這個字是否一定得用來指「代替」、「象徵」或者「表達」一類的意思。個人理解:持「紀念論」者不可以對於聖餐輕忽、褻慢,對於持「化質論」者應有必要的尊重。
即聖體/血(餐)經過祝聖后雖然保留麵餅和酒原本的外貌形態,但其本身的性質改變成為耶穌的身體,而不再是麵餅和酒或者說,祝聖后的麵餅和酒是耶穌的身體和血以麵餅和酒形式的展現
就是神聖系概念的賦予,使平凡的物體具有某種特質,題主說的應該屬於基督教的基盤具體細分是羅馬正教的範疇,詳情應該諮詢時鐘塔的降靈科。
一個儀式是在古舊的刑具下分食人/神的血肉。這種宗教還有什麼好說的(手動滑稽)
請問 基督教徒每個月有義務繳納收入的10%給教會是真的嗎?
推薦閱讀:
※普通人的人性是罪惡的、軟弱的、墮落的、受限的,那麼耶穌基督的完全人性與普通人類的人性有何不同?
※破產的資產階級還能接受加爾文主張的預定論嗎?
※如何看待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古典學研究?
※為什麼自然規律不能被打破?比如物理學裡面的能量守恆定律 或者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這種最基本的定律?
※人是被基因控制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