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944年5月德國原子彈研製成功,並能以每月一顆的速度生產,二戰的結局會怎樣?

畢竟德國當時的物理是很厲害的,研製出原子彈並不是小概率的事,而當時諾曼底和巴拉季昂都僅僅在最後的籌備之中,德國尚有一戰之力,那麼,每月一顆的原子彈會改變戰局嗎?盟國能堅持到胖子和小男孩嗎?

----------------

有知友質疑德國沒有投運能力,我似乎覺得he277和ju390、me264運4噸原子彈沒有任何問題。德國有可以轟炸美國東海岸的能力,只不過沒實際應用而已。


然並卵。。。。

首先你說的產量基本不可能, 德國當時的資源和產能不可能到達一個月一顆的水平

就算你有了原子彈, 投放美國本土基本痴人說夢, 雖然你的轟炸機最大航程是有, 但是戰鬥機並沒有如此遠的航程, 沒有護航的轟炸機跟靶機沒區別, 當年美國人轟炸東京是佔了日本人沒想到的便宜, 也就是說, 德國人想轟炸美國本土, 在一切都完美進行的前提下, 最多只能成功頭一次, 也就是砸一顆原子彈下去, 這樣算來其實對二戰的結果其實不會有什麼影響, 相反, 德國會遭受美國更猛烈的報復, 德國本土勢必也會被扔原子彈, 而美軍也非常可能用非常不人道的方式對待德國人民和戰俘, 而戰後, 德國說不定會被直接肢解到亡國


首先,應該考慮的是:二戰中德國能不能造出核彈,然後才能考慮它帶來的戰爭價值。

二戰爆發之前,德國曾經是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國家,德語是歐洲科學界的通用語言,德國的哥廷根大學曾是與牛津、劍橋並稱的歐洲頂尖學府,德國另兩位最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玻恩(Max Born)都曾在這裡工作。

  總的來說,戰前原子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科研工作都是在歐洲、尤其是德國進行的,德國佔領著世界上最大的鈾礦(在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化學工業,他們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原子的裂變現象就是兩個德國人--奧托哈恩(Otto Hahn)和弗里茲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在前一年發現的,這兩人都還在德國,哈恩以後會因此發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然不止這兩人,德國還有勞厄(1914年諾貝爾物理)、波特(Bothe,1954諾貝爾物理)、蓋革(蓋革計數器的發明者,他進行了α散射實驗)、魏茨澤克(Karl von Weizsacker)、巴格(Erich Bagge)、迪布納(Kurt Diebner)、格拉赫(Walther Gerlach)、沃茲(Karl Wirtz)……當然,他們還有定海神針海森堡,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所有的這些科學家都參與了希特勒的原子彈計劃,成為「鈾俱樂部」的成員之一,海森堡是這個計劃的總負責人。

  希特勒的猶太政策趕走了國內幾乎一半的精英,納粹上台的第一年,就有大約2600名學者離開了德國,四分之一的物理學家從德國的大學辭職而去,到戰爭前夕已經有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職位。是的,整個軸心國流失了多達27名諾貝爾獲獎者,其中甚至包括愛因斯坦、薛定諤、費米、波恩、泡利、德拜這樣最傑出的人物,這個數字還不算間接損失的如玻爾之類。

納粹德國為什麼沒能造出原子彈?戰後幾乎人人都在問這個問題。是政策上的原因?理論上的原因?技術上的原因?資源上的原因?或是道德上的原因?不錯,美國造出了原子彈,他們有奧本海默,有費米,有勞倫斯、貝特、西伯格、魏格納、查德威克、佩爾斯、弗里西、塞格雷,後來又有了玻爾,以致像費因曼這樣的小字輩根本就不起眼,而洛斯阿拉莫斯也被稱作「諾貝爾得獎者的集中營」。但德國憑其驚人的實力仍保有對抗全世界的能力。

  然而,德國並沒能造出原子彈,它甚至連門都沒有入。從1942年起,德國似乎已經放棄整個原子彈計劃,而改為研究製造一個能提供能源的原子核反應堆。主要原因是因為1942年6月,海森堡向軍備部長斯佩爾(Albert Speer)報告說,鈾計劃因為技術原因在短時間內難以產出任何實際的結果,在戰爭期間造出原子彈是不大可能的。但他同時也使斯佩爾相信,德國的研究仍處在領先的地位。斯佩爾將這一情況報告希特勒,當時由於整個戰場情況的緊迫,德國的研究計劃被迫採取一種急功近利的方略,也就是不能在短時間,確切地說是六周內見效的計劃都被暫時放在一邊。希特勒和斯佩爾達成一致意見:對原子彈不必花太大力氣,不過既然在這方面仍然「領先」,也不妨繼續撥款研究下去。當時海森堡申請附加的預算只有寥寥35萬帝國馬克,有它無它都影響不大。

戰爭結束後,這些科學家都被釋放了。但現在不管是專家還是公眾,都對德國為什麼沒能造出原子彈大感興趣。以德國科學家那一貫的驕傲,承認自己技不如人是絕對無法接受的。還在監禁期間,廣島之後的第三天,海森堡等人便起草了一份備忘錄,聲稱:1.原子裂變現象是德國人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1938年發現的。2.只有到戰爭爆發後,德國才成立了相關的研究小組。但是從當時的德國來看並無可能造出一顆原子彈,因為即使技術上存在著可能性,仍然有資源不足的問題,特別是需要更多的重水。

  返回德國後,海森堡又起草了一份更詳細的聲明。大致是說,德國小組早就意識到鈾235可以作為反應堆或者炸彈來使用,但是從天然鈾中分離出稀少的同位素鈾235卻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這裡補充一下原子彈的常識:當一個中子轟擊容易分裂的鈾235原子核時,會使它裂成兩半,同時放出更多的中子去進一步轟擊別的原子核。這樣就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在每次分裂時都放出大量能量,便是通常說的「鏈式反應」。但只有鈾235是不穩定而容易裂變的,它的同位素鈾238則不是,所以必須提高鈾235的濃度才能引發可持續的反應,不然中子就都被鈾238吸收了。但天然鈾中鈾238佔了99%以上,所以要把那一點鈾235分離出來,這在當時的技術來說是極困難的。)

海森堡說,分離出足夠的鈾235需要大量的資源和人力物力,這項工作在戰爭期間是難以完成的。德國科學家也意識到了另一種可能的方法,那就是說,雖然鈾238本身不能分裂,但它吸收中子後會衰變成另一種元素--鈈。而這種元素和鈾235一樣,是可以形成鏈式反應的。不過無論如何,前提是要有一個原子反應堆,製造原子的反應堆需要中子減速劑。一種很好的減速劑是重水,但對德國來說,唯一的重水來源是在挪威的一個工廠,這個工廠被盟軍的特遣隊多次破壞,不堪使用。

  總而言之,海森堡的潛台詞是,德國科學家和盟國科學家在理論和技術上的優勢是相同的。但是因為德國缺乏相應的資源,因此德國人放棄了這一計劃。他聲稱一直到1942年以前,雙方的進展還「基本相同」,只不過由於外部因素的影響,德國認為在戰爭期間沒有條件(而不是沒有理論能力)造出原子彈,因此轉為反應堆能源的研究。

  海森堡聲稱,德國的科學家一開始就意識到了原子彈所引發的道德問題,這樣一種如此大殺傷力的武器使他們也意識到對人類所負有的責任。但是對國家(不是納粹)的義務又使得他們不得不投入到工作中去。不過他們心懷矛盾,消極怠工,並有意無意地誇大了製造的難度,因此在1942年使得高層相信原子彈並沒有實際意義。再加上外部環境的惡化使得實際製造成為不可能,這讓德國科學家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不必像悲劇中的安提戈涅,親自來作出這個道德上兩難的決定了。

  這樣一來,德國人的科學優勢得以保持,同時又捍衛了一種道德地位。兩全其美。

  這種說法惹火了古德施密特,他戰時是曼哈頓計劃的重要領導人,本來也是海森堡的好朋友。他認為說德國人和盟國一樣地清楚原子彈的技術原理和關鍵參數是胡說八道。1942年海森堡報告說難以短期製造出原子彈,那是因為德國人算錯了參數,他們真的相信不可能造出它,而不是什麼虛與委蛇,更沒有什麼消極。古德施密特地位特殊,手裡掌握著許多資料,包括德國自己的秘密報告,他很快寫出一本書叫做ALSOS,主要是介紹曼哈頓計劃的過程,但同時也彙報德國方面的情況。海森堡怎肯苟同,兩人在Nature雜誌和報紙上公開辯論,斷斷續續地打了好多年筆仗,最後私下講和,不了了之。

  雙方各有支持者。《紐約時報》的通訊記者Kaempffert為海森堡辯護,說了一句引起軒然大波的話:「說謊者得不了諾貝爾獎!」言下之意自然是說古德施密特說謊。這滋味對於後者肯定不好受,大家知道古德施密特是電子自旋的發現者之一,以如此偉大發現而終究未獲諾貝爾獎,很多人是鳴不平的。ALSOS的出版人舒曼(Schuman)當真寫信給愛因斯坦,問「諾貝爾得獎者真的不說謊?」愛因斯坦只好回信說:「說謊是得不了諾貝爾的,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幸運者會在壓力下在特定的場合可能說謊。

愛因斯坦大概想起了勒納德和斯塔克,兩位貨真價實的諾貝爾得主,為了狂熱的納粹信仰而瘋狂攻擊他和相對論,這情景猶然在眼前呢。

  玩味一下海森堡的聲明是很有意思的:討厭納粹和希特勒,但忠實地執行對祖國的義務,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來履行愛國的職責。這聽起來的確像一幅典型的德國式場景。服從,這是德國文化的一部分,在英語世界的人們看來,對付一個邪惡的政權,符合道德的方式是不與之合作甚至摧毀它,但對海森堡等人來說,符合道德的方式是服從它--正如他以後所說的那樣,雖然納粹佔領全歐洲不是什麼好事,但對一個德國人來說,也許要好過被別人佔領,一戰後那種慘痛的景象已經不堪回首。

原子彈,對於海森堡來說,是「本質上」邪惡的,不管它是為希特勒服務,還是為別的什麼人服務。戰後在西方科學家中有一種對海森堡的普遍憎惡情緒。當海森堡後來訪問洛斯阿拉莫斯時,那裡的科學家拒絕同其握手,因為他是「為希特勒製造原子彈的人」。這在海森堡看來是天大的委屈,他不敢相信,那些「實際製造了原子彈的人」竟然拒絕與他握手!也許在他心中,盟軍的科學家比自己更加應該在道德上加以譴責。但顯然在後者看來,只有為希特勒製造原子彈才是邪惡,如果以消滅希特勒和法西斯為目的而研究這種武器,那是非常正義和道德的。

  這種道德觀的差異普遍存在於雙方陣營之中。魏扎克曾經激動地說:「歷史將見證,是美國人和英國人造出了一顆炸彈,而同時德國人--在希特勒政權下的德國人--只發展了鈾引擎動力的和平研究。」這在一個美國人看來,恐怕要噴飯。

  何況在許多人看來,這種聲明純粹是馬後炮。要是德國人真的造得出來原子彈,恐怕倫敦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也不會羅里羅嗦地講這一大通風涼話。不錯,海森堡肯定在1940年就意識到鈾炸彈是可能的,但這不表明他確切地知道到底怎麼去製造啊!海森堡在1942年意識到以德國的環境來說分離鈾235十分困難,但這不表明他確切地知道到底要分離「多少」鈾235啊!事實上,許多證據表明,海森堡非常錯誤地估計了工程量,為了維持鏈式反應,必須至少要有一個最小量的鈾235才行,這個質量叫做「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海森堡--不管他是真的算錯還是假裝不知--在1942年認為至少需要幾噸的鈾235才能造出原子彈!事實上,只要幾十千克就可以了。

  誠然,即使只分離這麼一點點鈾235也是非常困難的。美國動用了15000人,投資超過20億美元才完成整個曼哈頓計劃。而德國整個只有100多人在搞這事,總資金不過百萬馬克左右,這簡直是笑話。但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海森堡到底知不知道準確的數字?如果他的確有一個準確數字的概念,那麼雖然這德國來說仍然是困難的,但至少不是那樣的遙不可及,難以克服。英國也同樣困難,但他們知道準確的臨界質量數字,於是仍然上馬了原子彈計劃。

  海森堡爭辯說,他對此非常清楚,他引用了許多證據說明在與斯佩爾會面前他的確知道準確的數字。可惜他的證據全都模糊不清,無法確定。德國的報告上的確說一個炸彈可能需要10-100千克,海森堡也描繪過一個「菠蘿」大小的炸彈,這被許多人看作證明。然而這些全都是指鈈炸彈,而不是鈾235炸彈。這些數字不是證明出來的,而是猜測的,德國根本沒有反應堆來大量生產鈈。德國科學家們在許多時候都流露出這樣的印象,鈾炸彈至少需要幾噸的鈾235。

  不過當然你也可以從反方面去理解,海森堡故意隱瞞了數字,只有天知地知他一個人知。他一手造成誇大了的假相。

  至於反應堆,其實石墨也可以做很好的減速劑,美國人就是用的石墨。可是當時海森堡委派波特去做實驗,他的結果錯了好幾倍,顯示石墨不適合用在反應堆中,於是德國人只好在重水這一棵樹上弔死。這又是一個懸案,海森堡把責任推到波特身上,說他用的石墨不純,因此導致了整個計劃失敗。波特是非常有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後來也得了諾貝爾獎,這個黑鍋如何肯背。他給海森堡寫信,暗示說石墨是純的,而且和理論相符合!如果說實驗錯了,那還不如說理論錯了,理論可是海森堡負責的。在最初的聲明中海森堡被迫撤回了對波特的指責,但在以後的歲月中,他,魏扎克,沃茲等人仍然不斷地把波特拉進來頂罪。目前看來,德國人當年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上都錯了。

9點整,眾人一起收聽了BBC的新聞,然後又展開熱烈討論。海森堡雖然作了一些正確的分析,但卻又提出了那個「54厘米」的估計。第二天,眾人開始起草備忘錄。第三天,海森堡和沃茲討論了鈈炸彈的可能性,海森堡覺得鈈可能比想像得更容易分裂(他從報紙上得知原子彈並不大),但他自己沒有數據,因為德國沒有反應堆來生產鈈。直到此時,海森堡仍然以為鈾彈需要幾噸的質量才行。

  海森堡不久便從報上得知了炸彈的實際重量:200千克,核心爆炸物只有幾千克。他顯得煩躁不已,對自己的估計錯在何處感到非常納悶。他對哈特克說:「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如果我們這些曾經干過同樣工作的教授們連他們(理論上)是怎麼做到的都搞不懂,我感到很丟臉。」德國人討論了多種可能性,但一直到14號,事情才起了決定性的轉變。

到了8月14號,海森堡終於意識到了正確的計算方法(也不是全部的),他在別的科學家面前進行了一次講授,並且大體上得到了相對正確的結果。他的結論是6.2厘米半徑--16千克!而在他授課時,別的科學家對此表現出一無所知,他們的提問往往幼稚可笑。德國人為他們的驕傲自大付出了最終的代價。

  此外,最關鍵的一點,要將原子彈從理論變成現實需要的是在精細化工、精密機械加工、金屬合金材料等方面的開創性工程研究,以及龐大的可用資源(主要是龐大數量的工廠和工程研究人員),這兩方面德國都差得太遠(在戰前德國工程研究的特點是善於發揮手中設備的作用,而非開發全新的加工設備,基本沒有進行過新的合金材料的研製)。老實說,如果不是美國舉全國之力作這個東西,按照相關領域技術的正常進展,原子彈和核電設備至少得推遲15-20年才會到實用化階段。

最後,其實德國是很難二戰時造出原子彈,雖然技術是有的,但投入那麼大的人力財力去造更多的坦克,轟炸機反而是更划算。美國曼哈頓計劃花了20億美金,這筆錢夠造3000架B29大型轟炸機,每架飛機投彈10噸炸藥,一次也能投放3萬噸TNT的炸藥,跟扔原子彈的威力也差不多了。


一無充足電力(連戰鬥機的電解鋁供應都保證不了何況核武器?)二無足夠原料(美國人曼哈頓計劃搞了4年,電力和原材料全力投入尚且只搞出3枚,何況德國?)三還在被英美航空兵持續戰略轟炸,一月一枚?美國曼哈頓計劃那種程度的持續投入在1945年尚且只搞出3顆。工業實力遠遜於美國的德國一月一顆?

好吧拋開這些因素,假設德國真的一月一顆(雖然我覺得極度不靠譜)其實對英美來說,也然並卵。原因很簡單:德國沒有能夠將原子彈投送過英吉利海峽的載具。 以V2的載荷能力(1噸的彈頭)根本帶不動沒有完成小型化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都是4噸+)而使用轟炸機的話,且不提德國根本沒有戰略轟炸機這茬,以44年的西線形勢,德國轟炸機能突破英國的防空網?

同樣對於東線,因為無投送手段,原子彈即使搞出來了估計也就是核地雷的玩法。用來遲滯蘇軍進攻或者阻止盟軍西線登陸(當然以44年的德軍情報,估計得埋在加來而不是諾曼底。。。)想翻盤?都甩不出去怎麼翻。。。

並且在投入實戰前,總得搞核試驗吧。。。德國當時的情況下,找核試驗場地都困難,要做到保密的核試驗幾乎不可能。。。得到相關消息後,英美蘇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暫時停止地面進攻然後全面加強對德國工業區和核技術相關的原材料來源地,發電和供電設施,V2導彈發射基地和基地附加的附屬設施的戰略轟炸,炸到德國人的核工業全面癱瘓再繼續地面進攻。。。也就是勝利來的晚一點,翻盤是決不可能的了。更不用說什麼「盟軍能不能撐到胖子和小男孩」了


為什麼題主可以隨便YY,而回答者必須遵守客觀規律呢?

反正題主就想看第三帝國稱霸全球的總裁文,你再怎麼解釋都是徒勞的。


我就假設你的原子彈都是火星人用快遞送來的。

一個月一顆還是太少了。因為你會面臨一個困境: 是優先打擊敵方的重兵力集結地,還是優先打擊敵方的政治經濟工業中心?先打西線還是先打東線? 本國士兵是不是也進行了三防訓練?

目標太多, 彈藥太少, 這個月打完了就只能等下個月了, 這還不是最麻煩的, 最麻煩的事情是胖子那種原子彈直接殺傷半徑不會超過二公里, 外圍輻射致死很多都是緩發的。而在這個圓周內駐紮的部隊十分有限,所以一發滅掉一個集團軍是別想了。海軍艦隊在航行時很分散,炸不到幾艘, 而且他們船真的太多了............................

5月往英國來一發, 阻止霸王行動。盟軍死傷幾千人,但是也僅此而已。盟軍艦隊損失幾乎沒有,兵源補充也很快。6月往東線來一發,扔在庫爾斯克, 炸死朱可夫。蘇軍死亡幾千人。這個時候整個盟軍都會對原子彈的使用重視起來, 部隊會更加重視防空, 軍政首腦也會分散藏匿, 7月如果東線形勢改觀可以再給英國一發, 然而你已經炸不到丘吉爾了.........(腦洞一下, 可以用假的核轟炸機搞一次誘餌空戰, 盟軍會因為不惜一切代價的攔截而損失慘重。)

還有另外一種方式, 直接讓外星人在5月往華盛頓來一發, 然後通電美國, 自稱擁有大量核武, 逼和......這個時候只能心中默念"acceptall, 為了德意志"........


臨界質量都沒算出來


假設該命題成立,我的個老天,如果德國有這個工業實力還用個毛原子彈,42年就橫渡大西洋了好吧。

好吧,假設原子彈是憑空變出來的,可以想像如果盟軍知道有這種大殺器後會不顧一切的搞死德國,動員還可以動員的全部戰爭潛力來與德國拚死一戰。

況且,現代戰爭的勝利從來不是一種單一武器就能決定的。德國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一定數量的優質武器可以延緩遲滯盟軍的勝利,但是不會改變大的戰爭結局。

不過估計鬼子可以躲過一劫,胖子、小男孩會扔到魯爾吧。


很可惜,那幫傻逼到被抓時,連公式都沒算明白,造原子彈?做夢吧


如果德國有了原子彈,可暫時免於失敗。美國也會很快研究出來。世界將進入進入冷戰


看過高堡奇人嗎(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這個美劇就是建立在這個設定上的。劇中納粹德國先發明了原子彈轟炸了華盛頓並和日本瓜分了美國。


拋開合理性,假設納粹得到外星人每月一發核彈的快遞。估計最好的方案是在初期使用2-3次演示效果,然後就放在英美蘇的進攻線路上,放在戰略要地作為威懾。最終結果可能是納粹有條件投降吧……


原子彈需要飛機來送,我們打飛機就行


於是題主想看yy文的願望就這樣破滅了。。。


核武器最大的作用是威懾。


最好的結果恐怕是勉強逼平。


其實樓主的問題里已經跨過了生產能力的問題,所以我回答說德國海還少什麼原料少什麼技術什麼的應該是沒有回答到問題的。我個人覺得,44年盟軍已經開始全面反擊了,德國的原子彈多半會被盟軍轟炸機毀在實驗室或者製造廠里...如果德國人有能力一個月造一顆並且能「成功投放」的話,估計大家都會投降的吧...


沒希望。如果還真扔到美國東海岸,純粹是為了激發米妖潛力。


先拋開實際的生產能力,關實驗室的那一套理論演練就夠喝一壺了,何況還計劃迫害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很多科學家


啊哈,什麼時候SC/SB上的63區搬來某乎了?

我就勉為其難回答一下,幫LZ條件補完一下

要在諾曼底登陸之前

一種強而有力的戰術武器,可以抑制住蘇軍進攻的洪流。。。。

然而,能不能反推,是要看坦克之類的戰術武器-----在這個數量上,德軍始終比不上蘇軍,何況德軍沒有遠程轟炸機,原子彈作為一種戰略武器打擊敵方重要工藝生產基地的作用幾乎發揮不出來。。。。


推薦閱讀:

你覺得戰爭情節、場面、道具、人物都最接近史實的戰爭電影是哪一部?
一個現在編製健全的中國特種大隊能否瓦解二戰日軍的進攻?
【一步都不許後撤】第227號命令
二戰的時候子彈命中率和擊殺率大概是多少?
二戰中部分輕機槍的彈容量為什麼只有20發?

TAG:軍事 | 德國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原子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