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你怎麼想?
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多反面的衝擊。比如面對韓流的衝擊,和韓國對我們文化的侵佔,大家是個什麼心態?該怎麼做?難點在哪?
簡單來說,「流行文化」是一個生態位,這種文化需要被社會上絕大多數的受眾所消化,那就註定它必須夠通俗,夠膚淺,門檻夠低,最重要的,夠刺激。
顯而易見,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完全不具備這幾點要素,那麼這種文化面對流行文化的時候自然要一敗塗地,日漸式微。這和佔據生態位的流行文化到底是來自於韓國、日本、美國還是衣索比亞都是沒有關係的。
以前人們愛京劇,現在人們不愛京劇了,原因是韓流嗎?沒有韓流的時候人們也早就不愛京劇了。劉德華、F4、霹靂舞、山口百惠人們都愛,反正沒人聽戲。因為就京劇來說,它不夠刺激,不夠膚淺,門檻不夠低,總之,不夠通俗。以前人們也愛聽戲,可是那時候的戲曲是啥樣子?台上翻跟頭台下叫好,劇本里跟頭本應該就翻三個,台下一起鬨演員就能給你翻三十個,啥都不唱先給你來個絕活;唱個小寡婦上墳、唱個光棍跳牆、唱個少女思春,意境全都是往下三路帶,這些個玩意,跟今天什麼很像呢?對了,跟二人轉很像,那麼問題來了,二人轉現在火不火?二人轉是不是傳統文化?
你不夠通俗就必然退出流行文化的市場,觀眾的口味就是這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塊金字招牌在觀眾老爺這裡是不好使的。
那麼我們從頭審視一下所謂「中國傳統文化」,比如說京劇,北京能聽京劇的地方不少,水平多半也不差,票價也不貴,那麼好藝術為啥大家喜歡不起來?你說你想聽個科幻題材的京劇,想要聽個有外星人的京劇,想要聽外星人怎麼和地球人談戀愛,想聽修仙談戀愛,想聽霸道總裁談戀愛,最不濟你給觀眾表演個特效絕活,比方說騎著藍色大鳥跟外星妹子談戀愛,那麼我能到哪裡去聽呢?沒有吧?這些題材如果搬上京劇舞台,那馬上就有一大批人跳出來說這是糟改傳統文化,趙麗蓉早年的小品《如此包裝》贏得的掌聲就是證明。可是話說回來,如果評劇當年真的能像鞏漢林那樣包裝上市,那麼趙麗蓉老師可能也就不用放棄自己用功了一輩子的評劇藝術轉行來演小品了。
如今那些熱衷於「傳統文化」,痛心疾首於「文化流失」和「文化入侵」的人很多都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把傳統文化看得太高,非得逼格高高的,才叫正宗。想要弘揚傳統服飾文化卻鄙夷「影樓裝」,本來就不大的漢服圈子裡面還能冒出好幾個派別,從頭到腳都有一大堆講究,而且每一派都不一樣,互相指責對方沒文化。就那些穿「漢服」的規矩,這些人三分鐘時間絕對講不完,可是普通人聽到一分半就沒耐性轉身走了。漢服黨在批評影樓裝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如果不是大眾喜歡並且接受,影樓為什麼要搞那麼多他們瞧不上的服裝來做生意?明明是大眾喜歡的東西他們卻瞧不上,轉過頭來批評公眾不熱愛關心弘揚傳統文化,從一般的經濟學角度上來說,這是典型的捨本逐末。
不能與時俱進、不能下里巴人固然是現今很多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然而就這些問題,也並不是非解決不可,如果一個藝術形式不能被大眾接受以至於喪失了往日的輝煌,那麼它被壓縮在小眾圈子中孤芳自賞甚至徹底銷聲匿跡都不是什麼值得遺憾的事情,而對外來文化佔據流行生態位的擔憂很多時候也只是觀察者的文化不自信而非真正的文化危機。二胡、琵琶這種東西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但是它們的外來出身並不影響它們最終成為「傳統文化」,如果從一開始就畏之如虎,那麼京劇的主旋律該由何種樂器演奏呢?小提琴嗎?如今題主和某些答主看韓流也畏之如虎,可是K-pop明明對於韓國人也是外來者,炸雞啤酒顯然不是半島傳統美食,部隊鍋裡面的速食麵和午餐肉還有芝士片,沒有一樣是韓國人吃了成千上百年的,這些東西是韓國文化嗎?那麼你在怕什麼呢?
傳統文化固然是定義民族心理、文明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希望它茁壯就不能太寄希望於它長成你想像的樣子。你想看到的和你能看到的東西之間的差距往往令人嘬牙花子。相聲是傳統文化,以前火極了,後來沒人看了,後來又火了。它之前火的時候沒人覺得這玩意還能算「文化」,也固然沒人擔心它的「流失」和「受衝擊」,後來它再火起來的時候,台上灑狗血、賣絕活、下三路、屎尿屁滿天飛,明明和主線沒關係演員硬要給觀眾唱一個,一個瞎改的歪歌唱了好幾年就那麼幾句擋不住觀眾就愛聽。這個時候你再看,這玩意不規矩、不真誠、沒尺寸、網上抄段子、碎段子糊弄觀眾,反正哪哪都不是正經相聲,可是這玩意有一點好,那就是它:
有生命力!
所以長篇大論了這麼多,我想說的只是:拯救傳統文化的唯一方法不是把傳統文化當祖宗給供起來,然後勒令大家必須熱愛你供起來的那個神主牌,而是應當賦予傳統文化它自己能自持的生命力,這樣才能生生不息,才是真正的「弘揚」。
不過醜話說在前頭,一旦那些式微的傳統文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力」,那麼它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是非常不好說的,大概率不是你想看到的樣子。
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的品味也就是這個樣子,不爽就別玩。
一直看日本的動漫,看到裡面的和服,就在想中國的漢服唐服,宋服是什麼樣子的(後來才知道我們只有一種服裝,叫漢服!)如果我們將它改進一下是不是就可以廣為流傳,引向世界?然後。。。。。。然後才發現,我們的漢服已經變成了影樓裝,我們的漢服已經被認為是旗袍,進入了情趣市場,我們的漢服即使穿出去也會認為是和服。。。。。曾經,我們打造著世界上最好的刀!可是現在世界上卻只知道日本刀
曾經,我們創造了陰陽五行,可是如今他們一個掛在了韓國的國旗上,一個放在了日本的醫學館裡
我有時候在想,我們,這個一直自喻著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到現在一直流傳下來,還有什麼,到現在大概只有那個龍圖騰了吧!但是可能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就會有人將它踩在腳下,埋在土裡,吹散在風中沒有辦法。因為死掉的文化無法蘇生。實際上在流行作品的風向背離之前的傳承前,眾人已然選擇了破舊立新的道路,所以才會改對外來的流行文化產生興趣,並部分克服了常年以來的排外情緒。本來,是應當有既適應當今環境又承接傳統的文化產生,可惜我國自十九世紀以來歷經摧殘的歷史使得民眾對傳統基本喪失信心。
於是,期待著「仁人志士」披荊斬棘地探索,忍受苦難後到達樂園,再回來濟惠眾人,自己則故作麻痹相。
然而文化非是「精英」的玩物,非有眾人的支持不可,不然便不能成就。於是便罕有新的「中國文化」被創造出來。總之,這是因知之未至而不能成的事情。終究,隨著將來正規教育的普及,會有足夠多的人意識到本土文化存續的必要性,集合般地施教於國。彼時,可以承前啟後的「活」文化或許能得到新生,成為新中國這個時代的頂點,將名曰崇洋媚外的絕望自社會意識中擠出。9知乎透明首答
作為一個生長在魔都的青少年,謹以我為例,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是少之又少的。課業壓力大,接觸渠道少,加之各種日韓文化的不斷衝擊,以及城市本身的多元化,所謂傳統,基本是被茫茫人海擠兌到角落裡的。 但偏偏本人是個武術業餘愛好者,祖籍河南,所以也有四處尋找接觸傳統武術的經歷。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目前的傳統武術早是大多以『套路』為主了,藝術加工很多,傳統技擊格鬥以及很多老一輩的「殺招」,早是失傳了。武術老師的質量也參差不齊,教學大綱也不盡相同。 但寫這篇答案不是為了批判當今中國「傳統武術」,因為捫心自問,黑武術「花架子」貌似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了。但是沒有人想想嘛?為什麼?http://mp.weixin.qq.com/s/GBzQj5yDJmlL4muj1quwEQ 韓國可能過幾年又要申遺了。 因為!大多數的人對於武術的認知停留在老一輩的武俠電影,影視作品以及各種一流二流的小說。它只是在茶餘飯後的談資里若隱若現,沒有大眾的深入了解,沒有國家的極力推廣,武術的現狀極其不樂觀。很多武術專業轉行拳擊跆拳道等「有前景」又能圈錢的「技擊」上了,最後落得老本家寂寥無人。 現在每逢親友問及,第一句回答一定是「練什麼武術的?」,在聽聞傳統武術後,還多半楞兩秒。 悲哀,未完待續。引起不了大眾的興趣,就走小眾路線,再不濟進博物館。痛心?只要最後能進博物館就是成功的記錄了當初的輝煌!沒有永遠的巔峰,文化也是一直在變化的,為什麼要逆大勢作死?而且傳統文化範圍太大,有些文化尤其思想、哲學某些時候有些東西深入骨髓,完全沒有操心的事。感覺娛樂文化層面在走下坡吧。
可以回復綁小腳,跳大神,太監閹割,童養媳等傳統啊。
推薦閱讀:
※自我矛盾怎樣成就我們,並激發創造力?
※數不清有多少爺們兒在他倆的紋身筆下尿了炕
※中國 90 後和歐美、日韓這些發達國家的 90 後差距和差異在哪裡?
※天下知飲(四)——暮春三月,薇蕨始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