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二戰後斯大林拒絕支持希臘,意共,法共,卻又要大力支持中共?

義大利共產黨,希臘共產黨,法國共產黨的游擊隊在本國都是佔有絕對優勢的,比如法國共產黨的力量比戴高樂強得多,只要斯大林稍微支持一下,法國義大利這些國家建立共產黨政權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斯大林居然拒絕支持,強迫這些共產黨放下武器。但對於中共,斯大林卻又要大力支持。既然斯大林可以接受法國義大利成為美國勢力範圍,為何不能接受中國成為美國勢力範圍?


其實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在國共談判-解放戰爭初期這段時間,蘇聯方面對於中共的態度一向是搖擺不定,甚至說是反覆無常。反覆到什麼程度呢?蘇聯有可能前腳把你迎進門,後腳又突然要動用裝甲來攆你走。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美英蘇三國圍繞戰後歐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的勢力劃分明顯產生了日益衝突的矛盾和鬥爭,這種情況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視。然而,美英蘇三國卻在鬥爭形勢上似乎沒有表現得那麼激烈,相反的是三國對於雅爾塔和波茨坦後形成的世界政治新格局達成了彼此的默契,對於這種情況自然影響到了中國方面的政治戰略抉擇。

對於延安來說,蘇聯出兵東北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更使毛澤東驚喜的是日本突然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似乎為中共提供了一個與蔣家王朝爭奪天下的天賜良機。毛澤東一度認為,通過武力的較量立即實現中共的主張可能是最佳選擇。8月9日蘇聯兵分三路進入東北,中共中央立刻意識到這有可能導致日本投降,第二天便指示各中央局和中央分局:「在此歷史突變之時,應立即布置動員一切力量,向敵、偽進行廣泛的進攻,迅速擴大解放區,壯大我軍,並須準備於日本投降時,我們能迅速佔領所有被我包圍和力所能及的大小城市、交通要道,以正規部隊佔領大城及要道,以游擊隊民兵佔小城。」同時要求華中局即日派部隊奪取南京、上海、武漢、徐州、蕪湖、信陽等大城市和要點,沿津浦、滬寧、滬杭線各中小城鎮則由地方部隊動員民兵佔領,同時宣布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省主席和上海、南京市長人選名單。

由於日軍佔領的大部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於抗日根據地的包圍中,因此,根據地軍民承擔了對日全面進攻的任務。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指出:"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後階段,最後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到來了。"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8月10日至11日,朱德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的名義,連續發布7道進軍命令:各解放區抗日武裝部隊依據《波茨坦公告》規定,向其附近各城鎮、交通要道的日偽軍發出通牒,限期投降,對拒絕投降繳械的日偽軍予以堅決消滅;晉綏、晉察冀軍區和山東軍區各以一部分兵力進軍東北,配合蘇軍作戰;對收復的各城鎮實行軍事管制。

晉察冀軍區於8月11日向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發出最後通牒。日軍拒降後,抗日部隊和民兵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進攻平綏、正太鐵路東段和平漢鐵路北段地區,先後攻佔張家口、集寧、平山等11座城市,並進攻北平、天津、塘沽、石家莊、保定等地,切斷了上述地區的鐵路交通。晉綏軍區部隊收復7座縣城,攻入歸綏,攻克太原外圍的日軍據點,對太原形成包圍。晉冀魯豫軍區(民國三十四年8月20日成立,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部隊,收復28座縣城,進攻開封、新鄉等地,其中一部配合山東解放區部隊進攻濟南,一部策應晉綏軍區部隊進攻太原,切斷平漢、正太、同蒲、道清、隴海、津浦等鐵路線。山東軍區主力與基幹部隊編成山東野戰兵團,並有10萬民兵組成的"子弟兵團"相配合,向日偽軍展開進攻,收復22座縣城,並逼近濟南、青島、徐州、連雲港。在華中,新四軍各部隊分別向長江兩岸、津浦鐵路南段、隴海鐵路東段及滬寧、浙贛、寧蕪等鐵路沿線的日偽軍發動進攻,收復17座縣城,直逼南京、上海。在華南,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等,分別向廣九鐵路、粵漢鐵路南段沿線、東江西岸、雷州半島的日偽軍據點進攻,直逼廣州、汕頭、海口等地。東北抗日聯軍同進入東北的武裝力量,配合蘇聯軍從作戰,解放了一些城市和鄉村。

11日,延安總部命令八路軍華北、西北部隊向熱河、察哈爾、遼寧、吉林等地進發。12日,中共又調整了華中部署:在江南不再佔領各大城市,只奪取廣大鄉村及縣城,「準備內戰戰場」,若內戰勝利,就原地繼續擴展,若內戰失利,則轉入閩浙贛,創造新局面,但決不退回江北;江北力量則全力「佔領津浦路及長江以北、津浦以東、淮河以北一切城市」,並「配合八路軍佔領隴海路」。顯然,中共的戰略是利用蘇聯出兵和日本投降造成的權力真空,控制廣大的原日偽佔領區,準備奪取中國的半壁河山。

此時,遠在大後方的蔣介石面對突變的形勢,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作為緩兵之計,就在中蘇條約簽字的當天,即8月14日,他電邀毛澤東赴重慶,共商「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但周恩來一眼便看出,蔣介石「請毛往渝全系欺騙」。20日蔣再次來電催促,中共仍不為所動,繼續抓緊進行部署。毛澤東一方面命令晉綏和晉察冀部隊配合蘇軍「奪取張家口、平津、保定、石家莊、滄州、唐山、山海關、錦州、朝陽、承德、沽源、大同」,一方面針對華中局打算在上海發動武裝起義的報告答覆說:你們的「方針是完全正確的,望堅決徹底執行此方針,並派我軍有力部隊入城援助,其他城市如有起義條件,照此辦理。」

就在中共積極部署,準備奪取華東、華北、西北、東北大部分地方政權的關鍵時刻,1945年8月,斯大林拍發電報強硬地要求毛澤東前往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清楚地表明了蘇聯對於中國戰後秩序的態度。莫斯科指出:「中國不能打內戰,否則中華民族就有被毀滅的危險,毛澤東應赴重慶進行和談。」在斯大林看來,中共拒不和談而堅持武裝奪權的方針,必將導致遠東局勢的緊張。斯大林既不相信中共的軍事實力,也不了解中共的最終目標,但他知道一點:無論中國內戰結局如何,都會破壞業已簽訂且為莫斯科得意的中蘇同盟條約及蘇美共同構建的雅爾塔體系,從而給蘇聯在遠東的安全和利益帶來不堪設想的後果。因此,中共必須像西歐各國共產黨一樣,在蔣介石領導的「聯合政府」的框架內尋求和平與穩定。

面對這樣一則公然要求放棄對於中國未來權力鬥爭與支配的命令,在中共方面引起的反感可想而知,後來毛澤東在斯大林去世後所抨擊其的「不讓革命」便是源於此時,但是嚴格點說國共兩黨的鬥爭並不是中國自身的問題,它本來就受限於國際關係與世界政治秩序的大格局,而且以當時中共軍隊抗戰時期中敵後戰場所發展出來的100萬兵力也缺乏與國民黨政權爭奪天下的實力。

但是堅持「槍杆子出政權」的毛澤東無論如何也不會接受斯大林的安排,既交出武裝,加入資產階級主導的聯合政府,走法國式的路線。於是毛澤東採取兩方面策略:一方面接受斯大林勸告,參加談判,在政治上,軍事上進行適當讓步,以示「和平,民主,團結」的願望;另一方面則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手段來保存和擴大自己的力量,為下一步武裝奪權進行準備。

中共中央很快就想出了對策,8月29日中共中央在給北方各分局的指示中說:儘管受中蘇條約限制,蘇聯「必不肯和我們作正式接洽或給我們以幫助」,但條約中也明白規定「所有中國籍人員,不論軍民均歸中國管轄」,蘇聯不干涉中國內政。因此,「我黨我軍在東三省之各種活動,只要不直接影響蘇聯在外交條約上之義務,蘇聯將會採取放任的態度並寄予偉大之同情」。同時,「國民黨在東三省與熱、察又無基礎」,且「派軍隊去尚有困難」,而「紅軍將於三個月內全部撤退,這樣我黨還有很好的機會爭取東三省和熱、察」。

於是,中共中央要求「晉察冀和山東準備派到東三省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部隊可用東北軍及義勇軍等名義,只要紅軍不堅決反對,我們即可非正式的進入東三省。不要聲張,不要在報上發表消息,進入東三省後開始亦不必坐火車進佔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廣大鄉村和紅軍未曾駐紮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權及地方部隊」。「熱河、察哈爾兩省不在中蘇條約範圍內,我必須完全控制,必須迅速派幹部和部隊到一切重要地區去工作,建立政權與地方武裝」。對蘇軍只通報情況,既不要正式接洽,也不要請求幫助,總之不要使之為難。高崗在9月3日一封電報中也稱:「對東北我黨必須力爭,中央已有充分準備及具體對策。」

中共軍隊突然大量出現在東北,一時搞得蘇軍不知所措。中共軍隊最初進入東北各地後的不同遭遇,說明了這種情況。冀熱遼軍區曾克林部進攻山海關時,不僅與蘇軍聯合發出最後通牒,還得到蘇軍炮火支援,到達瀋陽時卻受到蘇聯駐軍百般阻攔,被圍困在火車上整整一天;進駐瀋陽的中共先頭軍隊從蘇軍轉交的日本軍火庫中獲取了大量武器裝備,而徒手趕來的後續部隊卻吃了閉門羹,什麼也沒有得到;還有些進入東北的部隊,不僅得不到急需的通訊器材和印刷設備,甚至還被蘇軍繳械,並禁止他們在蘇軍佔領區活動。如此等等。造成這種局面的具體原因很複雜,有的顯然是出於無產階級國際主義而表現出對中國同志的支持,有的恐怕是由於對中共所屬部隊缺乏了解而產生的誤會,有的大概是基層指揮員不了解外交方針而擅自採取的行動,還有的肯定是佔領當局受制於國際輿論而有意採取的迴避態度。總的講,問題的癥結在於,對於莫斯科有意採取的模糊政策,蘇聯軍人和中共領導人最初都沒有搞清楚,而他們之間又缺乏溝通和聯繫。

於是,9月14日華西列夫斯基派代表飛到延安,傳達莫斯科的要求,並與中共領導人進行協商。蘇聯代表在會談中明確表示:蘇軍撤離中國前,國共軍隊均不得進入東北,請朱德命令已進入瀋陽、長春、大連等地的中共部隊退出蘇軍佔領地區;蘇軍不久即行撤退,蘇聯不干涉中國內政,中國內部的問題由中國自行解決。而私下應允,已經進入東北的中共軍隊,如果不用八路軍名義,不公開與蘇軍接洽,蘇軍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還提出希望中共派負責人前往東北,以便隨時聯繫,協調行動。錦州、熱河兩省則可以完全交給中共接管。16日,蘇蒙聯軍代表又轉告中共中央,「堅決要求八路軍主力火速北開」,接收其所佔領之內蒙古及東北各地,「確保北面及內蒙地區,以便同外蒙蘇聯經常保持聯繫」,蘇軍可接濟部分武器。萬不得已時,中共部隊可進入外蒙,「但不可向南移」,「不要再讓敵人隔斷雙方聯繫」。在重慶的蘇聯大使也向毛澤東、周恩來提出:中共當前的戰略重心,應當是集中兵力,「確保張家口、古北口、山海關之線,防蔣進攻」。

但是斯大林在算計遠東國際政治局勢時沒有料到羅斯福去世後繼任者杜魯門不僅不讓蘇軍參與對日本的佔領,甚至不認同斯大林對雅爾塔秘密協定的解釋,堅持蘇聯無權將東北納入勢力範圍內獨享特權,必須對各國一視同仁,實行「門戶開放」的政策。

在控制東北的問題上,斯大林最大的擔憂在於美國勢力滲透到蘇聯的勢力範圍,隨著國民黨軍隊在美國的援助下不斷接近和開進東北,莫斯科的擔心越來越加重,態度也越來越明朗。蔣介石非常擔心因國軍不能及時到達東北,而共軍乘蘇軍撤退之機奪取優勢,故早在9月11日就讓行政院長宋子文向美國政府請求借船運兵。美國的態度也很積極,代理國務卿艾奇遜第二天便以備忘錄形式將此事報告總統。9月18日杜魯門總統答覆:「駐西太平洋陸軍和海軍司令已下達命令,將按照魏德邁將軍所明確指出的日期和港口運送前往滿洲的中國軍隊提供船隻」,「參謀長聯席會議深信,在中國軍隊準備好登船前往滿洲之日,將有足夠的船隻為其所用」。9月24-27日,就有消息轉開,美軍將在天津、大連、煙台、威海、秦皇島登陸,蔣軍將由空運和海運至平津。10月13日,國民黨第13、52兩個軍已經在秦皇島登陸,繼而在美軍幫助下向周圍擴展,美國海軍陸戰隊不僅幫助國民黨軍搶修被中共破壞的秦皇島到山海關的鐵路線,而且還武裝執行護路任。

10月初,一方面是美國一再要求蘇聯公開保證遵守門戶開放的原則,一方面是國民政府連連發出照會和通知:中國計劃在滿洲吸引外資,而美國有意投資;要求蘇聯開始考慮撤軍問題;中國政府的第一批軍隊將在數日內乘坐美國軍艦抵達大連。這如何不讓斯大林心急?在與立法院長孫科的談話中,彼得羅夫默認:「美國人在北平、天津、青島和秦皇島登陸」,「是導致局勢更加嚴重化的因素」。而斯大林則向蔣經國坦言:「蘇聯政府不願讓美軍進入滿洲。這是蘇聯的地盤」,「無論美軍、英軍或其他外國軍隊,都不應當允許他們進入滿洲」。既然認定國民黨是美國人的傀儡,那麼,要遏制第三國勢力進入東北,只能依靠共產黨。

儘管在重慶,蘇聯大使對周恩來尋求幫助的提問依然閃爍其詞,但在東北的蘇聯軍人卻對共產黨顯得格外坦率和熱情。10月3日,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蘇共中央軍委委員在接待中共東北局負責人時,不僅熱情稱讚中國共產黨人,而且高度讚賞中共關於「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方針。他還認為,「滿洲北部不成問題」,建議中共把主力部隊部署在山海關方面(15萬人)和瀋陽周圍(10萬人),全力阻止國民黨軍進入東北。為了增強中共方面的信心,第二天蘇方就通知中共東北局說,蘇軍準備把繳獲的所有保存在瀋陽、本溪、四平街、吉林、長春、安東、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日本關東軍的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如數轉交給中共,並說明這些武器彈藥可以裝備幾十萬人。

10月上中旬,蘇聯一再拒絕國民政府關於國軍在大連登陸的請求,即使蔣介石親自出面也無濟於事。同時,對設立在長春負責接收工作的東北行營,也是百般刁難,設置重重障礙。蔣經國向蘇聯使館通報長春之行的感受時抱怨說,蘇軍不允許他們建立警衛隊,拒絕到除瀋陽外其他地區進行視察,還下令停止出版東北行營發行的《光復報》。與此同時,蘇聯卻與中共緊密配合,加快了對東北的控制步伐。蘇軍指揮部下決心「打開前門」,擬把南滿和錦州地區的行政權全部交付給中共,並應允在中共來不及接收的情況下,代為保存1個月。甚至在蘇軍完全控制的大連地區,佔領當局也希望中共在那裡建立起黨政領導機關。10月6日,中共得知蔣軍在大連登陸已被拒絕後,估計可能轉向營口、錦州和安東,於是請求蘇軍「一律拒絕,至少拖延一個月至一個半月」。

10天後彭真便報告,蔣軍「到營口、錦州兩處海岸企圖登陸,已被拒絕」,蘇方催促中共立即派兵在陸地阻擊。因中共軍隊一時無法到達,蘇方還答應再設法拖延幾天。而在蔣軍準備登陸的安東,不但出現了「民主政府」,還舉行集會,呼籲滿洲獨立,撤消東北行營,甚至斷水斷電。10月19日,毛澤東從重慶回到延安後,決定按照蘇方的要求,改變過去分散佔領全東北的方針,而「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瀋陽之線,次要力量於庄河、安東之線,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21日又提出:「竭盡全力,霸佔全東北,萬一不成,亦造成對抗力量,以利將來談判。」

10月25日,蘇聯接到中方正式通知,政府軍將使用美國艦隊在營口和葫蘆島登陸。於是,蘇軍再次催促中共軍隊迅速接防中心城市和工業,逐步接收政權,並建議中共把領導中心移至瀋陽,還聲稱:「如果說過去需要謹慎些,現在應該以主人自居,放開些干。」如蔣軍在11月15日前進攻,蘇軍可協同中共軍隊給以打擊。接到東北局的報告後,毛澤東「甚為欣慰」,即刻指示:「我黨決心動員全力,控制東北,保衛華北、華中,六個月內粉碎其進攻,然後同蔣開談判,迫他承認華北、東北的自治地位」;按照蘇方意見「速在安東、營口、葫蘆島三處設防,加強軍隊配備,即速派兵控制一切重要飛機場,接收各主要城市的政權、工廠、兵工廠及武器彈藥」;最重要的是請求蘇方「拒止蔣方在兩個月內登陸、著陸」。28日,東北局便擬定了東北九省的主席或特派專員名單,準備「以最快速度接收全部政權」。

因受制於外交,蘇聯無法滿足毛澤東的要求,經反覆交涉,只得應允蔣軍「10月30日在葫蘆島、營口登陸,11月12日進至錦州、海城線,11月20日進至瀋陽,蘇軍則於11月25日撤完」,還同意先頭部隊在蘇軍撤離前三天空運至長春和瀋陽。不過,蘇方也公開聲明,蘇軍數量不多,無法保證登陸部隊的安全,而且並不打算限制共產黨部隊,因為蘇聯「不會幹涉中國內政」。同時,蘇方則通知中共,「同意我們在營口、葫蘆島作戰,他們不加任何限制」,還同意中共前往瀋陽和長春接收工廠、武器裝備,並更換除市長外的長春各級政府。為此,11月上旬毛澤東不斷發出指示。

針對國民黨軍隊在山海關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毛澤東要求「必務要將這一地區一切可能的力量集中起來,以便在這場具有戰略性決定意義的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要求部隊「爭取時間布置內線作戰,決心保衛瀋陽不讓蔣軍進佔。一俟蘇軍撤退,我方即宣布東北人民自治。」在長春,據東北行營的通報,中共調動了大批軍隊集中在機場附近,約2000人已進出長春市,並示威性地包圍了行營駐地。11月12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發表講話:「派十九萬軍隊去東北,這是有共產黨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調動」。「總的來說,蔣一定攻,我堅決打」。「只要有現在的條件,蘇聯不幫助我們,我們也不怕。」只有此戰得勝,「我們才能提出東北自治的問題」。

然而,就在毛澤東準備利用蘇聯幫助的有利條件放手與蔣介石在東北一戰的緊要關頭,莫斯科的立場突然發生了變化。11月10日,斯大林從他的休養地索契給莫洛托夫、貝利亞、馬林科夫和米高揚發出一封密碼電報,指令他們「儘可能快地從延安和毛澤東部隊活動區域撤離我們所有的聯絡官員和其他人員」,而且「越快撤出越好」。原因是「中國的國內戰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上,我擔心我們的敵人將來會指責我們留在這些地區的人是中國國內戰爭的組織者,雖然我們的人並沒有控制任何東西」。這一指令立即得到貫徹執行。

第二天東北局報告:昨日友方突然通知陳雲,已允許在蘇軍撤退前五天內讓國民黨空運部隊到各大城市,並且不准我們在此期間與國民黨軍隊發生衝突。友方一再聲明,這是「莫斯科的決定」,東北蘇軍任何人員無權變動。如果五天中出現衝突,蘇方「只能繳我們的械」。友方還一再提出,「莫斯科的利益應該是全世界共產主義者最高的利益」。17日馬利諾夫斯基命令中共軍隊撤出長春、瀋陽和哈爾濱,並不得阻礙國民黨軍隊在長春和瀋陽著陸。20日又「鄭重通知」東北局:「長春路沿線及城市全部交蔣」,中共軍隊一律退至鐵路線50公里以外;只要有蘇軍的地方,既不準與蔣軍交戰,也不許中共軍隊存在,「必要時不惜用武力」驅散;全東北境內,包括錦州至山海關段,均不準作戰。同日,蘇軍駐哈爾濱衛戍司令部要求中共北滿分局和軍隊三天之內撤出哈爾濱,中共部隊撤出後,蘇軍即通知國民黨政府,來哈接收。

在重慶,蘇聯使館也告誡中共代表王若飛,「為了避免遭到美國和中國輿論的反對」,中共最好不要試圖佔領長春路,並注意減少與蘇聯使館和駐華機構的聯繫。24日,蘇聯心安理得地照會中國政府,現在可以毫無阻礙地向瀋陽和長春空運部隊了,蘇軍對東北中共軍隊「未曾予以任何幫助」,並表示蘇軍可延期一兩個月撤離,以利中方接收。駐長春蘇軍指揮官還向東北行營副參謀長董彥平保證:「決心消除所有的暴民活動,嚴格保護各政府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住宅,並禁止一切對中國政府不利的宣傳」。後經雙方協商確定,為確保中國政府順利接收,將蘇聯撤軍完成日期改為1946年2月1日。

蘇聯的態度為何突然改變?從斯大林密電和蘇聯參贊談話的口氣看,莫斯科的擔心主要在於美國對東北事態發展的不滿及其製造的輿論壓力。蔣介石對這一點看的很清楚,早在10月19日他就有意向蘇聯大使建議:採納美國的提議,召開第二次五國外長會議解決中國問題。11月8日蔣介石又在內部討論時提出「將東北行營撤至山海關,同時聲明不放棄東北,以使蘇聯違約之真相大白於天下」。一個星期後,國民政府正式向蘇聯發出照會:由於接收工作無法進行,決定於17日起將東北行營「遷移至山海關」。同時,中國又照會各國使領館,告蘇聯阻礙接受工作。隨後,蔣介石迅速將這一決定告訴華盛頓,並抱怨蘇聯人未能執行1945年中蘇條約,希望與美國積極協調行動,防止局勢繼續惡化。

莫斯科面臨的壓力還不只此,從10月下旬到11月初,在遠東,蘇聯急於插手促成對日和約,反覆就盟國對日管制機制問題與美國進行磋商。在近東,伊朗危機趨向國際化,對蘇聯感到絕望和恐懼的德黑蘭政府開始求助於美國和聯合國。針對蘇聯關於修改蒙特勒公約的訴求,美國也開始關注土耳其海峽問題,並提出了國際監督的建議。於是,蘇聯在一系列國際問題上都需要繼續與美國保持一致,並爭取美國支持自己的主張,這裡當然也包括中國問題。所以,當11月下旬美國倡議召開三國外長會議解決這些國際問題時,蘇聯不僅積極響應,而且立即開始與美國進行緊密接觸和協商。在這樣的背景下,12月莫斯科外長會議做出美蘇同時從中國撤軍的決議,以及國務卿貝爾納斯對斯大林履行中蘇條約抱有樂觀態度,就毫不奇怪了。

於是,斯大林再次拋出了「聯合政府」政策。在12月30日與蔣經國會談時斯大林說:「蘇聯政府已經從延安召回了所有的代表,因為他們不同意中國共產黨人的舉動」,蘇聯政府仍然「承認蔣介石政府是中國的合法政府」,並認為中國「不能有兩個政府,兩支軍隊」,儘管「中國共產黨人不同意這一點」。斯大林還一再辯白,蘇聯政府對中共的情況不了解,也未向中共提過任何建議,莫斯科對中共的行為不滿意,更不能為他們的行為負責。而對中共,斯大林則希望他們放棄已經制定的目標。

1946年1月,蘇聯使館告誡中共在重慶的談判代表,目前提出東北問題還「為時過早」,因為中央政府和來華調停的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都沒有提到這個問題;「中共應該尋找和平解決所有軍事和政治問題的道路」。蘇聯大使還警告周恩來:「在滿洲發生戰爭,尤其是傷及美人,必致引起嚴重後果,有全軍覆沒及惹起美軍入滿的絕大危險。」以至周恩來不得不向蘇聯人檢討說,「對中共來說,與美國人的關係是一個新問題」,中共領導人認為蘇軍應該把東北交給中共,是因為「不懂得整個國際形勢的複雜性」。而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周恩來指出:看到中共能以軍事力量抵抗國民党進攻以利談判時,他們就歡呼,看到中共要獨霸東北、華北時,他們就驚呼。

毛澤東確實需要再次改變戰略方針了。得知蘇聯態度改變後,中共中央最初決定,一方面「照顧友方信用」,「服從總的利益」,一方面「仍須控制大城市」,重新部署力量,「準備一切條件於蘇軍撤走後殲滅頑軍」。11月19-20日,中共的方針仍然是「在顧及蘇聯國際信用的條件下力爭大城市」,希望蘇軍能把「錦州、葫蘆島及北寧路之一段」留給我們,並「儘可能推延蔣軍進入滿洲及各大城市的時間」。但是,11月22日,迫於形勢的變化,劉少奇便提出了一個新的方針:「讓開大路,佔領兩廂」。28日和29日,劉進一步明確:「獨佔東北已無此可能,但須力爭在東北的一定地位」,今後工作重心為控制長春鐵路以外的中小城市、次要鐵路及廣大鄉村,「建立根據地,作長期打算」。

武力解決不行,只好再次轉入和談。12月7-8日,中共提出準備恢復與國民黨的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問題,並希望蘇聯「居間折衝」。30日,中共公開呼籲:「立即全面無條件的停止內戰」。1946年1月國共停戰協議公布後,中共中央要求東北局「將部隊高度分散」,迅速控制既無蘇軍駐紮又無國軍開進的地區,特別是靠近蘇聯和蒙古的地區。到2月,隨著和平談判的進展,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毛澤東等人參加國府委員會,周恩來等人參加行政院,并力爭周恩來任副院長,還批准了中共出席憲草審議委員會的名單。

儘管很不情願,但是在力量對比明顯不利以及美蘇兩國的共同壓力下,中共不得不暫時放棄進行大規模武裝鬥爭的計劃,準備與國民黨和解,進入「聯合」政府。然而,就在「和平」的曙光似乎將要出現的時候,情況又發生了急劇變化。

斯大林對華政策的根本目標是確保蘇聯在東北(還有蒙古)的獨佔地位,這就是說,是否援助中共,如何援助中共,完全取決於形勢是否對蘇聯實現其在遠東的戰略目標有利。因此,蘇軍在1945年底準備撤離東北,把政權交給國民黨的時候,仍然與中共保持著聯繫並秘密給以幫助。12月2日,隨蘇軍行動的周保中等人報告:蘇聯遠東軍指揮部「願意知道我全滿實力及對東北方針,蘇軍表示在撤退前,在可能限度內一定給我物資幫助,但是講究方法,並盡量製造困難給頑」。看來,即使在壓制中共時,蘇聯人還是留了一手。

果然,當東北局勢的發展使莫斯科感到威脅時,蘇聯的態度又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關於蘇聯對華政策的目標,副外長洛索夫斯基在蔣經國訪蘇前給斯大林的報告中作了全面論述:第一,中國政府必須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第二,中國必須保證長春鐵路沿線的安全,在目前的混亂局面下,應提議蘇聯「鐵路護衛隊保留二至三年」;第三,「不準外國人及外國資本進入滿洲」,「我們不能允許滿洲成為另一個大國施加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場所」;第四,必須在蘇聯「積极參与滿洲經濟活動的情況下」實現與中國在東北的經濟合作,為此就要控制一批合資公司,特別是船舶公司、航空公司和中長鐵路。但恰恰在這些問題上,1946年初呈現出一種對蘇聯的危險局面。

在中蘇經濟合作談判中,為了及早撤軍,減緩國際輿論壓力,蘇聯代表一再表示願意讓步,只要中國同意對所有重工業公司實現雙方合資經營,蘇方就會進一步採取行動,幫助國民政府儘快解決東北的接管問題。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態度卻愈益強硬。1月26日他告訴中方談判代表張嘉璈,對經濟合作談判採取「緊縮」態度。於是,儘管蘇方代表斯特拉科夫斯基一再聲稱,莫斯科急於簽署合作協議,並非要在東北「霸佔利益」,而只是「不願見有第三國再捲入」,但張嘉璈始終堅持強硬立場:戰利品問題中方不予考慮,航空公司和輪船公司的問題也不討論,一切非金屬礦業不在合作之列,即使在合作企業,中方亦要求佔51%的股份。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蘇方堅持儘快簽訂經濟合作協定,方能最後撤軍,中方則強調沒有順利交接行政權,故無法談經濟合作,以至經濟談判陷入僵局。此時,美國也不斷向蘇聯施加壓力。2月11日美國同時照會蘇聯和中國,對中蘇經濟談判感到「不安」,認為這「與門戶開放原則會有矛盾」,對美國的商業利益和威信「是一種明顯的損害」,並表示美國有意參與談判,在經濟合作方面採取「共同行動」。這無疑更加刺激了斯大林敏感的神經。

不僅與政府的談判步履維艱,中國民間的反蘇情緒也突然高漲起來。在雅爾塔會議召開一周年之際,2月11日,美英蘇三國同時公布了有關遠東問題的秘密協議。蘇聯同意公布協議,大概是著眼於對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佔領的合法性,而美英這樣做顯然是針對東北問題的。為了進一步逼迫蘇聯撤軍,美英在報紙上公開指責莫斯科違背雅爾塔協議。這在中國引起強烈反響,一時間輿論嘩然,廣大市民、學生紛紛湧上街頭,張貼標語,示威遊行,發表演說,抗議蘇聯在中國東北、新疆和內蒙的行為,要求蘇軍立即退東北。3月5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通過了《對蘇聯提出抗議,嚴重交涉限期撤退其東北駐軍》的提案。

3月6日,中國照會蘇聯,撤軍期限已過,蘇軍尚未完全撤退,要求蘇聯政府飭令「即行撤退」。4月1日,蔣介石在第四屆第二次國民參政會上發表演說,公開推翻東北停戰協定,宣稱「東北九省在主權的接收沒有完成以前,沒有什麼內政可言。」東北的局面更加複雜,據蘇聯駐東北當局報告,國民黨與土匪勾結,煽動反蘇情緒,搗毀中蘇友好協會甚至蘇方的機構,蘇聯軍人和僑民不斷遭到騷擾、襲擊和殺害等等。馬利諾夫斯基還認定,張莘夫被害一案,就是土匪「精心策劃的,目的在於破壞蘇中關係」。面對如此局勢,莫斯科只得再次打出中共這張牌。

2月1日彭真報告:「遼陽、鞍山、本溪三處蘇軍已正式將政權交與我當地民主政府,並由雙方簽字。該區以南(包括安東)蘇軍不再交給國民黨,對外暫不公布。」除旅順、金州完全歸蘇軍長期駐兵外,大連的副市長、區長及公安局長也都由中共幹部擔任。原因在於,該地區的煤鐵業及若干大工業,已由蘇方接收並開始經營,大連的工業也完全在蘇方掌握之中。不僅如此,在2月22日與外蒙領導人喬巴山談話中,斯大林甚至同意外蒙「可以悄悄地進行」宣傳鼓動工作,以準備在興安嶺和內蒙古建立獨立的國家。顯然,斯大林現在還是希望把政權(無論在東北還是內蒙)交給共產黨控制,以此來保證蘇聯的遠東利益。

有史料證明,此時中共中央已經了解到情況的變化,並考慮了新的方針。3月3日周恩來作為軍調處的中共代表,與馬歇爾、張治中(國民黨代表)來到太原視察。當晚,周召集當地高級將領開會,傳達了「黨中央對當前情況的估計和戰略意圖」。周「壓低了聲音,把手攥成拳頭向下揮著:中央決定現在談不了了,要錘!」不過,這離採取實際行動還有一段時間。莫斯科顯然有點迫不及待,看到中共沒有進一步的舉動,便提出了更加直接的建議。3月12日,東北局電告中央,蘇軍通知將於13日撤離瀋陽,希望中共軍隊「迅速攻入瀋陽」,而且「凡紅軍撤退處都可打」。

然而,考慮到停戰協定已經簽字的背景以及軍事力量的對比,中共中央決定,不僅不去進攻瀋陽,瀋陽至哈爾濱鐵路沿線蘇軍撤退時亦不去佔領,甚至準備讓出已經到手的撫順、本溪、鞍山、遼陽等地,以交換蔣軍從熱河撤軍,並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看起來,此時毛澤東還沒有改變「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倚靠蘇聯、外蒙建立根據地,通過和談解決東北問題的基本方針。這種穩重的態度與此前莫斯科的立場變來變去大概不無關係。

蘇聯對於中共的猶豫不決、行動遲緩頗有不滿,因而採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3月中旬東北局報告:蘇軍批評中共對美國人太客氣了,更不應該同意讓國民黨的5個軍開到東北來。又表示,凡蘇軍撤離之地,包括瀋陽和四平,「我可以放手大打,並希望我放手大打」。為此,東北局要求在徵得蘇聯同意後奪取四平街、哈爾濱,並進佔其他大城市及長春路支線小城市,逼迫蔣介石談判,甚至可以考慮奪取長春。與此同時,馬歇爾給東北停戰小組的指令規定,「小組只能隨政府軍前進,政府軍有權進駐東北之主要地區,長春路兩側各30公里以內,政府軍單獨管理,蘇軍撤出地區中共軍隊不得開入佔領等」,而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既沒有提及,也不願討論。毛澤東對此極為不滿,當即建議周恩來在談判中提出:「承認政府軍進駐瀋陽至長春」,長春以北應為中共軍隊的駐紮地區。對此必須堅持,即使談判「全面破裂」,「亦絕對不屈服」。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的方針開始發生重大轉變。3月17日中共中央致電彭真和林彪:「國民黨還不停戰,瀋陽以北長春路沿線的蘇軍撤退區,同意你們派兵進駐,以為將來談判的條件,時間愈快愈好。」同日,毛澤東在批轉周恩來關於商談東北問題的報告上加了以下兩段批示:「請東北局速與友方接洽,將整個中東路(包括哈市)讓我駐兵,永遠佔住,不讓國民党進駐一兵一卒。」「東北協定即將簽字,請彭、林速即布置一切,造成優勢,以利談判。」又在批轉周恩來商談東北問題三點意見的說明時指示:「請彭、林按照針鋒相對、寸土必爭與有理、有利、有節之方針,準備與執行小組進行談判。」當天,東北民主聯軍一部即收復四平。

3月18日東北局再報:蘇方「曾一再談北滿甚為重要,決不能允許國民黨接收整個長春路與礦區」,故提議進佔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中共中央當天回復表示同意。第二天,彭真又請周保中去長春直接與蘇軍交涉,「要求他們於最近期間縮小駐區,盡量將次要地點讓我軍駐防,特別如延吉、敦化、吉林、牡丹江、佳木斯等地」。3月20日,蘇蔣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已陷於僵局,中共中央則又進了一步,通知東北局,「如果友人諒解,即可進佔長春」。23日更要求林彪「立即動手大破北寧路及瀋陽附近之長春路,愈迅速愈廣泛愈好」,「同時立刻動員全軍在運動中及其立足未穩之時,堅決徹底殲滅國民党進攻軍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兩萬人),求得大勝,以利談判與將來」。

一切準備就緒,蘇軍開始了撤退行動。此前,蘇方曾以發生瘟疫、冬季交通不便等種種借口延緩撤軍,且遲遲不告知撤離時間,從而造成國民黨軍隊沿長春路北進和接收的困難。3月22日,蘇聯使館突然通知國民政府,蘇軍將於4月底撤軍完畢。莫斯科的目的,當然是儘可能將東北政權交給中共,為此,雙方的配合日益緊密。3月24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說明現在的方針是「用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因此要求速與蘇軍交涉,在撤退時允許中共軍隊進佔哈爾濱、齊齊哈爾及長春。蘇方則通過周保中轉告,一旦條件具備,立即通知中共接管長春,同時告訴東北行營接收人員,因要「防疫,不允許辦理長春交接手續」。25日中共中央連續致電東北局,因停戰小組將於近日到達東北,需即刻與蘇方聯繫,請他們「速從哈、長、齊等市撤退」,中共軍隊必須在蘇軍撤退後一二日內控制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並以長春為首都。

3月底,蘇聯因重開經濟談判且似有進展而再次出現反覆,以至中共在接管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三市的問題出現了一些周折。但事情很快就過去了,莫斯科在撤軍的最後時刻採取了兩面手法。4月3日,這邊是蘇聯政府答覆國民政府,可先行通知各地撤兵日期,並協助中國接防部隊;那邊是蘇軍代表接連通知東北局,蘇軍將於15日和25日分別撤離長春和哈爾濱、齊齊哈爾,請中共軍隊立即前進至三市近郊待機,併入市偵察,以便屆時就近佔領。蘇方代表還解釋說,美國利用國民黨接管東北來反蘇,蔣介石利用美國來反蘇反共,蘇聯目前因談判不成受外交限制不能直接插足東北,但希望中共全力堅持東北,使東北問題懸而不決,造成美蔣被動。

為了讓中共順利接收長春,蘇聯對國民黨繼續採取麻痹戰術。4月13日蘇聯使館還信誓旦旦地向中國外交部重申,將通知具體撤離時間,並盡量協助中國政府完成接收任務。第二天,蘇軍就突然撤出長春,同時用事先約定的密碼通知了周保中。早已做好準備的中共軍隊隨即發動總攻,當天便佔領了機場兩處、市區一部,並於18日控制了全市。4月19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應遷長春,並考慮於短期內召集東北人民代表會議成立東北自治政府問題。同時,一方面向四平增兵,再打幾個勝仗,一方面「用全力奪取哈、齊二市」。

蘇軍原計劃4月25日撤出哈爾濱,但毛澤東考慮到馬歇爾可能在此之前到達瀋陽,故於16日電告東北局,速與蘇方交涉,讓其儘早撤離。18日再次要求陳雲和高崗,「速催友方從哈市立即撤去,以利我軍馬上佔領。此事萬急勿延。」20日與蘇軍代表會面,高崗被告知,哈市蘇軍已定於25日撤離,無法再提前,但中共所需武器已經留下,進城後即可得到。此後,按照計劃,東北民主聯軍25日攻佔齊齊哈爾,28日進駐哈爾濱。一則佔有了相當的地盤,二則得到蘇軍提供的武器援助,中共此時的決心是:「一切決定於戰場勝負,不要將希望放在談判上」。4月26日與蘇聯大使會談時,周恩來告知,「以前共產黨曾同意在滿洲問題上對國民黨作出一系列讓步,但是國民黨不願意停止反對中共軍隊的軍事行動。現在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共產黨不會再作出讓步。」

然而,此時國共在東北的實力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由於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2月上旬和3月,全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精銳主力新一軍和新六軍,以及第七十一軍、第六十六軍和第九十四軍一部,都相繼投入東北戰場。東北國民黨軍正規軍的兵力,已由1月份的13.4萬人增加到28.5萬人。3月13日,國民黨軍隊進佔瀋陽,隨後兵分兩路,向南進攻本溪,向北增援四平。此時,林彪的主力部隊「已苦戰三月,急需休整補充訓練,並適當調劑武器」。四平中共守軍雖作戰英勇,但能夠指望的增援部隊只有一至兩個團。所以,儘管毛澤東這時提出了「化四平街為馬德里」的雄壯口號,但私下裡卻與林彪商議,爭取儘快停戰和談。

正在春風得意的蔣介石當然不願再給中共提供喘息的機會。就在5月3日蘇軍宣布全部撤離中國的這一天,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飛抵南京。兩天後,國民政府宣布還都南京。顯然是對中共的前途沒有把握,看到形勢逆轉的斯大林此時又回過頭來向南京展開微笑。5月8日,斯大林命駐華使館武官轉告蔣經國,說去年蔣介石曾表示願赴蘇訪問,現在斯大林歡迎蔣介石前往莫斯科或邊境某地進行會晤。蔣介石現在想的是立即消滅共軍,對此當然予以拒絕。國民黨軍依恃其軍事力量的優勢,規定其戰略方針為:迅速消滅關內解放軍主力,"恢復津浦、平漢交通,安定江南,確保華北,爾後再轉用兵力,再向東北進展"。並具體規定了向各解放區進攻的兵力部署:以8個整編師又2個旅,約22萬人,圍攻中原解放區;以58個旅約46萬人,進攻華東解放區;以28個旅約25萬人,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以38個旅約36萬人,進攻晉察冀和晉綏解放區;以16個旅約16萬人,進攻東北解放區;以19個旅約15.5萬人,進攻陝甘寧解放區;以9個旅7.5萬人,進攻廣東各游擊區和海南島解放區。蔣介石聲稱,只須3個月至6個月,就可以消滅中共領導的軍隊。

5月14日,新六軍攻佔本溪後,大舉北上增援四平。18日林彪下令四平守軍撤出戰鬥,國民黨軍隊進佔四平後繼續北進,23日不戰而進入長春。雖然此後國民黨軍隊因戰線過長,力所不及,而止步於松花江,從而形成國共兩軍隔江對峙的局面,在關內,蔣介石命令河北、山東、山西和蘇北的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攻勢,國民黨軍於6月26日拂曉,向黃安(今紅安)以西,經扶以東,孝感以北的解放軍陣地發動大舉進攻。中原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率主力部隊2.5萬人,於26日晚,分左右兩路向西突圍,右路軍到達陝南,於八月初成立鄂豫陝軍區;左路軍進入武當山區,於8月下旬組成鄂西北軍區。同時,擔任迷惑與牽制國民黨軍任務的第1縱隊第1旅,跋涉千里,進入蘇皖解放區。以「中原突圍」為起點,中國的內戰於1946年6月全面開啟。


我們無意支持麥淇淋式的共產主義者奪取中國,我們唯一關心的是,雅爾塔會議和蘇中友好同盟條約,是否能夠得到重慶政府的尊重和遵守。——————斯大林

從未踏上過東北的蔣介石政府接管了東北。

所以,請問大力支持中共的斯大林出現在了哪個次元?

@小原 所以這就是你說的東北沒有被接管咯?

ok啊,我這裡也有一張

果粉最喜歡拿這張地圖來說事了,說自己沒有接管東北,在果粉那個可憐的腦袋裡,必須得是人蘇聯把東北城市一個一個交到你手上,像供爸爸一樣供著你,才算是接管吧23333.首先你自己轉進大西南,被日本人打成那樣,我也就不說了,然後現在讓你來接收地盤,你連迅速調兵的能力都沒有23333,你不來,自然有人來,解放軍去佔了東北的農村,大城市還有蘇爹給你守著,準備留給你,瀋陽就強行把解放軍堵了一天,最後讓解放軍駐到離瀋陽30多公里外的蘇家屯。這還不夠照顧你啊?

第二,你也有臉提出要整個東北?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是tg帶領的,最後被你果黨逼成什麼樣?方振武流亡國外,吉鴻昌逃亡天津後被捕,後在北平被處死刑。

東北抗聯是tg帶領的,打到最後抗聯只剩下六百多人撤往蘇聯組建成遠東88旅,最後還打回了東北,你炮黨呢?抗日違法,暗殺愛國將領,東北的抗戰和你炮黨有一點關係?你炮黨從建黨到最後殲敵一億虎踞台灣,有見過一眼黑龍江是什麼樣子嗎?抗聯四萬多人打到一千人,你炮黨有給過一支槍一顆子彈嗎?什麼都沒有,你也有資格說你要完全控制東北?


先說觀點:斯大林不但沒有積極支持希臘共產黨的解放戰爭,也沒有在戰後初期的群眾運動高潮中大力支持法國共產黨與義大利共產黨,同樣沒有積極支持中國共產黨。

原因在於,斯大林是斯大林主義的化身,而斯大林主義代表著蘇聯官僚階層的利益。
蘇聯官僚階層是寄生在蘇聯工人國家與蘇聯工人階級身上的腫瘤。它能夠篡奪蘇聯工人國家的領導權,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革命浪潮中,俄國之外的革命——特別是德國革命——全部遭到了失敗,革命被封鎖在了落後的俄國,而沒有擴展到先進的西歐;而先進的俄國工人階級在內戰中付出了巨大代價,雖然勉強守住了政權,卻也已經精疲力盡,它最優秀的分子幾乎犧牲殆盡,工人階級陷入了消沉和冷漠的狀態。所以,官僚階層才能篡奪權力。

蘇聯官僚階層具有兩重性質:一方面,由於它寄生在工人國家身上,寄生在十月革命留下的物質遺產身上,所以,它不得不保衛十月革命留下的成果,也就是保衛以公有製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如果不這麼做,工人國家一旦死亡,官僚階層也會隨之完蛋;另外,它還必須進一步發展、擴張工人國家,這樣它所獲得的特權才能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官僚階層又畏懼、害怕革命,因為新的革命勝利,會喚起工人階級的政治覺醒,導致官僚專制被推翻。

所以,蘇聯官僚階層總是在極左與極右之間搖擺不定,它可以從1923年到1927年的「向社會主義爬行」的右派政策,突然跳到工業化和強行集體化的極左政策;它可以從1928年到1933年的極左的「第三時期」政策,突然又跳到1933年到1939年的同資產階級自由派結盟的「統一戰線」政策;它總是企圖包辦一切,壓制群眾的自發行動和主動性,當它發現群眾的自發行動可能超出自己的控制時,它甚至不惜破壞革命(這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特別明顯);它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名義,要求世界各國的工人階級無條件地配合蘇聯的外交政策,為此不惜犧牲這些國家的群眾運動與革命的利益;這些特點,決定了蘇聯官僚階層的政策優柔寡斷、反覆變化、不夠一致,而且往往是短視的,具有強烈的投機性。

結合二戰後的形勢來具體分析:
根據雅爾塔會議精神,西歐是美國的地盤,儘管法國共產黨、義大利共產黨、希臘共產黨曾在二戰中領導了民族解放鬥爭,建立了紮實的群眾基礎,戰後初期也出現了群眾運動的高潮,但是,官僚階層不願相信西歐群眾的革命潛力、或是不敢發動西歐群眾,因為西歐革命必然會使蘇聯捲入同美國的直接軍事衝突,而按照官僚階層的判斷,剛剛經歷了一場毀滅性戰爭的蘇聯,是無法贏得這樣的衝突的,所以蘇聯官僚指示法國、義大利和希臘的斯大林黨,要它們幫助熄滅群眾運動,鞏固資產階級統治秩序。然而資產階級絕不會善罷甘休,它們通過各種手段,打擊、削弱了西歐的工人運動(在希臘,資產階級直接使用了內戰)。這體現了斯大林主義反動的一面。

另一方面,在蘇聯軍隊佔領的地區,當地要麼沒有強大的工人運動傳統(比如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要麼就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都已經在戰爭中遭到了沉重打擊,唯一能夠重建社會秩序的力量,就只有紅軍,而紅軍是蘇聯官僚的工具。因此,蘇聯官僚的另外一重性質又體現了出來:它在自己的佔領區,建立起了一個又一個工人國家(儘管這些工人國家起初是以斯大林黨和資產階級民主派/自由派/激進派政黨組建「聯合政府」的形式成立的;儘管它們一開始就帶有嚴重的官僚主義扭曲的癥狀)。為什麼蘇聯官僚階層在自己的佔領區(奧地利例外,蘇聯保留了當地的資產階級統治秩序;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的工人國家則主要是由當地的斯大林黨建立的,紅軍只起到了輔助的作用)里,沒有恢復舊的資產階級統治秩序,而是建立起了工人國家呢?因為官僚階層終究是建立在工人國家機體上的,而工人國家的利益,決定了它不可能與這些國家的已經被戰爭嚴重削弱的資產階級分享政權,革命的力量雖然遭到了官僚階層的壓制,但它終究還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釋放出來,迫使官僚階層違背自己的意願,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經濟體制。

說到中國,蘇聯官僚階層雖然並沒有在解放戰爭積極支持中國共產黨,但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摧毀了日本帝國主義,然後又將東北轉交中共(有許多人批評我,說蘇聯沒有講東北「交給」中共,但我的意思是說,蘇聯雖然經過長期的猶豫以及多次的反覆,但最後還是使中共獲得了蘇聯控制下的部分東北),使中共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兵源和後方,這是中國革命能夠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假如蘇聯官僚將中國東北交給敵視自己的國民黨,這不僅違背了蘇聯工人國家的利益,也違背了蘇聯官僚的自身利益,所以,儘管蘇聯官僚階層在這個過程中有過反覆和曲折,它還是選擇了將東北轉交給共產黨,而不是國民黨,間接幫助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就這樣以一種扭曲的形式體現了出來。


因為這就是二戰後西方世界對蘇俄「以東換西」的一部分(包括馬歇爾「先歐後亞」),使得美國政界的親蘇影響直到「維諾那計劃」取得成效和後來冷戰系統反間諜才逐漸清除。

希臘共問題參見《英蘇百分比協定》,協定結果就是斯大林放棄希臘共任憑其被英軍剿滅,換取對東歐其它地區的控制。當年南斯拉夫共的領導人鐵托出於同情暗中支援希臘共打希臘內戰,險些破壞協定,此事讓斯大林大為光火導致蘇南決裂,參見

希共的失敗,參見回答 希共的失敗,應該歸咎於斯大林還是鐵托? - 知乎

正如詞條介紹的:

希臘內戰是冷戰開端時期的武裝衝突之一,自戰爭之初便得到英軍之干涉,為戰後世界範圍內西方盟國與共產主義敵對之縮影,亦為冷戰代理戰爭之先例[12]。1947年起,美國受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驅使亦對希臘內戰加以干涉。而社會主義陣營內部對於希臘問題則發生分歧,蘇聯最高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依英蘇百分比協定決定不干涉,而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則堅持派軍支援希臘民主軍作戰[13]——此分歧亦為蘇南衝突埋下禍根。

除了《英蘇百分比協定》以外,在遠東方面英國和蘇俄也不乏默契,譬如二者分別在藏疆問題上製造事端且均反對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後一個相關話題參見 二戰之後,英國和蘇聯為什麼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 - 知乎 。

西方國家的共運組織普遍不再得到斯大林的有力支持,這是雅爾塔體系決定好的一部分,目的是換取西方不干涉遠東方面蘇俄對滿蒙和北韓的蠶食。蘇俄支持TG是為了勒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外蒙問題上讓步,同時挾制國民政府不倒向西方,參見雅爾塔密約出賣了中國 - 知乎專欄。

補充一點,蘇聯支持TG還包括讓朝共援助TG在國共戰爭中的東北戰場部分(這一點不少人不太清楚),參見著作《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呂明輝 著,書評: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書評(一))。除了把關東軍武器和軍火「移交」給TG以外(參見回答 45年到49年這段時間國民黨發生了什麼? - 知乎 ),讓朝鮮金日成援助物資和軍火也是關鍵一環(如果說前者還有人辯稱是打仗贏來的,那麼後者朝共援助的那部分就直接是援助了)。斯大林之所以通過朝鮮這條途徑援助TG,也是為了避免直接輸出革命授西方以口實,同時便於TG藉此宣稱自己獨立自主不受斯大林影響從而換取美國的同情(參見呂迅著《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81頁):

至於說到斯大林後來還讓代表跟隨國府機關遷往廣州,顯然並非是後來真的支持國府而是一種外交姿態,一方面是為了給杜魯門政府營造一種錯覺,使他們相信TG奪權和斯大林無關, 從而達到麻痹美國的作用使得美國在遠東問題上繼續對蘇俄綏靖;另一方面1949年初蔣中正已經下野而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以此借著杜魯門扶持李宗仁倒蔣的機會徹底造成中華民國政府的分化。要知道當時倘若蘇俄真的在國際上表態公開支持TG,那就相當於宣布斯大林公然違反了先前和國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直到韓戰爆發後,聯合國才根據中美兩國提供的證據通過中華民國提出的「控蘇案」,宣布蘇聯違約,知乎用戶: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是由於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及美國的坐視不管嗎?),如此一來就會讓美國民主黨那批人開始意識到當初自己同情TG(早在美軍觀察組那會就上了「TG非共」的宣傳之當)是有問題的,這樣就會對蘇俄日後能否信守承諾不支持朝鮮南犯破壞雅爾塔體系產生懷疑和戒備。一言以蔽之,這些就是斯大林和TG準備好的雙簧故意演給杜魯門政府和美國輿論界看的,讓他們對和談抱有幻想(沈志華的著作早已指出TG事先就秘密允諾斯大林奪權後倒向蘇俄,因此黨內親蘇派壓倒親美派)。

何況文章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hpzc2nz0121.html談到並非是蘇俄阻止TG過江(「劃江而治」只是段子),反而是催促TG渡江,TG推脫要到4月份才能準備好:

米高揚代表斯大林和聯共(布),就中國革命的當前形勢、革命勝利後中共所面臨的任務提出了如下的建議:關於中國革命當前的形勢,米高揚認為:1,中共應當儘快奪取大城市,這會為共產黨人提供無產階級的基地。2,不要拖延成立中國革命政府,應當儘快在聯合的基礎上建立革命政府,這樣做有好處。譬如,在佔領南京或上海後應立即宣布成立新的革命政府。這樣做在國際關係方面也有好處。成立政府後,共產黨人將不再是游擊隊員,而是以政府名義進行活動,這就更便於進一步同蔣介石作鬥爭。[47]

……

因此,斯大林提出了三條建議:1,不要急於進行人民解放軍南進的準備工作以推進到與鄰國毗連的邊界。2,從南進的人民解放軍主力中抽調兩支精良部隊,將其部署到港口地區,並予以充實,使其保持戒備狀態,以阻止敵軍的行動。3,暫時不要縮減中國人民解放軍。[52]這份電文表明,第一,在中國革命即將勝利的時候,斯大林擔心美國等西方國家有可能進行的武裝干涉,因此他要求不要急於把軍隊推進到邊界地區以防止西方的干預。第二,電文再次證明,斯大林並沒有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暫緩過江的建議。

……

[47] 列多夫斯基編註:1949年1~2月米高揚秘密訪華使命(А.Ледовский,СекретнаямиссияА.И.Микояна в Китай.январь—февраль1949г.),載俄羅斯《近現代史》雜誌,1995年,第2期,第105~106頁。

……

[52] 科瓦廖夫採訪記:斯大林與毛澤東的對話,載蘇聯《遠東問題》雜誌,1991年,第6期,第86頁。

詳情還可參見社科院論文劃江而治的風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其中提到

後面談到羅申的虛假姿態讓國府外交家顧維鈞產生了誤判,實際上是羅申給當時支持李宗仁的美國官員製造假情報以偽裝成蘇俄有意拉攏國府而與TG無瓜葛的假象,從而進一步加劇國府內部的分化:

事實上國民政府的一大被動之處就在於當年內戰時期確實難以找出切實有力的證據直接說服杜魯門和馬歇爾相信TG是蘇俄的籌碼,直到韓戰爆發後FBI憑藉「維諾那計劃」(Venona Project)查實的線索確定當初在政界破壞美國援華的那些高級官員是奉命行事的蘇聯間諜,白宮才終於把國共戰爭爆發以來的事情和韓戰整合在一起(參見呂迅著《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65頁)

憑藉「維諾那計劃」的努力,莫斯科當初在國共戰爭時期屢屢暗中援助TG的相關證據逐漸被美方所確認,聯合國第505號決議通過中華民國提出的「控蘇案」,參見大會第六屆會議決議:

A/RES/505(VI): 蘇聯違反1945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致威脅中國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及遠東和平案

在此回答下評論區里 @小惡魔 的問題

我不知道 @小惡魔 是從哪裡看出這段材料和楊奎松的文獻有關的?

另外,論文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jds.cssn.cn/webpic/web/jdsww/UploadFiles/ztsjk/2010/11/201011261336215267.pdf )談到在平壤成立了以蘇俄為首的軍事合作委員會,專門負責用於為TG的東北戰場轉運軍火和物資

相關部分還可參考文章平壤利民公司與東北解放戰爭 - 黨史縱橫2013012 - LC期刊。

諸君真以為沒有共同的boss授意TG還人情交投名狀,TG和朝鮮能有所謂「鮮血凝成的友誼」?

拓展閱讀:

知乎用戶: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是由於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及美國的坐視不管嗎?

知乎用戶:金門炮戰是怎麼回事?


既然斯大林可以接受法國義大利成為美國勢力範圍,為何不能接受中國成為美國勢力範圍?

樓主沒有考慮到英國。二戰的時候英國還是一個巨無霸。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雖然獨立,但是他們的軍隊還是皇家軍隊,都是英聯邦的軍隊。而印度、北非等地是被殖民統治的地區。

以大西洋戰役舉例,初期加拿大皇家海軍的船都是英國的舊貨。

而馬來亞戰役時,也有大量澳洲軍隊在這個英國殖民地對抗日本。

1944年10月丘吉爾去莫斯科和斯大林談判,劃分了勢力範圍:

樓主注意到南斯拉夫和匈牙利了嗎?後來南斯拉夫和蘇聯為敵,匈牙利人則在1956年被蘇聯坦克的履帶從身上碾過,用另類方式達成了一半一半。所以不要小瞧英國。

這套做法在紀錄片(注意是英國貨)被抨擊為卑劣,英國和蘇聯拿其他民族國家的利益做交易。然而,事後發現也就只有這套帝國主義做派能鎮得住蘇聯共產黨。

義大利和法國都是盟軍佔領全境的地方,英國和俄國做交易時有個原則,就是誰佔領的地方,誰就扶持自己人的政權。


希臘換了羅馬尼亞

希臘共產黨要贏了,慈父把他讓給英國,要贏也要去西伯利亞

羅馬尼亞沒幾個共產黨,換給了慈父,於是自然就有了羅馬尼亞人民的父親


斯大林是支持過希臘共的,只是希臘共自己問題很多,沒有能夠守住政權

至於法共和意共,戰後就變修了,搞和平競選,拒絕蘇聯的支持,蘇聯有什麼辦法


事實上斯大林並沒有大力支持中共。斯大林並沒想到中共這麼成功。至於法共意共屬於北約範圍 初期蘇聯在恢復期東歐尚不夠鞏固 那片地盤是不會去大力支持的


剛剛打完二戰的蘇聯直接挑戰雅爾塔體系是沒有勝算的,支持法共和意共等同於發動三戰

而根據百分比協定,蘇聯固然放棄了對希臘共產黨的直接支持,但也讓英美默認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赤化的事實,況且希臘共產黨仍然獲得了鐵托的援助,敗給了資產階級流亡政府完全是自己的鬥爭策略問題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你確定大鬍子支持中共?他最初想過讓中共和果脯劃江而治的。要不是你朝太祖牛B,估計也就讓大鬍子給賣了。

法國、義大利、希臘,包括後來的印尼,都是雅爾塔會議商定的西方地盤,這些地盤上無論發生什麼事,蘇聯都不會真正發力去顛覆萬惡的資產階級政府的。


帝國主義通過剝削殖民地大大緩和了國內矛盾,必然導致社會主義革命最容易在薄弱環節取得勝利;因為薄弱地區的基礎不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工人階級政權不得不使用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工人階級政權不得不先考慮國家利益,不然自身就無法存在。而由於一些官僚主義問題,這個行為被過度執行,所以斯大林在晚年只考慮了蘇聯的國家利益,國際主義早忘了。守住了華約,對其他國家就不管了。


」義大利共產黨,希臘共產黨,法國共產黨的游擊隊在本國都是佔有絕對優勢的」——這本身不成立,他們只是在當地游擊隊里佔主導地位,然而你怎麼可能靠十幾萬游擊隊在上百萬正規軍隊加十幾萬其他游擊隊(意法)面前自稱絕對優勢呢?這點本身就不成立。斯大林之所以不支持,是因為他已經吃進去太多,而且意共法共無勝利希望,何必冒險而不是鞏固自己基本盤(讓布爾什維克在東歐上台)?有些人藉此說蘇聯並不希望對抗,也是錯誤的,蘇聯即使長期希望對抗,何必現在動手呢?犧牲一個希共可以維護東南歐衛星國這多合算,談判里切忌太貪心啊


幾個高票答案比較詳細地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蘇聯的立場,我最近正好看了沈志華的一些相關研究,簡要地分享一下他的觀點,不準確的地方可以討論。

斯大林在1943年就解散了共產國際,這可以視作他為了聯合英美對抗納粹的一個示意。因此不能把斯大林視作完全的國際主義者,他的核心動機是維護蘇聯的利益。而且戰爭後期英美也並非一條心,三巨頭會談時羅斯福往往居於斯大林和丘吉爾中間調停,蘇聯和美國也對肢解大英帝國有想法。戰後的基本安排是在大國合作且互相猜忌的背景下確定的,蘇聯並未直接要求在東歐移植社會主義制度,只是希望新政府能夠對蘇友好,而不像一戰後的波蘭那樣仇視蘇聯。因此斯大林希望的情形是歐洲的新政府普遍採取聯合政府的形式,吸收各國共產黨,繼而形成一個鬆散的中立歐洲,採取不敵視蘇聯的態度。這樣,蘇聯才能在和平環境中恢復瀕臨崩潰的經濟。這些可能是冷戰前的考慮,即使是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時蘇聯也是有帶著東歐小兄弟加入的意願的,之後冷戰全面展開蘇聯才在東歐加速推進社會主義化,壓制甚至取締資產階級政黨,直至成立工人情報局。至於冷戰的爆發歸咎於蘇聯還是美國是個一直以來的爭論,至少不能下結論說蘇聯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徹底赤化和控制整個東歐,蘇聯在冷戰前的政策基本上是被動應付美國的動作,因為蘇聯已經沒有餘力主動出擊了。

蘇聯對中國問題的立場也符合上述的大框架,因此表現為搖擺不定。戰爭後期,蘇聯在與國民政府的交涉中確定了外蒙古、新疆、東北三處的利益,其中外蒙古的獨立是其核心考慮。即使紅軍在東北對於中共進入東北態度曖昧,也可以理解為對國民政府的施壓。因此在中共在解放戰爭中佔據優勢之前,蘇聯沒有幫助中共控制全國的意向,而是將其視作談判籌碼。即使在三大戰役結束後,斯大林對毛澤東奪取全國的願望並沒有太大熱情,因為此時蘇聯最擔心的是國民黨的迅速崩潰可能招致美國的軍事干預。總之,蘇聯在解放戰爭中的搖擺態度為日後中蘇分裂埋下了伏筆,只是由於迅速到來的蘇聯大規模援助掩蓋了這一歷史矛盾。

而美國早在二戰時期就看不慣國民政府的腐敗與低能,反而對清廉的中共印象很好,而中共在之前很長時間裡都可以淡化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而是強調自己是代表民族利益的政黨。因此在從1945年戰爭勝利到內戰全面爆發之間一段時間內,美蘇都沒有嚴格地站邊。直至渡江戰役,蘇聯大力支持中共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可以說是中共用自己的戰果說服了斯大林。


支持個屁,好好學習學習歷史!斯大林是蔣中正鐵杆盟友,有條約和外交關係的盟友。


百萬雄師過大江 連美帝大使司徒雷登都留在南京等著跟中共接觸看風向談條件了 蘇聯大使羅申帶著使館大部分工作人員跟著果脯跑到廣州去了…

事實上毛子大使館不光是跟進到了廣州 根據莫斯科的指示 這幫子吃外交飯的毛熊已經準備跟著大步轉進的果脯再去一趟重慶 只是果脯的西遷計劃告吹了才沒跟著去吃火鍋…


因為斯大林要在遠東上割中國的肉,談得攏就談,談不攏就煽動,並不是黑中共,就事論事,求不舉報。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