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生素導致致病菌種的抗藥性是一個公眾後果還是一個個體後果?

一直以來都有說抗生素的濫用是耐藥性菌種出現的原因之一,但是這其中似乎有一個不是很清楚的點,是個體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自己遭受耐藥性病菌的侵襲,還是群體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藥性病菌的傳播?也就是說濫用抗生素的不利後果究竟是對個人的,還是對群體的?知識在傳播的過程中,考慮到所需要實現的公眾效應,似乎都很傾向於含糊地將不利後果導向濫用者個人,但看到一些零零散散的科普資料,似乎耐葯致病菌的出現主要的不利後果是對群體,也就是濫用或者不濫用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受害個體。如果兩類後果都有,那麼濫用對個人的不利後果有哪些?對公眾的不利後果又有哪些?

可能提問寫得不是特別清楚,我不是醫學科專業,如果有專業人士能夠將提問修改得更為妥當,也請幫忙修改一下。

此外,也想聽聽專業人士談談抗生素濫用的非醫療渠道。今天看抗生素的介紹,好像養殖業的濫用才是比較嚴重又很難監管的領域?


瀉藥

病菌不長眼,一個耐葯菌是全人類的威脅。


個體濫用導致的耐葯都是小事兒了,我們比較關心院內感染的問題。一個人濫用抗生素,只要他抵抗力不差,用高級抗生素還有希望解決;院內感染的話,患者身體本來就很差,感染的又是院內那種身經百戰的菌株,非常棘手。

至於現在,其實我們都希望大家抗生素越少用越好。用得越少,致病菌自帶抗藥光環的幾率會相對低一點。醫生選擇抗生素的時候,也不必盯著葯敏結果撞運氣了。

作為一個檢查人員,我們覺得這是個群體事件。但是,具體到你我某個人身上,如果誰得了多重耐葯鮑曼感染。。


這裡有兩個要點:

1,決定抗藥性的基因可以在不同細菌之間水平轉移。

2,抗藥性在用藥環境下提供優勢,但在非用藥環境下可能是負擔,因為表達一套東西需要消耗額外的資源。

據我所知,抗藥性真正特別牛B的菌株,大都還是院內感染居多,因為醫院裡都是病人,提供了一個不停用藥的篩選壓力。這裡你很難說它是群體還是個體,因為你去看病,可能就會接觸到。但是真容易感染上的,還是住院、重症患者居多。大概只能算是特定群體。

當然,你要是自己長期用抗生素,也可以把自己體內的細菌篩選出來。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比如結核等特定疾病,才會長期吃抗生素,而得了結核你又不能不吃抗生素。。。


兩者兼有。


人們對抗生素有的心生敬畏,有的敬而遠之,有的是懵懵懂懂。抗生素是什麼,如何正確的看待抗生素?今天小編有幸碰到一位研究人體微生態健康的專家杜靈廣教授,把自己所聽到一些很多人不了解令人震撼數字與各位共勉。

抗生素是細菌代謝、發酵的一種產物,物競天澤,具有它毒作用,抑制了其他細菌和微生物的生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抗生素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也稱為20世紀偉大的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目前抗生素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濫用現象較為嚴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使用量不超過30%,歐美國家用量不超過25%,而中國抗生素用量已超過80%,濫用現象在中國最為嚴重。據調研,住院病人抗生素類藥物費用佔到全部藥費的40%以上。目前普遍各大小診所,凡是感冒發燒就輸液,打點滴,增加抗生素處方葯使用量,變相獲取高額利潤。每年由抗生素濫用造成的聾啞人有200多萬,3萬多名兒童永久性聾啞,8萬人死亡。這些數據不得不令我們每個人深思和擔憂?

杜教授建議讓抗生素應該用到它該用的地方去,用對了能治病,用錯了要人命!

據調研,在眾多破壞腸道菌群的常見因素中,抗生素目前排在首位!過度濫用抗生素的惡果直接破環了我們人類的微生態環境,破環我們腸道的菌群。我們人體所有的有益菌加起來有1.2公斤重,抗生素直接殺死我們體內的有益菌群,相當於自毀長城。我們用小白鼠做了實驗,一個生活在完全無菌環境中的小白鼠,好吃好喝好招待,即便給它所有充足的營養補充,它的生命不超過7天。由抗生素所產生的它毒作用,能夠毒害其他物種,能夠抑制有益菌的生長繁殖。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培養體內的耐葯細菌滋生,使細菌變得更加頑固。細菌的特性特性註定是殺不完的,你用超級抗生素,我變成超級細菌,我耐葯,我變異,超級細菌就像孫悟空72變一樣,一著猴毛生出成千上萬個猴子。一旦對抗生素會產生一定的耐藥性,長久下去這種超級細菌會在體內快速繁殖,身體若遇到嚴重疾病會面臨無藥可救的情況。如果這種細菌是一種傳染病的話,像禽流感H1N1病毒,會對環境對社會造成影響和傷害將不可估量。

抗生素雖然對人類已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我們也不能排斥他。專家建議將抗生素用到真正它該用的地方去,而一般性的消化系統感染,建議使用益生菌等綠色療法來調理。 60多歲的杜教授的詼諧幽默的簡單聊了這些,令人感概萬千。他沒有義務給我們科普這些知識,而是在向社會傳播一些正能量,為人類、為環境,為我們共同的家園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向專家、學者致敬!


和鋼鐵產業類似,根源在產能絕對過剩,人身上用的被政策限制賣不出去了轉頭賣給畜牧業用掉~

最後代謝產物還是會在水裡地里代謝物里蓄積~

當年自己作的死,就算是公眾性的傷害早晚要每個個體吃回來~

就算不吃蝦不吃魚不吃南方產的稻子有個啥用處~又不能去火星種地~


正確看待抗生素,但也別矯枉過正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設立了「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旨在提醒公眾和醫務人員正確認識抗生素的作用。(註:抗生素,老百姓俗稱消炎藥,主要用於細菌感染引起的相關疾病)

最近,在微博上,很多大V和公知們掀起了一場關於抗生素使用的熱議,也出現了類似於「這些病不用輸液」、「 取消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門診輸液」等等熱議的話題,很多業內的老師,比如和睦家醫院的冀連梅老師,也在不斷從專業的角度給大家科普有關於抗生素使用的問題,這本是好事,但是在細看科普後公眾的反應的時候,覺得有些不大對勁。

我平時看微博經常願意再去看看下面的評論,也許這樣看事情能夠更加全面一些。就在冀連梅老師科普抗生素用藥的微博評論中,我看到很多類似這樣的內容:「前幾天帶孩子去看醫生,給開了一些口服抗生素,回來一看有關於慎用抗生素的微博之後嚇一跳,幸虧沒給孩子吃。」看完這樣的評論不禁心裡一震,如果這個孩子的病屬於使用抗生素的適應症,這樣不按要求服藥,不就該耽誤孩子的病情了嗎?這樣,原本好心的科普微博就辦了壞事 。其實,與其這樣隻言片語的片面宣傳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不如先讓公眾了 解,抗生素使用過於廣泛的原因在哪,知道了這些,我想之前評論里的那位媽媽就不會那樣不知理由的給孩子停葯了。

抗生素的濫用問題是世界性的,在國內更為普遍。打開中國百姓家裡的藥箱,幾乎每家都有幾盒阿莫西林備在那裡。感冒發燒更是習慣性地來一句 :「吃點消炎藥。」阿莫西林這樣的葯就吃上了。其實在世界上有成文用藥規定的國家,我國也包括在內,抗生素是作為處方葯使用的,換言之,如果嚴格按規定,沒有處方,是拿不到抗生素的。在美國和歐洲國家,買抗生素比買槍支都難,沒有處方絕不可能拿出抗生素的。而在國內的實際情況是,雖然有同樣明文規定,但在藥房購買抗生素和買糖豆一樣隨便,這也是為什麼國內很多要出國的學生,走之前包里總是要裝幾盒抗生素的原因。

抗生素之所以被限定為處方用藥,就在於這類葯的使用是需要專業知識輔助的,是超出公眾所了解的醫療常識的判斷能力的。給公眾科普抗生素固然是好事,但是不能把疾病時是否使用抗生素的判斷權利交給公眾。把一些片面的病名擺出來,然後告訴公眾這些病不能使用抗生素,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眾所周知,用藥謹遵醫囑,這是永遠不能動搖的鐵律,抗生素這類專業性極強的藥物更是如此,呼籲大家慎重對待抗生素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濫用抗生素,而不是不用。抗生素是把雙刃劍,用不好傷人,用好了救人,對於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細菌感染性疾病,一定要遵醫囑使用。

避免抗生素濫用,一個是管好銷售,沒處方不能出售,另一個,培訓開處方的人,也就是醫務人員,更加正確地用藥。在醫療行業內部加強抗生素的使用管理,尤其針對抗生素零售行業管制,同時加強醫務人員尤其是基層和社區醫務工作者對於抗生素規範實用的培訓,普及基層醫療機構的檢查設備,讓用藥更加有依據。

這些的其次才是對於公眾的科普,主要讓公眾認識到抗生素並不是不是包治百病的。專業性問題,首先要從管好專業內團隊做起,過於重視科普, 只能使得更多的公眾把用藥當做自作主張的事情,就會出現前文中那位媽媽那樣,不遵醫囑,盲目停葯的現象,這將會帶來比藥物濫用更加可怕的後果 。

不得不承認,微博改變了這個時代,有機會讓公眾更多地了解各種信息 ,但對於全民來說,慎重對待專業科普,是比慎重使用抗生素意義更大的事情。

最後,兩句話。使用抗生素,請謹遵醫囑。


=_=舉個例子,你吃藥吃多了就不覺得葯苦了。同理的,自己想想


推薦閱讀:

有致命性副作用的氯黴素為何仍然廣泛地被作為眼藥水使用?
抗生素產生嚴重後果的事件有哪些?
為什麼藥房診所都會開第三代頭孢甚至第二代,而很少見到第四代頭孢?
頭孢類抗生素bid有特殊的規定兩次給葯時間間隔么?
為什麼抗生素用多了會讓細菌產生耐藥性,但我們一直在用酒精消毒,細菌卻從沒適應呢?

TAG:抗生素 | 醫學 | 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