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真是傳說中的金融業?

很有趣,這麼重要個問題居然沒人問。


上海市工業稅收前100名(2013)

詳情見網址:http://df.sina.cn/?sa=t814d107236v3287from=wapvt=4

還有一條補充參考: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40113/220017938012.shtml

題主看看就懂


謝邀

官方 的說法有六大支柱產業,其實我看真支柱只有房地產、信息產業和金融業。

其中金融與世界名城比不行,但在國內還沒有更行的。其實我的觀點是金融沒有不行,金融巨頭統治一切行業更不行,這大概就是推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衷吧。資本強大了,可以走出國門翻雲覆雨,不要把國內搞得各行業都失去自主權,把人們的慾望都往不好的地方帶。現在很多歪果仁說上海其實還不行,因為他們希望這個市場可以任由他們跑馬;不過公知也跟著說怎麼好意思跟香港比等等之類的,跟他們就沒法說了;此外tg做事情細節上有時候真不太懂,就算懂,姿勢往往也很low,各種出洋相,可能因為經驗少。那就是另件事了。

汽車,在別的城市完全可以作為支柱,但是在上海廣州,支柱怎可能這樣細弱?


上海作為一個發展較早的經貿區,它的發展還是較為完善和成熟的。那它的支柱產業是有那些?

作為傳統經濟的汽車、鋼鐵、石化、房地產,肯定是首當其衝的佔GDP的很大一部分,但是隨著互聯網和新型產業的興起,金融、商業、航運、物流也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那上海經濟的發展需要哪些新格局?

(一)突破體制瓶頸,改革重點要圍繞科技創新、社會與市場的關係。

一要推進政府部門職能的「自我革命」。政府創新投入應逐步從「項目導向」轉向「功能導向」,並引入社會化、市場化經營管理。

二要堅持事業單位改革的創新導向。重點推進事業單位科研經費的投入方式改革,推廣「撥改投」、基金制,改革成果認定方式與收入分配方式。

三要著力優化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對於企業(國有、外資、民營)應有不同的創新功能定位與扶持政策。國企聚焦落實國家與市級重大工程與項目,成為創新驅動的動力源之一。民營企業則應成為上海市場化、非定向「草根創新」的主力軍,要通過政府採購、市場開放、平台建設、技術共享等方式為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機會。

(二)打造有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

一是採取功能性與結構性手段降低商務成本。從點上實現突破,直接降低商務成本。同時運用非經濟槓桿降低綜合成本,如放開人才入滬政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空間布局等手段,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與生活環境,能對應更好的服務條件。

二是扶持創新服務業的發展。在世界主要科技創新中心,創新中介服務已呈現集群式、產業鏈式成長態勢。通過發展創新中介服務機構,形成創新服務經濟,提升創新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三是培育與集聚一批企業家,形成多層次創新人才結構。充分重視企業家的創新核心功能,將集聚培育企業家擺在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環節。

(三)優化創新型經濟空間布局

上海發展有兩大戰略空間:中心城區服務於「四個中心」建設,郊區是科技創新以及製造業發展的重要空間。利用好郊區戰略空間,調整城鄉結構布局,走出傳統園區發展模式,促進區縣經濟產城融合發展,加快鎮域經濟發展。

一是構建郊區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要調整思路,打破原先城鎮功能,形成區縣經濟產城融合發展新模式。

二是建設創新示範鎮,形成創新走廊。結合區位特點,形成一批科創小鎮、文創小鎮、農業小鎮、工業小鎮、旅遊小鎮,形成特色鎮。

三是布局「創新軸線」。結合上海創新資源與產業空間布局,上海可以圍繞創新熱點區、打造創新軸線、形成創新扇面。同時將創新軸線向長三角延伸,形成「滬寧、滬杭、滬通」創新通道,促進長三角協同創新。

深化自貿區制度創新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以自貿區制度創新為引領率先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開放促改革,加快轉變政府管理職能,更多獲取新的制度紅利;以開放促發展,充分發揮自貿區輻射和溢出效應,增強經濟發展活力,造就新的發展優勢;以開放促開放,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構建「走出去」戰略新體制和新平台,增強開放型經濟競爭力。

(一)以開放促改革

一要推動負面清單制度成為市場准入管理的主要方式。完善自貿區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儘快在全市範圍予以複製與推廣。同時負面清單不僅僅針對對外開放市場,更要成為政府管理經濟的主要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明確政府管理邊界和「權力清單」,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

二要建立健全與市場開放相匹配、接軌國際高標準營商環境的綜合監管體系。圍繞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進政府相關部門的整合和協同,消除各自為政現象。推行以社會信用體系為核心的監管模式,加快以大數據中心和信息交換樞紐為主要功能的信息共享和服務平台建設,強化政府信用信息公開,鼓勵社會第三方徵信和評級機構發展,為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供支撐。

三要更好運用立法工具,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圍繞建設開放度最高的自貿區,加快地方立法步伐,依法明確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依法維護公平競爭和市場秩序,依法保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權益。同時要建立健全綜合執法體系,在城市管理、市場監管等方面整合力量、下沉力量,確保執法到位、執法有力。

(二)以開放促發展

一要以資本市場開放為抓手釋放金融創新活力。深入推進金融制度創新,加強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是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重中之重。要進一步拓展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推出更為靈活的賬戶管理措施,鼓勵和支持更多市場主體通過自由貿易賬戶開展金融創新業務,推動跨境投融資發展;要有序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全面深化外匯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建設。

二要以貿易便利化為抓手釋放消費市場活力。突破政策瓶頸制約,逐步擴大離岸貿易規模,並通過離岸貿易與在岸貿易的聯動帶動消費增長。參照國際經驗,完善迪士尼樂園購物村模式,探索將旅遊、購物、體驗、餐飲、文化等多種功能相結合,增強自貿區的溢出和擴散效應。

三要以擴區試驗和溢出效應為抓手釋放區域聯動活力。充分發揮自貿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政策疊加效應,使自貿區成為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和加速器,更好服務全球科創中心建設。加強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聯動,積極搭建大區域協同發展的載體和平台,更好發揮「四個中心」功能作用。

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是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引擎。把「互聯網+」作為科創中心建設的突破口,充分釋放新動能,著力造就「四新」經濟新優勢,積極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努力開創產業轉型升級新格局。

(一)造就「四新經濟」先發優勢

「四新經濟」即指: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是當前國家「互聯網+」行動戰略實施的具體化,必須充分發揮「互聯網+」創新驅動作用,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大力發展眾創空間、開放式創新等,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一要搭建好開放式創新創業平台。中小企業是「四新經濟」的生力軍,政府要通過「互聯網+」的作用建立適應中小企業創新的生態環境。

二要創新政府市場監管模式。要勇於打破思維定勢和既有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採取先放、先試、鼓勵探索,在放管結合中改進監管。

三要促進「四新經濟」與「四個中心」建設互動。比如,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發揮互聯網在支付、清算中的便利性,要發力移動互聯網金融;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要實現整個商務(買賣)過程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路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提高跨境電子商務的比重;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要發揮互聯網技術的便利性和快捷性,進一步提高通關能力,推動單一窗口建設,更加註重網路化和平台化。

(二)促進傳統優勢產業升級

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加強產業鏈協作,形成製造業網路化產業生態體系,是上海打造產業轉型升級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切入點有三個方面:

一是提高科技含量,延伸高附加值產品,這是最迫切與現實的戰略選擇。如造船產業可向郵輪等多產品擴展、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汽車方向發展等。

二是圍繞智能製造,切入全球工業互聯網,謀求下一代製造業的發展空間。將智能製造作為增強上海製造業競爭力的主攻方向,以重點行業關鍵製造環節的示範應用為切入點,以關鍵智能部件、智能裝備和智能系統的自主可控為突破點,以服務平台、標準體系和眾創空間的建設為支撐點,以產業鏈智能化升級和智能製造產業培育發展為落腳點,打造製造業創新版。

三是發揮在金融、商業、航運、物流等在國內或國際的平台型作用。抓住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商業、互聯網+航運、互聯網+物流等的契機,建立一批面向行業、區域、全國和國際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台、行業性交易平台、海外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等。

上海要在世界級城市群中發揮首位城市的龍頭作用,要確立服務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長三角樞紐地位,需要一個緊密的都市圈作為支撐。這不僅有利於增強上海「四個中心」的輻射帶動功能,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也有利於解決上海城鄉協調發展問題,並為周邊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適度疏解中心城區經濟功能

上海要從更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以及帶動區域發展的戰略層面,積極主動地重新考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產業承載結構與規模,積極借鑒國內外經驗,通過功能和資源的空間優化,釋放發展能量,實現區域共同發展。

二是要打造分工合理、功能協同的四級城鎮體系。在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所組成的四級城鎮體系中,既要發揮核心區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品牌、市場、資金等優勢,又要充分利用腹地土地、成本等優勢,構建比較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和競合關係。

三要重視體制機制創新的作用。疏解中心城區經濟功能,主要是產業、人口、資源等方面進行空間分布調整,這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建立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和合作機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採取市場化的方式手段尋求協同共贏更是上海大都市圈未來發展的關鍵。

(二)構建都市圈大交通網路 ,重點集中在軌道交通建設、綜合性樞紐和集疏運體系建設。

一要積極推進城際軌道的整體規劃建設。軌道交通是上海的優勢,要通過進一步規划上海大都市圈發展軌交線路,加快推進同城化效應。

二要規劃布局好綜合性交通樞紐體系。要以綜合性樞紐的功能定位為核心,以有利於圍繞綜合性樞紐形成增長極為目標,建設一批不同規模、不同功能的現代化綜合性樞紐設施。同時,對已有的綜合性樞紐進行改造,提升功能,使其成為上海大都市圈服務綜合體。

三要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目前上海港進出口貨物主要集疏運形式仍是公路,而國外成熟的運輸體系水運中轉比例一般在50以上。要合理規劃布局貨物的存量和流量之間的關係,向低庫存、低消耗、高效率的方向發展。

(三)促進生態保護區域一體化

一是推進全方位協同。在生態環境治理的各個環節推進協同、共防共治,包括共同規劃、共同監測、共同處罰、共同建設、共同出資、共同補償等。

二是建立健全一體化的機構和防控機制。比如設立大都市圈生態環境治理委員會,負責地區性的環境規劃、環境立法、環境標準、政策體系,建立環境監測平台。

三是建立區域建設項目的利益共享機制,儘快研究跨區域的產業轉移、利稅分成、土地指標、水環境治理、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收益分配和協調機制,儘快建立重大項目責任共擔機制,建立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和財政轉移支付方式等。

支柱產業只有在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下發展創新,才能一直作為領頭羊,帶領上海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是成為夕陽行業,逐漸被沒落。朝陽行業在不斷開發、公平、競爭的大環境下,不斷改革發展,不斷前行!


從稅收和GDP綜合來看,目前上海的支柱產業是工業(汽車、煙草、能源化工)、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

幾點補充:

  1. 金融業是支柱產業。金融業佔據2014年全市GDP的13.9%,僅次於工業、批發零售業。從2014年上海市第三產業稅收百強來看 ,42家金融企業入圍,占第三產業納稅百強企業稅收合計數的50%。
  2. 汽車製造是支柱產業。由於沒有工業分行業的GDP數據,看一看來自上海統計局的工業利潤數據,2014年上海工業利潤總額2661.1億元,其中汽車製造業利潤1118.05億元,佔比超過40%。
  3. 信息服務業還未成氣候。從2014年上海市生產總值來看,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佔比為5.2%。從2014年上海市第三產業稅收百強來看 ,進入百強的信息服務業企業僅有華為等4家企業,均為外資、外省市或者中央在滬企業,沒有上海本土企業入圍。


政治,想起深市停發新股多年就為了捧起上海,你懂得。


房地產!


股市不行,現在不就是房地產了??


房地產業!


國企


外企總部,國內上市公司集中地,物流樞紐。


推薦閱讀:

魔都到底」魔」在哪裡?
從喜茶的排隊現象,看出了人性的什麼弱點?
上海有哪些真正用心做咖啡的咖啡館?

TAG:上海 |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中國經濟 | 上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