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心態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態?為什麼知乎上很多人都瞧不起小農心態?
百度百科照搬:小農意識: 為滿足個人溫飽,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無約束、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的一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簡稱小農意識。其具體表現概括如下:
一、小富即安。有小農意識的人,其追求相對較低,只要超過了旱澇保收,吃飽喝足略有結餘的目標,就會產生富有的感覺。其結果一是沒有了從前那種吃苦耐勞,不幹活就要餓肚子的危機感;二是有了結餘就開始琢磨著享受,「燒香修墳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結餘投入再生產,讓結餘有更多的結餘;三是飄然自得,不可一世。「沒有我哪來的小富」。連罵幾句老婆,踹兩腳自家的狗都以為比美國總統的能耐還大。
二、缺乏自律。由於小農生產方式是典型的個體行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種啥就種啥。所以,沒有規章,也不懂得什麼是制度,不需要約束,哪來的自律。有小農意識的人一般很隨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內外不分、輕重不分,不用說作為一個主官應肩負的責任,就連作為一個人與社會相處的標準分寸都談不上。三、宗派親族。個體經營,勢單力薄,沒有組織,沒有協作,沒有利益責權的共存,自然也就沒有抗風險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風調雨順的時候養尊處優,一旦出現了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叫天不應,求助無門。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宗派親族,有小農意識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緣的本家人。為了集合力量戰勝災難除了拉幫結派,任人唯親,恐怕再也沒有別的辦法了。
有小農意識的人不是壞人,只能說是有缺憾的人。小農意識不同於道德品質,道德品質有明確的善惡標準,有很濃厚的先天屬性,而小農意識是由小農經濟自然產生的一種思想觀念,有較強的環境作用屬性。小農經濟個體的自給自足必然形成小富即安的思想,小農經濟的個體既是所有者又是勞動者,其生產的目的不是交換,而是自己消費,必然形成以我為主,缺乏自律的狹隘定式。小農經濟不同於集約化大生產,所以不可能形成集中、約束、協作的組織機構和相互制約的人事關係,只有靠宗族派別來行事。應該說人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小農意識,只不過少數人嚴重突出一些罷了。
是不是知乎上有很多人瞧不起小農心態這個倒是不了解。
不過知識分子歷來有一種莫名的看不起看不起勞動人民的不良風氣。
腦力勞動者會有一種優於體力勞動者的優越感。
【 轉自天涯社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今天,我聽了高曉松講的朝花夕拾,很佩服他能夠將那個嚴酷歷史時期的家人遭遇說得談笑風生,雲淡風輕。首先,我想說的是我一直很奇怪為什麼文化革命在歷史上叫十年浩劫,浩劫是什麼意思?天威啊!這個浩劫反應了人的心態,明明是一個人的錯誤,偏偏要說是老天爺的旨意。
就像三年自然災害一樣,總是把本來是人禍說成 天災,什麼原因呢?還不是為領袖洗白,為黨派遮羞。說明白點,就是故意將失誤說成不可抗拒的天威,人們就只能無奈承受,利於黨的統治,所以說歷史是為黨服務的。 第二個是世界歷史上恐怕還沒有一個國家弄出紅衛兵這樣的奇葩,說到底,還是人心中的小農意識和對未來地恐慌。 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必需是名門望族開國,才會出現盛世,因為他們有治國理政的經驗啊。 在農民的理想中,就是天底下都有田種,然後平均,對等地分配所有的物資。工人還可以加工一些日常必需品,來為耕田服務,至於那些可以在文藝,科技這些領域大展拳腳的知識分子,他們在農民眼中是無用的,還不如那些養豬的。其實,最重要的不是一個人有理想,而是沒有人或者體制等來限制他的行為。
我突然想到如果毛不是失去了兒子,就像蔣一樣,他為了兒子的統治著想,或者為了死後可以像曾文正公一樣名留青史的節操,也許不會做這些荒誕的事情。 第三個是我第一次知道上山下鄉的誘因之一竟然是大學內分為兩個派系,互相不斷地爭鬥不休。那個年代的人好像隨著偉人一起打了雞血,動不動就打,就殺,就像現在的打砸日貨差不多 當一個人解決不了現實問題,能想到的方法都想過了,可是仍然無效,年紀又一天天增大,沒有親人的深切關懷,就會想這一輩子的辛苦到底為了誰。看著當年的老對手在那個彈丸之地活得還挺自在,還有如此優秀的兒子,逐漸地自卑產生了破罐破摔的情緒,最先要摔誰,自然是那些最看不起眼的知識分子簡單來講,就是哪裡都當自己家,無法無天
推薦閱讀:
※現在找一個能夠託付終身的男孩很難了嗎?
※請問身為92年的廚師轉行投資公司,最基本的是要有什麼技能?
※金庸對於 90 後而言,是否已經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