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社會上對真正的奉獻精神,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予以鄙薄態度?這是對利他主義宣傳的反彈嗎?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馬克思

拋去中共對馬克思與雷鋒過於誇大的宣傳,這樣的思想情操,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思想,為什麼會被社會所鄙薄?這樣的思想難道不是崇高偉大的思想嗎?正如托爾斯泰與特蕾莎修女的思想。

或者說,這是理想主義的磨滅?

我認為,這與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並不矛盾。至少像王小波這樣偉大的知識分子,他既對自由、智慧、性愛、有趣作為個人終生的追求,又以雜文作為對社會的關懷。他選擇了「墒減」的一生。

作為一個16歲的中學生,我對這個問題實在很不解。


1.人和己,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損誰,都是社會的損失,所以,不提倡損己利人。

2.不存在毫不利己的概念,對於一個「專門利人」的人來說,利人就是他所選擇的,就是利己。

3.社會需要每個人按照正常的規則和默契生活,以便社會的運轉能有序和降低成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違反了這種規則,導致社會生活失控,其造成的損失,相對於產生的利益更大。打個比喻,四個人打麻將,打麻將的目的是為了贏,但其中一個突然發神經,決定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於是自己作牌不按照能胡的方向做,打牌看別人要什麼打什麼,這麻將就沒法玩了,他的這種毫不利己的行為,活生生毀了一桌麻將的樂趣。

卡耐基說過,百萬富翁的罪惡在於隨意捐贈,濫行布施,神聖的慈善外衣下胡亂揮霍的百萬富翁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比一毛不拔的守財奴對社會的危害要大得多。所以,陳游標的行為,雖然他自己樂在其中,但卻不被美國主流社會認可。

茅於軾也表達過相同的意思:社會養不起雷鋒,養一個雷鋒,社會要為他提供幾十個懶漢,社會成本太大了。

盲目行善,等於作惡。


在《王小波作品集》中有一篇《虛偽與毫不利己》這樣寫道:

「過去我有過這樣的人生觀:人應該為別人而活著,致力於他人的幸福,不考慮自己的幸福……

「後來有一天,我忽然發現一個悖論:倘若有一天,人人像我一樣高尚,都以幫助別人為幸福,那麼誰來接受別人的幫助?幫助別人比自己享受更幸福,誰樂意放棄更大的幸福呢?大家毫不利己,都要利人,利歸何人?這就是我發現的禮讓悖論。……

「……如此看來,我的生活目的,就是要把可疑的東西強加於人,因此也不能說是高尚。歸根到底一句話,毫不利己必然包含虛偽。」


我來談談個人看法。

利他主義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很苛刻。中學思想政治課上有個例子,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把勺柄長過自己手臂的勺子,所以相互喂飯、其樂融融的是天堂。其實這個例子是殘酷的:只有在所有人都無法利己的情況下,才能出現利他規則。

所以利他無非是一種策略,一種當利己無法實現時的生存策略。比如原始社會,如果財產不平均分配,最後大家都會餓死,包括貪污財務的那個人,因為總財富太少,部落人口少,個體死亡很可能導致群體崩潰,進而所有人死亡。

所以在有大量財富剩餘的社會推行利他主義是不可能的:任何社會成員如果違反規則推行利己主義,都會導致個人財富劇增,同時損害其他的社會成員;同時由於財富劇增導致其支配能力增加,在和其他成員競爭處於優勢;其優勢又進一步降低他的利己主義行為成本。這樣形成正反饋,最終使利他規則崩潰。這種社會是高度不穩定的,不現實的。

對應在意識中,就是自我是驅動力;超我只負責監督屏蔽(褒獎利他行為,過濾損人利己的行為),無法提供動力。馬斯洛五層需要從生理安全到自我實現都是在說自我。


漸遭嫌棄的利他主義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出自北京大學資深教授錢理群於 2015 年寫的一篇文章《大學裡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文中提到一部分大學生的一切行為都從自身利益出發,而且是精心設計。

錢教授認為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要害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責任感和承擔意識。這類人一旦掌握權力,對國家和民族的危害要遠超貪官。

對,錢教授的那篇文章就是後來十分火爆的一些為利己主義者辯護的文章的導火索。看了那些文章難免會覺得錢教授不過是住在象牙塔里自嗨的學者,但其實錢教授早就在文章里寫到:

我不是要責備他們,這也不是這些學生本身的問題,是我們的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所培養出來的,這是我們弊端重重的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結出的惡果,這是 「罌粟花」,美麗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覺。

錢教授定是對文章的結果很無奈,因為他的文章非但沒有引起警覺,反而在新型雞湯文的一輪轟炸之下,讓利己主義傳播得更為廣泛。

不過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錢教授的基層調研工作做得的確不夠好,我所讀的大學光芒沒有北大的耀眼,但也是一所排得上號的學校,裡面存在著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但那只是少數,更多的人對自己的人生沒有多麼清晰的規劃。每天在上課與偷懶之間掙扎,到了大四拚命想出路,出了社會拚命生活。

在一個畢業不久的人的眼中,真正把年輕一代變成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是脫離校園庇護後面對的殘酷的社會,為了適應環境,我身邊的同學漸漸都已走上了利己主義者的道路。

再加上許多文章有意無意地把對物質的合理追求也硬生生地塞給了利己主義,使得利己主義的意義越發地美好,也越發地模糊。如果你問一問身邊的利己主義者,你會發現他們對利己主義者的定義大多類似於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散發著光和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些功利的冷冰冰的感覺。

錢教授對利己主義者的擔心在於他們因為利己而優秀,很容易就能掌握權力,而後又很容易變質,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危害。但事實上,年輕一代的利己主義者釋放了自我的天性,對待物質與功利更加理性,他們更能面對權力的誘惑,不容易在權力之下變得扭曲。

如今在利己主義大熱的背景下,看似與之相對的利他主義的日子就過得不是多麼光彩了。再加上一些碰瓷人員的不良影響,利他行為在一部分人看來就是傻。雖然在社會上不受待見,但在心理學界上,利他主義可是一個熱門課題。

其中一種觀點是利他主義其實也是在利己,行使利他的行為可以讓利他者在精神方面等其他方面得到滿足。不過哈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Abigail Marsh 教授對這種觀點保持懷疑的態度,她曾採訪過全美國不足兩千人的無條件器官捐獻者。

這些捐獻者願意無條件地捐獻自己身上的一部分器官給素不相識的人,當你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他們絕大多數的回答都是:

「這沒什麼特別的,我就是個普通人。」

毫無疑問一些利他行為能給利他主義者帶來其他方面的收穫,但對於一些極致的利他主義者來說,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做出利他行為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意識到這點,Abigail Marsh 教授試圖從大腦著手,她經過研究發現,利他主義與我們大腦中的杏仁體息息相關。

一些毫無同情心的精神病人的杏仁體要比普通人的小 19% 左右,而利他主義者的杏仁體則要比普通人的大 7% 左右。杏仁體越發達的人,越能體會和理解他人的困苦,也就越容易做出利他行為。

所以你在街上看到有人陷入困難想要幫助 TA,不要覺得自己傻,你只是杏仁體比較發達,相對普通人更有同情心罷了。

當然,是否對一個處於困境的人伸出援手還會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干擾,比如說施救的風險、難度以及陷入困難的個體的社會地位,能力等等。但我在這裡想強調的一點是,如果你是因為怕別人說你傻而抵制自己杏仁體發出的信息,那未免也太過可悲。想要幫助他人就去做吧,世界也會因此而變得更美好。

況且利他主義者真的不是傻,哈佛大學的另一位教授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在 2007 年發表過一篇論文,其觀點為雖然在群體里自私會戰勝利他,但利他主義的群體會戰勝自私的群體。

這很好理解,畢竟比起一個老人跌倒沒人願意扶的社會,我們顯然更願意生活在一個人人都願意扶老人的社會。每一位利他主義者都在用行動,讓自己所在的群體更加得強大、美好。

利他和利己在大眾眼裡的界限其實並不清晰,而且也不是說一個利己主義者就不會做利他的行為,利他主義者就不能對自己好一點了。因為看了一兩篇文章氣血上涌從而想成為其中的一種未免太過草率。畢竟你是傾向於利他還是傾向於利己,更多的是由你的杏仁體大小而不是哪篇文章決定。

我們應該做的,是客觀地對待利他和利己,不必神化利己,也無謂妖魔化利他。要做一個怎樣的人,還是要看自己怎麼想,只有自己才明白對自己來說,最好的是什麼。

=====================================

下載新生大學APP,讓自我升級成為一種習慣。


奉獻精神是強者剝削弱者卻自己都不信的借口

真人真事

老闆一直對我們說要有奉獻精神,熱愛工作,不要嫌現在工資低,有付出才有回報

結果自己招聘的時候一個14年工作經驗的本科上市公司工作的人居然拒絕了

原因是他工作14年工資居然只有這麼一點點

所以他沒考慮過這個人或許就是他嘴裡奉獻精神極強之前一直沒有好意思跟老總談薪水的老黃牛嗎?

還是根本一開始就不相信奉獻精神只是以此騙不諳世事的傻同事給他賣命?

順便一提該老闆以前是語文老師,按理說是中國人裡面最有素質的一批了。

大家都是狼披著羊的外衣嘴巴里說著自己都不信的大道理大和諧去欺騙單純善良的小白兔,好趁機狠宰小白兔一筆,結果小白兔慢慢也學壞了變成狼也披上羊的外衣一遍輪迴開始了。

最後狼被更厲害的狼騙了於是感嘆「中國五千年禮儀之邦怎麼現在人都缺乏誠信善良呢?為什麼世間這麼辛苦呢?」


從社會的角度來分析利他與利己的辯證關係,很有趣味。


為什麼鄙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因為我不信啊。

除非我真的遇到這樣的人,順便我覺得如果我遇上了,他是基督教徒的幾率高達五成五


推薦閱讀:

21世紀,很多人在散播「哲學已死」的論點,哲學真的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
後現代式的列寧哲學研究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很少涉足倫理學和政治哲學?
關於「要做最難的事情」的十點思考

TAG:哲學 | 人生 | 社會 | 利他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