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中到底能不能出現「筆者」,「本文」一類的代詞?

一個老師說,摘要中或者論文中如果出現這一類代詞就沒有水平了;我的論文指導老師卻幫我在摘要中加上了這些詞;有一個教寫作的外教在教我們寫thesis的時候也不許出現「I」,「we」之類的主觀代詞。


不同時代,不同的看法。

較早的年代,正如 @陳俊龍 所言,「用筆者等第一人稱口吻會使全文顯得太過主觀」,英文論文一般用被動語態,以表達事實、客觀的色彩,不帶任何個人的、主觀的想法。

但是,

現在,大量的英文論文開始採用第一人稱代替被動語態,「我」「我們」「我們研究組」「2009年我們報道了」等說法越來越常見。

如果是英文論文,我喜歡用第一人稱,寫起來更舒服。更深層次地,第一人稱更嚴謹,僅僅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自己的實驗分析、自己的理論假設;如果用被動語態,總覺得有點言之鑿鑿、不容置疑的味道,太強硬了。

如果是中文論文,則一般不出現「我」,會用一些辦法避開,比如省略主語,「(我們)報道了一種新的稀土雙核配合物的合成」。這可能是個人的寫作愛好吧。


老師:以後寫文章不要自稱筆者,因為現在沒有人用筆。

學生:那應該叫什麼?

老師:鍵人。

學生:哦。那些只用滑鼠的呢?

老師:鼠輩。

學生:可是,現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機了,都是觸摸式的,那應該叫什麼呢?

老師:觸生。

========================================

以上是抖機靈,下面說說個人看法:

摘要裡面最好不要有。

正文可以接受。

是主觀,但更是一手資料、經驗。結合發文者的資歷,更能說明問題。

況且,有主觀看法的經驗就不是精華了么?


這和論文的寫作風格有關。Van Maanen提出三種主要的民族志寫作方式,包括寫實主義式、自白式與印象主義式。當然也有其他的表現方式,在這裡就不做贅述。

其中寫實主義的故事是主流的民族志寫作方式。作者以一個不帶熱情、第三人稱的聲音來敘說故事。在論文寫作當中就是不帶任何主觀色彩的將客觀資料呈現出來,自然也就不要運用具有主觀色彩的代詞。其優點在於增加客觀性,更具權威性,但是卻沒有辦法表明作者在研究中的作用和立場。

自白式故事就強調將作者本人帶入故事當中,便於闡釋作者的觀點和看法,能夠讓讀者清晰地了解到作者在研究中的作用。當然,相對地便缺乏了客觀性。

舉個栗子

如甲偷了東西(寫實主義式)和我看見甲偷了東西(自白式)

簡單說來,寫實主義式更關心結果,不關心過程;而自白式更偏向於展示研究者的研究過程,可能會忽略了研究對象和結果。


我老師也說不能再論文中出現本文這樣的辭彙,但總覺得加個本文更通順。。


科技論文中我們,we之類的詞多了去了,有時候哪怕只有一個作者,也會用we


最好不要,論文陳述應該盡量客觀,盡量用第三方數據事實來說話,用筆者等第一人稱口吻會是全文顯得太過主觀


推薦閱讀:

Mac上寫論文,只用虛擬機win的word。mac上的endnote無法導入虛擬機word,如何解決?
如何寫好一篇發表的論文?
學術論文中,argument,thesis和thesis statement之間有什麼區別?
糾結了很久,到底是怎麼發論文呢?
室友說只要交錢就能發表到南大核心期刊,他在做代理,請問能信么?

TAG:寫作 | 科研 | 高等教育 | 論文 | 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