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軌制在現在還有合理性嗎?

朱鎔基總理任內創立的雙軌制,在當時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但在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土地收入和稅收收入跟不上地方政府支出時,雙軌制還能像之前一樣發揮作用嗎?


謝邀。

首先,就我所知澄清一下,雙軌制不是朱老總創立的。這一意思最早的提出,是在1984年,朱老總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其個人的作為,還沒進入公眾視野。

實際上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從雙軌開始的。例如80年代初深圳特區的創辦,就與國家當時其他地方的計劃管理體制不同,農村的改革先行一步,與當時城市管理基本未動也有很大不同。

到了1984年,在有很大爭論的情況下,鄧小平首先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同年,一批青年學者在浙江召開了著名的莫干山會議,在研討中,提出了「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並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重視,認為在價格上「放調結合,靈活運用;因勢利導,既避免了大的震動,又可解決問題。「並指出實踐中已經有成功的事例。這就是後來說的價格雙軌制。

從大處說,「雙軌制」,實際上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這個「雙軌」,而在這一雙軌中,由於價格是市場經濟中組織生產和利益分配的基本信號,牽一髮動全身,「價格雙軌」,也給人們留下最深的印象,即一部分價格放開,一部分不放,一部分企業放了,一部分企業不放。不放的部分按計劃生產銷售,放的部分可以高進高出。有所放有所不放,在放中調整。

此種體制下,一部分企業很快活了,讓許多人看到市場經濟的威力,同時也為許多人倒賣計劃物資、倒賣批條敞開了一個缺口,也有了最早「下海」的人,這些中有相當一部分擁有體制資源,從而便出現了當時被說得很響的「官倒」,這甚至成了後來那場席捲全國的風波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是一個簡要的背景情況。網上相關文章很多,就不多說了。提供一個鏈接,可供參閱:http://wenku.baidu.com/view/0d3d9bc8a1c7aa00b52acb4f.html

朱老總後來搞的是分稅制,時間在1994年。提問者所說的地方稅收及債務等,和此有關。這件事,個人覺得和雙軌制有點關係,但隔得比較遠。本質上或者說直接反映出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在知乎上我有過一個答題,這裡也不再多說了。見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79485

對雙軌制的評價,至今仍有不少說法。我個人認為,在打破計劃經濟堅冰上,雙軌制功不可沒。從其發展態勢上看,是要在國家的控制下,逐步放開,逐步增加市場經濟的份量。前者是後者的條件。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解釋為前者是要穩定,後者是要發展。

但也決不是說,功不可沒,就可以以俊遮醜。雙軌制在運行發展過程上,同時也派生了數不清的問題,從而也引發了對改革的評價問題。目前,政治體制改革的呼聲很高, 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上的不同步,也可以說是雙軌制反映的問題之一。

我的感覺是,中國至今仍在並軌的過程中,並且越來越難,而且會動到一些核心部位的核心利益。如果要問,中國已經搞了幾十年的改革,何時可以告一段落,我的想法是:取決於並軌的程度。

目前,衛生、教育、城鄉、部門、事業單位、企業,以及整個管理體制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雙軌現象。比如,大家熱議的退休養老一部分是社保,一部分不是,一部分企業是完全競爭的,一部分是資源壟斷性企業,同一單位中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問題,即一部分有編製,由財政支付養老金,一部分無編製,是另外的待遇等等。最近有消息說,要取消電媒合同,由煤電雙方自主簽訂中長期供給合同,這意味實行了20來年的由國家參與的電煤定價交易將取消,合同內外價格雙軌的歷史將終結。這事很大,究竟怎麼實施,目前還沒看到進一步的消息。

我只能說雙軌並一軌,仍在進行中,何時基本終結,不得而之。


曉農說的基本上都是對的,但是我還想補充幾句。

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雙軌制本質上是市場和計劃混合的一個怪胎,裡面計劃那部分是要慢慢剝離的,但是這其中阻力很大。既有意識形態的因素,也有現實利益的問題(請看如今的總理,還有八十年代兩位領導人)。本質上說,雙軌制只是一種權宜之計,這可以從八九十年代政策的反覆看出來。如果沒有政改的護駕,雙軌制這個怪胎恐怕不會消失。

另外,如今中央開始提幸福讓人壓力很大。是否以後政策會向封建時代方向回潮?


推薦閱讀:

如何退訂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網站我怎麼打不開啊,就算打開了也很卡?
為什麼要從事公益活動,能否用經濟學解釋從事公益活動的意義?

TAG:經濟 | 商業 |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 | 經濟學 | 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