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超強的可靠性來源於哪些設計理念和細節?

求懂槍的人詳細解釋


活塞室過量進氣賦能充分,長行程活塞傳動比高。

雙凸筍機頭閉鎖簡單,機頭凸筍傾角更大,利於開鎖。


@四海之內把槍的因素說得很全了,我這有張圖解釋了彈的因素:

當然啦,AK-47的可靠性也不值得被神化。如果AK-47的可靠性是「超高」,那AKM怎麼辦?


先留個坑,回頭再展開。

就先說一句,澆泥巴試驗實際上才是很容易混淆概念的狀態。 因為泥巴本身的滲透型對各部分結合鬆散的AK來說是容易滲入狀態。 而對於精密設計的AR反而不是。 如果把AR的bolt 拉開灌泥巴,然後再關上射擊,結果會完全不一樣(如果泥巴里有沙石的話,AR的bolt會根本無法和reciever 咬合)

AR系列卡殼的常見問題包括:

1。 bolt reciever 積碳或進入異物導致無法咬合。

2。 過於細的導氣孔進入異物導致導氣不暢,bolt 復進出現問題。

3。 異物進入扳機內部導致卡住扳機。

而這3點都需要額外工具進行拆解。(牙醫工具對1, 專門的導氣孔刷對2,扳機拆解工具對3),如果沒有這些特定工具,出問題的RA基本廢物。 例如前些日子我朋友送來老公的 AR,就是槍成了栓動, 排除了1後,我因為沒有2的工具就徹底SB。 後來專門訂了工具才解決的。

那麼問題來了,在非洲或者戰亂地區,你到哪裡去找導氣孔刷去?

AK相對來說由於設計得容易拆卸性,這仨問題相對遇到較小而已。


只要設計要求允許,各個滑動副的公差都足夠大,進點沙子泥巴洗洗就好了。以可接受的精度損失換來了更高的可靠性

下邊某答主說的情況,正好不才對槍械設計有所涉獵,說一下自己的理解:在設計一款新槍時,首先要確定的是這支槍的主要使用環境(作戰、比賽、狩獵、CQB、野外防身、中東沙漠等)和使用對象(通用、軍人、警察、平民、青少年等);隨後進行槍械維護性設計時,再根據主要使用環境和使用對象,決定這支槍的維護特點(高精度加工、嚴密防塵、難以拆卸還是大公差配合、便於拆卸等等),確定一系列的基本思路後,再由設計者根據客戶需求、個人喜好和可以接觸到的加工能力進行詳細的結構設計。具體到這個答主說的具體型號就可看出:AR、賽特邁、德制魯格顯然屬於給訓練水平較高的作戰人員(有時也意味著這些人是士官和軍官,不用從事最艱險的崗位任務)配發的,對他們來說,使用結構精密外界異物不容易進入但保養拆卸略微複雜的武器更合適一些。

再看另一個極端:格洛克、AK、98k、摸心拿肝,這幾種槍械共同的特點是拆卸簡單,非關鍵部位允許較大的公差,這類槍械顯然更適合訓練水平較低的作戰人員(並無歧視的意思),比如黑幫分子、剛參加革命的貧苦農民、大戰後期從工廠學校田間地頭拉來的動員兵等等,而且後面這幾種槍械的主要使用對象的確就包含這些人。

PS:以前b站還沒開始河蟹涉槍視頻的時候,可以搜到一個AK和AR(經過改進的較新型)系統可靠性的終極對比測試:最終的結果很典型:機匣里灌了沙子之後,兩支槍都完全無法使用,倒掉沙子用水洗乾淨後,功能都恢復正常。整個測試中兩支槍表現勢均力敵,AR唯一不如AK的地方是:在下機匣灌滿細塵土再用水洗後,AR完全不能工作,AK雖然多次卡彈但是還可以打連發。


AK47的槍械細節上邊說的很棒了。

要說大的設計理念我覺得老卡設計AK47時想的還是要造一支給紅軍戰士「打大仗」的槍。要說他在1947年就想到以後用AK47殺人最多的是越南農民、非洲黑叔、拉美毒販,中東綠恐,那我是不信的。在當時不單單是老卡,恐怕整個蘇軍都認為下一場戰爭也會是二戰蘇德戰場那樣的高強度高烈度消耗巨量國家資源的大規模戰爭,作為戰爭中人手一支的步槍從設計上說也就必須符合簡單易造,皮實耐用,經摔扛操的特性,所以可靠性必然排在諸多指標的前列,否則也不可能裝備部隊。

寧可打不準也要打的響。


沒有細節


我們老師說 縫大,容錯率高


外國inrange tv的實測

ar15和cetme l以及魯格p08

能澆完泥巴之後順利擊發完整個彈匣

三八大蓋

在堵上為了防止炸膛的泄氣孔之後也能完成擊發

g3 stg57 hipoint手槍 mas49

能擊發40%左右的彈藥 剩下的需要拉栓一發一發打

ak47 glock fal vz58

打完第一發之後變成栓動步槍

莫辛納甘 毛瑟98

壓根連保險都沒法打開扳機都扣不動


捷達皮實。

諾基亞1110耐摔。

AK可靠。


預設了AK超強勁的可靠性我覺得是個不嚴謹的問題。聲明一下AK/AR我都有,打過不少修過不少改過不少。

從最基礎的結構來看。AK的製造思路是,較大公差,較大縫隙,隨動拉機柄。過度導氣同時也保證了過量氣體的逃逸途徑。這樣看理論上來說對環境的耐受性當然不會太好,縫隙大雖然清理方便勤務性好,但是很肯定的一點就是增加了異物進入的可能性。說說常見的AK故障問題吧,其一是導氣管積碳不像ar自清潔的導氣管,ak的話不論是彈的問題還是結構本身,導氣管更容易導致積碳,同時因為導氣管前後縫隙的原因。積水也容易進入。有一次在外露營打了ak下了雨,因為太累也就擦了擦外面睡了,回家發現導氣管直接卡住了bolt,直接拆是沒辦法的,只好槍托砸地。至於ar積碳基本上反而沒ak那麼嚴重。前後也有1000發沒擦了,沒有遇到過可靠性問題。ak反而幾百發槍機頭就一層積碳。

說到過inrange tv泥漿測試的問題。只能說看的時候雖然有點驚訝結果但是還是情理之中。a站那系列還是我搬的。兩個主持人也一直堅持這是單一情況下的測試,不能說明所有情況下的可靠性問題。所以我覺得也沒必要急著為ak洗地至少勤務性還是可以高ar一頭的。有什麼泥漿理論上來說最緊急對著尿拿起來也勉強能用了。但是要說AK可靠性全面碾壓所有槍,那是不理智也不客觀的想法。你可以保持最低限度的維護讓ak勉強運行但是它從沒有可靠到什麼維護都不需要的地步。

至於有人談到做這個測驗應該open bolt的情況下灌泥漿。據我所知這種自殺性不現實情況的極端測試真的沒什麼意義。一旦泥沙進入內部就很有可能進入chamber 進入chamber什麼概念?fired out of battery 什麼概念?有人要為了模擬泡在整個泥坑裡只露出頭和槍管的情況冒著生命危險去打一把(任何一把)會炸膛的槍?那真是很美好的國際主義精神,值得表揚。可惜現在並沒有那樣的勇士。簡單來說這種故意將核心暴露在外的做法沒有哪把槍受得了。烏茲聽起來很可靠吧,以色列設計製造,有戰績,大家評論都不錯,沒有可靠性相關的批評。而且它是開膛待擊的。就算這樣它也受不了在開槍時候受到沙塵影響。該卡還是卡(youtube有視頻可以搜搜,也可以找找看戰爭狀態下有多少烏茲相關照片是開膛狀態警戒的)所以要記住防塵蓋是個好東西,輔助推機柄(隨動拉機柄)也是個好東西。要是這兩個設計還救不了一把槍的可靠性。那設計思路多多少少是有問題的吧


再補充一點。

槍機框質量大,后座行程長,復進簧有力,保證復進動作可靠。

活塞長行程,不僅傳動效率高,而且省略了活塞簧,也就不會因為活塞簧失效而故障。

前勾後掛方式固定彈匣,固定面小,降低了彈匣和彈匣井的公差敏感性。


歡迎高考黨報考南京理工大學武器系統與工程專業~


我只說一句,不管什麼時候發生了各種災害,只要有槍拿,老子第一把先拿ak。如果開放模擬槍,第一把掛牆也是ak。


AK47可靠性高是大力出奇蹟的又一證明。導氣孔大,又是長行程活塞結構,自然槍機運動能量就特別大。說實話,我感覺跟美帝那個只要發動機好,板磚也能飛上天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有兩個原因:

1,他採用了一種可靠性高,技術含量低,但在將近半個世紀前就被大多數國家淘汰了的,且容易導致槍械劇烈抖動,容易導致射速慢的自動原理。

長行程活塞導氣自動原理。

2,他採用了一種製作成本低,技術含量極低,威力小,精準度低,后座力和射程都無亮點,火藥不完全燃燒也沒關係,但本來作為過度產品也應該被淘汰的子彈:

7.62x39MM中間威力彈。

講真的,7.62x39MM根本沒資格說擊中人體後會劇烈翻滾的5.56x45MM子彈威力小。

and看看你的載藥量,把全威力彈「剪」掉一半就直接用很值得炫耀嗎?


M16第一代被罵成狗因為陸軍腦抽換了發射葯 又沒給補發相應的維修工具 後來沒那麼差勁

AK那個機匣蓋。。。說不出來 反正有人試過 拆了照打


精度差的蘇軍可以接受


公差大


簡單粗暴,比較中意快慢機兼做防塵蓋的設計,看起來超有個性。槍托也比較舒服,不過后座時會產生一個力矩導致槍口上跳,射擊精度不高。


題主你真的天真的以為知乎上有人能夠回答這樣的問題么,逛知乎的,即便在各自業界都做到頂尖都懸,更不要說時代翹楚。就憑這種見識,你想得到什麼回答,不管貶還是誇,你真覺得能說到點子上?


便宜 壞了不心疼。結構簡單容易山寨。大國傾銷。然後就成這個樣子了。


歪個題

我覺得AK的可靠性是相對的,在相同保養條件下(自行腦補黑叔叔),AK槍族能發揮出更好的穩定性。可要是用槍的人有條件(後勤,訓練,知識,頻率)好好保養,我覺著可以片面的說,基本上這幾大槍族的可靠性都甩AK幾條街。如果在算上可擴展性,精度和通用性。就沒啥優勢了。


推薦閱讀:

奧運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做過那些改變?
如何看待最強大腦中澳門賭王兒子何猷君拿了直通決賽資格?
參加 Horizon 線下活動是怎樣一番體驗?
為什麼香港的 IT 產業不景氣?
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離不開美國產品?

TAG:歷史 | 軍事 | 科技 | 武器 | 槍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