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實驗的大合作組是如何發表文章的?

例如,LHC的合作組,幾百乃至上千人,使用最大的人造科學儀器(來源:Wikipedia),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信息,又用了各種「奇技淫巧」擬合、統計、分析,然後把結果發表在外部的學術期刊上。

這麼多人是如何保證發表出來的東西能代表所有人意見的?如何保證經過複雜流程之後的發表的結果是可靠的?同行評議過程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個人描述僅供簡要參考,具體請看CERN的論文發表和作者規範。我記得在2000s-2010s這段時間的CMS發表一個署名是 CMS Collaboration的文章流程是這樣的:

  • 某個研究生和研究生所在的學校在 CERN的analysis subgroup 提出某個課題,做出一些預研工作,得到組裡的支持(approval),可以繼續進行研究,並開始寫CMS Analysis Note,申請得到一個AN開頭的note編號,可以編譯向系統提交草稿。這個分析工作如果比較重要,隨著時間和數據的積累,可能會多篇AN。比如說,那時候的Higgs diphoton subgroup專門用來尋找Higgs到雙光子末態就有好幾篇AN。AN的寫作不需要評審委員會,只要內容清楚正確,自己保證不存在物理錯誤。AN的準備時間從三個月到三年不等。
  • 多數AN因為物理髮現前景或者數據量等原因,只當作內部參考。如果這個分析工作看起來比較靠譜Note比較好數據量也差不多夠,可以在analysis group裡面展示給高一級的大分析組,得到了組裡的支持之後,就有希望可以把這個分析工作做成一個Physics Analysis Summary (PAS),比如Higgs diphoton的系列AN就可以變成一個PAS。一般來說,PAS是一個簡化版的AN集合,通常幾頁紙,主要講分析的核心內容、方法和結果。注意,AN是內部文檔,不可以當作參考文獻,但是PAS可以當作參考文獻。在PAS這一級,需要定期在分析組彙報工作進展,並由CMS組的評審委員會(一般為三到四人,重要的文章可能會更多)定期檢查文章的進度和內容,並對文章作出各種他們認為需要的評價和提問,CMS會準備一個類似郵件列表的hypernew forum跟蹤所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公開的,在分析組裡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偶然有相關組的人前來提問。這一步所有問題都必須回答清楚讓評審委員會都滿意了,有效避免了物理錯誤的發生,同時也保證行文流暢圖表清晰。PAS的量級相當於一篇學術文章,每個PAS都會有一個編號,可以在CERN網站上公開查詢,同時CMS也會準備一個physics result wiki page收集這篇PAS的圖表和簡要介紹供快速搜索查看。PAS的準備時間從半年到兩年不等,期間會收到各種角度攻擊這篇分析的問題,如果都能完美回答讓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就能保證分析正確。
  • 多數分析工作在PAS就差不多結束了,大家開心畢業,ATLAS朋友開心引用,唯像朋友歡樂討論。如果PAS十分有意思,比如說方法獨特比如說課題熱門比如說這個發現實在是太NB了,就會加賽一輪,CMS paper,有希望把結果發表在CERN之外的期刊上。這時,CERN會安排CERN的評審委員會(通常也是三四人)對論文的目的理論方法數據結論等再作一輪評審,各種問題均需要回答,其中包括之前AN和PAS階段被反覆問過幾十次的,也有偶然腦洞大開的新問題,也有不少排版顏色參考文獻順序等文章相關的細節。在評審委員會都一致通過之後,進入CERN sitewide review,這篇文章會被CERN在內部公開邀請任何CERN工作的科研人員對此文章提出問題,並要求完美回答。這段時間基本上不會有牽涉到核心物理錯誤的問題,主要是為了在內容全面和表述清晰之間把握平衡。這個過程一般一年左右,之後就是投出期刊,由期刊選三四個評審對文章內容再來一輪質疑,相信你經過了前面兩年回答各種問題,期刊評審問的問題都毫無壓力。
  • 然後文章就發表了,之後是否慶祝以及鬧個大新聞,取決於發現是否NB了。

這就是一個LHC下的大實驗組發表文章的基本流程,其中每一步都嚴格限制了讀者群,必須在每一步確認分析工作毫無問題才可以公開發表。這裡特別提醒注意的是,AN絕對不可以透露出實驗組,PAS在最終發表之前也不可以透露。一個反面例子就是在2012年年初時候ATLAS有一篇AN說發現了Higgs diphoton在115GeV出現一個峰,這類AN就只能內部參考繼續發掘,而不是被不知名的人捅出實驗組之外,結果造成了高能屆大恐慌,這就不是一個嚴謹的實驗工作者應該做的。

至於我為什麼熟悉全套流程,這就要看從AN開始一路自己領頭帶一個組寫到paper發表這篇文章 [1207.0627] Search for new physics with long-lived particles decaying to photons and missing energy in pp collisions at sqrt(s) = 7 TeV是怎樣一種體驗了。


以LHCb合作組為例,約1100成員,800左右署名作者,大合作組但比起ATLAS、CMS算小啦。一圖流,感謝@ZX Huo 技術支持:


瀉藥。。。

然而我一個做現象學的怎麼知道實驗組內部怎麼擬合怎麼吵架怎麼proof reading 的呢。我也實在不是謙虛,你還是另找高明吧。 @manqi 我目前只會搞搞ROOT,我覺得我還要學習一個。


我們的實驗組也算有一定規模,但遠沒有LHC那麼大,人數也遠遠沒有他們多。我就以我們目前的運行狀態,外加豐富的腦洞,來想像下ATLAS和CMS是如何運作的。

凡是像ATLAS和CMS那樣的大團隊,一般要將整個工作要分好多個部分,有實驗的,有測試的,有材料的,有理論的,有模擬的,有硬體的,有軟體的……每一部分都有一大批人在做,這一批人要不斷地檢查、討論、彙報,直到達成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至於別人做的部分,你其實沒什麼話語權。甚至你連別人是怎麼做的都不知道,很多時候也無所謂同意不同意的,只能假設他們做對了。

最後工作做好了,該發文章了。文章怎麼寫,什麼時候發,發在哪裡,只是幾個老大商量好就可以了。要有爭執和分歧也是老大們意見不統一,跟底層技術員木有什麼關係。一般情況下,底層員工也不會想那麼多,底層員工想的是怎麼把工作做好,以及如何給老大彙報。

像這樣的文章,評審的時候也只能假定他們做的是對的。因為原始數據太多,其中涉及的技術和專利也有很多,不可能每個都寫上,也不可能每個數據都發給審稿人,更不可能有財力讓別人重複好幾次。

通常,做這樣的大工作都比較謹慎,大家壓力也比較大,因為一旦做錯了就會名譽掃地,貽笑百年。還記得某年的超光速中微子嗎……


上面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其實,他們有一個名叫qualification的為期一年的服務性工作,也就是從事一年的硬體和軟體維護,一年以後如果通過考核,你就算合作組的成員了,以後任何文章都掛你的名字,即使你對某篇文章沒有任何貢獻。你所看到的文章都是幾個人完成的,別人只是掛名子而已...恕我直言,這種掛名子,幾千個作者的文章,對將來找工作幾乎沒有幫助


推薦閱讀:

你知道如何寫好SCI論文嗎?
為什麼當我閱讀英語時的記憶比閱讀中文時淺很多呢?
在實際中寫調查研究的論文如何確定樣本量和抽樣方法?

TAG:實驗物理 | 學術論文 | 粒子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