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喜歡借債或是儲蓄,是由經濟決定還是由文化決定?

一般說中國人喜歡存錢不喜歡信貸消費是因為缺乏保障,但美國福利保障是發達國家倒數的,美國人信用消費是最瘋狂的,存錢是最少的,即使真的有餘錢也會拿去投資。而日本福利是最好的,日本人卻最喜歡存錢,投資也不積極。


這問題是典型的經濟基礎決定文化現象,已經被經濟學家研究得非常透徹了。我來說下理由,題主看看合不合理。

首先儲蓄本身是個決策。決策必然有成本和效用。對於一個老百姓來講,儲蓄本質是把現在的消費推遲到未來。也就是說損失當下利益去補貼未來。如果一個人更重視當下,那就會少儲蓄,反之亦然。總而言之是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你儲蓄的錢,最後會被企業用於生產。企業也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同時你要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就像是需求和供給一樣,如果老百姓儲蓄過少,企業就會開出更高的利率,百姓儲蓄過多,企業就會降低利率。求解兩個最大化的方程,最後就會解出均衡。到這裡都是傳統的新古典主義模型,如果學過就儘管無視前邊這段。

題主說的「中國人喜歡存錢不喜歡信貸消費是因為缺乏保障」用術語講叫precautionary saving。它把未來的不確定性看做正態分布帶入上邊的方程。可以求出儲蓄率和未來不確定性正相關。之所以能求出來這個結果是因為效用方程本身做了假設,那就是人的效用是CRRA的(相對風險厭惡為常數),也就是人們都討厭風險。這是個很合理的假設,也被無數心理學實驗證明了。而儲蓄可以對抗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所以這裡邊的邏輯很明確。你儲蓄是因為三個原因。第一,企業需要錢,儲蓄過少的時候他會提升利息吸引你儲蓄,儲蓄太多就會降低利息。第二,你需要合理分配現在和將來的收入和消費。第三,將來的收入不確定,因為正常人討厭風險,所以你必定會在現在儲蓄一部分,保障未來至少有錢消費。

未來收入不確定性,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問題來了,你怎麼知道未來收入不確定性是多大呢?正常老百姓或許不精通概率論數理統計,但是可以通過過往經驗判斷。中國經濟起飛不過30年,穩定增長不到20年。即便是90年代,也是動不動20%的通貨膨脹,還有下崗潮,以及各種大刀闊斧的改革。如果憑藉過往數據看的話,這個不確定性能大到嚇死人。要知道,我們對未來的預期,本質上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而你看美國,經濟發達已經幾十年,二戰之後經濟長期看一直是平滑的指數增長,波動只是短期現象,並且一定會有恢復性反彈。

日本的問題就是另一方面。前邊說了儲蓄原因有三點。其中第二點講了,民眾要合理分配現在和將來的消費和收入。日本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是老齡化。也就是將來一大批人是沒有收入的。這樣一來,日本人必須為了儲蓄拼盡全力。日本作為只有1億多人口的國家,養老金總量是中國的十倍以上。這怎麼能不拉高儲蓄率。

當然,隨著中國的老齡化,有可能中國的儲蓄率還會進一步飆升到比日本還高的地步。所以才有了放開二胎,放開計劃生育的政策和呼聲。


只能說經濟因素隻影響了人消費行為的相當小的一部分,文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葉德珠等(2012)發表在《經濟研究》上的文章檢驗了消費文化對消費的影響。

本文所要檢驗的是異常消費和自控能力的關係。

所謂的異常消費,是作者先通過對影響消費的因素建模,估算理論上的消費量,然後比較理論上的消費量和實際消費量的差,也就是殘差。顯然作者認為,自控能力差的人,實際的消費量大於理論上的消費量。

如何衡量自控力呢?

作者提供了兩個代理變數。

一個是是否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虛擬變數。

一個是性生活指數。這個指數好像是杜蕾斯做的調查,包括性生活次數、不戴套性行為的次數、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等。

作者通過心理學文獻發現人的性行為是自控能力高低的非常重要的體現。

這個表第一個回歸,模型(1)包含了你所謂的經濟因素,例如,gdpper和reali代表國內生產總值和利率,體現了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SocialSecu代表社會保障程度,體現了預防性儲蓄,等等。可以看到,這時候r2有0,044,所以只解釋了儲蓄率的很小一部分。

因此經濟因素只能決定儲蓄行為的很小一部分。

模型(2)加入了每個國家的個體虛擬變數,也就是控制住了個體效應,這個時候r2達到了0.82,這就解釋了儲蓄的絕大多數。(模型(3)進一步控制了時間固定效應)

那麼,這麼顯著影響儲蓄的個體效應究竟是什麼呢?

後邊的模型依次加入是否為儒家文化圈、性生活頻率、不安全性行為次數和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等。

其中(4),儒家文化顯然對消費的英雄顯著為負,也就是儒家文化圈有顯著較高的儲蓄率。而r2相比純經濟因素也高了很多,並且包含了個體效應的28%

(5),性生活頻率高的國家顯然有異乎高的消費率,而且這裡r2提升得更高,包含了個體效應的58%。

而作為穩健性,(6)(7)的指標也和理論預期一致:不安全性行為越高的地區,消費越異乎尋常的高,第一次性行為年齡越低的地區,消費越異乎尋常的高。

最後一個模型同時加入了儒家文化的虛擬變數和性生活頻率,發現與只加入性生活頻率比,r2隻提升了一點點,所以控制了自控力(性生活頻率)之後,儒家文化對消費行為的解釋大大降低了。

說明儒家文化通過影響人們的自控能力影響了消費。

綜上.,經濟因素只是影響了人消費決策的非常小的一部分,個體差異才是影響人消費行為的主要因素,而這個個體差異中,人的自控能力佔了影響人消費行為的一個相當大的部分。儒家文化通過影響了人們的自控能力,使得人們傾向於消費不足和儲蓄過度。

最後給大家一個福利:

這個圖是他們根據性生活和消費行為做的散點圖,大家猜一下為什麼日本在那麼一個奇怪的地方。

參考:葉德珠, 連玉君, 黃有光, 等. 消費文化, 認知偏差與消費行為偏差[J]. 經濟研究, 2012, 2: 80-92.


既是由經濟決定,也是由文化決定。

就拿大家津津樂道中國人民熱愛儲蓄來說吧。

知道就是我們出生的不久前,我們絕大部分的同胞都過著一種什麼樣子的日子嗎。他們沒有糧食,整日辛勤勞作的糧食在收穫後,要被無條件地抽取一大部分作為城市戶口擁有者的商品糧,自己能留下的餘糧少得可憐,一鍋稀湯寡水的米粥是他們唯一能夠擁有的,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往往只能過年的時候可以吃到;他們沒有醫療,生病了只能去找隊里村裡的赤腳醫生,感冒了發燒了尚且可以勉強就治,得了大病就只能回家等死,同樣是文盲的赤腳醫生倘若沒有那本「包治百病」的書,他們的與絕大部分的患者一樣僅僅是位農夫;他們沒有房子,所謂的房子僅僅是幾塊泥土堆砌起來的像土堆一樣的住宅,地面是軟弱的泥土,房頂上面蓋著薄薄的瓦片,可就是這樣的居住條件大多數情況下一家人也只能分到其中的一間,儘管它漏風又漏雨。類似這樣的情景我可以描述很多,多的讓人不忍直視,更殘忍的是在其中好些日子,甚至是好幾年,因為我們都懂的原因,他們就連這樣的最低生活標準都是無法達到的。大部分知乎er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高潮,朦朦朧朧中就已經享受了改革開放經濟起飛的紅利,記憶中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幾乎沒有,自然也就無法理解為什麼我們老一輩的人坐公交車只坐沒有空調一塊錢的,卻連兩塊錢的空調車都捨不得坐的想法。長輩們經歷過那些日子,懂得貧窮的滋味,那種貧窮不僅僅是我們以為的買不了名牌服飾,最新潮的電子產品,而是直接意味著生存權利的失去。所以他們更懂得沒有錢,沒有權利意味著什麼。即使現在日子好過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愁吃不飽穿不暖了,但是我們還是不敢吃不敢穿不敢花,我們只是害怕,害怕回到了那樣的日子,畢竟那樣的日子其實離我們並沒有很遠。

何況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這點與歐洲等國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歐洲等國本身就是分分合合,數千年的歷史一直是不斷地重組與離散,其中更夾雜著不同民族,尤其是穆斯林世界與天主教世界的對抗紛爭,造成了歐洲等國關係極為複雜,各國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的國家。這便意味著,真正的權利實際並不在於國王,而在於貴族。而決定貴族實力的大小,往往便是領地的大小以及人口的多寡。所以,歐洲貴族即便有著莫大的權利,可以在領地上一言九鼎,但是他們權力越大義務也越大,其對領地上人們的生活是負有極大地責任的。饑荒了總督或則領主必須開倉濟民,生病了領主有義務給你提供醫療服務(即使那個時候並沒有幾乎所謂的醫療服務),所以相對而言,自古以來歐洲人民的生活保障程度更高。而回顧中國的歷史,一直是大一統的王朝,穩定統治數百年之後贏來下一任統治者。而對於統治者而言,虎視眈眈的外敵很少,最大的危險並不在外部反而是那些皇親國戚重臣武將們,而百姓只是為他服務的工具而已,想殺就殺想刮就刮,天下都是我的,死幾萬人又算的了什麼。即便是真正掌握了基層權利的那些鄉賢們,他們的權利來源並不是取決於轄區內人民的多寡,或是富裕程度,而是絕大部分來源於上一輩的傳承,這就使得他們並沒有絲毫的義務或則動力去保障轄區內人民的生活。回顧歷朝歷代的路引、戶籍,再看看我們今天的戶籍制度、暫留證、進京通行證、居住證,這一切都表明數千年來,身處於中國的上層社會的精英們對於下層人的態度在這上千年來實際上沒有任何的改變。無論是在數百年前的古代,還是身處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現在,我們生活的保障程度是非常低的。即便我們現在有了五險一金,但是失業保險的手續繁瑣到你幾乎無法領取,但是住房公積金在大多數三四線城市幾乎成了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的特有福利,但是社保成了一本空賬糊塗賬的同時強制性撕毀承諾讓我們這代人延遲退休,但是醫保報銷範圍的狹小與過低的額度,這一切一切的事實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便是現在,我們生活的保障程度也是非常非常低的。一場大病足以讓一個普通的家庭破產,一套住宅足以讓一個普通家庭耗盡一輩子的積蓄,這一切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

於是我們不敢消費,也沒錢去消費。因為我們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安居,父母的養老,家人的身體,自己的養老,孩子的婚姻等等。這無數的大山壓在我們普通人的心頭,讓我們不得不拚命去掙錢,然後拚命去存錢。就像摳門的葛朗台一樣,無數個睡不著的夜晚,我們細細思索著銀行卡里的餘額,若是富裕,方能沉沉睡去。這種文化積累在你我的血液中,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某種意義上而言,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高昂的儲蓄能夠讓我們在意外到來的時候更好的保護自己。

最後也是對中國未來經濟走勢的信心。中國經濟確實不錯,如今已經位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眼看著,超越第一大經濟體的時間也是指日可待了。可是世界上哪有一帆風順的事,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了三十餘年了,創造的奇蹟已經讓世人矚目了,可是正因如此,積累下來的問題也已經是積重難返,隨時都有爆發得可能。就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對於內陸三四線城市的擠壓、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房地產瘋狂增長後的蕭條、鋼鐵等一大批依託於房地產行業的蕭條、內地城市人口空心化的到來、低端製造業的失去、積重難返的國企利益集團、腐敗透頂的官僚利益集團等等,每一個問題都足以摧毀中國經濟,讓中國這幾十年來的發展成果毀於一旦。而到如今,迫在眉睫上中國經濟,卻並沒有看到實質性的轉折到來。高層還在提房地產去庫存,國企央企們還在挾持著政府,政府還沒有徹底放開計劃生育,對於國內三四線城市的發展依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等等,更別提真正關鍵的zhengzhi改革。人們對於未來中國經濟走勢的不確定性,自然給出了用實際行動說話的選擇。畢竟未來要是真的走壞,權貴與精英們還可以一走了之,留下這滿目瘡痍的國家,而我們卻只能選擇默默承受。


國人喜歡儲蓄,可能是個偽命題。

首先,用儲蓄率(總儲蓄/gap)這個指標在國際上橫向比較,會發現中國儲蓄率確實過高。但這是否能得到我國國民喜歡儲蓄這一結論呢?

我們進一步將總儲蓄的三大構成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居民儲蓄分開開,會發現佔大頭的其實是政府和企業,居民儲蓄並不高。

先佔坑,有時間補充數據。


取決於經濟,更準確地說是民眾對未來經濟走勢的信心。

看當下的中國就知道了,素來被認為是熱衷於儲蓄的中國人在一波波經濟浪潮中,也奮不顧身地把家當投了進去,雖說大多打了水漂。

只要有足夠賺大錢的希望,文化大多會被拋諸腦後。

而日本的經濟雖說依舊穩定運行,但已是一潭死水,前景暗淡無光,民眾自然傾向於儲蓄。

至於美利堅自然不必多說。

順帶一提,福利保障對經濟發展是有一定程度抑制的。這兩者常常並行是因為經濟發展轉化成了更完善的福利制度,而非福利保障能夠促進經濟發展。


難道不是因為我們的社保體系不健全嗎。沒錢寸步難行嗎。


其實房貸算不算借債呢?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很難接受租房一輩子吧,有多少人不是動輒壓下自己未來30年借錢呢?


個人自由,

ps:安全感影響比較大,


由養老保險和子(女)的彩禮(嫁妝)決定。


(大部分)取決於文化。曾經做過調查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普遍高儲蓄率。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2014報告,全球儲蓄率排名第二至第十位的國家依次為:

科威特(55%)、

中國(51%)、

沙烏地阿拉伯(48%)、

赤道幾內亞(46%)、

阿爾及利亞(45%)、

新加坡(45%)、

加彭(42%)、

阿聯酋(40%)、

巴林(39%)。

除了中東富豪,就是儒家文化圈不過亂入兩個非洲國家。


從經濟學角度講,某些國家居民的消費佔收入比重高是因為政府的政策擴張了個人跟銀行的信用。


經濟決定 文化影響


信用?

一個是沒錢時候找錢的手段

一個是有錢時候投錢的手段

這也能比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試問誰不喜歡花錢,儲蓄只是在未來不確定的天災人禍到來時,不至於過的太凄慘。


是窮怕了吧,


通脹高了就不願意儲蓄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