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是否等同於「奴隸紅利」?

人口多,資本家就有更多的人可用

勞動力市場就是供大於求

資本家就可以坐地削價

這些年,底層勞工薪資上漲很快

就是因為奴隸紅利終結

勞工有了議價權


人口紅利是一個誤導性很強的詞。與其說是人口紅利,不如說是人口負債、人口貸款或人口融資。可以類比為借了銀行的錢去投資,未來是要還的。還的方式是人口老齡化。

中國的情況是馬上就要進入償債期--老齡化社會,但是並未做好償債的準備。或者說這筆貸款收益連本帶息都花掉了,沒有積累下來用以還債的錢。另外中國的這筆人口融資期限相對於其他國家來得要短。


我發現這個問題下面,很多人竟然以為人口紅利指的是這樣:

我看到有人說「只要人口一直快速增長,人口紅利就永遠用不完」,還有人說「人口紅利不就是人多嗎」。

這種理解簡直錯得離譜。

真正的人口紅利,指的是這樣:

所謂人口紅利,就是勞動力比例變高、撫養比變低。生育率下降,而老齡化尚未到來。中青年人上無老、下無小

所以如高票答案所說,管人口紅利叫「人口借貸」是比較貼切的。因為以後要用老齡化社會來償還借貸。

中國的撫養比在2011-2012年這個時間上達到歷史最低值,也就是人口紅利最大值。預計到2025-2030年,中國的撫養比上升到50%以上,人口紅利時期結束。


目前看下來的答案,只有 @吳靜海 提到了人口紅利的定義。

所以別以為社會科學沒有民科,我看這個問題下面民科很多嘛!

去年的回答:

有哪些容易被「誤會」的經濟學名詞? - Richard Xu 的回答

無意間發現一個,來答一下。

這個詞是「人口紅利」,而且非常切題的一點是,這個詞並不算是用錯,而是真的很容易「誤會」。

人口紅利的定義是什麼呢?室友剛給我總結了一下(原諒我發展經濟學沒學好):

人均資本增長=勞動力平均資本增長*勞動力占人口比例(ΔK/P=ΔK/L*L/P)

由於勞動力平均資本增長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跟生產函數等有關),而勞動力占人口比例卻是可變的,因此如果能夠提高後者,則也能提高人均資本增長。

在中國,是如何提高勞動力占人口比例的呢?是在建國以後,計劃生育開始之前,大量出生的人口。因此,在中國,「人口紅利」是和「高出生率」聯繫在一起的,隨著計劃生育年代的嬰兒逐漸成為勞動力,而計劃生育年代之前的勞動力逐漸進入退休年齡,「人口紅利」消失就和「低出生率」聯繫在一起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詞並沒有用錯。

但為什麼我要說這個詞很容易被「誤會」呢?不妨來看一下這個詞的英文,叫作Demographic Dividend。

我之前公共財政學課研究了人口和消費的關係,查論文的時候,許多論文都提出,高生育率會阻礙經濟增長,主要原因是,高生育率意味著女性要生育、撫養而無法成為勞動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點門道了?對,在西方國家,Demographic Dividend指的是,隨著新生兒死亡率的降低,婦女可以降低生育率,進而成為勞動力,因此提高了勞動力占人口比例。

因此,「人口紅利」和「高出生率」之間的這種關係是中國(以及一些經歷了嬰兒潮的國家)所特有的。


我實在佩服有些人不學無術,信口開河的勇氣。我寫這個答案的時候一水兒的:是的:人口紅利就是奴隸紅利。我想說:請不要用憤怒來代替思考。

先說結論,人口紅利絕對不是奴隸紅利。

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是現代經濟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如果是泛指人口帶來的利益,那你所謂的奴隸紅利當然也可以稱為人口紅利。奴隸越多,紅利越多,這是對的,但是奴隸紅利不是一個專有名詞,因為奴隸社會的時候沒有什麼成系統的經濟學。但是,即使是奴隸紅利是人口紅利,人口紅利也不是奴隸紅利。白馬是馬,馬卻不一定是白馬。

所謂「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

  為了便於分析,人們使用總撫養比小於50%(14歲及以下少兒人口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之和除以15歲~64歲勞動年齡人口)為人口紅利時期,進入人口紅利時期為人口機會窗口打開,退出人口紅利時期為人口機會窗口關閉。而人口總撫養比超過60%時為「人口負債」時期。

請注意,這個名詞理論,談論主體是國家。其實質是一個「時期」,而不是「黃金」本身。

等下來展開討論一下,在現代社會中,為何人口紅利不能等同於奴隸紅利。

我們來看一下奴隸莊園和近代工廠的兩幅圖景。在美洲奴隸莊園里,奴隸主在樹下喝水,奴隸們在夏日烈炎下饑渴的辛苦勞作。哪個奴隸敢偷奸耍滑,監工的鞭子就上身了。

而一個經典的近代車間里,請注意,是近代,繅絲車間里霧氣昭昭,溫度好比浴室,女工們雙手如蝶,上下翻飛。滿頭大汗卻沒有時間擦,那摩溫(工長)們也不敢懈怠,頂著高溫在線上巡迴。老闆則在辦公室里看報表,條件好的還有個電風扇吹吹。

你看,兩個勞動場面,是不是非常相似,從剝削的角度來說,人和人之間的剝削壓迫的生產關係並沒有改變。但是社會變了,時代變了,光看表面,是看不到問題的實質的。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人和人的身份有了徹底的改變,我們的社會終於從身份社會進化到了契約社會。

假如撕去表面的這一層的勞動場面,去叩問勞動和生產中的人的地位怎麼決定的。你會發現,近現代社會和奴隸社會是完全不同的,是什麼決定了誰是東家,誰是勞動者?

在奴隸社會裡,決定了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和剝削者位置的,奴隸主本人所擁有的武力。而在近現代社會裡,你要成為一個剝削者。。。額,僱傭多少個人能被稱為剝削者呢?按照我們國家六七十年代那種家庭成分的劃分標準,好像是家裡雇八個人吧。。。那就容易得多,就是你的資產水平可以維繫八個人持續的工資。

你看,前者一旦身份確定,階級已分,然後才有勞動關係。這種勞動關係是固化的。而後者,在近現代社會裡,再來看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的英國倫敦,如果一個鄉下小財主的三兒子,帶著家裡分給他的幾個英鎊被家裡踢了出來,來到大城市,他除了受過基本的文化教育,身無長物,他是不是註定在工人和貧民這個階級里固化了嗎?並不是。如果他安安穩穩的打上個幾年的工,最後攢上幾十個英鎊,再能貸點兒款,他可以弄個小店,小買賣,且不說他是否能成功,假設他們這樣的人中,有那麼一些最後成為一個小店主,小作坊主,小工廠主,然後僱傭超過8個人,這是那個時代和我們這個時代再自然不過的了。作為一個自由人,他其實是可以選擇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一個商品出售,也可以作為一個買家去購買別人出售的勞動力。說到底,假如你承認勞動力的勞動也是一種商品,這本身就承認了,工人不能等同於奴隸。因為奴隸的勞動是強制的,是不可以切換生產關係中的身份的,不是作為交換的商品出現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來看,對勞動者和資本家的立場是固化的,資本家就是資本家,勞動者就是勞動者,勞動者在勞力市場上競價的主要對手當然就是資本家!但是在契約社會裡,這種看法非常搞笑,你的經濟學概念還停留在奴隸社會,因為你認為你打工掙了二十萬,你依然沒有資格成為一個僱傭八個人的僱主。在那種社會裡:一日為君,終生為主。

在一個自由市場里,勞動者的勞動力競價對手,其主要對手是:其他勞動者。

最要命的是:隨著自由市場的全球化,本地勞動者的薪資水平,其競價對手來自全球。

補充: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前面所有的回答一致都是:是的,人口紅利就是奴隸紅利。所以我開頭一句話比較沖。對不起,我錯了。但是我不打算收回。

既然有人提到了競價自由,那就說明市場經濟下,自由人有不競價的自由.

對吧,他有競價的自由,就說明他可以選擇不競價,如果有法律和制度非要逼著他競價,那就談不上自由了。他只能被迫接受某個競價以後的價格。事實上,現實中有人選擇:失業,或者隱形失業。三個例子。

第一個:非洲。某些黑人兄弟在華人開的廠了,規規矩矩幹了幾個月,忽然一天不來上班了,不辭而別。因為他發現他天天在工作,導致手裡的錢越來越多,沒時間消費啊。他來工作就是為了有錢消費,結果搞到後來沒事情花錢了,這不是搞笑么,他也不辭職,直接走了,花完錢,過了幾個月,重新出現在廠區。我們的中國老闆哭笑不得。

第二個:李安和三毛,他們都是台灣人,年輕的時候都是處在台灣經濟迅速騰飛的時代,他們並沒有選擇把他們自己的勞力當成普通勞動力,一個要做導演,一個要做作家,做不成(沒素材)?一個在家閑著,一個去了撒哈拉晃悠,找靈感。台灣工廠難道不缺人?不缺白領么?假如你還承認一個自由人有競價的自由,他就有不競價的自由!奴隸有么?

第三個:希臘和北歐高福利社會。鑽福利空子,多生孩子多種樹(劃掉),寧願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拿社保,也不去工作。很多時候,你不能否認自我失業也可能是理性的選擇。

以上三個例子,他們獲得的不競價的自由時段,由短到長。支撐他們的根本因素是什麼?世界範圍的糧食增產。只要餓不死的時候,誰也無法真正強迫誰幹什麼。 而奴隸。。。

以上。


ITS A BIG MISTAKE.人口紅利是一個發展經濟學的概念,指一個國家的適齡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較大、社會撫養比相對較低而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局面。題主將其類比為奴隸,在我看來至少犯了三個理解上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將人口紅利視作一種壓榨手段而非歷史發展的常態。在工業化的早期,由於物質財富的增長和醫療技術的進步,死亡率將降低,人口擴張增長;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成本的增加,生育率將降低,人口增長率將逐漸降低,人口增長模式趨於靜止和收縮。在兩者之交的階段,適齡勞動力佔總人口比較大,充足的勞動力供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這是國家工業化乃至現代化的必然經過的階段。

第二個錯誤是將人口紅利僅僅視作低端勞動力的紅利。如果只看中國的發展歷程會有一種錯覺,即人口紅利導致中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達。然而,對勞動力市場後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達,更多原因是出於,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一些邊際產出極低的農業部門的大量過剩勞動力湧入了勞動力市場。而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工資水平與產業發展的轉折點(劉易斯拐點),並不完全是人口紅利的轉折點,而是工業部門吸收農業部門剩餘勞動力的轉折點。兩者是相關關係而非相等關係。因此,如果一國產業結構合理,人口紅利並不一定與低端勞動力產業共生。

第三個錯誤是忽視了人口紅利下勞動力的流動性。很多國家與地區有著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包括所有發達國家和少數重視教育的國家如我國),這就意味著技術門檻的降低。而各種職業資格證的規範化與新勞動法的出台,都提高了勞方的議價能力,大大增大了勞動力在不同市場部門的流動性,使得勞動力可以在市場上得以合理配置。近幾年,勞動力總量並未減少,而待遇卻有了明顯的提高,就是新法律下的成果。

我從沒聽說過奴隸經濟這個詞,只能推測題主想用來隱喻以限制自由強迫勞動等手段壓榨勞動者尤其是低端勞動者的病態經濟。這顯然與作為我國人口結構必經階段的並非主要利用低端勞動力的高流動性的「人口紅利」完全不符。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早已過了奴隸時代了。


人口紅利並不是一個嚴謹的科學辭彙,也並無嚴謹的經濟學定義,一般認為的人口紅利,指的是: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死亡率大幅下降,而生育率的下降滯後於死亡率的下降,導致整個人口平均年齡很低,年輕人多,老年人少。

你想像一個家庭,你爺爺奶奶(第1代)生了5個孩子,原本他們的父母(第0代)也都是生5個孩子,但是只能活3個,每個年輕人養0.66個老人,撫養1.5個孩子,很普通,社會上的人口保持穩定增長;

而他們這一輩(第1代)人生5個活5個,人口大突然大增,每個年輕人養0.66個老人,撫養2.5個孩子,很辛苦,社會上人口爆炸;

在這5個孩子(第2代)成年後,他們卻不再生5個孩子了,每人只生1個孩子,每個年輕人只要養0.4個老人,撫養0.5個孩子,多出了很多精力從事生產和消費,經濟蓬勃發展,這就是一般所說的「人口紅利」;

但是這批人老了以後,每人只有1個孩子,這個孩子(第3代)每人需要養2個老人和至少0.5個孩子,如果生二胎生活水平直接打回第1代,所以都不願意生孩子,精力大量花在養老人和孩子上,人口危機,經濟崩盤,這就是後續的「人口負債」。

這和奴隸完全是不相關的兩件事,沒有人口紅利,你以為你就不是奴隸了?


很明顯,人口紅利不是奴隸紅利,不信你看看隔壁印度,不僅人口多,年輕人口比例高,老齡化比中國低,出生率高,而且就連當奴隸這件事也比中國人心甘情願的多。

然而呢?

人口紅利其實就是對於整個人口基數來言,所有人口都本身是財富、資源的負擔,所有人都消耗供給,但是其中部分比例的人口更能創造出大量供給,這個比例越高或者創造財富的效率越高,則人口紅利越高。

顯然,年老退休的人不在這部分「創造者」之列。

但是不是簡單理解年輕可勞動人口多就是人口紅利高呢?

也不是,如果一個人可以自己搞出機器人每天生產10個人的生產量,而隔壁低技能水平的工人而且還懶惰,10個人只能生產出5個人的生產量,你說哪個才是人口紅利呢?

所以這一點上,印度完敗。

而且世界發展到現在,已經完全證明,奴隸制是一種極端落後的生產制度。而資本主義也遠不是工業革命時期靠剝削工人和市場傾銷保有優勢的階段了。

現在以人為本、發揮人口的價值才是重中之重。

人口紅利正是人們開始漸漸認識到人口的作用時提出的,只是那個時候人們對於這一概念的理解還很淺顯,最開始只是意識到年輕人口的比例很重要,因為那時年輕可勞動人口就是生產力的代表。

而現在呢?

所以說真正聰明的國家都在盡量保證人口生育的同時,還在想方設法提高人口素質。

這個素質是多方面的。

很明顯一個享受高級薪貼,人身自由,權利受到保障的高知識水平、高職業技能的可工作的公民的ROI遠遠高過一個奴隸。

偏偏有的國家犯傻,瘋狂限制人口數量,要麼各種酷刑處決,要麼餓死。

別誤會,我說的是北朝鮮。

而有的國家犯傻,瘋狂限制人口素質,總是把一些人當做奴隸。

別誤會,我說的是印度。

只希望不要有的國家兩者兼備,那才是真的XX夢。


並非如此

1 奴隸吃飽就行了,跑不掉。勞動力是要車子房子,以及成為老闆的機會的。而且,勞動力是會移民的

2 資本家,割韭菜的,自己也要活的。他們自己活好了,才能養活勞動力,才能給勞動力加工資。

3 勞動力水平提升了,創造的價值高了,才能長出更多的韭菜。

沒有2和3,尤其是3,就沒有人口紅利。人口不是紅利,受過教育的人口才是


人口紅利有3層含義

第一層是,生育率急劇下降期間,

會產生老人、孩子數量都少、勞動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情況

第二層是,在這個階段,國家要創造穩定的環境、有遠見的產業政策來引導經濟發展,打下未來產業升級的基礎

第三層是,在國家創造的這個條件下,人民也勤奮、刻苦、努力,這樣資本和人力才能雙贏

實際上二戰後,真正創造了人口紅利的也就歐洲、北美和東亞而已

越晚工業化的國家,要把一二三全部達到就越難,尤其是第三點

因為你起飛的時候,先進國家已經有強大的技術能力,準備淘汰你的勞動力

中國之所以能趕上工業化的末班車,

因為中國的政府、中國的人民,把資本拖到了自己的地盤,打了一場漂亮的配合

政府通過穩定的環境、遠見的規劃來吸引資本

人民通過勤奮刻苦,來替資本節省成本,來替自己積累自己的資本

資本在中國有利可圖,所以不論外資還是內資,都不斷的在中國加大投入

中國也就上了工業化的快車道

中國人等於是用自己的勤奮,讓資本延緩了機器人投用的步伐

排在中國後面的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和人民素質都不如中國

碰上天天要漲工資、還不幹活的工人,最終結果就是資本加大對機器人的投入研發

越南要想複製中國都很難;菲律賓、印尼、印度、孟加拉、拉美 就更難

至於黑非洲,馬督工的文章講得很明確了,他們將被淘汰

很感謝父母這一代中國人的「人口紅利」,他們將中國帶入了新的時代


廣義上來說,是的。

在沒有高級文明的動物世界,動物們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形體差異。

食物鏈底端的物種基數要遠大於頂端的物種基數,底端物種基數越大,頂端物種就過的越滋潤。

在有高級文明的人類世界,大家雖然形體類似,精神差異卻如同動物世界裡物種之間的形體差異一般。與形體不同的是,精神世界的屬性定位具有可塑性,以及相對性。

羚羊、麋鹿、兔子人,就是老虎、獅子人的盤中餐。世界的本質就是這麼殘酷,只是表現形式比起以前真正的奴隸制赤裸裸的剝削,已經進步了很多。

要求絕對平等,是不可能的事情。讓底層人民能夠有尊嚴、體面的活著,這或許是社會發展最好的結果吧。


奴隸紅利是什麼意思?

人口紅利實際上是勞動力紅利。

按照邁克爾·波特的理論,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會經歷四個階段:要素驅動(factor-driven)、投資驅動(investment-driven)、創新驅動(innovation-driven)和財富驅動(wealth-driven)。人口紅利屬於要素驅動,改開初期,中國憑藉低廉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紅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高投資回報下的經濟增速,一個是低成本競爭下的比較優勢。前者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財富總量增加,後者帶來了全球貿易中的地位提高。

能夠稱之為人口紅利,重要的不是人口數量,重要的是勞動力報價。而低廉的勞動力報價,又取決於勞動力水平,勞動力規模和勞動力轉移路徑等。勞動力報價,是一個結果。當勞動力水平提高,勞動力規模減少,勞動力大量聚集在城市等高成本地區後,勞動力報價就會自然上漲,在要素驅動階段向投資驅動階段轉型的過程當中,漸漸地每一個單位貨幣的投資收益,因為勞動力報價的上漲而降低,同步也會發生大量海外訂單的轉移,這個過程可以稱之為人口紅利喪失。

人口紅利的喪失,並非一定是消極的。經濟體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人口紅利的喪失,因為無論勞動力規模或者結構靜止或變化,勞動力水平必然得到相應的提高,同時城市化的進程也會帶來勞動力社會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勞動力報價也就不可能繼續維持在一個低廉的水平。發生這種轉變是要素驅動經濟和投資驅動經濟所必然面臨的,對整個經濟體而言,並不能直接結論出未來下行的預期,關鍵是能不能進入創新驅動階段,這部分不是本題的範疇,就不展開。

所以,人口紅利是一個經濟體發展要素驅動階段中的一個比較優勢,改革開放對經濟的積極影響實際上來自於對勞動關係的開放,在初期,勞動力報價遠遠低於勞動力價值的時候,僱傭關係的合法化,勞動力從集體性質中剝離出來,從而造就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凈值,國家從中獲得了稅收,企業主則分配到大量的財富,當然,勞動者也取得了高於原勞動力屬性下的收益,基於此而發生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勞動力轉移。

什麼是奴隸紅利?從字面上理解,是通過一種主奴關係來實現的社會財富增值?如果是這樣定義,那麼人口紅利肯定不是奴隸紅利,人口紅利實現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對勞動力的解放,因為只有勞動力的解放才能產生靈活的僱傭關係,才能發生勞動力轉移,才有可能積累並提高勞動力水平,這顯然和奴隸勞動力完全兩回事。不能因為被創造的社會財富,最後集中在了企業主或者資本家手裡,就認為這其中存在奴役,這屬於分配的問題,而之所以這樣分配,要麼是資本的力量,要麼是法律的力量,而政治又從宏觀上來調整這兩種力量。


我生養孩子是要讓她幸福,而不是拿她入股來吃紅利。所以人口紅利這種提法,我個人是極為厭惡的。但是把人不當人而當作生產紅利的工具,其實不是奴隸紅利 ,奴隸時代奴隸本身就是資產,是利潤。所謂人口紅利 ,指的是你生養後代可以通過干苦力的方式,為資本家創造紅利。所以,我國很明顯已進入資本主義初級階段 ,吾人甚感欣慰,從茲以後,大家可以不用去死,單靠出賣血汗就可以報效國家焉。


沒錯。

一直以為知乎水平很高,看到今天這個問題。不過如此。

題主所說的「奴隸」明顯是打比方的說法,各位高智商的知乎網友竟然還裝糊塗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奴隸」二字對不對上,實在是令人大失所望。

奴隸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人的區別是什麼?後者是前者的升級版,本質都是剝削,剝削的程度不同,掩人耳目,方便更地長期剝削而已。一天12小時高強度勞動,一個月給僅能維持其基本生存所需的薪資,這樣的工人和奴隸又有何區別?各位經濟學大咖難道不懂?

當然,區別還是有的,就是工人有一定消費能力,奴隸沒有,這也是「人口紅利」中「紅利」的來源之一,更大的消費市場。

另一個來源便是如題主所說,人口越多,競爭也就越激烈,資本家給的工資也就越少(原諒我,不喜歡用勞動力商品化的表述),人力成本就越低。雖然工人剝削程度嚴重,消費能力不高,但得益於巨大的消費市場,資本家依然可以賺得瓢滿缽滿,大不了還有海外市場。

為什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水平飛速發展,而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因為血汗工廠,這種模式就得益於「人口紅利」,通過剝削剩餘價值創造資本的積累,財富集中於少部分資本家手中,廣大勞動者最多只有喝湯的份。

人口紅利是誰的紅利?不是勞動人民的紅利,不是國家的紅利,而是資本家的紅利。支持「人口紅利」論的,多半不只是在跟風,屁股決定腦袋罷了。

///手動分隔線///

沒想到這樣的一段略帶發牢騷的文字引來這麼多贊,實在是令在下受寵若驚。

聲明一句,本人非經濟科班畢業,可能在專業人士看來水平不高,確實也是這樣,我沒有能力使用專業術語,立論基礎偏馬克思那套「非主流」的經濟學理論,看問題的視角可能也比較平民化,無論觀點科學與否,平民化的視角總歸是有意義的。

各位知友無論贊同與否,權當是拋磚引玉,若有專業人士拍磚開貼批判或者補充完善我的說法,那就再好不過了。

說明一下,本人工科待畢業生一枚,估計以後工作了在資本家眼裡是工人,在勞動者眼裡是資本家的幕僚走狗,屁股實在不知道往哪坐,只不過呢,從小居住在廣東東莞這一血汗工廠重鎮,又有幸體驗過一個月的血汗工人生涯,加之一一點點可憐的同胞情懷,屁股可能有一點歪。


1~建議先去落實人口紅利在人均gdp增長中的貢獻率,及工作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主要是學校教育增加)對人均gdp增長的負面影響分別有多少。不要過高估計人口紅利的貢獻。

2~建議去搞明白何為「成本真實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該現象有幾個不同階段。

3~為何我個人不太支持現行的勞動合同法,主要是因為它使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和靈活性大大受限,另外,行業集體談判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案例可參考拉美。

4~每次看到知乎的經濟方面答案都充滿了槽點??


對。,。你說的對。。你思考的好。。


人口紅利不僅是勞動力價格、勞動力數量,還有勞動力素質、勞動力集聚程度等。非洲人也多啊,從沒聽說是紅利。經濟社會學上有個概念,叫社會資本,比較適合解釋這個問題。


所謂的人口紅利是在特定的環境里考慮問題的專有名詞,奴隸是勞動力資源,本身二者有重疊的地方,宏觀的角度出發,人口紅利是站在發展的角度,考慮做大蛋糕的原因而得出的結論,而奴隸遭到剝削,所以做大的蛋糕是被剝削者貢獻的,這種思維是分配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得出的結論,兩者有一定共同的部分,那就是勞動力,而分屬於不同的概念集合。

很多人在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方面,還需要更努力才行。


目前來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就是大學自擴招以來大量的本科生和專科生,以及基礎教育普及以來基本知識的普及,供應了龐大的勞動力市場,使我們有足夠的勞動力去發展產業,有足夠的人才進行管理、規劃。如果沒有這些,你就是有一百億人,照樣不如隔壁日本。

但現在一些上了大學以後所謂覺得大學生太多了感覺掉價的人,希望能收緊並抬高高等教育門檻的人,完全就是為了挖掉中國人口紅利的根的想法。當然,隨著人口增長放緩和產業升級,人口紅利自然沒有以前那麼大,但是至少我們還有每年九百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做人才後盾。如果連這都沒了,產業也沒了,以為你作為社會少部分的人----大學生的高工資能保持幾年?


人口紅利的最大意義,不是有了更多的工人,而是有了更多的消費者和創造者。

即使是以資本主義狀態下人被物化機械化的角度來看,也應該明白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是人本主義,人是最強大的資本,是最寶貴的資源,是最厚重的資產。只有人才能發現價值,整合資源,創造財富,只有人才能掌握資本,運用資本,支配資本。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角度看,青年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時代潮流的先鋒,是開拓創新的源泉。在基本物質需求得到保障的基礎上,青年人口基數決定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從我個人角度看,中國以前採取計劃生育政策是為了安撫世界人民的一種舉措,也給近三十年管控為主的政府政策造成巨大負面影響。而放開生育管制則意味著中國人的創造力,影響力也將逐步放開,正所謂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中國人必將更全世界帶來更多驚喜與震撼。


@Richard Xu 說的很正確,指出了人口紅利的概念以及其具體含義,我從歷史脈絡簡單梳理下相關的問題吧

1————什麼是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是著名的哈佛人口學家大衛布魯姆的理論,他在當初研究東亞經濟崛起問題和傑佛里威廉森一起發現了早期人口理論的缺陷之處——馬爾薩斯主義理論的傳統觀點。

在1965-1990年東亞經濟迅速發展,經濟增長率高達6%以上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當時很多經濟學家的反應近乎機械,無法總結出太多有用的結論,而布魯姆卻發現了東亞的成功奧秘。

雖然20世紀下半夜,東亞嬰兒死亡率從191人每千人降低到34人每千人,出生率從每個女性6人降低到2人。但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下降有一個間隔——死亡率先是下降,出生率此時依舊很高

http://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monograph_reports/2007/MR1274.pdf

看到問題的關鍵了嗎?這一段時間工作人口和撫養人口相比增長速度要多得多——大約增長速度高4倍。撫養人口的社會成本這一時期是很低的,所以儲蓄率就很高,而消費則偏低。而儲蓄率則非常有利於進行投資。所以他們認為有1/3的增長要歸功於「人口紅利」。

所以人口紅利的關鍵其實是勞動力贍養比——一個國家勞動力和16歲以下的青年人、56歲以上老人的比例。在一個人的低於16歲,大於56歲的時期,消費能力是大於生產力的;而在16-56歲這個時期生產能力是大於消費能力的。

2———— 人口紅利在不同國家的表現

而人均生育率降低則有利於女性進行勞動活動,所以東亞和南亞(這裡指的是孟加拉國)的人口紅利應該是有獨特性的。而在西方國家,像愛爾蘭。一開始醫療比較發達,嬰兒死亡率低,但由於天主教主義傳統對於墮胎、避孕有極大限制導致其嬰兒出生率一直無法下降。

到了1979年,避孕合法化後,高生育率下降,布魯姆說:"1970年,平均每個愛爾蘭婦女生育3.9個孩子,到了20世紀90年代,則下降到不到2個了"。所以撫養人的減少,有利於愛爾蘭婦女從事勞動活動。

所以到了90年代以後,愛爾蘭的人口紅利也就成了其發展的有力工具。在90年代以前,愛爾蘭擁有工作的人口只有30-35%左右,在此之後,就業率迅速增長到50%,勞動力迅速翻了一倍達到了210萬。

所以愛爾蘭一直是歐洲這幾十年來極具活力的國家,與其天主教主義政策所導致的獨特人口結構有很大關係。

3———— 結語

這也可以解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為什麼沒有人口紅利,很大程度由於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像東亞國家在衛生的巨大成就、歐陸國家和英國在早期的成就都帶來了人口紅利。

這也有利於解釋為什麼印度為什麼沒有人口紅利,因為印度的情形和愛爾蘭非常相似。截止2013年,印度只有4.9億勞動力,人口卻高達12.6億(2016年則是13.4億,情況更惡化了),整個國家擁有工作的人口不到總人口的35%。考慮到人口峰值因素,印度在未來幾十年可能要成為一個超級勞動力供應機,至少要在現有基礎上翻一倍。印度能否吸取愛爾蘭和中國的經驗就看其政府的決策了。


養雞場的小雞仔每天努力地吃飼料,它們以為吃下去的飼料,長在身上的肉是屬於自己的,然後屠夫就笑了。

勞工階層每天努力地工作掙錢,他們以為工作掙來的鈔票是屬於自己的,然後印鈔廠及其後台老板就笑了。

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只要你沒有權柄控制印鈔廠,也沒有能力隨時資產轉移逃避通貨膨脹,不論你身處哪個國家,你在權貴眼中都是與「雞仔」無異的「奴隸」。


前面所有答案都是答非所問

其實LZ的理解是基本正確的,所謂人口紅利根本就是個騙局,是發達國家編造出來欺騙發展中國家的。

人口多了,競爭激烈,血汗工廠低成本開工,會帶來一定的GDP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是飲鴆止渴的破壞性增長,血汗工人雖然不是奴隸,但是也差不多了。

奴隸沒有購買力,這是當然的,所以說世界上雖然有很多人口大國,但是沒有一個國家是真正依靠所謂的人口紅利變成發達國家的。資本家們最大限度的壓榨工人,產品也不一定是只賣一個國家,反正總有人消費的。等一個國家被壓榨得情況惡化了,資本家換個國家繼續壓榨就行了,至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怎麼活,關我鳥事。


明知這是一個惡意題目,卻不敢修改。怕被投訴惡意修改禁言。也怕讓下面好答案答不對題。

知乎什麼時候能尊重答題者多過寵愛者呢?

就不能給題目打負分嗎?

就不能

這個題目其實就是惡意的名詞替換。勞動力替換城奴隸。博眼球的噁心之舉。

我的回答是,人口紅利不是奴隸紅利。因為沒有出題者臆想的那種奴隸。

那些自以為自己是奴隸,看不慣正常人,幻想別人都是奴隸的,才是這地球上少有的純奴隸。從世界觀人生觀到信仰都是奴隸。可惜,這些精神奴隸不是紅利。→_→

提供紅利的勞動者不是奴隸,那些奴隸不是紅利。


excetly,也可以叫做炮灰紅利


全程吐槽:

各位經濟學大師說:工人就是奴隸,人口紅利就是資本家的紅利。

所以人口紅利沒了,工資就上去了,工人就翻身把歌唱了是不是?

不知道為啥,在各位的理論模型里看不到「分工」兩個字,看不到「失業率」這三個字。

掄大鎚的奴隸,會因為人口紅利消失就不當奴隸了嗎?就你會掄大鎚?隔壁吃不飽飯的哥們還等著掄呢!掄錘的看到人少了,就想拿鐵匠的工資。但你有鐵匠的手藝嗎?

人口紅利消失、產業結構升級,這是在發展。

人口紅利消失,產業結構無法升級,這是藥丸。


中國市場就是人口市場啊,總要有一(大)群人處於收入剛夠活,上不去下不來的狀態,好吧就是所謂的奴隸。當這部分人的收入完全用於消費時,經濟系統中閉環的供應鏈才能維持正常運轉。其中,最重要的估計就是房地產市場。

一旦人口下降,住房需求降低,為維持該系統正常運轉,會降低購房條件,由此產生大批次級貸,次級貸積累到最後,BOOM!Game Over……


工業時代的基本生產要素:廠房,機器,技術,原材料,資金,勞動力。

如果你是企業家,要到東莞建傢具廠,需要做些什麼?

註冊公司,找地興建廠房,買木材加工機器,從東北購買木材,還要招聘工人;

這些事情辦下來後,可以開始生產傢具;

生產之後,還要尋找銷路;

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基本生產要素有:政府公共服務,土地,廠房,機器,技術,原材料,資金,勞動力。

企業家做的,是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生產出人們需要的產品。

現在的跨國企業、全球貿易,就是尋找最低價格的要素提供地。哪裡的資金成本低,就用哪裡的資金;哪裡原材料成本低,就用哪裡的原材料;哪裡的勞動力成本低,就用哪裡的勞動力。

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成本低,就用它的鐵礦石;沙特的石油成本低,就用它的石油;越南、印尼的勞動力成本低,就用它的勞動力;大陸的技術人員成本低,就用它的人研發技術。

有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低,為什麼不用?勞動力是生產要素,勞動力眾多就有優勢。怕的是一個國家什麼都沒有,石油、礦石、人口什麼都沒有,這才心酸。


人口紅利,和 人口紅利消失,及面對人口紅利消失個人如何選擇:

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幾個現象:

1、有些超市已經有了電腦自動結賬收銀,對應的是以前的收銀員失業了。這背後意味著什麼呢?

2、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雨果獎作品《北京摺疊》里的階層劃分,感嘆無法進入上一階層。卻沒有認真思考過: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該如何突破你所處的階層?

3、現在我們常常聽說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了,有多少人認真想過人口紅利消失後的機會在哪裡嗎?甚至,很多人連什麼是人口紅利都不知道。

我將通過思考、書籍閱讀,以及過往經歷將這些現象背後的底層邏輯分享給你。如果你有足夠耐心看到最後的話,你將明白在這樣一個時代級的機會面前,該如何突破階層劃分。

為何強調耐心呢?

因為,在這個信息繁多,充滿焦慮的年代,有耐心的人更能突破自救。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是經濟學家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概念,它的含義非常直接: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其實,每一個國家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首先由於醫療、衛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開始下降;在一段時間之後,隨著整體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開始下降。於是會出現像下圖的兩個階段:人口紅利階段,人口紅利消失階段。

我們來看看這兩個階段,能分別帶給我們什麼機會?

1 人口紅利階段

在這一階段,出生率下降速度 &< 人口老齡化速度。

在人口紅利期間,勞動力供給充足,同時,老齡化人口較少,使社會負擔相對較輕。

拿中國2000年人口的產出和消費舉例來看下人口紅利的現象:

(數據來源《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橫軸是年齡,縱軸是2000年中國人口的產出和消費)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

1)在0-22歲以及60歲之後,人口的消費大於產出

2)而在22歲至60歲的區間內,人口的產出大於消費。當這一部分人口的比例較大時,就是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會有以下效應:

  • 由於總產出大於消費,投資更多,資本積累更快;

  • 子女數目減少,就業機會增多,尤其是婦女的就業機會增加;

  • 勞動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資本存量更高。

這就是中國在過去30年所經歷的事情:

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2 人口紅利消失階段

當人口紅利窗口關閉時(出生率下降速度 &> 人口老齡化速度 ),人口紅利就會轉變為人口負債,即人口紅利消失。

這個階段,勞動年齡人口佔比開始下降,老齡化人口增多,我們就必須用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來維持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下降,一個國家便開始償還人口負債。

例如,從1990年開始,人口紅利階段為日本每年帶來了1.6%的額外增長,人口紅利消失階段的作用就是為1990年之後的日本帶來每年1.6%以上的衰退。

人口紅利消失,會產生以下效應:

  • 老齡化加劇,絕大多數社會資源要投入到養老中

在人口紅利期間,那些計劃生育的父母,由於生育數量的減少,使得他們撫育孩子的負擔減輕,因而他們從少生孩子中得到了許多「收益」。

但是在人口紅利消失期,當計劃生育的父母進入老年時,將不再能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從子女那裡得到那麼多的經濟支持、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其結果必然是增加對政府與社會的依賴。

  • 人力成本增加

如果你去過韓國,或者日本,就會發現超市,餐廳都是自動化靠機器來實現的,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工成本太高。

那麼,現在我們中國處於人口的那個階段呢?

沒錯,我們正處於人口紅利消失的階段。

其實,中國的「人口紅利」在2012年已經關閉了。

2012年中國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37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下降幅度為0.6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表示,這是多年增長後勞動年齡人口首次下降。

你看到現在超市正在用電腦自動結賬來取代人工,因為中國的人力成本已經是越南的3倍左右。

在人口紅利消失階段,我們面對老齡化,人力成本增加,是不是沒有機會了?

其實不然,人口紅利有它的機會,那麼人口紅利消失對個人也有著新的機會:

1)人力成本增加,對應的是新技術變革的出現

2)人口老齡化,對應著是中國3億中產階級的崛起

其實,明白道理和知道如何做是兩回事,這也是為何那麼多人是知行不一的。

所以,我們先看一個人是如何利用時代級機會突破階層劃分的的,然後在回頭來思考我們該如何去做。

正如喬布斯是手機行業的顛覆者一樣,美國時代周刊的創始人 亨利 是出版行業的顛覆者。

他創辦了以《時代》周刊、《生活》周刊、《財富》為標誌的出版王國,重塑了內容產業的面貌。他成立的時代公司,就是現在全球最大傳媒集團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前生。

你可能會有點很奇怪,在20 世紀 20 年代的美國也有很多人從事出版行業,那為什麼亨利卻成了最有影響力的人呢?

這要從他大學畢業說起... ....

亨利大學畢業以後,雖然有很多想法,但是當時的社會創業氛圍並不濃厚。那時候,「活著就為改變世界」的人,一般都在當傳教士,而不是商人。

當時,他愛上了一個心愛的姑娘,姑娘的父親嫌棄他是個窮小子,死活不答應把女兒許配給他。

(當然,他後來有錢以後,還是娶了那位姑娘。)

畢業後,亨利也找過幾份工作。

但是,雜誌社只想要一個編輯,不想要他這樣有想法的人。再加上他本身有點孤僻,走哪都不受人待見。以至於,他都想過:總的生活下去呀,不如俺去工廠當工人吧。

就在混的最慘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貴人。這個人其實是他的大學同學,叫布里頓.哈登。

布里頓對他說:我想創辦一份雜誌,你做我的合伙人吧。

兩個連學都沒上過幾年的小夥子,一出手就想辦自己的雜誌。要知道,當時辦一份雜誌的啟動資金,就是10萬美元,這的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呢。除了錢不說,人家其他的雜誌社有幾百人的隊伍,大量的編輯人才,而他們就兩人,這也太自不量力了吧。

所以,當時的朋友和親戚看他兩的眼神是這樣的~

不過,這個事對亨利吸引力卻非常大。因為他從小就想做影響他人的事情。而雜誌和影響力正好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

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自己創業。

創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錢,該怎麼辦?

亨利四處給人說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甚至同學的親戚都借遍了,幾百美元幾百美元的湊,湊了快一年的時間,終於湊夠了10萬美元啟動資金。這就算融資成功了。

接下來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他們兩個人怎麼競爭過那些老牌的雜誌呢?

他們沒有選擇做和其他雜誌一樣的事情,而是進行了破壞式創新。

他們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從五個方面對傳統的雜誌進行了創新:

  • 文體的創新

因為沒有錢雇記者給他們收集信息,他們就從其他的雜誌上面扒拉新聞,進行改寫。但是他們的改寫可不是簡單的改動字數。

當時的新聞普遍的一個特點就是枯燥,而且特別長。他們決定要把它改成一種生動簡短的文體,稱為「時代體」。它的特點是每一段新聞的字數嚴格控制在400個字以內,而且必須要用生動幽默誇張的語言。例如說一個人眼睛大,就要說成大如棒球的眼睛。

經過改編後,原本的新聞讓人讀起來不再像是讀新聞,而更像是看故事。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我的文章「猴子聊人物」,就會發現,我也是通過一個人物故事經歷,來幫你快速打通一個陌生的領域知識。)

這麼一來,新聞這種平時讀起來枯燥的東西,一下子就生動起來了。這種全新的文體非常吸引人,甚至一度變成當時最流行的文體。

  • 觀念的創新

他們的新聞總要加上編輯的個人觀點。要知道,當時的新聞報道可都是沒有編輯的個人觀點的,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由於這個改變,亨利直接把新聞產業變成了教育產業,不斷的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別人。

他曾公開說,我這個雜誌就是有強烈的傾向性,新聞雜誌的定位就是要教育茫然無知的讀者。

  • 更新頻率的創新

其他雜誌大多數都是月刊,而時代變成了周刊,一周出一本。可別小瞧這點微小的頻率變化。

這種變革是針對當時人們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所作的調整。非常符合人們的生活節奏。

一個月一次的信息更新,早就不能滿足人們的胃口了。所以,就的用更加簡短,更加標準的格式化的東西給人們信息。

  • 篩選機制的創新

在50年之前,亨利就觀察到幫助用戶省時間是一門大生意。

信息變的越來越多的時候,時代周刊的編輯們就充當了人肉篩選器,把當時最值得看的新聞,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來,幫助用戶節省時間。

  • 對新技術的擁抱

從一開始的銅版紙印刷到後面的圖片雜誌,亨利總是第一時間去擁抱新技術的出現。因為他知道,每一次技術的升級都會帶來一波機會紅利,他對新技術永遠抱著開放的 態度。

亨利對新技術的積極擁抱和應用貫穿了他整個的商業生涯。

有了這5個創新,時代周刊一經推出就賣到脫銷了。他們的事業也有了起步。

不到30歲,亨利的財富就已近讓他覺得賺錢是一件沒意義的事情 了。

在後來,亨利每7年發布一封雜誌:

1923 年,創辦《時代》周刊

1930 年,創辦《財富》雜誌

1936 年,創辦《生活》雜誌

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抓住了一個時代性的大機會。這個機會就是美國中產階級的崛起。

隨著中產階級收入的提高,中產階級這個群體的消費能力被釋放出來,他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都在全面的提升,這個機會是百年難得一遇的。

如果你有認真看我開頭寫的內容,就會發現,中國正處於人口紅利消失的階段,而這個階段正是中國中產階級崛起的紅利期。

沒錯,你現在就是和亨利所處的那個時代一樣,中國正在經歷一個時代級的機會:中國30億中產階級正在崛起。他們的需求在升級,這也意味著各個領域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面對這個時代級的機會,你應該用什麼方式去把握呢?

我們從亨利打破舊雜誌的創新過程中,其實可以看到作為個人,在這個時代級機會面前努力的方向。

你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把握住這個機會。

  • 第一個是「技術」

現在的新技術是什麼呢?

一個是阿里巴巴,一個是微信,一個是大數據。

(關於大數據及其思維,我在以前的文章《大數據時代,個人該如何選擇》中有提到,在「猴子聊人物」里回復「大數據」可以獲取到)

其中,阿里巴巴,微信已成為新的基礎設施,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在這些新的基礎設施上去發展自己。

記得小時候,小鎮上一片荒涼的地方因為修建了一條穿過的鐵路線。後來圍繞這條鐵路線發展出很多小生意。

如果把鐵路線比作基礎設施,那圍繞鐵路發展起來的各式各樣的小生意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設施上的點。

現在的阿里巴巴,微信,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新的基礎設施。

圍繞這些新的基礎設施你該如何去建立自己的「點」生意呢?

如果有機會寫作的話,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上深耕。因為微信為你提供了新的連接機會。

同時,微信正在全方位降低個體成功的成本。這不,最近又推出了微信小程序。

這個新技術意味著什麼機會呢?

過去個人搞公司是很困難的事情,你需要很多人一起協作才能完成:web前端,後端,設計師,iOS 端,Android 端,市場營銷,財務,客服等等。

有了微信小程序技術,如果你有個好想法,直接開干就行了。因為你只要會 javascript就可以搞定一切了,而單幹的合作成為為零。這也就是你是自己的CEO,這比你招一票人每個月花幾萬元才能養活划算的多!

最先運用新技術的人,總會把同行甩開八條街。因為在這個時候,你的同行還在各種偏見中糾結。

而無法擁抱新技術的人,遲早會被淘汰。就像鄭智化在《中產階級》這首歌里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我害怕過了一夜就被世界遺忘。

  • 第二個是「影響力」

稀缺性是商品的核心價值。

互聯網讓交易變得便捷,所以流量不是問題。當錢和支付能力也不是問題的時候,我們思考下:什麼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性呢?

是讓人覺得信任的「人」,是稀缺的,你看看現在自媒體有多繁榮,就會深有感觸了。

傳統的交易入口,靠流量和性價比(如店面和集市),但人格化的交易入口正在崛起。

人格化的本質是要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因為建立了影響力,你才會變的稀缺。

我見過一個90後的小姑娘,憑藉自己在美妝領域三年的堅持,成為一個網上的美妝達人,同時這導致她的淘寶店鋪生意非常火爆。現在已經80萬買了豪車,並在上海買了房子。

所以,想想你現在做的事情,是否可以加強你個人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

未來的社會,只會分為兩個階層:有影響力的和沒有影響力的,而建立在影響力基礎上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將使你有機會突破階層的劃分。

現在,你明白了要使用新技術,走在建立個人影響力這條道路上。

接下來你可能會問?我該從哪個領域著手呢?

亨利創辦《時代》周刊正值美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一如現在的中國。

中國30億中產階級正在崛起,他們擁有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他們的需求也在升級,歸根到底,就是認知的升級。

同時,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加快和不確定性增強,人們普遍都會越來越焦慮。

為了應對這種變化和焦慮,崛起的中產階級會更重視提升自己的能力、存在感和認知。那麼,給人賦能的事情會更有市場和機會。比如,如何教人編程?如何提高演講和說話的感染力?如何健身?等等。

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你就會變的稀缺,有了一定的用戶群,你的商業模式自然而然就會建立。

要記住,你的報酬不是和你的勞動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勞動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 第三個是「耐心」

巴菲特說,從 A 點走到 B 點,你窮,只能走過去,你有錢,就能開車過去,你更有錢,就能乘飛機過去…… 所以,這是一種不平等的博弈,是有捷徑的事情。做這種事情意義不大,在這種事情上,有錢更重要,所以得去賺錢。

那麼,什麼事情值得做呢?

就是那種無論是誰,都只能耗費相同的時間精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對巴菲特來說,去投資標的公司實地考察就是這樣的事情。當然,許多年後,巴菲特再光顧某個公司,所受到的待遇,其實是他之前多年積累的結果。

再好比,跑步這件事情,理論上每天跑5公里,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加上「耐心」這個維度,能每天堅持跑5公里的人其實不多。

我就是從一天1公里跑步都喘氣,到現在堅持了一年,每天跑步5公里,甚至在冬天都沒有停過。

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不管你是誰,反正得花時間去做一件事情,這事兒沒啥捷徑。所以,我們最終拼的不是其他,而是在時間這個維度上誰的耐心更大,誰就不會被落下。

凡是需要耐心去積累有效果的事情,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這樣才能集聚勢能,早晚爆發。

舊機會不再。但是亨利對我們這代處於「中產階級崛起的時代級機會」的啟發卻擺在面前——

1. 技術正在飛速進步。

2. 時間正在極度地碎片化。

3. 中國三億中產階級正在崛起。

面對時代級機會,你要做的就是:

在新的連接技術上,選擇一件有積累效果的事情,去慢慢建立你的影響力,一直耐心的去做,然後等待時間的回報。

作者:猴子 微信公眾號:houzichedan 微信搜索:猴子聊人物


一般來說,你這什麼東西用起來便宜,什麼就可以說是紅利,

一點淺見,


先說答案,是的!但不完全是。

人口紅利不止對資本家很重要,對政府更加重要,特別是低福利政府。剝削人民的不止資本家,最主要是政府。我這麼理解經濟,經濟體中的人通過付出勞力,創造價值,所謂價值可以是產能,可以是各種消費和體驗。一個國家的經濟如何取決於他所運行的模式能否將經濟體系內的每個產能提供者(勞工、人民)所能提供的產能最大化和最優化。隨著科技的進步,部分落後的產能會被逐漸淘汰,生產模式會出現變化。另一方面,經濟體內提供產能的人也需要負責消耗這些產能,種出來的糧食得有人吃,做出來的衣服得有人住,這樣經濟才能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周而復始。當經濟體中創造的財富高度集中在小部分人手裡過長時,就會出現經濟危機。因為每個人能消耗的產能都是有限的,當經濟體中大部分人無法充分消費時,產能就會過剩。

1. 古代中國,各種勞役,兵役都要靠大量人口無償付出勞動力才能得到解決。當人口不夠多時,大量的壯勞力被徵發去服役,國家的生產就上不來了。所以,有足夠多的青壯年人口對古代中國王朝非常重要。

2. 低福利政府不需要就人民的養老問題支出太多費用,因此,人口多多益善。養老成為子孫的負擔而不是政府的負擔。高福利政府也非常需要人口紅利,因為沒有足夠的年輕人創造財富,政府如何收稅去給老人養老。當然,部分國家是靠徵收富人高稅來解決部分問題。但其很可能導致富人通過各種避稅手法瞞天過海,甚至通過移民解決問題,最終得不償失。

3. 資本家和政府喜歡人口紅利,在於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可以給他們提供源源不絕的廉價勞動力,同時提供產能消費,老年人不管吃的用的穿的肯定比年輕人少。另外,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可以提供資產升值的需求,例如我國著名的房地產行業。人口老齡化不止對消費和生產都是打擊,對資產價格更加是。

更多精彩獨家新聞文章,港股和境外投資大數據工具,請下載比特港股新聞APP:

http://210.3.136.150:443/?q=pub_iosappct=charles_zhihu


諸位從專業理論角度否定了題主的疑問。

但是我想題主應該是想問「在一個d校大專文憑的土匪d執政官眼裡,"人口"是否等同"奴隸"」。

我想回答,不是。

奴隸是順從的,你們總是給領導添麻煩,連奴隸都不如!


A家庭,有夫妻兩個,養七個孩子。B家庭夫妻兩個養一個孩子。假設家長收入相仿,肯定A家庭窮點,B家庭日子過的富裕些。20年後,孩子們都長大了,A家庭的7個孩子上班,養兩個老人。B家庭的1個孩子上班,養兩個老人。現在哪家更富裕些?創造的GDP更多些?大國如小家,一樣的。


人口紅利,我自己認為就是把人(勞動力)看作商品的一種方法論,同意樓主和一樓觀點。但還是有很多經濟磚家老是提人口紅利不足,要提高,要多生孩子。不能說人口紅利完全不好,但這玩意強了國,弱了民,強了勞動力買方,弱了勞動力賣方,用血汗換經濟,這是以人為物,把人作為可再生資源的思維。也解釋了為什麼之前那二三十年人口紅利很好的時候,經濟好像越來越繁榮了,但幸福感卻越來越低的現象,因為都被當石油天然氣看待。


蟹妖,手機答題,有空插圖。

在個人看來,以勞動時間來分析奴隸制,大約經歷了一下幾個階段:

1,古羅馬及以前,終生勞動時期。

2,古羅馬後至唐,半終身勞動時期。

3,宋至文藝復興,半終身勞動向自由工人發展的萌芽期。

4,文藝復興至馬克思主義,8小時工作制確立,半自由工人誕生。

5馬克思主義至今,半自由工人向自由者發展時期。

等到真正發展成自由者,奴隸制才算真正的消亡。

我們要看奴隸這個問題,就要從古代的奴隸制說起。比如古羅馬時期,奴隸對於奴隸主來說,是財產,也是賺錢的工具,斯巴達人就是典型的,放到競技場里去掙錢。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奴隸,是二十四小時的奴隸,是一輩子的奴隸。

奴隸制有沒有發展呢,是有的。比如在唐朝,小妾是基本沒有人身權力的,如果主人認為你犯了錯,要打死了你,也算不上人命官司,花點錢埋掉就算完事。有一些例外是什麼呢?你生了個兒子,這樣終於母憑子貴,算是脫去了一半奴籍。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簽了賣身契。

到了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人們終於擺脫了奴隸制的陰影,不用給教會當奴隸了。但是人總要吃飯,給新興貴族當御用學徒,僕人,像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達芬奇,都是美第奇家族培養的御用學徒,給自家畫個畫,裝個修什麼的,當然,他們是佼佼者,漸漸擺脫了這些家族的束縛。然而絕大多數人,還是終身制的奴隸,不同的是,終於大家可以不太為了性命擔憂,人命開始算得上官司。賣身的人也有更多的機會贖身,終身做僕人的日子總算有了些希望。

工業革命早期,英國工人受僱傭於工廠主,如同

今天的富士康一樣,沒日沒夜地幹活,生活的環境也是極度的髒亂差。當時的倫敦,連像樣的衛生設施都沒有,工人住宅和鍊鋼爐在一起,街上的馬車到處撒馬糞而無人收拾,雖然終於不用終身受雇於某一個老闆,但是還是需要每天高強度的勞動來買上幾口麵包。

到了馬克思老爺爺的時代,工人們開始覺醒,剩餘價值的理論給了他們信心,開始了與資本家的鬥爭,於是工會,工黨等遍地開花。自這以後得一百多年,工人們漸漸擁有了更多的權力,比如退休金,醫療保險,八小時工作制等。我們終於可以說,我們只用每天做八小時的奴隸,同時做16個小時的自己,這是社會的進步,而這個進步竟然用了2000年才辦到。

人口紅利是不是奴隸紅利呢,是,也不是。如果這份紅利是在八小時工作制以內獲得的合法利潤,在今天的人類社會體系中,我們承認它是合理的。如果是在八小時工作之外,並且沒有相應的補償,我們就說這是在剝削,壓迫,這就是奴隸制的復甦。馬克思的理論並非完美,但是它讓奴隸制或者說資本的剝削減少到了每天8小時,這是他最偉大的地方,我們不能輕易放棄這個勞動果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即使再多人口出生,也可以同一陣線,不必經受更大的剝削。

那麼,剝削會消失么,至少現在不會。


工業化早期你這麼理解也可以,不過這裡的奴隸主要是指受剝削,和真正的奴隸有本質區別,區別就在於勞動力市場也是一個自由市場,根據供需關係流動,而奴隸卻是無法自由流動的。

而到了後工業時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工業人口,有多麼寶貴,能夠創造多麼大的價值,看看日本現在的萎靡就知道了。日本現在居然還有1000萬宅男,這是真的藥丸啊,什麼創新匱乏,產業落後都可以事在人為,但人沒了,生不出來就是生不出來。人口的素質可以通過幾十年教育大幅度提升,但人口本身可不是幾十年就能突然增加的。萬一未來開始宇宙大探險,人口的寶貴就更可以體現了。

當然半文盲農業人口確實是經濟的禍害,我們也是實在沒辦法才搞計劃生育,可是現在既然養的活,不擔心口糧了,那就真不該再制約人口了。


所謂人口紅利是在人口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人口結構「年輕化」,就是勞動年齡人口(15-60歲)佔總人口比重較大,而老年人(60歲以上)和少年兒童佔總人口比重較低,社會撫養比較低,有利於經濟發展。人口多,資本家能用的勞動力不一定多,就算勞動力多,勞動力市場也不一定會供大於求(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地域分布等因素會影響供求關係)。


對,題主的假設和描述指向了同一個終點:中國正在越過劉易斯拐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C2%B7%E9%98%BF%E7%91%9F%C2%B7%E5%88%98%E6%98%93%E6%96%AF),這個也是人口紅利(所謂奴隸紅利)的學術性形容,因為近乎無限的勞動力供給導致不斷提高產力的同時勞動力成本不會有顯著上升。

我同意@草祭君 的觀點,題主只不過做了一個形容,但是在這個形容之後的所有東西,是中國血淋淋的歧視性政策(Discrimination Policies)的真相。

舉個最典型的栗子:戶口制度;多少農民工因為這個『戶口』而沒有辦法獲得與城裡人一樣的收入?

更值得提出的問題是:中國的真正的資本家是誰?


現在的資本主義和馬克思那個年代不同了,根據規律研究來看,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雖然遭到很多批判,但不得不說是較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皇朝社會進步的,而後要經歷什麼社會沒人說得清,只能假想推演,但也是受歷史局限性的。


奴隸是被算作生產資料的。而人口紅利算的是勞動力。

奴隸制一般產生於生產力極低,剩餘價值,剩餘產品只供應給少數特權階級的社會。而資本主義的勞動力,承擔了相當大部分的剩餘價值的消費。也就是如果勞動力沒有消費能力,那麼才可以看作奴隸制。

人口紅利就是旁氏騙局。實際上就是社會福利透支,拆東牆補西牆的美化說法。

目前的問題是人口控制政策的一次波動導致的,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之前,就是一次瘋狂的人口擴張,這其中的鴻溝是靠什麼都無法彌補的。只有穩定平衡的人口增長,才能體現出生產力提高帶來的好處。也就是說,當計劃生育的那批出生人口進入退休年齡,人口和經濟的平衡才會恢復。

真正代表社會發展的,只會是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越少的勞動時間,能夠養活越多的人。而現在,實際上就是科技和生產力發展速度不夠,不足以負擔突然增長的老齡化人口數量。所以年輕人只能通過增加勞動時間來彌補。

計劃生育本身並沒有錯誤,而鼓吹多生的風險更大,因為生一個人只要一年,成為勞動力需要20年,但是一旦生出來,要想減少就會困難得多。能再次生育只需要22年。並且它將會成為將來的所謂的人口新的負擔基數,那個時候的生產力水平是未知的,但是不樂觀。而鼓吹多生的那幫人,他們到了那個時候,早就死翹翹了,才不會在乎什麼責任和清算呢。

最近25年來,全世界人口增長了20億,但是飢餓人口依舊有8億,只比25年前減少了2億,但是全世界經濟增長了3倍,但是經濟發展最高速的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都遠低於世界平均。也就是經濟發展完全不依靠人口增加,人口增加反而成了負擔。


過去的人口紅利就是勞動力,現在產能過剩這麼嚴重還在談人口增長帶來的勞動人口紅利,過時了!

當今社會,產能過剩,很多工作機器人都可以干,從勞動力的角度講,不需要那麼多的人了。

但是,你們發現沒?世界在談到中國時提的最多的不再是世界工廠,而是另一個「chang」,叫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對世界經濟的帶動作用,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大放異彩。

世界上的供給平攤到每一個人身上早已足夠。缺的不是物資供給,缺的是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

這個個性化的需求,人越多,市場越大,人口紅利也就越足,對世界影響也就越大。

所以,還在說人口紅利就是人口增長帶來了勞動力,過時了。你生產再多,沒人消費,肯定又帶來一輪經濟危機。


這個必須要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分析判斷。在這個環境下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標準可以是人均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來判斷。

以中國改開三十年分析(下文所說的主要是第二、第三產業):90年代和20世紀初勞動密集型工廠為主,產業內每個勞動力凝結的資本較低,全要素生產率低(著名的李車福人肉汽車生產鏈),人口紅利可以看做為奴隸紅利;但到了20世紀中後期,隨著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人均資本升高,全要素生產率相應提高,這時的人口紅利就不再是奴隸紅利了。這時候,勞動力市場出現了結構性調整。首先隨著勞動力的素質的提高,勞動力能勝任要求更高的工作,就算是底層的勞動力也不再是只能勝任以前低端工作;其次隨著人均資本的提高,市場上能提供的崗位也需要更高素質的勞動人口。這些也必然造成了整體勞動力價格的提高,但相對地,高素質的勞動力也能為資本創造出更多的利益,這也為產業轉型提供了條件。這時候的人口紅利更聚焦在高素質勞動力人口這一塊,而為這些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崗位則是更高端的產業了,這也是產業轉型的必要了。

所以說,不談經濟階段,不談勞動力素質,單論人口紅利就是耍流氓。


想到另外一句話:剛畢業的大學生→_→不就TM是廉價勞動力嘛,說的那麼文藝幹嘛


說說題外話:如果一個家庭生兩孩子,人口紅利上去了。我想問:什麼家庭會生?有錢的,有很多錢的。而這終究是少數。大多是沒錢的農村人生。大部分市民是不生的。很多沒機會接受教育的農民,孩子多了,長大後幹什麼?體力勞動。人又多,就廉價,就歧視。現在的農民工為什麼那麼多問題?因為人多,因為命賤。一個農民工所創造的價值是他所得的幾百倍,千倍,現在勞動人口少了,是好事。就業率高了,底層待遇高了,底層人的命不賤了。同時也倒逼工業現代化。我想說,國家從不缺什麼勞動力。缺的只是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知本家的良心。


僱員和奴隸的區別在於,奴隸很清楚自己並不自由,並且奴隸也不用奉承主人


實名反對樓上所有專業答案

絕大部分中小民企,特別是製造加工廠,從對員工沒有提供符合勞動法的待遇看…

人口紅利=奴隸紅利


既要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也要看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的工資水平。。。


最近火遍中國的就是房地產,一線城市的房地產,上海的房價接棒深圳,拉開了新一輪的暴漲,其實一開始看到這些感覺是個偽命題,一線房價雖然存在泡沫,但剛需支撐著這些泡沫不斷壯大。迫於消化庫存的壓力,為地產商減壓,尤其是銀行減壓,不至於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央連出組合拳,首付比例的降低,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契稅,再加之之前的房產五年轉兩年免徵交易稅等等又會措施。乍一看,政府又回到房地產支撐經濟的老路上來了。這些措施在普通老百姓看來只不過是中央刺激樓市,增加GDP活力的舉動,但是被一類特殊人群(房地產商,房地產中介,炒房機構)加以利用,再加上被收買的無良媒體瘋狂報道博取眼球,瞬間在社會形成恐慌效應,老百姓的消息面從來都是單向,試問這般重磅的消息怎能不引起樓市哄抬效應,最終老百姓都成了接盤俠。

以上談的只是現象,接下來我們重點分析一下由房地產泡沫問題之下更深層次的問題

首先,城市化導致的資源過度集中,在這裡我指的過度集中是指一二線城市,從面上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幾乎壟斷了全國最頂級985高校,北京長安街央企的總部就像步行街的商埠一樣一家接一家,上海浦東從陸家嘴開始排隊到張江幾乎都是外企的總部,還有中國的一些超頂級的科研院所也基本上在一線城市落地生根。

其次剛需,有人會說一線二線城市房價的暴漲有地產商及利益相關方集體炒作的嫌疑,但是話說回來,炒作的目的就是有人得接盤(三四線的城市由於沒有接盤者,庫存壓力大,鬼城現象普遍,這就形成了少數大城市房地產火爆而絕大多數城市鬼城遍布的怪相),最後接盤的一定是有剛需的普通老百姓,否則炒作失去了意義,但是現在的怪像是房價已經這麼高了,為什麼還有剛需,因為優質資源基本上全在一二線城市,資本論告訴我們,社會化大生產最基本的定律是生產者需要生產資料才能進行生產,這些高端的生產資料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所以大家都擠破頭的往一二線城市趕,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趕來的人只能選擇落地,但是落地的話只有生根才能發展下去,最後真正的剛需是房子背後的戶口以及戶口背後的教育,說白了就是教育資源,沒有戶口你的孩子將來無法從正常渠道獲得教育資源。戶口房子和教育三者綁在了一起。受過良好教育精英有一定的經濟承受能力,迫於對預期的壓力做了房奴,至少80%的精英階層在35之前還是房奴(這已經是很樂觀的估計了),那麼那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進城工作的呢,為了生計,被迫放下孩子父母來到城市打拚。

其實房地產泡沫下面的問題還有好多好多,今天寫的就談談以上說道的兩點,這個還得從歷史說起,1978年,那年的中國窮,還是叮噹響的那種,以當時的國情,全面富裕那是不可能的了,必須走先富帶動後富的路子,於是以深圳為代表的特區高速發展起來,於是集中力量發展一座城市的思維便深入人心,什麼資源都往區域的中心城市集中,於是人們都往大城市擠。因為國家的資源還在往一二線城市給,比如自貿區(第一個就給上海)。

資本論還告訴我們,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在適應的基礎之上才能提高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央的果斷的政策是一方面,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有廣袤的土地,巨量的勞動力人口,隨著中國義務教育的推廣,這些巨量的有著一定知識的勞動人口,再加上中國豐富的礦產資源,支撐著中國的高速發展。如今,以粗加工方式輸出中國製造的貿易出口方式已經遇到了瓶頸,我指的瓶頸不是指經濟衰退,而是經濟的停滯,有人會問這6.9%是怎麼回事,這裡有個數據一個數據,2015年中國的年發電量較上一年增長了1%。這樣靠廉價勞動力以及資源消耗維持的增長已經走到了終點。下一階段的終點就落到了提高生產效率,也就是提高科技生產力的地位。終點發展科技。

現在人口紅利基本上已經消失,迫於這樣的壓力,國家開放了二孩政策。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繼續維持人口紅利。但是絕大多數人的思維還是經歷了三十年洗禮的特區化思維,維持人口紅利只會是人越來越多,最後北上廣深就像黑洞一樣吸引著全國包括社會精英在內的人落地勞動,未來一二線城市的房價還會繼續重複今天暴漲的故事,試想國家未來科技和社會的建設的精英們都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怎麼能充分釋放他們的潛能,怎麼能全身心投入到創業中去,最終反過來打壓的還是國家經濟活力。(一個正直智商高峰期,創新能力的高峰期的年輕人因為房貸而束縛了手腳,是一種巨大的人才資源浪費)

剛剛過去的春運,鐵路在此期間總發送旅客量為29億人次,大家一開始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我們也只是以娛樂性的視角看待這次破紀錄的數字,可這是真真切切反應了地域之間資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實,如果不是為了生存,誰願意拋下自己的父母孩子背井離鄉(莫是為了生計,誰願背井離鄉),中國現在留守兒童約6000萬(法國人口6620萬)這何嘗不是一筆巨大的人才庫啊,可是他們的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保障了(有代課教師的幾十年工資還不到一萬)。

有時候我們不能單單以經濟學視角去看待發展,更應帶著人文的眼光,以人文本,要做到重視人才,理解人才,給人才鬆綁,給人才解壓,讓他們在下一輪提高中國製造質量發展浪潮中輕裝上陣,最後送上八個字:人才紅利,利在萬代!


不對。反對@詹於 的回答 難道造個辭彙就可以把你忽悠了多生孩子嗎?你可以認為自己有這麼蠢。但你不應該認為別人認為你有這麼蠢。因為別人沒那麼蠢。如果那樣想別人你就太蠢了。

人口年齡結構和貧窮有什麼因果關係?年輕人多就一定貧窮?年輕人多就不能搞軟體開發搞高新技術嗎?年輕人多撫養老人的負擔小還成了壞事了?

即便如題主所說,勞動力供給充足價格低,可你別忘了國際貿易可以傳導勞動力價格。同樣是裝配工中國比美國便宜,企業就願意到中國來辦廠,假如沒有政府限制價格,中國和美國的裝配工的工資就會一樣,可是你還要跟第三世界國家競爭,越南比你價格還低,所以你提不起價格,而不是因為你人多。美國人比越南人多為什麼美國人的工資就比越南人的工資高呢?歸根到底因為各國人的能力不一樣。中國人的能力如果比美國人的能力高那麼中國人工資就會比美國人的工資高。設想建國前三十年大力發展教育了,那麼現在年輕人多就不能發展高新產業了?就得跑去血汗工廠了?

其實人口紅利和勞動力供給充足也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人口結構年輕和勞動力供給多是兩馬事。題主問的是人口紅利。描述的卻是勞動力供給多。資本家當然有動機希望大家多生孩子,那樣他可僱用的工人就多了,可是大家會聽他的嗎?除非他真金白銀的鼓勵大家生育。可那樣他盈利的目的還能實現嗎?工人還有動機希望大家都少生孩子,那樣他的孩子競爭就少了。難道造個辭彙就可以把你忽悠了多生孩子嗎?

恐怕很難把人口紅利跟奴隸紅利聯繫在一起。我認為你的錯誤在於看到了兩個同時出現的事情就認為二者有必然聯繫,而二者沒什麼必然聯繫。

另外。工人什麼時候比以前更有議價權了?溫jb時期通過的勞動法規相當於提高了最低工資。這無疑增加了企業僱用工人的成本。可問題在於這些工人不做這些簡單重複勞動還能做什麼?如果能做,那麼最低工資設為多少他們都可以去做高新技術工作。如果他們只能做這些簡單重複工作,那提高最低工資不會使他們去搞高新技術,那麼他們就只能失業了。


主語是誰?紅利的得益者是誰?


沒有什麼人口紅利,別再迷信這個詞了。

現在的非洲,和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人均壽命不高,出生率很高,到處都是青壯年,也充斥著貧窮。只見人口,不見紅利。

我們現在收穫的紅利,是技術進步帶來的。


太多太多的人們被生產出來:國家原來是為這些多餘著爾發明的!

看哪,國家是怎樣引誘這些多餘者的,這些太多太多的人們!

國家是怎樣吞食、咀嚼和再咀嚼他們的!

——尼采


別的先不說,人口多,勞動力市場就供大於求這個是怎麼推理出來的…供求從來都是個相對的概念。


人口紅利本身就是恥辱,勞動力便宜說白了就是命賤


贊同@居士說

通俗的講人口紅利就是我們現在的40-60這代人兄弟姐妹比較多,所以贍養老人的壓力比較小;孩子比較少,所以撫養孩子的壓力比較小。因此當他們壯年的時候國家或者地區有大量的勞動力,我國以此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騰飛。

只要人口快速增長就有人口紅利?答案是no

人口快速增長聽起來很簡單,但是人口快速增長的是通過生育實現的,婦女都去生育了,不算哺乳期,一個孩子花一年,三個孩子花三年,這還是母豬模式!現實當中怎麼也要六七年時間吧。這等於少了一大部分的勞動人口,自然也就沒了紅利了。

以上還不算教育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呢。。。

PS1 另外決定勞動力價格的不單單是供求關係。

PS2 比剝削更可怕的是連被剝削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都是DNA的奴隸


人口紅利的意思就是你爸媽都是獨生子女,你岳父岳母也是獨生子女,這時候你結婚買房,等於2個家庭4個自然人,供養一個家庭買房,其實正常情況下這一個家庭在剛組建的時候是買不起房的,因為加上了你們的父母的支撐所以買上了,這叫做你和你的妻子享受了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消失就是你的父母會生老病死,退休後的他們無法給予你更長期的經濟支持,而他們的養老問題也反過來給社會和你的家庭帶來更大的壓力,等於你家要供養和照顧至少4位老人,現在這個問題還沒完全暴露,再過10-20年,就是國家為獨生子女政策付出代價的時候,這才是政府所擔憂的。


簡單地去理解,拿A國和B國作比較,人口紅利就是A國的勞動力成本 &> B國的勞動力成本,如果再取A國和B國的資本成本做比較,假設A國的資本成本 &< B國的資本成本,這時候通過國際貿易,A國和B國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本成本會回歸到一個合理的區間,此時必然導致具有「人口紅利」的A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本成本下降。當然,其中還會涉及到勞動力效率的逐步提高和數量的下降等等。

所以理論上伴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一、對自身,技術革新,效率提高,數量下降;二、對外,那些在國際貿易中相對於勞動力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相對於勞動力成本成本下降,在實際生活中表現的就是,工資上漲,但是我們能買到質量更好的商品了,又或者說花更少的時間我就能買到心儀的跑車了。

還不明白?

其實所謂的「奴隸紅利」是不存在的,因為無論是「人口紅利」還是「奴隸紅利」都只是生產要素交換的過程,說白了,對於「人口紅利「:勞動力與其他生產要素的交換。對於」奴隸紅利「:在」人口紅利「的基礎上加上了」僱主提供的資本「這個第三方,本質上還是」人口紅利「。

總的來看,「人口紅利的消失"是一種必然,關鍵在於剛開始你具有多少資源。


發展科學和愛情就不是


不算吧,奴隸連自己都是奴隸主的,什麼都沒有,想買根棒棒糖都不行。人口紅利書面解釋是個橄欖球形的?分時間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感覺是有變化的。


不是,人口多帶來規模效應,攤薄成本,提高質量


人口紅利難道不是指勞動力人口的產出大於消費,而小孩老人只有消費沒有產出,因此一個社會勞動力占人口比利越大,社會儲蓄越高?跟你扯的什麼奴隸有什麼關係?好好學知識,不要整天想搞那些意識形態鬥爭


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口多了,勞動力也就多了,同時市場也大了,就有了規模效益,同樣研發一個產品,賣出十萬件,研發成本極高,賣出一億件,研發成本忽略不計。


樓上各位可能都理解錯了,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不在老人變多了,而是年輕人變少了。

這才是人口老齡化的死結,老人變多了可以用辛苦勞動耗光其壽命,年輕人變少了就沒人幹活,在中國得到大量移民之前此題無解,唯一的結果就是經濟衰退與社會動蕩。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模聯而沒有模擬共產國際,假如有會是怎樣的?
共產主義是什麼樣子的 請用通俗的語言描繪一下?
馬克思說的,分析經濟形勢,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兩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是什麼意思?
現代主流經濟學被稱作「西方經濟學」是否合適?
馬克思主義眼中所謂的「庸俗經濟學」,具體「庸俗」在什麼地方?

TAG:經濟 | 人口 | 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