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今年 15 歲,不去學校已 1 月有餘,我到底該如何幫助他?
孩子從去年開始玩王者榮耀,經過寒假後上癮,後來開學後因玩遊戲而導致上課打瞌睡作業應付成績下滑,我們越管他越叛逆,可以把門反鎖玩整夜,後來導致不給手機不去上學,在家發火把腳趾踢成骨折。在恢復以後讓他參加了為期21天軍事夏令營,他的要求就是給他手機,待他營期結束後他知道了感恩和自我反省,尊重他的選擇他要求復讀初二,於是我們給他辦了休學,想了好多方法把他寄讀於另一所學校復讀初二還租了房子去陪讀。開學後隔三差五的找理由不去學校,那時只是一兩天,這一次不去學校已經1月有餘,他說他早上起不來,怎麼喊都不理。(來這學校後也有了好的夥伴,老師對他也特別好,期中考試還是年級第一,他原先成績也是班級前五),現在他在家裡每天睡到自然醒,晚上熬夜不睡,我和他爸什麼辦法都用上了都無濟於事,他第一天告訴我明天去可第二天又做不到,我已被欺騙無數次,求助我到底該怎麼辦?
我看到的多數家庭的教育是顛倒混亂的。
生下來到學齡前應當樹立家長權威(要有敬畏),他們卻去溺愛;小學應當嚴格培養學習習慣和基礎,他們卻寬鬆;青春期個性萌芽,父母應當從權威退到民主,讓孩子學會理性和責任時,他們卻開始各種著急焦慮和專制嚴管;到大學應該是退居二線,最多給於建議的時候他們開始對孩子人生規劃指手畫腳;工作了,父母應當放手讓孩子完全獨立對自己負責時,他們卻最終升級到強迫相親這種直接干涉。
...
本來還想展開寫,算了,自己也不是專家,寫出來得罪一群大人小孩。只針對評論補充一點,對孩子嚴格不等於鼓勵打罵。
有些家長,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聊。
前幾年有位朋友,高二的兒子X,沉迷英雄聯盟,倆月沒去上課,兩位高知父母A與B完全沒轍。
找到我這個做遊戲的,跟孩子聊,全程在那監督著聽。
然後我跟孩子聊的時候孩子一直在說要做職業電競選手。我問這倆父母怎麼想。
A很鄙視的說「那是個正經工作嗎?」
你看,先歧視孩子的夢想和偶像,那還溝通個p。
然後我很嚴肅的跟X說,你爸說的我不認可,我認為電競未來是與足球、NBA一樣的被全民熱愛的體育運動,電子奧林匹克未來也必然成為造星的平台,巴拉巴拉。
X,你是年輕人,有這樣的理想很不錯,除了這個我們聊聊其他的。
然後跟X聊了很多話題,類似:
1,喜歡什麼樣的女孩子?有沒有人喜歡你?
2,將來要住多大的房子?
3,怎麼看待體面的生活?
4,功利一些的說,是不是應該年紀越大賺錢越多才合理呢?
5,其實我建議年輕人規劃未來要在職業生涯中越來越積累自己的價值,越老越值錢,你怎麼看?
6,好多體育明星蠻慘的,你看誰誰誰。
其實我一直在跟X強調功利和怎麼招女孩子喜歡,AB兩位臉色非常難看。
最後我帶著X去公司跟一個同事Y打了幾把英雄聯盟,好一個虐。
「Y打的好嗎?」「嗯,他現在靠編程工作,因為打的最好的萬分之一都沒機會成為明星」。
最後孩子回去上課了。
然後AB把我拉黑了
拉黑了
拉黑了
可能覺得我講話太市儈吧。
最後說說給提問的這位家長的建議:
1,考慮休學一年,讓他出去兼職打工吧
2,考慮買個家用遊戲機,XBOX ONE之類的。分散一下精力;
3,考慮下託人扔到遊戲公司當半年QA或者客服;
4,想想怎麼能夠跟他有效溝通,祈求是沒用的,得有懲罰。
一般來說,這種孩子都是慣出來的,就算不沉迷遊戲,也很可能沉迷別的,所以借這個機會好好調整,也許是好事
題主,還有大部分答主對遊戲的理解甚至沒有自己小孩對遊戲的理解高(尤其是最高贊的匿名答主),對致癮性也沒有任何認識,這樣想管好小孩不就是外行管理內行嗎?
#這部分是剛答時候的狀況描述,現在可能情況不一樣,意會就好
————————固定格式分割線——————————————
這篇文章不適合擁有以下特徵的人群閱讀,請自行對號入座:
- 擁有無法看完整篇文章再評論的耐心
- 擁有無法提取文章重心的語文水平
- 擁有無法理解超過一層從句的智能水平
- 擁有無法辨別加粗字體的視力
- 擁有隻能理解二分法站隊的認知素養
否則可能會遭到無端拉黑刪評。
PS. 該類人群的回復太多了,開啟篩選。
PS2.怎麼還有一個一直給家暴洗地的,看著好煩,刪了刪了
————————固定格式分割線——————————————
簡單來說,題主答主們都有一個天真的妄想邏輯鏈:
都是遊戲讓我的小孩這麼XXX,我小時候沒有遊戲根本就不會有這種事,所以都是遊戲的錯,所以只要不讓他玩遊戲就可以了。
問題在於這可能嗎?你捫心自問一下你覺得自己能戒掉手淫和性交嗎?遊戲這種東西是一樣的,你嘗到過一次就不可能再忘記,就像感冒一樣無法根治,你只能學會與它共生。當然這裡不是說「遊戲有成癮性所以是邪惡的!」,就好像你會覺得「對水上癮是不好的」嗎?成癮性這樣的東西存在本身並不邪惡,僅僅當你屈服於成癮性而過度使用才會傷害身體,就好像你暴飲暴食也會肥胖甚至撐死一樣。單純把成癮性當作問題的根源是一種腳痛砍腳的愚政。
於是問題來了,你要麼從一開始就讓小孩完全杜絕任何遊戲直到高考結束,要麼就好好接受「必須與遊戲的成癮性共生」的這個現實。不要再妄想通過什麼銀彈一樣的控制手段就能讓小孩神奇地對遊戲沒有任何想法,開始天天做你喜歡的「爬山徒步,找小昆蟲,觀鳥,挖化石」了,這只不過是把你自己的癖好和對小孩癖好的媚俗觀念強加給小孩而已。
順便一提大部分家長想的用外界強制力避免小孩接觸到這種東西的方法,往往會適得其反。就算你讓小孩杜絕遊戲到大學……你沒聽說過那些「農村出身非常努力的學生上了大學沉迷XXX遊戲掛無數科被勸退」的事嗎?這就是讓小孩從小呆在溫室里的後果。你如果現在不開始教會孩子如何控制自己,他在面對兇惡的現代消費主義社會時只會更無助。單純用強制力去輔助他進行時間控制,反而最終會導致小孩的自制力得不到完全發展,一旦沒有外界強制力便做不到自控。
另一個角度說,如果小孩沒有掌握自控的方法和技術,你以為他就絕對不會沉迷於其他的事情了?古代還有沉迷於斗蛐蛐的呢,就算不讓他玩遊戲,你覺得你能做到不讓他和同學聊天、看電視、看課外書嗎?誠然這些事情的上癮率是比遊戲低一些,但是成癮性的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單說我父輩,不知道多少人沉迷於武俠小說,這跟玩遊戲區別很大嗎?如果你有絕對的自信,能讓小孩絕對不會沉迷於這些東西,那我估計遊戲也不會是什麼大問題了。
「那麼問題來了,勺子在哪?」
作為對比,我先引用一下最高贊匿名答主的回答:
不僅如此,隨之而來的是副作用是,他開始在使用ipad的問題上百分之百的撒謊。他自己承認這已經成為習慣,常常在毫無意義的情況下也會隨便說。輕易承諾,但根本不打算去做,這些都是遊戲帶來的副作用。
不好意思,這個不是遊戲的副作用,這是你管教方法的副作用。
我用吃飯打比方:假設你的所有食物全部來源於某個人,而他對你的食物供給的唯一標準不是你餓不餓而是時間,那麼對你來說肚子餓了的時候唯一的希望就是欺騙他以獲得非該時間段的食物。
並且很有可能的一點是,這位答主曾經因為沒空搭理或其他的原因讓孩子嘗到了欺騙的甜頭,從而養成了這樣的行為習慣。也就是說,撒謊的毛病,是這位答主自己教給孩子的。
你可能會說「這能一樣嗎!不吃飯會死,不玩遊戲會死嗎?」
不好意思還真是一樣的。不吃飯肚子會餓,成癮性強的東西癮上來了雖然不會死但是會有戒斷反應。肚子餓的時候人會不擇手段,你以為戒斷反應來了不會不擇手段嗎?問題不在於「遊戲會讓小孩撒謊」因為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而在於「如何讓成癮性上來的時候有正確的發泄出口。」甚至在利用得當的時候可以反過來利用這樣的成癮性(例如一些Gamification的思路),而不是將這樣的成癮性導向撒謊甚至偷錢翹課去網吧等更惡劣的行為。
【更新1】評論區那個給家暴洗地的朋友好像沒搞明白,以為我這一段的意思是「根本原因是答主讓小孩吃到了說謊的甜頭」。然而不對,問題出在管控的策略本身就有問題,你實踐上做得再好也是白搭。單純按照時間周期來管理,而不是從遊戲本身出發,是非常不科學的,就好像不按照飢餓程度和身體需求來控制飯量一樣。很多時候遊戲體驗是連續的,簡單粗暴地一刀切會造成非常蛋疼的後果,就好像看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掐掉,或者飯剛吃到嘴裡立刻讓吐出來一樣,那心裡不挂念著就有鬼了。
這就好像很多人肯定都見過的這個場面:小孩打遊戲打到一半,家長(話說這個場面我還見過女朋友版的)突然跑過來說「時間到了快別玩了」,然而小孩根本就沒空理,一臉厭惡地嘴裡嘟囔著好好好,轉頭又繼續玩。家長又不能上前直接關機(當然關機乃至當場武鬥的也有),只好不斷地催,情況鬧得非常僵硬,家長還會碎碎念上面那段妄想邏輯鏈……
就算真的要輔助管控,也要建立在對遊戲的消費行為本身的特性上,單純按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分割是肯定不行的。時間點最好是在遊戲本身體驗中斷的時候,比如競技遊戲打完一把的時候再提醒小孩下線,或者劇情向單機遊戲的一個段落完成之後提醒。這個時候體驗過程告一段落,小孩心裡也會糾結「要不要再打一把」,這時候在身後推一把提醒一下,肯定比打到一半就吵吵著讓關掉好得多。更何況打到一半的時候被打擾誰不煩啊,一煩起來就更想用遊戲來逃避,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我個人認為,這個場景下更好的方法是家長在體驗間斷的時候主動打破下面提到的「遊戲的慣性」,用溫和的方法打斷遊戲的沉浸體驗。比如說討論一下剛才的那一把的細節,或者(對劇情向單機遊戲來說)討論一下剛才的劇情——甚至可以不用自己去講,單純問他的話他自己也會很興奮地說,你只要認真聽就好——這樣可以在Meta的談話中讓人不知不覺走出遊戲的入戲狀態,也不會引起很大的反感,對繼續遊玩的即時慾望也會慢慢減弱。當然我知道這樣做對很多抱有奇怪自尊覺得「遊戲只不過是我家小孩喜歡上的一個奇怪甚至有害的愛好」而拒絕了解理解的家長來說很難,不過連這個都做不到的話你哪裡有臉說自己是會蹲下來和小孩對話的家長?難道你的蹲下來就只是腿蹲下來么?
【更新1結束】
下面是一些通用的簡單解決方案。
首先,打心底里覺得「我將來就是要靠玩遊戲糊口」的不在討論範圍之內。這裡僅談和最高贊答主小孩那樣的,所謂「邏輯上認同不應該玩遊戲但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對於前者建議用傳統的談心手段矯正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或者幫他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他真的打遊戲很有天賦,打職業也是一條路),這種從世界觀著手的方面實在沒什麼新意,很多答主已經說過我就不贅述了。)
引用一下羅素的這句話:
文明人之所以與野蠻人不同,主要的是在於審慎,或者用一個稍微更廣義一點的名詞,即深謀遠慮。他為了將來的快樂,哪怕這種將來的快樂是相當遙遠的,而願意忍受目前的痛苦。
簡單來說,真正的思路不應是「讓小孩如何現在/明天/高考之前/中考之前不玩遊戲」,而是應該教會小孩這樣一個技能,即為了更遠大的快樂而延遲現在獲得快樂的技能。這樣的技能才是能讓小孩受用終身的。當然,題主和很多答主就連自己都做不到這一點,更不用說教小孩了……(想想你能不能控制住自己幾天不刷微博朋友圈吧。)
對於這樣一個技能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個人化並且需要經年累月練習的大工程,這裡面沒有銀彈可言,不是很多浮躁的答主想的「我換一個嚴厲一點的措施就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當然,學到這樣的技能對整個人生的幫助也是非常大的,大部分所謂學霸並不是比別人聰明或者比別人努力,只是他們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技巧而已。在這裡我用我的經歷說說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的一點參考性的思路,具體到每個人自己的情況必須自己分析。
首先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人類注意力的一個特性。簡單來說,在學習、做一項工作之前你會非常抗拒,會覺得這樣的工作非常痛苦,但是實際開始之後一段時間之內這樣的痛苦就會消失,而你會全神貫注地開始學習、工作。這就是進入了「心流」狀態。而在這個狀態之前的痛苦會極大地阻礙你去學習,你總會想找一個地方去逃避。有遊戲的時候自然就是玩遊戲,沒有遊戲玩的時候甚至寧可無聊得玩橡皮也不會想去學,這就是拖延症的成因。
其次,對遊戲的戒斷反應實際上在稍微玩一會兒之後就會立刻消失,並且對於沒有長期戒斷的人來說其實很少會體驗到這樣的戒斷反應。我個人比較嚴重的情況是上個月因為沒有看得上的遊戲玩,於是差不多半個月什麼遊戲都沒有玩,然後整個人出現了輕度抑鬱的癥狀(包括慾望喪失,對任何動作都沒有動力做、對情緒也越來越沒有感受),但是隨便玩了一個垃圾遊戲兩個小時之後明顯地感受到這樣的癥狀消失了。
那麼是什麼使得題主的孩子整夜地玩呢?首先遊戲的致癮性原理基本是「斯金納箱」的原理(這個自己查,留作作業)。然後再用之前那個特性就可以解釋:繼續玩遊戲獲得更多刺激相比起其他的動作而言都更「不痛苦」(包括停下不玩),因此就算其實並不覺得好玩也會繼續玩,直到實在玩不下去為止。(這點我姑且稱作遊戲的慣性)想體驗到這點推薦去玩一下Steam上的Clicker heroes,或者手機上的點殺泰坦。【注意,致癮性極強!對自控力沒有信心者勿隨意嘗試!】並且題主的孩子已經基本進入了自控力報廢的狀態,即對當下的要承受的痛苦的耐受力變得非常低,即使是一點點「不能繼續獲得刺激」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必須重建自控力。
因此這個工程的第一步很簡單:想辦法清除遊戲的慣性,重建增強自控力,並讓自己開始進入學習的心流狀態,形成對「成功進入心流狀態——更樂意學習——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的正向反饋。
這裡提供幾個個人嘗試過非常有效的方法,前兩個來源於凱利·麥克尼戈爾的《自控力》,第三個是個人的實驗結果。這幾個方法都是立竿見影的,對任何自控力水平的人都有明顯的效果並且可以長期使用。當然,進一步的自控能力改善還需要針對性的策略選擇,還有時間管理等技術,具體就不詳談了。
- 放緩呼吸。放緩到一次呼吸40秒左右,呼吸數次,然後你就會感覺自己「原本非常想繼續玩的百爪撓心」的焦慮心情平復了。在焦慮時有抖腿等習慣的朋友這時也會發現自己慢慢地不抖了。
- 每天冥想,可以提高自控力。冥想是科學實驗過確實有效(之前在環球科學上看過一個研究,不過忘了哪一期了,有知道的朋友麻煩告知一下),並且其實不需要你抱有什麼宗教信仰的。這裡推薦這個視頻 神武雞:冥想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
- 在面臨對開始工作的痛苦時,用手機調一個鬧鐘出來,然後調個10秒的倒計時,並且強迫自己盯著倒計時,直到結束的一瞬間立刻開始學習、工作,有用番茄鐘的朋友可以試試在結束的一瞬間按開番茄鍾。原理是將對工作的逃避轉變為對盯著倒計時的逃避以及對時間精確操作的準備,並且在結束的時候給自己一個開始工作的暗示。
注意:以上的方法均為「自控」的方法,務必讓孩子自己認同、自己去做這樣的事,而不能用強制的手段逼迫他!最好完全交給他自己去實施,否則會適得其反!
還有一些人看不清沒加粗的字怨我說的淺,我再強調一遍,這只是第一步,只是重建你報廢的自控力而已。之後的進階路線則因人而異,必須針對性一對一地分析。請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進一步的時間管理方案,比如結合GTD、番茄法等方案來建立進一步的體系。
另外不要說什麼「小孩做不到這種」,我覺得只要理解必要性,只要還能呼吸就能做到上面這三個最基礎的方法。因為這都是一些即時性的技巧,相比起GTD等都是「最不需要意志力就可以完成」的(也許冥想需要一些引導)。你以為那些學霸都是父母從小逼著學習的?又不是練鋼琴必須童子功,小孩來說12歲左右就已經可以對自己的時間做出規划了,成天嘴上就知道叛逆叛逆的朋友怕是沒見過幾個學霸吧。而在重建最基本的自控力以後,才會有之後整個體系建立的操作空間。
對時間管理有興趣討論的朋友歡迎私信。不保證及時回復。
【延伸閱讀】
[1]自控力 (豆瓣)
[2]學習之道 (豆瓣)
「你連我都打不過,我特么都沒打職業,你哪裡來的電競夢, 滾床上睡覺去」
這是我曾對我弟弟說的話。
=====================================================
說點我的。可能和你們大多數人的觀點不同,但是有效。
我初三那年,爸媽又給我生了一個親弟弟。我從小喜歡打遊戲,所以我弟弟從小跟著我從GBA,到土星,到PS2一直到魔獸爭霸,CS,CF,LOL,他現在已經開始絕地求生了。
我03年開始做電子競技,我弟弟從小學開始就耳濡目染,SKY,GRUBBY,FOV,MOON那些傢伙都來我家吃過飯。當站在那些傢伙後面看過第一視角操作後,我弟就再沒想過努力打好遊戲有一天可以成為世界冠軍了。
因為他知道他無論怎麼打,不可能打的上職業。不僅他如此,他還把他看到的告訴了學校的同學,讓他們放棄電競夢。
因為他知道電子競技頭部無限風光的冠軍們背後的故事。要想出人頭地,更應該好好讀書。
我弟初中就讀上海一家重點中學,高中去了美國,現在在UC RIVERSIDE。學生會裡負責電競社。懂得自製,知道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夢想,電競就不是毒藥,而是非常好的興趣愛好。
當然,那些父母,你們要先會玩遊戲,並且玩的好,那你的孩子一定不會沉迷遊戲
只有你們都不懂遊戲,打心裡抵觸遊戲,那你們的孩子才會加倍的對遊戲好奇,才會忽悠你們所謂「電子競技」是多麼多麼牛逼的行業。那些說辭,只要你們但凡了解,就不會被忽悠到了
我兒子13歲,前天我剛剛摔了他的ipad。
對知乎里那些聲稱兒童玩遊戲的權力至上的,以及那些說孩子過度沉迷電子產品完全是父母不當管教造成的這一類言論,身為父母的一定要警惕。
我是那種會蹲下來和孩子講話的媽媽,自認管教風格是民主型,從小就很重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鼓勵他自己做決定和選擇,並且也從不忽視對他的教育和引導。
我們對孩子的陪伴是非常足夠的,小時候每晚都有親子閱讀,假期全家一起國內外旅行,我們經常和孩子一起玩,一起鬧,一起模仿變形金剛,一起爬山徒步,找小昆蟲,觀鳥,挖化石,他的興趣我們一定會支持,他不缺愛也不缺玩。
讀小學之後他學習成績非常好,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非常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非常棒,總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非常自信,能夠在全國性的英語口語比賽的舞台上侃侃而談。
5歲時,他擁有了第一部ipad,當時聽從了爸爸的意見:讓孩子隨便玩,玩夠了就不玩了。(因為我本人對遊戲無感,而他爸爸曾經超愛街機,當時我想對於男孩和遊戲的問題,爸爸的意見很重要。)
結果證明這個策略是錯誤的。爸爸的那個時代遊戲的數量和娛樂性與現時狀況根本不能夠同日而語。現在,這一個遊戲玩夠了,還有成千上萬、各種各樣的有趣遊戲在等著。
本來喜歡看繪本聽故事、無比喜歡畫畫、喜歡戶外、喜歡擺弄各種玩具的孩子、對世界充滿愛好和興趣的孩子,自從拿到ipad之後,很快就對其他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不再翻繪本,不再拿畫筆塗鴉,根本不想出門
見狀不妙,我們調整了規則,改為每天可以玩1個小時,中間休息15分鐘。結果是,玩之前一心盼著遊戲時間,一樣沒心情做別的事。玩之後依然所有心思沉浸在遊戲當中,脾氣變得很大。每天要氣呼呼地問我一百遍:「媽媽你說我現在玩什麼?媽媽你說我做什麼?」 他已經喪失了玩耍的能力。
真的特別像犯了毒癮。說遊戲不上癮的,和說大麻無害的一樣坑人。
後來我和他溝通了很多很多,大概花了一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又恢復成原來那個有生命力的孩子。一直到一二年級都不再對遊戲上癮。
但是因學校要求為每個孩子配備ipad,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後,他對遊戲時間的控制開始漸漸失效。不僅如此,隨之而來的是副作用是,他開始在使用ipad的問題上百分之百的撒謊。他自己承認這已經成為習慣,常常在毫無意義的情況下也會隨便說。輕易承諾,但根本不打算去做,這些都是遊戲帶來的副作用。
這兩年以來,我們試過無數辦法,試圖幫助他學會自我管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方法。
比如,由他自己來制定使用時間和規則。他理智上認同要控制遊戲時間,但是一摸到手裡就完全把一切置之腦後。一面和我說:我就玩10分鐘。一面各種謊言,甚至看著表上的確切時間都可以睜眼說瞎話。
我們也試過大人完全不參與,全部交給他自由支配。
也試過由我們絕對控制,按時間把ipad交給他,時間到了再收回來。
也試過陪他一起玩,他很喜歡玩的時候叫我在旁邊觀看。他同學說:「你媽媽能和你一起玩遊戲好幸福啊!」
我反覆告訴他:「你不需要撒謊,因為媽媽不會因此懲罰你或為難你,我需要你告訴我實情,然後我們一起想辦法。你想要管理好,就按照你喜歡的方法來管理,媽媽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可以和ipad好好相處的辦法。」
即便如此,他還是一樣每一次都撒謊,無數的借口,無數的謊言,無數的賴皮,發脾氣,摔東西。
我在家,他還勉強可以完成作業,我不在,狀況往往很糟糕。
我明白,孩子的內心是想控制的,但是他完全做不到。他撒謊不是因為害怕媽媽,而是因為他自己也無法面對做不到的自己。
而且,他現在沉迷的是《孤膽車神》這一類的遊戲,有好幾款。這類遊戲的適合年齡是17歲,有很多犯罪和色情的情節。並且我也在他身上發現了一些不良影響。
雖然我們按照年齡為他提供了必要的性教育,但是他還處於對兩性懵懵懂懂的階段,就開始使用「強姦」這一類的字眼描述遊戲情節。這種遊戲把開著搶來的豪車、誘惑女人上床作為一種獎勵。我不希望在他三觀還未成形時,因遊戲,對性愛,對女性,產生不健康的觀念。
Ipad被砸的那一刻,他才好像醒悟了過來。開始和我談論和承認之前自己的一些做法是錯誤的,承認他其實整天想著遊戲,「以遊戲為中心」,對其他事很少上心,確實自己沒辦法控制時間等等。
我們聊了一個晚上加第二天,他哭了好幾場,問我在沒有電腦和智能手機之前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但是我們也都承認似乎真的沒有其他的有效辦法了。什麼辦法都試過了。這個方法很痛,但是我們都把它當成一次很珍貴的機會。我們商量好,等到他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並且改掉頻繁撒謊的習慣,他就能重新擁有新ipad。
在iPad被砸之後,我和兒子可以這樣談論這個話題,是基於一直以來我們之間比較好的親子關係和良好的溝通。我不是說我做的有多好,恰恰相反,我充滿了挫敗感和自責。無論我做出多少努力,都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我也不知道兒子到了15歲,真正的青春期,他會不會也有和題主孩子同樣的過激表現。
孩子有很多種。像我這樣完全感受不到遊戲樂趣的,確實對遊戲不會上癮。我兒子這種男孩,是屬於易成癮體質的。他喜歡什麼都比較容易沉迷,甚至對學習也是這樣,一年級學習拼音、學習英文、到後來學寫漢字,都很入迷。
我閨蜜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女兒和我一樣,根本不需要父母使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她管理。兒子就很是頭疼。
無論如何,如何教會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是現在所有父母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正因為如此之難,所以我沒辦法輕易給題主提建議。我使用了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方式教育我的孩子,但是你看,效果一樣很糟。
...................................
感謝大家的回復!每一條我都有認真地看,感謝!
評論區提到的一些強制的辦法,比如修改iPad設置等等,以前我沒有使用的原因,是因為我的目標不僅僅是讓他聽話地放下iPad,而是希望他可以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他是有這個意願的)
在這一點上也許我期望太高,但是這確實是每一個孩子或成人必須要做到的,不是嘛。評論里有人說iPad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如果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人就成了設備的奴隸。
他現在13歲,在爸媽的陪伴和提醒下,是可以保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的。但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他還是沒能發展出對電子產品的自我控制力,到了15歲,或者讀大學,他就失去了完成自己夢想的能力。
所以我還未能完成的目的,不是嚴管而是放手,是如何培養他面對電子產品的自我控制力:自己制定時間,自己遵守時間,自己能夠為自己負責。
我嘗試了那麼多種辦法,有緊有松,確實如評論區所說,這些方式的不一致造成了孩子的迷茫和失去規則感。還有我的期望過高,也可能是讓孩子不能接納自己而出現頻繁撒謊賴皮的情況。謝謝給我這些提醒的評論區的各位。
評論中有人提到打孩子的,如果這是那麼有效的教育方法,豫章書院和網癮學校豈不是最正確的選擇?
分享兒子和ipad的故事,我是想說:
1. 不要太早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2.不要相信遊戲不會上癮,兒童可以使勁玩的鬼話。3.不要相信只要教育得當,孩子就不會沉迷遊戲。孩子們的天生氣質是不一樣的。知乎有一位匿名的遊戲產品經理說過,他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隨便玩。這才是良心話。為了贏利,每一款遊戲的設計目標就是讓玩家沉迷,更多時間在線,玩家只有在非常入迷的情況下才能夠做到毫不猶豫地充值。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做不到我們這樣,我和他爸爸都是自由職業,我們有大把時間陪伴孩子。我們喜歡閱讀,都有自己的愛好,希望自己成為終身學習者。評論區關於提供豐富生活的建議除了冰球沒玩,我們差不多玩遍了最好的潛水地,滑雪、衝浪都玩。
連我媽媽都說:這孩子幸好生在你們家。
如果沒有這些,孩子的情況肯定更糟糕。
希望我們的案例能夠為知乎的父母、以及未來的父母提供參考,或者警示。
———————————————-
最後一次更新,抱歉後面的評論實在太多了,看不過來,前面的大致過了一遍。只是心血來潮分享了一件我們和兒子遭遇到的挫敗,這麼多評論和點贊始料未及。謝謝大家!
1.對於質疑ipad購入時間的,5歲(還在讀幼兒園呢)肯定沒記錯啊,具體月份想不起來,玩的遊戲應該的賽車類的吧。你說和發售時間不符我也懵,而且ipad不是我買的,是親戚送的。
2.我並沒有認為摔ipad是多高明的手段,摔的那一刻心情肯定是崩潰的。更多的意義在於失控之後我和兒子的反省。
3.其實他並沒有像題主孩子的遊戲癮那麼嚴重。他現在的學習成績還是很好,總成績全級前10左右,英語和同齡的母語孩子水平差不多,雖然讀的是國際學校,但是他的水平是遠遠超過學校同級生的。他用ipad玩遊戲都是英語界面的。數學也是相當好。學習兩門樂器,都是他自己要求的。喜歡踢足球,他爸爸每周末和他慢跑,要麼就全家一起騎單車。
學習方面,其實我和他爸爸是比較粗放的。不是不管,是太相信和隨孩子的意願。現在看來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一面是他依然對學習的內容興趣盎然,弊端是確實他的書寫習慣不夠好。(誰能料到他一二年級那麼喜歡寫字,居然到三、四年級還能把字寫壞了。)現在看來還是挺後怕的,還是建議一年的家長謹慎些細緻些。
他的學校每天放學非常晚,回到家就要洗漱睡覺了,自由支配時間只有周末和假期。這也是他的狀況沒有到很嚴重的原因。
他確實在其他方面都很好,唯獨對遊戲和ipad比較失控。我們一起制定的使用時間是周末時每天可以玩遊戲20分鐘。
肯定很多人認為這個時間是爸爸媽媽強加的,但並不是。我和他說:「你確定20分鐘夠嗎?你可以再多一點時間,只要說到做到就可以。」但是他不肯加。(對話是真實的,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會懷疑。)
他內心的意願是要少玩和控制,但是自己又做不到。這部分才是我最擔心的。
有些知友提到電競,如果他自己的理想是電競,我們這一類的家長是會選擇支持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夢想的。他現在的理想是很冷門的學科,我和他爸爸同樣給了他很多資源上的支持和鼓勵(無論他以後會否改變)。
4. 還有一點,其實不僅是對遊戲有癮,對設備本身也有。經常有這樣的對話:
我:「到iapd時間了嗎?」兒子:「沒啊!」我:「那你拿著ipad做什麼呀?」兒子:「我就搜個東西。」/「我就看一下。」/「我看看電充好了沒?」/「這個設置我要調一下」/「我就擦一下灰」/「我們老師讓我們查一個單詞」(有時真有時假)......... 一千零一個真真假假的理由,一天當中發生無數次。冤枉了孩子,他很委屈,被他哄騙了,又強化了他撒謊的行為。有人說把ipad強行收起來,那就會發生:
兒子:「媽媽/爸爸,老師讓我們做PPT/收集資料」「我上次那個報告要改。」「老師要我們用ipad寫作文」「外面的雲好漂亮,我就拿ipad拍個照」「你不給我ipad,我怎麼複習呀!」同樣一千零一個理由,每一個聽起來都很真,但是拿去了,就不是一回事了。除非你一眼不落盯著,轉個身都不行。評論里說家長的不夠堅定導致孩子出現這種行為和表現,確實肯定有不夠堅定的時候,但是你看看現實情形,只靠家長的強硬控制是沒用的。估計這一段,有遇到這一類孩子的家長會特別有共鳴。
尊重沒用,傾聽沒用,愛沒用,講道理沒用,嚴厲沒用,強硬沒用。說打有用的先停一下,簡單粗暴就真的把孩子推遠了。
5. 評論里質疑「民主」式教育的,我感覺我挺對不住這個名詞的。我和我先生,肯定有很多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肯定有很多不夠堅持的時刻,還有很多不知所措的狀況,這一定會給孩子帶來相應的影響。
6.評論里那些提倡「打」的,我們周邊接觸到的家庭鮮有還在打孩子的,一個班的孩子,只有一、兩個孩子的家長把「打」作為管教手段,還有一些偶爾失控會拍幾下的,大部分孩子從來沒被家長打過。
7.還有一些在評論里無理指責和謾罵、要為遊戲正名的。希望遊戲可以給你們帶來快樂,而不是戾氣。遊戲對於一部分人來說,確實和毒品類似。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和遊戲和諧相處的辦法,祝賀你!但同時也要了解這不一定對所有人都有效。
8.對於那些從業人員出來為遊戲辯護的,請摸摸自己的良心。
9.推薦大家看看下面西西爸@Zack西西爸的回答,但我在這裡要否認我是那種不敢拒絕孩子的媽媽。
10.感謝評論中眾多現身說法的、有過沉迷遊戲經歷的知友,你們的分享對為人父母者特別有幫助,感謝!
11.涉及太多私人信息,還是不解匿了。
———————————————
後續1.很多評論擔心這件事之後的母子關係,摔ipad之後,這段時間我和兒子對那天的情形反覆檢討,我對我做錯的地方對他道歉,他也對他應該負責的部分對我道歉。(那幾天他爸爸不在家)
我們找出需要改正的地方和方法,也找出相應的彌補措施,比如以後他改用MP3播放音箱聽歌,可以使用我的筆記本做PPT等等。
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是和兒子站在同一邊,我們聯手應對「上癮」這件事,而不是把彼此當成要打敗的對象。
所以這幾天我們一直在陸陸續續交換感受和想法。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前文中談到過5歲時(也可能是6歲上半年)已經戒過一次。之間這幾年也有過幾次,比如假期去奶奶家住幾周回來,就會養成整天玩不停的習慣,我不想在老人面前說太多,每次都是回到自己家之後再處理。我會問他:「你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被它控制了?」 有一次他自己決定禁玩2個月,坦白說作為媽媽真的很佩服他。
所以我們真的練習過好多次了,只是這一次他的自我控制機制似乎失效了。
這個星期他每天都在努力做好遵守時間,做到在約定的時間完成某事。偶爾也會拖沓(小孩子拖沓太正常了),但我提醒他重視的是:如果你自己承諾的時間,就要做到。而不像之前玩遊戲時,隨口承諾,但根本沒當回事。
沒有ipad之後,他的節奏真的明快多了(至少不需要隔一會就要去擦一下灰了。可惜我沒有表情包)
他在努力為自己爭取重新獲得ipad的權力。我告訴他:有能力自律就能有權力。
成為設備的使用者,而不是成為設備的奴隸。評論中的大人和孩子們,新手父母和青春期孩子的爸媽,大家一起努力吧!
接下來是衝突之後的第一個周末,有進展我再更新。祝大家周末愉快!我小時候經常在想的事情是:
大人口口聲聲說讓我學習讓我學習,為啥他們都不學習呢?
我媽媽每天都在偷偷摸摸地看電視連續劇,我爸爸看的是小說、詩集,為啥我要看什麼圓錐曲線什麼等差數列呢?
工作以後,我發現身邊喜歡學習的人依舊不少,但和上學的時候所謂的學習,是兩個概念。
我的主管,前些日子在學習日語,理由是:四月份我要帶老婆孩子去日本自助游。
我的前同事,一直在學習數據分析的內容,理由是:他要跳槽去更高薪的地方。
我顯然就是動力不足的類型,雖然有心學習韓語,但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到現在韓語課本的書籤還停留在第20幾頁(買了一年,嗯…)
上海地鐵鋪天蓋地都是學習的廣告,有XXX外語培訓的,有XXX成人本科的。
有多少人是真的熱愛學習才去報名呢?大多只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不是嗎?
我看了一下其他答主的解決方法,總結以下為:
1、破罐子破摔法。
他不愛學習,那就不要讓他學習了。反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點評:
這個方法顯然不適用所有人。
除非你想拿這個孩子的人生進行一次賭博,當然,他賭輸了賭贏了和你都沒有關係,所以你可以放心地圍觀這個賭局。對於孩子的家長來說,他們輸不起啊!
老老實實學習,大部分情況下都可以平安穩妥地生活著,對於家長來說,不求你大富大貴,這樣就足夠了。
2、玩到想吐法。
讓他玩,玩膩了自然就學習了。
點評:
這個方法看似有效,但其實收效甚微。
在遊戲公司工作,我也有這樣玩遊戲玩膩了的時候,這種時候,我還可以刷知乎看段子,還可以開網易雲聽音樂,上豆瓣看影評,上微博看撕逼。網路時代已經這麼發達了,真的會膩味嗎?
最多是眼睛看得痛了累了,閉上眼睛休息一會兒。
用老掉牙的段子來說就是:不要在遊戲過程中插播功課。
3、興趣社交法。
帶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兒,做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培養興趣。
點評:
大部分的結果是,其他孩子和你家孩子一起愉快開黑,或者安利了更多好玩的遊戲。
最好的情況是,安利了更多和遊戲無關,但是同樣燒錢/燒時間的愛好。
兩個孩子在一起,你覺得有多大的概率是討論導數和雙曲線討論出友誼來了?肯定是有相同的愛好嘛,或許是看動漫、或許是給bjd娃娃做衣服鞋子、或許是化妝、或許是avi、或許是寫小說,你覺得沉迷其中就比沉迷遊戲要好很多嗎?
4、利益恐嚇法。
帶孩子去工地實踐,告訴他不努力讀書,以後就在這裡工作。
點評:
或許是其中比較有效的方法。但是以小孩子的「中二病」性格,很難認清現實。
小孩子總覺得自己是king of the world,認為自己以後會變成馬雲、迪麗熱巴這樣的富翁或者絕色美女。
你告訴他不努力學習要去工地搬磚,他才不信,他會反駁你:那個XXX學歷也很低,人家做直播月收入多少你知道嗎?那個XXX才高中學歷,被星探發現,現在拍戲多出名你知道嗎?
這裡就需要說到的是,家長對孩子,有時候太過於「仁慈」了。
我家的孩子最帥氣最好看,我家的孩子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很聰明,說的多了,你們相信,孩子自己也會相信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高三那年被我爸爸泡了手機之後,我媽和我說的話,也就是這段話,讓我意識到了一個真理:讀書的目的不是分數,而是賺錢。從那以後我就沒把分數當成分數來看,我都是當成錢來看的,錢當然多多益善,所以分數就越考越高了。
在多年以後,同學聚會上,群里聊天的時候,我都能深刻意識到:老媽誠不欺我。
——————————————————————————————
告訴孩子,他就是個普通人,是芸芸眾生里最普通的那一個。
他長得一點都不帥也不好看,他家裡沒有隻手遮天的背景,他智商不必正常人高。
帶他看看這個現實的社會,沒學歷的人怎麼在8小時工作之後托著疲憊的身體去念夜校只為了本科文憑能多加一點工資。
帶他看看這個現實的社會,多少公司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多少公司要求985、211高校。
帶他看看,那些賺大錢的人當中,低學歷和高學歷的比例到底是多少比多少?
帶他看看,那些為了一套房子首付還貸加名問題鬧得感情破裂的,都是輸給一個錢字。
錢這麼俗氣的東西,這麼重要的東西,你玩遊戲要錢,你上網要錢,你用電要錢,你買個流暢不卡的手機都要錢。
你到底有什麼本事能賺錢???
當然…如果孩子對你說,我活好!
這個號廢了,刪號重練吧。
其實我記得最清楚的還是我老媽對我說的那一句:
我和你外婆小時候帶你測過智商,就正常人一個。看你的長相,也就是個正常人水平。
這句話對於如今的我來說,依然是心理陰影啊。
根據評論區的補充,我去了解了一下《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P351~P355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一章的內容。對於中的粗體斜線的內容進行認識的更新。(作為父母,在心理學的學習上就是需要這樣不斷的更新。)
在我的認識來說,人類關於自我控制力方面的內容,比我認識的還要複雜。但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依舊還可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自我控制力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強化的,不同年齡段的肌肉力量是差別巨大的,個體之間的差別也是巨大的,肌肉需要科學系統的訓練,我們現在所謂的自我控制力的訓練是否是科學的?需不需要年齡分級?是否和肌肉訓練那樣,是會分成爆發力,耐力,柔韌,控制力的差別的?換到自我控制力來說可能就是耐受突然的高強度的壓力或者誘惑,或者持續的,長時間的壓力和誘惑等等。由此,我們還是可以繼續推出後面的思考。
我們是否可以放任孩子面對這樣的誘惑?
父母必要的阻斷和控制,是否是必要的?
在兒童,甚至青少年階段,讓孩子暴露在這樣的誘惑下是否起到了鍛煉和提到其自我控制力的作用?
======================================================
看了一下這個問題下的大多數回答。我只能說,絕大多數人還是處在站在自己有限的樣本量下,採用自發的,樸素的,帶有倖存者偏差的理解在給別人「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十分坑人」的回答。
對於遊戲對於人的影響的研究也不在少(由於是新生事物,和其他研究比起來也不算多,但是,現階段,可以參考對於電視媒體的研究),但研究總體的結論都是不建議過早的給孩子玩遊戲。然後,部分研究發現,在有老師和父母的引導下,諸如芝麻街這樣的節目,對於孩子的認知發展是有積極助益的。
這個結論其實是挺現成的。而且相比回答中的各種個體案例感受來說,這個結論要客觀並且理性得多。
因為每個人對於獎賞刺激的反應程度是不一樣的,而且差別很大,對於個體適用的方式是無法推廣到全體的,所謂的讓孩子玩膩味遊戲這種說法真的是非常坑爹的。而且,我看有個回答說爸爸說自己玩街機玩膩味的。然後媽媽就聽了爸爸的,讓孩子玩Ipad。這典型的就是變數控制都不在一個劑量上,並且作用的時間和年齡段等等都不同。爸爸可以玩街機的時候,大概率不會是只有5歲了。而且街機,由於其形式所限,需要在固定場地下,並且會受到金錢的懲罰感。而且遊戲的形式比起Ipad來說要單一得多。
而Ipad呢?沒有空間,時間的限制,大量的免費遊戲,遊戲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無論你的獎懲機制有多不同,總有一款合適你。這個爸爸的論調,其實更像說:「抽煙,抽葉子,你看我,沒事。」然後呢,給自己孩子餵了冰毒……
在我的回答下面,我經常會說:我們不會讓還不會走路的孩子跑步,跳躍,但在很多看不見的指標上,我們卻常常會犯這種錯得離譜的錯誤。
在這個回答下,就是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典型:讓沒有足夠年齡的孩子,談自控。
我發現很多家長都急切的期望孩子能夠通過某種方式獲得良好的自控能力。甚至各種捕風捉影的奇怪方法,從過去某個抓冰女孩,到什麼很小的孩子一天暴走幾十乃至近百公里。我很不幸的告訴大家,這些孩子能夠做這些,不是因為這樣鍛鍊形成的自控能力,而是他們是屬於少數樣本,他們本身具備這些能力,然後就順帶做到了,而大多數在正態分布裡面中間位置的人,大概率情況下是做不到的,自然也不會大肆宣傳,如果這些方法真的對全人類有用的話,早就全世界推廣了。事實上,歷史上近百年來這樣的記錄源源不斷,但研究證明並沒有什麼用。
自控力這個事情其實是人類腦發育的一個綜合能力的集合所表現出來的一個特徵。其實,在專業的心理學書上,我們不常會看到自控力這種辭彙。因為,這個東西的運作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像是一個肌肉力量那樣,越練越強的。著名的那個棉花糖實驗,最後驗證了,其實不是孩子的自控力變強了,而是孩子發展出來更好的策略避免這樣誘惑刺激。那些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本質上是選擇不看這個獎賞,不被其不斷的誘惑和刺激自己。而不是所謂的鍛鍊出那種「直面誘惑,內心毫無波動的能力」。
下面有幾個回答其實也是摸到了這個模式的邊,但也沒有講清楚。比如做遊戲策劃,做電競,這本質上就是改變了遊戲的獎賞機制的關係讓遊戲不再變成一個愉悅的事情。但是,這類方法,相對於家長幫助孩子停止玩遊戲來說,還是低效了,而且還有年齡段合適度的要求,太小年齡段的,你很難讓他體會到正真意義上這種工作的辛苦和勞累。棉花糖誘惑,把它放起來看不到了,這種誘惑就中斷了,遊戲也是同樣道理。打膩一個遊戲,這個條件達成對於家庭來說困難得多。孩子可以自己換一個他覺得好玩的遊戲啊,而且,我們知道當人在一處獲得壓力之後,他有大概率的可能需要找到一個其他的泄壓方法。做電競,做策劃這種辛苦和勞纍堆積相對於不讓孩子接觸Ipad這種阻斷來說,憑空又多出了不必要的內容。誰知道這種不必要的壓力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新問題呢?
另外,對於下面那個匿名回答,我的一大感受就是:媽媽非常害怕去拒絕孩子。而事實上,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必要的拒絕,必要的讓孩子感受到不允許,不接受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的確有很大行為,就是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應該去嘗試,不應該做的。現在不少父母在關愛孩子的過程中,很害怕傷害孩子的情感,而在該說不的時候,猶猶豫豫可能才是更糟糕的。平時累積下來的良好的親子關係,在這種必要的時候,就是用來消費的。不是說要去打罵孩子,而是讓孩子知道,這個,爸爸媽媽不認可,不接受。而不是一直綳著一股勁,然後做一個和顏悅色的父母。最終是會把自己綳壞,然後爆發的。事實上,結果也是如此,但從孩子的表現來說,可以說這個爸爸媽媽平時還是累積了不少的,孩子能夠表現出體會和理解,但其實早點做,孩子一樣會有這種體會和理解,但就不會有這些不必要的彎路了。
最後還是補一句,育兒,有時間和精力,少看暢銷書,多看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既然有充分的時間陪孩子了。就應該學習得深入一些了,很多答案在教科書裡面都是現成的,而且讓人不僅知其然,而可以知其所以然,進而可以舉一反三,好多事情可以還沒有發生,就可以老道的繞開了。
附上部分關於電視媒體,和遊戲方面的研究:
簡單來說,遊戲中的暴力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長時間的接觸電視媒體,對孩子的學業和社交能力有負面影響。
教育意義的電視媒體有積極影響。但需要父母的監管。
以上分別摘錄自:
《青春期-發展、關係和文化(第11版)》
《兒童發展(第11版)》
《為人父母(第6版)》
題主,我是初一輟學的,同樣是因為遊戲輟學。
我從個人的經歷來分析一下。1:孩子有沒有遭受過校園暴力?
我曾經是一名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同學排擠老師孤立。我從未與他們溝通過這個問題, 現在也是。或許你的孩子身上有些你不知道的事。2:為什麼會沉迷遊戲?
背一個英語單詞要一會。讀一篇文章要一會。寫一篇作文要很久。完成所有的家庭作業也要很久。也並沒有讓他產生很大的愉悅感。而一局20分鐘的王者榮耀,即時反饋讓他感覺到征服欲,成就感。他傾向誰不言而喻。我之前輟學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我成績不好,同學老師排擠孤立我。我一無是處,沒有任何一個閃光點。但我發現遊戲中,我能做到一些事情。我有能力去做到這些事情。我不願意失去這些我能做到的事情,遊戲是我維繫這個價值感的唯一方式。3:如何管教?
我個人認為,一定要堅持讓他每天去上學,走出第一步是非常難的。一定要讓他有不得不上學的理由,帶他去血汗工廠看看,去底層人民的地方看看。讓他知道生活的殘酷,這樣才能讓他在做權衡中作選擇。還有一點,是孩子的面子問題。我小時候不去上學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我害怕同學們嘲笑我。我沒有去上學同學們在後面議論紛紛,老師說我廢了。我實在是太怕了。這點希望題主尤其關心一下。
手機一定要沒收掉,孩子將來會感謝你的。很多答案都在談電子遊戲沉迷的問題,甚至主要側重點都在「自控」。但是好像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前提:國內像題主描述的這類問題少年,沉迷的多是網遊,而極少有沉迷單機遊戲而發展出這類極端讓家長頭疼的現象。
事實上,在知網隨便用「網路成癮」能搜出幾千篇文獻,換成「遊戲成癮」則不過寥寥百篇,其中大部分標題還都是「網路遊戲成癮」。
其實我曾經也是題主描述的這類問題少年之一,不過我沒題主兒子這麼剛敢直接跟父母開懟,都是在家就半夜偷偷開電腦、住校就省下飯錢偷偷往網吧跑,那時候為了繞開宿舍管理員敢從二樓直接往下跳、不惜冒著午間烈日翻過學校的後山步行幾公里去網吧,有時甚至卡里沒錢只能上機半個小時而根本打不了一局遊戲,單純點進房間觀戰的時候跟好友瞎侃一通,也能感到莫大的慰藉。
中間也有很多次想戒掉網遊,每次離開前跟網友盛大地告別一通說我要好好學習了,今後不來了。然而過段時間就像孔乙己一樣再次出現在網遊里,認識的網友們都鬨笑:「XXX,你這個號賣不掉又自己撿回來練了吧!」
然而當時的自己覺得自己在現實世界裡才是孔乙己,在網遊里誰敢嘲笑我立馬在世界喊話懟回去,不服solo一局。而回到學校回到教室呢,儘管沒人會當面嘲笑你,甚至老師同學還會很友好地關心你最近怎麼老打呵欠、上一次的作業哪裡做得不對,自己卻總覺得與他們格格不入——老師和學霸關心的學習成績我比不來,男生帥氣的投籃、女生時尚的打扮我也只能隔在遠處偷偷殷羨,至於每個班都有的那麼幾個出盡風頭的古惑仔,那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自己就像那穿著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孔乙己,儘管學習成績也能靠著早前打下的基礎而不至於立即一落千丈,終究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慘,成績到了全年級倒數而差點被勸留級。至於我在網遊的世界裡嘛,我也曾意淫過自己排進了伺服器前幾,在世界一呼百應,讓路人跪舔大神的情形——然而並沒有,我不過是一個稍微高級的路人玩家罷了。但這並不妨礙我在網遊世界裡依舊能收穫一幫水平差不多的狐朋狗友,甚至還考慮在遊戲里找個玩家結婚。
講了這段自己的經歷,我不過是想說,網遊之所以讓人沉迷,因為它能給到現實中獲得不到的歸屬感。熟悉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都知道,歸屬需求緊接在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上一級。對於一個人的本能需求,靠所謂的培養「自控力」,怎麼可能長期解決問題呢?
然而如何讓問題少年回到現實中來,儘管問題的癥結是如此簡單,要解決起來卻非常複雜。我自己身邊就有不少親戚朋友的孩子跟我當年的情況類似,然而當他們求助於我這個心理學工作者的時候,我除了指出癥結,對於如何具體操作去解決問題,都只能報以一臉歉疚的無可奈何。
太難了,有的家長為了工作要辛勤地三班倒,好不容易下班回到家,看到孩子玩遊戲就來氣,根本沒法靜下心好好跟孩子溝通,更別提關心孩子除了遊戲以外還會喜歡什麼、對什麼有熱情;有的家長耐下性子跟孩子好好溝通吧,也很難自然,孩子自己面對家長的溫和態度也會越發感到歉疚難受,更加難以接納現實中的自己,反倒更加被推向了虛擬網遊的社交中去;而像題主家長這樣各種辦轉學、租房子陪讀的,反倒越發讓孩子感到自己在班級中的特殊性,也更難真正融入集體中去,於是很容易又倒回網遊世界中去尋求歸屬了。
至於我自己的經歷,後來也並沒有什麼十分戲劇性的轉折點,無非是新的一個學期到來以後換了新的老師和同學,巧在遇到的同桌也是上學期各種浪後痛定思痛,一起互相勉勵回到了正軌,更巧的是這個班的學風也挺好,大家都喜歡在課後討論學習而不是時尚運動或網遊。尤其有一次,有個女生找我請教物理題,我給她解答完以後看到她報以感謝的嫣然一笑,對於一個處在青春期的直男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人感到心有所屬的呢?——跟所有俗套的狗糧一樣,她現在是我太太。所以除了撒把狗糧,我的經歷基本沒有什麼可借鑒性,我認為別人的經歷也一樣——無論多麼富有戲劇性的轉折。
儘管有點何不食肉糜的意味,但我還是想說,有時候我們逃避現實,不一定是因為現實多麼難堪,只是我們對現實的期望太高——而對於一個少年,這個期望往往是父母給的。早前那些因為家裡出了個問題少年而找我諮詢的家庭,後來這些少年儘管沒有滿足家庭的期望考上好大學,但離開父母在外獨自打拚以後,過得並沒有比我不快活。倒是我們這個老牌985大學的同學們偶爾小聚,還會聊起當年有幾個同學被留級被勸退,最後鬱郁不知所終——而這種談資,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安慰我們自己面對未來的彷徨罷了。
以我本身為例,初中時我也是重點中學重點班級里名列前矛的人物,但上高中的時候各科成績稀爛,完全偏離自己原先的預期,當時的班主任和家長也全都冷言冷語。所以迅速的我就陷入了手機和遊戲的懷抱,上課就犯困,要不就睡覺要不就玩手機。每周就惦記著網吧打遊戲。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出了大問題?都不盡然,主要的原因是,遊戲能讓我在虛擬世界裡找到現實里沒有的正反饋。所有的遊戲設計的初衷就是要讓玩家獲得正反饋。就拿題主孩子沉迷的王者榮耀來說,操作簡單,上手方便,很容易就能體會到在自己的水平線上獲取的快樂。然而學習呢?作業寫不完,不會寫。考試分數低,很挫敗。差生尚且如此,在前面的學生要保持自身排名,壓力只有更大。家長和老師的壓力還在其次,如果自己也承受不住自身的壓力,很容易就瞬間崩潰,逃離到遊戲的花花世界。或者直接破罐破摔,沒臉沒皮,再也不去管學習上的任何事情。畢竟這個世界上能單純的從初高中的應試教育上獲取快樂的人是少數的,大部分青年人在這個階段從學習里獲得的全部都是負反饋,你讓他們怎麼下得了這個決定去學習?
十幾歲這個年紀,產生真正價值觀的人很少很少。或者這麼說,很多這個年紀的人以為自己有了明確的價值觀,但其實完全沒有經歷過現實的考驗。所以才會有很多青年人覺得自己打遊戲就能和職業選手一樣成為正經職業,或者覺得就算現在打遊戲也無所謂,將來自己不會餓死,於是就肆無忌憚的拋棄了學習。
我第一次產生自我覺醒,和樹立自己的價值觀,說起來很可笑,是因為失戀。第一次高考結束之後被初戀狠狠的婊了一回,讓我徹底的意識到就算自己喜歡打遊戲,也需要先讓自己變得強大,變得有資本,才能理直氣壯的獲得足夠的條件來玩。不然就只能像被初戀如此對待一樣,獲得不了真正的快樂。於是下狠心復讀一年,才得到了理想的結果。
要讓現在的年輕人徹底放棄娛樂是不現實的,然而所謂的挫折教育在我認為也並沒有做到實處,題主所謂的軍事夏令營,在你兒子眼裡可能不過是一次鬧劇,因為他並沒有真正的失去什麼,自然也不會認為自己沉溺於遊戲會讓自己失去一些本該獲得大好機會。要讓他清醒,真正見識社會的殘酷,不如就徹底放養。要打遊戲可以,吃飯,話費,網費,請自己賺。沒錢,就沒得玩。狠狠心拋到社會一個月,保證在毫無後援的情況下意識到自己沒有能力連遊戲都沒法打。然而現在生活好了,又有幾個家長能下得了這個狠心呢?畢竟,失戀這種機會,不是人為能創造得了的期中考試是年級第一啊…是不是因為太聰明學校的課程並沒有挑戰所以厭學?反正如果老師講的東西我都會或者一聽就明白還要等其他同學我會厭煩提不起興趣,也沒有什麼成就感。不如讓他學習一些他感興趣的完成後能有成就感的其他東西。比如遊戲製作之類的技術,如果理科好也可以考慮編程方向。堵不如疏,因為學習成績好而厭學更需要好的引導,而不是逼他重複學一些對他而言簡單的知識。
來遊戲公司做測試,做策劃
真的戒網癮特別好用
……………………………………
總的來說我支持一下其他答主的說法,很多時候孩子是需要引導的,甚至強制手段的,畢竟遊戲是用十倍苦心,做突出一個的東西,如果不比世界上大多數東西有趣,我們的努力就白費了,即使大人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況
但是把我們比作手淫和性愛就有點過分了,說實話,我們做不到,無數的遊戲設計人員嘗試過。我們沒有辦法做成電子海洛因,沉迷的機制不一樣
因為我認識的孩子有沒有手機就滿地打滾的,也有沒有遊戲就玩別的的,本身從事這個行業,這個問題我想過很久
對很多人來說,遊戲是關於娛樂,成就,反饋與習慣的話題,很多常見的壞學生都是這樣的,學習中普遍受挫,生活中沒有成就感,遊戲是一個抒發情感的好地方,強烈的投射,即時的反饋,我們費了大心思的榮譽感和社交性,這是沉迷的根本
引導他們在遊戲外建立一個正反饋系統,是頭要的事情
至於另一方面,有些事情一定要用管理的手段,我是說,我快30了上班都有遲到了老闆罵,主管動輒拿績效說話的時候,你的孩子自控性絕對沒有我強,父母的引導和管教是很重要的。為什麼軍事訓練營有效,那是個強制戒斷行為,改變了你孩子的習慣
說實話我可以理解孩子不學習,可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是需要手段引導的。我並不指是打罵孩子,而是管控,比如晚上斷網,早上強行拽起來,送去學校
因為我也重讀過,必須要說一件事情,非考試年的重讀很容易造成不努力但是成績不錯的情況,學習需要有成就感,也需要挑戰
我表弟。比我小5歲。07年左右,開始沉迷魔獸世界不能自拔。說實話這個問題上我有錯。是我把他帶進魔獸世界。但我能自控。玩著魔獸,還出國留學還發了SCI還博士畢業了。
但我表弟就控制不住。我舅和舅媽打也打了罵也罵了,甚至衝突到,罵他「你要是再玩遊戲就把衣服脫了滾出家門」,我表弟二話不說脫光了跑出家門的地步。
那個時候直播平台還是很少的,我表弟的人生理想不是做職業電競或者直播,而是開一家代練工作室。
我舅把我罵得啊,狗血噴頭。我沒辦法,那是我表弟,我得救他。最後我想了一個招。我招集我們工會的,問誰想練小號,我免費給練。收了大概十來個號。
我把這些小號給我表弟,說你不是想代練嗎?哥給你介紹了幾單生意。都是一級小號,練到滿級,一個號300塊。比淘寶上還高一點。要求兩個禮拜完成。
這是我表弟接的人生中第一單也是最後一單代練,練完之後他就乖乖上學去了。用他的話就是「哥,我吐了,是真的吐了」。
當然,他前面落下來太多了,耽誤了幾年,最後以21歲高齡勉強考上了一個二本。但我覺得,好歹是從魔獸裡面爬出來了。
我現在也做父親了。我常想如果只能培養一個能力,父母應該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我自己認為是自控力。
自控、自製,是一個成年人必備能力。包括情緒的自我剋制和行為的自我控制。我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因為世間幾乎所有的事情,精髓都在於分寸。分寸得當,就是好事,分寸不對,就是壞事。所謂過猶不及。
往大了說,良好的自制力是受益終身的。年少時面對學業,年長時面對誘惑,都能更從容。
遊戲本是怡情,過度沉迷就是玩物喪志,就是這麼簡單。自制力強大的人才能掌握好這些事情的分寸。
父母是最好的榜樣,身教高於言傳。我和孩子媽媽每天晚上吃完晚飯陪孩子玩一會,她媽媽就去看書。我雖然不搞專業了,也列印幾張英文文獻在那看。孩子現在就覺得吃完飯看紙質的東西是個定式。他自己現在也會有模有樣地翻我和他媽媽的醫學書。
通常是直到孩子睡覺了我才打開steam打遊戲。其實吧,我也超愛打遊戲的。steam里有不少500小時以上的遊戲。
而她媽媽也才開始逛淘寶。。。。。。其實很多時候對某樣興趣愛好,探索期和進步期是最容易給人正反饋的時間。
尤其是新上手某款遊戲,感覺有很大的世界在等著你探索,無數的故事等著你去見證,還有技能,裝備,好看的衣服,帥氣的武器,每拿到一件都讓你歡呼雀躍,就好像看電影時看到了自己最喜歡的橋段一樣。
但是一旦開始研究這項興趣愛好,剖析背後的原理和設計思路,你會發現對這樣興趣愛好的黏著度開始直線下滑,劇情全都變成了套路,裝備也成了固定的數學模型,以至於你很難找到一款能給你新鮮感的作品。
學音樂的人可能也有體會,當你學的夠多之後,聽到一首歌,它帶給你的音律美相較於不懂音樂的人是淡化的,你會不自覺的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編曲的小伎倆,放在某個和弦的運用上,甚至單純的感慨一句演奏者的手法精妙,而很難單純的去欣賞它的美。
所以想讓你的孩子對遊戲失去那種狂熱的新鮮感,首先要做的就是一起去了解它,了解遊戲背後的故事,了解遊戲公司的恩怨,了解遊戲史,了解遊戲的製作方法,關卡的構思,音樂的插入,演出效果的進化,當你的孩子了解的足夠多時,類似王者榮耀這類的殺時間「小」製作已經無法引起你孩子的興趣了,他已經成為了一名成熟理性的玩家。
我明白遊戲這個東西對於毫無經驗的成年人來說有多難上手,但是知己知彼這句老話是沒錯的,還請題主盡量的去了解它,然後打敗它。
家裡的一個親戚,父母兩個人都挺厲害,能說會道能賺錢,在內地三四線的小城市,一年一百來萬。四個城市有房子和商鋪,家裡不缺錢。
兒子打小就玩遊戲,到了大學繼續玩,除了遊戲什麼也不愛。
前兩天一起吃飯,我對那孩子說:你快畢業了吧?明年開學就得準備找工作了。
孩子爸爸說:我們去學校問了,他那個專業就業還不錯。
孩子說:嗨,就那破公司,都沒法去!
我看了看他滿不在乎的神情,沒說話。
反正對於人家來說,只要不沾染黃賭毒,坐吃山也不會空。
打打遊戲怎麼了?不上進怎麼了?還能餓死咋滴!
對於沒吃過苦的孩子來說,他就不知道什麼是享福。
他覺得他現在所有的生活都是應該的,他理應吃好的,用好的,玩著遊戲,反正作為家裡有錢的獨生子,什麼都是他的。
除非你們家也有這種條件,否則,控制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論對於孩子的心理還是生理狀態,都有好處。
我很多時候會去看話劇,跟影視劇不同,話劇的感染衝擊力很直接。
為什麼?
因為在你面前演出的是活生生的人,短短几分鐘內你就接受的到他的情緒。舞台上的人嚎啕大哭,你很容易跟著掉眼淚。
可是電影電視劇並不行,這就是現實和虛幻世界的差異。
一個長期通過電子產品去領悟感情的孩子,在情感認知方面是會有障礙的,對待別人也會更冷漠一些。
………很多人大概根本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著迷遊戲,因為遊戲里有獎勵機制。
通關就有顯示你得了多少分,過程中會不停的掉裝備,這些獎勵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愉悅感。
而且跟學習不同,學習要堅持很久才能得到獎勵,更好的名次,別人的羨慕,父母的誇獎。
但遊戲不同,一個小時夠你被即時獎勵幾輪!
在實驗里不停被刺激大腦獎勵區域的小白鼠會永不停歇的奔跑,直到把自己累死為止。
沉迷於遊戲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們是遊戲中的小白鼠。
不要指望孩子的自控力,對於一個上未成年的人來說他的自控力是很有限的。
未成年人幾個字代表的不只是年齡,還有方方面面的心理生理水平。
在我小的時候,守著一書櫃的書,但是我也會半夜爬起來偷偷看電視。
在書房裡放兩面小鏡子,看客廳的電視倒影。
後來這些辦法都被爸媽給禁止了,沒法看了,也就算了,小孩子其實是很容易認命的物種。
後來爸爸看書的時候,就帶著我一起,他看他的,我看我的,慢慢習慣了之後,就斷絕了對電視的念頭。
這樣的習慣,是十幾年養出來的,不是三五年就養成的。
以至於到了今天,除了一些紀錄片,澳網溫網這些體育運動,我也不愛看電視,電視帶給我的歡愉非常有限,很難想像小時候我半夜扛著不睡等到他們都睡了,熬到大半夜爬起來看電視的那種精神頭和痴迷勁。
習慣養成為牢不可破的潛意識往往需要數十年,而對於年紀尚幼的孩子,還沒有足夠的意識自己的所作所為到底等於什麼,同時他的習慣還不足以強大到他對抗遊戲提供的獎勵系統。
對於合適年紀的孩子,給予合適的期待,不能拔苗助長,期待一個幼童有著強大的自控力。
想要讓實驗中的小白鼠停下來,讓它知道累,知道再跑下去就會死掉的辦法是,停止刺激它的大腦獎勵區。
對於孩子還說也是一樣,把手機,電腦,網路,遊戲都給他,指望他控制自己,就跟指望會自己停下奔跑的小白鼠差不多,都是不切實際的。
需要做的是停止這些會刺激他的東西,比如斷網,手機不帶遊戲系統,家中無網路可用等等。
同時讓他逐步意識到這種遊戲中的獎勵毫無意義,並幫助他發現其他更有意義的獎勵機制。
比如運動,一場對抗比賽的輸贏來的比學習更迅速,得到獎賞也更快,但這種真人對真人的運動能幫助他擺脫遊戲的獎勵機制。
當然,這也需要父母的配合,無論是一起讀書還是做運動,也是要從小培養的,更不要說看書。
一個在家中也會不停的看手機,看電視,玩遊戲的父母顯然不能做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同時,多帶他去見識這個世界,你不能只帶他見識好的,同時還要帶他見識一些不好的,要他知道這世上有多少人吃不飽飯,餓著肚子,吹著冷風,有多少人過不起他現在過得生活。
………
除了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當然也很重要。如果他的小夥伴就是放學去打球,去參加活動,去上學習班,他也會默認為這種方式才是對的,並且享受去做這些,因為跟朋友在一起有的聊。
如果小夥伴湊在一起二話不說,掏出手機打遊戲去,他自然也會跟著去打遊戲。
所以為什麼那麼多人花大價錢去買學位房,沒有人是傻子,物當然是有所值。
前段時間我寫了個帖子說,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控制看電視的時間要從父母自己做起。
有人在評論里噴我說:我們家孩子一天看幾個小時電視,說話特溜,認識多少字,比幼兒園其他小朋友不知道強多少!
我一般不干涉別人養育孩子的方式,因為每家都有自己的情況,每個孩子也不一樣。
但是,身為父母有父母的責任,如果把孩子丟給電視和遊戲,就能養出一個聰明堅定懂感情懂感恩的孩子,那我建議你多生幾個,畢竟這樣的基因可不好找!看描述,是你們一直在妥協啊,
「一步走錯步步錯」的節奏。
整體感覺就是你兒子在掌控一切,
提各種要求,並且即使滿足了他,他也不會兌現自己的承諾。
事情發展到現在,他已經習慣了只要鬧得夠凶,就能得到滿足的模式,
心態也已經扭曲了,
這時候如果再開始強硬,恐怕他會不惜魚死網破,
因為他已經不能接受「自己的目的沒達到」這種情況了,
又是這麼個最容易衝動的年紀,
逼急了,真有可能做出「寧死不屈」的極端選擇。
所以,這時候再硬掰,很顯然不合適。
你作為家長,不著急是不可能的,
但急也沒用,
不如把心態放平,就做好給他一口飯吃,養他一輩子的準備吧。
或許有一天他會醒悟,或許徹底廢了,但又有什麼辦法呢?你們愛他啊。
否則也不會這樣提問,直接送去電擊就完了。
不妨心平氣和地告訴他:爸爸媽媽依然愛你,甚至不介意把你養在家裡玩一輩子遊戲,但是,也不能保證能養你多久,如果我們不在了,你怎麼辦?這一點你要想好。並且,如果將來有一天,你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例如成家立業,這個我們就幫不上你了,你得自己想辦法。到時候,由於你虛度了最好的時光,再努力起來恐怕會更辛苦,而且已經錯過的東西,很有可能再也沒機會得到了。那時候,我們會非常心疼你,替你惋惜,卻依然無能為力。很遺憾,現在沒辦法讓你理解我們對你的關心和擔憂,希望有一天你會懂。希望這一天不要太晚,希望不會一切都來不及。現在,你可以回房間玩兒去了,餓了就出來吃飯。
切記:不要急於改變他。
以及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健康正常度過一生的,不論他曾經多麼乖巧懂事,聰明上進,
如今事已至此,只能重作打算了。
如果還愛他,就當他生下來就是個心理殘疾人,能好好活著就行了,最起碼他生活還能自理呢。
具體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我就不猜測了,
如果他不是非常排斥,可以考慮找個正規心理諮詢機構,進行救治。
謝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