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和拜占庭式教堂在內部裝飾、雕塑、信奉對象等方面上有何異同?
以聖索菲亞和巴黎聖母院為例。
這個問題可能由建築系的大神來答比較合適,鄙人不才,願意小試一二。哥特式建築由Romanesque建築發展而來,特點是具有失重感,垂直元素密集(weightlessness and strong vertical emphasis),造成其高聳如雲風格的因素大致有:(1)肋狀高穹窿(ribbed vault),(2)密集規整(通常平行)的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3)尖拱結構。建築正面通常有華麗裝飾的fa?ade,至於內部,除了上面提到的穹窿和尖拱會引人注目之外,玫瑰窗以及大量的彩色玻璃排窗通常是人們最能感知到的裝飾。題主說想以巴黎聖母院為例,我就截了幾張圖:尖拱結構:下圖為聖母院的貞女之門、審判之門、聖安妮之門(渣翻請無視)
哥特式尖拱由Romanesque拱發展而來,而Romanesque的風格又由Roman風格衍生,哥特式與其祖先最大的不同就是拱頂的冠石,參見下圖:A=Roman, B=Romanesque, C=Gothic
聖母院的飛扶壁:飛扶壁的作用是抵擋將牆面向外側推的橫向力,將其引向地面,在哥特式建築中,扶牆和建築主體是不相連的,橫向力通過下圖所示的一系列大拱傳遞出去。
肋狀高穹窿(ribbed vault):這個我就不放巴黎聖母院的圖片了,而安利一下我自己非常喜歡卻鮮為人知的一個教堂──聖丹尼大教堂,位於法國巴黎比較偏僻的地方,建於12世紀,是目前現存最古老的哥特式教堂,歷代法國皇室的埋葬地,歷史意義極其重大,不過遊客稀少,荒涼透頂,如果有人對絢麗的彩色玻璃排窗感興趣推薦到此一游。下面秀一下渣拍:
玻璃排窗由於光線原因沒有照好,但也大概能夠顯示出哥特式建築內部主要裝飾仰賴於大面積的玻璃彩繪了,除去一般的花紋性」牆紙「,排窗上的繪圖主題還包括聖經故事與聖人生平,這些」裝飾「其實是有現實用途的:即將天主教的基本理念和常識灌輸給不識字的人,起到教育作用。此張圖重點是在由交錯骨形成的高穹頂,這個結構叫做ogival curve,由幾個尖頂拱形成,它改進了原先romanesque形式的缺陷,變得更加牢固,令兩側的牆面能夠承受較少的來自穹頂的壓力,注意其骨架特點很明顯,頂點要高於相交的拱形,不要把它與Romanesque中的groin vault或barrel vault搞混(下圖左Romanesque,右Gothic):擺一張聖母院的玫瑰窗,也是哥特式建築里的常見裝飾:
哥特式建築還有一些瑣碎的特點,但本人知識實在有限,講不了更多,只能丟一張典型哥特式教堂設計元素圖(雖然有些文不對題,但個人覺得哥特式教堂的內部裝飾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其特點突出的建築設計):
接下來說一下拜占庭式教堂,先放一張各類拜占庭式教堂平面設計圖對比:
可看出拜占庭式教堂通常都以一個大型半圓拱頂建築為主體擴展成十字,在四角又分別與小型半圓拱頂附帶建築相連,總體成方形。如下圖:(紅圈為半圓拱頂所在處)
而這個方形的每一個「小方塊」間以立柱相連,這時就要提到拜占庭式建築上的一個創新:穹隅(pendentives),即兩座拱相鄰的兩腳均落在一個托座支承上,對於索菲亞大教堂來說,就是這個部位:
這一設計使得主半圓穹頂的重量被四個穹隅托住,間接傳遞到了四角的墩柱上,也使得拱間具有連續性,不但增強了流暢的美感,還擴展了空間感。可見拜占庭與哥特式建築都在拱的處理上花了心思,然而與哥特式凌空高挑的風格不同,拜占庭教堂下部採用較粗的立柱支撐,具有厚重感。由於底部以立柱隔斷,上部及頂部連續,拜占庭教堂的裝飾一般會在何處也可想而知了:上部牆面以及天花板上一般都有美麗的馬賽克鑲嵌畫。這些鑲嵌畫以人物的正面像為主,包括基督教皇帝以及聖人像。但在拜占庭教堂中,被應用最廣的鑲嵌畫人像裝飾是這個:(以索菲亞大教堂為例)
此類肖像統一被稱為Christ Pantocrator(「全能者基督」),大多被置於教堂主半圓穹頂端,畫中耶穌均頭頂光環,目光凝聚,給人以極肅穆靜止的感覺,一般畫像都是右手抬起作賜福狀,左手持聖經。一說此類肖像是基督教對古典時期宙斯像的改編。背景通常是鑲金的,此像意在展現出耶穌作為最終審判者、全知者至高無上的形象,與西歐13世紀及之後所意欲展現出的耶穌「受難者」「垂死者」等更貼近「人」的形象截然不同。
最後再用一個結構圖總結一下:
接下來簡要談一下雕塑。(實乃不擅長中的不擅長,說錯請指正)
我認為拜占庭的雕塑總體來講延伸了古典時期的雕塑風格,但變得更靜態而平面化,人物表情通常比較凝然,具體可以參考上面的基督像,基本體現了拜占庭時期,無論繪畫還是雕塑,其目的都是要激發出觀者的敬畏和莊重感。
而哥特式雕塑,尤其是後來的International Gothic風格,目的並不在於以恢弘比例或莊嚴肅穆取勝,它們意在通過拉長人物的體態,在雕刻版面上點綴繁複瑣碎的飾物來展現高貴優雅的氣度。雕塑中一般有完美修長而蜿蜒的曲線,人物排列較密集,現巴黎的Musée de Cluny中存放大量聖丹尼與巴黎聖母院fa?ade上的雕像,值得一觀。
信奉對象上,哥特式教堂與拜占庭教堂分屬天主教與東正教,作為基督教的兩個主要分支,都信耶穌基督,只是在崇拜方式上有所區別。二者均十分注重洗禮等聖事,不過天主教強調通過信仰(faith)和善行(good work)兩方面來獲得救贖,而東正教則強調通過聖禮與不斷地祈禱達到與神合而為一的境界(mystic union with God, theosis)。天主教尤其尊崇聖母瑪利亞(注意此處一般用詞為veneration,當和worship,即對神的供奉崇拜區分開),東正教與天主教相似,但其更大的特點則是在崇拜時講究審美的感官:聖像(視覺)與焚香(嗅覺)。
但聖像傳統在拜占庭教堂中的發展史極為坎坷。在8-9世紀拜占庭曾經歷了數次破壞聖像運動(iconoclasm),因為聖像破壞者認為在大眾眼中,聖像本身正在逐漸取代聖像所代表的神成為人們所奉獻忠誠或提出訴求的對象,即大眾混淆了聖像及聖像所代表的本質之間的界限。包括索菲亞大教堂在內的多數教堂中的大量馬賽克鑲嵌畫均被毀壞,在此期間,西歐的教會在查理曼大帝的支持下一直反對聖像破壞的行為,而繼續在教堂中使用圖像。在843年聖像崇拜的習俗回歸拜占庭,從而終止了這一歷史。這段內容大概也勉強和信奉對象沾邊吧。
看到沒有人回答lz問題,我路過打下醬油湊湊熱鬧。憑印象寫的,勿拍。
1.內部裝飾是建立在建築結構的基礎上的。
哥特建築解決了拱頂的高度和跨度的問題,才能取消承重牆,採用大面積玻璃排窗。這是建立在中世界後期建築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而拜占庭式教堂的建造則早的多,有大量的承重牆可以提供鑲嵌畫的創作。2.中世紀後期的雕塑越來越寫實化,有從淺浮雕到雕塑的發展過程。3.信奉對象這個真不知道。。。這個是不是超過藝術範疇了,和天主教的聖母崇拜有關係啊?太高深了,高人解答下。。。吾 前段時間看到拜占庭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書上說的更多的是和古羅馬的萬神廟的對比。。貼張圖
啊 不要在意周圍的尖塔 那是後來土耳其人佔領君士坦丁堡時加上去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在公元537年12月26日正式建成。由查士丁尼皇帝指揮(他還因為這個落了個不睡覺皇帝的美名),由安提米奧斯(一個發明家)和伊西多爾(一個幾何和物理學教授)設計建造。
so,1時間順序上,由君士坦丁最開始建(這位皇帝確立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維護了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說法,是他把古羅馬的重心從羅馬移到君士坦丁堡,然後東西才分裂,東羅馬帝國又叫拜占庭帝國。所以拜占庭教堂基本上是供奉耶穌基督的),被燒,後狄奧多西二世重建,被毀,最後由查士丁尼重建,現在的樣子。2前兩次建造都是巴西利卡風格(啊 我也不知道),最後一次有了革新。
鑲嵌畫的流行是從古羅馬的建築師皇帝哈德良時期開始,以前牆壁裝飾都是以浮雕為主。南瓜式穹頂(我的理解就是那個球型的頂)也是那個時期開始流行。拜占庭帝國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古羅馬的東西(重建羅馬嘛)。
so 1聖索菲亞大教堂以鑲嵌畫為主(這時候的鑲嵌畫已經發展到了用彩色玻璃鑲嵌,在陽光的照射下,能有反覆變換的光影效果)好像頂上還有一巨幅耶穌像類?依舊是南瓜頂(比萬神廟少了個洞),但環繞南瓜頂開了40個小天窗。2比之前的革新在於見下
以前都是在圓形主體上搭南瓜頂,現在經過兩位物理學家、幾何學家、發明家的不懈努力,知道怎麼在方型的主體承重牆上搭南瓜頂。怎麼搭可以自行查閱相關書籍
希臘時期盛行的立柱+改良希臘時期的羅馬拱券(都為大理石,以彩色大理石貼面),+雙層柱廊+複雜的內部結構,讓聖索菲亞大教堂顯得空間很大。而在柱頭的設計上,拜占庭主要為有特色的方錐式和碗狀式(我看的話 變的更複雜更華麗了)。聖索菲亞大教堂還有雙柱。
暫時就這些了,至於哥特式的巴黎聖母院,抱歉 ,我還沒有看到那個時期。。不過主要特徵應該是尖頂以及很長的彩色玻璃窗,也給人一種很高很空曠的感覺。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法國的腓力二世?
※如何選擇神學院以及相關的建議?
※對宗教音樂感興趣,如何入手?
※如何從聖經的角度分析辱母殺人案?
※現在的基督徒還會相信所謂的童貞女瑪利亞聖靈感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