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亨利·皮雷納的論斷「沒有穆罕默德就沒有查理曼」是怎樣推出來的?
01-23
皮雷納的這句話,強調的是伊斯蘭擴張征服與中世紀西方形成的密切關係。被稱為皮雷納命題。
《穆罕默德和查理曼》一書已經翻譯成中文,皮雷納的另一部名著《中世紀的城市》也有漢譯本。
這個說法,最早見於1922年比利時的一份雜誌,不久作者在布魯塞爾和奧斯陸的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進一步闡發自己的論點。這些看法體現在1925年的《中世紀的城市》前幾章中。而《穆罕默德和查理曼》一書是皮雷納晚年的總結性著作,在他死後才出版。
按該著的中譯者王晉新老師的總結,這個命題可以略述為:
匈奴和日耳曼各民族對羅馬世界的衝擊導致了西羅馬的滅亡,但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層面上,其影響不是很明顯。古羅馬世界最基本的特徵在於地中海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在蠻族征服後依然存在,並決定著西方社會的基本結構。但7世紀以後,阿拉伯—伊斯蘭狂飆般的擴張,決定性地改變了西方的歷史命運。因為它打碎了古典傳統,導致地中海世界的分裂,穆斯林控制西地中海,拜占庭佔據東地中海;在這種局面下,傳統的地中海貿易中斷,商品經濟日益萎縮,西方的重心開始從地中海轉向北方,並蝸居於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隨之而來的是墨洛溫王朝的衰落加洛林國家的興起,查理曼的國家才是不同於墨洛溫國家的純粹自然經濟的封建社會。此刻西方才進入中世紀時代,新的文明形態誕生了。「倘若沒有穆罕默德,查理曼根本無法想像」。皮雷納主要是通過貿易、城市、貨幣流通等角度來進行論證的。他的論點一出來,引起了很大的爭論;當時的文獻資料很匱乏,而有限的證據又可以作不同的解釋。
到50年代,好幾位這方面的專家都認為,皮雷納的命題對中世紀早期作了過分簡單化的處理。
據馬克垚老師的介紹,皮雷納的看法現在已為多數史家否定。當代西方歷史學者中,比較流行的是從羅馬到日耳曼發展的連續性的觀點,即日耳曼人的到來,在土地所有制、階級構成、工商業與城市等方面,並未引起巨大變化。拉圖奇說,羅馬城市確實在走向衰微,但那是3世紀時就已開始的事情,不過城市並未徹底消失,中古早期城市依然存在,只是規模很小,一般是主教駐地,是宗教和政治中心。不過,即使是這樣的城市,工商業也未徹底絕跡,考古資料也證明,中古早期的西歐城市中可見到獨立的猶太商人和敘利亞商人。(見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
P.S. 這類問題太難了,只能當搬運工。
有觀點認為,地中海經濟整體性的破壞始於6世紀的戰亂(查士丁尼征服阿非利加和義大利,倫巴第人入侵),也有觀點認為是始於穆斯林佔領埃及和敘利亞,這比穆斯林征服阿非利加和西班牙早了半個多世紀,而西歐和穆斯林世界並非沒有貿易往來,中世紀早期的西歐向穆斯林世界出口了大量奴隸。
法國有歷史學家認為查理曼帝國恰恰是建立在商路交流恢復上形成的國家,所以這個論述應該不算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