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關於八十年代的冷知識?
前幾天看到一個回答中提到八十年代施行過夏令時 但在1992廢除了 所以對80年代的一些事和物感到很好奇 希望各位大佬暴露年齡吧
1983年首屆春晚用的是現在完全無法想像的實時電話點播。電視台把演員請過來,表演什麼節目觀眾說了算。當時觀眾紛紛點播被禁的李谷一《鄉戀》,面對此情況,在場的廣電部長(相當於現在的廣電總局局長)當場下令解禁這首歌。所謂「86版西遊記」是82年開拍,88年才全部拍完並播出的。中間一直是邊拍邊播的狀態。之所以叫做86版是因為86年春節集中播出前11集。當時統一製作的片尾寫有「一九八六年一月」。正式開拍前還拍了類似國外pilot的試播集,即第十三集《除妖烏雞國》,現在看到的第十三集仍然保留部分試播集鏡頭,仔細看可以發現這集里唐僧是兩個人演的。八十年代的高考,政治是和語數英同等地位的主科,無論文科理科都要考。八十年代後期的社會環境比現在更開放,可以搜「梁麗版封神榜」視頻。
為啥沒人說國內的引進動漫?
80年代基本上是高潮期!
80年代你幾乎找不到風格類型同一化的漫畫題材。
貓眼三姐妹,聖鬥士,北斗神拳,城市獵人等等
風格迥異,還各有千秋
現在……
技術上去了,可是……
當時中日關係很好
敦煌少林寺三國志
圍棋賽blah blah說不完因為當時宣傳上 不仇日 也不矮化日本民眾所以百姓們也不仇日所以向現在有些人所不理解的 為什麼一部分南京人不怎麼仇日 而且文化交流還很多大概都是從那時開始 並打下基礎的ps:這條回答 說的是 泛80年代 謝謝先說說這個。
鉛筆大家都認識,另外那個是什麼?和鉛筆有什麼關係?
====================================
再來看看這個。
為什麼電腦硬碟從C盤開始?A盤B盤去哪裡了?====================================
還有一個我以為早就消失的東西,其實現在還常用,只不過那時候主要是家用,現在主要在宿舍里用。
先前剛發了一條想法,講八十年代彩電票的故事。當時雖然已經不必像70年代那樣什麼東西都要票了,緊俏商品仍然避免不了用票證限制然後老百姓想辦法爭搶。正好把我在圍脖上的叨叨整理一下貼到這裡,讓年輕人們了解一下和八十年代家電有關的一些記憶:
對於八十年代初大城市的雙職工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大家收入狀況都相差不大,住房又靠單位分配不必花錢,決定生活水準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於有沒有上一輩的負擔。假如上一輩也是城市職工,都有穩定工作或者穩定退休金,不需要補貼,那麼一對年輕夫妻買上一台電視機應該不算太難,畢竟那個年代電視機已經慢慢開始成為城市家庭必備的娛樂工具了,省吃儉用也得搞一搞。
反倒是洗衣機和電冰箱的排位在電視機之後。我上小學時,和父母一起搬到市中心爺爺奶奶家(同一宿舍區的一大一小兩套房),當時大房子里有一台小彩電,小房子里是我爹娘看的黑白,但電冰箱卻買得相對晚點,大概在八十年代後期了。我還記得買冰箱前,偶爾全家人想要喝冷飲的時候,用袋裝飲料粉沖好了橙汁,然後交給我一個搪瓷盅,跑到樓上有電冰箱的鄰居家裡去要冰塊……
印象里似乎是進口電視票(日立之類)、尤其彩電票很難搞,最便宜的國產黑白——一般是9寸到12寸——似乎並不難。八十年代中期的《故事大王》甚至專門有講千難萬險弄彩電票的故事。
上一條圍脖提到的那個《故事大王》里的故事,大致是講某廠的普通職工為了弄到一張當時很稀缺的彩電票,屢屢求單位領導而不得,擺明了就是索賄。於是其女兒給父親出了主意,提了兩瓶茅台到領導家說好話,拿到了彩電票之後卻又把酒帶走了,領導總不能明搶吧?
然而領導也不是善茬,一個電話追到商店:「凡我廠配發的彩電票,必須有我親筆簽字才能買走彩電。」
女兒於是又出了個主意,讓父親提了兩個裝著白水的茅台瓶子去領導家,推說上次聽到門口有人說話,怕被看見影響不好。然後留下假茅台拿到簽字後,再讓一個事先找好的內應前腳接後腳找領導求辦事,故意拖時間。等到這個人離開,領導終於有時間去品品酒、發現這是白水之後,那家人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彩電買回家了……寫這個故事的人肯定是很有生活的,當然,作為寫給小朋友看的故事,這個「計謀」其實在現實中也很不可取。在八十年代的國營廠里,用這樣的方式得罪領導,以後肯定有無窮無盡的小鞋穿……
此外,關於很多不明真相的年輕人所羨慕的「八十年代真好啊有福利分房」,我在其他答案里詳細描述過,可供參考:
你想現在回到八十年代生活嗎? - 唐缺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00525/answer/120360956八十年代一周要上課六天的,然後才改成五天半,最後才是現在的五天。
八十年代小學是沒有英語課的。
八十年代還沒有(普及?)校服。
八十年代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本是要買的,還要買一大堆輔導資料的,而且還要交學雜費的。
八十年代,少年先鋒隊不是你想參加就能參加的,紅領巾不是想戴就能戴的。之前在知乎問過一個問題,word中保存按鈕是一個軟盤,當所有人都沒見過軟盤的時候,保存按鈕會改成什麼?圖上就是軟盤,現在很少有人考慮過為什麼硬碟要叫做硬碟了。到了新世紀年代我還見過有人用軟盤安裝windows,好像是11張軟盤。
再說一個,小時候到大人單位玩,常看見這種打字機,現在已經沒有了
從一盒木頭鉛字里選字,打一個字要選半天,以前有一種漢字編碼叫區位碼,就是對應鉛字的位置。
八十年代票證還沒有取消,買早點都得要錢和糧票,所以有一種職業叫換雞蛋,大多是農村戶口的婦女用雞蛋換糧票,否則沒辦法在城裡買到糧食。
現在很少有人注意中小學教材上有全日制的字樣,在八十年代,因為師資力量匱乏,有一種學校叫半日制,或者叫兩部制,伊朗電影《小鞋子》中有類似的描述,簡言之就是一座學校當兩個用,學生集中上課,回家自習。
想起什麼說什麼,以前車匪路霸非常猖獗,俗稱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偷從車站跑出來,跳過圍欄就不歸鐵路派出所管轄了,以前有個著名的榜樣叫徐洪剛,就是在火車上見義勇為,被捅了幾十刀,車匪路霸能在火車上對穿著軍裝的人下手,現在聽起來就像笑話。
那個時代 沒有軍訓
至少我們行業,船舶行業,優秀的原創書籍和翻譯書籍集中爆發在八十年代中後期,進入九十年代和新世紀似乎一下子都沒有了動力似的。
如果說再次爆發,我猜是現在這幾年。
沒有準確數據,基於讀秀收錄的本行業7000多本書的感官認識。
猜一下圖中的小孩兒在幹嘛?
打洋畫兒,玩法很多樣,不同地區可能規則各異吧,我小時候主要有兩種——
剩一:無論多少張,一般是4張,2人玩兒,一人2張。剩下一張和另三張正反不同的。
嘬吸:一般是一人一張或數張,拍過去再嘬回來的,算贏。
當然了,本人只玩真贏的,玩得就是心跳。那時候的電視真的很好看,電視這東西在當時算是高檔消費品,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這點非常重要!意味著引進劇集的人幾乎不用考慮「大眾口味」。所以時常放映南北美、東西歐的各種電視劇。順便說句東德和西德的電視劇真的都很棒。現在在知乎上吹成神劇的《西遊記》在當時俺的眼裡真的很一般。《亞瑟王》《金銀島》《俠盜羅賓漢》《佐羅》《武松》是小男孩時期的俺最愛看的電視劇。當時很多美劇都是比較新的甚至包括當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過渡暴力的《神探亨特》。當然後來。。。把這一切都終結了。
1.愛國菜
80年代隨著家庭聯產承包的鋪開,農產品產量逐年上升,再加上那時候市場信息流通不發達,一向號稱物質貧乏的我國竟然也出現了蔬菜滯銷的狀況。那時候解決的方法之一就是「提倡」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政府公務員以及黨團組織成員認購農民賣不出去的蔬菜,為了提高黨政組織人員買菜的積極性,在心理上給他們搞點神聖的儀式感,所以給這些菜取名愛國菜(其實叫愛民菜豈不貼切?)。
我本以為愛國菜這個名目早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達退出了歷史舞台,其實不然。在2011年,我國又出現蔬菜滯銷,這時解決的手段比較市場化,是商務部牽頭,由超市和農產品公司出面大量認購滯銷蔬菜。這期間有一些媒體報道調侃這些蔬菜是愛國菜,我猜寫稿的編輯年紀不會太小。
2.黃色小報
在中國互聯網影都沒有的時代,所謂的黃色小報扮演著網路黃色小黃文的角色(當然也有獵奇新聞,並不全黃。為了躲過查封,黃色內容也都編成各種刑事案件,美其名曰宣傳嚴打)。然而純按顏色分,稱之為藍色小報和粉色小報更貼切。這類報紙頭版多為藍色或者粉色標題、配圖。而且並不都是非法出版物,也有有正規刊號的⊙﹏⊙‖∣ 這種小報一直延續到90年代,有的地方延續的更長。在04年去北京旅遊,我還看到過有人兜售這種小報,頭版消息居然是劉德華被黑社會爆頭!果然帝都人民多奇志。之後,這種小報就再沒見過了。
那時候不僅是小報,甚至很多大報(尤其是各種法制報、檢察日報)尺度也很大,藉由當時轟轟烈烈的嚴打活動,報道各種強姦、綁架、囚禁案件的細節。
小品《如此競爭》趙本山 鞏漢林_搞笑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這部小品不僅通過二人的對話描摹了80年代的市井畫卷,也反映了當時的報刊媒體生態。強力推薦。由於是面向全國民眾的春晚,趙本山對報紙的內容還進行了美化和模糊。他口中的17歲少女說沒就沒以及流氓團伙將女孩碎屍萬段,雖然沒有說的那麼白,但是多數觀眾都處於「我懂的」狀態。至於彈幕里說標題黨,還真是冤枉當年的報紙了,當時可是真刀真槍的描寫。所以,鞏漢林諷刺趙本山賣的是非法小報就很自然了,雖然說那年頭法制報、檢察日報也有這種報道,但是報販把這種標題吆喝出來的更多是小報吸引讀者的類型化故事(依託真實案件腦補出來的犯罪小說,比如正規報紙報道500字的案情,第二天小報就能演繹出2000字的刺激情色的犯罪故事)。
記得小學時看家裡準備墊爐台的一打陳年報紙,看得我各種面紅耳赤,把持不住,內容真是好羞恥啊。我想,這些小報和當今小黃文的區別就是題材較窄,並且沒有耽美文。
3.廣電部和文化部的競合
80年代是沒有廣電總局的,那時叫廣電部。廣電部部長,部院大臣聽起來多霸氣。其實一直到97年才有的總局。80年代前半期電影局是文化部下屬單位,也就是說那時的電影都歸文化部管。1986年1月,電影局從文化部被劃歸廣播電影電視部領導,但是地方電影單位特別是省、市、縣級發行公司仍由地方文化部門領導和管理,形成所謂「上合下不合」的現象。電影產業由廣電一手掌握是2008年的事情了。前幾年文化部開微博被罵,有媒體發出文化部替廣電背鍋的感嘆。不知道文化部的老同志會不會感慨時事的變遷呢?不過話說回來,明明長期以來電影產業政策都是廣電和文化部會同制定,廣電又單獨替文化部背了多少年的鍋?
4.幹部軼聞
我們以為現在網路監督四通八達,其實80年代,即使部院大臣和百姓在政治上也並無天淵之別。雖然經濟待遇上開始明顯拉開。
1980年,北京豐澤園飯莊廚師陳愛武向中紀委舉報,反應時任商業部長的王磊在豐澤園吃喝之後少付餐費,前後共16次,他手頭上有賬可查的兩次應付菜錢124.92元,而王磊只付了19.52元。中紀委接到舉報後不久就查實了情況,並發出通報,批評王磊,表揚陳愛武。《中國青年報》在1980年10月16日頭版頭條刊出這篇新聞報道,點名批評商業部部長,原題為《敢於向特權挑戰的人》。
當然,作為風暴中心的部長王磊倒也磊落,對於媒體的批評坦然接受。見報當天,商業部黨組召開會議,"學習和討論"了《中國青年報》發表的報道和社論。王磊做了書面檢查,請求組織上給予黨紀處分,並向部里全體同志宣讀。他還給北京市第一服務局和豐澤園飯莊寫了信,"對陳愛武同志這一行動,表示衷心感謝和欽佩",要求清查他的賬目,如數照補。多年後,部長夫人吐露這件事並非部長枉法,而是按照優待幹部的規定照規矩來付款的,這麼說部長倒有背鍋的意思了。
80年代,反映問題的群眾甚至能摸到市長家裡。比較典型的就是1985年時任武漢市長的吳官正,在家洗襪子時,兩位外地遊客找到吳官正家裡反映武漢有些旅行社和碼頭服務很差。不過,我想這也不是常態,不然市長家門口還不成菜市場?
現在很多人羨慕歐美日韓一出什麼事,部長就下台,80年代我國也曾有部長因為重大事故下台。 1987年6月6日,由於大興安嶺大火的嚴重損失,楊鐘的林業部長職務被撤銷。 1988年1月24日,由昆明開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車,運行至貴昆線區間時發生顛覆,88人死亡、202人受傷。3月7日,丁關根辭去鐵道部長職務。
地方政府換屆競爭激烈,1988年1月鞍山市換屆選舉,時任鞍山市市長助理的慕綏新(慕馬大案里落馬的瀋陽市長)被確定為鞍山市副市長候選人,但在差額選舉中因得票沒過半數而落選。這裡說點題外話,1993年初,遼寧省人大換屆選舉,時任省建設廳廳長的慕綏新被確定為副省長候選人,結果再一次因贊成票沒過半數而落選。可見老慕的仕途還是挺坎坷的。
先寫到這,等想起什麼再更新。
那時候小學流行劃地圖,偷偷家裡帶把摺疊小刀,兩個人,地上畫一方塊,輪流拿刀扔了插地上,插中地圖邊緣的線,就可以順著刀切分地圖,然後選其中一塊,劃個交叉算自己地盤。輪流分……最後沒地方下刀了,擁有最大那塊地圖的,就算贏。
現在想來,算是技巧、策略與運氣並重的遊戲。八十年代跳迪斯科很火,不一定非去迪廳,有個收音機就可以跳,《路燈下的小姑娘》《成吉思汗》這兩首舞曲當年很流行,其實都是國外的,全世界都流行,也算是和世界接軌了,和現在《despacito》差不多吧,各種語言的版本都有,那時候還有個歌手叫張薔,當年很火,現在不行了,前兩年復出,現在還只能以disco為自己的賣點,其實disco確實好聽,電音嘛,對了,當年我偶像leslie的《monica》也是很火的,也算是disco金曲了。八十年代娛樂確實少,看電視劇也算重頭戲了,看渴望的時候夜裡街上一個人也沒有,平常夜裡有人,而且打架鬥毆很多,因為沒事幹而黑燈瞎火的,當年很多人都混過幫派,後來鄧公為整治社會風氣還搞過嚴打。這都是我爹給我說的,他說如果不是我爺管他,他可能也進去了,不過現在完全看不出來他是那種人,也沒聽他講過怎麼混的。
平價,議價。雙軌制產物,那會太小,就知道平價便宜,議價貴。80年代末有一波通貨膨脹,大人到處找平價貨買。我跟我爸買過一次平價大米,說是南方產的,比議價大米便宜好很多。和東北大米長得不一樣,細長,我們叫線米,不好吃。小孩子饞,一天三頓香噴噴的大米不香了,內心無法接受。後果是我至今嫌棄一切細長形狀的大米。電子錶。機械錶那會是很落伍的,我姥爺有塊瑞士的機械錶,送都送不出去,兒子女婿都不要,天天放柜子上不走只有禮拜天我去的時候會給上勁能走兩天,相當於我的玩具。那會正經上班族戴石英錶,潮男戴電子錶。電子錶手上一戴,一看就是摩登青年。大尺度掛曆。80年代是起點,巔峰是90年代初。掛曆那會可是精美禮品,地位老高了,我最初送禮的印象就是抱著掛曆送老師。而且在那個時代背景尺度特別大,泳裝,半果,透視,濕身,各種挑逗,有的還帶香味的。關鍵這些活色生香的掛曆不是只有單身狗掛,家家掛,送人也是這種。我家小時候送老師的就有比基尼帶香味的,還是送的女老師,兩邊都沒覺得有什麼不對。我啟蒙就是靠掛曆,記得有一年大概4月左右,是個歐美大妞透視裝從泳池出水的濕身照,遠看有個黑點。作為一個自然課滿分的優秀小學生,懷著滿滿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仔細研究了一些,發現原來不止一個點…保守地說,有一代男孩就是從掛曆魯起的。
1986年國務院正式廢除了二簡字,然而有些卻沿用至今,在事實上成為了規範漢字
「燉菜」、「諮詢」、「舢板」從法律上來說仍然屬於不規範用字,因為直到現在任何一個「二簡字」都沒有恢複合法地位
八十年代時尚的年輕人戴著一副蛤蟆鏡,模仿費翔的髮型,一件白襯衣,外面日版衣服有去北京鼓搗北京牌電視拿回來賣的,當時這牌子不錯了
「解放思想」四個字至少在大躍進時期已經是響亮的口號,80年代重新提出,其真實含義依然是「緊跟中央」,而不是什麼都能說。「摸著石頭過河」,這句話在長征時期比較流行,八十年代重新流行,兩個時期的共同點值得玩味。80年代閱兵,不是國家主席也不是總書記檢閱。浦東沒成為開發區,主要是因為有個青浦人反對。
在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最年輕的也以經是二十八,都不年輕了。最大的三十八說不準孩子都已經在上初中了
農忙假,農村出生的孩子應該不陌生吧,我記得一直延續到90年代初
推薦閱讀:
※什麼動物吃猴子?
※有什麼適合女生吃的不容易長胖又解饞的零食嗎?
※為什麼人被很強的電流擊中後都是內傷(燒焦那種),而從外表看不出來?
※1868年美國商船舍門將軍號被襲擊美國六艘軍艦侵入朝鮮為何退出?日本就成功簽定通商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