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位歸納為什麼會有多種可能性?

不是很理解為什麼會有多個音位系統在一個音系中同時滿足四個歸納原則。


這是因為,「音位」本來就是基於演繹法而非歸納法的概念。與其稱為音位歸納,不如稱為音位演繹。

歸納法是經驗性的,即直接從材料本身出發,梳理材料所呈現的類別或結構。而演繹法,則是在經過充分觀察與理解的前提下,提出一些假設並由此而演繹推理出一套自洽的解釋性模型,然後再將這套模型運用於實際的材料進行驗證,並根據驗證結果的反饋來不斷修訂模型以提高其解釋力與精確度。

而「音位」,是在現代語言學研究里演繹法已成為主流的前提下提出的一個概念。音位的設置或合併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在研究者事先建立了一套自洽的解釋性模型的前提下,通過將音系框架重整為一個新的結構形式,來揭示音系裡某種深層次結構的可能性。這些不同的解釋模型所關注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想解釋音系裡不同角度層面的各種結構規律。若要對研究者們的各種的「音位分析方案」進行比較或評價,就可能要需要先了解:他們這些方案背後所基於的解釋模型是什麼,他們所想揭示的深層結構是什麼。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去判斷這些方案是否在他們所想解釋的深層結構上有足夠的解釋力與精確度。

什麼是深層結構呢?比如,母語使用者的語感里覺得兩個韻母是一類,比如韻母的演變格局或押韻情況,比如基於不同的介音方案去構擬中古音,等等,這些都是一些深層結構。當然,分析出「音位」只是第一步,更進一步的探討應該是基於該音位分析模型來進行更細緻的關於深層結構的驗證與推理。而且,其實應該將「音位」與「音值」密切結合在一起來分析,也就是要將音系學與語音學密切結合起來。尤其是對於漢語而言,在漢語的歷時演變及口音對比里,「音值」的細微差異往往涉及很重要的演變過渡環節。在現代的音系學研究里,對於是否要密切結合語音學來研究音系學,西方曾有兩個相反的思路在博弈。對此,我的建議是,在遇到「音位分析」難以解釋的音韻問題時,就須再考慮進行更精確的「音值分析」了。

要之:實際是「音位演繹」,所以可以有多種可能性。但「音位演繹」並不可隨意為之,而需要基於有足夠解釋力與精確度的解釋模型來展開。


推薦閱讀:

緬甸語範疇里的複輔音與音位學裡的複輔音有什麼不同嗎?區別在哪裡?
普通話的音節數量可以根據其音節結構而進行擴張嗎?未來需要這樣做嗎?
北方大多數翹舌的實際舌位是怎樣的?
"disclose"一詞的/k/以及"mistake"一詞的/t/是否送氣?
《廣韻》開口二等韻是否具有 [?] 介音?

TAG:語音學 | 語言學 | 音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