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是怎樣相對衰落的?

馬克思主義是因為某些重要概念被駁倒而衰落的,還是因為學說不受研究者視為重要內容而衰落的?還是因為某些事件,如蘇東劇變?

本題目補充材料:

馬克思主義在美國政治學界是怎麼死的 - 知乎專欄


怎麼衰落的我沒有研究,但是我看了一下幾篇對於理論進行攻擊或拆解的回答,希望各位答主再回答問題之前好好讀讀相關著作,要批判剩餘價值,我不說三卷資本論,那三卷剩餘價值學說史好歹得看了吧?


謝 @巨粉紅 邀。

簡單說一些,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類似的,理論體系本身或許只是邏輯的產物,但是擁護某一理論的共同體卻是有立場的,科學家們從來都不是完美的人。

一個學派的興起或衰落,同時會有內外兩種因素在發揮作用,其中內因是決定性的因素。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理論會衰落?當然是『人的因素』在主導:因為沒有人學習,沒有人研究,沒有人推動理論的發展。說『沒有』是誇張了,但是在美國,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內的諸多異端經濟學學者隊伍,大概只有主流學者規模的千分之一。

為什麼沒有人去學習呢?一個最直觀的解釋當然是這個學派的學說有問題,它是缺乏解釋力的、它是意識形態、它不是科學等等。但是這個解釋的困難在於,如果這個學派的缺陷如此嚴重,為什麼還會不斷有人去追隨它,其中甚至不乏諾獎得主的老師或者學生?如果堅稱這些人都是因為自身智力的缺陷而選擇這門學科,恐怕並不是合理的討論態度。

所以,隊伍建設的問題不在理論,而在隊伍本身。一方面是自身隊伍水平參差不齊、魚龍混雜,大陸的特殊環境又給了很多投機分子以操作空間;另一方面則是相關專業的學者在發表論文或尋找教職時面臨的顯性或隱性的困難。在上世紀80年代,在AER上還有大量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文獻,現在的主流期刊上則越來越難找到了;同樣的,國內的《經濟研究》雜誌自90年代末以來就很少刊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動態,或者是因為『研究水平不夠』,或者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審稿人』,選擇刊發的則是一些中央文件口號式的政經文章,不知道這算不算高級黑。

=======

舉個具體的例子吧,就說日本的馬克思主義,主要資料都是來自渡邊雅男 教授去年3月的講座。

上世紀20年代是日本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期,河上肇(1879-1946)是早期的重要人物,在30年代時,日本馬克思主義內部的勞農派講座派之間發生了一場關於日本資本主義的論戰,具體內容不多贅述。而這次論戰的終結卻並非是以理論的鬥爭結束,而是由於共產科學院事件 對講座派的鎮壓和人民陣線事件 對勞農派的鎮壓而中斷。一直到戰後,日本的馬克思主義者都因為他們的反法西斯立場而被關押在監獄裡。(還是補一句,講座派的代表作是野呂榮太郎的《日本資本主義發達史講座》,而在當時,只要手中持有這本書就會被警察抓捕,很多人因此自殘、自殺)
戰後,日本共產黨繼承了講座派的學術傳統,社會黨則繼承了勞農派的傳統,繼續就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等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戰後活躍的工人、學生運動也給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活躍提供了基礎。
在美國的主導下(目測是麥卡錫的餘波),軍隊介入,當時所有高校中有共產黨背景的教授都被開除,但是,由於教授們的學術水平和人格魅力,深受學生們的仰慕,各個學校內的學生們自發組織起來保護教授,對抗部隊,在高校中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馬克思主義學者。
從那時起,日本大學內出現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涇渭分明的態勢,並且政治經濟學持續佔據優勢。 包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一橋大學等名校,都有大量的政治經濟學教席。
但是到了70年代,由於舊有學者的老去,新生代學者在學術能力上存在不足,同時又因為出現了大量的學術腐敗以及團隊鬥爭精神的喪失,學者的學術力量和人格魅力越來越弱,越來越難以吸引學生。
現在的現狀是,各個學科都對馬克思主義研究投來異樣的目光,教育部門不允許設置以馬克思主義為題的課程,當前日本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現狀堪憂。

科學的事業是神聖而偉大的,研究科學的人卻未必是;學術鬥爭同樣也不僅僅局限於理論討論,還包括其他各種手段的應用。

推薦閱讀:

黃世鑫:《經濟學:社會科學的女皇?杜鵑窩裡的真實》,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 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2004.http://www3.nccu.edu.tw/~jsfeng/CPEC5.doc

史蒂夫·科恩,著, 謝富勝、@汪家騰 、朱安東,譯:《西方新古典經濟學如何主導了中國經濟學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6年第1期。


我怎麼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衰落了……反正我有的幾本西方政治學的書(非中國人所作)都專門辟出地方討論馬克思主義。

真要說是不是的話,我覺得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打壓,比如保羅·斯威齊出版一本《資本主義發展論》後就被迫從哈佛離職,波蘭左翼經濟學家蘭格,幾本探討價值價格的人畜無害的書都能得到美國圖書館的特別「關愛」……

拋開是不是的問題,專門講為什麼這個問題,其實自西方馬克思主義(此處泛指)與經典馬克思主義分離開始,就走向了一條不歸路,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化、文化批評化的程度日趨嚴重,離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政治秩序批判越來越遠,到了現在,越來越關注微觀領域(像族群或者生態什麼東西之類),最終變成西方少數左翼知識分子自娛自樂的行話,逃不過跟女權主義一樣的下場——女權主義最初是為女性爭取廣泛、具體的政治權利鬥爭的話語工具,之後變成了一種奇怪的表述自身主體性的權利問題,結果讓女權主義在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在社會運動中的重要性——反正說一千道一萬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離社會生活越來越遠,而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研究的人相對比較少(羅默、埃爾斯特、萊特等人),缺乏話語權(?)

至於哲學,哈貝馬斯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陷入主體哲學的泥沼不能自拔,或許這也是一個原因?如果題主有心思可以去看看後現代幾個主要思想家的理論轉向。

羅默的看法 @巨粉紅


這個問題怎麼能不上圖呢?

共產主義學說由於它的致命吸引力,在近一百年歷史裡讓無數國家的無產階級亢奮不已,無不爭先恐後的用各種方式在自己國家推行這種政治綱領。

以往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由於無法實證,而難以歸入「科學」一類。二戰後,社會學家們驚喜的發現,機會來了,他們終於有機會進行一次超級規模、橫跨全球、席捲幾十億人類、動用百萬億美元資金的一次分組對照實驗。

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超大規模的社會實踐開始了。

這就是——社會主義vs資本主義。冷戰。

最終的結果如上圖。

 按照中國的觀點,當今的社會主義國家只剩下五個:中國、朝鮮、越南、寮國、古巴。

——如果我們把中國、越南這兩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拿掉,整個原汁原味的社會主義國家只有三個……在地圖上看不到了……

這就是兩個陣營,分別擁有差不多的疆域、資源、人口,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准和平環境下的分別發展,得出的結果……

附:

(另外,請注意哦……印度在憲法上也是社會主義國家,也大搞過五年計劃、吃過國企大鍋飯的哦……)

——————

篇幅所限,以下問題不打算回答:

什麼是社會主義國家?

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取得的成就是不是大於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東歐、甚至蘇聯取得了什麼成就?

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內涵是什麼?在這些國家是不是得到了真正的運用?

…………這些統統不打算回答。

題主的問題是:

馬克思主義是怎麼衰落的?

那麼上圖可以回答:

一、馬克思主義確實相對於鼎盛時期大幅衰落了。

二、1990年是道坎,之前世界上曾經有一大票國家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治國(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咱先不管),但隨著東歐、蘇聯解體,這些國家也都不打這個旗號了。所以馬克思主義就失去了市場。

「馬克思主義是因為某些重要概念被駁倒而衰落的,還是因為學說不受研究者視為重要內容而衰落的?還是因為某些事件,如蘇東劇變?」

————答案是因為蘇東劇變。


簡單說一下我準備在《美麗現世界》里寫的內容

1:經濟危機已經可以靠掠奪解決,而一超多強和核武器使戰爭不會變成世界大戰。

2:只要保障體系可以維持,消滅暴力革命非常簡單。只要還能弄到資源,還能發的起福利,無產階級就非常難組織起來針對資產階級專政機器。何況資產階級前面還有個可見的表面政府做擋箭牌。

3:資本的密集帶來的繁華,和落後國家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使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逆向操縱落後國家的無產階級,發動顏色革命,進而為跨國資產階級製造適合的小政府。馬克思顯然沒料到這一點(《美麗新世界》)。

4:TPP雖然流產,但是資本主權壓制乃至控制國家主權的趨勢不會變。由於國家發展需要跨國資本的投入,一國已經不可能建立福利社會,因為政府沒錢。政府加稅,資本就會走去別的低稅國家,所以後進國家陷入囚徒困境,只能爭相減稅讓資本「自由」發揮,在變成比朝鮮還慘的落後國家和跨國資本殖民地中做二選一。

5:我們正在不可阻擋的走向終產者世界。「世界最富8人相當於最窮36億總和」,而且墨西哥已經出現了終產者雛形(卡洛斯·斯利姆)。未來整個世界屬於一個或者幾個家族的私產,並不是誇張。

6:現今社會,「現代資本主義」是無敵的,資本作為權利分配和高效管理的媒介(某廠灌雞湯你自願16小時工作,國家逼你每天16小時建設共產主義你肯定想移民),效率高於傳統的權力管制是必然的。而人們只會對資本密集地帶的繁華產生嚮往,還有,資本的投入可以在短期內就提高生活質量,立刻就能有快感,還會在乎「看不見摸不著」的未來(經濟危機,共產主義)嗎?這就是人性。而斯大林模式通過權力管資本的辦法,只適合戰時,而和平時期行不通的管理方式,在現在這個科技爆炸,落後一步就落後一百步的時候,連開戰能力都沒有了。

7:馬克思主義沒有被消滅,只是沒能進化,而敗給了進化過的「現代資本主義」。傳統的原教旨馬克思主義已經失去了改變世界的希望。我們的未來很可能是一條反烏托邦的道路。


「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醜」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2年版第二卷103頁

事實上,大家還是對純粹的理論感興趣的。我們專業大部分學生第一篇論文都是關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也無一例外的會被駁回。然後被安排去寫一些關於最新會議或者報告解讀的文章。


馬克思主義的衰落,既不是因為某些重要概念被駁倒,也不是因為學說不受研究者視為重要內容,也不是因為某些事件,如蘇東劇變,而是因為它損害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是資產階級的眼前利益。

俗話說,無利不早起。記住,人類的每個行為都與利益有關,都受利益驅使,不管他打著多麼漂亮的旗號。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

但是,我們通常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消滅貧富分化的,是為無產階級爭取利益的。其實這是誤解。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目的是為全人類服務的,是為全人類爭取最大利益的,當然包括資產階級。但是因為它必然要損害資產階級眼前的利益,所以我們就誤認為它是與資產階級作對的,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

比方說,一艘船超載要沉了,為了救船上的所有人,船上的一位先知提議把船上的貨物都扔到海里去。而船上的貨物,大多數都是一個富豪的,他就拚命反對。此情此景之下,他必然把這個先知當成敵人,當成壞人,會認為先知是故意損害他的利益。其實這個先知真沒有故意損害他利益的意思,只有拯救全船人的樸素而善良的想法。而出於保護自己利益的本能,富豪絕對不這麼想。他會認為先知就是為了救其他人而故意害他。他內心情願把其他人扔海里也不願意扔自己的貨物,其他人的性命都和他無關,都沒有他的財富對他重要。

而地球就是一艘船,而且也快沉了。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怎樣才能最節約最有效地使用這些資源,細水長流,使人類能夠最長時間而且最幸福地存活?馬克思認為必須給人類找到最好的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對生產力必須是能控制的,就像給汽車安裝了制動系統,想快就快,想慢就慢,既能使人類最快速發展,又沒有絲毫的浪費,又能使人類最長久最幸福地生存。

那麼這種經濟制度是什麼?馬克思通過對經濟規律的研究發現,這種經濟制度就是公有制(敲三下黑板,注意,不是國有制)。

而自古事無兩全,針不能兩頭快,不存在帕累托最優,公有制一定會損害資產階級的眼前利益,如上所述,資產階級一定要抵制公有制。所以馬克思認為,要實行公有制,只能靠無產階級。那艘船上,要扔掉貨物,能靠那個富人?

而資產階級抵制公有制的手段有很多,可以直接消滅公有制國家,也可以直接扼殺馬克思主義,也可以曲解修改馬克思主義,也可以污衊詆毀馬克思主義。

資產階級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修改自從馬克思主義誕生之日起就著手了。面對社會上冒出來的形形色色的所謂的真正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曾氣憤地說,連他也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了。

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之後,資產階級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修改更是迫切。蘇聯自斯大林之後,修正主義就逐漸上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就逐漸被打進冷宮了,但是他們仍然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經過一代代努力,到戈爾巴喬夫時代,修正主義徹底成熟,羽化飛升,就把馬克思主義的繭殼拋棄了。

趙國正處於羽化飛升之前的發育階段


你去過其它國家嗎?

或者說,你真的了解國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情況嗎?馬克思主義並沒有作為歐美主要的政治力量,但它引發的衝擊力卻撼動了歐美的政治經濟學界。它的突破性在於,第一個試圖用一整套理論來解釋整個人類社會的運作機制。2005-2013年,BBC做過兩個馬克思的紀錄片,他的主要思想在今天依然受到西方世界關注。

美國2011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期間身穿紅底鐮刀鎚子圖案的白人大叔向路過華人發放人民日報。

三德子是美國民調最高的人,也是自稱的社會主義者。包括法國勝天一子的馬克龍,他還說自己是毛主義呢。

馬克思主義強無敵的地方,就在於,階級矛盾必然會引發階級鬥爭。

冷戰結束並沒有帶來歷史終結,反而共產主義的幽靈一直在世界上遊盪。資本主義的劣根性就是貧富差距會不斷擴大。美國這次大選的撕裂,根本上是階級矛盾的體現。

這是大選後在川普家門口的抗議。看見左邊紅旗上的字了嗎?Socialist,社會主義者,Socialism,社會主義。

美國最可笑的是,提議給富人加稅,政策優待窮人,就會被扣上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帽子。

西歐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者希望通過非暴力手段施壓,使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妥協。確實有一定效果,但如果沒有蘇聯的武力威脅,恐怕他們的訴求也得不到應允。

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在中美建交進入蜜月期之後,美國的工會力量開始被削弱。最有名的就是里根任內的空管罷工被鎮壓事件。同時撒切爾也削弱了工會的力量。這是英美兩家自己都承認的,在BBC紀錄片《貨幣大師:馬克思》里有相關內容。

包括美國茶黨宣傳片:Inequality for All。主講人是柯林頓第一任期內的美國勞工部長。他也說了,美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樣也不利於消費,市場經濟受到自然的衝擊。裡面也有川普號召大家買房的鏡頭。

今天為什麼西方其它國家,如希臘還經常爆發罷工?也是階級矛盾的體現。

罷工,在民主社會主義者眼裡,和建党參選一樣,是種溫和的鬥爭方式。

不要以為階級鬥爭就是暴力血腥的東西。文革失控之後,毛主席也說過,要文斗,不要武鬥,後來情況有所收斂。

但這種和平的方式並不是總能引起重視,所以歐美歷次抗議中,都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打砸等暴力現象。這是一種宣洩,更是一種施壓。

只不過某些自作聰明被西方政客洗腦的中國人自我否定了馬克思主義。

在歐美政客悄悄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時候,中國的一群土包子盲目崇拜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福山自己都已經把自己的理論修正了。

(這段話居然被某些人覺得有歧義。好,我再說的直白一點:你對你的敵人有沒有一個研究?為了找出他的弱點,分析紅色陣營的出牌模式。

儘管他們的認知還存在相當大的偏差,但也是研究關注了。同時當今諸多左翼政黨也都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才不斷發展出今天的模式)

但中國這兩年,底層和中產都產生了恐慌:階級固化了,我們翻身的機會越來越渺茫了。

呵呵呵,你們把階級鬥爭罵的狗血淋頭,現在輪到自己被階級固化了,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吧?

不過對於這些人,他們如果上去了,也會認為,還是固化的好。所以他們反對「階級鬥爭」。也是那一類的代表:現在理直氣壯的罵貪官,但有機會他一定當個巨貪。

可惜你投錯胎了,你生下來就是下面被壓榨的那個,而不是別人想取而代之的那個。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讓思想衝破牢籠!」


雖然自認為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是還是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科學社會主義)整體性的衰落

1。哲學

必須區分馬克思本人的哲學觀點(馬克思哲學)和後人對馬恩著作的整理研究後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哲學)馬克思在生前沒有發表過系統性的哲學論述,今天我們對馬克思本人的哲學觀點,主要是來自於對其各種未發表文獻和手稿的研究。稍有哲學嘗試的人就知道,系統性在哲學中佔據很高的地位。(當然不排除後期維特根斯坦和尼采這樣的反系統性的人)不具備系統性,其理論解讀的難度就很大,當然我們解讀的空間也是很大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蘇聯官方整出來的那套東西,怎麼說呢?作為一名哲學從業人員和且同時迫不得已上馬哲公共課的教師,每次我都上課上的提心弔膽,漏洞太多了,內部邏輯不一致的地方也太多了。講真,俄國人的哲學水平,天氣不錯哈

西方馬克思主義逐漸的開始學院化和小資產價級化,最後直至變成「馬克思學」(簡單的說,就是用學院哲學用考據的方法研究馬克思),徹底的閹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即便如此,我依然看好馬克思主義哲學未來的發展前途,在馬克思各種觀點的基礎之上發展新的能夠指導我們未來和當下實踐的哲學。和分析哲學還是現象學比,馬克思哲學在對人的解放,包容當代科學發展等等方面,都是一個非常強的解釋方案。

說真的,哲學的衰落沒別的原因,後人與馬克思相比,哲學的原創性相差太遠。

2政治經濟學

上面說了,我是搞哲學的,對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純粹是因為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才半路出家學習的,所以只能簡單的講一點自己的觀點

政治經濟學不能解釋當下很多重要的問題,尤其是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假設,比如知識的價值,比如創新,比如當下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的血腥盤剝,比如奢侈品消費等等問題。資本主義在經濟危機不斷崩潰的過程中,日益強壯,其實挺尷尬的

表面上看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了,沒法解釋當下很多現實問題

但是考慮到馬克思實際上是想通過政治經濟學,尤其是他意圖將《資本論》構建為一門「科學」,在科學意義上《資本論0構建了一個資本主義最精簡的模型,在此基礎上,資本論肯定沒過時

當然不是業內人士,沒法繼續談下面發展的問題

但是必須說明的是,我認為,他對資本主義的基本判斷是沒問題的

3。科學社會主義

這個怎麼說好呢?

隨著當代技術的迅速進步,尤其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實際上社會主義很有可能在一兩代人之內僅能實現,這個無論是特斯拉的老總還是劉強東,都說了,其實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們對於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由於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滯後,實際上沒有任何真正意義上的進展。

即便如此,我依然是相信馬克思主義的

它是唯一同時包容了人的解放和技術的進步兩者的理論,就這一點來說偶,就是對人類未來出路的唯一可靠的探索

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考後人在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上面向未來進行原創性的探索,而不是去尋章摘句考據索引,而當下馬克思主義衰落真正的原因也是如此

以上,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


近來新冒出很多馬教支持者,大多是不諳世事,被壟斷教育誤導的學生群體,和這些人沒什麼好辯論的。學生們,完成學業去吧。

中國最近正在加強思想壟斷。

中國的未來在如此思想壟斷下著實堪憂。


馬克思主席經濟學我個人認為是個「偽經濟學」 ,不過是為了和資本主義進行形態識別的一種名稱和標誌而已。 馬克思主席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剩餘價值」就是個徹頭徹尾的 的【偽經濟學】名詞。像馬克思的理論裡面,【 必要勞動時間 】,【剩餘勞動時間】皆是徹頭徹尾沒法完成佐證出來的名詞。 一切的目的無非是推倒出一個目的,資本家侵佔了僱員的【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理論的核心有兩條:

(1)資本家主要通過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的方法來賺取利潤;

(2)只有產業工人的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其他生產要素以及商業服務業等非生產性行業的職工都不能創造新價值。這在19世紀基本上符合事實,也正因為如此,剩餘價值理論才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普遍的認同。

第一條 在21世紀基本不存在了,36小時或40小時工作制,全球資本主義或這社會注意國家都基本統一了,這種假設已經不存在。

第二條 在當今社會顯然完全脫離現實,所有的新價值都來自於產業工人的勞動,太狹隘了。 隨便說幾個例子,平安保險,保險業的利潤來自哪裡,互聯網,騰訊:遊戲、微信廣告、jd、阿里購物網站,還是證券交易、套利交易、對沖交易、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按馬克思的說法,這些人的所有收入都來自於產業工人,顯然是荒謬不經的,教師呢,醫生呢,神父的價值呢?

第三條 顯然剩餘價值理論僅僅在19世紀落後的年代的某些行業有一定的意義,自從時代從工業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信息時代、互聯網時代、智能時代,很多技術、知識經濟、精神經濟、金融經濟、共享經濟模式都已經完全超越了19世紀那個工廠時代,200年後的今天出現的新生事務,幾乎是馬克思時代不敢想像的東西,所以剩餘價值理論在當今如此複雜的經濟社會,自然是完全沒法適用是自然而然的事, 某些經濟、財經類的學生,拿來一把馬師傅傳下來的刀,發現什麼骨頭都砍不動,到底是刀生鏽了,還是骨頭變硬了呢。

馬克思經濟學嚴重缺陷:

1、把勞動力的重要性局部替換為全部,很顯然勞動力並沒有創造全部的價值,所以剩餘價值全部歸功於工人是徹頭徹尾的【偷天換日】。套用現代會計學原理,在製造業時代,請翻看任何一個公司的利潤表,管理費用(包含人工工資)都不可能佔到主要支出,一個凈資產幾十億的公司的利潤更不可能全部由工人的勞動產生,資本、財務費用、品牌都有功勞。

2、隨著社會進步,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專利、品牌更是遠遠超越了勞動力的價值,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看看蘋果手機和筆記本,幾萬人的蘋果,比富士康上百萬的勞動力賺的多的多的不在一個層次上比較。

3、進入智能化時代AI,機器人時代,甚至勞動力可以由機器人替代,而機器人僅僅需要消耗少量電費,可以看到勞動力產生的價值、價格僅僅能歸於成本是可以很容易度量的,用【剩餘價值】反而是難以度量的,如果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虧本,剩餘價值豈不是負數?

4、品牌、價值、與勞動力關係有多大呢,看一例子,貴州茅台、洋河天之藍,同為白酒,在現代化的白酒生產工廠,白酒釀酒過程,原料,勞動力皆相差無幾,為何貴州茅台批發價高達1080元,而洋河天之藍僅僅200元不到,難道是勞動力的問題,是洋河的工人的【創造剩餘價值的能力完全不行】,難道茅台的工人比洋河的工人創造剩餘價值高4倍,呵呵呵, 服不服,馬克思大神來解解這個【剩餘價值】公式?

而且在21世紀,金融學大力發展的今天,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尤其變得與這個時代脫節,對這個時代根本不起作用了。

實際上即使是當時,馬克思仍然特意歪曲了資本的作用,任何一個利潤形成的過程必要條件:資本(資料)、勞動、銷售價格(價值),另外馬克思經濟學裡麵價格也被【固化了】,殊不知商品價格時時刻刻在波動,一不小心就傾家蕩產,哪裡有什麼【 必要勞動時間 】,【剩餘勞動時間】。

很顯然馬克思是會忽悠的一個投機分子而已,而且由於當時經濟學水平太低了,加上政治投機分子的支持,另立山頭成功。 和當今的太極拳宗師有點相同的味道。

================================================================

為什麼花這麼大力氣說明:剩餘價值 的虛偽性, 剩餘價值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核心支持,沒有了,剩餘價值,無法證明其存在性,馬克思一整套的理論幾乎都是胡扯之談。 就像他說的共產主義社會一樣,完全是扯蛋,只不過難以證偽, 其實類似一個算命先生對來算命的客人說:你可以活到88歲一樣,這個客人第二天就掛了,難道一具屍體還能去找算命先生算賬,所以這種瞎扯的共產主義也難以真偽,而共產主義實現馬克思並沒有給出一個期限,就是天長地久,馬克思已經死了一百50年,即使過了500年還沒有實現共產主義,還不能說他錯,哈哈哈,人家就是耍流氓你又奈何,到這個年代還相信馬克思,還研究什麼經濟也就洗洗腳睡了,賣賣紅薯了。

看看馬克思的名言:

馬克思說:「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大的弊端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

大家能看到的最近30年,到是蘇聯垮了,朝鮮沒飯吃,委內瑞拉一年通貨膨脹達到百分之幾百,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呢,在哪裡?!!!

為什麼無產階級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

恕我愚昧,從初中就始終沒明白這個 【大笑話】的邏輯在哪裡,要不我來做的等價轉換,無產階級,奴隸社會的奴隸、封建社會的佃戶、農奴、美洲的黑人奴隸,特徵是: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沒有技術、沒有資本(資料), 四無人員,只有一身力氣,他們卻是最先進的生產力!!! 這樣說孔子是不是瞬間石化了, 鄧小平提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按現在的社會,基本靠譜, 而馬克思說四無人員是最先進的生產力。 鬼知道 尼瑪 是不是得了神經病,瞎念經!!!

==============================================================

現在流行這個杠杠 !!!

如果【剩餘價值】 有效請看下面?

1、現在汽車工廠噴塗、集裝箱碼頭,基本已經實現無人工廠模式(相關新聞自行搜索),用機器替換了人,我用機器人代替人勞動,豈不是在剝削機器人的 【剩餘價值】,那我的機器人到底創造了多少【剩餘價值呢】,機器人也是老闆從別的公司購買來的,如果是等價交換,那老闆應該沒有剝削這些機器人, 另外機器人是老闆出錢買的,那也只能說老闆剝削了他自己的錢的【剩餘價值】,勞資要笑暈?

2、一個茅台酒廠的工人生產的茅台酒,1080元/瓶出廠價格,洋河股份天之藍出廠價200元一瓶, 假設酒廠生產效率時間都一致,貴州茅台酒的工人 豈不是 比天之藍酒廠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多4倍? 下個月他們兩個工人互相挑個槽, 這兩個工人的剩餘價值 立刻扭轉了差了16倍, 同一個工人【剩餘價值】怎麼會一個月之內突變16倍呢,這又是什麼鬼,到底是理論有鬼,還是人有鬼,還是人發了神經病,哎,too young too simple!!! 現在還信馬克思,太傻了 !

3、栗子一粒:鹿晗(算經驗8年吧)拍一部電視連續劇,合同費用可以高達6000萬(不超過6個月),而一個產業工人半年收入平均不會超過10萬, 一個會計師半年平均收入不會超過15萬。請問他們的【剩餘價值】該如何計算?

不用【剩餘價值】,直接用利潤表的幾個要素,就解釋企業盈利的公式,剩餘價值理論有何意義,而今,勞動力成本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推到出和創造價值的關聯關係,按我的說法,勞動力成本作為生產要素費用即可,勞動力就是一種商品,可以定價,可以買賣,將來近期人時代,勞動力成本可以用機器人代替,【勞動力】無非就是一個【power,電動機亦可以】,因為剩餘價值很難以界定,而勞動力作為一個成本就很容易,市場一個時段價格有市場決定,這個要素成本是很容易界定,而且很穩定。這樣計算,既方便又實用。

摘一些經濟學內部對馬克思的評論:

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許多方面都被廣泛批評,一些批評者認為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分析是錯誤的、一些人則認為馬克思所提出共產主義下的經濟模式(或是過渡期間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無法運作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資本論》是「一本過時的書,而且不但在科學上是錯誤的,而且對於現代世界來說也沒有任何可看性或參考價值。

事實上,依據喬治·斯蒂格勒說法,在當代由新古典主義為主流的經濟學界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影響力。

羅伯特·索洛在1988年評論道:馬克思是一個重要而且具影響力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教條也具有知識上和實踐上的意義。但事實是,在所有正經的英語國家經濟學家之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被認定是一條死胡同。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不斷的解構和批判,而且不只包含經濟學,還包含其衍生的科學方法論、社會理論、以及政治理論。透過邊際主義的經濟學革命,卡爾·門格爾以主觀的價值理論挑戰馬克思主義之勞動價值理論,並且結合眾多古典經濟學家如理查德·坎蒂隆、勞恩男爵、讓-巴蒂斯特·賽伊等人的理論,攻擊馬克思主義運用的歷史主義方法論。門格爾後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如歐根·博姆-巴維克並進一步批判勞動價值理論,指出馬克思對於價值和勞動的定義是自相矛盾的,批評馬克思忽略了供給和需求對於價格的影響,並質疑馬克思對這方面概念的解釋一向模稜兩可。博姆-巴維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影響之大,即使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仍無法對他的批評提出主要的辯護[36]。事實上不只是奧地利學派,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便曾批評勞動價值理論:「紡織工廠里所產出的紗線,並不是操作那機器的工人製造出的,而是他們的勞動、加上僱主、僱主的資本和其下管理人員的所產生的」[37]。馬歇爾認為資本家沒有消費他們現有的資金,而是拿來進行投資,進而才能生產出產品[37]。從這個邏輯衍生,資本家犧牲了他們可以現在享受的機會,進而透過對工廠的生產做出了貢獻。馬歇爾透過供給與需求的法則批評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他認為一個產品的價值、或價格,不只是由供給決定,而要由消費者的需求所決定[37]。工資的確是成本的一部分,然而,要應變消費者需求做出的生產決定和投資必然也會需要成本。從將勞動視為是價值唯一來源到承認消費者的主觀需求決定了產品價值的這個步驟,完全崩解了馬克思經濟學的結論以及其衍生的社會理論。


當回搬運工

原文鏈接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8D%E9%A6%AC%E5%85%8B%E6%80%9D%E4%B8%BB%E7%BE%A9%E7%9A%84%E6%89%B9%E8%A9%95printable=yes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來自眾多的政治流派、意識形態和學術領域。

目錄

1一般的批評

2歷史唯物主義

3歷史決定論

4壓迫個人權利

5道德批評

6經濟學6.1價格機制之缺乏或扭曲

6.2動機問題

7觀察上與知識論上的批評

8參見

9參考文獻

10外部鏈接

一般的批評

與馬克思主義相較,民主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並不一定需要透過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才能達成,無政府主義者則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概念。一些理論家則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例如歷史唯物主義和勞動價值理論,並且以不同的論點批評資本主義或支持社會主義。一些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還在發展中的不完整框架,或是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上有過時的地方,但他們仍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有其價值。他們往往會將馬克思理論套用到不同的領域或理論框架上,比如法蘭克福學派為首的新馬克思主義流派便是一例。

V. K. Dmitriev[1]、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2]及後來的批評者都指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他提出的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理論矛盾;而一旦這些錯誤被修正了,價格與利潤就不再由商品的成本及剩餘價值決定[3],而馬克思所提出剝削勞工是資本家利潤唯一來源的理論也會因此破產[4]。更明確的說,勞動價值理論將一個產品的價值與其所需之社會勞動掛勾,然而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置鹽信雄則指出在真實工資不變的前提下,技術創新能提高利潤率[5],如此一來馬克思用以架構整個生產過程理論框架的前提,必然是錯誤的。從1970年代起,這些主張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引發許多爭議[6]。例如Andrew Kliman就認為不必再試圖修正這套理論,也不值得再進行任何研究[7]。另一些學者,如Paul Sweezy、Doug Black等人,則認為必須修正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

認為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存在根本矛盾的包括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像是置鹽信雄[8]、Paul Sweezy[9]、John Roemer[10]等人,他們主張應該拋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原先的理論框架,改以別的方式來建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另一方面,1980年代發展的時間性單一系統詮釋(Temporal Single System Interpretation)理論的支持者主張馬克思主義里被提出的矛盾源於後人的錯誤解讀,他們認為一旦馬克思的理論被解讀為「時間的」、「單一的」,則先前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某些屬於這派的學者還進一步主張,迄今一切針對馬克思經濟學的批判都只是詮釋問題[11]。儘管如此,如David Laibman[12]等人則批評此理論為「復古馬克思主義」,認為若是堅持替馬克思犯下的錯誤繼續辯護,只會使得馬克思主義沒有進步的空間。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一般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根基,這種歷史主義的方法論認為生產技術的更新必然導致隨著生產發展的社會關係的變動[13],而這一層經濟的上層建築則反映出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也就決定了文化、宗教、政治、和其他各種社會意識的形成[14]。也因此,歷史唯物主義以人類經濟、科技等物質方面因素的變動,來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和改變,例如部落、社會階層、國家、法律、政治、藝術、文學、道德觀、宗教等等,依據馬克思說法,這些都只是反映出了一個社會經濟上的上層建築。

批評者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過度簡化了社會的本質,並主張思想、文化以及其他所謂「上層建築」的成分對於社會發展的影響與經濟是一樣重要。另外從邏輯上來說,依據歷史唯物主義說法,馬克思本人對於歷史的發展應該是舉無輕重的(因為他宣揚的只是一種思想,而思想也屬於上層建築的產物),那馬克思為何還會花費畢生時間在這上面,也就令人懷疑。

馬克思主義支持者則指出馬克思並沒有將經濟因素做為決定歷史走向的唯一來源,比如馬克思的摯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便在一封信里寫道:

依據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決定歷史走向的「最終」因素是現實生或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馬克思和我都不曾宣稱經濟是「唯一」的決定因素。[15]

然而,這種說法對馬克思主義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如果上層建築(如文化等)的確對經濟基礎起了影響的作用,那麼究竟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呢?還是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這於是變成了一個經典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動物解放主義者彼得·辛格主張若是要回答此一問題,我們要認知到在馬克思世界觀里只有經濟因素最終是永遠「真實」的,換句話說,馬克思認為人類存在的最大特徵是其使用的生產工具,而人類若要從自己本身里「解放」出來,就要拿回「自己的」生產工具,馬克思認為此種人類解放是歷史的最終目的,而上層建築只是歷史過程的一部分[16]。但就算辛格所解釋的「歷史的目的」的確反映出馬克思本人的想法,這種解釋仍然不能回應其他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評。卡爾·波普爾便對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提出強烈批判,他主張歷史主義方法論是缺乏可證偽性的,也因此根本無法判斷其真偽:

儘管經過其支持者不斷的辯護,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最終仍然流於江湖郎中算命的層級。在其最早的版本中(比如馬克思對於「即將來到的社會革命」的特徵分析),那些預言是可以被實證的,也是可以被證偽的。然而隨著歷史逐漸否定其預言,後代的馬克思追隨者拒絕承認錯誤,反而重新解釋馬克思的理論來搭配現實證據。他們這樣做雖然救了馬克思理論一命,但卻使得這個理論框架本身變得無法被驗證真偽,如此一來他們重新包裝了理論,卻也毀掉其原本廣告的科學性質。[17]

歷史決定論

由於馬克思主義依賴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解釋社會改變的架構[18],其歷史觀是屬於歷史決定論的一種[19]。

當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時,社會上生產物質的力量便會開始與既有的生產關係產生衝突,用法律上的字眼來說,就是他們與既有體制下產權的關係起了衝突。生產模式的發展迫使既有的生產關係被套上枷鎖,於是社會革命便不可避免。也因此,經濟基礎的改變早晚都會使得整個上層建築隨之而改變。[20]

馬克思主義自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預測資本主義的命運。卡爾·波普爾以「否證性原則」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準則,根本上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地位,批判馬克思主只是一套意識形態,理論上既不能成立,經驗事實上亦遭否證,是一種「歷史定論主義」。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根本沒有馬克思所謂「歷史的鐵律」可言,其預言缺乏意義。卡爾·波普爾指出:「馬克思教條中的預言成分,支配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心靈。預言將其他一切棄而不顧,放棄了冷靜、批評的判斷力量,從而摧毀了我們可能運用理性以改變世界的信念。馬克思教義如今所余留的,不過是黑格爾式的神諭哲學,而這種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的裝飾之下,卻成為阻礙我們為走向開放社會而奮門的威脅。」[21]

辯證法的概念來自古希臘哲學的對話,黑格爾在19世紀初提出辯證法作為解釋歷史上眾多衝突勢力和潮流的理論框架。以使用歷史決定論著名的學者包括了阿諾爾德·湯因比、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等人,然而到了20世紀後,此種研究框架基本上已經在學術界完全消失[22]。

即便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例如印度宗教上師、阿南達瑪迦的創辦人P.R. Sarkar也批評馬克思歷史觀的狹隘導致了其缺乏說服力[23],他認為,任何以單一因素(例如經濟發展)為重心建構整個對未來預測的框架,都必然會輕易被懷疑並且推翻。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肯尼斯·約瑟夫·阿羅則對歷史決定論下了這段評論:

社會和歷史的決定論早已不是主流的框架,而以個人為出發點的方法論成為反駁這些決定論的重要根據。馬克思主義和許多其他的理論,透過的是藉由後天架構出的角色例如階級或民族特性作為理論的構成成分,而不是去檢視真實的個體。歷史學的發展路線早已轉向研究歷史的偶然性而不是決定論,偶然性研究的是可變動的、自由活動的個體所做出的決策。[24]

壓迫個人權利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寫下了十點他認為所有在工業國家所要推行的革命政策,主張重新分配土地和生產工具,以利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到來。自由主義者則認為以暴力重新分配財產,是一種對個人權利的侵犯[25]。

對資本主義持支持或至少接納態度的經濟學家(這也包括了那些主張大政府和福利政策的凱恩斯主義者)都認為社會主義國家本質上將導致對公民權利的侵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便主張,實行中央計劃的經濟體制必須有一個小團體(統治階級)決定資源和產品的分配和發放,由於沒有市場機制和自由價格機制,這個小團體無從得知正確的資源需求情報,也因此根本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來分配資源和產品。對於經濟計劃在實踐上的不同意見、加上中央計劃者在分配物資上的不斷失敗,最後將導致計劃者開始運用高壓的強迫力量以維持計劃的實行。哈耶克主張,在經過這一連串的惡化後,一個國家將會無可避免地轉變為極權主義。對哈耶克而言,隨著自由市場制度的瓦解,所有個人的經濟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將化為烏有。哈耶克的理論同時也被米爾頓·佛利民以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所支持,他們都認為資本主義的存在是一個國家要保障公民自由所不可或缺的[26][27]。

無政府主義者也認為馬克思主義下的共產主義必將導致強迫和極權,米哈伊爾·巴枯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權必將走向「一個新的統治貴族階級,對人民實施暴政一般的統治」。即使新的貴族階級最初是從無產階級里出生,巴枯寧認為革命為他們帶來的權力將會很快腐化他們對於社會的理想,並且會讓他們對於一般的勞動大眾嗤之以鼻[28]。

道德批評

一些人批評馬克思理論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不過,此一說法其實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環,馬克思曾寫道:

若為了達到一個目的而必須採取不正當的手段,那麼這麼目的便是不正當的。[29]

馬克斯·韋伯在他1919年的文章《政治作為一種職業》(Politik als Beruf)里也寫道:

我們必須清楚認知到,所以以道德為中心的行為可以被區分為兩種不同而又互相衝突的原則:一種追求的是「最終目的的道德」、一種追求的則是「責任上的道德」。任何以暴力手段來突顯某種目的的人(所有政治家都這樣做),都將面對其必然結果。無論是十字軍、宗教、和革命家都要面對這種檢視。[30]

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許多方面都被廣泛批評,一些批評者認為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分析是錯誤的、一些人則認為馬克思所提出共產主義下的經濟模式(或是過渡期間的社會主義經濟)是無法運作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稱《資本論》是「一本過時的書,而且不但在科學上是錯誤的,而且對於現代世界來說也沒有任何可看性或參考價值。」[31]事實上,依據喬治·斯蒂格勒說法,在當代由新古典主義為主流的經濟學界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影響力[32]。羅伯特·索洛在1988年評論道:

馬克思是一個重要而且具影響力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教條也具有知識上和實踐上的意義。但事實是,在所有正經的英語國家經濟學家之間,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被認定是一條死胡同。[33]

數個世代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提出不斷的解構和批判,而且不只包含經濟學,還包含其衍生的科學方法論、社會理論、以及政治理論[34][35]。透過邊際主義的經濟學革命,卡爾·門格爾以主觀的價值理論挑戰馬克思主義之勞動價值理論,並且結合眾多古典經濟學家如理查德·坎蒂隆、勞恩男爵、讓-巴蒂斯特·賽伊等人的理論,攻擊馬克思主義運用的歷史主義方法論。門格爾後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如歐根·博姆-巴維克並進一步批判勞動價值理論,指出馬克思對於價值和勞動的定義是自相矛盾的,批評馬克思忽略了供給和需求對於價格的影響,並質疑馬克思對這方面概念的解釋一向模稜兩可。博姆-巴維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批判影響之大,即使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仍無法對他的批評提出主要的辯護[36]。

事實上不只是奧地利學派,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便曾批評勞動價值理論:「紡織工廠里所產出的紗線,並不是操作那機器的工人製造出的,而是他們的勞動、加上僱主、僱主的資本和其下管理人員的所產生的」[37]。馬歇爾認為資本家沒有消費他們現有的資金,而是拿來進行投資,進而才能生產出產品[37]。從這個邏輯衍生,資本家犧牲了他們可以現在享受的機會,進而透過對工廠的生產做出了貢獻。馬歇爾透過供給與需求的法則批評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他認為一個產品的價值、或價格,不只是由供給決定,而要由消費者的需求所決定[37]。工資的確是成本的一部分,然而,要應變消費者需求做出的生產決定和投資必然也會需要成本。從將勞動視為是價值唯一來源到承認消費者的主觀需求決定了產品價值的這個步驟,完全崩解了馬克思經濟學的結論以及其衍生的社會理論[38]。

價格機制之缺乏或扭曲

經濟計算問題指的是對於社會主義經濟(或是其他形式的中央計劃經濟)的批評。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1920年首先提出此問題,接著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將其擴展[39][40]。經濟計算問題指的是在社會主義經濟下,主導經濟的計劃者要如何理性的而有效的分配資源。

在自由市場下,價格機制決定了生產的方向,消費者個體都有能力決定他們是否要花錢在某個商品或服務上。價格對生產者(和潛在的投資者)來說包含了最重要的經濟訊息-亦即某產品的供給度和需求度,由此他們才能作出對策,消除市場里的短缺或剩餘,並從中獲利。米塞斯和哈耶克認為這是維持有效經濟組織唯一可行的途徑,而既然社會主義經濟下缺乏一個可以理性分配資源的方式,他們認為採取社會主義的國家必然走向經濟崩壞、混亂、和貧窮。支持經濟計算問題論點的人認為這是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終極駁斥,並且主張此理論說明了為何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都不會成功。這場論爭從1920年代持續到1930年代,在經濟歷史學上,此段時期被稱為是「社會主義計算論戰時期」[41]。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經濟計算問題:

顯而易見的是,即使是在社會主義社會裡,一百萬升的酒很明顯比八十萬升的酒要來的有價值,同樣的一百萬升的酒也明顯高於五十萬升的油。不需要任何計算體系就可以建立這樣一個事實:決定性的因素在於所涉及的經濟主體的意願。然而,一但這種決定權從消費者手上被奪去,我們才正要開始應付理性經濟計劃的問題,亦即,我們要如何在經濟上讓供給配合需求。這種問題只能透過某種經濟計算來解決。因為人腦是無法在缺乏有效經濟計算工具的情況下從大量的中間商品、生產潛能里整理出個頭緒,單純的在管理上和地點上的問題就可以讓這種計算完全停擺。[39]

動機問題

批評烏托邦或社會主義經濟平等的人認為收入的重新分配會導致個體失去生產或創新的動機,也因此收入應該盡量交由個人所有[42]。社會主義的批評者認為若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財富、而新生產出的財富又會被平分,那麼個體根本沒有動機去勤勞工作。依據這種說法,社會主義下大部分或所有人將失去生產動機,也因此經濟、科技乃至文化上的停滯是不可避免的。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在1848年的《政治經濟學原理》里寫道;

社會主義者常犯的錯誤之一便是忽略了人類懶惰的天性,人類天生是消極的動物,又容易養成惡習,而且一但養成了就會傾向於一直保持下去。只要他們達到了一種他們認為可以接受的生存水準,他們就有可能從此停滯不前,不再邁向進步、不再自發圖強、甚至失去賴以維生的基本動力。競爭可能不是最理想的動機來源,但在目前它仍然是最可行的,而且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在進步的同時跳脫競爭。[43]

不過,密爾到了晚年開始對社會主義產生更大的同情,尤其是對於傅立葉的理論,他甚至改編《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包含更多替社會主義辯護的內容[44],雖然他仍然支持平頭稅的概念[45]。

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批評公社形式的社會主義,他認為平等的工資和報酬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也對人類動機的本質有著錯誤的認知:

包括馬克思和其他許多人所提出,認為平等主義報酬會提升工作動機的這種幻想,早已在歷史上和實際經驗上被多次的否定。不管如何,人性註定了我們無法達到這種理想。一代又一代的社會主義者和領導人都經過實際經驗發現了這一點,在體會到真相後大失所望。事實是很明確的,一個好的社會必須正視並且接受人性的本質。[46]

觀察上與知識論上的批評

許多人認為馬克思在經驗論或知識論上存在根本的謬誤,其所預言的歷史發展階段、階級分析、和社會革命理論,都受到眾多的批評。馬克思主義以階級來劃分社會決策單位的方式,除了飽受自由市場經濟學家批評外,其他人如讓-保羅·薩特也認為「階級」並不是一個具有同質性的實體,也因此根本無法透過階級發起社會革命,雖然薩特本人仍自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本身也承認他的理論無法解釋亞洲眾多文明下的社會體制,許多發展數千年的亞洲國家,都出現與馬克思預言之經濟發展過程截然不同的歷史[47]。

隨著二十世紀的流逝,越來越多學者例如卡爾·波普爾、法蘭西斯·福山主張馬克思的歷史預言已經被證明破產[48][49][50]。馬克思預言真實工資將會隨著時間下跌(因為越來越嚴重的剝削)、同時不斷循環的經濟危機將會使得資本主義體制被推翻,然而事實是在過去一個世紀里真實工資在市場經濟國家(無論是已開發或是發展中國家)呈現了大幅成長[51],即使是馬克思用以作為剝削例子的工廠勞工階級的購買能力和生活水平都已與19世紀的歐洲有天壤之別。資本主義陣營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共產國家在冷戰結束時全面垮台。另一方面,馬克思預言社會主義革命會是由資本主義經濟已經高度發展的工業國家(如西歐)帶頭,但事實上1917年俄羅斯革命、國共戰爭中崛起的中國共產黨、乃至後來的非洲和南亞等地的共產革命,都是起源於一些發展相對落後、缺乏成熟資本主義市場的國家。卡爾·波普爾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因為缺乏可證偽性所以屬於偽科學,他認為儘管馬克思主義一剛開始的歷史預言是有科學性的,但隨著預言的接連破產,後代的馬克思主義追隨者開始以添加Ad hoc的方式替理論框架辯護,最終使整個理論流入偽科學的境界[48]。

儘管馬克思本人主張他的理論是完全具科學性的,後代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為了辯護其理論,退讓一步宣稱社會科學本身就不是可以證偽的,因為這個領域的研究牽涉到對於複雜事件的分析。然而,這就正好驗證了波普爾的批評,波普爾主張既然社會科學在本質上是難以證偽的,這更證明了為何迷信中央計劃的科學性、以及宣稱一套理論可以包含整個「完整的世界觀」是完全謬誤的[48]。另一方面,湯瑪斯·孔恩試著反駁波普爾的證偽批評,他認為只要透過資料的不斷累積,有問題的理論框架甚至是形而上學概念都可以透過科學家間的典範轉移加以淘汰,然而,孔恩的理論倒頭來反而是更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缺乏科學性的本質[48]。波普爾專註在攻擊馬克思主義者以辯證法為其理論框架辯護的做法,這同時也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V. A. Lektorsky所採取的路線。波普爾的結論之一是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者只不過是利用辯證法來模糊焦點和躲避批評,而不是真的試著透過辯證法證明馬克思的真偽:

海格爾宣稱哲學是會一直發展的,然而他自己卻將本身的理論框架視為是至上的、最終的而且無法被取代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者犯下了同樣的錯誤,馬克思宣稱反教條的態度只存在針對其他理論上,他自己的正統馬克思主義卻可以不受質疑。馬克思主義對於辯證法的使用,有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里的做法一般,主要只是在替他們自身辯護,用以抵擋對他們理論框架的批評。也因為如此,他們一貫地宣稱批評者不了解辯證法、或無產階級科學、或是乾脆稱他們是無產階級叛徒。由於他們對於辯證法的濫用,反教條的態度消失了,而馬克思主義則突現成為最大的教條,利用辯證法來躲避批評,這就是為什麼我稱馬克思主義為加強版的教條主義。[52]

參見

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反共產主義經濟計算問題

參考文獻

  1. V. K. Dmitriev, 1974 (1898), Economic Essays on Value, Competition and Uti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2. 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 1952(1906–1907), "Value and Price in the Marxian Syste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apers 2, 5–60; 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 1984 (1907), "On the Correction of Marx』s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Third Volume of Capital". In Eugen von B?hm-Bawerk 1984 (1896),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Philadelphia: Orion Editions.
  3. M. C. Howard and J. E. King.(1992)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 Volume II, 1929–1990, chapter 12, sect. III.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4. M. C. Howard and J. E. King.(1992)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 Volume II, 1929–1990, chapter 12, sect. III.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5. M. C. Howard and J. E. King.(1992)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 Volume II, 1929–1990, chapter 7, sects. II-IV.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6. See M. C. Howard and J. E. King, 1992, A History of Marxian Economics: Volume II, 1929–1990.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 Press.
  7. Andrew Kliman, Reclaiming Marx"s "Capital": A Refutation of the Myth of Inconsistency,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2007
  8. Nobuo Okishio, 1961, "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 Rate of Profit," Kobe University Economic Review 7, pp. 85–99.
  9. Paul M. Sweezy, 1970 (1942),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p. 15. New York: Modern Reader Paperbacks.
  10. John Roemer, 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Marxian Economic Theory, p. 1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1.
  11. Andrew Kliman, Reclaiming Marx"s "Capital",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p. 208
  12. David Laibman, "Rhetoric and Substance in Value Theory" in Alan Freeman, Andrew Kliman, and Julian Wells(eds.), The New Value Controvers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conomics,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2004, p. 17
  13. Marx, Karl.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2008-05-23].
  14. Marx, Karl. Preface to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 The Electric Book Company. 2001: 7–8.
  15. Marx, Karl and Friedrich Engels. Selected Correspondence. p 498
  16. Singer, Peter. Marx: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50. ISBN 978-0-19-285405-6.
  17. Popper, Karl.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Routledge. 2002: 49. ISBN 0-415-28594-1.
  18. Sean Sayers. Marxism an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 A critique of G.A. Cohen (PDF). Radical Philosophy 36 (Spring, 1984), pp. 4-13. [December 28, 2011].
  19. J. I. (Hans) Bakker. Economic Determinism.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December 28, 2011].
  20. Karl Marx.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Progress Publishers, Moscow, 1977. [December 28, 2011].
  21. 陳曉林:《學術巨人與理性困境——韋伯、巴柏、哈伯瑪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頁169-170。
  22. Gary R. Habermas. The historical Jesus: ancient evidence for the life of Christ. Thomas Nelson Inc. 1996 [December 28, 2011].
  23. Sohail Inayatullah. Rethinking Science and Culture: P.R. Sarkar』s Re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Society. [December 28, 2011].
  24.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and Social Knowledge (PD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pril 29, 2013].
  25. Ludwig Von Mises. Human Action.
  26. Friedrich Hayek. The Road to Serfdo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4. ISBN 0-226-32061-8.
  27. Bellamy, Richar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0. ISBN 0-521-56354-2.
  28. Bakunin, Mikhail. Statism and Anarchy.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2008-08-06].
  29. Karl Marx,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May 15th 1842, Rheinische Zeitung No. 135.

https://www.d.umn.edu/~bmork/2111/readings/weberpoliticsasavocation.htm

  1. John Maynard Keynes. Essays in Persuasion. W. W. Norton Company. 1991. p. 300 ISBN 978-0-393-00190-7
  2. Stigler, George J. Palgrave"s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December 1988, 26 (4): 1729–1736. JSTOR 2726859.
  3. Robert M. Solow, "The Wide, Wide World of Wealth, "New York Times, March 28, 1988, excerpt (from a review of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
  4. [1] What We Can Know About The World. Hans F. Sennholz.
  5. [2] Omnipotent Government. Ludwig Von Mises
  6. Gottfried Haberler in Milorad M. Drachkovitch (ed.), Marxist Ideolog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ts Appeals and Paradoxes (New York: Praeger, 1966), p. 124
  7. Bucholz, Todd. New Ideas from Dead Economists. New York: A Plume Book. 1998. pp 166-167.
  8.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Socialism: An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 2nd Ed. Trans. J. Kahan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1. pg. 111–222
  9. Von Mises, Ludwig. Economic calculation in the Socialist Commonwealth (pdf).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1990 [2008-09-08].
  10. F. A. Hayek, (1935), "The Nature and History of the Problem" and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Debate," om in F. A. Hayek, ed. Collectivist Economic Planning, pp. 1-40, 201-43.
  11. Fonseca, Gon?alo L. The socialist calculation debate. HET. 200? [2007-04-03]. The information here has not been reviewed independently for accuracy, relevance and/or balance and thus deserve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caution. As a result, I would prefer not to be cited as reliable authorities on anything. However, I do not mind being listed as a general internet resource. ([3])
  12. Zoltan J. Acs Bernard You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age 47, 1999.
  13. Mill, John Stuart.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Book IV, Chapter 7.
  14. Mill, John Stuart and Bentham, Jeremy edited by Ryan, Alan. Utilitarianism and other essays.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4: 11. ISBN 0-14-043272-8.
  15. Wilson, Fred. John Stuart Mill: Political Econom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tanford University. 2007 [2009-05-04].
  16. John Kenneth Galbraith, The Good Society: The Humane Agenda,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 1996), 59-60."
  17. Conquest, Robert (2000) Reflections on a Ravaged Century. W. W. Norton Company. ISBN 0-393-04818-7 p. 47-51.
  18. Thornton, Stephen. Karl Popper. (編) Zolta, Edward 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tanford,. 2006.

Marxism, by David L. Prychitko: 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The End of History? - Francis Fukuyama

  1. Wood, ed. by John Cunningham. Karl Marx"s economics Repr. London [u.a.]: Routledge. 1988: 89. ISBN 0415065585.
  2. Popper, Karl.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Routledge. 2002: 449. ISBN 0-415-28594-1.

外部鏈接

馬克思和極權主義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馬克思主義

  • 資本論:第一捲起家、第二卷高峰、第三卷破產 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對資本論一書的批評
  •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卡爾·波普爾對馬克思的批評
  • 卡爾·馬克思和其理論的崩解 歐根·博姆-巴維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典批評
  • 科學和偽科學 伊姆雷·拉卡托斯的批評
  • Lecture XXXV amp;amp;amp;amp;amp;quot;A Philosophy of Lifeamp;amp;amp;amp;amp;quot;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對馬克思的批評

共產主義博物館

  • 經濟思想史第二卷:古典經濟學 穆瑞·羅斯巴德討論馬克思
  • 經濟學和反理性運動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人類行為》一書中討論馬克思主義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對馬克思主義的批評amp;amp;amp;amp;amp;amp;oldid=38926915」

  • 本頁面最後修訂於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00:32。
  •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協議之條款下提供,附加條款亦可能應用(請參閱使用條款)。
    Wikipedia?和維基百科標誌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註冊商標;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商標。
    維基媒體基金會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登記的501(c)(3)免稅、非營利、慈善機構。


現在的馬克思主義者,有很多也是原教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了毛澤東思想,但是毛的時代也過去太久了,需要現代化。

並沒有聽說馬克思主義互聯網化,p2p化之類的玩意兒。


理論是要不停發展的。

例如釋迦摩尼創建時候的理念發展到現在,各總各派理念都不盡一致

但是和當初的佛家 我們稱之為原旨佛家都不盡相同

道家老莊思想發展到後來 也和他們的本意不盡相同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研究,暫時處於低谷期

我的觀點是,還是創立到現在時間太短了。

例如伊斯蘭教的聖戰理論發展到現在,花了多少年

知乎上有人回答過這個發展史的

例如

虯髯客關於聖戰 jihad 的回答

不能轉載就不貼了

我感覺受到了馬克思主義鬥爭論的影響

這個拓展很好 是不是很像托派的無限革命 而且是自己內部革命加外部革命

而現在的問題是 官方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定型了

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一種理論 而且是實踐的

如果發展開來必然和官方的不一致

所以 你表面上看暫時是低谷期

其實呢,我覺得是醞釀期。

--------------------------------------------------------------------------------

看了下一些回答,覺得非常可笑

馬克思主義是對現有制度的批判的基礎上建立的

無論是現在有經濟制度還是政治制度

馬克思主義反對剝削

而一些人,到現在也認為剝削是天經地義的

馬克思主義的理念之一 人民創造歷史

這裡的人民指的是全人類

其中無產階級佔大多數

進而說無產階級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

有些人依然在宣揚 強者推動歷史 精英們推動歷史

人的出發立場都不一樣

對馬克思主義的看法自然大相徑庭

馬克思主義是立足於全人類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問題

進而希望人類發展到無階級的狀態

自由人的聯合體

而現在主流學說是要為當今的統治階級服務的

所以現在馬克思主義怎麼可能不衰敗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投名狀的台詞

從前我做官的時候,在街上看見一個捕快。抓住一個窮人,見著就打。打得遍體鱗傷,渾身是血。沒有任何原因,就是因為他窮。而這個窮人沒有一句怨言,好像一切都是天公地道的。從那天起我就發誓,如果我做主,這種事就絕不能再發生。你們投軍是為了不讓別人欺負。現在我告訴你,不光是你們,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讓人欺負!我們要做的是這樣的大事!

馬克思主義要對付的,就是這樣的人道。


因為工人運動無法打倒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走到最後也變成了極權性質的國家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經過實踐已經被證明失敗了。


不但理論上站不住腳,實際操作也不靠譜,現在世界上還在搞馬克思那套的大概只有朝鮮吧


謝邀

首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科學社會主義)這些東西是一體的,不存在各自的問題。

至於衰落嘛,是事實,上面嘴硬的我可以負責地說都是偽共產者,它們連實事求是都不搞了。

衰落的原因自然是實踐的失敗。

實踐失敗的原因分內外兩部分。

外因:即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還沒有完全釋放,達不到滅亡的條件。所以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續命了,尤其是互聯網革命這種科技的進步,極大延緩了資本主義滅亡的進程。

內因:即馬列主義政權內部的官僚化。天生弱勢的紅色政權為了對抗資本勢力必然加強集權,集權必然產生自己具有生命力的官僚集團,最後官僚集團埋葬馬列主義。目前為止這個是無解的難題。

以上,歸根結底還是生產力的發展不足,沒有達到資本主義滅亡共產主義勝利的前提條件。


因為經不起時代的檢驗。歷史上這種被時代所拋棄的理論多了去了,馬克思主義之前的重商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都已經沒人唱了,可是這倆當年也紅遍大江南北。

馬克思用階級分人群,但只要人類還以民族國家的形式存在於世界上,階級鬥爭就永遠干不過民族主義。


斗膽補充一點。從社會科學來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主義)確實還具有重大影響力,與functionalism和structuralism三足鼎立。

事實上社會學的三大理論都無法完全解釋社會問題,因此很難說某種理論完全衰落了。不過確實,馬克思主義比起其巔峰期已經差了很多。

因為有可證偽性啊。

坦白說現在的馬克思主義已經不令人信服了,她的很多思想已經過時,或被證明是錯的。馬克思主義的失敗有一個原因是西方的打壓使得很少有學者得以修補這種思想,以致其逐漸落後於時代,也失去了其優越性。如果死抱著幾百年前的書籍不放,和某些宗教有何區別?

舉個栗子。

犯罪,functionalism認為犯罪是違反社會價值觀的行為,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在不同時間段可能有不同定義;這種說法缺乏證明,而且事實上社會並不是一個高度明晰的整體,它似乎不與描述相符。Marxism認為犯罪是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行為--資產階級總是在法律中受益。馬克思的死穴就是資本家犯的「文明罪」,例如洗錢,其實對社會的影響還要重。而且馬克思主義太過浪漫化。

Structuralism主要爭論犯罪率是假的--警察較少搜查白人、女性、有錢人等等,這一點似乎和馬克思互相印證。當然這個理論很不成熟--哪怕是真的,它也無法解釋犯罪的「nature」。

然而女權主義理論又把上面三位全部秒了。不過那是後話了。

如果只看functionalism和Marxism,這兩種理論的深度和合理性確實是雲泥之別--畢竟馬克思主義已經有幾百歲了,而functionalism作為西方學界欽定的思想(現在逐漸變成structuralism),被修正了不知多少代。

與時俱進。

把所有問題歸結於階級真的是完美的理論么?

在一百多年前或許是的。現在,或許不是。


根本原因:邏輯實證主義的興起;而馬克思哲學是先驗的。在這種方法論之下做的研究,都不被邏輯實證主義者認可。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某些市場,玉石的原件出售時不切開來,讓買家來猜測玉石的玉質是怎樣的?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貧窮是否可以被消滅?
這是不是一個可行的的社會財富問題解決方案?
SGI是如何逐漸走向衰敗的?
怎樣更好地理解希克斯分解和斯勒茨基分解?

TAG:哲學 | 經濟學 | 科學社會主義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